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 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1. 焞(dìng):表示措辞或表示判断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认为”等。

例如:“焞之为义也。

”2.哉(zāi):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

例如:“奚哉可免乎?”3.兮(xī):表示感叹、助词。

用于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兮彼苍颜。

”、“吾缘庐山险兮,难上乎吾庐山也。

”4. 者(zhě):表示关系、一样的意思。

用于表示对前面名词或动词的解释、说明、限定等。

例如:“天气寒者,为之病也。

”、“我闻百足之虫者,蛇无足也。

”5.矣(yǐ):表示断定、确认的语气。

常在句末,表示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矣乃大有为也。

”、“此物之在世也矣。

”6.乎(hū):表示疑问、助词。

用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无专心,乱乎不可齐乎?”、“生乎何人之所生?”7.也(yě):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常用于正面回答问题、询问事实、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

例如:“是也、非也。

”、“君子之道,本也,性也。

”、“其为惑也,久矣。

”8.乎(hū):表示疑问、助词。

常用于反问句、疑问句、激励语气等。

例如:“则天下之民,谁不尤也?”、“人各有志,岂可使之屈乎?”9.而(ér):表示转折、连词。

用于表示对比、并列、转折等关系,在句子中起连接的作用。

例如:“使民无所德而君子无所善也。

”10.焉(yān):表示处所、指代、疑问等语气。

用于表示动作的焦点、疑问词的焦点等。

例如:“人之性命,焉可偷乎?”、“焉得德于天地之间?”以上是文言虚词字的一些常见用法,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其中的用法还有很多细微的差异和特殊情况。

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并结合实际上下文中的用法,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虚词字。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虚词虽不像实词那样具有实在的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影响句子的语气、结构和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代词时,它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比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代指贤臣。

作动词,意思是“到……去”。

像“吾欲之南海”,就是“我想要到南海去”。

作助词时,情况较为复杂。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之”就是“的”的意思。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让“莲出淤泥而不染”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作“予独爱”的宾语。

用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像“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二、而“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和“好学”是并列的。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温故”之后接着“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吾恂恂而起”,“恂恂”修饰“起”的状态。

三、其“其”作代词用的情况较多。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其”代指狼。

指示代词,表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

“其人视端容寂”,“其”指那个人。

“其”还可以作副词用。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如土石何?”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四、以“以”作介词时,有多种含义。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和例句的内容:
1. “之”字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呀!它可以做助词呢,就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里的“之”,在这里呀表示“的”的意思,这不是很厉害吗?
2. “而”字有时候像个连接大师呀!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在这里表示转折呢,把前后情况给连接起来啦,多有意思呀!
3. 嘿,“以”字用处多着呢!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是不是很妙呀?
4. “于”字也不简单哟!像“战于长勺”里的“于”,就是“在”的意思呀,感觉就像给事情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舞台呢!
5. 哇塞,“其”字有时候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呀!你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里的“其”指的是“那个”呢,这感觉就像给特定的人来了个特写镜头,神奇吧!
6. “为”字也很有个性呀!“山峦为晴雪所洗”中它是“被”的意思呢,就好像东西被某个力量给影响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7. “乃”字有时候是个惊喜制造者呢!像“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的“乃”表示“才”,就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好呀!
我觉得文言文虚词真的是很有魅力呀,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大大的作用,能让句子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呢!。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表达方式和语气的一类辅助词。

它们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文言文更加严谨、精细,给文章增添了韵味和特殊的美感。

下面将就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1. 然而: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

例如:“然而人以夙沮至,则不能相救矣。

”(《墨子·非儒墨》)2. 虽:表示让步,“虽有急!」(《左传·庄公十三年》),表达强调与否定。

3. 而:偏正关系、“不扬而有翼”。

如“其民去父兄而不复返者,十五年”(《管子·股肱之段》)。

三、表示程度强调的虚词1. 甚:用于程度副词前,加强修饰作用。

如“日夜孜孜求索,思之甚多。

”(《史记·淮阴侯列传》)2. 颇:表示偏向或程度较深。

如“非深思熟虑,不可颇任天下。

”(《汉书·陈平传》)3. 宜:表示适当、应该的意思。

如“今者.”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虚词1. 以:表示以某种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表伴随。

“以守土地则存亡未定。

”(《中庸》)2. 乎:表目标对象.“子行三则乎耳”( 子行三次,都出自其口)。

五、表示方式和方向的虚词1. 如何: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方法或方式。

“刺王母疾,人问成龙曰:‘如何治之?’”(《后汉书》)2. 所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部分省略时可用。

3. 是以:因此。

“是以圣人去就而不重。

”六、表示时间关系的虚词1. 载:“言之无文,行有余力,则载” (《射覆篇》)2. 初:“太初有娀氏姓孤氏”(封神演义)七、表示肯定与否定的虚词1. 亦:“画地而趋,步未及舆;亦即牛山。

”(屈原《离骚》)2. 不已:不断、一直。

“好而言其美者也,则以好称之,不已。

”(《论语·学而篇》)八、表示语气的虚词1. 啊:“文君兮归来!”(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2. 兮:斥责。

如“出门入门,凶言相嗢”中是句维明显成分)、着急的样子。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虚词的概念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虚化、功能隐蔽的词语,常用来表示语气、态度等,起到连接上下文和修辞表达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耳”、“焉”、“也”、“矣”、“尔/而”、“何”、“其”、“亦”、“若”和“故”,并给出相应使用例句。

二、乃1.含义:表示递进关系、结果推论或重要性。

2.例句:吾闻明主之道,则臣不自从乃迷。

三、则1.含义:表示假设条件、附加说明或结果。

2.例句:士可杀不可辱,则礼为法。

四、耳1.含义:表示转折关系或引起后续解释。

2.例句:天下者,岂非一人之仓廪哉!上则有官府之粟帛,下则有农夫之劳耳。

五、焉1.含义:表示疑问、选择或陈述事实。

2.例句:吾欲遨游于山川之间焉。

六、也1.含义:用于肯定或否定的陈述中。

2.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味可人也。

七、矣1.含义:表示动作完成或陈述事实。

2.例句:君子喻于义,而施不必待于言;计正而不先矣。

八、尔/而1.含义:代词“你”或副词“还”。

2.例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九、何1.含义:引导疑问词组或感叹语气。

2.例句:余闻汝乃天下公敌,果然何事?十、其1.含义:表示所指或关系归属。

2.例句:欲速则不达者其所均也。

十一、亦1.含义:表示相似关系或转折意思。

2.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亦知今夕是何年?十二、若1.含义:表示假设条件或比喻。

2.例句:昔日龙舸已渡黄河矣,今朝羊车复至若。

以上是12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的介绍。

这些虚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功能,在文言文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一些帮助。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它们通常不具有独立含义,而是用于补充、连接、修饰或限制其他词语。

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1.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红掌拨清波,青鸟啄春蟾之卵。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吾儿欲何为乎?”“天地之间,乎哉其间也。

”3.而: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但是”。

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怀旧而不怀惜。

”4.所:用于动词前,表示被动、被作用的对象。

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兮: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兮。

”6.焉:表示动作、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上焉能见?”“此言易以鲜,此行易以全,此事难并焉。

”7.使:表示目的、结果或让步。

例如:“春风吹又生,桃花树下笑开颜,使人偷垂涕。

”8.其:表示代词的所有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

例如:“庭中有奇树,枝叶生幽阴,如君家何独有,河上且看津渡船。

”9.以:用于动词前,表示方式、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例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身后者,不可得见。

”10.于: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示比较、程度等。

例如:“天地之间,何其繁华,万物之间,何其纷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还有很多,并且其用法与具体的上下文密切相关。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文言语言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意义或意义模糊的词语,主要用于构建句子结构、衔接语意关系,或者表示语气、情感等。

以下列举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和意义:1.乃:表达原因、结果等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

2.之: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等。

3.以:表示目的、手段、条件等,相当于“为了”、“用”、“如果”等。

4.为: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等。

5.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

6.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7.亦:表示“也”、“还”等,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8.方:表示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为了”、“以至于”等。

9.将:表示将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将要”等。

10.故:表示原因、结果、连词等,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11.即:表示连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就是”、“也即是”等。

12.乃:表示结果、动作让渡等,相当于“才”、“只是”等。

13.焉:表示地点、程度、方式等,相当于“在哪里”、“多少”等。

14.过:表示经历、肯定、能力等,相当于“经历”、“必定”等。

15.然:表示转折、结果等,相当于“但是”、“如此”等。

16.及:表示连接、接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17.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非”等。

18.以: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如果”等。

19.抑:表示抑制、转折等,相当于“却”、“而是”等。

20.境:表示状态、程度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等。

21.虽:表示转折、让步等,相当于“虽然”、“不过”等。

22.奈:表示无奈、惋惜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可怜”等。

23.还:表示还回、表示程度等,相当于“还给”、“更加”等。

24.物:泛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东西”、“物品”等。

25.必:表示肯定、必须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师说》)我知种种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种树郭橐驼传》)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

(《与妻书》)(三)“而后”连用,作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连续关系或条件,相当于“方才”“才”。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其一、代词①人称代词⑴、代人:他(的)、他们(的)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⑵、代物,代事:它(的)例:自以为得其实②指示代词⑴、这、那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⑵、其中的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⑴、表猜测:大概,或许例:其皆出于此乎⑵、表反诘:难道,岂例:其可怪也欤⑶、表祈使:还是,可要,当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⑷、表未来:将例:其如土石何?三、连词⑴表假设: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⑵表选择: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助词⑴调整音节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⑵附在代词“彼”“何”之后:多么例:汝来何其晚矣。

4、且一、副词⑴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发生,译作“将要”、“将”或者“马上”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⑵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译作“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⑶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推论,译作“尚且”、“还”例: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⑷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几乎达到这个数目,译作“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二、连词⑴表示顺承关系,译作“并且”、“而且”例: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⑶连接两个动词或者形容词,构成并列词组,译作“既。

又。

”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5、然一、虚词用法。

(一) 代词指示代词(区别人或事物)也能用作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那样”“然”作为“如此”解,可以单独成一逗,也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二)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不过”。

这种“然”字是由代词演化来的。

例: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促织》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项羽本纪》(三) 助词1.形容词,动词词尾。

“……的样子”。

“然”字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没有实在意义,形容词,动词后边用个“然”字,一般用作状语,有时作谓语,“然”的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助词“地”相似,有时也可以译作“……似的”。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②康肃忿然曰。

《卖油翁》(形)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二、实词用法。

(一) 动词本义燃,燃烧。

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二)形容词“是”,“对”,“不是”,“不对”例:太后曰:“然”。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然则,“然”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这样……那么……”“……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这样……才……”的意思。

表示承接。

例:然后以六合为家。

《过秦论》然而,“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但是”。

这个意义不可单说“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6、所一.处所,地方。

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二.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例: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⑵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1.到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例如: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7、为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1) 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师说》2)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朱弦已为佳人绝。

5、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鸿门宴》(二)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反问或感叹),前面有疑问代词(“何”,“奚”等)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为”往往与“何”字呼应,表反问;“何以……为”,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何(奚,何以,奚以)……为”例: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二、实词用法。

(一)动词:1.本义是“做”,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翻译,像“治理”,“作为,当作”,“成为,变为,形成”,“称为,叫做”,“认为”,“是”。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引申义归类:A表示人事关系,作为,充当,担任。

当作。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表示劳作修建,修筑。

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墨子•公输》(第二个“为”)C表示社会意识形态活动,治理,研制,制定。

例: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D表示事物变化,变为,造成。

成为。

例: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E有时相当于表判断的“是”,在句中起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又为算做,算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G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

H译为“认为”,常与介词“以”连用时,有“以为,认为”的意思(见“以为”)例:1)孰为汝多知乎!《卖油翁》I与“以”连用,也可译为“把……当作”(见“以为”)J作及物动词,当“帮助”讲(读去声)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K还可以当“有”讲,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8、焉一、语气助词:啊,吧或者不译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二、代词①、人称代词:他,它例:谨食之,时而献焉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兼词:于之,于是,于此例:(1)青麻头伏焉(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四、助词:词尾:……的样子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0、以一、虚词用法:(一)介词:“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

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

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A.可译为“用”“拿”“把”。

如果以宇的宾语承前省略,可译为“拿来”“拿去”“用来”(但“以”字的词性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例: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战国策•魏策》(拿)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 《为学》(把)B.可译为“按”“按照”“依据”“凭”“靠着”“用(凭)什么身份”例:(a)凭,靠。

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以五十步”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动词“笑”,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b)按照,依照。

例: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根据。

例:(1)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 《捕蛇者说》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因”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于”例: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