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爱的艺术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的心胜,在表现手法上更像哲理论文而不是寓情于事,富有哲理性。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父母之爱有一定感触。
但是,就目前而言,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爱的实践这一章。
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真正恭谦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生活会变得更丰富。
如果说战胜对手首先要从内心战胜对方的话,赢得同学的赞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爱。
对朋友的爱是需要我们专注的。
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的同学最近几天突然对自己特别的好,常常让我们感到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不能接受。
紧接着会发现是他们有求于自己,然后态度就没之前那么热情了。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是不把这样的人作为心中理想的朋友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时时刻刻的关怀,是一种耐心的体现。
时常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是自己可能给某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你又人为他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你主动示好却又遭到别人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去专注的去想办法和他交朋友,他也一定会认可的。
专注的交往一定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此外,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爱去聆听。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推销自己,喜欢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听另一个人无休止的唠叨。
一个好朋友,好同学,就是要体谅对方的心情,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或许我们对那些话题不感兴趣,但是对方既然讲出来就是想和我们去分享其中的喜悦,我们应该理解这份心情。
有时对方于我们分享的可能是他痛苦的遭遇,比如和女友分手等问题,甚至是对某些人的牢骚。
我们对于这些不应报以埋怨、不厌其烦的态度。
认真聆听,用心体会对方所要阐述的思想,顺着对方的思路与他认真沟通,开导对方。
这是作为一个好朋友,好同学需要做的,而不是敬而远之。
面对同学对自己的抱怨,不满意,我们要报以乐观的心态,用爱,用真诚去感化对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同学发生些误会,这会导致朋友之间互相疏远。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精选3篇(一)《爱的艺术》是由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所著的一本关于爱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不同类型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
首先,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
他提出了一种自我无条件地关注他人的爱的类型,称之为良性的爱。
良性的爱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关注、尊重和关心的态度。
通过这种关注和关心,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潜力,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充实和自我满足。
其次,弗洛姆讨论了爱的不同类型。
他认为,真正的爱不应该是自私的,而是无条件的。
弗洛姆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爱的替代品,如爱的消费和爱的附属物。
这些替代品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安全,但却不能满足真正的爱的需求。
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的,不控制他人,也不被他人所控制。
最后,弗洛姆谈论了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爱是一个人幸福和满足的关键。
通过关注他人和关怀他人的需求,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并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同时,爱也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社会充满了关爱和尊重,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爱是一种行动和态度,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关心他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自由和自主。
真正的爱不应该是自私的,而是无条件的。
通过爱,我们可以获得个人的满足感,也可以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相信,在实践中,通过运用爱的艺术,我们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精选3篇(二)《爱的艺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书中涵盖了许多关于爱的观点和理论,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揭示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爱的定义和发展。
他强调了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需要付出和努力。
作者还提到了爱的生长和成熟过程,比喻爱就像一棵需要细心呵护的植物,需要经历时间和经历的磨砺才能茁壮成长。
爱的艺术读后感500字(优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500字(优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500字第1篇】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个人想领悟到我个人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个人们的自我个人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个人们的评价。
让我个人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个人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个人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个人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个人,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
在母爱中我个人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个人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
我个人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个人被爱是因为我个人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
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
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
首先认识自我个人,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个人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的艺术读后感500字第2篇】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个人都说不太清楚。
一方面我们觉得爱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爱的渴望、追求,以及丧失爱或爱而不得的痛苦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1《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
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
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爱的艺术的读后感篇1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
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
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
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
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
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
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
爱的艺术读后感(推荐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推荐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十分具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
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十分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
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透过感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
“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
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
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
”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
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4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爱的艺术》读后感1本书作者弗洛姆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不断提升的艺术。
在不断的学习与体会中增强对爱的理解才能体会爱的真谛才能在爱与被爱中享受幸福。
本书给我们广大的年轻人一个很好的教导,让我们学会如何爱自己与爱他人。
爱需要的相应的能力也是多个方面的。
首先,爱是给予而非一味地索取,真正懂得给予的人才是真真切切懂得爱的真谛的那一类人。
你要学会主动的给予,此处的给予多为精神上、心灵上的无私奉献,而非物质层面上的。
爱本身就是心灵上的洗礼、心灵上的充实。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给予都为被动的,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的驱使下而去付出并且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而本书所指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纯洁无私的、没有压力的,只为自己内心的喜好,自己内心的满足,这样我们付出的爱才会是无限的,永恒的。
第二个能力是尊重。
尊重是爱的长河中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恋人之爱、父母子女之爱都需要彼此的尊重。
彼此之间尊重是最可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一剂良药。
在生活中,你如何对待他人决定着他人将如何对待你,这是一个很现实并很普遍的事实。
尊重你爱的人,你才会体会到真爱,才会给被爱的人自由、尊严以及信任感。
只有尊重,你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你才能走进他人的心。
第三个能力是关心。
关心是爱一个人最深切的表现。
如何做到真正的"爱人",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体贴入微的照顾与关怀。
担心他的身体、心情,甚至是他的衣食冷暖,这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了。
但是很多人却无法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这便不是"真爱",也没有学会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2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与努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刚刚才将费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它不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爱的含义,同时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爱的艺术》从人类最关注打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
在未读这本书前,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片面的认为爱就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爱本身十分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粗浅的。
但在费洛姆《爱的艺术》里我找到了那个指引着我前进的灯塔。
确实爱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
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一样去开展行动。
人们往往通过外在因素来赢得别人的爱。
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或获取财富。
而女人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
虽然在现今社会里,这种行动很吃香,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在因素。
爱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爱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用不是强制的产物。
爱包括了给予、责任、尊重、关心、了解等,在爱别人之前必先自爱,如果一个人能创造性地去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爱。
爱是给予,只有你付出,给予后才会有收获,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认为给予就是在吃亏,其实他是爱的另一种诠释。
爱是责任,因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了,从此作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
爱是尊重,我们应该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不能利用对方,给对方自己的空间与自由。
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先了解对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想尊重对方就不怎么可能。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懂得什么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用心好处,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感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
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职责和关心。
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透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为感情所持的职责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职责吧,感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用心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用心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关心也自然会牵动感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职责感。
职责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好处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职责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
同时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职责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
尊重这个词的实际好处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
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就应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理解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
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感情。
感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盼得到对方的回报。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提及此书,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爱情。
本以为这就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艺术之作,翻开后才发现,不止爱情,有关于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之爱。
长久以来,似乎一直都在恋爱,也一直有来自家人的爱,也有对家人爱的付出。
但是突然觉得,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
一直都在爱,但好像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对方称之为自私。
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所谓爱也只是一时兴起,来的快去的也快。
甚至觉得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于是就渴望有这么一本书。
《爱的艺术》来的刚刚好!"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
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的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
人即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我们都知道,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两个人共同进步。
而往往在其中,渐渐地会发展成一种惰性,觉得其他的多余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满意?而忽略了对方的需求,这种爱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寻找另一个人与之结合,因此我们才总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不是坠入情网。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
爱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爱的艺术读后感第2篇】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1《爱的艺术》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爱的艺术》一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爱的艺术》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哲学的书籍,弗洛姆提出的那些观点更具有哲学思考性,而不是纯粹的教条式理论。
如: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互相需要。
实践一门艺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
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将会一事无成。
如果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
实际情况,工作之外的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
一旦懒散、无所事事,则有千百种借口来加以敷衍,不管纪律是非理性的权威强加给自己的规定,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将会混乱更没有所谓的集中。
集中:集中是去实践、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浮躁,我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
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情,吃饭、喝酒、抽烟、聊天等等,这种缺乏集中表现在我们害怕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看书、甚至停止思考,这样人们会马上变得不安起来,因为害怕孤独,更害怕所谓的寂寞。
耐心: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如果失去耐心永远也学不会一样事情,尽管这样,像纪律、集中一样,耐心也同样很难做到。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快节奏的世界,让大众变的不安,害怕寂寞,进而失去信仰对事情缺乏纪律,不能集中去做一件事情,更不能耐心的去执行。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那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感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
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贴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
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
在他的眼中感情能够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
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感情是必要的。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
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
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
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到达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弗洛姆说:“感情是一种用心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能够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感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
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
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
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
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是的,不明白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明白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
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到达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
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
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
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
2024年《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青涩而懵懂的我们在还不懂什么是爱的时候爱上了彼此,在还不懂什么是分离的时候离开了彼此,在期待着永远的时候永远却变成了永远触不可及的遥远。
毫无疑问,爱是一门艺术,也许只有掌握了那门艺术,才会获得持久而永恒的爱吧。
当我拿起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轻轻地翻开带有浓郁的爱的味道的篇章,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句句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话语。
弗洛姆轻轻地告诉我:“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他还对我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想要发展爱的艺术,便首先要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因为天真的、孩童般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其次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可以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也许这便是爱他人的一种能力吧。
如果大多数人掌握了这种能力,这个世界上,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爱的错过。
在爱情里,最大的过错就是错过,错过了便是一生。
但就是这种遗憾的美,会让我们一生珍恋,没有了地久天长,那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伴着我们去追寻下一站幸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来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_1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了懂得什么叫爱情,爱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爱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爱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
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为爱情所持的责任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责任吧,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关心也自然会牵动爱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责任感。
责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责任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
同时呢,尊重也是爱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爱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责任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
尊重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
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
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积极爱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待得到对方的回报。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科尔多瓦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我读的关于爱情的几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时常令我陷入对爱情的深思,以至在读完之后也留下的也大多是不解与苦思。
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同的是,《爱的艺术》确实给了我很多有关爱情的启迪。
这本书不仅涉及爱情,还对父爱、母爱、博爱、自爱与神爱有所阐述,这些感情均是产生爱情的基础,对这些情感的剖析不仅没有离题,更是对爱情更深刻的讨论。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196年出版了这本关于讨论爱情的小册子,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爱起因于性"的观点,指明弗洛伊德没能触及人类的生物性,渴望人与人结合的基本愿望。
另一方面,弗洛姆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下,商业化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化中,爱情同商品一样具有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
这令我想到在本该接受正确爱情观的青春期时,大部分初高中生接触的却是所谓的"励志"书籍,这些书像推销商品似的将成功人士具有的种种良好品质列在读者面前供其选择,并教予人们帮助其成长。
这些优秀品质真的就像商品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因为一本书说要谦逊,另一本书却要威严;一本书说不拘小节,另一本书却要讲求细节;一本书说不争,另一本书却要不让……慢慢地,读者不再纠结选择什么,因为他们记住了最终答案,那就是无论如何要"成功"这些书之所以畅销并经久不衰,正是现今商业化思想占据主流化的体现。
这些书籍非但没能正确的引导读者,更将资本主义经济下"等价交换"的理念深埋读者心底,恋人之间的相互付出变得极具目的性,失去爱本有的'性质。
当然,这不仅仅指恋人关系,人们在日常表现出的善意,无不是为了之后成为交换的资本。
深受这种潜移默化影响的人们待人不再真诚,只是渴望某些回报。
所做所求,所交亲友,皆是为此。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
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
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
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的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的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
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的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的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
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请参考!
爱的艺术读后感1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本书对于我
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
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
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后感2 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
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
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爱在我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
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
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
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
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3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
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
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
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
我们可以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
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
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