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育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设计的,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熟悉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3. 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2.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抗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 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抗日战争的图片、影像资料等;3. 学生教材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初步了解。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2. 分析抗日战争的阶段和主要战役,向学生介绍重要的历史事件;3.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国民精神的培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总结,强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2. 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五、课堂反馈(5分钟)1. 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课堂测验或问答;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
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或问答;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 学生的研究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 部编历史上册教材;2. 相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和文献。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为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史前时期和夏商周的历史了解有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历史意义。
(2)掌握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理解这些传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熟悉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
(4)掌握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5)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史实出发,逐步深入探索未知的史前文明。
(2)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讲解典型文化遗址和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课程标准](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虎门销烟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起源,认识历史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历史的起源与发展。
2. 历史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历史研究的方法。
2. 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历史书籍、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故事或人物。
二、新课讲授1. 历史的起源a. 教师讲解历史的起源,从人类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
b.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2. 历史的基本特征a. 教师讲解历史的基本特征,如时间性、空间性、客观性、连续性等。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历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等。
2.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展示研究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
2. 思考: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对历史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一、课程名称《历史入门:探寻历史的奥秘》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会描述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3. 学会评价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
4. 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本《历史》第一课;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师准备课堂小测验,手写黑板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出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兴趣。
研究(30分钟)
1. 学生分组,自学第一课课文,运用“八字法”描述抗日战争发展概述,并让学生表达观点,课堂互动。
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检测(10分钟)
教师出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
1.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制作抗日战争海报,展示在学校公共区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发展概述,
而且还掌握了历史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和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二上册历史第一课
初二上册历史第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其基本历史事实。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鸦片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事件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然后讲述其过程和结果,最后分析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和背后的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签订《南京条约》。
3.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四、案例分析1.分析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林则徐、关天培等。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领土割让、主权丧失、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等。
五、课堂讨论1.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现象?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六、课堂小结2.强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短文。
2.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附:教学资源1.课件:《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
2.视频:《鸦片战争》纪录片片段。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2. 古代文明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代文明吗?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所创造的具有较高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1. 古代文明的起源(1)讲述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
(2)分析古代文明起源的共同特点,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等。
2. 古代文明的发展(1)介绍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
(2)讲述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分析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法律、宗教、语言、艺术等。
(2)举例说明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希腊、罗马、阿拉伯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特点?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强调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
2. 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短文,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一、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按计划顺利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能够达标。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个单元,共24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
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等重要内容。
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
本册内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八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2)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历史变迁的规律。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夏商周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1)夏朝的建立与灭亡(2)商朝的更替与成就(3)周朝的兴起与发展2. 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和过程(1)夏朝灭亡的原因(2)商朝的建立与盘庚迁都(3)周朝的东征与西讨3. 历史变迁的规律(1)朝代更替的必然性(2)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3)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2)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和过程2. 教学难点:(1)历史变迁的规律(2)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是什么?2. 讲解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2)分析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规律。
3. 互动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对夏商周历史的了解。
2. 深入分析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和过程,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夏商周历史的发展过程,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运用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剖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1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案模板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模板【课程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及重要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夏商西周的历史事件。
2.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
2.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及重要历史事件。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整理重点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及重要历史事件。
a.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
b.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商朝的繁荣、西周的封建制度。
c.重要历史事件:大禹治水、商汤灭夏、周公旦摄政。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a.大禹:治水英雄,奠定夏朝基础。
b.商汤:明君,灭夏建商。
c.周公旦:贤臣,辅佐周成王,制定周礼。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中华文明起源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深入了解夏商西周的历史,选取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及重要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义和团运动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义和团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 理解义和团运动的目标和影响;3. 分析和评价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练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义和团运动”。
引起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述义和团运动(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如义和团的组织形式、目标和影响。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该运动。
3. 深入研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篇章,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4. 多媒体演示(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该运动的实际情况。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研究内容,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与思考。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家中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2.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更广泛的话题探讨,如义和团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评价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是每个学年的开始,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重新适应学校的节奏将头脑复原到思考状态。
这对于历史教育来说尤其关键,因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社会和文化,并给他们如何成为时代先锋的启示。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课程中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的精选教案:主题:认识历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认识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展示课程内容:1.介绍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2.让学生思考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3.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展示他们的发现4.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教学策略:1.激活学生的思考:通过介绍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开始思考历史与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影响。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让他们自由发挥想法,让学生开始了解和体验在小组内工作的价值。
3.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整个班级面前展示小组讨论的发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想法,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提出问题和意见。
评估方法:老师可以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主题讨论的质量。
老师还可以使用个人反思和小组反思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下是本教案的一些扩展想法,以帮助老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1.把讨论主题转化为“为什么学历史”,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参考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时期来做讨论提示,例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使用数字化和多媒体材料提供更翔实的资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开学第一课是重头戏。
在这段时间内,老师们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体系。
通过本文提供的教学策略和一些扩展想法,希望老师们能够帮助每位学生成为一名时代先锋,放飞自己的未来!。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是该册的开篇,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精美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了解鸦片战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太平天国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太平天国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历史背景- 理解太平天国的主要思想和领袖- 掌握太平天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准备- 复印相关教材和资料- 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准备讲解演示材料和图片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兴起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2. 前期知识铺垫- 结合教材内容,简要介绍中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和国际环境。
3. 研究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历史背景- 分组讨论,利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的起义,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影响因素。
- 通过讲解演示和多媒体资料展示,深入介绍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洪秀全,并探讨他的思想和目标。
4. 太平天国的主要思想和领袖- 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的主要思想,包括拜、保护农民、平分财产等,以及洪秀全的领导才能和战略部署。
-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辩论,讨论太平天国的理念是否可行,并引导他们理解洪秀全的权力运作方式。
5. 太平天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太平天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的改变、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对西方影响的接纳与抵制等。
- 利用案例分析和讲解演示,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6. 总结与提问- 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太平天国的兴起、思想和影响,并提问关键性问题,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活跃参与程度和听课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开的辩论,评估学生对太平天国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收集学生整理的笔记和课堂练的成果,评估其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参考资料-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 多媒体教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 日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3)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下列有关五星红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革命
②上面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③星的颜色用黄色则象征在红土地上显示出的光明
④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理由: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包括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太过抽象,又加之学生还没有学习世界历史,学习本部分内容较为困难。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学法
(2)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
【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
(1)新中国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引导】A.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B.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C.《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进行的拓展和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2.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吗?
【引导】解放战争时期;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
3.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青少年要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的斗争,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合作和探究学习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倾听同学的发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主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楚月彩
课时安排: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引导】此题既有知识的延伸,又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把五星红旗定为国旗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答案为A。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生生合作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为本课重难点的突破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倡导“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2.师生合作:教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令人振奋的场面,然后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设计学生自学提纲。
2.学生准备: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教师:出示下列学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学习提纲找出相关知识。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3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学习目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
2.开国大典时间、地点、经过?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意义?
学生:依据上面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时间、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在教材空白处做标注),然后将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小组合作讨论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