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例讲解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完整版)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完整版)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1X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与社会》为例,进行课程设计实例解析。

本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设计理念1.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3.实践操作: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三、课程设计内容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掌握相关化学概念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教学难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讲解:讲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轻松理解。

(4)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课程设计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

课程设计及实例分析

课程设计及实例分析

课程设计及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XX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实例。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

2.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和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

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实例本章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和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大学的《并行计算》课程。

这门课程的设计和组织方式非常出色,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课程设计的荣誉。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独特,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被精心组织成为四篇,包括并行计算的硬件基础、并行算法的设计、并行数值算法和并行程序设计。

这四篇内容相互关联,融为一体,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并行计算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目的方面,该课程不仅注重传授并行计算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并行计算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支撑,还能够掌握并行算法的设计和并行编程的技术,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非常独特,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该大学的《并行计算》课程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课
程设计案例,其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都非常出色,值得其他课程设计者借鉴和学习。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课程设计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教学层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限元课程设计实例

有限元课程设计实例

有限元课程设计实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步骤及所需数学基础;2. 学会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3. 掌握有限元分析中的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及结果解读等关键环节。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有限元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模型简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2. 熟练操作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前处理、计算及后处理等全过程;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敢于尝试、勇于挑战;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充分考虑工程实际,遵循科学规律。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有限元课程特点,以实例为引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重点讲解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离散化过程和变分原理。

2. 有限元分析软件操作:以实际工程软件为工具,讲解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界面、前处理、求解器和后处理等模块的使用。

3. 网格划分技术:讲解网格的类型、质量评判标准,以及不同类型的网格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4. 边界条件设置:介绍边界条件的作用,讲解不同类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指导学生完成从模型建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到结果解读的完整分析过程。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及离散化过程;第二周: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方程的建立;第三周:有限元分析软件操作及网格划分技术;第四周:边界条件设置及实例分析。

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实例分析

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实例分析

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实例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精品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的要点和特点,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课程主题这节课的主题是“探索自然,了解昆虫”。

通过这个主题设计一堂课,可以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课程内容1. 识别昆虫通过观察昆虫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初步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昆虫生态通过故事、儿歌等方式,给幼儿讲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和重要性,引导幼儿体会昆虫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3. 制作昆虫模型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增强他们对昆虫的了解和兴趣。

4. 昆虫观察带领幼儿到校园或者周围的小区花园中,进行昆虫观察和采集,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昆虫,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1. 教师角色教师需要做好对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教材、实物、图片等。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参与到课程中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2. 学生参与在识别昆虫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互相猜测昆虫的名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制作昆虫模型的环节,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所学所知,动手制作昆虫模型。

3. 课程评价在课程的可以通过让幼儿描述自己所制作的昆虫模型,表达他们对昆虫的理解,来评价课程的效果。

五、课后延伸1. 家园联系老师可以将课堂上幼儿制作的昆虫模型送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课堂所学。

2. 课外探究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家中或者校园周围,继续观察昆虫,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并随时与老师共享。

六、我对课程设计的观点在这个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他们传授知识。

优秀的小学课程设计案例

优秀的小学课程设计案例

优秀的小学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严谨、细致、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节课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小学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数学基本概念: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复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其性质,明确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2. 运算方法:根据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特别是乘法口诀的应用,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实际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实例,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量等。

4. 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复习,明确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工业炉课程设计与实例

工业炉课程设计与实例

工业炉课程设计与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业炉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工业炉的分类、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掌握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了解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工业炉进行分析和设计,具备解决实际工业炉问题的能力,能够撰写简单的工业炉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工业炉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工业炉技术和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业炉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参数,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以及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工业炉的基本原理:介绍工业炉的工作原理,包括燃烧原理、传热原理和炉内气体流动原理。

2.工业炉的分类和参数:介绍不同类型的工业炉,如火焰炉、电炉和炉窑等,以及它们的主要参数和特点。

3.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讲解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包括炉子尺寸的确定、热负荷计算、炉子结构设计等。

4.工业炉的应用:介绍工业炉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钢铁、铸造、化工等,以及工业炉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工业炉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参数,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业炉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工业炉的工作原理和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工业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工业炉专业书籍,以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工业炉的相关知识。

理论力学课程设计实例

理论力学课程设计实例

理论力学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掌握二力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力学知识;(3)熟悉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应用范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简单的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3)能够运用摩擦力公式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理论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力学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3.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4.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5.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力学原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理论力学导论》;2.参考书:《理论力学简明教程》;3.多媒体资料:力学实验视频、图片、动画等;4.实验设备:力学实验器材、计算机等。

基于ASSURE模式的“物流仿真”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基于ASSURE模式的“物流仿真”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基于ASSURE模式的“物流仿真”课程教学设计实例一、前言物流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个抽象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教学设计者不断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ASSURE模式的“物流仿真”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这个实例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物流运作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ASSURE模式ASSURE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特征的课程设计模式,其全称为Analyze learners, State objectives, 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s,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and Evaluate and revise。

根据这一模式,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前置知识、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风格;然后制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和材料,制定教学计划并推选教学媒介和材料,引导学生参与并积极互动、检验学习成果。

三、课程设计实例:物流仿真本文的课程设计实例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以“物流仿真”为主题。

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分析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流系统运作流程有一定的基本认识。

他们乐于接受基于实际案例的教学方式,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他们通常是集体学习型的学生,比较希望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2. 制定学习目标•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运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物流操作设备的使用;•能够分析物流系统中的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选择教学媒介和材料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我们选择了物流仿真软件“SimLogistics”作为教学媒介,配合实际物流设备(如叉车、电梯等)进行操作训练。

电子课程设计实例

电子课程设计实例

电子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掌握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熟悉电子制作的基本流程;技能目标包括能够阅读电子电路图、正确使用电子仪器和工具、进行简单的电子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的学习、电子电路的分析和电子制作实践。

首先,学生将学习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并了解它们在电子电路中的作用。

然后,学生将学习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放大电路等,并通过实验验证电路的特性。

最后,学生将进行电子制作实践,包括设计电路图、搭建电路、调试和优化电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和电子电路的原理。

然后,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主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电子元件的图片、电路图和实验视频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电子元件、电路板、仪器和工具等,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电子制作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方面,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例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例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数控编程技术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能够操作数控设备进行加工操作;能够对数控设备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介绍数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2.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数控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数控编程软件的使用,刀具补偿和坐标变换技术。

3.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控设备的操作方法,数控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数控设备,使学生掌握数控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充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数控技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和实际需求。

本课程设计实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安排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化学反应: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能力。

3.溶液与浓度:介绍溶液的制备、浓度计算及溶液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常见化合物:讲解酸、碱、盐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5.化学实验:安排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故事、实验等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教程

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教程

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教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编程方法,能够运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项目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常见型号;掌握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单片机开发工具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能够运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项目设计和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硬件结构:介绍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分类,常见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功能。

2.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介绍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和汇编语言,以及编程方法和技巧。

3.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介绍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软件设计、系统调试和测试等。

4.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编程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的应用和实践。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单片机开发板,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编程和应用技巧。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适合学生水平的单片机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单片机开发板和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labview课程设计实例

labview课程设计实例

labview课程设计实例LabVIEW课程设计实例引言: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一款用于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控制系统设计等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编程环境。

它以图形化的编程方式,通过连接不同的图标来构建程序,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实现各种功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LabVIEW课程设计实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强大功能。

1.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控制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实例将展示如何使用LabVIEW设计一个温度监控系统。

首先,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并利用LabVIEW的图形化编程界面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

然后,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设计报警功能,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

最后,将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以便后续分析和查询。

2.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实现机器人自动化操作的关键。

本实例将展示如何利用LabVIEW 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首先,通过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感知和执行功能。

然后,利用LabVIEW的控制模块,设计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动作序列,使其能够完成指定的任务。

最后,通过图形化界面,实现对机器人的监控和控制。

3.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设计在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中,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实例将展示如何使用LabVIEW设计一个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首先,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信号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各种参数的数据。

然后,利用LabVIEW提供的数据处理工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峰值检测、趋势分析等处理。

最后,通过图形化界面,展示处理后的数据结果,并提供数据导出和报表生成功能。

4.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

本实例将展示如何使用LabVIEW设计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例一、引言机械设计课程是工科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个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实例。

本文将以一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例为例,介绍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二、设计任务设计一个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装配机器人。

该装配机器人需要能够完成多种零部件的装配工作,并能够自主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

设计要求如下:1. 装配机器人能够自主抓取、定位和装配各种零部件;2. 装配机器人能够根据预设的程序完成装配工作,并能够自主判断和处理装配时的异常情况,如零部件不匹配、装配不完整等;3. 装配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长时间的连续运行;4. 装配机器人需要具备较高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

三、设计过程1. 确定需求:根据任务需求,明确装配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

可以采用基于传统控制方法的装配机器人设计方案,也可以考虑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计。

3. 零部件选型:根据方案设计,选择适合的零部件。

需要考虑零部件的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装配性能等因素。

4. 机械结构设计:根据方案和零部件选型,设计装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

需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刚性、稳定性和装配精度等因素。

5. 电气控制设计:设计装配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部分。

需要考虑电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程序编写:根据需求,编写装配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需要考虑程序的逻辑性和实时性。

7. 系统集成与测试:将设计好的各个部分进行集成,并进行系统测试。

需要测试装配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 优化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装配机器人进行优化改进。

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优化算法等方式提高装配机器人的性能。

四、设计方法1. 传统控制方法:传统控制方法是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控制器对装配机器人进行控制。

优秀课程设计思路案例分享

优秀课程设计思路案例分享

优秀课程设计思路案例分享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如××××(具体知识点),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3.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对××××(学科领域)的基本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如: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具体教材名称)的章节内容进行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1. ××××(章节名称):介绍××××(具体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车床输出轴设计和制造的兴趣,增强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首先,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车床输出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讲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原理,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

最后,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制造工艺,包括加工方法、装配技术和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时,采用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设计案例分析时,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环节,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车床输出轴的制造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将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重要资源,我们将确保设备齐全、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练习和小设计任务。

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幼儿园模块化课程设计实例分享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模块化课程设计实例分享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模块化课程设计实例分享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幼儿园来说,如何设计优质的课程,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模块化课程设计成为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强调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其综合素养。

在本文中,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探讨幼儿园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具体实践。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模块化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兴趣、特长、发展水平等因素,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模块,帮助幼儿进行因材施教。

2. 整体性原则:模块化课程设计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公平性原则:模块化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一视同仁,避免过分注重某些幼儿,忽视其他幼儿的学习需求,保障每个幼儿的学习机会和权益。

4. 参与性原则:模块化课程设计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通过设计开放性、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模块化课程设计实例分享以《探索自然奥秘》模块为例,设计在大班幼儿园的自然科学课程中。

该模块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1. 《自然中的颜色》- 课程目标: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颜色,引导幼儿了解颜色原理,激发其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 活动安排:野外散步,观察树叶、花朵、天空等自然景物的颜色;集体讨论各种颜色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自由绘画,表达自己对自然颜色的感受。

- 教学资源:自然景物、绘画工具、教学图片等。

2. 《小小发现家》- 课程目标: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科学工具,进行探究性实验和观察,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 活动安排:制作简易显微镜,观察叶片、昆虫等微小生物;探索水的吸附性质,了解水的奇妙之处;DIY小型温室,观察植物生长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纤的固定装置可以进行微调,以调整光源的位置到最佳成像点。
共焦法透镜中心厚度检测系统整体结构装配图
共焦光学系统实物图片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玻璃透镜固定采用螺纹压圈 方式,精度较高。本系统中使用 的压圈为1个,隔圈为4个。每个 隔圈设计三种厚度,且都比理论 厚度厚一些。 在装调时可 以根据装调的效
③完成相应的光学系统设计和精密机械系统设计;
④研究信号采集电子学系统和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 传感器驱动电路、信号预处理电路、二值化处理电路、数据采集 接口电路、计算机系统(显示、控制)等。
光电检测课程设计
1、光电多功能二维自动检测系统 2、曲臂光电综合测量系统 3、激光扫描圆度误差测量系统 4、飞轮齿圈总成跳动误差非接触检测系统 其他自拟的题目……. 注:1、内容不允许重复; 2、1月14日上午9:00-11:30带着 打印出来的课程设计报告来3教511进行答 辩; 3、课程设计报告不少于8页,采用小 论文形式,前有摘要、关键词,后有参考 文献。
sin 1 2 arcsin n1f ( ) 可根据共 tan 1 h 焦光学系统由多项式拟 合的方法得到,即: a h tan
h0 f (2 ) f (1 )
1
系统测量范围示意图
tan 2
H
n1 被检透镜的折射率
H h0 tan 1
数学模型
H
[ f (2 ) f (1 )] tan (2 ) sin (2 ) tan(arcsin ) n1
波长与其对应像方孔径角拟合曲线 波长与对应成像点的拟合曲线
注:根据所设计光学系统,上、下表面波长应该是在500-650nm之间的某 个波长。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n1 被检透镜的折射率
在光源位置,也就是本光学系统
的像面。通过优化像面处弥散斑 的大小,来保证系统成像质量。
为满足设计要求,将光学系统第
五个面设计成非球面,简化光学 系统的同时,提高了成像质量。
共焦法厚度检测光学系统结构图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弥散斑图像
光学系统分析
光纤端面处反射光能量分布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初级球差系数 SURFACE STO 2 3 4 5 6 7 SPHA -0.243003 -2.217378 0.963240 -0.100498 -0.041587 0.268081 -0.000661
,则各测量波长的最佳成像位置随波长变化的位移关系为:
h k 0.102(mm nm-1 ) d
光谱测量系统的光学分辨率为 量系统的精度为:
=0.02nm,则理想情况下,共焦测
k 0.002mm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测量精度分析
由图中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每条曲线都呈线性变化的趋势,说明将待测
大径 隔圈1 55 螺距 -小径 30 6.17 压圈与隔圈示意图 压圈与隔圈设计参数表 厚度 6.5 7.0
透镜的固定
对应镜片直径 32
果通过对隔圈厚
度的改变调整光 学成像效果。
隔圈2
隔圈3 压圈
72
81 84
--0.75
53
70 79
16.55
52.86
16.8
53.1 5
17.3
53.8
55
72 81
公差分析的概率曲线
各视场各波长下的弥散斑直径100%都不大于0.033539mm,远小 于纤心直径0.4mm,表明本光学系统在此公差下仍能清晰成像,从 而保证实际加工出来系统的测量精度。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镜头设计
整个光机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实现整个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并充 分考虑系统装调的方便和成像质量。镜筒主体采用一体的结构,光源与
透明材料
光学系统
出射 光纤 分光系统
分析 显示等
计算机
接口 电路
信号采集 与处理电路
光谱信号接收器 (探测器)
共焦法透明材料厚度结构框图
3 共焦光学测量系统研究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复色光源
卤素灯实物图
卤素灯光谱曲线图
本系统采用卤素灯作为光源,卤素灯具有体积小、发光效率高 (达17-33lm/W)、色温稳定(可选取2500K-3500K)、光衰小 (5%以下)、寿命长(可达3000小时至5000小时)等特点。
对于折射率大于1.30的透明材料而言,系统测量范围均大
于20mm。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一般在1.50-1.89之间,均大于1.30
,即本光学系统测透明材料厚度满足1-20mm的测量范围。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测量精度分析
d 900nm 600nm 300nm 成像范围15mm,波长范围: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分光系统 光纤 光源 耦 合 器 光纤
工作原理
发射光 学系统
λ min
λ1
λ2
λ max
玻璃上表面 (λ 1) 玻璃下表面 (λ 2)
λ min
测 量 范 围
λ max
共焦法透明材料厚度检测原理图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n sin 1 n1 sin 2
光学系统分析
8
IMA TOT
1.374697
0.000000 0.002890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 ) 17009.2463 201535.4375 967816.1771 2 2301169.7773 3 2 3 f ( ) 775.5868 6839.4843 21672.3593 34398.4155 23391.2063 4 4 6 9 12 2438624.5529 1667281.4928 1887128.0902 2624027.2724 12 16 3542.1141 6 16 9783.5836 9 27167.1239 76602.2010 137203.8943 19 19 22 28 4879828.741822 7182303.5030 5204880.6886 2368337.1003 35 44 115687.1205 35 66420.0095 28 57665.8912 63680.9465 127316.1799 55 44 55 62 1667901.878262 1480736.2849 2371627.0684 2656304.5587 161365.2564 71 90555.8077 7195 55741.9024 95 59893.7815111 36960.3037 134 111 134 1291139.2766170 578911.7918 526811.8416 270289.7982 19548.4289 170 7292.8176 200200 118741.8638 40595.6124
sin 1 n1 )

a
波长与其像 方孔径角之间的 关系 ( ) 同理也 可以用拟合的方 法得到。
1 上表面返回波长
2 下表面返回波长
tan(arcsin
H
像方孔径角 0 、 1
2 折射角为 2
[ f (2 ) f (1 )] tan (2 ) tan(arcsin sin (2 ) n1 )
注意事项
光电检测课程设计-实例讲解
基于复色共焦法的 透明材料厚度检测系统研究
张宁
2016年1月6日星期三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共焦光学测量系统研究 4. 光谱信号采集系统研究 5. 光谱数据分析系统研究 6.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意义
本论文是针对平板玻璃生产、光学零件加工等透明材料相关行 业对厚度检测的需求而开展的研究。
He-Cd激光 被测玻璃
摄 像 机
处理器
显示器 光学系统
荧光液
照明光学系统
成像光学系统
激光器
被测石英管
线阵CCD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标
文本提出的复色共焦测量方法,采用特殊光学系统、高速数据 采集技术、先进光谱分析及处理技术,解决透明材料厚度高精度检 测的问题。其主要依据光学系统对不同波长光谱产生轴向色散的特 性,将连续光谱的轴向色散回波信号由探测器接收,通过上下两个 表面返回的波长数据来实现透明材料厚度的检测。 主要技术指标: ①测量范围:0.1mm~20mm ②测量精度:±0.005mm ③测量速度:2000次/秒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内容
① 研究复色光源共焦法厚度测量原理,分析复色光谱中共焦面信号 特点及与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共焦法厚度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 ② 利用光学设计理论,研究复色光源均匀色差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利用MATLAB最优化工具箱仿真比较,对光学系统优化设计。 ③ 研究光谱信号采集原理,设计基于CCD的光谱信号采集系统。进 行了电子学驱动电路和相应的接口电路设计。 ④ 进行了基于LabVIEW的光谱信号分析系统设计,将光谱数据滤波 后进行峰值查找,找出上、下表面波长并计算出厚度值。 ⑤ 搭建了实验样机,对原理进行验证,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基于复 色共焦的透明材料厚度光电检测系统。
物体放在测量范围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计算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无需参考位 置,可以实现厚度结果的绝对测量。另外还可以看出,波长每增加0.02nm, 厚度变化的间隔在0.00215-0.00459mm之间,波长为500nm时厚度间隔较大, 说明离镜头越近,误差越大。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镜头公差分析 横坐标表示弥散斑直 径的大小,纵坐标表示各 视场的弥散斑直径所对应 的概率。曲线从右到左, 每三条为一组,分别为波 长为600nm,750nm和900nm 时的公差分析曲线,从右 到左分别代表0,0.707和1 三个视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