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章节内容概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血液
一、基本概念
• 红细胞沉降率 血型 • 血清,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 • 外源性凝血,生理性止血,凝血因子,血细胞比容
二基本理论:
• 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 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 试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 试述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的基本过程。 • 试述输血的原则
第二章 细胞内容概览
细胞生理
细胞膜结构和 物质跨膜转运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信号转导
肌细胞收缩
细胞膜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载体与通道
物质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原发性与继发性
膜泡转运-入胞与出胞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电活动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
兴奋发生
兴奋的周期变化
兴奋的传播
器官系统水平 泌尿生理学(第八章) 神经生理学(第九章) 内分泌生理学(第十章) 生殖生理学(第十一章)
整体水平: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人们防治疾病的目的就 在于维持机体整体的稳态(第一章绪论:内环境稳
态及稳态的实现)。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七章)
每章有两部分:功能和调节
第一章 绪论内容概览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⑺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其 兴奋性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经历一个绝对不应期、相对不 应期、超常期、低常期以后,其兴奋性才能恢复正常。
⑻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使膜电位去极化到阈 电位,爆发动作电位;若给予一个阈下刺激,则可引起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呈电紧张扩布,可总和。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 奋发生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可产生动作电位。
5.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静息电位水平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 电位水平以及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心肌细胞的有效 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收缩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 此,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
通道受体介导
膜受体介导
G蛋白受体介导
酶偶联受体介导
招募型受体介导
核受体介导
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
收缩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
收缩过程-滑行学说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收缩形式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前负荷
影响因素
后负荷
肌肉收缩能力
第二章细胞
一、基本概念: •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终板电位 局部电位
血液凝固三个时期。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收缩、
吸附等生理特性,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居中心地位。
⑹血液凝固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和纤维 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根据其始动途径和参与反应的凝血 因子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其启动因子分别 为因子Ⅻ和因子Ⅲ;内源性途径的作用在于维持和巩固凝血 反应。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止血 栓的溶解主要依赖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纤溶可避免 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堆积;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处 于动态平衡。
微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淋巴回流及意义
静脉血压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
心血管神经支配/分布及作用
心血管中枢活动
神经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心血管反射 化学感受性反射
其它心血管反射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血管升压素
自身调节
冠脉循环
肺循环 血流特点及调节
脑循环
理化特性
形态和数量
红细胞
生理特性和功能
生成的调节
形态和数量
血细胞生理 白细胞 生理特性和功能
生成的调节
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 生理特性和功能
生成的调节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凝血因子
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 激活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促凝与抗凝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ABO血型系统
血型与输血 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输血原则与类型
①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的逻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 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生理功能及机制需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 水平进行研究,这三个水平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③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兴奋 性以及体内所有细胞的正常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内环境的 稳态遭到破坏,将会出现种种病理现象。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 心率 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心指数 平均动脉压 血压 • 中心静脉压 •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调节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 房室延搁 微循环
二、基本理论: • 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心室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 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 试述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产生的机制。 • 试分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试述微循环的通路及作用。 • 试述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 试述降压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 试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生理学体系、每章内容概览、三基(基本概念 、基本要点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血 液 第四章 心血管生理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九章 神经系统生理 第十章 内分泌生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十一章 生殖生理
生理学体系
细胞分子水平——细胞生理学(第二章) 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生理学(第三章、第四章) 呼吸生理学(第五章) 消化生理学(第六章)
绪论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与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神经调节
调节方式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控制方式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负反馈 正反馈 前馈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 负反馈 正反馈 内环境 稳态
• 二、基本理论
• 说明反馈性调节的生理意义。 •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
特点?
三、基本要点
三、基本要点
⑴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正常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 血液在心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成为细 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运输、调节和防卫等重要生理功 能,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⑵血浆渗透压由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组成,二者分别在维持细胞内 外和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 态和防御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两个以上的刺激,且相邻的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单收缩的 时程时,可发生收缩的总和。 ⒀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可影响肌肉的收缩和作功。前 负荷可影响肌肉的初长度,在最适初长度下,骨骼肌的收缩效果 最佳。在中等程度的后负荷情况下,所能完成的机械功最大。
第三章
血液
基本组成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正常人血量
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 式,它们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自动而精确的调节。神经调节 是人体调节的最重要方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主要方式。
⑤人体内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复杂的控制系统。在人体正常的生 理功能调节中,以负反馈系统和前馈系统最为重要。负反馈调 节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正 反馈调节可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完成,前馈调节可以避免负反 馈的波动性和滞后性,使机体的活动更富有预见性。
心脏生理
血管生理 心血管生理
心血管 活动调节 器官循环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心肌生物电 产生原理: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
兴奋性
电活动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
传导性
体表心电图
心动周期(泵血过程)
泵血功能 评价泵血的指标
影响心输出量的 因素
血管功能 特点/血流动力学
形成及意义
动脉血压 影响因素
组成/通路/功能
⑶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其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运送氧和 二氧化碳;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红细胞有可塑变形 性、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脾脏是破坏衰老红细胞的重要部 位.骨髓是出生后红细胞生成的唯一场所。红细胞的生成需要 铁和蛋白质作为原料,还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成熟因子, 并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
3.自律细胞中的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不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1期、2期、3期的分期和形 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相似,不同点是4期有自动去极化。4期自 动去极化的产生机制是逐渐增强的Na+内流以及少量的K+外 流衰减;而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复极过程 无明显的平台期,1、2、3期融合,由K+外流引起,4期自动去 极化与衰减的K+外流,If 电流,Na+-Ca2+交换电流及Ca2+内流 有关。
⑼同一细胞的任何一处兴奋,其兴奋部位与邻接的未兴奋部位之 间,通过局部电流的再刺激作用,以动作电位的方式向膜两侧传 导。有髓纤维呈跳跃式传导。
⑽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具有电-化学-电传递的特点, 在传递过程中,乙酰胆碱的释放是一个关键步骤,产生的终板 电位是局部电位。
⑾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偶联因子是Ca+。 ⑿给肌肉一个足够强的刺激,只能引起一次单收缩,若给予两个和
4.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起搏的心律称为窦性心 律。心脏其它的自律细胞则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所引起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窦房结作为心脏起搏点的机 制是: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抑制。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4期自 动去极化速度、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其中以4期自动去 极化速度最重要。
液态镶嵌模型 • 跨膜信号转导 •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阈值 阈电位 钠-钾泵 肌
丝滑行学说 • 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性 兴奋 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二、基本理论 • 根据离子机制,阐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 根据离子机制,阐明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 什么是钠泵?其化学本质?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 试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 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 • 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⑺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ABO血型系统和Rh 血型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包括A、 B、AB和O型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包括Rh阳性和Rh阴性 两种血型,Rh血型的临床意义是Rh阴性患者避免再次输入Rh 阳性血液和Rh阴性母亲避免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为保障输 血安全应坚持同型输血,并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三、基本要点
⑴细胞是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⑵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
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⑶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入胞和出胞作用。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物质顺浓度梯度 和电位梯度跨膜移动的,是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的被动转运; 而主动转运则是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需要 由细胞代谢供给能量,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钠泵 是主动转运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 内Na+和细胞外K+ 增多时被激活。 ⑷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主要有特异性的膜通道、G蛋白偶联 受体及酪氨酸激酶受体等。 ⑸细胞内高K+和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通透性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 础。 ⑹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由于Na+通道开放, Na+内流而形成; 其复极相是由于K+的通透性增大, K+外流形成,后电位是由于 Na+-K+泵活动引起。动作电位的超射值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有不衰减性传导和“全或无”法则等特点。
⑷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 入侵机体的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分别与过敏反应的引起和缓解有关,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对蠕 虫的免疫;淋巴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
⑸生理止血过程可分为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
三、基本要点
1. 心肌细胞可分为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4期膜电位 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而自律细胞4期可自动去极化,快反应细胞 0期去极由Na+快速内流引起,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度 较大;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由Ca2+内流引起,其动作电位幅度和 最大上升速度较小。
2.与骨骼肌细胞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过 程复杂,持续时间长。通常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5期: 0期为去极化过程,是由Na+内流所致;复极过程的1期由一过 性的K+外流引起; 2期是K+外流与Ca2+内流以及少量的Na+内 流所致,使膜电位滞留于0mV水平。3期由K+外流所致;4期为 静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