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8.晴隆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有( )
D ①雨季暴雨频发 ②土质比较疏松
③热带草原广布 ④地形山高谷深
A.①③
B.②④
B C.②③
D.①④
9.晴隆县中、北部休耕地集中,说明该县
中北部( )A.生产规模大,城镇化水平
低
B.耕地利用强度大,生产力退化C.耕地 后备资源少,分布零散
沙漠化是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敏感性是指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土地发生沙化的可能性大小。研究表明,中 国西北地区高敏感性的土地面积在2000~2017年间减少了大约 4.78*104km2。下图为中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原理解析。
新课标人教版选必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
课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要求 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 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土地退化的表现。 素养 2.结合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 解读 化的原因。(重点) 3.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 化的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难点)
线索一 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1)降水总量: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2)降水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3)降水年际变化大。
探究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以鄂尔多斯为 活动 例)
线索一 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B.3一降水量大,土壤多呈酸性C.5一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真题演练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质地疏松→易受侵蚀
不合 轮荒 理的
自
水破
开矿 土地
人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易造成
利用
然 水土流失
基土加 坏
农业 人口
为
原
地质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
础流剧 植
垦荒 增加
原
因
失被
历史上营造
因
地形崎岖,坡度大,易产生水土流失
宫殿、伐森 木烧薪、战
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保持较差
争等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 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河湖 淤积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河流航运价值下降, 洪涝威胁加剧
水
土
土壤 地貌变化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表 现
过度樵 采
分布地区
能源缺乏地区 草原地区
过度放 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
破坏原因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
情境导学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措施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13章 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课件
地区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的内陆地区
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 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9·湖北省联考)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 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 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起起伏伏,充满生 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 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 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 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 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 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下图所示),系数越 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1~3题。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核心考点 1.荒漠化的防治。 2.水土流失的治理。 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4.湿地资源的保护。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 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识: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 协调。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 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 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 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 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五章第一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人教版)(28张PPT)
实践性学习
命题视角(三) 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2021年8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偏关县2021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化林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在山西省太原市通过评审。 该方案以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平茬复壮、补植补造等综合修复措施,实 施退化林修复工程,对于增强退化林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提升柠条灌木林的水土保持 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建立高效稳定的防护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命题视角(二) 湿地生态脆弱区 演绎法学习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其共性为地表常年或经常有 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天然湿地有沼泽、河流、湖泊、滩涂、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人工湿地有水库、稻田、池塘等。
2.湿地的成因
3.湿地的主要功能 功能
放牧 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_质__量__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地开矿、_樵__采___、_道__路__建__设___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提示:①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②综 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请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措施。 提示:①优化土地结构;②构筑防护体系;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④调整 牲畜结构和数量;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自1999年开始,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植被覆盖率大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明 显减轻。由于梁峁和坡地大部分植树造林,沟道成为建设耕地的重要资源。随着时 间推移,沟道的可利用潜力逐步降低。为了满足当地的土地需求,延安各区县开展 了沟道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即治沟造地。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 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 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05 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 累下来,从而使地表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土 地退化。 1.土地盐碱化分类
原生盐碱化: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 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 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塬
墚
峁
平坦的黄土高原,由于流水侵蚀切割,四周侵蚀形成沟壑,残留的高 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形成黄土塬;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形成黄土墚;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即黄土峁。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会使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
护坡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 缓坡 地段 封坡育林育草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发展林果业生产
平整土地 保塬工程 营造护林网
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南方的红色荒漠与西北地区的荒漠一样吗?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 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 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考点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1.描述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南界为秦岭,大约在34°N, 北以古长城为界,纬度大致是40°N, 东部是太行山,大致界线是114°E, 西部是乌鞘岭,大约在103°E。
思考:黄土高原的位置具有过渡 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体表现是什么?
位置具有过渡性的表现
1 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3 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4 森林向草原过渡 5 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课件模块三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01
生态脆弱区概述
生态脆弱区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 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 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 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特点
环境容量低下,生态系统敏感性强, 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 敏感,时空波动性强,生态恢复能力 弱。
生态脆弱区分布及类型
定期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效果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 取相应措施。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举措推进
1 2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 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工业节水等技术和设备,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实践效果
经过长期的植被恢复实践,该地区 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 境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某污染企业整改后环保效益提升
企业污染状况
该企业排放大量废气、废水等污 染物,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整改措施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保设施 建设和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环保效益
整改后,该企业环保效益得到显 著提升,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放牧、樵采、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 缺等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贫困、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对生态脆弱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人 口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进而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贫困则使得人们更加依赖 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 地表植被,加剧了荒漠化 进程。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讲生态环境的建设课件
解析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 极值分布区域、降水量的变化描述等。该种分布与海陆位置及地形均 有关。该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 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 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水草丰美、植被茂盛,近 代退化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过治理,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了治理速
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说明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案 以开鲁、阿鲁科尔沁旗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大部分地区降水 量在345~555 mm之间;最小值小于345 mm,出现在开鲁、阿鲁科尔沁旗 附近地区。 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 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雨影区),降水少。
大水漫灌
想一想 ①影响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见(1)]
②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见上表)
方法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地形原因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自然原因 土壤条件 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 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草原牧区 干旱内陆区
具体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 生态脆弱区 复习课 课件 (共14张PPT)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背景 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效益 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
位置
自然环境背景
人类活动 (方式、强度)
读图,说出云贵地区环境问题的典型特征。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空间分布
自然背景
岩溶地区2015年石漠化强
人类活动
度分布图
西南 云贵地区
降水量大 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缺乏
过度开垦 植被
过度樵采 破坏
石漠化
成土慢土层薄 工矿开发及其他建设等 植被根系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美则美矣…… 以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发展、地面坍塌、
生物多样性受限制、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为特征的岩溶地区 生态脆弱性,是个全球问题。岩溶地区已被视为和沙漠边缘一样 的脆弱环境。
各脆弱区的典型特征及治理措施是有区域性的……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背景 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效益
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
位置
自然环境背景
人类活动干扰 (方式、强度)
率低;流水侵蚀作用强
【统测】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图示区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全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 到“绿进沙退” 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 (3)列举当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综合治理?
调整人类不当经济活动:如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生态脆弱区既 是生态环境破 坏最典型、最 强烈的区域, 也是贫困问题 最集中的区域。
结合区域背景,说明陕北榆林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煤 石油 天然
长城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森林→草地 黄土→沙地 农牧交错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法规与制度建设
制定节水法规和政策,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和考核 机制。
节水意识培养与教育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参与度 。
ABCD
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
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 益。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鼓励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再利用等,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效益评估与监测
效益评估
监测体系
对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效益进行评估,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 面。
建立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监测体系,对 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 策提供依据。
监测方法
数据分析
采用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实地调查等多 种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植被恢复与 水土保持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 优化治理措施提供支撑。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脆弱区保护提出总 体要求。
地方性政策法规
各地针对自身生态脆弱区特点,制定具体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发布的相关规章和文件,对生态脆弱区治 理提供指导。
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1 2
信息公开与透明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 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脆弱区的
综合治理。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适合生态 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
。
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脆 弱区的综合治理提供充足的资
金保障。
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 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认识和参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第1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内江位于凹岸,即题目中的凹地,水流较急,而外江位 于河流凸岸,水流较缓,A项正确。第2题,都江堰的建设反映了人类顺应自 然、因地制宜的思想。坎儿井是新疆人们顺应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利用 地下暗渠引水灌溉的工程,同样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C项正确。
知识点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地区
煌的古代文明
[真题剖析]
(2020全国Ⅰ卷,7~8)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 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 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
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有(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知识巩固]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纬度位置图,该交错带是某些自然特征的 过渡地带。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是( ) A.从草原向荒漠过渡 B.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 C.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D.从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 2.导致该农牧交错带自然特征发生变化 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洋流 答案:1.B 2.B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 然资源种类不同。 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自然资源种类多而 且数量大的区域,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 的关键。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 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4章 第1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第(4)题,如果选择赞同,可主要从目前该地降水增多,自然条件 改善,流沙逐渐固定,再结合人们的植树造林力度增大等方面总结理 由。如果选择不赞同,一方面从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分析,另一方面 从过度绿化使区域更加干旱,进而导致风沙活动更强的角度回答。
[尝试解答] (1)_Ⅰ_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有__所__扩__大__,__风__沙__活__动__波__动__中__略___ _有__减__弱__;__Ⅱ_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达__到__最__大__(_极__盛__),__风__沙__活__动__先 ___弱__后__强__;__Ⅲ__ _阶__段__湖__沼__面__积__骤__减__,__风__沙__活__动__剧__烈__波__动__、__增__强__。__湖__沼__面__积__与__风__沙__活__ _动__此__消__彼__长__。
01
典案重温·基础梳理
[教材内案例] [教材外案例]
[教材内案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干旱、半 干旱
耕地
土地沙 漠化
气候变异
次生盐 渍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 为因素)。
第二步:调用知识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外力作用 中以风力作用为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对此问 题的主要治理策略是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第三步:综合判断 第(1)题,分析❸可知,Ⅰ阶段湖沼沉积有所增__加__,风沙沉积在波 动中_减__少_,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增大,风沙活动_较__弱_;Ⅱ阶段湖沼沉 积最多,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说明此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 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_减__少_,风沙沉积在波动中增__多__,说 明此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不断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一)黄土高原概况(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判断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
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
例如: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
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是发展立体农业。
[典题例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题规范]一、知其地——在哪里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审其问——答什么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
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
三、析其材——用何答第(1)问,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
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
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
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
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答题策略]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集训冲关](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
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
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解析:1.B 2.A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
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
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2014·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
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典题例析](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题规范]一、知其地——在哪里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处于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二、审其问——答什么细品三个设问,属递进式设问,第(1)问要求归纳当地的环境条件,注意要和“小老头树”的形成相结合;第(2)、(3)问要求回答该地理条件下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产生的影响和相关改进措施。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三、析其材——用何答第(1)问,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 mm、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分析即可。
第(2)问,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第(3)问,结合前面两题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 m 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