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
画圣:
是中国古代对绘画最为出色者的称号。在历代画家中,有多人都被冠以“画圣”之名,如魏晋的杨子画、唐代的吴道子、清代的王翚。而其中影响最大,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是吴道子。他在山水和人物画方面都有涉猎,人物画的成就尤高,创立的宗教人物样式被成为“吴家样”,与曹家样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吴道子的风格在民间影响也很大,他本人还被民间画工和手艺人尊为祖师爷。
斧劈皴:
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法,宋代画家对此法的运用尤其出色。它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等。斧劈皴通常用以做山石,其笔法中锋、偏锋兼用,落笔较重,起笔处笔画粗而墨色较浓,因此产生了力度感很强的平头状;收笔往往较轻,笔画较细而墨色较浅,露出明显的笔锋,尖利而峻峭,犹如利斧劈石,故得名“斧劈皴”。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即是运用斧劈皴的代表之作。
张家样:
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样式之一,主要用于寺庙壁画。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期萧梁的画家张僧繇。由于梁武帝倡佛法,大量修建寺院,张僧繇受到了器重。“张家样”的风格不同于之前流行的陆探微的“瘦骨清像”,而是人物形象比较丰腴,“面短而艳”,富于肌肉的肥胖感。在用线上创造了豪迈疏朗的“疏体”,这种风格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继承。张僧繇无传世作品,可以从传世的《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和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想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
粉本:
是中国古代画家在完成正式作品之前所作的样稿,以对作品完成后的大体效果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方法在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也很常见。中国古代画家在作寺院壁画之前常做粉本,粉本通常是不着色的,仅是用墨线勾勒出轮廓。现存北宋武宗元(传)的《朝元仙仗图》就是一幅壁画的粉本小样。
兰叶描:
是画出类似兰花叶子般的线条。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其特点是两头尖细,中间稍粗,常用以表现人物衣着的松动萧逸,使画面产生“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南宋时,马和之又根据“兰叶描”的特点,加强了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起伏,使线条呈蚂蝗状,人称“蚂蝗描”。
岭南画派:
辛亥革命以后形成于广东地区的画派,因广东地处五岭之南,习惯上被称为岭南而得名“岭南画派”。该画派的主要成就是花鸟画,注重写生,吸收外来技法,强调时代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其前驱是清末的居巢、居廉,两人均善于用粉和用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参加过同盟会的“二高一陈”代表了岭南画派的最高成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学习过日本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技法,主张“折衷东西方”。另外,高剑父还创办了《真相画报》,开办了“春睡画院”。岭南画派的画家还包括何香凝、方人定、关山月等。
简笔人物画:
又称减笔人物画,是由南宋画家梁楷创造的一种人物画技法。在画人物衣褶时,采用比较概括的手法来描绘线条,有时也用尖笔作细长的线条,因其效果颇似被折断的芦苇,所以又称其为“折芦描”。从梁楷的代表作《祖师截竹图》和《祖师破经图》中,可以了解简笔人物画的面貌。
戾家:
是中国古代对文人画家的称谓。““戾家”的观念形成于元代,通常与“行家”相对。源于钱选与赵孟頫之间关于“士夫画”的一次著名讨论,钱选认为所谓的“士夫画”就是“戾家画”。“戾家”的意思是业余人士,与职业化的“行家”相对,意味着文人画家并不是以画为生,画画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早期所谓的“戾家”大都有固定的官俸和田产,不需要为生计费心,因此不用迎合顾客的趣味,保证了自己个性的充分发挥。而“行家”除了具备全面的技能外,还要迎合顾客的需要,其创作自由受到限制。而且“戾家”通常是文人出身,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作为职业画家的“行家”多是民间画工,文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在元代,由于汉人的科举进身机会被阻断,卖画成了文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此时,卖画并不是不光彩的事,也无人提及“行”、“戾”之别。到了明清,一方面文人卖画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行戾门户之见又被极力强调。这一时期戾家排挤行家,难免令人怀疑有争夺市场的目的。
气韵生动:
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气”和“韵”都是富于中国传统多义性和涵盖性的概念。“气”是秦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时,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气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思想。“韵”是六朝时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韵律,与“风韵”、“性韵“连用,指含有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生动”二字在唐代以来一直作为对“气韵”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在南朝提出时,最为重要的是“生动”而非“气韵”。
“气韵生动”在历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意义始终是不容低估的,其着眼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艺术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等问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传统的美学特征。它要求艺术既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动。
搜尽奇峰打草稿:
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画语录·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确了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从事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尽”即是要尽其所能。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动机摹拟自然形态,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些只是“草稿”,需要经过升华,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郑板桥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论述,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以形写神:
是东晋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形与神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画论的基本范畴。“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画论中
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