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文分析
《陋室铭》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关于《陋室铭》教案4篇
《陋室铭》教案关于《陋室铭》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案篇1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三、课文分析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回答)室。
《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8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的誓词:“学习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
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
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
《陋室铭》教案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语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
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课文赏析
《陋室铭》课文赏析《陋室铭》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节操,以及对淡泊名利、崇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一、主题思想《陋室铭》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淡泊名利、崇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展现了其虽然简陋却清静、恬淡、雅致的特质,从而体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整首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主题思想,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二、艺术手法《陋室铭》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诗人以陋室为载体,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陋室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三、语言特点《陋室铭》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
诗人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整首诗的句子结构紧凑、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押韵和对仗,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优美动听。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陋室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诗人个人风格的重要体现。
四、文化内涵《陋室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节操,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整首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内涵的展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首充满魅力的诗作。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第17课《陋室铭》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陋室铭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
只
陋室,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 译 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 文 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研读课文—品味剖析,领悟意趣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山仙 水龙 陋室 吾
名 灵 德馨
不陋
以比兴手法开篇,以山 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也 可因主人品德好而不陋。
类比: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一方的特征,通过 联想、推论来对另一方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 是一种说理方法。
诸葛亮 扬子云
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文学上万古流芳的高远志趣
将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类比,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意 在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远大志向、高尚 情操。
研读课文—品味剖析,领悟意趣
4.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何陋之有”?这是 否矛盾?
材料助读: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 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反问
孔子云:“何陋之有?”
拓展阅读,寻求共鸣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自比古贤扬子云。阅读下面的材料, 说说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清静亡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不修廉隅以邀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 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链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
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五、明确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一)、听录音朗读课文。
陋室铭翻译及内容理解
他一改过去沉默无言的面孔,笑着说道: “请谢知府大人,刘某如今有了这块条石,也不
虚此行啊!”后来果真有人把刘禹锡《陋室铭》的一文刻之成碑,立于室前。
二、中心:
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表达了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情趣。(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借“陋室”扬“德馨”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
知府不见刘禹锡前来赔礼道歉,便对书丞说:
“派人把门前的石条抬去送他,羞羞他
——顽固得象块石头 ! ”刘禹锡在这间小屋住了一个月,欣然命笔书写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赞
文,正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恰好
书丞送石来到门口。刘禹锡心里一亮: “我写的小屋陋室赞文,正愁没地方刻呢!”于是,
装腔作势。既有相似点的比较,又有相异点的比较,这就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应
该属于运用了类比,而不能属于运用比喻的文章的理由所在。
四、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
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文章上就用那
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 (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
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相同点
相同点: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的本
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
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
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同
) 而类比中的
“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
《陋室铭》说课稿(通用10篇)
《陋室铭》说课稿《陋室铭》说课稿(通用10篇)导语:《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陋室铭》说课稿篇11、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一篇优美抒情散文,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共有九句,寥寥81字,以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2、课文所在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短文两则》中的一则,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大多数要求全部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要达到基本成诵。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3、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有音乐美把形式多样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理解短文的情感及寓意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文章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取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诵读。
《陋室铭》朗读赏析
《陋室铭》朗读赏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朗读这首诗歌。
在朗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节奏和情感,让诗歌的意境得以展现。
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要让诗歌的意境得以展现,让听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首诗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开篇,表明了诗人对于陋室的态度。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在陋室之中,只要有仙人或者龙灵,也能成为名胜。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接着,诗人描述了陋室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用了苔痕、草色等细节描写,展现出了陋室的朴素和清静。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能够与鸿儒谈笑,往来无白丁。
这里的鸿儒指的是学者,白丁指的是庸碌之人。
这表明了诗人在陋室之中,仍然能够与有识之士交往,这种精神生活使得陋室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净土。
接着,诗人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陋室之中,仍然能够修身养性,进行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用“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陋室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乐园。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专心致志地进行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生活是诗人对于陋室的一种赞美。
最后,诗人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表明了诗人对于陋室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诗人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表达了自己对于陋室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在陋室之中,只要有识之士的交往,只要能够进行精神上的追求,也能够成为一种乐园。
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陋室铭》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诵读法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
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
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
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陋室铭课文要点总结
陋室铭课文要点总结
哎哟喂,说起《陋室铭》这篇文章,那可真是让我爱恨交加啊!这不,现在咱们就来聊聊这篇课文要点。
这《陋室铭》啊,是唐朝大文豪刘禹锡写的。
刘禹锡这老兄,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当年因为被贬为刺史,就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小屋里,一边喝酒一边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
首先啊,咱们得聊聊这文章的结构。
刘禹锡同志这文章写得可是有点意思,开头先是一段小序,讲述自己被贬的遭遇,然后一下子就跳到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
哎哟喂,这可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说得就是虽然住的房子破旧,但自己的品德却很高尚。
接下来呢,刘禹锡同志就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品德。
他说自己呢,不在乎吃穿,不追求名利,每天就是喝点小酒,吟诗作赋,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你看,这老兄还真是有点意思,虽然住的是陋室,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诗意。
然后啊,文章就进入了高潮部分。
刘禹锡同志说,他的朋友们都来看他,这让他心里很高兴。
他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意思是他的朋友们都是有学问的人,跟他交流起来特别愉快。
最后呢,刘禹锡同志又提到了一个观点:“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话说得真是透彻,意思是真正的朋友,关系不会太亲密,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陋室铭》啊,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不
管生活条件如何,只要品德高尚,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哎哟喂,刘禹锡同志这文章写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让人不禁感叹:哎哟喂,这老兄的境界真高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课文详细解析
《陋室铭》课文详细解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成为灵验的(水)了。
【注释】在:动词,在于。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灵:灵验,神奇。
【段析】第一层: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不仅不觉其“陋”,反能显出其高雅,点明了全文主旨。
“德馨”一词统领全篇,“陋室”二字扣题。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注释】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是。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注释】苔:苔藓植物的一纲,绿色,长在潮湿处。
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注释】鸿儒(rú):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往”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白丁:愿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段析】第二层:描写陋室特点,烘托陋室不陋。
“苔痕……帘青”,写自然环境清幽,烘托陋室不陋,“上”“入”二字,比拟生动,化静为动,“绿”“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衬托陋室的别致幽雅。
“谈笑……白丁”,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前面实写,后面虚写,既然“谈笑”“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
接着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这几句是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都紧扣全文主旨“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刘禹锡古词《陋室铭》教案及原文赏析
刘禹锡古词《陋室铭》教案及原文赏析刘禹锡古词《陋室铭》教案及原文赏析《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起兴、互文等手法,反向立意,托物言志,对仗工整,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刘禹锡古词《陋室铭》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陋室铭课文解析
陋室铭课文解析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2. 文体。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二、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 翻译。
-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潜藏)就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结构层次。
1.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 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类比手法,山、水的有名气是因为仙、龙,那么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惟吾德馨)。
这一层提出了全文的主旨。
2.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一层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和室中之人的活动。
- 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看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以苔痕、草色来点缀陋室,富有自然之美。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了室中往来的人物都是博学之人,体现出主人交往的高雅。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在陋室中可以做的事,弹奏朴素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进一步表明陋室主人的高雅情趣和闲适生活。
初中语文_陋室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精粹隽永百代铭文惟吾德馨自有佳趣---《陋室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本文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就这样,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是斗室一间,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铭文”。
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及骈散结合的写法。
3.学习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读美文---体会铭文错落的语言美㈠读出音韵美指导语: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同时,细细品味一下:读课文时感觉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认真专注的朗读课文,然后交流回答。
体会诗句美明确:朗朗上口,很押韵。
(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因为押韵,所以读来具有音乐美,节奏感。
要求学生用红笔圈出押韵的字,(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并读一读试着体会一下。
㈡感受骈句美明确:有许多字数相同的句子,整齐罗列,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
这是一篇骈文。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
要求学生找到这些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小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多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的内容。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解析—《陋室铭》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解析—《陋室铭》1.本文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本文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最早刻在器物上,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文辞精练,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
斯:这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案】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案】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补充: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答案】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
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陋室铭课文批注
陋室铭课文批注《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高雅的情趣,展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章开篇即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山不一定要高大,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水不一定要深邃,有蛟龙潜藏就显灵异。
作者将陋室类比为山水,暗示陋室虽陋,但若有德者居之,也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两句不仅为下文写陋室的不陋奠定了基础,也表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
作者直言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也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二字,高度概括了作者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只要内心充实、品德高尚,外在的物质条件就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不以物质条件为衡量标准,而以品德修养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描写了陋室的环境。
苔藓痕迹蔓延到台阶上,呈现出一片绿色;草色映入竹帘,增添了几分青葱。
作者通过对陋室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这些看似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却充满了生机和诗意,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陋室主人的高雅情趣和淡泊心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陋室中的人际交往。
与作者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多才的鸿儒,没有知识浅薄的白丁。
这表明作者交友注重的是对方的学识和品德,而非身份和地位。
这种高雅的社交圈子,进一步彰显了陋室主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也使得陋室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描述了在陋室中的生活情趣。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繁忙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里的“素琴”“金经”代表了作者高雅的文化爱好,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则表达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
刘禹锡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长期被贬在外。
直到永和元年(827)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
他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利,有《刘梦得文集》。
二、题目解说: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三、课文朗读节奏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有名、出名。
灵:有灵气、灵验
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蔓延到。
入:映入
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惟:只。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翻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翻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用翻译。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它好比南阳诸葛的草庐,西蜀杨雄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
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文章内容分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山水设喻引题。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中心论点)。
用“惟”字加强语气。
3、陋室不陋的具体表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环境之雅)——景。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交往之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用友人衬托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情趣之雅),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是画龙点睛之笔。
六、中心: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