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合集下载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
指南》
叶祖达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5(0)6
【摘要】低碳、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已不只是学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城市的试验项目,而已经是国家的政策,也已开始进入我国的法定规划体制。

要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控制气候变化,减低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我们建立一套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的碳排放评估方法。

然而,目前以城区为规划建设管理空间单元进行碳排放评估的研究和实践都相当缺乏,影响了地方政府和规划师在推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决策的科学性。

本书的目的是填补这个空间,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者提供一本适用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碳排放评估方法指南。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叶祖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村数据库"的绩效分析与规划建设——基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数据库建设的实证分析
2.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迈向科学、透明、定量
的低碳城镇化决策工具3.绿色生态城区低碳规划建设管理碳排放评估模型4.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绩效评价——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形成及其波动特征——基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数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视觉舒适度(vico)体系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视觉舒适度(vico)体系

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视觉舒适度(VICO)体系序号一: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舒适度”这个词,无论是家居环境、办公室空间还是公共场所,舒适度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然而,在过去,对舒适度的衡量往往停留在主观感受上,缺乏科学的标准和指标。

近年来,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了视觉舒适度(VICO)体系,为舒适度的评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序号二:VICO体系的背景VICO体系是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基于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国际相关标准和国内外实践经验,于20XX年正式发布的。

VICO体系主要包括视觉舒适度的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应用指南等内容。

通过对空间环境中视觉因素的量化分析,VICO体系致力于实现对舒适度的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序号三:VICO体系的核心内容VICO体系将视觉舒适度定义为“人们对空间环境中可视要素的整体感知体验”,并从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亮度、色彩、对比度、色温和反射率。

在每个维度下又设立了多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亮度下包括日照照度、室内照度均匀度等。

VICO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既考虑了客观的物理测量指标,又充分考虑了人的主观感受。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VICO体系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模型,使舒适度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序号四:VICO体系的应用案例VICO体系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案例。

以建筑设计为例,设计师们在实际项目中通过VICO体系对建筑内外环境的亮度、色彩、对比度等要素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和调整,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在城市规划领域,VICO体系也为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持。

通过对色彩搭配、灯光设计等方面的优化,VICO体系可以为城市空间的视觉舒适度提供科学的引导,使人们在城市环境中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梅克保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调研时强调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梅克保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调研时强调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准 确 性 ,需要 在 实 际工 作 中不断 地 积 累工 作 经 验 。 J J G( 铁 道 )1 4 0 _ _ 2 0 1 0的修 订 是 对 钢 轨 测 温 计 检 定 要求 的进 一步完 善 ,并将 在温度 计量 发展 的过 程
中继 续完 善 。
参 考文 献
[ 1 ]《 铁路计量技术 与管理》 编写组. 铁路计量技术 与管理 [ M] . 北
益 意 识 ;二 要 加 强 科 研 ,切 实 提 高 标 准 的 质 量 ,重 视 科 技 成 果 的 标 准 化 ,特 别 是 要 围 绕 节 能 减 排 、 战 略 性 产 业 、现 代 服 务 业 、 民生 工 程 和 两 型社 会 的建 设 ,拿 出一 批 高 水 平
陈 钢 指 出 ,我 国 目前 是 制 造 大 国 而 不 是 制 造 强 国 ,在
京 :中国铁道 出版社 ,2 0 1 0 . [ 2]中华人 民共和国铁道部. J J G( 铁道 ) 1 4 0  ̄2 0 1 0钢轨测 温计[ s ] .
北 京 : 中 国铁 道 出版 社 ,2 0 1 0 .
从 0点 向下 再 向上 的检 定 顺 序 即完 成 了基 本 误 差
项 ,检定 方便 快 捷 ,缩 短 了等 待标 准 器 控温 过 程 , 能 够 提 高检定 效 率 。钢 轨 测 温计 检 定 温度 顺 序 为 :
京 :中 国计 量 H { 版社 ,1 9 9 8 .
( 责任编 辑

然)
梅 克 保 在 中 国标 准 化 研 究 院调 研 时 强调 让 中 国标 准走 向世 界
4 月 2 3日 ,国家 质 检 总 局 副 局 长 、党 组 副 书 记 梅 克 保 , 的 标 准 ;i 要 突 出重 点 ,努 力 提 高 标 准 的 权 威 性 ,要 通 过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一、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指标体系注:1、国家园林城市须满足全部基本项的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须同时满足所有基本项和提升项的要求。

2、表格“备注”栏中标注有“*”的,表示该指标来自《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其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均与《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一致。

二、国家园林城市否决项(一)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二)建成区绿地率不达标;(三)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达标;(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达标;(五)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不达标;(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七)林荫路推广率不达标。

(一)至(四)项为国家园林城市否决项,(一)至(七)项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否决项。

三、部分指标解释1、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指标解释:指建成区内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占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供热计量收费比例=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00%数据来源:城市建设部门2、节能建筑比例(%)指标解释:指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占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节能建筑比例=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建成区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100%数据来源:城市建设部门3、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指标解释:指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计算方法: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吨标准煤)÷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100%数据来源:发展改革部门4、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万元)指标解释:指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量。

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3页精选文档

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3页精选文档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06-03-07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3月7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联合发布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产品评价_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研究及内涵解读

《绿色产品评价_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研究及内涵解读

《绿色产品评价 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研究及内涵解读■ 张琛1,2* 武金朋1,2 康 丽1,2 刘芳卫1,2 英 琪1,2 把 宁1,2 闫英伟1,2 杨 朔3(1.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2.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绿色产品评价 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本文对绿色产品评价的理念、框架内容、国标发布后的影响进行了解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析结果表明,全生命周期和“4R1D”是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及原则。

该项国标可直接应用于快递业包装的绿色认证,可有效缓解快递包装对环境压力,增加快递包装的绿色供给,促进相关企业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该标准可为快递包装研发提供绿色导向,真正实现“绿色高端引领”的作用。

本研究可为快递企业、政府及认证机构更深入理解标准内涵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快递业封装用品的绿色认证实施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绿色产品评价,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全生命周期,绿色认证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01.023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Green Product Assessment-ExpressPackage and its Connotation ExplanationZHANG Chen1,2* WU Jin-peng1,2 KANG Li1,2 LIU Fang-wei1,2 YING Qi1,2BA Ning1,2 YAN Ying-wei1,2 YANG Shuo3(1. Post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lanning Academy; 2. China Post Group Co., Ltd.;3.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Abstract: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Green Product Assessment-Express Package has been issue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frame of green product assessment and the influence after its release.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ll life circle” and “4R1D” are the main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the standard. The standard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for green certifications of express packag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crease the green package supply and promote related enterprises towards green transformation. Meanwhile, the standard can provide the directive for green package design, truly realizing the role of “green high-end leading”. The stud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xpress enterprises, government,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and powerfu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ertification for express package in China.Keywords: green product assessment, express package, national standard,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green certification标准评析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快递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编制说明(送审二稿)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本项目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国办发〔〕号)提出,项目名称《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项目编号。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计划完成时间年。

、主要工作过程研究阶段: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年月月由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组成“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制定”项目研究工作组,开展项目研究。

研究工作通过收集和对比分析国内外涉及原料、产品、卫生、环境标志标准以及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标准,开展国内外洗涤用品绿色评价相关标准比对,并对国内市场产品进行测试分析,形成《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讨论稿)。

立项阶段: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年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程序在委员会内就标准立项实施了委员投票,获得一致通过,并按程序组建了由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开股份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标准制定工作组,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了立项申请及相关支持材料。

年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本标准批准立项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于月日正式下达立项批复。

起草阶段:年月,《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发布实施,为此《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标准起草组根据通则确定的体例完成了对讨论稿的修改,形成初步的征求意见稿,月初交国标委在其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月工作组根据社会各方返回的意见,对标准文本重新梳理修改,形成《绿色产品评价洗涤用品》(送审讨论稿),下发技术委员会及网上再次公开征求意见,该稿月日接受由全国绿色产品标准化工作组组织的专家预审,在专家预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各方反馈意见(具体处理情况详见意见汇总处理表),工作组完成对文本的修改,形成送审稿。

该稿月日接受由全国绿色产品标准化工作组组织的专家审定,会议中专家组对文本意见较大,要求工作组修改完善后重新审定。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0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4月15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

(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

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恒大集团 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加平 王建国 俞滨洋 毛志兵 娄宇 沈迪 李迅 杨仕超 李百 战 赵锂 陈琪
1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 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 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 年 3 月 13 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9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 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8]164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 验,参考有关国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 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 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_李满良

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_李满良
第1 5卷 第2期 2 0 1 5年4月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f f i c a n d T r a n s o r t a t i o n E n i n e e r i n p g g
V o l . 1 5 N o . 2 A r . 2 0 1 5 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1. S c h o o l o f H i h w a C h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X i a n 7 1 0 0 6 4, S h a a n x i C h i n a 2. T i a n i n M u n i c i a l g y g y j p , ) E n i n e e r i n D e s i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T i a n i n 3 0 0 0 5 1, C h i n a g g g j
收稿日期 : 2 0 1 4 1 2 1 0 - - ) ; ) 基金项目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 2 0 1 4 1 0 1 9 2 0 1 4 G 1 2 1 1 0 0 3 -R - , 作者简介 : 李满良 ( 男, 河南漯河人 , 长安大学讲师 , 工学博士研究生 , 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 1 9 7 4 -) , 导师简介 : 王建伟 (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 长安大学教授 , 工学博士 。 1 9 6 5 -)
: ,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v a l u a t e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a n d r a t i o n a l l t h e c o n c e t o f r e e n y p y y y p g , , r e e n r o o s e d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w a s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s t e m w a s s e t u f r o m 5a s e c t s g y p y p p y p p , n a m e l r a t i o n a l i t o f d e s i n, e f f e c t o f r o a d f u n c t i o n e n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e m i s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 - y, y g g y , , r e e n i n r o t e c t i o n r a d e r a d e e f f e c t e f f e c t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 5f i r s t i n d e x e s 1 4s e c o n d g g p g g ,a i n d e x e s a n d 3 1t h i r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w e r e e l a b o r a t e d n d t h e i r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s w e r e g d e t e r m i n e d .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r e e n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g y p y S e a r m a n r a n k c o r r e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c o m b i n a t i o n d e t e r m i n i n m e t h o d a n d i n t e r v a l a r o x i m a t i o n p g p p m e t h o d . T h e r e e n e c o t e r o a d o f C h i n a S i n a o r e T i a n i n E c o t e C i t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b u s i n - g y p g p j y p y y g , t h e m e t h o d a n d t h e i n d e x s s t e m.E v a l u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f o r t h e r o a d 2 1t h i r d r a d e y g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a n d 1 0t h i r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a r e o o d . 1 2s e c o n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i n d e x e s g g g , , 2s e c o n d i n d e x e s a r e i n d e x e s n a m e l r a t i o n a l i t o f d e s i n a n d a n d r a d e o o d . 2f i r s t r a d e y y g g g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o t e c t i o n e f f e c t a r e o o d a n d t h e r e s t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T h e d i s t a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p g , e x c e l l e n t e v a l u a t i o n r a d e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e t o f r e e n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i s 3 . 8 2 a n d i s s m a l l e s t g g y p y ,w r a d e s r e e n i n t h e d i s t a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e t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h i c h s h o w s t h e g g

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

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
I C S 1 3 . 0 2 0 . 0 1
Z 0 4
Hale Waihona Puke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 T 2 0 1 0 6 -2 0 0 6
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 系编制通则
G e n e r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s t i p u l a t i n g 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i n d i c a t o r
GB / T 2 0 1 0 6 -2 0 0 6
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术语和定义、 编制原则、 指标体系结构和考核评分计算 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4 7 5 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注 引 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3 . 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a s s e s s m e n t i n d i c a t o r o f c l e a n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用于衡量清洁生产绩效的指标。
3 . 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a s s e s s m e n t i n d i c a t o r f r a m e o f c l e a n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由相互联系、 相对独立、 互相补充的系列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所组成的, 用于评价清洁生产绩效的指

(word完整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word完整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标准工作简况1.前言清洁生产是企业从粗放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

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新修订)明确指出: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估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合理性,从而为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筛选、清洁生产效果的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因此,该体系的建立将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工具,一方面帮助政府部门了解掌握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状况、评估取得的效果、设置未来达到的目标等,为宏观管理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从而规范和指导行业清洁生产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为出台新的清洁生产政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制(如市场准入、清洁生产激励机制、预评估制度等)做好基础性支撑工作。

2.标准的编制目的●客观评价企业清洁生产的进步成效;●用于企业自我评判、改进和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使企业技术改造具有先进的清洁生产水平。

3.标准的作用3.1 指导和规范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制修订工作本标准规定了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原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的制定将指导和规范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制修订工作,将有利于规范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

2 整合现有各类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的需要各部委目前正在制订和发布的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类是由环保部组织制定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第三类是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技术要求。

按照全国人大环资委的意见,需要对三套评价技术规范统一整合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截止目前,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已发布30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发布88项。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0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4月15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

一、修订背景
二、总体目标 PKPM
三、工作过程院
目录
四五筑、、科修典学订型研要条究点文
中国建六、主要特点
七、未来计划
任务下达
ü 2018年7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
院PKPM
究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
研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函》(建 科学 标标函[2018]164号),同意中国建筑科
究 引领的行业地位,又要兼顾其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标准》
研 修订时,考虑完善绿色建筑的分级模式,并对相应技术内容进行研究和规定,
扩大绿色建筑评价覆盖面。
科学
筑 (4)其他技术内容修订

国 根据获得星级的绿色建筑工程情况、绿色建筑后评估等相关研究课题成果,梳
中 理总结目前《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论证和修改。
3、具体目标
(1)丰富绿色建筑内容、扩展绿色建筑内涵
PKPM 结合未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基于充分的研究与论证,汲取健康建筑、智 究院 能建筑、低碳建筑等理念,适应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海绵城市、垃圾
研 资源化利用等新领域、新技术发展需求,更新和增补有关技术内容,进一步扩
展绿色建筑内涵。

筑科 (2)完善指标体系,提升绿色建筑性能
1、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响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ASBEE
类别 Q建筑环境品质
LR建筑环境负荷 减量
指标
内容概况
Q1室内环境
声环境 热舒适 采光和照明 空气质量
PKPM 噪声、隔声、吸声
房间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调系统类别 自然光、防眩光措施、照明等级、光可调 来源控制、换气、运行计划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1)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 (1)1.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 (1)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

3 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 (3)2、若干案例的指标体系分析 (9)2.1 中新生态城 (9)2.2 曹妃甸生态城 (11)2。

3 厦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8)2.4 贵阳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9)3、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20)3.1 指标选取原则 (20)3。

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1)4、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框架 (21)4。

1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21)4.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2)4。

3 规划指标体系 (26)4.4 按规划层次的指标体系 (27)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28)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解决城乡规划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量化操作问题,及控制、引导低碳理念在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运用与落实。

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1.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有关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上,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指标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加权平均为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排放,所以也可以用环境、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

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一种是详细而全面。

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公共服务效果测评通则》国家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标准起草工作组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任务来源《公共服务效果测评通则》国家标准(国家标准计划编号:20132673-T-469)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该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二、研制背景与目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主题。

对于中国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的目标。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为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意见。

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开展科学和客观的公共服务效果评价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公共服务的研究,但鉴于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我国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呈现着规范化程度不足,缺乏统一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等缺陷。

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公民参与较少目前的公共服务评价主要是一种政府内部行为,因此,政府也就成了评价的单一主体。

即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由政府发动,对社会相对封闭。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顾客满意度日趋重视,但是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透明度不高、公民参与范围有限且具有明显的被动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大多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缺乏清晰认知,直接将公共服务贴上政府的标签;长期以来民众的政治冷漠性也导致他们对公共服务评价表现不出太多的热情。

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对公共服务评价的研究也正处于初级阶段,评价的影响和作用亦非常有限。

(二)评价方法、技术较为薄弱目前国内对于公共服务评价的方法设计及相关技术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公共服务的评价在我国尚处在初步尝试的阶段,实践也相应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主要表现为评价的内容、侧重点、实施程序、成果利用率低等。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

科 虑“以人为本”的技术要求涉及不够。
可感知性不足

建 “四节一环保”性能不能让使用者感知,使用者难以感受到绿色建筑在健康
国 、舒适、高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中 对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反映有待提高
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建筑信息模型、健康建
筑等新领域方向和新技术发展并未及时反映在标准中。
筑 建 国 中
2、绿建发展背景
PKPM 存在问题
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 截至2018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累计超过1.3万个,建筑面
院 积超过12亿m2,而运行标识项目仅占7%左右。
究 “以人为本” 体现得不够 学研 2006和2014版标准的“四节一环保”更多考虑的是建筑本身的绿色性能,考
新时期的建筑方针

建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国 (2016年2月6日)的“指导思想”里写道: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
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
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
• 构建新时代的绿筑色建筑评价技术体系
• 契合新中时代国绿建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需求
一、修订背景
二、总体目标 PKPM
三、工作过程院
目录
四五筑、、科修典学订型研要条究点文
中国建六、主要特点
七、未来计划
1、指导思想
PM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院PK 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落实“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究 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学研 活 需 要 为 落 脚 点 , 针 对 国 家 标 准 《 绿 色 建 筑 评 价 标 准 》 G B / T

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学术研讨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朱 艺1,2* 高东峰1,2 张 蕊1,2 石广革3 丁 爽1,2 高彦鑫1,2〔1.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能效水效及绿色化);3. 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摘 要:开展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掌握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益,对标准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已发布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从标准的技术内容、实施情况、实施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已发布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价。

关键词:绿色产品,标准,实施效果,评价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3.005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Green ProductAssessment StandardsZHU Yi1,2* GAO Dong-feng1,2 ZHANG Rui1,2 Shi Guang-ge3 DING Shuang1,2 GAO Yan-xin1,2(1.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2. Key Laboratory of energy effi ciency, water effi ciency and greenization for State Market Regulation; 3. Heze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Abstract:Evaluat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learn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 benefi 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standard qu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green product assessment standard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chnical content,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enefi t. Besid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included.Keywords: green product,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ion0 引 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绿色城市评价指标》Indicators for green city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编制组二O一七年十月目录一、编制背景 (1)二、任务来源 (2)三、目的和意义 (3)四、编制原则与依据 (3)4.1编制原则 (3)4.2编制依据 (4)五、制定过程 (4)5.1前期预研 (4)5.2体系搭建 (4)5.3论证研讨 (5)六、主要内容 (5)6.1标准架构 (5)6.2范围 (5)6.3规范性引用文件 (6)6.4术语和定义 (6)6.5总则 (6)6.6评价指标体系 (7)6.7综合评价值计算 (10)七、意见及处理 (10)八、标准实施建议 (11)《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绿色城市”理念,要求创新规划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同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城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

目前国内城市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较多。

如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发布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通过评价指标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用地集约性、资源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建设等方面创建绿色重点小城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七个类别测算全国及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

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设置了44个指标体系。

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从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8个方面对乡村的建设提供指引。

ISO37120-2014《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从城市服务和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方面提出了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火灾与应急响应、治理、健康、休闲、安全、庇护、固体废物、通讯与创新、交通、城市规划、废水、水与卫生等领域具体的评价指标。

此外,陕西省、安徽省和北京市也分别发布《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和《绿色北京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资源与能源、环境等方面对城区/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水平进行评判。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旨在从经济、机制、服务、设施等方面全面评价小城镇的发展情况,绿色发展相关的指标较少并且定性指标较多,在指标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设置的指标较多且有重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对改善城市治理具有指导作用,指标偏向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未全面覆盖城市绿色发展;陕西省、安徽省及北京市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均从本省/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而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此外,各地区相关统计数据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差异性较大,数据的碎片化现象较严重,要拼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可以进行量化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在全国范围内,在绿色发展评价领域暂无针对大中小城市的普适性较高、可比性较高、统一的指标体系。

因此,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实现绿色健康有序发展,对我国城市绿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引导支撑作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研究项目。

2016年11月国家标准委下达了《绿色城镇评价指标》(计划编号:20161931-T-424)的标准制定计划(国标委综合﹝2016﹞77号),该标准正式立项。

国家标准《绿色城镇评价指标》主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口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标准名称更名说明标准立项评估会及标准编制组组织的标准专家讨论会上,各专家建议标准名称由“城镇”更改为“城市”。

更名原因有三:一是紧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背景,标准项目建议书中“城镇”为广义城镇而非狭义城镇概念,即标准适用范围为大中小型城市;二是该标准的内容包含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环境质量三大领域,不仅适用于小城镇,还满足我国大中小型城市的绿色建设评价;三是根据我国关于“城市”和“城镇”的定义,广义的“城市”包括市和建制镇。

因此标准名称由“城镇”更改为“城市”不影响标准使用范围。

基于此,标准名称由“绿色城镇评价指标”更改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

三、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绿色城市评价指标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制定本标准,弥补国内全面覆盖大中小城市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的不足。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作为城市建设思考的一个维度,作为一套标杆和参照系,在宏观上可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制定的工具,在微观上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

以该指标体系作为对政策和规划进行评价的标尺,用来衡量城市绿色发展质量。

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指引监测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方向,识别绿色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地区层面绿色城市发展的政策指导。

四、编制原则与依据4.1编制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在绿色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标准构建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描述、解释、评价、预警及辅助决策的功能,实现“指标可计算、数据可采集、方法可比对、结果可解释”,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指标都能独立地反映绿色城市的某一方面或不同层面的水平,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指标体系应根据系统结构分出层析,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在不同尺度、不同级别上都能反映和辨别绿色城市的属性。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指标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绿色城市的本质特征,也能满足城市的建设要求。

可操作性要求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或查阅资料就能收集到确定指标值所需的数据,便于实践。

(3)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标的设置须着眼于对环境的保护,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的评价能够指导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4)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指标能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快速实现,并取得一定的生态效益。

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4.2编制依据本标准是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制的。

五、制定过程5.1前期预研2015年1月起,标准编制组查阅、对比并分析国内外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了解绿色城市评价需求及现状。

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绿色发展的相关需求和建设实践,确定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编制原则。

5.2体系搭建2015年8月-12月,标准编制组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标准编制原则,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绿色城市建设内容,以小组讨论会的形式整合信息资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指标,搭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工作组讨论稿。

5.3论证研讨2015年12月-201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新型城镇化标准化项目”启动会及结题会对标准制定提出完善建议,标准编制组多次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绿色城市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前期研究”项目成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三方研讨会,针对本标准中指标的选取及可测量、可评估和可考核性进行探讨,形成国家标准《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

2016年8月-10月,标准编制组展开指标数据调研工作和第一次邮件意见征集,并于10月中旬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标准讨论会对标准内容进行论证讨论。

2016年11月,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标准,并形成标准草案。

2017年3月-4月,标准编制组在深圳召开了2次专家研讨会,就指标体系、指标内容及数据获取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经完善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7年5-7月,第二次意见征集,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电话、邮件、网站等征集方式征集意见。

2017年8-10月,标准编制组根据二次征集意见反馈,多次召开小组会议,就指标的权重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六、主要内容6.1标准架构标准主体内容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评价指标、资料性附录六大部分组成。

6.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环境质量三大领域的指标说明、指标权重。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型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城市评价,可衡量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6.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HJ 332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6.4术语和定义在充分考虑本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定义的基础上给出本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对绿色城市、建成区等基本术语和工业用水量、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计算术语共27个术语进行了规范与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