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2)平面、直线、圆锥面、球面的方程2. 第二课时: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面与直线的交点(2)平面与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 第三课时: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直线的交点(2)直线与直线的平行与垂直4. 第四课时: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1)空间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2)空间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 第五课时: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1)立体图形的面积计算(2)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立体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创设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4. 组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立体几何的知识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立体几何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立体几何》2. 多媒体课件:立体几何图形展示、动画演示3. 教具:立体模型、几何画板4. 网络资源:相关立体几何的论文、教案、教学视频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立体几何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几何问题的兴趣。
数学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数学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
2. 空间的点、直线、面
3.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
4. 空间几何体的旋转体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几何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
2.讲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直线、面等的定义和特点
3.讲解空间几何体的投影和旋转体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及应用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总结重点知识和难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法:通过实际练习和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
1.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拓展与应用: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竞赛或活动,提高立体几何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其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2.鼓励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解决方案
教师签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高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初步》
教学设计:《立体几何初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掌握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并绘制简单的空间图形,理解并计算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复杂空间图形的识别与绘制,以及利用空间几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如建筑、家具、自然物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立体几何的概念。
●问题驱动:提出一个与立体几何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计算一个房间的体积?”激发学生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明确目标: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方向。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基本概念阐述:详细讲解空间几何体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性质,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
●位置关系分析: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点、线、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垂直、相交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性质。
●公式推导:简要推导空间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适用范围。
3. 直观演示与操作(10分钟)●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间几何体的动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形象。
●实物模型展示:展示空间几何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观察,加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空间图形绘制活动,如用直尺和圆规绘制棱柱的俯视图、左视图等。
4. 问题解决与讨论(15分钟)●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空间几何的性质和公式解决问题。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5篇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立体几何教案高中立体几何教案第一章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应用;2.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与研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教师简述上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让学生回答:(1)两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2)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并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教师板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用命题形式书写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目的:(1)通过学生回答,来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叙述学过的知识,正确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板书定义及定理内容,是为学生猜测并发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作准备)二、引出命题(教师在对上述问题讲评之后,点出本节课主题并板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师:从课题中,可以看出,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生:两个平面平行能推导出哪些正确的结论.师:下面我们猜测一下,已知两平面平行,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学生议论)师:猜测是发现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但猜想不是盲目的,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可以对已有的命题增加条件,或是交换已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可通过类比法即通过两个对象类似之处的比较而由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引出新的猜想等来得到新的命题.(不仅要引导学生猜想,同时又给学生具体的猜想方法)师:前面,复习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的结论是两平面平行,这对我们猜想有何启发?生: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我猜想: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面.师:很好,把它写成命题形式.(教师板书并作图,同时指出,先作猜想、再一起证明)猜想一:已知:平面α∥β,直线a 求证:a∥β.生:由判定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我猜想: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教师板书]α,猜想二:已知:平面α∥β,直线l⊥α.求证:l⊥β.师:这一猜想的已知条件不仅是“α∥β”,还加上了“直线l⊥α”.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判定定理“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平面γ∩α=a,平面γ∩β=a′”.a与a′是什么关系?生:a∥a′.师:若改为γ不是过AA′的平面,而是任意一个与α,β都相交的平面γ.同学们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猜想呢?(学生讨论)生:如果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也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 [教师板书] 猜想三:已知:平面α∥β,平面γ∩α=a,求证:γ与β一定相交.师:怎么作这样的猜想呢?生:我想起平面几何中的一个结论:“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也必与另一条相交.”师:很好,这里实质用的是类比法来猜想.就是把原来的直线类似看作平面.两平行直线类似看作两个平行平面,从而得出这一猜想.大家再考虑,猜想三中,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生:平行师:请同学们表达出这个命题.生: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教师板书]猜想四:已知:平面α∥β,平面γ∩α=a,γ∩β=b.求证:a∥b.[通过复习定理的证明方法,既发现了猜想三,猜想四,同时又复习了定理的证明方法,也为猜想四的证明,作了铺垫] 师:在得到猜想三时,我们用到了类比法,实际上,在立体几何的研究中,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平面几何中的有关问题作类比,常常能给我们以启示,发现立体几何中的新问题.比如:在平面几何中,我们有这样一条定理:“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请同学们用类比的方法,看能否得出一个立体几何中的猜想?生:把两条平行线看作两个平行平面,可得猜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教师板书] 猜想五:已知:平面α∥β,AA′∥BB′,且A,B∈α,B,B′∈β.求证:AA′=BB′.[该命题,在教材中是一道练习题,但也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为了完整体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故尔把它放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三、证明猜想师: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五个猜想,猜想的结论往往并不完全可靠.得到猜想,并不意谓着我们已经得到了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下面主要来论证我们得到的猜想是否正确.[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猜想的论证] 师:猜想一是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得到的,因此在证明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定义.[猜想一证明] 证明:因为α∥β,所以α与β无公共点.又因为a α,所以 a与β无公共点.故a∥β.师: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线面平行的定义,论证了猜想一的正确性.这便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简言之,“面面平行,则线面平行.”[教师擦掉“猜想一”,板书“性质定理一”] [论证完猜想一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了“猜想二”,发现,若论证了“猜想四”的正确性质,“猜想二”就容易证了,因而首先讨论“猜想三,猜想四”] 师:“猜想三”是类比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得到的,还记得初中时,是怎么证明的?[学生回答:反证法] 师:那么,大家可否类比初中的证明方法来证明“猜想三”呢?生:用反证法:假设γ与β不相交,则γ∥β.这样过直线a有两个平面α和γ与β平行.与“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矛盾.故γ与β相交.师:很好.由此可知:不只是发现问题时可用类比法,就是证明方法也可用类比方法.不过猜想三,虽已证明为正确的命题,但教材中并把它作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大家在今后应用中要注意.[猜想四的证明] 师:猜想四要证明的是直线a∥b,显然a,b共面于平面γ,只需推导出a与b无公共点即可.生:(证法一)因为a∥β,所以 a与β无公共点.又因为a α,b β.所以 a与b无公共点.又因为a γ,b 所以a∥b.师:我们来探讨其它的证明方法.要证线线平行,可以转化为线面平行.生:(证法二)因为a α,又因为α∥β,所以a∥β.又因为a γ,且γ∩β=b,所以a∥b.师:用两种不同证法得出了“猜想四”是正确的.这是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教师擦掉“猜想四”,板书“性质定理二”] 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给出了在两个平行平面内找一对平行线的方法.即:“作一平面,交两面,得交线,则线线平行.”同时也给我们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又一方法.简言之,“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猜想二的证明] 师:猜想二要证明的是直线l⊥β,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要证明l和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如何在平面β内作两条相交直线呢?[引导学生回忆:“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定理的证明] γ,生:(证法一)设l∩α=A,l∩β=B.过AB作平面γ∩α=a,γ∩β=a′.因为α∥β,所以a∥a′.再过AB作平面δ∩α=b,δ∩β=b′.同理b∥b′.又因为l⊥α,所以l⊥a,l⊥b,所以l⊥a′,l⊥b′,又a′∩b′=β,故l⊥β.师:要证明l⊥β,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就是要证明l和平面β内任何一条直线垂直.生:(证法二)在β内任取一条直线b,经过b作一平面γ,使γ∩α=a,因为α∥β,所以a∥b,因此l⊥α,a α,故l⊥a,所以l⊥b.又因为b为β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l⊥β.[教师擦掉“猜想二”,板书“性质定理三”] [猜想五的证明] 证明:因为AA′∥BB′,所以过AA′,BB′有一个平面γ,且γ∩α=AB,γ∩β=A′B′.因为α∥β,所以AB∥A′B′,因此AA′ B′B为平行四边形.故AA′=BB′.[教师擦掉“猜想五”,板书“性质定理四”] 师:性质定理四,是类比两条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有许多,大家还能类比得出哪些有关平行平面的猜想呢?你能证明吗?请大家课下思考.[因类比法是重要的方法,但平行性质定理已得出,故留作课下思考]四、定理应用师:以上我们通过探索一猜想一论证,得出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四个性质定理,下面来作简单的应用.例已知平面α∥β,AB,CD为夹在α,β间的异面线段,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证:EF∥α,EF∥β.师:要证EF∥β,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就是要在β内找一条直线与EF平行.证法一:连接AF并延长交β于G.因为AG∩CD=F,所以 AG,CD确定平面γ,且γ∩α=AC,γ∩β=DG.因为α∥β,所以AC∥DG,所以∠ACF=∠GDF,又∠AFC=∠DFG,CF=DF,所以△ACF≌△DFG.所以AF=FG.又 AE=BE,所以EF∥BG,BG 故EF∥β.同理:EF∥α.师:要证明EF∥β,只须过EF作一平面,使该平面与β平行,则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即可证.证法二:因为AB与CD为异面直线,所以A CD.β.在A,CD确定的平面内过A作AG∥CD,交β于G,取AG中点H,连结AC,HF.因为α∥β,所以AC∥DG∥EF.因为DG β,所以HF∥β.又因为 E为AB的中点,因此EH∥BG,所以EH∥β.又EH∩FH=H,因此平面EFH∥β,EF 所以EF∥β.同理,EF∥α.平面EFH,师:从以上两种证明方法可以看出,虽然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但都是通过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的.这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技能,只是依据的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五、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师: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它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两个平行平面有几条公垂线?这些公垂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生:两个平行平面有无数条公垂线,它们都是平行直线.师:夹在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公垂线段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生:相等,根据“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师:可见夹在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长度是唯一的.而且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的.因此我们把这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显然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等于其中一个平面上的任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六、小结1.由学生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教师总结本节课是由发现与论证两个过程组成的.简单的说就是:由具体问题具体素材用类比等方法猜想命题,并由转化等方法论证猜想的正确性,得到结论.2.在应用定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要注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来处理.大家在今后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3.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学习中应发现其内在的科学规律: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着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一定能推导低一级位置关系.下面以三种位置关系为纲应用转化的思想整理如下:七、布置作业课本:p.38,习题五5,6,7,8.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的中心是两个平行平面的性质定理.定理较多,若采取平铺直叙,直接地给出命题,那样就绕开了发现、探索问题的过程,虽然比较省事,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在设计本教案时,充分考虑到教学研究活动是由发现与论证这样两个过程组成的.因而把“如何引出命题”和“如何猜想”作为本节课的重要活动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利用具体问题;运用具体素材,通过类比等具体方法,发现命题,完成猜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一完成对猜想的证明,得到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也就在这一“探索”、“发现”、“论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特别是在用类比法发现猜想时,学生根据两条平行线的性质类比得出许多猜想.比如: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得到“与两个平行平面都相交的直线与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等等,当然在这些猜想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这里不一一叙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变化,作适当处理.学生在整节课中,思维活跃,沉浸在“探索、发现”的思维乐趣中,也正是在这种乐趣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对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课上不仅要求证出来,而且还考虑多种证法.对于定理的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也可以说是常规方法,是要学生认真掌握的.因此教师要把定理的证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思维方法.它在立体几何中处处体现.实质上处理空间图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它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化繁为简.特别是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三种平行的关系上转化的思想也有较充分的体现,因而在小结中列出三个平行关系相互转让的关系图,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通过此表,能马上发现三者相互推导的关系,能打开思路,发现线索,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第二篇:高中立体几何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空间抽象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立体几何的分类教案
初中立体几何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分类,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分类2. 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3. 立体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2. 难点:立体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2. 采用讲授法,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及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篮球、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包括柱体、锥体、球体等。
并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装各种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应用拓展:讲解立体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建筑、家具设计等,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图形分类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立体图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分类,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一章:绪论1.1 立体几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和模型演示,理解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1.2 立体几何的表示方法介绍立体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如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
让学生通过绘制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掌握三视图的绘制技巧。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2.1 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如直线的方向、平面的方程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平行、相交、垂直等。
2.2 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介绍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等。
让学生通过几何作图和逻辑推理,验证判定定理的正确性。
第三章:三角形与多边形3.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3.2 多边形的基本性质介绍多边形的基本性质,如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角度和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绘图,了解多边形的分类,如四边形、五边形等。
第四章:圆与圆锥4.1 圆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如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圆的方程和圆的性质。
4.2 圆锥的基本性质介绍圆锥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如圆锥的底面、圆锥的侧面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绘图,了解圆锥的分类,如直圆锥、斜圆锥等。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计算5.1 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如矩形的面积、球的体积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掌握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5.2 立体几何图形的对角线长度计算介绍立体几何图形对角线长度的计算方法,如立方体的对角线长度计算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了解立体几何图形对角线长度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立体几何中的特殊图形6.1 棱柱与棱锥引导学生理解棱柱和棱锥的定义及其特性,如直棱柱、斜棱柱、直棱锥、斜棱锥等。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2. 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及求解方法,例如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各种立体图形。
4.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空间图形的性质。
-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 求解空间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立体几何概念。
2.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搭建常见的立体几何模型,自主探究空间图形的性质。
3. 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立体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具有立体的形状。
大家能不能举一些例子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如足球是球体、魔方是正方体等。
-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些物体都属于立体几何的研究范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立体几何。
”2. 背景介绍(5 分钟)- 教师讲解:“立体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的性质和关系。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对立体几何进行研究了。
比如,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时候,就运用了立体几何的知识。
”3. 作者介绍(可省略)4. 课本讲解(30 分钟)- 课本原文内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面、体。
点是空间中的一个位置,没有大小;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面是由线组成的,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厚度;体是由面组成的,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 分析:- 知识点: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能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平面、直线、圆锥、球等基本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 第二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3. 第三章:立体几何的定理线面垂直、线面平行、面面垂直、面面平行等定理的证明和应用4. 第四章:空间解析几何空间直角坐标系点、直线、平面、球等几何体的坐标表示和运算5.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拼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立体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立体几何知识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立体几何》教科书2. 教具:立体几何模型、坐标系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3. 参考资料:立体几何相关的文章、论文、教学案例等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2周)2. 第二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3周)3. 第三章:立体几何的定理(2周)4. 第四章:空间解析几何(3周)5.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2周)七、教学策略与措施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方法;常见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掌握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2. 教学内容:点、线、面、体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和特征;立体图形的坐标表示方法。
三、第二章: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1. 教学目标:学会绘制和识别常见立体图形;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和旋转方法。
2. 教学内容:常见立体图形的绘制方法和解题技巧;立体图形的对称性和旋转方法;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组合。
四、第三章:柱体和锥体1. 教学目标:了解柱体和锥体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柱体和锥体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柱体和锥体的定义和性质;柱体和锥体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柱体和锥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第四章:球体和环面1. 教学目标:了解球体和环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球体和环面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球体和环体的定义和性质;球体和环体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球体和环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六、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面积和体积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理解面积和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面积和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实际问题中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应用。
七、第六章: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角度和距离;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角度和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中角度和距离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角度和距离的计算;角度和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第七章:立体几何中的对称与轴对称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中的对称性和轴对称性;学会运用对称性和轴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1 教学目标了解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如表面积、体积等。
1.2 教学内容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3. 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计算方法,如表面积、体积等。
1.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2.1 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垂直等。
掌握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2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2.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2.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空间角的计算3.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角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角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3.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角的计算的理解。
第四章:空间向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向量的应用方法。
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向量的应用方法。
4.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4.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向量的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5.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立体几何教案模板
立体几何教案模板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1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学习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理解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平行、相交、垂直等。
1.2 立体几何的基本术语学习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术语,如直线、射线、平面、直线和平面的交点等。
理解这些术语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性质2.1 空间点、线、面的性质学习空间点、线、面的基本性质,如点的坐标表示、直线的方程表示、平面的法向量表示等。
理解这些性质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2.2 立体几何中的定理和公式学习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和公式,如点、线、面之间的距离公式、平行公理等。
掌握这些定理和公式的证明和应用。
第三章:立体几何中的特殊图形3.1 立方体和棱柱学习立方体和其他棱柱的性质,如对角线的长度、面的面积等。
理解立方体和棱柱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
3.2 球体和圆柱学习球体和圆柱的性质,如表面积、体积等。
掌握球体和圆柱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第四章: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4.1 图形的直观画法学习如何通过画图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如画出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
掌握画图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4.2 解题步骤和策略学习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如先画图、列方程、解方程等。
掌握解题步骤和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5.1 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关系学习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之间的联系,如坐标系的转换、直线和平面的方程表示等。
理解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相互应用。
5.2 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
掌握立体几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
第六章:立体几何中的直线与平面6.1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学习直线与平面相交时的交点性质,如交点的唯一性、交点与直线的方向关系等。
掌握求直线与平面交点的方法。
6.2 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的性质,如直线与平面无交点、直线的方向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等。
立体图形教案六篇
立体图形教案六篇第一篇: 立体图形教案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认一认。
2、教师拿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找出和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之间合作,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了解各立体图形的特点。
(1)教师拿出正方体模型,同学之间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先找一找与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说一说正方体的特点。
(2)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先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有6个平平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长方体。
(3)教师分别拿出圆柱和球,让学生找一找,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2、教师展示不同的生活用品,让学生们再找一找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师生一起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3、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第1题。
2、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篇: 立体图形教案活动目标1、能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2、能探索、发现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
3、能认真细致的进行制作活动。
教学准备学具:1、操作卡P1、22、正方形毛巾一张、大正方体积木一块。
活动过程一、活动观察:找不同1、出示一张张方形毛巾和一大块正方体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冰大胆谈论这两件东西的外形有什么相似?(毛巾是平面的,积木式立体的.。
用教案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
用教案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教案一:立体几何导入活动目标:通过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这个立体图形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这个图形有几个面?”。
2. 学生互动: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回答导师的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3.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和指导性建议。
教案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目标:介绍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性质,如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个棱和八个顶点。
2. 学生互动: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通过实际操作模型、绘制图形等方式加深理解。
3. 小结:教师总结所学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纳。
教案三:立体图形的计算目标:通过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如长方体的面积公式为2lw+2lh+2wh,体积公式为lwh。
2. 实例计算: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要求学生按照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学生练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自主完成练习题,互相检查答案,并向教师提出问题。
4. 小结:教师在黑板上总结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案四:立体几何应用题解析目标:通过解析一些立体几何应用题,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通过解析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立体几何应用题,如体积问题、极限问题等,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进行实际测量、模型制作等活动,以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应用题解析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 掌握空间点的表示方法。
3. 理解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 空间点的表示方法。
3. 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几何的研究内容。
2. 讲解空间点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3. 通过几何模型和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立体几何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空间点的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对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案章节:二、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 理解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学会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 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其形状和特征。
2. 讲解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立体几何基本图形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案章节:三、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概念。
2. 学会计算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
3. 掌握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概念。
2. 计算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的方法。
3. 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初中美术立体几何图形教案
初中美术立体几何图形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了解和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材质等表现手段,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几何图形作品。
教学重点:1. 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现方法和创作。
2.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立体几何图形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图片,如建筑物、家具、日常用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三、立体几何图形的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材质等表现手段,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几何图形作品。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赏析。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立体几何图形应用到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教案章节一:绪论——立体几何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认识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2.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几何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几何的概念,阐述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几何模型,展示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判断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案章节二: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立体图形的分类,能够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图形模型,展示立体图形的分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案章节三: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运用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空间点、线、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1 空间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点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直线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平面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点、线、面之间的关系1.2 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点的坐标表示与运算直线的方程与性质平面的方程与性质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二章:直线与平面2.1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直线的方程与平面的方程联立求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判断2.2 直线与平面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公式第三章:平面与平面3.1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方程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平面与平面的距离公式3.2 平面与平面的相交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方程平面与平面的交点个数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段长度计算第四章:立体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4.1 空间角度的计算空间两直线夹角的计算空间两平面夹角的计算空间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夹角计算4.2 空间距离的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点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公式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体积与表面积5.1 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计算柱体的体积计算锥体的体积计算球体的体积计算5.2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柱体的表面积计算锥体的表面积计算球体的表面积计算第六章:立体几何图形及其分类6.1 柱体棱柱的定义与性质多面体的定义与性质棱锥的定义与性质6.2 锥体圆锥的定义与性质椭圆锥的定义与性质双曲锥的定义与性质6.3 球体球体的定义与性质球面的定义与性质球冠的定义与性质第七章:立体几何中的定理与性质7.1 中截面的性质中截面的定义与性质中截面与原图形的体积关系中截面与原图形的表面积关系7.2 对称性定理轴对称的定义与性质中心对称的定义与性质对称变换的应用7.3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位置关系定理的应用第八章:立体几何中的坐标变换8.1 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柱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球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8.2 坐标变换的定义与方法坐标变换的定义与性质坐标变换的公式与方法坐标变换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8.3 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尺寸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九章: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1 立体几何在工程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9.2 立体几何在物理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力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光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电磁学中的应用9.3 立体几何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计算机游戏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第十章:立体几何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与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分类立体几何图形的绘制与展示立体几何图形的动画与交互10.2 立体几何图形的切割与拼接立体几何图形的切割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图形的拼接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图形的创意切割与拼接10.3 立体几何图形的优化与应用立体几何图形的优化方法与算法立体几何图形的应用案例与实践立体几何图形的创新应用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立体几何的基础。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掌握空间点的表示方法;3. 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空间点的表示方法;3. 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讲解空间点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3. 通过实物展示和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学生能正确表示空间点;3. 学生能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案章节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定义;2. 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3. 面积和体积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概念;2. 讲解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举例说明;3. 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2. 学生能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章节三:立体图形的对称性教学目标:1. 理解对称性的概念;2. 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能够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对称性的定义和分类;2. 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对称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对称性的概念;2. 讲解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举例说明;3. 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和分类;2. 学生能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学生能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章节四: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的概念;2. 掌握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公理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教案
、空间一点位于不共线三点、、所确定的平面内的充要条是存在有序实数组、、、,对于空间任一点,有且
2、若多边形的面积为,它在一个平面上的射影面积为,若多边形所在的平面与这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则有。
3、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4、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经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只有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
6、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的交线两两垂直。
7、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
8、线段垂直平分面内任一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9、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设它和已知角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射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0、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或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当底面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射影落在斜边中点上。
当底面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射影落在底面三角形内。
当底面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射影落在底面三角形外。
2、如果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或三棱锥的顶点到底面三条边距离都相等,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内心。
3、如果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或有两组对棱垂直,那么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4、若平面、平面、平面两两互相垂直,那么顶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三角形的垂心。
、棱长为的正四面体的对棱互相垂直,对棱间的距离为。
6、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高为,外接球半径为,内切球半径为,棱切球半径为,体积为,则:
,,,或,
7、设正方体的棱长为,正方体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的半径分别为、、,则,,。
8、若二面角的平面角为,其两个面的法向量分别为、,且夹角为,则或。
9、点到平面的距离:。
20、证明两平面平行:
若平面、的法向量、共线,则;
若平面、有相同的法向量,则。
21、若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则可推出。
22、设为空间直角坐标系内一点,平面的方程为:,则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3、证明两平面垂直:
确定两个平面、的法向量、,若,则;
在平面内找出向量,若与的法向量共线,则;
24、向量与轴垂直竖坐标。
2、"等积变换"、"割形"与"补形"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常用方法。
有关正四面体中的计算有时可造正方体模型,使正方体的面对角线恰好构成正四面体。
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正三棱锥中的有关计算有时可以补成正方体。
题型:四面体ABD中,共顶点A的三条棱两两相互垂直,且其长分别为1、、3,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同在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该题型解法:可构造球内接长方体,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球直径。
补充:三棱锥能够构造长方体的几种基本情形
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可以构造长方体;
三个侧面两两垂直的三棱锥可以构造长方体;
三组对棱两两相等的三棱锥可以构造长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