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文言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文言文词汇1. 古今异义词:指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2. 通假字: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形相近,某些字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3. 偏义复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素仅作陪衬。

4. 虚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词,如“之、者、也、乎、矣、哉”等。

三、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常以“者……也”、“……者……也”等结构出现。

2.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常见标志词有“被、见、为……所”等。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的句子。

4. 倒装句:文言文中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修辞手法。

2. 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等赋予非人事物的修辞手法。

3. 排比: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并列,起到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4. 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的修辞手法。

5.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五、文言文篇章结构1. 起兴:文章开头用景物或事物引起主题的写作手法。

2. 承转:文章中间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3. 议论:作者对某一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段落。

4. 结尾:文章最后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段落。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 抓住关键词: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2. 理清句间关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

3. 理解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考文言文介词

高考文言文介词

高考文言文介词在高考文言文的学习中,介词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知识点。

掌握好常见的文言文介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意、文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词,通常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方式、原因、对象等关系的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自”等。

先来说说“于”。

“于”这个介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它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两个“于”,前一个“于”表示“从”,后一个“于”表示“比”。

又如“求救于孙将军”,这里的“于”表示“向”。

再看“以”。

“以”作为介词,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等。

比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意思是“用”;“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则是“凭借”的意思。

“为”也是高考文言文常考的介词之一。

“为”有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是“向、对”的意思。

有时还可以表示原因,例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为”就是“因为”的意思。

“与”作为介词,可表示跟、同。

像“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就是“跟”的意思。

“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由来。

比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指“从”。

掌握这些常见介词的用法,需要我们多读多练。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留意这些介词的出现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

要注意的是,有些介词的用法并不是单一的,可能会有多种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比如“于”字,除了上述提到的用法,还可以表示被动,像“受制于人”。

另外,在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中,准确翻译出介词的含义也是得分的关键。

如果对介词的理解有误,很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翻译出现偏差。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文言文介词的相关考点,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

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遇到的含有介词的句子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用法和含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一、字音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合适)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防止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亮堂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篇2: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才能层级如下:(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阐述类文本。

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阐述类文体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的一大重点,掌握好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探讨,方便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有所依据。

一、词语篇1. 义项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存在多个义项相近的词语,例如“讳”和“憾”。

讳指违背习俗,不按某种规矩做;憾则是感到遗憾、惋惜。

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辨析词义,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2. 异义词辨析:文言文中也存在一些同音或近音的异义词,如“聿”和“欤”,容易混淆。

聿有用笔注文的意思,欤表示疑问、嘱咐之词。

考生在阅读时要对词义有准确的判断。

3. 修辞方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考生要善于分析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用意。

例如,若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说明作者要赋予非生物事物以人的行为、思维等特点,进而加强表达效果。

二、句式篇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并列句进行叙述,多采用“而”、“乃”、“况”等连词。

并列句可以使句子意思更加连贯,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并列句的使用。

2. 独立主格: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独立主格结构,即在主句前面加上一个独立成分。

例如:“童子见我来,喜而迎之。

”独立主格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常用的句式,考生要能够准确识别和使用。

3. 定语从句:文言文中的定语从句常常使用“所”,如“口以道人所规”,“所”在定语从句中起到连接作用。

考生要能够分析定语从句的结构,理解其作用。

三、修辞篇1. 比喻:文言文中常用比喻来进行言外之意的表达。

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表达更具生动性,发挥情感的引导作用。

考生要善于理解作者的比喻手法,抓住比喻的主要意义。

2. 夸张:文言文中的夸张手法常常用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程度或者加强表达的感情色彩。

考生要仔细体会夸张手法的效果,理解并正确解读夸张的用意。

3. 表意:文言文追求表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诗句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考生在阅读时要有敏锐的触觉,理解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知识点的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卑鄙”在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说”通“悦”。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思是“像翅膀一样”,作状语。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指的是“逃亡的人”和“败逃的人”,动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形容词用作名词。

(5)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与……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1)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拔剑切而啖之”。

(4)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之(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之”的助词用法较为复杂,有结构助词“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凑足音节,无实义,如“填然鼓之”。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语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道重要题型。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相比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特点如下: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强调修辞手法和结构紧凑。

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平行结构、对仗结构、倒装句等。

2. 用词特殊: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部分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理解和掌握这些古词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3. 独特的表达方式: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谚语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表达深刻内涵的目的。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准确解析文言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二、文言文的基本技巧1.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左传》等,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2. 掌握常用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如「朕」、「臣」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学习语法和修辞手法: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平行句、对偶句、倒装句等,有助于准确解析文言文的意思。

4. 阅读注释和翻译: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借助注释和翻译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常见题型1. 阅读理解:考生需要阅读一篇古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语境。

2. 填空题: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空格中。

3. 改错题:考生需要在一段文言文中找出并改正错误的地方,包括语法错误和用词错误等。

4. 作文: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用文言文完成一篇作文。

作文题目通常与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等相关。

四、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记载的纪传体通史,是一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齐全的史书。

2. 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使用有较大的差异。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必做题(详解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必做题(详解版)

1答案B.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C.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D.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国几位贵公子赛马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逼真。

尤其对孙膑的语言描写丰富,体现出人物谦逊、稳重、睿智等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1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3(6)D(1)A(2)B(3)D(4)B(5)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1《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6)2答案解析考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共两篇)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共两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材料一: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仁宗曰:“然。

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奥/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崩,死。

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C.“计直市之”的“市”指购买,与“百里奚举于市”的“市”意思不同。

D,“伺隙谗构”的“构”指设计陷害与“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

1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积累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积累
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乡曲]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
读qǔ。歌曲,乐曲。宋玉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
1
2
3
64.【曲】
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引申为有理。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驿车,驿马。苏轼荔枝叹诗:“十里一~飞尘灰。”按,“置”字的意义随时代而不同:大约在先秦时代,“置”指驿车;汉代以后,“置”指驿马。
69.【置】
01
停止。论语子罕:“欲~不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朝,出止车门。”
02
罢免,撤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查考,考察。贾谊治安策:“~之当今之务。” 也写作 “案”。论衡问孔:“案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按照,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功而赏。” (缘:依据。)
74.【按】
休养,休息,调养(后起义)。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息。“
01
扶。 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引申为携带,牵拉。汉书霍光传:“乃~光西至长安。” 按:“将” 的意义非常广泛。凡手的动作,近似於扶、提、携、持……等等,都叫“将” 。
偕同,结交,亲附。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 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读yù,去声。参加,参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且灌夫何~也?”这个意义又写作“预”。
78.【与】
介词。跟,同。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屈完乘而观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分类复习+课件69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分类复习+课件69张


(
他实际上 ) 他实际上
②左· 右皆引试之( 近臣,随从) 近臣,随从
③所用不过· 三石( 不超过 不超过 )
④而终身自以· 为九石(
认为
认为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此 弓 (的 强 度 )不少 于九石 ,除了 大王, 谁能使 用它?
___此_弓__(_的_强__度__)不__少__于_九__石__,__除_了__大__王__,_谁__能__使_用__它__?_____
士。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客有过(拜访)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冲),傍 有积薪(柴草)。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 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记取)言 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 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节下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 (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
引申义的引申方式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 或者相关联的关系。词的引申方式有两种: (1)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 申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2)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 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高考文言文一直是许多考生的难点,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积累重点,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考文言文的积累重点和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积累重点1、实词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积累实词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

“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一词多义:比如“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因此”“特意”等意思。

“负”有“背着”“依仗”“辜负”等含义。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动词用作名词,分别指“产出”“收入”。

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要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例如,“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3、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见……于……”“为……所……”等,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经常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要能够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部分。

4、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官职、礼仪、历法、地理、称谓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丁忧”是指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辞官守丧。

5、文言文背诵课本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要熟练背诵,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还可能在考试中遇到原文或相关的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即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2. 文言文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到清朝中期,包括古文、骈文、散文等多种体裁。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1)字词简练古朴,缺乏一些现代用语的含义。

(2)句法结构复杂,有时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含义。

(3)重视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4)使用常用典故、历史典故等文化知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比现代汉语复杂,读者需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理解主谓宾的关系,把握上下文的逻辑。

2. 掌握常见辞句的含义: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辞句和成语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读者熟悉其特定的含义和使用。

3. 注重修辞手法的理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借代、夸张、对仗等,读者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4. 把握上下文的关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背景来表达作者的意思,读者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上下文的关系,了解所涉及的典故和历史背景。

5. 注意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如双宾结构、被动结构等,读者需要熟悉这些规则以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文言文的常见题材和体裁1.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诗歌体裁,多以汉字组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读者熟悉其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文言文中的经典散文集,包括了各种题材的文章,如议论文、记叙文、描述文等,读者需要熟悉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历史和哲学文献:文言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文献,如《资治通鉴》、《尚书》等,读者需要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

4. 骈文:骈文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多见于唐代,其特点是句子结构复杂,注重对仗和对偶,读者需要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1. 史传文名称特点举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

《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按国家(诸侯国)分别记述史实。

《战国策》《国语》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分为两个类别:①断代史,记述某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史书;②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的史书。

断代史:《汉书》《宋史》通史:《史记》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通鉴纪事本末》别史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

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

《东观汉纪》杂史杂史是一类史部类目。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吴越春秋》2. 论说文名称特点举例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

《论语》论说体有正式题目,讲究结构层次。

《荀子》论以论证为主,善于析理,以人物史论为多。

《过秦论》《六国论》说也称“杂说”。

阐述某一事物,兼有议论。

《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

《原道》《原毁》赠序古代文人送别多以诗文相赠,诗文集结成书后,为之作的序称为“赠序”。

后凡惜别赠言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3. 杂记文名称特点举例记/志叙事为主,也可抒情议论。

《小石潭记》《项脊轩志》笔记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

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4. 应用文名称特点举例铭古代常刻铭于碑石或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后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兼诉悼念、称颂之情。

《柳子厚墓志铭》《五人墓碑记》哀祭包括哀悼文和祭祀文。

《祭十二郎文》序跋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兰亭集序》书牍通过信件阐述见解、主张。

《谏逐客书》《与妻书》疏向君王分条陈述意见、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陈情表》《出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古典诗文05-18 0533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高考要求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

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复习建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

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

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

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

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

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

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

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

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知识点梳理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的移①词义范围的移。

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但到了汉代,“涕”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移。

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

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

②词义轻重的移。

词义由古义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

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

“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

“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

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

”(《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

”(《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

③单音向双音换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在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称后缀、前经)。

如“担”变成“担子”,“师”变成“老师”,“姨”变成“阿姨”。

二、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

如“剩”变成“剩余”,“戚”变为“亲戚”。

三、原来的单音词不用了,换成另外一个复音词。

即在词义变化中换一种说法。

如“悟”换成“明白”,“寤”换成“睡觉”,“岁”换成“收成”。

2、词义的扩大①词的概念由特指到泛指。

如:“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燕襄王以河为境。

”前一例中的“江”专指长江,后一例中的“河”专指“黄河”。

今“江”与“河”都泛指河流。

②词的概念由部分到全体。

如“好”字,古义指“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好”的今义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皆可作修饰、限制。

又如“涉”字,本指“徒步渡水”,如“褰裳涉溱。

”(撩起衣服渡过溱水)后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

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词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中的“平章”,辨别、彰明。

“百姓”指“百官”,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到了战国以后,“百姓”才泛指平民。

又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中的“踵”指“脚后跟”,后由此绰为“继承”,意义就虚化了。

如:“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

”(《汉书·弄法志》)3、词义的缩小①词的概念由泛指到特指。

如“宫”字,在古代,凡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宫”,没有贵贱尊卑之分。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这里的“宫”字就是指“一般房屋”。

秦以后专指“帝王房屋、宫殿”。

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②词的概念由整体到部分。

如“子”,在古汉语中指“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

“卫人嫁其子而教曰:‘私积聚。

’”“子”指女孩。

后来“子”专指男孩了。

又如“除”字,在古汉语中有“宫殿的台阶”、“去掉”和“授予官职”等义。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前一例中的“除”字为“台阶”,后一例为“授予官职”。

在现代汉语中,“除”字一般只表示“去掉”的意思。

③词义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

如“金”字,上古是泛指金属。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现代汉语中,金、银、铜、铁、锡中的“金”专指黄金。

又如“谷”字,原是“谷类的总称”。

如:“(芙蕖)有五谷之实而不其名。

“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指稻谷。

4、词义的色彩变化①古义褒,今义贬。

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二睛,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明史·王骥传〉)②古义贬,今义褒。

如:“内外乖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徵〉)“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传〉)③古义属中性,而今义的褒贬色彩却很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卑”和“鄙”的古义分别是“地位低下”和“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而其今义是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①古今异义②词类活用③数词的用法二、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好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因此,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

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被”通“披”。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