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的思考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水平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水平是基础,是核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以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思想品德的核心是道德实践水平,假如把思想品德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水平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过程和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所以,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割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始终存有的,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并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会促动学生的学习,消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动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动学生的健全发展。现实中,因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很多误区。应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因为过度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能够“独立”和“直接”实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来说,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使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展开了很多活动,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例如,一位教师上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为这位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而赞叹——有小组代表汇报自己采访老师后的手记、有小品表演老师和学生中的交往、有表达对老师敬爱的诗歌朗诵等。但遗憾的是这位教师脱离了教材的基础知识——没能让学生
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知道什么是新型师生关系,说出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等。过多的游戏、小品、小组合作,让这节课的教学仅仅留于表面,但对于教材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点则是蜻蜓点水。
(二)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因为学生自身理解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贴标签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如前面所述,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能够“独立”和“直接”实行的。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人为地实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仅仅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