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通信原理与编程
stm32串口通信实验原理
stm32串口通信实验原理STM32是一款由STMicroelectronics公司推出的基于ARM Cortex-M 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
在STM32系列中,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外设模块,可以实现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介绍STM32串口通信的原理及实验方法。
一、串口通信的原理串口通信是一种通过串行方式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是一位一位地依次发送或接收的。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口通信只需要两根信号线即可实现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STM32的串口通信模块包括多个寄存器,其中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数据寄存器等。
通过配置这些寄存器,可以实现串口通信的参数设置和数据的发送接收。
二、STM32串口通信的实验步骤以下是一种基本的STM32串口通信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STM32开发板的串口引脚与其他设备的串口引脚通过串口线连接起来。
一般来说,串口通信需要连接的引脚包括TX (发送引脚)、RX(接收引脚)、GND(地线)。
2. 引脚配置:通过STM32的引脚复用功能,将相应的GPIO引脚配置为串口功能。
具体的引脚配置方法可以参考STM32的开发板手册或者相关的资料。
3. 时钟配置:配置STM32的时钟源,使得串口通信模块能够正常工作。
一般来说,串口通信模块使用的时钟源可以选择系统时钟或者外部时钟。
4. 串口配置:配置串口通信模块的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
这些参数的配置需要根据实际的通信需求来确定。
5. 数据发送:通过向数据寄存器写入数据,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
在发送数据之前,需要通过状态寄存器的标志位判断串口是否空闲,以确保数据能够正常发送。
6. 数据接收:通过读取数据寄存器的数据,从其他设备接收数据。
在接收数据之前,需要通过状态寄存器的标志位判断是否有数据到达,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接收。
7. 中断处理:在串口通信过程中,可以使用中断来实现数据的异步传输。
串口通信原理详解
串口通信原理详解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通过连接在计算机上的串行接口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串口通信的原理主要包括硬件原理和协议原理。
1.硬件原理:串口通信使用的是串行通信方式,即数据位、起始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按照串行的顺序逐位传输。
串口通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硬件部分:(1) 串行接口芯片:串口通信的核心是串行接口芯片,也被称为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UART负责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并通过串行线路进行传输。
UART包含一个发送缓冲区和一个接收缓冲区,通过发送和接收FIFO(first in, first out)缓冲区实现数据的传输。
(2)串口线路:串口通信通过串行线路实现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串口线路有三根信号线:发送线(Tx)、接收线(Rx)和地线(GND)。
发送线用于将数据从UART发送到外部设备,接收线则相反,用于将外部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到UART。
地线用于连接发送和接收设备的共地连接。
(3)器件选择和电平转换:串口通信设备不同,电压标准可能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串口通信时,需要根据具体设备的电平标准选择对应的器件。
如果两个设备的电平标准不一致,还需要进行电平转换,以保证数据的传输。
2.协议原理:串口通信需要遵循一定的协议,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协议的实现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数据帧格式:数据帧是串口通信中数据的基本单位。
常见的数据帧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
起始位指示数据的开始,停止位标识数据的结束,而数据位用于存储实际传输的数据。
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3)数据流控制:数据流控制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速率,以避免因数据接收或发送速度不一致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常用的数据流控制方式有软件流控制(XON/XOFF)和硬件流控制(RTS/CTS)。
软件流控制通过发送特定字符来控制流量,硬件流控制则通过控制特定的硬件信号线来实现。
linux下的串口通信原理及编程实例
linux下的串⼝通信原理及编程实例linux下的串⼝通信原理及编程实例⼀、串⼝的基本原理1 串⼝通讯串⼝通讯(Serial Communication),是指外设和计算机间,通过数据信号线、地线等,按位进⾏传输数据的⼀种通讯⽅式。
串⼝是⼀种接⼝标准,它规定了接⼝的电⽓标准,没有规定接⼝插件电缆以及使⽤的协议。
2 串⼝通讯的数据格式 ⼀个字符⼀个字符地传输,每个字符⼀位⼀位地传输,并且传输⼀个字符时,总是以“起始位”开始,以“停⽌位”结束,字符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要求。
每⼀个字符的前⾯都有⼀位起始位(低电平),字符本⾝由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是⼀位校验位(检验位可以是奇校验、偶校验或⽆校验位),最后是⼀位或⼀位半或⼆位停⽌位,停⽌位后⾯是不定长的空闲位,停⽌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电平。
实际传输时每⼀位的信号宽度与波特率有关,波特率越⾼,宽度越⼩,在进⾏传输之前,双⽅⼀定要使⽤同⼀个波特率设置。
3 通讯⽅式单⼯模式(Simplex Communication)的数据传输是单向的。
通信双⽅中,⼀⽅固定为发送端,⼀⽅则固定为接收端。
信息只能沿⼀个⽅向传输,使⽤⼀根传输线。
半双⼯模式(Half Duplex)通信使⽤同⼀根传输线,既可以发送数据⼜可以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进⾏发送和接收。
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向上传输,但是,在任何时刻只能由其中的⼀⽅发送数据,另⼀⽅接收数据。
因此半双⼯模式既可以使⽤⼀条数据线,也可以使⽤两条数据线。
半双⼯通信中每端需有⼀个收发切换电⼦开关,通过切换来决定数据向哪个⽅向传输。
因为有切换,所以会产⽣时间延迟,信息传输效率低些。
全双⼯模式(Full Duplex)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向上传输。
因此,全双⼯通信是两个单⼯通信⽅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的接收和发送能⼒。
在全双⼯模式中,每⼀端都有发送器和接收器,有两条传输线,信息传输效率⾼。
显然,在其它参数都⼀样的情况下,全双⼯⽐半双⼯传输速度要快,效率要⾼。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串口通信技术是指通过串行接口将数据传输和接收的技术。
在单片机领域,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交互方式。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串口通信的原理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接口传输数据的方式,其中包括一个数据引脚和一个时钟引脚。
数据引脚用于传输二进制数据,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数据引脚上的数据会被读取或写入。
时钟引脚则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速度。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发送和接收。
发送时,单片机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形式,并通过串口发送出去。
接收时,单片机会从串口接收到二进制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格式。
通过发送和接收两个过程,单片机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二、串口通信的类型在单片机中,串口通信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同步串口和异步串口。
同步串口是指发送和接收两个设备之间使用相同的时钟信号,以保持数据同步。
同步串口通信速度快,但需要额外的时钟信号输入。
异步串口则是通过发送数据前提供起始位和终止位来区分不同数据帧的方式进行通信。
异步串口通信的优势是不需要额外的时钟信号,但速度相对较慢。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异步串口通信。
异步串口通信相对简单易用,适合多种应用场景。
三、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实现单片机中实现串口通信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串口通信引脚配置:单片机需要连接到一个串口芯片或者其他外部设备,因此需要配置相应的引脚作为串口通信的数据引脚和时钟引脚。
2. 波特率设置: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波特率需要相同。
单片机中通常通过寄存器设置波特率,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3. 数据发送和接收:在单片机中,通过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器并启动发送操作来发送数据。
接收数据时,单片机会接收到串口中的数据,并将其保存在接收缓冲器中。
4. 中断机制: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单片机通常会使用中断机制来处理数据接收和发送。
中断机制可以减轻单片机的负担,提高系统效率。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相关例程)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相关例程)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相关例程)一、简介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微控制器,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易于编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
串口通信是51单片机的常见应用之一,通过串口通信,可以使单片机与其他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和通信。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相关例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编程代码。
二、串口通信基础知识1. 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串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将信息分为一个个字节进行传输。
在51单片机中,常用的串口通信标准包括RS232、RS485等。
其中,RS232是一种常用的串口标准,具有常见的DB-9或DB-25连接器。
2. 串口通信参数在进行串口通信时,需要设置一些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波特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数据位表示每个数据字节中的位数,一般为8位。
停止位表示停止数据传输的时间,常用的停止位有1位和2位。
校验位用于数据传输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三、串口通信例程介绍下面是几个常见的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例程,提供给读者参考和学习:1. 串口发送数据```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SendChar(unsigned char dat){SBUF = dat; // 发送数据while (!TI); // 等待发送完成TI = 0; // 清除发送完成标志}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while (1){UART_SendChar('A'); // 发送字母A}}```2. 串口接收数据```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Recv(){unsigned char dat;if (RI) // 检测是否接收到数据{dat = SBUF; //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RI = 0; // 清除接收中断标志//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EA = 1; // 允许中断ES = 1; // 允许串口中断while (1)// 主循环处理其他任务}}```3. 串口发送字符串```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SendString(unsigned char *str){while (*str != '\0')SBUF = *str; // 逐个发送字符while (!TI); // 等待发送完成TI = 0; // 清除发送完成标志str++; // 指针指向下一个字符}}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while (1){UART_SendString("Hello, World!"); // 发送字符串}}```四、总结本文介绍了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编程例程,包括串口发送数据、串口接收数据和串口发送字符串。
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
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
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是指在电脑上通过串口(RS-232)实现与其他设备(如单片机、传感器、执行器等)进行数据交互的编程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
串口通信是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位来实现通信的,其中串口数据的传输速率(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需要通过编码来设置。
在实现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时,需要使用编程语言如C、C++、Python、Java等来编写代码,并使用相应的串口通信库来实现串口通信的底层操作。
具体来说,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串口通信初始化:包括设置串口端口号、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
2. 串口数据收发:包括通过串口发送数据,以及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数据。
3. 数据解析和处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例如将数据转换为ASCII或十六进制格式,或将数据存储到本地数据库等。
4. 用户界面设计:将串口数据显示在用户界面上,实现交互操作。
5. 错误处理和调试:通过错误处理和调试机制,检测和解决通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总之,上位机串口通信编程涵盖了串口通信的各个方面,是实现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关键技术。
对于需要实现串口通信的各种应用领域,这种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串口通讯原理
串口通讯原理串口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通过串行传输数据,将数据一位一位地发送和接收。
串口通讯常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本文将介绍串口通讯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一、串口通讯的基本原理串口通讯使用两根信号线进行数据传输,分别是发送线(TX)和接收线(RX)。
发送线用于将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线则用于将数据从接收端传输到发送端。
这两根信号线通过一对电缆连接在一起。
在串口通讯中,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传输的。
常见的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数据位用于传输实际的数据,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停止位用于标译数据传输的结束。
二、串口通讯的工作方式串口通讯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
同步传输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保持同步,数据按照时钟信号的边沿进行传输。
异步传输则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不同步,数据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进行同步。
在同步传输中,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事先约定好时钟信号的频率和相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而在异步传输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只需要约定好数据的格式,不需要同步时钟信号,因此更加灵活。
三、串口通讯的优缺点串口通讯具有以下优点:1. 简单易用:串口通讯的硬件接口简单,使用方便。
2. 跨平台性:串口通讯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3. 可靠性高:串口通讯的传输稳定可靠,不容易出错。
然而,串口通讯也存在一些缺点:1. 传输速率较低:串口通讯的传输速率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2. 连接距离有限:串口通讯的连接距离较短,一般不超过几十米。
3. 线路复杂:串口通讯需要使用专用的串口线缆,线路较为复杂。
四、串口通讯的应用领域串口通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通信设备、医疗设备等。
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串口通讯常用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通信设备领域,串口通讯常用于调制解调器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
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串口通信是一种通过串行连接来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相对于并行通信而言,串口通信只需要一条数据线来传输数据,因此更节省空间和成本。
串口通信常用于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串口通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来实现通信。
在串口通信中,发送方将要传输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封装,然后逐位地通过数据线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根据协议进行解封,得到传输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操作流程如下:1.配置串口参数:在进行串口通信之前,需要先对串口进行初始化和配置。
配置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等。
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输的位数,不同设备之间的串口通信需要保持一致。
2.打开串口:打开串口可以通过编程语言的串口操作函数来实现。
打开串口时,应该确保该串口没有被其他程序占用。
3.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时,需要将待发送的数据封装成符合协议要求的数据包。
一般情况下,数据包开头会有起始符和目标地址、源地址等标识信息,以便接收方识别数据包。
4.接收数据:接收数据时,需要通过串口接收缓冲区来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一般情况下,接收方会设置一个数据接收完成的标志位,用于通知上层应用程序接收到了数据。
5.解析数据: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进行解析,以获取有效的数据。
解析的方式根据协议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根据提前约定的规则进行解析,或者是根据协议中的标志位进行解析。
6.处理数据:经过解析后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处理的方式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确定,例如将数据显示在界面上、存储到文件中等。
7.关闭串口:通信结束后,需要关闭串口以释放相关资源,并防止其他应用程序对串口的访问。
需要注意的是,串口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应该合理选择合适的串口参数,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析。
此外,在编程时应该进行异常处理,防止因异常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或通信中断。
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
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串口通信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串口通信有很多应用领域,比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等。
本文将介绍串口通信的原理及操作流程。
一、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串行传输来传送数据的。
串行传输是指将数据位按序列发送,每个数据位连续的传输。
串口通信涉及两个主要部分,即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流进行发送,接收端则接受数据流并将其转换为原始数据。
串口通信需要两根线缆来进行传输,分别是数据线和控制线。
数据线用于传输数据位,而控制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
串口通信使用的数据传输格式通常是异步串行传输。
异步传输是指数据位之间没有时间关系,每个数据位之间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进行区分。
起始位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开始,而停止位则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
此外,数据位的长度和奇偶校验位的设置也是串口通信中需要注意的参数。
二、串口通信操作流程串口通信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打开串口用户需要先打开串口才能进行通信。
打开串口的过程可能需要设置串口的参数,比如波特率、数据位长度、奇偶校验位等等。
2.发送数据一旦串口打开,用户可以通过向串口写入数据来进行发送。
数据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比如字符串、二进制数据等等。
3.接收数据接收数据的过程与发送数据的过程相反,用户可以从串口读取数据。
读取到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处理或者显示。
4.关闭串口通信结束后,用户需要关闭串口以释放相关资源。
以上是串口通信的基本操作流程。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操作,比如设置超时时间、错误处理等等。
三、串口通信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串口通信时1.波特率的设置需要与外部设备保持一致,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通信。
2.数据位长度、奇偶校验位以及停止位的设置也需要与外部设备保持一致。
3.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最好先进行握手协议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
4.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格式是一致的,否则可能会引发数据解析错误。
双单片机串口通信原理+程序
一、实验目的掌握单片机串口通信的设计方法,了解双单片机通信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含程序)编写发送方和接受方单片机程序,让发送方单片机向接受方单片机循环发送几个两位十六进制数,并将发送的数显示在发送方和接受方的数码管上,要求串行口采用方式1进行通信,选用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T1工作方式2,通信的波特率位9600。
硬件连接:发送发程序:#include<reg51.h>#define uint unsigned intuchar table[]={0xaa,0xB5,0xdd,0xa8,0xba,0xcc,0xf4,0xb0}; //要发送的数据void delay(uint x){uint i,j;for(i=x;i>0;i--)for(j=110;j>0;j--);}void main(){uchar i=0;TMOD=0x20;TH1=0xfd;TL1=0xfd;SM0=0;SM1=1;TR1=1;EA=1;ES=1;while(1){SBUF=table[i];P1=table[i];while(!TI);TI=0;i++;if(i==8)i=0;delay(800);}}接收方程序:#include <reg51.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uchar a;void main(){TMOD=0x20;TH1=0xfd;TL1=0xfd;REN=1;TR1=1;SM0=0;SM1=1;EA=1;ES=1;while(1);}void ser() interrupt 4{RI=0;a=SBUF;P1=a;}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本实验需要完成两个程序,发送方和接受方的,但是并没有要求加入奇偶校验,因此难度不大,从实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当发送方数码管显示要发送的数值时,接受方数码管也几乎同时显示出此数值,证明接受无误,实验结果正确。
简述串口的工作原理
简述串口的工作原理串口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接口。
它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中,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本文将以简述串口的工作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串口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串口的基本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串行传输数据的方式进行的。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是按照位的顺序依次传输的,每个数据位都有一个对应的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
串口通信中常用的数据格式是异步串行通信,即每个数据帧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
二、串口的工作过程1. 数据发送在数据发送过程中,计算机将要发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成数据帧。
数据帧通常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帧的开始,数据位用于存储要发送的数据,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帧的结束。
2. 数据传输计算机通过串口将数据帧中的每个数据位按照顺序发送出去。
在发送数据位的同时,计算机还会发送相应的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
接收端设备根据时钟信号来判断每个数据位的取值,并将其存储起来。
3. 数据接收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后,会根据起始位的信号来判断数据帧的开始,并开始接收数据位。
接收端设备会根据时钟信号来判断每个数据位的取值,并将其存储起来。
当接收到停止位的信号时,接收端设备会判断数据帧的结束,并将接收到的数据提取出来。
4. 错误检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常会使用校验位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帧时,会根据一定的校验算法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其添加到数据帧中。
接收端在接收数据帧时,会根据相同的校验算法计算出校验位,并与接收到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三、总结串口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接口,它通过串行传输数据的方式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口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将数据按照位的顺序依次传输,并通过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帧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UART串口通信的原理及在单片机项目中的应用
UART串口通信的原理及在单片机项目中的应用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单片机和外设之间的串口通信协议。
它是一种异步的串行通信协议,允许设备以字节(byte)的形式传输数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本文将介绍UART串口通信的原理,并探讨其在单片机项目中的应用。
一、UART串口通信原理UART串口通信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通信方式,其原理主要涉及几个重要的部分:波特率、数据格式、起始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位。
1. 波特率:波特率指的是串口通信传输的速率,也即每秒钟发送的比特数。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发送和接收设备必须以相同的波特率进行通信,否则会导致数据的传输错误。
2. 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决定了每次传输的数据位数。
常见的数据格式有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和没有奇偶校验位(8N1)。
数据位数可以选择为5、6、7或8位,停止位可以选择为1或2位,奇偶校验位可以选择为偶校验、奇校验或无校验。
3. 起始位:起始位用于指示数据的传输开始,通常为逻辑低电平(0)。
4. 停止位:停止位用于指示数据的传输结束,通常为逻辑高电平(1)。
5. 奇偶校验位:奇偶校验位用于检查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奇校验要求数据传输的位数中1的个数为奇数,偶校验要求1的个数为偶数,通过校验位的比对可以检测到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二、UART串口通信在单片机项目中的应用UART串口通信在单片机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与计算机进行通信等方面。
1. 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许多外部设备,如传感器、显示屏、键盘等,都可以通过UART串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例如,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ART串口发送给单片机,然后单片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控制其他外围设备的工作。
2. 与计算机进行通信:通过UART串口,单片机可以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例如,在一些物联网项目中,单片机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ART串口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存储等操作。
第六讲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
第六讲串口通信原理及操作流程串口通信是一种通过串行数据传输的方式进行通讯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例如打印机、模块等。
本文将介绍串口通信的原理及操作流程。
一、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使用串行通信方式,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
串行通信有两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标准,即RS-232和RS-485、RS-232是一种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它使用一个传输线和一个接收线进行数据传输。
RS-485是一种多点连接方式,它使用一条传输线和多条接收线进行数据传输。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被分为多个字节进行传输。
每个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
数据位用来存储要传输的数据,校验位用于检验数据的正确性。
二、串口通信的操作流程:1.打开串口:首先需要打开串口,即建立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在Windows系统中,可以使用CreateFile函数来打开串口。
该函数需要指定串口的名称和访问权限。
2.配置串口参数:打开串口后,需要配置串口参数。
应根据外部设备的要求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可以使用DCB结构体来配置串口参数。
3.读取数据:配置串口参数后,可以通过ReadFile函数来读取串口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
该函数需要指定串口句柄、接收缓冲区和读取的字节数。
4.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时,需要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入串口发送缓冲区。
可以使用WriteFile函数来发送数据。
该函数需要指定串口句柄、发送缓冲区和发送的字节数。
5.关闭串口:在使用完串口后,需要关闭串口以释放资源。
可以使用CloseHandle 函数来关闭串口。
三、串口通信的应用场景:串口通信由于有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线路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串口通信应用场景:1.打印机:计算机与打印机之间通过串口通信来传输打印任务。
2.模块:许多外部设备(如传感器、Wi-Fi模块等)都通过串口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单片机串口通信原理及实现方法
单片机串口通信原理及实现方法串口通信是指电脑或其他设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在单片机应用中,串口通信是一种常用的方式,能够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一、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采用串行传输方式,即逐位(bit)地传输数据,其中包括一个起始位、一个或多个数据位、一个或多个校验位和一个停止位。
常用的串口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等。
在单片机串口通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时钟信号:单片机通过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确保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在同一时间段内互相对应。
2. 波特率: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送的比特数,也称为传输速率。
单片机与外部设备通信时,需要设置相同的波特率,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3. 数据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的开始,通常为逻辑低电平;数据位表示传输的数据长度,常用的有8位和9位;校验位用于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常用的有奇偶校验和检验等;停止位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常用的为一个或两个停止位。
4. 控制信号:单片机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常用的控制信号有数据发送使能信号、数据接收使能信号、复位信号等。
二、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实现方法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置引脚功能:确定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将其配置为串口通信功能。
不同的单片机芯片有不同的引脚功能设置方法,可以参考芯片手册进行配置。
2. 设置波特率:根据通信需求,设置单片机的波特率。
波特率的设置包括计算波特率产生所需的时钟频率和设置相应的控制寄存器。
3. 配置数据格式:根据通信协议,设置数据的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这些设置通常是通过控制寄存器来实现的。
4. 数据发送与接收:通过单片机的串口发送寄存器和接收寄存器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发送数据时,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写入发送寄存器;接收数据时,通过读取接收寄存器获取接收的数据。
stm32串口通信工作原理
stm32串口通信工作原理一、引言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交换方式,在嵌入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s t m32单片机上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工作流程。
二、串口通信概述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按照一定的协议和规则,将数据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常用的串口通信接口有R S-232、R S-485和UA RT等。
三、s t m32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s t m32单片机具有多个串口外设,每个串口包含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
串口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配置串口参数在使用s tm32串口通信之前,需要先对串口进行配置。
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参数的设定。
这些参数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2.发送数据当需要发送数据时,首先将待发送的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区。
数据会按照之前设定的参数进行编码并传输出去。
发送完成后,会产生发送完成中断。
3.接收数据接收数据时,st m32单片机会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接收缓冲区。
当接收缓冲区有数据时,会触发接收完成中断,应用程序可以读取缓冲区中的数据。
4.中断处理s t m32单片机支持中断功能,通过设置相应的中断使能标志位,可以实现在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对中断的响应。
中断处理函数负责对中断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四、s t m32串口通信的工作流程下面将详细介绍s tm32串口通信的工作流程:1.配置串口参数:使用st m32提供的库函数,根据需求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
2.初始化串口:调用库函数进行串口初始化,包括G PI O引脚设置、时钟使能等。
3.发送数据:将待发送的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区。
4.等待发送完成中断:等待发送完成中断的触发,表示数据发送完成。
5.接收数据:接收到数据后,存储到接收缓冲区。
6.判断是否有数据可读:检测接收缓冲区是否有数据可读。
7.读取数据:读取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
8.中断处理:根据需要进行中断处理,如错误处理、数据处理等。
c++串口通信原理
c++串口通信原理
C++ 串口通信是通过串口(也称为RS-232接口)来实现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串口通信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串口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
1. 串口线路:串口通信需要使用串口线缆将计算机的串口接口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通常使用的是DB9或DB25接口。
2. 串口芯片:计算机的串口接口通常由串口芯片来实现,串口芯片负责将计算机的数据转换成串口信号发送出去,同时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串口信号并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
3. 波特率:串口通信需要设置波特率,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通信双方需要设置相同的波特率才能正常通信。
软件方面:
1. 打开串口:在C++中,可以使用串口通信库来打开串口,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
2. 发送数据:通过串口通信库向串口发送数据,数据会经过串口芯片转换成串口信号发送出去。
3. 接收数据:通过串口通信库监听串口接收到的数据,将接收到的串口信号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
4. 关闭串口:通信结束后,需要关闭串口以释放资源。
总的来说,C++串口通信的原理是通过串口线路将计算机和外部设备连接起来,通过串口芯片将数据转换成串口信号发送出去,同时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串口信号并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
51单片机串口通信
51单片机串口通信串行口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其中包括了并行通信、RS-232通信、USB通信等。
而在嵌入式系统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通信方式就是单片机串口通信。
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串口通信的原理串口通信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的。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传输分为两个方向:发送方向和接收方向。
发送方将待发送的数据通过串行转并行电路转换为一组相对应的并行信号,然后通过串口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在接收到并行信号后,通过串行转并行电路将数据转换为与发送方发送时相对应的数据。
在51单片机中,通过两个寄存器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SBUF寄存器和SCON寄存器。
其中,SBUF寄存器用于存储要发送或接收的数据,而SCON寄存器用于配置串口通信的工作模式。
二、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使用方法1. 串口的初始化在使用51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之前,需要进行串口的初始化设置。
具体的步骤如下:a. 设置波特率:使用波特率发生器,通过设定计算器的初值和重装值来实现特定的波特率。
b. 串口工作模式选择:设置SCON寄存器,选择串行模式和波特率。
2. 发送数据发送数据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 将要发送的数据存储在SBUF寄存器中。
b. 等待发送完成,即判断TI(发送中断标志位)是否为1,如果为1,则表示发送完成。
c. 清除TI标志位。
3. 接收数据接收数据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 等待数据接收完成,即判断RI(接收中断标志位)是否为1,如果为1,则表示接收完成。
b. 将接收到的数据从SBUF寄存器中读取出来。
c. 清除RI标志位。
三、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 波特率不匹配当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波特率不一致时,会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解决方法是在初始化时确保两端的波特率设置一致。
2. 数据丢失当发送方连续发送数据时,接收方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原理与实现
单片机中的串口通信原理与实现串口通信是一种常用的数字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单片机领域。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中串口通信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一、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数据线将数据逐位地传输,并根据一定的协议规定传输格式和速率。
在单片机中,常用的串口通信协议有UART和SPI。
1. UART通信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异步串行通信协议,它通过单线传输数据。
UART通信常用于短距离传输,适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UART通信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参数:- 波特率(Baud Rate):表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发送和接收双方必须设置相同的波特率。
- 数据位(Data Bits):表示每个字节的位数,常见的数据位有8位。
- 停止位(Stop Bit):表示在每个字节之后发送的停止位的数量,常见的停止位有1位、2位。
- 校验位(Parity Bit):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的错误,常见的校验位有无校验位、奇校验位、偶校验位。
UART通信的原理是通过波特率控制传输速率,数据位和停止位控制数据的位数,校验位用于检测传输错误。
2. SPI通信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它通过四线(时钟线、数据线、主从选择线、使能线)传输数据。
SPI通信常用于短距离高速传输,适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SPI通信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参数:- 时钟极性和相位:SPI通信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钟极性和相位,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方式。
- 数据位顺序:SPI通信可以选择先传输最低位还是最高位。
SPI通信的原理是通过时钟信号同步传输数据,数据线上的数据在时钟上升或下降沿进行传输。
二、串口通信实现在单片机中,串口通信的实现需要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1. 硬件实现硬件上,需要使用UART或SPI模块,并连接相应的引脚。
linux串口编程原理
Linux串口编程原理1.介绍串口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一种常用方式,它通过发送和接收字符流来进行通信。
L in ux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串口编程接口,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些接口来实现与串口设备的通信。
本文将介绍L in ux串口编程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串口基础知识2.1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发送和接收电平状态的变化来传输数据的。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以字节的形式传输,并通过串口线路经过物理转换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通常,串口通信包含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串行数据传输线(T X D、RX D):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物理线路。
-数据帧(F ra me):包含了要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通常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波特率(B au dR at e):表示每秒钟传输的波特数,它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2.2串口设备文件在L in ux系统中,串口设备会在`/de v`目录下生成对应的设备文件,以便开发者对串口设备进行操作。
设备文件的命名方式为`tty S x`或`t ty US Bx`,其中`x`表示串口的编号。
例如,`/d ev/t ty S0`表示第一个串口设备,`/d ev/t t y US B0`表示第一个US B串口设备。
开发者可以通过打开设备文件并向其写入或读取数据来进行串口通信。
3. Li nux串口编程接口3.1打开串口在L in ux中,使用C语言编写串口程序需要先打开串口设备文件。
可以通过调用`op en()`系统调用打开串口设备文件,并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
#i nc lu de<f cn tl.h>#i nc lu de<u ni st d.h>i n to pe n(co ns tc har*pa th na me,i nt fla g s);3.2配置串口打开串口后,需要对串口进行正确的配置,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L in ux提供了`ter m io s`结构体和相关函数来配置串口。
uart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通信过程
UART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通信过程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常见的串口通信协议,用于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本文将详细解释UART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通信过程,并提供一个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
1. UART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UART串口通信是一种基于异步传输的通信协议,它使用两根信号线(TX和RX)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UART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下:•数据位:UART通信中的每个字符由一定数量的数据位组成,通常为8位。
每个数据位可以表示一个字节(8位二进制数)。
•停止位:每个字符之后会有一个停止位,用于指示一个字符的结束。
通常情况下,UART通信中的停止位为1个。
•起始位:每个字符之前会有一个起始位,用于指示一个字符的开始。
通常情况下,UART通信中的起始位为1个。
•波特率:UART通信中的波特率(Baud Rate)表示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UART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传输,即发送端和接收端没有共同的时钟信号。
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事先约定好相同的波特率,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2. UART串口通信的通信过程UART串口通信的通信过程包括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两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UART串口通信的通信过程。
数据发送过程1.发送端准备数据:发送端需要准备要发送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发送缓冲区中。
2.发送端发送起始位:发送端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发送一个起始位,用于指示一个字符的开始。
起始位的电平通常为低电平。
3.发送端发送数据位:发送端按照数据位的顺序,将数据位的电平依次发送出去。
每个数据位的电平表示一个二进制位(0或1)。
4.发送端发送停止位:发送端在发送完所有的数据位之后,会发送一个停止位,用于指示一个字符的结束。
停止位的电平通常为高电平。
数据接收过程1.接收端等待起始位:接收端在接收数据之前,会等待接收到一个起始位的电平变化,用于指示一个字符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面临与外围数据源设备通信的问题。
计算机和单片机(如MCS-51)都具有串行通信口,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二者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实际工作中利用串口完成通信任务的时候非常之多。
已有一些文章介绍串口编程的文章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
但总的感觉说来不太全面,特别是介绍32位下编程的更少,且很不详细。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结合硬件、软件,重点提及比较新的技术,及需要注意的要点作一番探讨。
希望对各位需要编写串口通信程序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一.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串行端口的本质功能是作为CPU和串行设备间的编码转换器。
当数据从CPU经过串行端口发送出去时,字节数据转换为串行的位。
在接收数据时,串行的位被转换为字节数据。
在Windows环境(Windows NT、Win98、Windows2000)下,串口是系统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程序要使用串口进行通信,必须在使用之前向操作系统提出资源申请要求(打开串口),通信完成后必须释放资源(关闭串口)。
串口通信程序的流程如下图:二.串口信号线的接法一个完整的RS-232C接口有22根线,采用标准的25芯插头座(或者9芯插头座)。
25芯和9芯的主要信号线相同。
以下的介绍是以25芯的RS-232C为例。
①主要信号线定义:2脚:发送数据TXD;3脚:接收数据RXD;4脚:请求发送RTS;5脚:清除发送CTS;6脚:数据设备就绪DSR;20脚:数据终端就绪DTR;8脚:数据载波检测DCD;1脚:保护地;7脚:信号地。
②电气特性: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到20K bps,最大距离仅15m.注:看了微软的MSDN 6.0,其Windows API中关于串行通讯设备(不一定都是串口RS-232C或RS-422或RS-449)速率的设置,最大可支持到RS_256000,即256K bps!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串行通讯设备?但不管怎样,一般主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讯大多都在9600 bps,可以满足通讯需求。
③接口的典型应用: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智能单元之间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
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
(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
(如果应用的场合需要使用握手信号等,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的状态进行监测或设置。
)三.16位串口应用程序的简单回顾16位串口应用程序中,使用的16位的Windows API通信函数:①OpenComm() 打开串口资源,并指定输入、输出缓冲区的大小(以字节计);CloseComm() 关闭串口;例:int idComDev;idComDev = OpenComm("COM1", 1024, 128);CloseComm(idComDev);②BuildCommDCB() 、setCommState()填写设备控制块DCB,然后对已打开的串口进行参数配置;例:DCB dcb;BuildCommDCB("COM1:2400,n,8,1", &dcb);SetCommState(&dcb);③ReadComm 、WriteComm()对串口进行读写操作,即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例:char *m_pRecieve; int count;ReadComm(idComDev,m_pRecieve,count);Char wr[30]; int count2;WriteComm(idComDev,wr,count2);16位下的串口通信程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串口等外部设备的操作有自己特有的API函数;而32位程序则把串口操作(以及并口等)和文件操作统一起来了,使用类似的操作。
四.在MFC下的32位串口应用程序32位下串口通信程序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利用ActiveX控件;使用API 通信函数。
使用ActiveX控件,程序实现非常简单,结构清晰,缺点是欠灵活;使用API 通信函数的优缺点则基本上相反。
以下介绍的都是在单文档(SDI)应用程序中加入串口通信能力的程序。
㈠使用ActiveX控件:VC++ 6.0提供的MSComm控件通过串行端口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串行通信功能。
使用非常方便,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介绍MSComm控件的资料。
⑴.在当前的Workspace中插入MSComm控件。
Project菜单------>Add to Project---->Components and Controls----->RegisteredActiveX Controls--->选择Components: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version 6.0 插入到当前的Workspace中。
结果添加了类CMSComm(及相应文件:mscomm.h和mscomm.cpp )。
⑵.在MainFrm.h中加入MSComm控件。
protected:CMSComm m_ComPort;在Mainfrm.cpp::OnCreare()中:DWORD style=WS_VISIBLE|WS_CHILD;if (!m_ComPort.Create(NULL,style,CRect(0,0,0,0),this,ID_COMMCTRL)){TRACE0("Failed to create OLE Communications Control ");return -1;// fail to create}⑶.初始化串口m_ComPort.SetCommPort(1);//选择COM?m_ComPort. SetInBufferSize(1024);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m_ComPort. SetOutBufferSize(512);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if(!m_ComPort.GetPortOpen()) //打开串口m_ComPort.SetPortOpen(TRUE);m_ComPort.SetInputMode(1); //设置输入方式为二进制方式m_ComPort.SetSettings("9600,n,8,1"); //设置波特率等参数m_ComPort.SetRThreshold(1); //为1表示有一个字符引发一个事件m_ComPort.SetInputLen(0);⑷.捕捉串口事项。
MSComm控件可以采用轮询或事件驱动的方法从端口获取数据。
我们介绍比较使用的事件驱动方法:有事件(如接收到数据)时通知程序。
在程序中需要捕获并处理这些通讯事件。
在MainFrm.h中:protected:afx_msg void OnCommMscomm();DECLARE_EVENTSINK_MAP()在MainFrm.cpp中:BEGIN_EVENTSINK_MAP(CMainFrame,CFrameWnd )ON_EVENT(CMainFrame,ID_COMMCTRL,1,OnCommMscomm,VTS_NONE)//映射ActiveX控件事件END_EVENTSINK_MAP()⑸.串口读写. 完成读写的函数的确很简单,GetInput()和SetOutput()就可。
两个函数的原型是:VARIANT GetInput();及void SetOutput(const VARIANT& newValue);都要使用VARIANT类型(所有Idispatch::Invoke的参数和返回值在内部都是作为VARIANT对象处理的)。
无论是在PC机读取上传数据时还是在PC机发送下行命令时,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字符串的形式(也可以说是数组形式)。
查阅VARIANT文档知道,可以用BSTR表示字符串,但遗憾的是所有的BSTR都是包含宽字符,即使我们没有定义_UNICODE_UNICODE也是这样!WinNT支持宽字符, 而Win95并不支持。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CbyteArray,给出相应的部分程序如下:void CMainFrame::OnCommMscomm(){VARIANT vResponse;int k;if(m_commCtrl.GetCommEvent()==2) {k=m_commCtrl.GetInBufferCount(); //接收到的字符数目if(k>0) {vResponse=m_commCtrl.GetInput(); //readSaveData(k,(unsigned char*) vResponse.parray->pvData);} // 接收到字符,MSComm控件发送事件}。
// 处理其他MSComm控件}void CMainFrame::OnCommSend() {。
// 准备需要发送的命令,放在TxData[]中CByteArray array;array.RemoveAll();array.SetSize(Count);for(i=0;i<COUNT;I++)array.SetAt(i, TxData[i]);m_ComPort.SetOutput(COleVariant(array)); // 发送数据}请大家认真关注第⑷、⑸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重点、难点所在。
㈡使用32位的API 通信函数: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用32位API函数编写串口通信程序,不就是把16位的API换成32位吗?16位的串口通信程序可是多年之前就有很多人研讨过了……此文主要想介绍一下在API串口通信中如何结合非阻塞通信、多线程等手段,编写出高质量的通信程序。
特别是在CPU处理任务比较繁重、与外围设备中有大量的通信数据时,更有实际意义。
⑴.在中MainFrm.cpp定义全局变量HANDLE hCom; // 准备打开的串口的句柄HANDLE hCommWatchThread ;//辅助线程的全局函数⑵.打开串口,设置串口hCom =CreateFile( "COM2", GENERIC_READ | GENERIC_WRITE, // 允许读写0,// 此项必须为0NULL,// no security attrsOPEN_EXISTING,//设置产生方式FILE_FLAG_OVERLAPPED, // 我们准备使用异步通信NULL );请大家注意,我们使用了FILE_FLAG_OVERLAPPED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