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

园有动静观之分。

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

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

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

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

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

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

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

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

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

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中国园林的风格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中国园林的风格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学设计方案一一课时。

教学目标1. 从文中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些风格。

2. 了解引用等说明方法。

3. 体会语言典雅凝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理解,诗文的引用使语言典雅却难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结合诗文适当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其中拙政园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水面占3/5,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雅致,始建于明正德,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留园建于明嘉靖,以湖石峰12座著称。

如今都成风景名胜。

那么中国园林有怎样的特色呢?二学习课文1.作者简介。

2.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阅读课文。

教师: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3.分别说明课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1) 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之一:园有动静观之分。

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 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

之二: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之三: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

之四:景物有仰观和俯瞰之别。

之五:景物要曲中取直,曲直自如。

之六:讲究以少胜多,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之七:讲究简与深。

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2) 谈园林是综合性科学艺术,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

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小结:取造园角度介绍园林风格,引导赏园之美。

三结合诗文理解语句四作业:找一个你所喜欢的中国古建筑,试着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方案二两课时。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 通过亲自进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指导(有条件的可以在机房上课)。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中国园林的风格ppt课件

中国园林的风格ppt课件

俯 仰 之 别
⑵意耐 ⑸
讲 究 曲 中 寓 直
讲讲 究究 以意 少境 胜⑻ 多
⑶人
曲⑺







38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2—8段)
1、“动静之分”的依据 是什么?具体如何处理。
2、要造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这样的境界, 在景物布局上应该考虑 哪些因素?
39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 2段
“动静之分”的依据 是什么?具体如何处 理。
28
• 朗读全文,标出生字词
29
拙 (zhuō 政) 园
(qī)
山蹊
幽篁 (huáng)
跻 (jī) 攀
矶(jī)
晦(huì)
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 事情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30
总结与反思
• 1、不太明白的地方: • 2、易错点地方用笔做好记录。 • 3、反思本节课的表现: • A、学习状态 : • 1)认真,自我表扬 • 2)还可以,可以更进一步 • 3)还要加油B、参与程度 :展示了
3、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的领略园
林的美?
36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1、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中国园林 的总体特点。
要求:四字词语,总体特点 ↓ 范围:文章第一段 → 筛选、整合
37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2---8段 2、归纳中国园林风格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讲讲 有
动 静 之 分
究 诗 情 画
究 含 蓄 ,
静:有驻足的观赏点
动:有较长的游览线
40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2段)
庭院 → 静观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文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文

中国园林风格陈从周我国造园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展现着独特的风格。

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先,首先考虑的是静观与动观的问题。

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庭院专主静观;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的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奇在移步换景。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要造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1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画意。

窗外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2一丛,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塑品;美人峰细看才像;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以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分别是白皮松、梅、水。

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也要区别对待。

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等都体现着这个道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诗句不但写出园林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把人的视线引向仰视。

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3”,又都是留心俯视所致。

因此园林建筑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着意安排。

山际安亭,水边留矶4,是能引人仰视、俯视的方法。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灵话应用。

园林两侧都是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经过的人左右顾盼皆有景,信步其间便路程延长、趣味加深。

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园之佳者就像诗之绝句,词之小令,都是以少胜多。

2014中职语文(人卫版)授课教案:中国园林的风格

2014中职语文(人卫版)授课教案:中国园林的风格

2014中职语文(人卫版)授课教案:中国园林的风格中职语文授课教案语文第二课程: 单元: 编写教师:中国园林的风格理论 2节课题: 课型: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通过亲自进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 )课件1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一、课前预习指导预习课文,围绕“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查找以下资料: 1、中国园林图片荟萃; 2、园林的定义、园林的故事;3、著名的“园林”知多少;4、南昌园林资料。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其中拙政园面积有约4万平方米,水面占3/5,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雅致。

始建于明正德,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留园建于明嘉靖,有湖石峰12座著称。

如今都成风景名胜。

那么中国园林有怎样的特色呢,(欣赏苏州园林精彩剪辑)2、快速阅读课文3、归纳中国园林的风格1)、有静观与动观之分2) 、讲究诗情画意3) 、讲究“含蓄”、“耐人寻味”4) 、有仰视与俯视之别5) 、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6) 、讲究以少胜多7) 、讲究意境三、激发探究,延伸教材内容A、教师启发B、学生探究交流主题: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1、园林的定义及规律;2、园林图片荟萃;3、著名园林知多少;4、南昌园林资料。

四、比较研究,活用教材内容。

A、教师质疑:以公园为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园林风格。

B、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学生讨论、回答C、结合课文,落实知识点五、作业设计,深化教材内容。

A、教材小结:开阔视野,扩充信息。

B、布置作业:我设计的园林方案课后思考题:课后练习题。

2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五、《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五、《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二、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本文“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自 学:
1.知作者、看背景、明基调
2.读课文、炼字词、理脉络
3.品语言、悟情感、明主旨
热身导入
1、 温故: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回顾)
第一部分(1):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总)
2、明题目
1.中国四大名园:
2.识记说明文体: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理文章思路。
点拨
合作探究
一、识记说明文体:
⑴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总)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的风格。(分)
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总)
(3)多媒体课件授课法。
3、热爱中国的园林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中国园林独特的风格和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多角度描绘事物的方法。
2、涉及到多个段落内容的信息能正确的筛选和整合。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
一、我来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知识分享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知识分享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

园有动静观之分。

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

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

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

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

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

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

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

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

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说课讲解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说课讲解
平湖秋月 南屏晚钟
断 桥 残 雪
24
苏堤春晓 曲苑风荷
25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5段 山际安亭,水边留矶 → 仰视、俯视
26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
6段
曲中寓直 曲直自如
曲折有度
27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
7段 以少胜多
以有限面积 造无限空间
28
总结课文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
语 言 : 典 雅 凝 练
9
阅读提示
本文以漫谈的形式介绍 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虽 然主要是从造园角度加以 阐述的,但对如何赏园和 发现园林之美,有一定的 引导作用。作者强调园林 的欣赏与一个人的文化修 养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 我们应当学会鉴赏,但不 要刻意模仿。
10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总起:第1段
分写:第2-8段 总括:第9段
31
教学反思
32
谢谢观赏
安达市职教中心:牟秀莲
33
11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1、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中国园 林的总体特点。
2、归纳出中国园林风格特点具 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的领略园
林的美?
12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阅读全文 →明确筛选要求 →确定筛选范围→筛选整合
13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1、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中国园林 的总体特点。
15
速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
9段 3、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的领略园林的美?
16
研读风格,深化内容(2—8段)
1、“动静之分”的依据 是什么?具体如何处理。
2、要造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这样的境界, 在景物布局上应该考虑 哪些因素?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文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文

中国园林的风格课文
摘要:
一、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二、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和设计风格
三、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和园林要素
四、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五、中国园林的现代发展和影响
正文:
中国园林,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自然为蓝本,以人文为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中国园林起源于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它以自然为蓝本,以人文为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园林注重表现自然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意境和情趣。

二、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和设计风格
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

设计风格主要有山水园、文人园、宫廷园和寺庙园等。

三、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和园林要素
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主要包括山水景观、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等。

园林要素主要有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动物等。

四、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儒家的礼仪、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禅意等。

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五、中国园林的现代发展和影响
中国园林的现代发展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创新和园林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它对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和园林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自然为蓝本,以人文为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园林的风格》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ppt课件1【语文版】

《中国园林的风格》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ppt课件1【语文版】

是老师在上课时补充讲解的,如果不听讲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重点。

所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专注于课堂,决不能打开别的习题集去学习,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成绩最快的方法。因此,困难也要先听课,那对你将来的自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哪怕你只是记住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上课的内容好像马上就忘光
了,但等到你日后自己学习的时候,也能让你回想起很多内容。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寒碧山庄
阅读寒碧山庄 说说我国园林的风格 特点在寒碧山庄有哪些具体体现?
⑴揖峰轩( 的山溪廊馆(
静)观环绕中央池水 动)观
⑵中央水池西北的假山古峰,有宋元
山水画意。 (

讲究诗情画意
⑶“寒碧山庄”暗示园中栽植着白皮松 ( 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⑷远翠阁可( 俯瞰)全园,冠云峰则需 ( )。仰视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9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30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实地听完整堂课。

3、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新课内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预习后尝试做课后练习题,不要怕出错,因为老师还没有讲,出错也是正常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中国园林的风格》教学设计 (一)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中国园林的风格》教学设计 (一)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中国园林的风格》教学设计 (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了解不同风格的中国园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学习古代诗文与中式园林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学习不同风格的中国园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难点:理解古代诗文与中式园林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2分钟)
教师将一幅中国园林的画作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作中的特点。

2.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
历史渊源,并介绍古代园林的主要特点。

3. 学习(3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中国园林,让学生了解中式园林的特点和表
现形式。

同时,教师辅导学生阅读与园林相关的古代诗文,让学生理
解其与中式园林的相互关系。

4. 练习(20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考察掌握的内容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总结,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梳理。

四、教学媒体与工具
1. 电子白板。

2. 彩色课件。

3. 中式园林图片资料。

4. 古代诗文文献。

5. 练习题目。

五、教学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检测、小测验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国园林的风格》0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中国园林的风格》0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材
教学环节教学调控
教学内容
教学
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候,检查出席。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其中拙政园面积有约4万平方米,水面占3/5,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雅致。始建于明正德,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留园建于明嘉靖,有湖石峰12座著称。如今都成风景名胜。那么中国园林有怎样的特色呢?
将文章重点写到笔记本上。
教师
小结
教师
引导
学生
探究
交流
德育
渗透
板书设计
中国园林的风格
文章思路:
1(1段)点题,指出我国的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2(2-8段)具体介绍我国园林的风格。7点(略)
3(9段)谈园林是综合性科学艺术,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
课后记事
一、作者简介
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
二、阅读课文
教师设疑: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
明确: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三、学生讨论分析,整理文章思路,归纳中国园林的风格。
可分三部分:
1(1段)点题,指出我国的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2(2-8段)具体介绍我国园林的风格。
(1)有静观与动观之分
(2)讲究诗情画意
教师
导入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
设疑
学生回答
学生
讨论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调控
教学内容
教学
活动
课堂练习
总结评价
布置作业
(3)讲究“含蓄”“耐人寻味”
(4)有仰视与俯视之别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二、分析课文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2、分层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第2段:“静观”与“动观”..园有动静观之分..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第5段:仰观与俯观..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第8段:讲究意境..讲究简与深..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撩开地震的面纱》教案教学目标1、说明方法的分析..2、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惨烈的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达到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元,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为什么让所有的人听到就害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撩开地震的面纱》,看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二、学习课文:一介绍地震及相关概念..指名朗读此段,分析对概念介绍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地震的介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2)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有学生会认为(1)句是下定义..没有说明本质的属性..假如是火药爆炸引起大地震动呢?(2)才是下定义..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种简朴易懂,另一种作了补充的科学解释,更完善更利于非专业知识的人清楚明了..下定义的作用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2、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地震..这几种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还有人工地震..那么什么是人工地震呢?即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动..地震,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四川叠溪曾发生地震,引发水灾,而1933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结果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泛滥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那么,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因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主要是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一成灾率高..3、问:介绍地震类型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每一类别中又运用了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诠释的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震按成因可以分为这四种,其中90%以上是构造地震..地壳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补充:庞贝古城淹没于火山岩浆中..在公元前8世纪,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城内有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很多的富商和贵族..亿万年来城北那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以及地热温泉,使庞贝声名远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座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声名遐迩的庞贝城!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人们完全相信他的这一论证,对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它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10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 当时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这座城市..没过多久,厚约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3、第三部分,介绍了地震研究的情况..补充: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建于1930年——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三、扩展:地震有前兆吗?学生畅所欲言地下水变化,动物习性改变异常等..但也有环境、天气原因,因此要仔细分析..地震来了怎么办,扩展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1)在学校怎么办?曾经看过报道,一个教室里面只有一个学生生还,就是因为她坐在教室的最后的一个角落里,房子倒塌下来的时候刚好搭成了一个三角,她在里面得以生还.. (2)在家里怎么办?卫生间,切断电源、气源..就地避险..最好是找一个很坚固的木质结构的物体,比如沙发,床什么的,曲身躺在它的一侧,当物体砸落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那个小小的三角空间内生存..厕所其实是很好的避难场所,因为它小,所以结构很坚固,一般不容易塌方,要是掉落的话也是整个掉落,人就可以生还..大型屋子都是用预制板搭建的,地震以来,预制板就会断裂,把人压在下面,就算不死,也可能被砸得残废什么的..能跳楼吗?能乘电梯吗?不能..(3)在汽车上怎么办?缓慢刹车,停留在开阔地带,原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不能呆在车里,一定要下车,躺在车边,就算有大型物体从上砸落,你也可以从车边的空隙中生存下来..《似曾相识燕归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养育后代的情形..2、重点学习比喻说明;体会文艺说明文的特色:语言..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燕子可以说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之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堂屋里面就有一个燕子的窝,一到季节就有燕子飞来,当时就会赶它走,因为怕在家里拉屎什么的,弄得很脏,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燕子就不飞来了,可能跟环境污染有关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来看一下我们以前见过的燕子..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粗读课文15’,思考问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燕子,那么介绍了燕子的那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习性和繁衍后代的情形..朗读1段,问题:这段介绍了燕子的什么知识?迁移的生活习性..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去秋南下,今春返回?学生多能答是因为天气变冷了?纠正:燕子的食物是什么?正是因为燕子的食物是昆虫,冬天的北方燕子觅食物困难,因此南下,他们习惯于在空中飞行时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地面缝隙和树缝中搜寻昆虫..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其捕食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中有答案:第四纪冰川期..可见,燕子是鸟类家族的“游牧民族”啦..问:燕子一般在什么时候迁徙?是白天还是晚上?夜深人静,名月当空的夜晚,飞的很快..一个“怪癖”..赋予人性意义是不忍别离故乡..2、补充金腰燕的知识:燕子还有楼燕、白腰雨燕、岩燕、灰沙燕、毛脚燕..金腰燕常栖息在海拔150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鸣声响于家燕..自古称之巧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把巢筑在一起,宛如蜂窝,是一大奇观..比喻说明..反映燕子聚集的习性,很有情趣..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非直接的):当红了桃花,绿了杨柳的春天;秋分之后,檐子就集群南飞..齐读首末两段,体会文学性语言的情趣美..及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作文训练教学目的1、能抓住事务特征进行说明2、能合理运用说明顺序3、能恰当使用说明方法4、能准确使用说明语言教学重点:能合理使用说明顺序能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教学难点:抓住说明特征,准确使用说明语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2.要选好说明角度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所以花大量笔墨于“掐丝”、“点蓝”两道工序,其它工序简略介绍,其原因就在这里..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说明文的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必须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只要如上述的种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加强说明方法训练与说明程序训练,着重于向读者讲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不断地加强练习,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进步的..有些同学,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容易“乱”,不会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话说得很多,可就是说不明白,说不清楚..同学们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可以对照前面阐述的诸如说明文的目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分析一下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点到底在哪里?然后对照一下文后的评折,总结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例文]水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评析]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地清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如“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说明:[例文]水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评析]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在说明事物过程中,为了突出有些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讲清的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的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时,把水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时,把水和牛奶来相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非常具体的..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具体的,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顺便说一句,说明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的情况是,确定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综合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目的是将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给大家介绍得十分清楚..第二课时(写作)作文练习题(某物)的自述青少年吸烟害处大三、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提示《(某物)的自述》,这是填空式半命题..题面中的“自述”,规定说明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作自我介绍,而作自我介绍的又是“某物”,这就是说,要求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某物”,要写得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至于究竟是介绍哪一种“物”,这可以由作者自己确定,题目对此并无限制..作者确定某物,主要从自己对某物的熟悉,了解的程度决定,应该“量力而行”,不要硬写自己不熟悉、不懂的内容..动手写作之前,还应该认真地收集、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有关人员作些了解,力求对自己所要介绍的“某物”“了如指掌”,以免犯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写《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篇说明文,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年龄层次,阐释“吸烟害处大”的“所以然”..一是要避免泛泛而谈,只是一般地说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强调吸烟对“青少年”为什么尤其有害,这就离开了题目的中心;二是要避免杂乱无序,只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按照事理本身的逻辑安排结构,这就不能言之有序;三是要避免“想当然”,只是凭自己的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去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地作科学阐释,这就不能以知益人..因此,要写好这篇说明文,一定要抓住“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些关键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要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结构;要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方法..还要准确运用专门术语..“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这不是一个具体题目,只是对这次写作说明文的一些要求..这篇说明文的读者对象──低年级同学..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低年级同学..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重点──怎样学好某门课程..具体来说有:自己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可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比较、图表、数据等说明方法..这篇说明文的篇幅──600字以上..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语言要尽量准确、简明、平实..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话来阐。

《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

《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

《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中国园林的风格》说课稿化德县职业技中学袁津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园林的风格》。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论要求,坚持“低难度、高品位”的教学思路,针对本文的特点及单元教学要求,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中国园林的风格》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筛选整合信息”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阅读把握文中重要信息,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阅读科学类文章要求能够把握文中重要信息和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基于此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如下:1、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力目标: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的园林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园林的风格》是一篇科学类文章,文笔优美,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根据中职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水平及大纲要求,侧重学生具有整合筛选信息的实用阅读能力。

在对本课的设计上,不拔高、不加深,以真正的实现学生能鉴赏品味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通过学习后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为重点。

但有的时候要筛选的信息并不在一个段落里,这时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便是难点。

四、说学生今天我上课的班级是高一年级。

学生具有很强的运用电脑的能力。

他们通过《基础模块》上册的学习,大部分已经掌握“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三种实用阅读能力,理解文本内容是相当轻松的,而且他们对说明文并不陌生,在初中就学过《死海不死》、《苏州园林》等科学类文章,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但还没有学习更高一种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这些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

园有动静观之分。

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

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

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

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

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

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

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

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

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

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

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第8段:讲究意境。

讲究简与深。

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撩开地震的面纱》教案教学目标1、说明方法的分析。

2、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惨烈的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达到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元,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为什么让所有的人听到就害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撩开地震的面纱》,看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课文:一介绍地震及相关概念。

指名朗读此段,分析对概念介绍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地震的介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

(2)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

有学生会认为(1)句是下定义。

没有说明本质的属性。

假如是火药爆炸引起大地震动呢?(2)才是下定义。

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一种简朴易懂,另一种作了补充的科学解释,更完善更利于非专业知识的人清楚明了。

下定义的作用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地震。

这几种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还有人工地震。

那么什么是人工地震呢?即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动。

地震,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四川叠溪曾发生地震,引发水灾,而1933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结果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

洪水泛滥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那么,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

因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主要是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

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一成灾率高。

3、问:介绍地震类型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说明。

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每一类别中又运用了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诠释的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地震按成因可以分为这四种,其中90%以上是构造地震。

地壳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

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补充:庞贝古城淹没于火山岩浆中。

在公元前8世纪,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

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

城内有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很多的富商和贵族。

亿万年来城北那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以及地热温泉,使庞贝声名远播。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座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声名遐迩的庞贝城!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

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人们完全相信他的这一论证,对火山满不在乎。

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它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

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

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10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

当时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这座城市。

没过多久,厚约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3、第三部分,介绍了地震研究的情况。

补充: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建于1930年——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三、扩展:地震有前兆吗?学生畅所欲言地下水变化,动物习性改变异常等。

但也有环境、天气原因,因此要仔细分析。

地震来了怎么办,扩展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1)在学校怎么办?曾经看过报道,一个教室里面只有一个学生生还,就是因为她坐在教室的最后的一个角落里,房子倒塌下来的时候刚好搭成了一个三角,她在里面得以生还。

(2)在家里怎么办?卫生间,切断电源、气源。

就地避险。

最好是找一个很坚固的木质结构的物体,比如沙发,床什么的,曲身躺在它的一侧,当物体砸落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那个小小的三角空间内生存。

厕所其实是很好的避难场所,因为它小,所以结构很坚固,一般不容易塌方,要是掉落的话也是整个掉落,人就可以生还。

大型屋子都是用预制板搭建的,地震以来,预制板就会断裂,把人压在下面,就算不死,也可能被砸得残废什么的。

能跳楼吗?能乘电梯吗?不能。

(3)在汽车上怎么办?缓慢刹车,停留在开阔地带,原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

不能呆在车里,一定要下车,躺在车边,就算有大型物体从上砸落,你也可以从车边的空隙中生存下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养育后代的情形。

2、重点学习比喻说明;体会文艺说明文的特色: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燕子可以说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之一。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堂屋里面就有一个燕子的窝,一到季节就有燕子飞来,当时就会赶它走,因为怕在家里拉屎什么的,弄得很脏,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燕子就不飞来了,可能跟环境污染有关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来看一下我们以前见过的燕子。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粗读课文15’,思考问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燕子,那么介绍了燕子的那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习性和繁衍后代的情形。

朗读1段,问题:这段介绍了燕子的什么知识?迁移的生活习性。

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去秋南下,今春返回?学生多能答是因为天气变冷了?纠正:燕子的食物是什么?正是因为燕子的食物是昆虫,冬天的北方燕子觅食物困难,因此南下,他们习惯于在空中飞行时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地面缝隙和树缝中搜寻昆虫。

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其捕食的。

这样的循环往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中有答案:第四纪冰川期。

可见,燕子是鸟类家族的“游牧民族”啦。

问:燕子一般在什么时候迁徙?是白天还是晚上?夜深人静,名月当空的夜晚,飞的很快。

一个“怪癖”。

赋予人性意义是不忍别离故乡。

2、补充金腰燕的知识:燕子还有楼燕、白腰雨燕、岩燕、灰沙燕、毛脚燕。

金腰燕常栖息在海拔150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

鸣声响于家燕。

自古称之巧燕。

有群居现象。

甚至六对把巢筑在一起,宛如蜂窝,是一大奇观。

比喻说明。

反映燕子聚集的习性,很有情趣。

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非直接的):当红了桃花,绿了杨柳的春天;秋分之后,檐子就集群南飞。

齐读首末两段,体会文学性语言的情趣美。

及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文训练教学目的1、能抓住事务特征进行说明2、能合理运用说明顺序3、能恰当使用说明方法4、能准确使用说明语言教学重点:能合理使用说明顺序能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教学难点:抓住说明特征,准确使用说明语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

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

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

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