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VM Ni 100% 0.12% ms
解得 ms=0.16 g
二、多组分的测定
原理:A=A1+A2+A3+……An (A有加和性) 1. 吸收光谱不重叠 按单组分测定法
λ1下:Ax=εx b cx λ2下:Ay= εy b cy
2.吸收光谱重叠
λ1下:A1=εx1bcx+εy1bcy λ2下:A2=εx2bcx+εy2bcy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 吸光度A读数范围的选择 T/%: 20~70 A: 0.70 ~ 0.15
若不满足,则由A=εbc 调c、b
① 调节c
a. 稀释 b. 控制试样量
② 调节b 例:若b=1 cm时,T%=90, 则b等于0.5 cm和3 cm 的比色皿哪个更合适? √
2. 入射光的波长的选择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Light Absorption Method)
仪器分析及分类
1. 定义:借助仪器测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2. 分类
① 光学分析法√ ② 电化学分析法√ ③ 色谱法√ ④ 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⑤ 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法 ⑥ 专业用扫描、透射电镜等
7-1 概述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定义: 基于有色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单色光
3. 参比溶液的选择 ① 选择目的意义
I0
M+R=MR R 试剂 其它物质
Ia
It
消除共存组分(试剂)的干扰,使
吸光度仅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有关 ② 选择方法
Ir
比色皿
采用性质相同的比色皿装参比液,人为调节光量 调节器,使透过参比皿的A为0,即T=100% 实质:以透过参比皿的光强度作为入射光强度
③ 选择原则 M(待测组分)+R(显色剂)=MR(显色物质)
I3 I2
I1
吸收510 nm 兰绿色光 透过600 nm 橙红色光
510 λ(nm) 邻二氮杂菲铁的吸收曲线 ② 用途 a. 对物质初步定性
b.查找最大吸收波长(即测定波长) ——吸收曲线是选择测定波长的重要依据
二、光吸收定律 (确定待测组分含量) I0=Ia + Ir + It
I0
Ia
It
T: 透光率
以分光光Baidu Nhomakorabea法测定,何以参比?
解:R=KIO4,不吸收,而Co3+,Mn2+有吸收,
∴ 相当于c,参比液:不加R
例2.用铬天青S比色法测定钢中Al3+时,应以何为参比?
解:R:铬天青S(CAS,黄色) CAS-Al(红色)
Ni2+、Cr3+等有吸收
∴ 属于d. 应加入掩蔽剂NH4F,掩蔽Al3+
7-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2)溶液酸度; (3)时间和温度; (4)溶剂; (5)共存离子干扰
7-5 测定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误差
1. 来源(了解) ① 光源发出的光不稳定 ② 单色光不纯 ③ 比色皿的透光率不一致 ④ 光电效应非线性 ⑤ T与A的标尺不准确
2. 测定结果误差
② 准确度较高:RE<2~5%
③ 操作简便,仪器设备简单
④ 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7-2 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一、物质的颜色及其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 光的性质 ① 波动性: c = ν λ
紫外 紫 兰 青 绿 黄 橙 红 红外 400nm 780nm
紫外吸光光度法 可见吸光光度法 红外吸光光度法
a. 除了MR外,其余均不吸收
参比液:去离子水(纯溶剂)
b. 试样无吸收,R与其它试剂有吸收 空白试液(不加试样M)
c. R不吸收,其它物质有吸收 不加R的试样溶液 d. R、试剂、其它物质均吸收 将试样掩蔽后,再加入 试剂、显色剂作参比
例1. 测定金属Co中Mn时,在H++KIO4下使
Mn2+→MnO4-,
解方程求cx,cy
A1 ,A2 ,εx1,εy1,εx2,εy2 可测
例2. 欲测定Ti、V(令其与H2O2反应),各称Ti,V 5.0 mg, 加入KClO4和H2O2处理成100 mL溶液作 为标准溶液,再称试样1.00 g 以相同的处理方法制备成 100 mL的试样溶液,已知b=1cm,在λ1=410nm, λ2=460nm下测得各溶液的吸光度列于下表,
微量组分的测定√
多组分的测定√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研究化学平衡、配位平衡及组成的测定
依据:A=-lg T=K· b· c
一、微量组分的测定
例1.钢样含Ni 0.12%,显色剂为丁二酮肟,稀释到 100 mL,λ=470 nm,ε=1.3 ×104 L· mol-1· cm-1, b=1 cm,希望测定误差最小,问试样重 ms=? 已知:MNi=58.69 解:A= εbc = 0.434 时,测定误差最小 ε= 1.3 ×104 L· mol-1· cm-1 ,b=1 cm 可求c
c c
A k ' c
k ' c
c c
Α lg T
dA = -0.434d ln T 0.434 =dT T
dA 0.434 dT A T lg T
Α c 0.434 T Α c TlgT
作图
T/% 10 20 40 60 80 c /% 2.5 1.8 1.5 1.8 2.0 c
例:某一溶液,含Fe2+47.0 mg/L,取该溶液5.0 mL,
加入邻二氮杂菲稀释至100 mL,在λ=508 nm,b
=1.0 cm条件下,测得A=0.467,试计算a,ε
5.0 c 47.0 10 2.35 103 g L-1 解: 100
3
A abc A 0.467 1 1 a 198.7 L g cm bc 1 2.35 103
② 粒子性:E=h· ν
③ 可见光 ④ 复合光
⑤ 单色光
2.物质的颜色:实际是透过该物质的光的颜色
白光 透过
I0
吸收 Ia
绿
It
I 0 = I t+ I a


赤 紫
青 青兰 兰

互补光

黄 + 兰 = 白光
3.吸光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其本质 当用不同波长的混合光照射物质分子时,不同 结构的分子只选择性地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其
符合朗-比定律 不符合朗-比定律
A
ε 1ε 2ε 3ε
4
A
A
B
λ
在谱带M中,A随λ的变化变化不大(平坦), 符合朗-比定律,所以应在最大波长处测定
2. 介质不均匀(胶体、乳液、悬浊液) 或溶液的浓度偏高(离子氛)引起的偏离 3. 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
7-3
一、构造及作用
分光光度计
光源——单色器——试样室——检测器——检流计 ↓ 吸收池或比色皿 检测系统 1. 光源 提供复合光(连续,具有一定强度,稳定) 2. 单色器:提供单色光 组成:色散元件(如棱镜)+狭缝+透镜等光学元件
测定时:I0=I0´+I0´´ It=I1+I2
I0 I'0 I 0 '' I'0 I 0 '' 总吸光度A lg lg lg It I1 I 2 I'0 101bc I 0'' 10 2bc
当1 2时,A bc 当1 2时,A bc
+显色剂
待测组分
显色反应
有色化合物 定量
有一定程度吸收
即根据被测定的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确定物质的含量
2. 分类
目视比色法:比色管 10-3 10-2 10-1……mol· L-1
仪器分光光度法 : 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法: 以光栅或棱镜为单色器, 并通过狭缝获得单色光
3. 特点
① 灵敏度高:微量测定 10-5~10-6 mol· L-1
6. 检验(作图) A -c标准系列
A
三、偏离朗-比定律的原因 1. 单色光不纯——物理原因
2. 介质不均匀或溶液浓度太高
3. 化学变化
化学原因
1. 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当入射光仅由两种波长的光组成时
I '0 1下,A' lg 1bc I 1=I'0 10 1bc I1 I 0 '' 2 下,A'' lg 2 bc I 2=I 0'' 10 2bc I2
5.检流计 1.光源
2.单色器
光量子 调节器
3.吸收池 4.检测器
7-4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一、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氧化还原、络合 选择显色反应和显色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对比度大(60 nm); 有色化合物稳定;条件易控制。 2、显色剂,包括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 生色团、助色团定义
M a 55.845 198.7 11096.4 L mol 1 cm1
注意: 1) c是待测物质的浓度,而非显色物质的浓度 (M同样) 2) ε和a有量纲 3) 若已知T%,则A=-lgT 5. 朗-比定律的应用条件 ① 各类吸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 ② 稀溶液(c<0.01mol· L-1) ③ 均匀介质 ④ 入射光为单色光 ⑤ 显色物质稳定,无化学变化
It T I0
Ir
A: 吸光度,表示溶 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I0 It A = lg = -lg = - lg T It I0
若比色皿性质相同,Ir视为不变: I0=Ia+It
I0 当溶液为无色透明时,I0=It A lg 0 It 当溶液颜色越深,It越小,A越大
1. 朗伯定律(1760年) 对同一有色溶液: 液层厚度b↑,则物质对光的吸收Ia↑,∴ A↑
A=-lgT=k1•b
即 λ、c、T一定时,A∝b 2. 比耳定律(1852年) 当液层厚度一定时,有色物质的量↑,即溶液的浓 度c↑,对光的吸收↑ A=-lgT=k2•c 即 λ、b、T一定时,A∝c
3. 朗伯-比耳定律→光吸收定律 A=-lgT=k•b· c k—比例系数 与 ①入射光λ ②物质的性质 有关 ③温度T
单色光的纯度
①棱镜的色散率 ②出射狭缝的宽度, 一般5-10 nm单色光
3. 试样室:放臵比色皿 比色皿也是吸收池,内盛待测溶液,能透光 形状:长方体 规格:0.5,1,2,3 cm 放臵:透光面垂直于光束方向 拿:毛玻璃面,使用3/4体积左右 洗:HCl+乙醇浸泡,去离子水洗净 擦:滤纸吸,擦镜纸擦 4.检测器 ① 硒光电池
1. 铁片,2. 半导体, 3.金属薄片,4.透射光
② 光电管
阳极 石英窗
e
90 V 放大器 R 阴极
入射光束
i
记录器
5. 检流计
∞ 1.0 0.7 0.5 0.4 0.3 0.2 0.1 0.05 0
A
T/%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二. 72型分光光度计示意图及分析流程
c ( )' 0 c
0.434 则T( )' 0 TlgT
c /% c
3
2
T 0.368
此时,A 0.434
△c/c min=1.4% 当△T = 0.5%时,
1 0 20 40
△c/c 最小
60 80 100
T/%
c / c T 关系曲线
T落在20% ~ 70%(吸光度读数A在0.70 ~ 0.15)范围 内,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约为1.5% ~ 2.0%
① 无干扰时,据吸收曲线找λmax即可
原因: a.ε大,灵敏度高
b. 此处一般较平坦,ε随λ变化小 ② 有干扰时,本着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 且尽量选择ε随λ变化较小的区域。
A
Co-R 干扰 R
显色剂 无吸收
钴配合物的吸收曲线
所以选择500 nm为测定波长,在此波长下显色 剂无吸收,且钴配合物有一吸收平台。虽然灵敏 度有所下降,但可以消除显色剂的干扰
它波长的光(吸收光的互补色光)会透过。 M(基态) + hν → M*(激发态)
激发态(三)
激发态(二) Δ E3 激发态(一)
即:
物质对光的
Δ E2
吸收是有选
Δ E1
基态
择性的
分子、原子、离子
事实上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在一定范围内均有吸收
4.物质的吸收曲线:A—λ ① 定义:
描述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的特征曲线 A
在1cm光程中的吸光度, ε ↑,吸光能力↑ ③ε的作用 ⅰ 吸光能力定性的参数 ⅱ 灵敏度的判据:ε↑,灵敏度↑ 104~105,灵敏度高 102~103,可用吸光光度法测量 <102,不可 ④ε的影响因素:波长(温度,吸光物质一定时)
A ⑤ε的测定 bc M a ⑥ε与a的关系
A k bc
4. 吸光系数a 摩尔吸光系数ε A:无量纲 b:cm c:mol· L-1或g· L-1 ① 定义 当b→cm,c→g·L-1时,则k a 单位:L· g-1· cm-1 当b→cm,c→mol·L-1时,则k ε 单位:L· mol-1· cm-1
② ε的含义 ⅰ 特征常数 ⅱ 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 L-1 吸光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