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c43b23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1.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疗系统中,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和验证的一套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被提供给正确的患者,减少患者身份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病情恶化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身份验证:在接受医疗服务之前,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的身份进行验证,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与其申报信息一致。
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照片比对、指纹识别等。
2. 标识患者身份:一旦患者身份验证通过,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建立唯一的身份标识,可以是医疗卡、电子健康档案号码等。
这样可以确保在医疗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
3. 患者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在使用患者身份信息时,医疗机构需要遵循必要和合法的原则,保证患者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和标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和标准,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和责任,避免操作失误和疏漏。
例如,在挂号、支付、就诊等环节,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身份验证和信息记录。
5. 技术支持和设备要求: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医疗机构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进行支持。
例如,使用自动识别系统、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设备等,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6.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理解并遵守相关制度,才能有效执行身份识别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7. 监督和评估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外部评估、随机抽查等方式,发现和纠正问题,持续改进患者身份管理工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3d3eb4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1.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fa17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8.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
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本》,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10对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登记:患者在到达医院时,需要前台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病情描述等。
2. 身份证明:患者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比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院在核对身份证明的真实性后,将建立相应的患者档案。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18966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5.png)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1228c9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0.png)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规范护理行为,医护人员给患者行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时需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住院患者的唯一识别为住院号、门诊患者(含抢救、门诊留观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号。
(三)住院、急诊抢救和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1.腕带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诊号、入院日期等。
2.护士打印腕带并由第二人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3.腕带脱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字迹模糊时,应当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4.患者转床、转科时,须更新腕带信息,并由第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一致。
5.佩戴腕带的位置应便于查对,不影响患者治疗。
若四肢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外伤、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员服胸前明显位置。
(四)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主动邀请患者陈述自己姓名。
昏迷、语言障碍患者请家属陈述患者姓名,无家属则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五)特殊情形下的患者身份识别要求1.新生儿及尚未取名的婴儿佩戴双腕带标识,诊疗前核对两条腕带信息均无误。
新生儿娩出后,手术医生或助产士将婴儿抱给产妇辨认并陈述新生儿性别,巡回护士或助产士书写/打印新生儿双腕带,信息包括产妇姓名+B(如为多胎,则为“产妇姓名+B1、B2、B3…”)住院号、床号及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g),经两人核对及产妇确认后,分别佩戴于新生儿手或脚上。
2.急诊入院无法知晓信息的患者标识为:姓名(无名氏1+日期)、性别、年龄(不详)、住院号、过敏史(不详)。
明确身份后,按要求更换腕带。
3.手术患者身份识别(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接送人员与病房护士用《手术预约单》《手术安全核查单》与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查看手术部位标识正确,方能入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17248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b.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范围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定义和识别,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二、基本原则1. 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以确保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2. 隐私保护:医务人员应严守患者的医疗隐私,不得将其相关信息泄露给无权获知的人员。
3. 便利与高效: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应简洁快捷,不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
4. 公平公正: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其政治、宗教、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三、主要内容及操作流程:1. 患者预约挂号阶段1.1 门诊患者预约挂号:(1)预约挂号时,患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挂号时,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并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门诊就诊号码。
(3)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方可挂号。
(4)患者住院抢先预约挂号,应提供有效证明。
1.2 住院患者预约挂号:(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提供住院证明、住院预交金等材料。
(2)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住院病历档案,并为每位住院患者分配唯一的住院号码。
2. 患者到院就诊阶段2.1 入院手续办理:(1)住院患者到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位置办理入院手续。
(2)住院患者应提供入院证明和身份证件,医务人员核对入院证明与患者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3)住院患者完成手续后,医务人员将其正确识别的信息录入院内系统,并为其配备住院卡,以供患者身份识别使用。
2.2 门诊就诊手续:(1)门诊患者到达医院时,应前往挂号窗口办理就诊手续,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
(2)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提供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件,并为其办理挂号手续,并领取门诊就诊号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e8e1d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0.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准确性和合法性,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确认的一种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身份证件验证: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就医前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2. 信息登记:医疗机构在患者就医时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就诊目的和病情描述等,以便后续进行医疗服务的记录和管理。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识别标识,如编号、条码等,用于标识患者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资料,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身份确认:医疗机构在进行重要医疗操作(如手术、放射治疗等)前要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通过核对患者标识、身份证件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的正确执行。
5. 私密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求员工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记录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6. 投诉与监督:医疗机构建立投诉渠道和监督机制,对患者投诉和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患者信息的错误和混淆,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建立互
信的良好关系。
同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也需要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患者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ad2f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3.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为了管理和确保医院诊所中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实施的系统。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患者身份的冒用和错误诊断,并提供个性化和安全的医疗护理。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 电子健康记录:医院可以使用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来记录和管理患者的个人和医疗信息。
这些系统可以与患者的身份证件和其他身份验证方式相连,以确保只有合法的患者能够访问自己的医疗记录。
2. 身份验证:在就诊时,医院可能要求患者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例如身份证或护照,以核实其身份。
医院工作人员可能会在电子系统中记录和验证这些身份信息。
3. 门禁系统:医院可能会使用门禁系统来管理患者的进出。
只有患者出示有效的识别凭证,如门禁卡、指纹或虹膜识别,才能进入医院特定区域。
4. 签约和授权:医院可以要求患者在就诊之前签署某种形式的授权书,同意医院使用和共享其医疗信息。
这有助于确保医院只向合法的患者和授权人提供相关信息。
5. 流程标准化:医院可能会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流程,用于验证和记录患者身份。
例如,在注册时可能要求患者提供身份信息,并在每次就诊时进行身份核对。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提供个性化和安全的医疗护理。
这个制度还有助于防止患者身份的冒用和医疗欺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fcc99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c.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床头卡上注明患者的基本身份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手腕带核对、病历牌核对、治疗单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三)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对于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新生儿、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伤员(三2人时)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和诊断,如需住院加写科室、住院号和入院时间。
一旦确认患者姓名后,立即换上标有患者正确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并在病历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六)在实施各种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转送、接收患者时必须认真核查患者身份,严格交接并记录。
(八)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手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手腕带信息一致。
附:《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规定》一、急诊转接急诊患者一一佩戴腕带一一急诊护士携带门诊病历、入院证一一相应科室护士一一共同核对腕带、门诊病历、入院证,询问患者姓名、年龄,确认患者身份一一病情交接一一交接登记本双方签字二、病房转接转出科室核对患者身份(腕带+询问床号姓名)一一填写“转科交接记录”转出部分一一病房护士携带病历转运患者一一与转入病房护士双方进行身份核对一一交接病情、资料、注意事项一一转入科室护士填写“转科交接记录”转入部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4ec27e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2.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辨认制度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没法辨认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辨认。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765af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5.png)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da250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e.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98fdf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6.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cf2a2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9.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患者身份识别时机:评估问诊前、给药前、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前、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发放特殊饮食前、交接、转运前。
3.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如遇重名请核对性别及住院号)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4.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5.门诊患者:所有门诊患者在进行处置或者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以患者姓名+年龄为必要识别方式,并且要求患者参与,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便识别。
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6.急诊患者:一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
身份不明患者(如昏迷等)以无名氏+就诊日期为患者临时命名,年龄以就诊日期代替,如某位身份不明男性患者,2022年5月6日就诊(无名氏20220506)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如同时有多位身份不明患者则于数字后方加上大写一、二、三字依次类推,例如:无名氏20220506(一)。
7.住院患者: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并且要求患者参与识别,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利识别。
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8.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合,并为患者打印、佩戴腕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7f50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d.png)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患者住院期间均须佩戴腕带。
2、护士为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给药、标本釆集、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和转运前,禁止用床号作为唯一识别依据,必须使用2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PDA扫描腕带等),各项信息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重点患者和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产妇、新生儿、手术、ICU、儿童、昏迷、意识不清、危重且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不通或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用PDA扫描患者腕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4、患者在医技科室做相关辅助检查或治疗时,操作前均须使用2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身份正确。
5、对有药物过敏或传染病等特殊患者,腕带和床头卡有相应标识。
6、向患者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
二、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提供患者信息并填写病历楣栏中姓名、年龄等信息,确保准确;若患者为昏迷或神志不清的无名氏者应佩戴腕带,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2、急诊留观、昏迷、危重、抢救患者等均须戴腕带。
腕带完好,信息准确、字迹清晰。
3、护士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和转运前,均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
三、患者转科或转运身份识别制度1、患者需转科时,护士办理好相关手续,电话通知相应科室,并简要介绍患者情况,接收科室做好准备。
2、转送前核对患者身份和腕带信息,填写转运登记本。
准备好相应物品。
3、与接收科室交接时,接收科室护士认真做好患者身份识别,无疑问后在转运登记本上签字。
4、转送交接时,若有问题由交班科室负责并记录。
接班后因交接不清发生的问题,由接班科室负责。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8706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0.png)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得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得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与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得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
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得身份识别手段、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信息包括
患者得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
尤其就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得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得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得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得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得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得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
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与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得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得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
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得准确性。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
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得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
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得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
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
分离术)得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得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得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
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与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
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得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辨识病人得一种必备得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得一种有效得手段.
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
四:“腕带”作为标识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
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得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得床号、姓名、新生儿得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得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得一种方法。
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得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