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旋角动量

合集下载

电子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电子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x *

得:b = c* (或c = b*)
| c |2 0 0 | c |2
0 c* x c 0
x
2
0 c 0 c c 0 c 0
* *
I

| c |2 1
令c = exp[iα ] α 为实,则
ˆ ˆ ˆ ˆ S i Sx j S y k Sz
自旋角动量满足的对易关系是:
ˆ S ˆ2 S ˆ2 S ˆ2 S x y z
2
ˆ ˆ ˆ S S iS
(7.2 1)
ˆ ,S ˆ ] iS ˆ [ S x y z ˆ ˆ ˆ ˆ ˆ ˆ S S iS [ S y , S z ] iS x [ S ˆ ,S ˆ ] iS ˆ y z x
最后得 SZ 的矩阵 形式
1 0 Sz 2 0 1
(7.2-21) (7.2-22)
Pauli算符的矩阵形式 根据定义
2
1 0 ˆ z Sz 0 1
2

1 0 ˆz 0 1
2 2 2 Sx Sy S z2 . 4
(7.2 3)
2
所以,
3 2 2 2 ˆ ˆ ˆ ˆ S Sx S y Sz 4
2
(7.2 4)
令 S s(s 1) (7.2 5) 2 2 将上式与轨道角动量平方算符的本征值 L l (l 1) 比较,可知s与角量子数 l 相当,我们称s为自旋量子数。但 这里s只能取一个数值,即s=1/2.
S z 1 2 1
2

量子化学第五章 电子自旋和角动量

量子化学第五章 电子自旋和角动量


为一个体系中的任意两个角动量,
可能是两个轨道角动量或两个自旋角动量,或一个轨
道角动量一个自旋角动量。
46
量子化学 第五章
角动量量子数分别为 j1 和 j 2 ,

的本征值分别为:
其中

作用得到总角动量 ,即
47
量子化学 第五章
M 是一个向量,M= MxiMyjMzk
可以证明:
(i, j, k为单位矢量)
以 代表任一角动量,
、和
分别 代表 x, y, z 方向的分量.
则:
27
量子化学 第五章
上述算符间存在以下对易关系:
28
量子化学 第五章
假设: 是
共同的本征函数,

如果 j 和 mj 分别为标记 M 大小和方向的量子数。
则:
如果 M 指的是 M l ,则 j 和 mj 分别为l 和 m 。 如果 M 指的是 M s ,则 j 和 mj 分别为s 和 ms 。
量子化学 第五章
12
量子化学 第五章
(2)自旋算符的本征值
对电子而言,自旋量子数 s =1/2, 自旋磁量子 数为 ms=1/2, -1/2,
故 的本征值为
的本征值为 ms1 2 or1 2
(3)自旋算符的本征函数
用 和 分别表示向上自旋和向下自旋的状态。
13
量子化学 第五章
自旋波函数 是算符 的本征值为 的本征函数。 是算符 的本征值为 的本征函数。 是算符 的本征值为 的本征函数。
14
量子化学 第五章
(4)电子在中心力场中的运动 没有考虑电子自旋时,电子在中心力场中的运动的
定态波函数为: n ,l,m R n ,l(r)Y l,m (, )

1.13 电子自旋

1.13 电子自旋
第二节
1 - 13
spin of electron
塞曼效应
若将光源置于足够强的外磁场中,它所发出的一条谱线会分 裂成若干条相互靠近的谱线,这种现象是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于 1896年发现的,称为塞曼效应。
这里仅以一种最简单的情况为例,将锌灯置于强磁场中,在垂直于磁场 的方向上观测,锌原子能级跃迁原来发射的单线,分裂成三条谱线。 无外磁场时 的某一谱线
为了解释斯特恩-盖拉赫实验,1925年美籍荷兰物理学家乌仑贝克和戈德史密特 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
(1)电子除空间运动外,还有自旋运动,与之相联系的
有 自旋角动量 和 自旋磁矩。 (2)自旋角动量 和轨道角动量一样,均服从角动量的 称为 自旋量子数
仅有一个值,而且是半整数:
普遍法则, 的大小是量子化的
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磁场后分 裂成三条谱线
塞曼效应是由于具有磁矩的原子在磁场 中获得附加能量,使原来的一个能级发生分 裂成若干个能级,谱线亦随之分裂。这一现 象也证明了角动量空间量子化的存在。
光 源
分 光 计
外磁场
彼得.塞曼,1865.5-1943.10,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 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斯特恩-革拉赫的实验之后,1927年费蒲斯和泰勒用基态的氢原子做了同
总结: 四. 完整的描述电子状态需要四个量子数
(表征电子的运动状态) 1.主量子数 n ( 1 , 2 , 3, ……)
大体上决定了电子能量 2. 角量子数(副量子数) l ( 0,1,2,……. , n -1 ) 决定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大小 3. 磁量子数 ml ( 0,±1, ± 2,……. , ± l ) 决定电子轨道角动量空间取向 4.自旋磁量子数 ms ( 1/2 , -1/2 ) 决定电子自旋角动量空间取向

量子化学第五章 电子自旋和角动量

量子化学第五章 电子自旋和角动量
不依赖于轨道运动的固有磁矩的假设。
后由著名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证实。斯特恩 是美国人,因为第一个发现电子自旋现象获得了 194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4
量子化学 第五章
斯恩特-盖拉赫实验 装置参见右图, 一
束碱金属原子经过一个 不均匀磁场后射向屏幕, 实验发现原子束一分为 二,射向屏幕。
分析:实验体系中的原子肯定有两种不同的磁 矩,才会因与外磁场作用能不同,而导致分裂。
20
量子化学 第五章
比较(2)和(5),可知 2= 1,则=1
代入(1)和(4),则有:
显然,在 (1 ,2, ,i, ,j, n)状态下,
的本征值为 +1或 -1.
P i j(1 ,2 , ,i, ,j, n ) (1 ,2 , ,i, ,j, n ) 称 (1 ,2, ,i, ,j, n)为对称波函数。 P i j(1 ,2 , ,i, ,j, n ) (1 ,2 , ,i, ,j, n )
不是一条谱线,而是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
同样,钠的原子光谱 3p3s 跃迁的 D 线也是
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 谱线的分裂一定是始态和终态存在着能级的差异。
3
量子状态和能级。 故双线光谱结构不可能因轨道运动不同而引起,
一定存在着电子的其它运动。 1925年,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脱提出电子具有

为一个体系中的任意两个角动量,
可能是两个轨道角动量或两个自旋角动量,或一个轨
道角动量一个自旋角动量。
46
量子化学 第五章
角动量量子数分别为 j1 和 j 2 ,

的本征值分别为:
其中

作用得到总角动量 ,即
47
量子化学 第五章
M 是一个向量,M= MxiMyjMzk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领域的物理学理论,它在20世纪初由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奠定了基础。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旋角动量是粒子固有的属性,类似于物体的自转。

它与粒子的旋转对称性有关,可以用半整数来表示。

经过实验证明,自旋角动量在微观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一些基本粒子的特性紧密相关。

自旋角动量的量子化使得粒子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了奇特的性质,例如自旋相互作用和贝尔不等式等。

轨道角动量是粒子的运动轨道引起的角动量,与粒子的运动速度和轨道形状有关。

它可以用整数来表示。

轨道角动量在描述粒子围绕某一点或某一轴旋转的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质时非常有用。

例如,在原子物理学中,轨道角动量可以解释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分布和运动方式。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可以进行叠加,形成新的总角动量。

这种叠加有一些独特的规则和性质,例如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相互作用会导致总角动量的取值范围发生变化。

这种角动量的叠加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非常常见,对于理解粒子行为和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定义和性质,探讨它们在量子力学中的叠加规律和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量子力学中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一些应用,并对文章进行总结和结论。

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为未来的量子技术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使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2.正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定义和性质,并探讨它们的叠加效应。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自旋角动量的定义和性质:介绍自旋角动量的概念和定义,包括自旋角动量的量子化、自旋的本质和自旋之间的相关性质等内容。

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总角动量关系

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总角动量关系

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总角动量是量子力学中经常讨论的重要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涉及到了许多其他领域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就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总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次深入的探讨。

1. 自旋角动量自旋是微观粒子特有的一种内禀角动量,它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的角动量,是一种全新的物理量。

自旋可以用量子数s来描述,通常s=1/2的被称为自旋1/2粒子。

自旋对应了一个新的角动量,即自旋角动量,它是粒子旋转所带来的一种内禀角动量。

自旋角动量与粒子的自旋状态有关,具有两个投影方向,即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自旋角动量的测量值只能为ħ/2或-ħ/2。

2. 轨道角动量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在原子内的运动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其中的位置坐标和动量算符是对易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轨道角动量和位置、动量算符对易。

轨道角动量的大小由量子数l 来描述,取值范围为0到n-1,其中n是主量子数。

轨道角动量与电子的轨道运动有关,它的取值是量子化的,即ħ*√(l(l+1))。

轨道角动量在经典力学中对应了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时所具有的角动量。

3. 总角动量总角动量是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之和,它对应了量子力学中的角动量算符。

总角动量的大小和夹角与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大小和夹角有关。

总角动量的量子数可以用j来描述,其取值范围是|l-s|到l+s。

总角动量量子数的取值是离散的,而且总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测量值之间有一些特殊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总角动量之间存在着一些非常有趣的关系。

通常来说,总角动量算符的本征态是由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算符的本征态进行耦合得到的。

而总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或轨道角动量)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原子中的电子来说,总角动量可以影响到能级的分裂和跃迁等现象,从而导致原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总角动量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了许多量子系统的性质和行为。

自旋角动量算符

自旋角动量算符

自旋角动量算符是描述电子内禀属性自旋角动量的算符。

自旋角动量是电子的内禀属性,无经典对应,不能象轨道角动量一样写成r 和p的函数,而是描述电子状态的又一个新的力学量。

自旋角动量算符与轨道角动量算符的对易关系一致,因此可以利用角动量的定义和性质来研究自旋角动量。

自旋角动量的分量算符s^x、s^y、s^z具有和轨道角动量算符分量一样的对易关系,即有[s^i,s^j]=iϵij ks^k。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定义自旋算符s^+=s^x+is^y和s−=s^x−is^y,它们满足的对易关系为[s^+,s−]=2s^z。

同时,自旋算符的本征值σ称为自旋变量,它是算符s^z的本征值的可能取值的集合。

当给定自旋角动量的模量平方s2时,s2=s(s+1)。

由于算符s^z的本征值之差必为一个整数,且当σs可取的最大值为s时,相应地有s^z的本征值可取的最小值为−s。

因此必有2s=n为一个非负整数,故有s的可取值为n/2,即s既可以是一个整数,也可以是一个半整数。

当给定s时,σ的取值可以是s, s−1,..., −s,共有2s+1种可能,这表明自旋为s的粒子的波函数共有2s+1个分量。

如何计算物体的电子自旋

如何计算物体的电子自旋

如何计算物体的电子自旋电子自旋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电子在磁场中旋转的量子化表现。

电子自旋的计算涉及到量子数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以下是计算物体电子自旋的步骤:1.确定电子的量子数:电子的量子数包括主量子数n、角动量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

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所处的能级,角动量量子数l表示电子在能级内的轨道形状,磁量子数m表示电子在轨道上的角动量方向。

2.确定电子自旋量子数:电子自旋量子数s有两种取值,分别为+1/2和-1/2。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必须相反。

3.计算电子自旋磁矩:电子自旋磁矩的大小由公式μ = gμ_B * S计算得出,其中g是电子自旋的朗德因子,μ_B是玻尔磁子,S是电子自旋量子数。

对于自由电子,g约为2。

4.考虑电子所处的磁场:在计算电子自旋时,需要考虑电子所处的磁场B。

电子自旋在磁场中的能量E由公式E = μ * B计算得出,其中μ是电子自旋磁矩,B是磁场强度。

5.计算电子自旋的角动量:电子自旋的角动量L = S * h / 2π,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角动量的单位是弧度/秒。

6.分析电子自旋的极化:电子自旋可以在磁场中被极化,即电子的自旋方向趋向于与磁场方向一致。

电子自旋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极化率ρ表示,ρ = (N_e * S) / (V * μ_0 * B),其中N_e是电子数,V是体积,μ_0是真空磁导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计算出物体中电子的自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实际上电子自旋的计算涉及到更复杂的原子和分子结构,以及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氢原子中有两个电子,求这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

方法: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必须相反。

因此,这两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

2.习题:一个碳原子中有六个电子,求这三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

自旋和角动量

自旋和角动量

a c
b d




a c
b d

a 0 d 0
σX 简化为:
0 b x c 0
由力学 量算符 厄密性
ˆ
x

ˆ
x


0 c
b0


0 b*
c* 0



0 c
b0
得:b = c* (或c = b*)
σx2,σy2,σZ2 的本征值都是 。
即:

2 x

2 y

2 z
1
2. 反对易关系
基于σ的对易关系,可以证明 σ各分量之间满足反对易关系:
左乘σy
ˆ xˆ y ˆ yˆ x 0

ˆ yˆ z ˆ zˆ y 0 ˆ zˆ x ˆ xˆ z 0
2×1 的列矩阵,那末,电子自旋算符的
矩阵表示应该是 2×2 矩阵。
因为Φ1/2 描写的态,SZ有确定值 /2,所以Φ1/2 是 SZ 的本征态,本征
值为 /2,即有:
Sz1 2


2
1 2
矩阵形式


2

a c
b d


1
(r 0
,
t )

2

58 58
96 90
ÅÅ
3s1/2
(三)电子自旋假设
Uhlenbeck 和 Goudsmit 1925年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了 电子自旋假设
(1)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角动量,它在空间任何方向上
的投影只能取两个数值:


S
Sz 2

电子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课件

电子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课件

04
自旋电子学应用
自旋电子存储器
总结词
自旋电子存储器是利用电子自旋的特性进行信息存储的设备,具有高存储密度、低能耗和长寿命等优 点。
详细描述
自旋电子存储器利用电子自旋的两种状态(向上和向下)来表示二进制信息中的0和1。通过改变电子 的自旋方向,可以实现信息的写入和读取。与传统的电荷存储方式相比,自旋电子存储器不需要依赖 电荷的移动,因此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高的稳定性。
在量子力学中的基础性
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力学中一个基本且 重要的物理量,是理解许多量子现象 的关键。
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
在固体物理中,电子自旋角动量对理 解材料的磁学和电子学性质至关重要 。
电子自旋角动量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现
未来展望
自旋角动量的概念最初由乌伦贝克和 古德斯密特在1925年提出。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电子自旋角动量 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发展自旋电子学的理论模型
01
建立精确的自旋电子学理论模型
基于量子力学和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建立精确描述自旋电子行为的理论
模型。
02
发展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开发高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自旋电子器件进行精细化模拟和优化设计

03
探索自旋电子学的物理极限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索自旋电子学的物理极限,为新器件和新
发展历程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旋角 动量的理解不断深入,它在理论物理 和实验物理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02
自旋磁矩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自旋磁矩是粒子自旋角动量与磁场的乘积,是粒子自旋的物 理量。
特性
自旋磁矩具有矢量性质,方向与自旋角动量的方向相同,大 小与粒子自旋和磁场的强度的乘积成正比。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1-4 升降算符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1-5 轨道角动量在p、d 轨道上的矩阵表象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8-3 线宽
第8节 ESR谱线信号的强度、线宽与驰豫
tEh E h/2T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3/12/28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2023/12/28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1-1 角动量的数学形式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1-2 角动量概念的推广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1-3 角动量矩阵
第1节 电子的角动量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4节 自由原子(离子)Lande’因子的推导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第5节 微扰理论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6-1 ESR波谱学的地位和研究背景
第6节 ESR基本原理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1)
6-2 ESR技术的研究对象
第6节 ESR基本原理
1) 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如H原子; 2) 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原子,如过渡金属元素的离子; 3) 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分子,如NO ; 4) 某些不含奇数个电子,但其总角动量不为零的分子,

第一讲电子自旋的实验证明及性质

第一讲电子自旋的实验证明及性质

总磁矩为:
Mz
dM z
Je d r2 sin2
meh
r sin
nlm
2
d
r2 sin2
meh
2
2 r sin
nlm
2
d
meh
2
2 r sin nlm 2 d
• 其中:d rddr,利用波函数 nlm 的归一 关系:
nlm 2 d nlm 2 r2 sin d ddr
• 根据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的关系:

z
gL
e
2
L$z
• 假设这个关系定性地适用于所有角动量与
磁矩。由于原子核(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远远大于电子的质量,所以核磁矩导致的
贡献要远远小于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
• 对于氢原子基态而言,l=0,所以原子束分 裂是电子自旋磁矩导致的,取值个数为:; 所以电子自旋为1/2。
• •
令: 属于
1 2
(
S
z)
S
z
为 S2,S
的本征值
z
的共同本征自旋波函数,
ms 1/ 2
S 2, Sz 可互相对易,本征方程为
Sˆz 1
2
(Sz )
h 2
1
2
(Sz ), Sˆz 1 2
(Sz )
h 2
1 2
(Sz )

2
1
2
(Sz
)
3h 4
1
(S
z
),

2
1
(S
z
)
2
2
3h2 4
1 (Sz) 2
• 例如在轨道角动量l的取值中不包含半整数。 而角动量A则包含了半整数,因为它代表着 角动量的普遍性。

电子自旋是角动量的讨论

电子自旋是角动量的讨论

电子自旋是角动量的讨论程剑剑; 郑华【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年(卷),期】2019(038)010【总页数】3页(P28-29,46)【关键词】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自旋; 矩阵的迹; 对易关系; 算符【作者】程剑剑; 郑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13.1电子自旋从提出之初就直接被归为角动量,并成功解释了当时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实验现象. 在国内外量子力学教材中介绍电子自旋时,都沿用了自旋属于角动量的结论,自旋算符满足角动量对易关系,然后由对易关系导出自旋的具体矩阵表示——泡利矩阵[1].笔者认为,直接将电子自旋归为角动量更多的是属于物理直觉.为让学生在量子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具思辨能力,以一种逻辑的方式引入自旋属于角动量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施特恩-盖拉赫实验测量的结果电子自旋只有两种取值出发,在不引入自旋算符的具体矩阵表示的情况下,利用矩阵求迹,导出自旋算符与轨道角动量算符满足完全相同的对易关系,从而说明自旋与轨道角动量同类,属于角动量.1 自旋的引入1913年,玻尔的量子论提出后,人们对光谱规律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尽管此时从理论上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原子光谱规律,但对于复杂光谱,玻尔的理论遇到了一些困难. 实验上,在没有外场的情况下,原有谱线仍存在着细致分裂现象. 1916年,索末菲用玻尔模型解释塞曼效应时,提出了空间量子化的概念.1921年,施特恩和盖拉赫进行了著名的施特恩-盖拉赫实验,让一束银原子通过一处设定的不均匀磁场,并观察它们的偏转轨迹. 实验结果显示,原子的磁矩在磁场中只有两种取向,从而证明了空间是量子化的. 然而,空间量子化的假设仍然不能解释反常塞曼效应.直到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认为电子不仅具有轨道角动量,还应该具有自旋角动量,才彻底将这些问题解决[2]. 此时,电子自旋已经被认为是角动量的一种.2 自旋算符的性质电子自旋是一种纯粹的量子效应,在经典力学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力学量. 施特恩-盖拉赫实验告诉我们, 电子自旋在任意方向上的投影只有两个取值, 且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为与量子力学教材一致,引入电子自旋算符(1)现在我们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施特恩-盖拉赫实验的结果:算符σ在任意方向n的投影本征值只能取±1,其本征态可记为σn|±,n〉=±|±,n〉(2)将σn从左再次作用在式(2),可以得到(3)(4)因为式(4)对任意方向都成立,所以(5)如果选取n分别指向x、y、z方向,那么(6)同时σn可写为(7)将式(7)展开,可以得到矢量算符σ分量之间满足反对易关系:σxσy+σyσx=0(8)σxσz+σzσx=0(9)σyσz+σzσy=0(10)对式(8)—式(10)式分别取迹可以得到:(11)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借用了力学量算符可以用矩阵表示,运用了矩阵的求迹规则,但是没有引入σi(i=x,y,z)的具体矩阵表示.用σy左乘式(8),取迹有Tr(σyσxσy)+Tr(σyσyσx)=0(12)利用式(6)和矩阵求迹规则可得Tr(σx)=0(13)类似的计算,我们可以从式(9)和式(10)中得到Tr(σy)=Tr(σz)=0(14)式(13)、(14)表明,算符σi(i=x,y,z)可由无迹矩阵表示. 实际上,如果对量子力学的矩阵表示有深刻的认识,上述结论可以直接由算符σ在任意方向上的投影本征值只取±1得到.在量子力学中,力学量在选定表象后总有一个可以与之对应的矩阵. 考虑到电子自旋的实验测量结果在任意方向的投影只有两个取值,因此用2×2的矩阵描述电子自旋是很自然的选择.下面我们将证明σi(i=x,y,z)和单位矩阵I线性独立并能构成2×2矩阵的完备基. 令C0I+C1σx+C2σy+C3σz=0(15)对式(15)取迹并利用式(13)、(14)可得C0=0.将σi(i=x,y,z)分别左乘式(15),取迹并利用式(6)、(11)、(13)、(14),可以分别得到C1=0,C2=0,C3=0.这就证明了σx、σy、σz、I是线性独立.对于2×2的矩阵,能够描述的自由度最大为8(=4×2),理由是2×2的矩阵有4个矩阵元且每个矩阵元可以为复数[3].因此,任意一2×2矩阵都可由线性独立的σx、σy、σz、I展开[4]:M=aσx+bσy+cσz+dI(16)理由是式(16)中展开系数可以是复数,能够描述2个自由度,加上4个展开基. 因此式(16)的左边和右边能够描述的最大自由度是相同的.现选择矩阵M=σxσy,对式(16)取迹并利用式(11)、(13)、(14)可得d=0. 用σx、σy分别左乘式(16)后取迹并利用式(6)、(11)、(13)、(14)可得a=0,b=0. 用σz右乘式(16)可得σxσyσz=c(17)将式(17)从左作用在自身并利用算符σ分量之间的反对易关系式(8)—式(10), 可以得到c2=σxσyσz·σxσyσz=-1(18)因此c=±i. 当取c=i,我们有σxσy=iσz(19)结合式(8),我们可以得到σx和σy的对易关系[σx,σy]=2σxσy=2iσz(20)利用式(6)、(9)、(10)、(19),可以很容易得到[σy,σz]=2iσx(21)[σz,σx]=2iσy(22)现将式(20)—式(22)中的σi(i=x,y,z)算符替换成式(1)中相应的自旋算符Si(i=x,y,z),可以得到[Si,Sj]=iћεijkSk(23)由此可见,电子自旋算符的对易关系式(23)与轨道角动量算符的对易关系完全相同. 这与对电子自旋是角动量的期望一致,故而我们可以将自旋自然的归入角动量.数学上,c=-i也是允许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电子自旋算符的对易关系式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 因此我们将c=-i的情况视为数学上允许,但是却没有被自然选择. 在得到电子自旋算符的对易关系后,如何得到其具体表示,量子力学教材中给出了详细的过程,也有文献给出了不同的导出方法[5],在此我们就不赘述了.3 结束语区别于历史上和国内外量子力学教材中直接将电子自旋归为角动量,为让学生在量子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具思辨能力,本文尝试讨论仅从施特恩-盖拉赫实验测量结果出发,利用力学量可以用矩阵表示及矩阵求迹规则,导出自旋算符与轨道角动量算符满足完全相同的对易关系,从而说明自旋与轨道角动量同类,属于角动量.【相关文献】[1] 曾谨言.量子力学(卷Ⅰ)[M].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86-293.[2] 宁长春,汪亚平,等.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历史概述[J].大学物理,2016,35(3):43-49.[3] 费恩曼,莱顿.费恩曼物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2-156[4] 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第三卷[M].6版.严肃,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4-190.[5] 胡家骏,李先胤.泡利矩阵的几种导出法 [J].大学物理,1994,13(10):29-31.。

电子自旋角动量

电子自旋角动量

θe -iϕ ⎞ ⎛ a ⎞ sin sinθ ⎛a⎞ ⎟⎜ ⎟ = ±⎜ ⎟ -cos θ ⎠⎝b⎠ -cosθ ⎝b⎠

解出 a 和 b 即得相应于本征值 ±1 的本征态 χ ( ± ) ( n ) 为
⎧ θ⎞ ⎛ -iϕ 2 ⎪ ( + ) � ⎜ e cos 2 ⎟ ⎪ χ ( n) = ⎜ ⎟ ⎪ ⎜ e iϕ 2 sin θ ⎟ ⎜ ⎟ ⎪ ⎝ 2⎠ ⎨ ⎛ -iϕ 2 θ ⎞ ⎪ -e sin ⎟ ⎪ ( -) � ⎜ 2 ⎟ ⎪ χ ( n) = ⎜ θ iϕ 2 ⎜ ⎟ ⎪ ⎜ e cos ⎟ ⎝ 2 ⎠ ⎩
Si =
ℏ 2 ℏ σi , 2 (i = x, y, z )
(7.5)
这里已经抽出 Si 的绝对数值 ,所以 σ i 的本征值只能为 ± 1 ,就是说,
σ i 为自逆矩阵。将 σ i 代入对易规则(7.4)式,就得到决定它们的下
列关系,
⎧ σ i , σ j = 2iε ijk σ k ⎨ 2 σi =σ0 ⎩
t Goudsmit 针对以上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1925 年 Uhlenbeck 和 Goudsmi
提出假设:电子在旋转着,因而表现出称之为自旋的内禀角动量 s , 它
ℏ 2 � � 假定电子存在一个内禀磁矩 μ 并且和自旋角动量 s 之间的关系为(电 �
在任意方向的取值只能有 ± 两个数值。为使这个假设与实验一致,
子电荷为 -e )
e � � μ= s μc
(7.1)
这表明,电子自旋的廻磁比是轨道廻磁比的两倍。于是,电子便具有
� 了 m,e, s, μ 共四个内禀的物理量。 根据实验事实用外加的方式引入电子 �
自旋这一内禀自由度之后,不仅原子的磁性性质,而且原子光谱本身 的一些精细结构,以及在外场下的多重分裂现象,也都得到了很好的 解释。 然而, 认为电子自旋角动量来源于电子旋转这一经典图象却立即 遭到否定。假设电子半径为 re ,作为定性的估算可以合理地假定

电子自旋角动量的升降算符

电子自旋角动量的升降算符
通讯作者 : 1 7 7 4 2 7 1 l @q q . c o n r
8 0
哈尔滨师 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2 0 1 5年 第 3 1卷
以( 8 )式代入 式 ( 5 ) , 既得
r O =i o - , 等等
( 6 ) , ( 8 ), ( 9 )式 可 以统一 成一 个公 式
o r r O =一O r r O ( 8 )
s = s : + + : 孚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1 — 2 3
( 3 )
类 似地 可证
( 8 一 )
( 1 ) 至( 3 )式包 括了电子 自旋角动量的全部性
内蒙古 自治区高等教 育科 学“ 十二五 ” 规划课题项 目( N G I G H 2 0 1 3 0 4 8 ) ; 内蒙古 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 目( N J Z Y 1 3 2 8 1 ) ; 集宁师范学 院科学研究项 目( j s k y 2 0 1 5 0 4 7 ) ; 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 目( j s k y 2 0 1 5 0 4 4 )
( 1 . 集宁师范学院 ; 2 . 呼伦贝尔学院)
【 摘 要】利用电子 自旋角动量对 易关 系和 泡利矩 阵推导 出电子 自旋 角动量
的升 降算符 , 然后 验 证 电子 自旋 角动 量升 降 算符 的性 质 , 进 而将 这 个性 质应 用到 二
t 一 一
电子体 系中的总 自旋角动量算符 = + = ( o r + o r : ) 中, - A - 计算 , S : 的具体

函数表达式, 及 m 状态的本征函数和本征值. 【 关键词 】电子 自旋角动量 ; 泡利矩阵; 升降算符; 共同本征函数

电子自旋角动量

电子自旋角动量

电子自旋角动量(electron spin angular momentum)是电子拥有的一种内在角动量,它是由电子自旋产生的。

电子自旋是一种物理现象,表明电子在原子的基态中具有一种固有的自旋状态。

电子自旋角动量是由电子自旋产生的,并且它是电子的一种内在属性。

电子自旋角动量是一种相对论性质,它是由电子自旋产生的,并且是电子的一种内在属性。

电子自旋角动量与电子的质量无关,它只与电子的自旋状态有关。

电子自旋角动量是一种相对论性质,它只在相对论框架下才有意义。

电子自旋角动量在化学和物理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中,电子自旋角动量可以用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机制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在物理学中,电子自旋角动量与磁性相关,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磁性现象。

量子力学_陈洪_电子教案第7章自旋与角动量

量子力学_陈洪_电子教案第7章自旋与角动量

σx, σy, σz 称为泡利矩阵
0 1 0 i 1 0 x 1 0 ; y i 0 ; z 0 1
7.3 电子自旋波函数
电子波函数写 成矩阵形式
1 ( x , y , z , t ) ( x, y, z, t ) 2
讨论: 1. 对波函数归一化时必须同时对自旋求 和和对空间坐标积分
2 1 2 2 d x r , S , t ( *, *) ( z 1 2 2 )d 1 1 Sz 2 2 2 1 表示在t时刻在(x , y , z)点周围单位体积找到 自旋S z 的几率 2 2 2 表示在t时刻在(x , y , z)点周围单位体积找到 自旋S z 的几率 2 3
2. 两个粒子的自旋-自旋耦合或轨道-轨道耦合
二. 两个角动量的耦合后的对易关系
J 1 , J 2 表示体系的两个角动量 算符, 且J 1与J 2 相互独立 则 [ J 1 x , J 1 y ] iJ 1 z [ J 2 x , J 2 y ] iJ 2 z [ J 1 y , J 1 z ] iJ 1 x [ J 2 y , J 2 z ] iJ 2 x [ J 1 z , J 1 x ] iJ 1 y [ J 2 z , J 2 x ] iJ 2 y 因为两角动量独立则 [ J 1 , J 2 ] 0 令 J J1 J 2
(1) 则 [ J x , J y ] iJ z [ J y , J z ] iJ x [ J z , J x ] iJ y
证 : [J x , J y ] [J1 x J 2 x , J1 y J 2 y ] ( J 1 x J 2 x )( J 1 y J 2 y ) ( J 1 y J 2 y )( J 1 x J 2 x ) J1 x J1 y J1 x J 2 y J 2 x J1 y J 2 x J 2 y J1 y J1 x J1 y J 2 x J 2 y J1 x J 2 y J 2 x (J1 x J1 y J1 y J1 x ) (J 2 x J 2 y J 2 y J 2 x ) i( J 1z J 2z ) iJ z

16第7章概念1-自旋角动量的本征_[1]...

16第7章概念1-自旋角动量的本征_[1]...

ℏ 同理, 同理,λ = − (自旋朝下 )对应的归一化本征矢为 2 sin(θ / 2) ↓n = iϕ −e cos(θ / 2)
讨论: 讨论:
ˆ S S 1. S x、ˆ y、ˆ z的本征矢 ˆ 可取任意值, (1) S z :θ = 0 ,ϕ 可取任意值,取 ϕ = 0 ,则本征矢为
e− iϕ sin θ − cos θ ˆ 的本征值 λ = λ ′ ℏ 满足久期方程 Sn 2 ℏ cos θ = iϕ 2 e sin θ
解得
a ℏ 自旋朝上) 设 λ = (自旋朝上)对应的归一化本征矢为 ↑ n = ,则 2 b
ℏ cos θ − λ ′ e− iϕ sin θ =0 iϕ 2 e sin θ − cos θ − λ ′ ℏ λ=± λ ′ = ±1 2
ˆ χ 1 ( S ) = ℏ 0 −i 1 = ℏ 0 = i ℏ χ ( S ) Sy z z −1 2 2 i 0 0 2 i 2 2 ℏ 0 −i 0 ℏ −i = −i ℏ χ ( S ) ˆ 1 S y χ− 1 (S z ) = z = 2 0 2 2 2 2 i 0 1
θ
2
和 sin
2
θ
2

的概率: 也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求 S z = ±ℏ / 2 的概率:
S z = ±ℏ / 2 的概率分别为
Pz (↑) = ↑ z ↑n
2
cos(θ / 2) 2θ = (1 0 ) iϕ = cos 2 e sin(θ / 2)
2
Pz (↓) = ↓ z ↑n
第七章
一、自旋角动量 1.电子自旋角动量算符 实验测得: 实验测得: S n = ±ℏ / 2

6电子自旋、角动量、磁距ok

6电子自旋、角动量、磁距ok

µ Z = − g s mS µ B
s电子的自旋量子数;ms自旋磁量子数;g s电子的自旋g因子
电子具有电荷,电子有固有角动量,就会有固有磁距, 电子具有电荷,电子有固有角动量,就会有固有磁距,即自旋 磁距,电子会感受到原子内部磁场 原子内部磁场→ 磁距,电子会感受到原子内部磁场→它的自旋取向就要量子化
1 0 −1
E1 → E1 + ∆E1 = E1 + m1 gl µ B B
E2
l=2
hcνɶ
E2 → E2 + ∆E2 = E2 + m2 gl µ B B E1 l =1
( E2 + ∆E2 ) − ( E1 + ∆E1 ) = ( E2 + ml2 gl µ B B ) − ( E1 + ml1 gl µ B B)
4、跃迁的选择定则
电偶极矩不为零,原子可能发生辐射或吸收,即
* p0 = e ∫ψ *rψ dV = e ∫ unlm run′l ′m′ dV ≠ 0,也就是说对
r ,θ , ϕ的三个积分都不为零时,电偶极矩才不为零
可以证明 → 只有当处态和末态的量子数满足:
∆m = m − m′ = 0, ±1 ∆l = l − l ′ = ±1
经过非均匀磁场后 经过非均匀磁场后,Ag原子偏离原轨迹的 非均匀磁场 原子偏离原轨迹的 横向位移为: 横向位移为:
2 2 2 z
dB z dz
µz β µ
1 1 F L 1 dB L 1 dB S = at = = ∝ µ cos β = − m g u 2 2 m v 2 dz v 2 dz
σ−σ+
镉 6438Α
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电子自旋角动量实验发现,电子有一种内禀的角动量,称为自旋角动量,它源于电子内禀性质,一种非定域的性质,一种量级为相对论性修正的效应。

本来,在Dirac相对论性电子方程中,这个角动量很自然地以内禀方式蕴含在该方程的旋量结构中。

在对相对论性电子方程作最低阶非相对论近似,以便导出Schrodinger方程的时候,人为丢弃了这种原本属于相对论性的自旋效应。

于是,现在从Schrodinger方程出发研究电子非相对论性运动时,自旋作用就表现出是一种与电子位形空间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外加的自由度,添加在Schrodinger方程上。

到目前为止,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所拟定的关于它的一套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毫无困难地从理论上预测实验测量结果并计算它在各种实验场合下运动和变化。

但是,整个量子理论对这个内禀角动量(以及与之伴随的内禀磁矩)物理根源的了解依然并不很透彻1。

§7.1 电子自旋角动量1, 电子自旋的实验基础和其特点早期发现的与电子自旋有关的实验有: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比如,对应于氢原子21的跃迁存在两条彼此很靠p s近的两条谱线,碱金属原子光谱也存在双线结构等);1912 1杨振宁讲演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155156年反常Zeeman 效应,特别是氢原子谱线在磁场中的偶数重分裂 ,无法用轨道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来解释,因为这只能将谱线分裂为()21l +奇数重;1922年Stern —Gerlach 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是顺磁性的中性银原子束,通过一个十分不均匀的磁场,按经典理论,原子束不带电,不受Lorentz 力作用。

由于银原子具有一个永久磁矩,并且从高温下蒸发飞出成束时其磁矩方向必定随机指向、各向同性的。

于是在穿过非均匀磁场时,磁矩和磁场方向夹角也是随机的。

从而银原子束在通过磁场并接受非均匀磁场力的作用之后,应当在接受屏上相对于平衡位置散开成一个宽峰,但实验却给出彼此明显对称分开的两个峰,根据分裂情况的实测结果为B ±μ,数值为Bohr 磁子。

在上述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的压力下,1925年Uhlenbeck 和Goudsmit 大胆假设:电子有一种内禀的(相对于轨道角动量而言)角动量,s ,其数值大小为2,这种内禀角动量在任意方向都只能取两个值,于是有2z s =± 。

他们认为这个角动量起源于电子的旋转,因此他们称之为自旋。

为使这个假设与实验一致,假定电子存在一个内禀磁矩μ 并且和自旋角动量s 之间的关系为(电子电荷为-e )(7.1) 这表明,电子自旋的廻磁比是轨道廻磁比的两倍。

于是,电子便具有了m,e,s,μ共四个内禀的物理量。

根据实验事实用外157加方式引入电子自旋这一内禀自由度之后,不仅原子的磁性性质,而且原子光谱本身的一些精细结构,以及外在磁场下多重分裂现象,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然而,认为电子自旋角动量来源于电子旋转这一经典图象却立即遭到否定。

假设电子半径为e r ,作为定性的估算可以合理地假定22~,~e ee m c r p r ∴ 2137e p c c c m m r e υ⎛⎫=≈≈= ⎪⎝⎭这就是说,为了要在e r 的半径下旋转得出 的角动量,电子必须大致以137倍的光速转动才行。

显然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图象。

说明电子的自旋角动量有着另外的更深刻的内禀原因。

虽然现在能进行有关电子自旋和磁矩的各种计算,但仍然还不能说对电子自旋的物理本质有透澈的了解。

2, 电子自旋态的表示法上面说明了,按解释实验的需要引入了电子自旋这个新自由度。

同样也是按实验的启示,这个新自由度的新变数z s 只能取两个值±2——两个本征值,于是电子的自旋波函数就是一个两分量的列矢量,()()()()1122,,,(),z r t r s t rt rt r t ψψψαψβψ⎛⎫=≡+ ⎪ ⎪⎝⎭(7.2)这里10α⎛⎫= ⎪⎝⎭代表自旋角动量第三分量z s 取朝上2值的本征158态、01β⎛⎫= ⎪⎝⎭则为z s 取朝下2-的本征态。

于是21dr ψ=⎰自旋朝上的概率22dr ψ=⎰自旋朝下的概率总的归一化表示为()22+12ψψdr =dr ψ+ψ=1⎰⎰(7.3)如果系统Hamiltonian H 中不含自旋角动量,或是自旋部分和空间部分可以分开(即0S H H H =+),则自旋波函数和空间波函数就可以分离,总波函数是两者相乘,()()()()()()()()z z 1z 212ψr,s ,t =rt χs ,t χt χs ,t ==χt α+χt βχt ϕ⎧⎪⎛⎫⎨⎪⎪⎝⎭⎩考虑电子自旋角动量之后,Schrodinger 方程便由标量方程扩充为两分量的简单旋量方程,后者常称为Pauli 方程。

以上叙述再次说明“波函数的物理含义”:实验前,自旋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潜在能力;实验中,自旋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由潜在能力转化而来的)实验表现。

因为中性银原子射线束进入S-G 实验装置之前空间飞行中,自旋指向应当杂乱而各向同性,只在进入装置后全部朝磁场方向取或正或反方向。

实际上,不论状态如何,电子自旋朝任何特定方向的取向都只可能是正向或逆向两种。

3, 自旋算符与Pauli 矩阵自旋既然是角动量就应当满足角动量的对易规则,159,,,,i j k x y z = (7.4)同时,自旋变数取值只有两个:12±,并且波函数相应成为两分量的列矢量(确切讲是两分量的旋量),于是自旋角动量的三个分量算符i S 自然应当是3个22⨯的厄米矩阵,以便对这些两分量的列矢量进行变换。

于是,引入三个无量纲的二阶厄米矩阵i ζ来表示i S ,令2i i S σ=, (,,)i x y z = (7.5)这里已经抽出i S 的绝对数值2,所以i ζ的本征值为1±,于是i ζ是自逆矩阵。

将i ζ代入对易规则(7.4)式,于是得到决定它们的下列关系,(7.6a)01001σ⎛⎫= ⎪⎝⎭为二阶单位矩阵。

由i ζ间的这些对易关系也能导出i ζ间的反对易规则,200,,,,j i j i i j i j i σσσσσσσσσσ⎡⎤⎡⎤⎡⎤⎡⎤===+⎣⎦⎣⎦⎣⎦⎣⎦ ()}{22,.i j k i k k i i j k i k i i εσσσσεσσ=+=对任一给定的j ,总可以取i,k ,使i k j ≠≠,Levi-Civita 反称张量i j k ε0≠≠≠。

于是得到i ζ之间的反对易关系,}{,0,ikσσ= i k ≠将它们代入(7.6a)式,便有i j ijk k i σσεσ=, ()i j k ≠≠(7.6b)160将(7.6b )式反对易关系以及21i σ=综合起来,即得(,,,)i j x y z =(7.6c)当然,由(7.6c )式也可以推出前面(7.6a )式,两者彼此等价。

它们表明:这三个22⨯厄米矩阵i ζ是自逆、反对易和零迹的。

零迹是本征值之和为零的结果,但也可以证明如下:0,2i j ijk k tr i tr σσεσ⎡⎤==⎣⎦∴ 0k tr σ=, ()k =x,y,z这些关系式和结论是下面决定i ζ表达式的出发点。

现在往求这三个厄米矩阵的具体形式。

应当预先指出,根据物理的要求,只能到此求得反对易规则为止,不再能够进一步完全确定这组厄米矩阵。

要想进一步完全确定它们,必需另外附加规定。

而不同的附加规定所求得的i ζ也将不同。

由于这些不同组的i ζ均能满足上面全部物理要求,因而物理上是等价的。

不同组之间相差一个22⨯的幺正变换。

这就出现一个需要选择i ζ表象的问题。

这里只给出i ζ的一个常用表象。

为此作一个第1个附加约定:z ζ是对角的。

考虑到z ζ的本征值为±1,于是就可以直接写出它为1001z σ⎛⎫= ⎪-⎝⎭进一步,根据x ζ必须是零迹的厄米矩阵,可令*x ab b a σ⎛⎫=⎪-⎝⎭,a,b 为两个待定的复数。

根据,z x x z σσσσ=-代入z σ和x σ的表达式后可得0,a =考虑到21001x σ⎛⎫=⎪⎝⎭,又得i αb =e 为任一相因子。

至此161仍不能完全决定x σ,再作第2个附加约定:位相0α=。

于是有0110x σ⎛⎫= ⎪⎝⎭接着由(7.6b )式,求得y σ为00y z x i i iσσσ-⎛⎫=-=⎪⎝⎭现在,在约定z ζ为对角形式并约定x ζ的位相之后,就得到下面这组22⨯的自逆、反对易、零迹的厄米矩阵:(7.7)它们是Pauli 首先引入的,称作“Pauli 矩阵”。

使用它们就能具体地实现自旋角动量的对易规则。

简单考察可以相信,这三个矩阵再加上0ζ组成一组完全基,用它们可以分解(展开)任何22⨯的复矩阵。

应当说,由于它们各自的自逆性和彼此i ζ间的反对易性,用它们对任意22⨯复矩阵作分解(展开),并随之而来的乘法运算中,表明这是最便于使用的一组基(在平方运算中交叉项之和消失,各个自乘项矩阵又为0ζ)。

类似于在通常矢量展开中选用了一组正交归一基矢。

4, 例算 [例1] 证明等式这里,A,B 是两个三维矢量,A B ⋅项中已略写0ζ。

162证明:()()()333i j i ji iiji ji ,j =1i =1i ,j =1ijA ζB ζ=a b ζζ=ab +a b ζζ≠⋅⋅∑∑∑(),,1()3ijk i j k i j k i j k =A B +iεa b ζ=A B +i A B ζ=≠≠⋅⋅⨯⋅∑(7.8)[例2] 求ζn ⋅的本征态,{}sin cos ,sin sin ,cos n θϕθϕθ=。

由例1,()21n σ⋅= ,所以厄米矩阵ζn ⋅的本征值为1±。

设其本征态为()aχn =b ⎛⎫ ⎪⎝⎭,写出本征方程cos sin sin cos i i a a a a e ζn =b b b b e ϕϕθθθθ-⎛⎫⎛⎫⎛⎫⎛⎫⎛⎫⋅±→=± ⎪ ⎪ ⎪ ⎪ ⎪-⎝⎭⎝⎭⎝⎭⎝⎭⎝⎭ 解出a 和b 即得相应于本征值1±的本征态()()±χn为7.9)显然,自旋算符在()()±χn态中的平均值为(7.10)[例3] 证明这里α=e αα ,e α 为α 方向矢量,α为α的模长αα= 。

由于()()()()()22122100exp 2!21!n n n n n n i i i n n ασασασ+∞∞+==⋅=⋅+⋅+∑∑ 由例1得 ()22αζ=α⋅ 于是 ()()()()()()()()22011exp 2!21!nnnnn n i i n n ασαασα∞∞==--⋅=+⋅+∑∑最后得到163()exp cos ()sin i i e αασασα⋅=+⋅(7.11)这个公式以及它的特殊情况(α只有某一个或两个分量)很常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