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网络低俗用语倡导中华语言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制网络低俗用语倡导中华语言之美-新闻学
抵制网络低俗用语倡导中华语言之美
岑卓
近年来,随着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网络语言开始在生活中大行其道,甚至蔓延为公众生活中的交际用语,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倾向更是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大众化、日常化。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频繁出现各种流行的网络词汇和网络句子。

网络语言的活泼、风趣、调侃的语态确实令传统媒体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在使用网络热词、热句时缺乏选择,几乎是什么“红”就用什么,也使传统媒体失掉了部分严肃性和正规性。

文化包容不等于包庇,接纳低俗就等于放弃了底线
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流行文化,它的流行是因为接地气,能反映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有正面的生动鲜活,也有负面的粗鄙恶俗,还有用错字别字拼凑的所谓“新词”。

作为媒体,如果将这些糟粕拿来传播,定然会对大众形成误导,对媒体而言必会有损公信力。

个性表达不等于低俗粗鄙,宣泄情绪不能用语言暴力
现在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欲来越多,一个标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惊世之语似乎很难吸引大众注意。

因此,用流行的网络新词汇做标题,用低俗网络用语充斥文章内容,甚至误导大众价值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读者和观众看来,作者似乎很有个性。

殊不知这种个性的表达是在隐匿个人身份的情况下没有责任感地肆意宣泄。

对接受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语言暴力。

曾有学者认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正被
快速地杂交化。

民族语言如果消失了,传统也会随之消失”。

网络低俗语言的涌现无异于将脏话、丑话变成各种方式出现,变成口头禅肆意横行。

我们倡导人们表达的自由,但我们不应为此付出语言粗鄙化和趣味低级化的代价。

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自觉使用文明、规范、干净的语言文字,是媒体担负起各项职责使命的基本前提。

同时,媒体也是接续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使用文明、规范、干净的语言文字,是媒体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最低要求。

抵制网络低俗语言,湖北卫视开展的工作
1.拉网式检查,把好节目关。

我们实行“三级五审”制度,严密杜绝网络低俗语言。

在前期采访、文案写作、现场录制、剪辑包装、上线播出五个环节,从同期声到滚屏字幕我们都要层层把关。

首先,记者、编导作为第一把关人对采访对象的采访内容进行把关,对自己的文案进行把关,在录制时对嘉宾进行语言把关和正确引导。

审片时,制片人再次进行把关。

在节目播出前,分管领导也会进行把关,这样从源头上遏制低俗语言的出现。

2.掌握度量衡,把好网络关。

对于湖北卫视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等,始终坚持专人巡查维护,加强对网络评论的自查,过滤粗俗、带有侮辱性的词汇,积极清理低俗网络语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把握语言文字“度量衡”。

不迎合、有担当,做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语言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始终坚持,新媒体可以放低身段,但绝不能降低格调:可以“碎片化传播”,但是职业操守不能“碎了一地”。

3.创新表达方式,倡导核心价值观。

如何用鲜活的网言网语实现“三贴近”的要求,是我们近年来始终探索的命题。

我们有责任在新媒体事业发展中,从网言网语里汲取养料和智慧,去粗取精,去芜存真,探索新时代的清新文风和精致表达。

区别对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引导社会各界使用“蛮拼的”、“点赞”等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借助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优势,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神魅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

我们要守护汉语这个华夏子弟的精神家园,不让语言流于粗俗,让家永葆纯净。

让国人能通过体味中华文字之美,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

(湖北广电卫视频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