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图应用步骤
控制图与过程能力
控制图与过程能力控制图与过程能力控制图是一种统计工具,用于检测过程是否稳定,并通过监控过程中的变异性来实现过程的稳定控制。
过程能力则用来评估过程的稳定性及其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在质量管理中,控制图和过程能力是常用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和改进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首先,控制图是由过程数据统计而得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并分析过程数据,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可控状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控制图通常由中心线、控制限和数据点构成。
中心线表示过程数据的平均值,控制限则表示过程数据的变异性,通常分为控制上限和控制下限。
数据点则是通过统计过程数据得出的。
控制图可分为平均控制图和范围控制图两种。
平均控制图主要用于分析过程的平均水平是否稳定,常用的平均控制图有均值图和移动平均图。
均值图通过比较样本平均值与中心线的差异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移动平均图则将样本平均数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平均,从而降低随机变异的影响。
范围控制图主要用于分析过程的变异性是否稳定,常用的范围控制图有范围图和标准差图。
范围图通过比较样本范围与控制限的差异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标准差图则是将样本标准差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计算,从而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控制图的构建需要确定样本的大小和采样间隔,样本的大小一般取决于过程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变异性,采样间隔则取决于对过程的监控程度。
通过不断地收集和分析过程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过程能力则是对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用于衡量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够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
过程能力通常由过程能力指数(Cp)和过程能力指数偏差(Cpk)来表示。
Cp表示过程的能力指数,计算公式为 Cp = (USL-LSL)/(6σ),其中USL和LSL分别为规定的上限和下限,σ为过程的标准差。
Cpk表示过程能力指数偏差,表示过程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要求的能力。
过程能力的评估通常需要先确定经验指标和相关标准。
常用的经验指标有6σ、4σ和3σ,表示过程的准确性和精度。
第六章控制图、过程能力和直方图
在工序控制中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都能在控制图上得到。 (1) 在连续的生产监控中,有无变化的征兆; (2) 有无急剧的变化; (3) 有无越出控制范围的异常值。
--控制图的作用:
在质量诊断方面,可以用来度量过程的稳定性,即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在质量控制方面,可以用来确定什么时候需要对过程加以调整,而什么时候则需使过程保持相应的稳定状态; 在质量改进方面,可以用来确认某过程是否得到了改进。
1.864
1.816
1.777
E2
2.660
1.772
1.457
1.290
1.134
1.109
1.054
1.010
0.975
m3A2
1.880
1.187
0.796
0.691
0.549
0.509
0.430
0.410
0.360
D3
-
-
-
-
-
0.076
0.136
0.184
0.223
d2
1.128
1.693
P
-
n -
(1- )
Pn
-
Pn
-
3
u
-
3
n
u
-
+
u
-
3
n
u -
c
-
3
c —
c
-
3
c +
控制系数选用表
n
2
3
4
5
6
7
8
9
10
A2
1.880
1.023
0.729
0.577
0.483
Xbar—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及应用示例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及应用示例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分散或变异情况的变化,而X-R控制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步骤1:确定控制对象,或称统计量。
这里要注意下列各点:(1)选择技术上最重要的控制对象。
(2)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则宁可取作为因的指标为统计量。
(3)控制对象要明确,并为大家理解与同意。
(4)控制对象要能以数字来表示。
(5)控制对象要选择容易测定并对过程容易采取措施者。
步骤2:取预备数据(Preliminary data)。
(1)取25个子组。
(2)子组大小取为多少?国标推荐样本量为4或5。
(3)合理子组原则。
合理子组原则是由休哈特本人提出的,其内容是:“组内差异只由偶因造成,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
其中,前一句的目的是保证控制图上、下控制线的间隔距离6σ为最小,从而对异因能够及时发出统计信号。
由此我们在取样本组,即子组时应在短间隔内取,以避免异因进入。
根据后一句,为了便于发现异因,在过程不稳,变化激烈时应多抽取样本,而在过程平稳时,则可少抽取样本。
如不遵守上述合理子组原则,则在最坏情况下,可使控制图失去控制的作用。
步骤3:计算Xi,Ri。
步骤4:计算X,R。
步骤5:计算R图控制线并作图。
步骤6:将预备数据点绘在R图中,并对状态进行判断。
若稳,则进行步骤7;若不稳,则除去可查明原因后转入步骤2重新进行判断。
步骤7:计算X图控制线并作图。
将预备数据点绘在X图中,对状态进行判断。
若稳,则进行步骤8;若不稳,则除去可查明原因后转入步骤2重新进行判断。
步骤8: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检验其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若过程能力指数满足技术要求,则转入步骤9。
步骤9:延长X-R控制图的控制线,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常管理。
上述步1~步骤8为分析用控制图。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图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图1. 前言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和管理过程稳定性的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过程中的特殊因素,并提供预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图。
2. 步骤一:确定关键因素在实施控制图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是影响过程稳定性的变量,也是我们希望控制和监控的对象。
确定关键因素的方法包括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
一旦确定了关键因素,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与相关人员交流和访谈•确定关键因素3. 步骤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实施控制图的基础。
我们需要收集关键因素的定量或定性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使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4. 步骤三:绘制控制图绘制控制图是实施控制图的核心环节。
控制图是通过绘制过程输出的统计指标,以便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过程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常用的控制图包括均值图、范围图、标准差图等。
在绘制控制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并结合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5. 步骤四:分析控制图分析控制图是实施控制图的关键环节。
通过分析控制图,我们可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并识别特殊因素的存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规则识别法、模式识别法等。
在分析控制图时,我们需要关注异常点和趋势,判断其是否超出控制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使用规则识别法和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关注异常点和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6. 步骤五: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实施控制图的最终目标。
通过持续改进,我们可以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持续改进的方法包括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控制图的更新和维护等。
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和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方法。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1. 收集数据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参数,设备的运行时间等等。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手工记录、自动采集或者传感器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漏报和误报。
•选择目标指标:确定需要监控和控制的目标指标,如产品质量指标、生产效率指标等。
•确定数据采集方式:选择适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可通过扫描仪、传感器、自动采集软件等方式进行。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集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人为误差或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错误。
2. 分析数据收集到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前情况和趋势。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图表分析等方式进行。
•数据清洗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去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
•图表分析:通过绘制控制图、趋势图等图表,将数据可视化,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
3. 建立控制图建立控制图是实施控制图的核心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和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建立控制图时,需要确定控制限和参数的计算方式。
•确定控制限: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确定控制图的控制限。
常用的控制限有平均线、上下控制限和警戒线等。
•计算参数: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计算控制图所需的参数,如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
•绘制控制图:根据建立的控制限和计算的参数,使用统计软件或Excel等工具绘制控制图。
4. 分析控制图分析控制图是判断过程是否稳定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可以了解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及时发现异常和特殊因素。
•判断稳定性:观察控制图上是否存在超出控制限的点,如果存在,则说明过程可能存在特殊因素。
•判断规律性:根据控制图上点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规律性,如趋势、周期性等。
SPC控制图应用步骤简明教程
1. 收集数据
2. 建立控制限
3. 统计上受不 受控的解释
4. 为了持续控 制延长控制限
当过程受控时并经过过程能力评价满足要求时, 应可以延长控制限,以满足未来过程控制的需 要。如果过程中心线偏离目标值,可能需要针 对目标值进行调整。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
计量型数据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
1. 过程能力:仅适用于稳定统计过程,是过程固有变差的 6 范围,
2.子组数量:为了建立控制限,通常取25个子组,或更多个子组包含100或 更多个单值读数。
3.子组容量:较大的子组能很容易探测出较小的过程变化。一般2-5个样本。 4.子组频率:通常按时间顺序来取子组,目的是探测过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推荐的频率见附表所示
附表 推荐的子组频率
每小时产量
10以下 10-19 20-49 50-99 100以上
1. 计量型控制图
1) 单值与移动极差控制图(I-MR)。 【 样本量n=1】 2) 均值极差控制图(XBar-R图); 【样本量2 ≤n ≤9】
~ 3) 均值与标准差控制图(XBar-S图);【样本量n ≥10】
4) 中位数与极差控制图(X-R图);
2. 计数值控制图
1) 不良率控制图(P图); 2) 不良数控制图(NP图); 3) 缺点数控制图(C图); 4) 单位缺点数控制图(U图)。※
drσ ≥50%
评价 接近稳定 不太稳定
不稳定 很不稳定
6西格玛相关
(一)连续型数据的流程能力
流程的西格玛水平:Z值 Z值可以描述流程的不合格率P(d)
ZUSL =
USL-X
ZLSL =
X-LSL
控制图的作法及使用(教材)
二:管制图原理
μ- kσ
μ
μ+kσ
二:管制图原理
当一分配经证实为一常态分配时,则算出此常
态分配之标准差σ及平均值μ后,其特性可用 下列图表说明:
μ±kσ μ±0.67σ 在内机率 50.00% 在外机率 50.00%
μ±1σ μ±1.96σ μ±2σ μ±2.58σ
μ±3σ
68.26% 95.00% 95.45% 99.00%
1.3 非机遇原因 又称为:可避免之原因、人为原因、
特殊原因、异常原因、 局部原因等等。 例如: Δ 未遵照操作标准而操作,所发生之变异。 Δ 虽然遵照操作标准,但操作标准不完善,以致 发 生之变异。 Δ 机器设备之变动,发生之变异。 Δ 操作人员之更动,造成之变异。 Δ 原材料之不同,发生之变异。 Δ 量具不准确,造成之变异 。
二 .管制图原理 二:管制图原理
2.何谓变异性
在生产中变异永远存在.例如:同种原料内的变
化,机械的振动,当这些变化量极小时,制程仍 可被接受.这些称为机遇原因(chance cause) 或一般原因(common cause),称其在管制中 (in control)。
二 .管制图原理 二:管制图原理
一:管制图的概论
1. 所谓管制图:管制图上均包含有中心线
(Central line (CL)) 及上下两条管制界线 [Uppe r and Lowe r Control Lim i ts, (UCL)(LCL)],用以测知制程是否在正常状态 。 2. 管制图系于 1924 年由美国品管大师 W. A . S h e w h a r t 博士发明。
7.c控制图(缺陷数控制图) 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长度,
控制图的实施步骤
控制图的实施步骤简介控制图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统计工具,用于监控和改进过程稳定性和一致性。
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原因变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介绍控制图的实施步骤,并给出相应的操作指南。
步骤一: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实施控制图的第一步,通过收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对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
数据可以是连续型的,也可以是离散型的,关键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 数据的选择:选择与所控制的过程相关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收集。
- 数据的来源:可以从生产线上直接获取数据,也可以通过抽样检查的方式获取。
- 数据的记录:将数据记录在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步骤二:绘制控制图在步骤一中收集到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将数据绘制成控制图,以便于直观地观察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控制图包括: - 均值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的平均水平是否稳定。
- 范围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的变异程度是否稳定。
- 过程能力指标控制图:用于评估过程的能力和稳定性。
在绘制控制图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确定控制图的类型:根据所要监控的指标类型,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
2. 计算控制限: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计算控制限,常见的控制限包括上限、中线和下限。
3. 绘制控制图:使用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控制限,将数据点绘制在控制图上。
可以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绘制,也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自动生成。
步骤三:分析控制图绘制好控制图之后,我们需要对控制图进行分析,以便判断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 - 规则检验法:通过检查控制图中的点是否满足特定的规则,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 趋势分析法:通过观察控制图中的趋势,来判断过程的变化趋势。
- 频率分析法:通过计算控制图中的异常点的频率,来判断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变异。
分析控制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了解各种规则和趋势的意义。
控制图的原理及应用
本:
,其平均值 x1, x有2,如…,下xn性质:
x
E(x)
(x)
n
和 则可通过k组大小为n的样本得到:
ˆ x
ˆ R
d2
其中, 是由n来d2确定的控制系数,可以通过查取计量控制图系数表(见表7-4)
得到。
12
二、计量值控制图
• 所以,由控制界限的一般公式即可得到图的控制界限为:
• 式中,
4
一、控制图基本原理
质 量 特 性 值
O
UCL CL
LCL 样本组号
5
一、控制图基本原理
(二)控制图的统计原理
1. 原理 3
当质量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时, 3即
X ~ N(, 2)
如果 生E(产X )过程中仅存在偶然因素,那么其产品质量特性值将会有
99.73%落在
的范围内。 3
6
一、控制图基本原理
c4
由此可以得到 图中x s 图的控x制界限为:
UCL
3 x 3s
n
c4 n
CL x
x
A3s
LCL
3
n
x
3s c4 n
x
A3s
• 式中
A3
3 c4
n
18
二、计量值控制图
• s图的控制界限为:
UCL c4 3
1 c42
3 s
1 c42 s c4
B4s
CL c4 s
LCL
• (三)控制图的分类——计量
分布 控制图类型 符号表示
适用范围及特点
平均值—极 差
控制图
xR 图
用于判断过程质量特性的均值以及极差(间接估算标 准差)是否处于所要求的水平,针对重量、长度、强 度等计量值控制对象,适用于产品批量较大且较为稳 定的工序,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判断工序异 常的灵敏度高,且极差计算工作量小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是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是1. 选择需要监控的过程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需要监控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一个制造过程、服务过程或者是一个业务过程。
选择需要监控的过程是为了找出问题,并确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关键点。
2. 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实施控制图的第二个步骤。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记录相关的过程指标或者变量。
这些数据可以是数量型数据,也可以是质量型数据。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过程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为之后的控制图绘制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以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如手动记录、自动数据采集系统等。
3. 绘制控制图绘制控制图是实施控制图的关键步骤之一。
控制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程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常见的控制图有Xbar-R图、Xbar-S图、P图、NP图、C图等。
控制图的绘制需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首先确定控制限,包括上限、中心线和下限。
然后绘制数据点,将数据点和控制限进行对比,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4. 分析控制图在绘制控制图之后,需要对控制图进行分析。
分析控制图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可以通过观察控制图的特征,如点的分布、趋势和规律等来判断。
如果控制图显示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说明过程稳定,并且没有特殊原因导致的变异。
如果控制图显示过程不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说明过程不稳定,并且需要分析引起变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 实施过程改进最后一个步骤是根据控制图的分析结果,对过程进行改进。
根据控制图的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过程的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改进。
改进过程可能包括改变操作方法、调整设备参数、优化供应链等。
实施过程改进是实施控制图的最终目标,通过不断改进过程,使得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总结起来,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是选择需要监控的过程、收集数据、绘制控制图、分析控制图和实施过程改进。
这些步骤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过程的控制和改进,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控制图应用(计数型)
控制图建立与结果分析
控制图类型选择
根据数据特点,选择p控制图(不良品率控制图) 进行分析。
数据点绘制
将每个样本的不良品率绘制在控制图上,形成数 据点。
控制限计算
根据历史数据或经验,计算出控制图的中心线 (CL)、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
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点的分布情况,判断生产过程是否 处于受控状态。如果发现数据点超出控制限或呈 现非随机分布,则表明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并采取措施。
产品或过程。
04 计数型控制图应用步骤
CHAPTER
数据收集与整理
明确数据收集目的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例 如分析产品缺陷、评估过程稳
定性等。
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根据目的选择计数型数据,如 不良品数、缺陷数等。
确定数据收集计划
包括收集时间、频率、样本量 等。
数据整理与预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分类、汇总 等预处理操作,以便于后续分
案例总结与启示
案例总结
通过应用计数型控制图,该企业成功地发现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波动,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最终 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启示
计数型控制图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并严格按照控制图的建立和分析步骤进行 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理
02
统计样本中不合格品的数量,然后与预设的控制限进行比较,
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应用场景
03
适用于生产批量小、检验费用低且要求不合格品数较少的产品
SPC控制图使用步骤(张琪)
D3
0
0
0
0
0 0.076 0.136 0.184 0223
D4 3.267 2.574 2.282 2.114 2.004 1.924 1.864 1.816 1.777
过程能力分析
CPK:Complex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的缩 写,是现代企业用于表示制成能力的指标,汉语译作 工序能力指数,也有译作工艺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 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 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 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对 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 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 大。
公差说明
单边规格:只有规格上限和规格中心或只有 下限或规格中心的规格;如考试成绩不得低于 80分,或浮高不得超过0.5mm等;此時數據 越接近上限或下限越好﹔
双边规格:有上下限與中心值,而上下限與中 心值對稱的规格;此时数据越接近中心值越 好;如D854前加工脚长规格2.8±0.2mm;
SPC控制图使用步骤
1、收集数据 2、建立控制限 3、解释统计控制 4、延长控制限以继续控制
控制图两种基本类型
1、计量型控制图: 来自过程数据是连续的(如直径、长度) X(均值)-(极差)R图 2、计数型控制图: 来自过程数据是不连续的(如通过和不 通过、接受和拒收) P图、NP图
SPC使用控制图准备工作
NI + N2 +….. NK
K:子组数量
NI都相等
不合格品率图(P图)
中心线计算公式: CLP=P 控制限计算: UCLPI=P+3 P(1-P)/ NI
控制图的原理及应用教案
控制图的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控制图的概述•控制图是用来监测和分析过程稳定性的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过程是否受到了特殊因素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定位问题和改进过程。
•控制图包括过程监控图、变动图、普通图等,每种图形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目的。
二、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均值控制图的原理:通过收集和分析过程数据,确定过程的中心线和控制上下限,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范围控制图的原理:通过跟踪样本范围的变化,来评估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动态测量控制图的原理:通过在过程控制中,采样循环中检测结果的变化,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经济控制图的原理:通过分析与经济因素相关的数据,来优化过程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控制图的应用场景1.生产过程监控:通过定期采样和测量关键参数,将数据绘制在控制图上,及时发现过程异常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2.产品质量控制:通过控制图来监测产品参数的变化和偏离,确保产品质量在可接受范围内,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供应链管理:通过掌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绘制控制图来分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时处理延迟和异常情况。
4.服务质量监控:对于服务行业,可以使用控制图来衡量并监控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实验过程控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控制图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四、控制图的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需要收集与需要监控的过程相关的数据。
2.绘制控制图:选择适当的控制图类型并将数据绘制在控制图上。
3.判断过程稳定性:通过分析控制图数据的模式和规律,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4.分析过程问题:如果控制图中存在异常点或趋势,说明过程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排查。
5.纠正和改进: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纠正措施,并对过程进行改进以提高稳定性和一致性。
6.持续监控:持续收集数据并绘制控制图,监控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
五、控制图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提供直观的数据展示和分析方式,便于快速理解和判断过程稳定性。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包括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包括1. 定义过程和目标在使用控制图进行过程监控和改进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定义要控制的过程和目标。
过程是指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或操作,目标是待改进的指标或性能。
明确定义过程的边界和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控制图的适用范围和目标。
2. 数据采集和整理为了绘制控制图,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过程的运行记录、传感器采集等。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汇总和归类等操作。
整理后的数据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绘图。
•清洗数据:去除异常值、缺失值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汇总数据:按照一定的时间段或其他指标进行数据聚合,以便分析。
•归类数据: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控制图绘制和解读。
3. 绘制控制图当数据收集和整理完成之后,下一步是绘制控制图。
控制图是一种统计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过程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并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导致的异常。
控制图通常由一条中心线和上下限线组成。
•中心线:代表过程的平均水平,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来确定。
•上下限线:根据数据的变异性来确定,常用的方法包括极差法、标准差法等。
绘制控制图的过程包括计算中心线和上下限线的值,以及在图表上标出数据点。
常见的控制图包括均值控制图、极差控制图等。
4. 分析和解读控制图一旦控制图绘制完成,我们需要对图表进行分析和解读。
控制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过程是否稳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引起的异常。
对控制图的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观察过程的变化趋势:通过观察数据点的分布情况,判断过程是否稳定。
•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通过控制图上的规律性和异常点,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
•进一步分析异常原因:如果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分析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持续改进控制图的作用不仅仅是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和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持续改进。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存在问题的环节和改进的方向,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图片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需要监控的过程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需要监控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任何一个可以被量化的业务或生产活动。
例如,可以监控产品的质量控制过程,监控生产线的效率等。
确定需要监控的过程是实施控制图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第二步:收集数据并建立样本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样本。
收集数据可以通过检测、测量或观察等方式进行。
样本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整个过程的变化。
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三步:确定控制图类型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需要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监控的目的确定控制图的类型。
常见的控制图有平均数图、范围图、标准偏差图等。
不同类型的控制图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变化。
第四步:计算控制限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需要计算控制限。
控制限是用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基准。
控制限的计算需要使用样本数据,并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
控制限通常包括上限和下限,超出这些限制的数据点可能表示有异常事件发生。
第五步:绘制控制图并分析结果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需要根据计算得到的控制限绘制控制图,并分析结果。
控制图通常包括样本点和控制限线。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可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是否存在异常事件等。
如果过程处于控制状态,说明过程运行正常;如果过程超出控制限,说明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过程。
以上是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
通过这五个步骤,可以对需要监控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控制图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需要仔细思考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用。
只有科学合理地实施控制图,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快来尝试实施控制图吧,提升您的生产管理水平!。
常规控制图的作法及其应用
广濑拓普康(东莞)电子有限公司常规控制图的作法及其应用一、各类常规控制图的使用场合1.X—R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分散或变异情况的变化,而X—R控制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2.X-s控制图与X—R图相似,只是用标准差(s)图代替极差(R)图而已。
3.Me—R控制图与X-R图也很相似,只是用中位数(Me)图代替均值(X).4.X—Rs控制图多用于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的场合。
5.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或合格品率等计数质量指标的场合,使用p图时应选择重要的检查项目作为判断不合格品的依据;它用于控制不合格品率、交货延迟率、缺勤率、差错率等。
6.n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
设n为样本,p为不合格品率,则np为不合格品数.7.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长度,一定面积或任何一定的单位中所出现的不合格数目。
焊接不良数/误记数/错误数/疵点/故障次数8.u控制图当上述一定的单位,也即n保持不变时可以应用c控制图,而当n有变化时则应换算为平均每项单位的不合格数后再使用u控制图.二、应用控制图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1.控制图用于何处?对于所确定的控制对象—-统计量应能够定量,这样才能够应用计量控制图;如果只有定性的描述而不能够定量,那就只能应用计数控制图。
所控制的过程必须具有重复性,即具有统计规律。
2.如何选择控制对象?一个过程往往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在使用控制图时应选择能够真正代表过程的主要指标作为控制对象。
3.怎样选择控制图?选择控制图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根据所控制质量特性的数据性质来进行选择,如数据为连续值的应选择X—R图,X-s图,X-Rs图等;数据为计件值的应选择p或np图;数据为计点值的应选择c图或u图。
控制图作图步骤与实例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
X-R 图系数表 样本大小 2 3 4 5 6 7 8 9 10 A2 1.880 1.023 0.729 0.579 0.483 0.419 0.373 0.337 0.308 d2 1.128 1.693 2.059 2.326 2.534 2.704 2.847 2.970 3.038 1/d2 0.886 0.591 0.486 0.430 0.395 0.370 0.351 0.337 0.325 d3 0.853 0.888 0.880 0.864 0.848 0.833 0.820 0.808 0.797 D3 D4 3.267 2.575 2.282 2.115 2.004 1.924 1.864 1.816 1.777
请大家分析判断:在X-R 图中,我们应先作哪一个 图?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
1.如果先作 X 图,则由于这时R图还未判稳,果先作R图,则由于R图中只有 R 一个数据,可行.等R
图判稳后,再作 X 图. R图未判稳,则永不能开始作X 图.国际标准ISO8258:1991 也规定了在 X-R 图中必须先作 R 图.不但如此,注意, 所有正态分布的控制图都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连续7点或更多点在中心线同一侧国际标准为9点连续11点中至少有10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4点中至少有12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7点中至少有14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20点中至少有16点在中心线同一侧c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
步骤1:确定所控制的质量指标(控 制对象,或称统计量)。
这里要注意下列各点: 1)选择技术上是最重要的控制对象。 2)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则宁可取作为 因的指标为统计量。 3)控制对象可以是多个,这时需要应用多 指标控制图与多指标诊断。 4)控制对象要明确,并为大家理解和同意。
X-R控制图操作及应用
感谢观看
THANKS
• 多变量控制图:未来X-R控制图可能向多变量方向发展,同时监测多个 质量特性,实现更全面的质量控制。
• 大数据应用:借助大数据技术,X-R控制图可以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更 多有价值的信息,为质量改进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X-R控制图在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 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着不断适应新需求、新 技术和新标准的挑战。同时,这也为X-R控制图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 遇和创新空间。
观察点的分布情况
01
若点超出控制界限或呈现非随机分布,则可能存在异常因素。
分析点的变化趋势
02
若点呈现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则可能存在系统性问题。
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产品的控制图
03
若存在显著差异,则可能存在异常因素。
案例分析:某产品质量异常因素识别
案例背景
某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出现波动,需识别 异常因素。
改进措施提出和实施效果评价
改进措施提出
针对生产过程的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优化设备参数、加强员工培训、改进原材料质量等。
实施效果评价
在实施改进措施后,再次收集数据并绘制X-R控制图进行评估。通过比较改进前后的控制图表现,评价改进措施 的实施效果。在本案例中,实施改进措施后,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样本点基本落在控制限内。
数据收集与整理要求
数据类型
收集计量值数据,如长度、重量、时间等连续型变量 。
数据量
通常至少需要25组以上的数据,以充分反映过程波动 。
数据整理
将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或随机顺序排列,并计算每组数 据的平均值和极差。
确定中心线和上下控制限
控制图与过程能力.答案
例题
TU
某部件清洁度的要求不大于95mg,
抽样结果得:
x CPU
=
TU- 3σ
x =48mg
σ =12mg
x CPU
=
TU- 3σ
=1.33
x CPL =
- TL 3σ
某金属材料抗拉强度的要求不得
少于32kg/cm2,抽样后测得:
x=38 kg/cm2
σ =1.8 kg/cm2
x CPL =
- TL 3σ
T- 2ε 6σ
ε= M - x
某零件质量要求为20± 0.15,抽 样100件,测得:
x =20.05mm,σ =0.05mm
则:M=20.00
ε = M - x = 0.05
CPK =
T- 2ε 6σ
=0.67
二、过程能力指数-单侧公差
给 定 公 差 上 限
TL
给 定 公 差 下 限
图例
x
x
计算公式
三、应用实例
某公司新安装一台装填机。该机器每次可将5000g的产品装入固定 容器。规范要求为5000 ++050(g)。
--使用控制图的步骤如下: 1. 将多装量(g)看成应当加以研究并由控制图加以控制的重要质量 特征。
2. 由于要控制的多装量使计量特性值,因此选用 x - R 控制图。
3. 以5个连续装填的容器为一个样本(n=5),每隔1h抽取一个样本。
后,未剔除异常点数据。
第二节 过程能力
一、过程能力 二、过程能力指数 三、过程能力指数的评定 四、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途径 五、过程能力调查
一、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是描述加工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 数。
--过程能力是指生产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统计控制 状态下制造产品的质量特性值的经济波动幅度,它又叫加工 精度。用“B”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图应用步骤
1. 收集数据
2. 建立控制限
3. 统计上受不 受控的解释
1)确定控制图中心线 2)确定控制图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
4. 为了持续控 制延长控制限
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线
计量型;
计数型※
控制图应用步骤
1. 收集数据
1)分析极差图上的点 (控制图判异)
2. 建立控制限
3. 统计上受不 受控的解释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
计量型数据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
1. 过程能力:仅适用于稳定统计过程,是过程固有变差的 6 范围,
式中
R
通常用 d 2
和
S C2
来估计。
2.过程性能:过程总变差的
6
范围,式中
通过用标准差S来估计。
3.如果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过程能力非常接近于过程性能。当过
程的能力和性能
6
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时表示有特殊原因存在。
2.子组数量:为了建立控制限,通常取25个子组,或更多个子组包含100或 更多个单值读数。
3.子组容量:较大的子组能很容易探测出较小的过程变化。一般2-5个样本。 4.子组频率:通常按时间顺序来取子组,目的是探测过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推荐的频率见附表所示
附表 推荐的子组频率
每小时产量
10以下 10-19 20-49 50-99 100以上
4. 为了持续控 制延长控制限
2)识别并标识特殊原因(R图) 3)重新计算控制限(R图) 4)识别和处理特殊原因(均值图) 5)重新计算控制限(均值图)
控制图应用步骤
1. 收集数据
2. 建立控制限
3. 统计上受不 受控的解释
4. 为了持续控 制延长控制限
当过程受控时并经过过程能力评价满足要求时, 应可以延长控制限,以满足未来过程控制的需 要。如果过程中心线偏离目标值,可能需要针 对目标值进行调整。
控制图
上控制界限(UCL) 中心线(CL) 下控制界限(LCL)
控制图分类---按用途
1.分析用控制图: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画出控制图,以便分析和判断过程是否 处于于稳定状态。如果分析结果显示过程有异常波动时,首先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然后重新抽 取样本、测定数据、重新计算控制图界限进行分析。 2.控制用控制图: 经过上述分析证实过程稳定并能满足质量要求,此时的控制图可以用于现场对日常的过程质量进 行控制。※
双边公差的过程指数
1. CP能力指数(过程位于中心): 2. CPK能力指数(过程不位于中心):
CM(ICN P ,CL P ) U PK
3. PP性能指数(过程位于中心): 4. PPK性能指数(过程不位于中心):
PM(IPN P ,PL P ) U PK
CPK≤CP PPK≤PP
过程相对稳定系数评价
坐标表示控制统计量的值,横坐标表示时间的顺序; 5. 对观察记入日志的部分,这部分包括:过程调整、更
换工装、材料变更,或其它任何可能影响过程变化的 详细资料。(控制图格式见样表)※
样表
正面;
示例
背面※
3) 记录原始数量
1. 记录每一个单值及每一个子组的编号; 2. 记录任何有关的观察事项。※
4) 计算每一个子组的样本统计量
1. 过程稳定系数: 2. 相对稳定系数:
过程相对稳定系数 drσ<10%
10%≤ drσ <20% 20%≤ drσ <50%
drσ ≥50%
评价 接近稳定 不太稳定
不稳定 很不稳定
6西格玛相关
(一)连续型数据的流程能力
流程的西格玛水平:Z值 Z值可以描述流程的不合格率P(d)
ZUSL =
USL-X
控制图的选择
控制图应用步骤
1. 收集数据
2. 建立控制限
3. 统计上受不 受控的解释
4. 为了持续控 制延长控制限
1)建立一个抽样计划 2)控制图的设置 3)记录原因数据 4)计算每一个子组样本的控制统计量 5)将控制统计量画在控制图上
1)确定控制图中心线 2)确定控制图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
1)分析极差图上的点 (控制图判异) 2)识别并标识特殊原因(R图) 3)重新计算控制限(R图) 4)识别和处理特殊原因(均值图) 5)重新计算控制限(均值图)
当过程受控时并经过过程能力评价满足要求时, 应可以延长控制限,以满足未来过程控制的需 要。如果过程中心线偏离目标值,可能需要针 对目标值进行调整。
1) 返抽回 样计划
1.抽样计划的原则:合理的子组,即:组内出现特殊原因的机会最小,组间 出现特殊原因的机会最大。(子组内的变差代表的是零件间的变差, 而子组间的变差代表的是过程的变化)。 即:观测值的个数或样本量决定了控制图反映波动的能力。
控制图分类---按数据类型
1. 计量型控制图
1) 单值与移动极差控制图(I-MR)。【 样本量n=1】 2) 均值极差控制图(XBar-R图); 【样本量2 ≤n ≤9】
~ 3) 均值与标准差控制图(XBar-S图);【样本量n ≥10】
4) 中位数与极差控制图(X-R图);
2. 计数值控制图
1) 不良率控制图(P图); 2) 不良数控制图(NP图); 3) 缺点数控制图(C图); 4) 单位缺点数控制图(U图)。※
1. 按照控制图的类型,计算合适的统计量,可能是:样本均值, 中位数,极差,标准差,等。※
5) 将控制统计量画在控制图上
1. 将计算出来的控制统计量画在图上,确保所描的控制统计量的 点是一一对应的。将相邻两点用直线连接起来从而帮助显示模 式和趋势;
2. 注意:在描图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的点比别的点高很多或低很 多,应再次确认是否计算错误或描图错误,并查询相关的观察 记录。※
抽样间隔
不稳定
稳定
8小时
8小时
4小时
8小时
2小时
8小时
1小时
4小时
1小时
2小时
※
2) 控制图设置
1. 包括过程和抽样方法描述的表头信息; 2. 记录/显示所收集数据的实际值的部分,这应该包含日
期和时间或其它的子组编号; 3. 用于中间的数据计算的部分; 4. 对用于分析的每一个控制统计量描点的部分;通常纵Βιβλιοθήκη ZLSL =X-LSL
Z值与不合格率P(d)对应表
(二)可区分型数据流程能力
可区分型数据:通过/不通过 一次通过率First Time Yield FTY=合格数量/总数量
p(d)=1-FTY = 不合格数量/总数量
(二)可数型数据流程能力
数据不只是通过/不通过,还知道一件产品上与多少个缺点 DPU-Defects Per Unit 每件的平均缺点数 dpu=缺点总数量/总件数 FTY=e-dpu p(d)=1-F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