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杭州历史地理 吴越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吴越西府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一统局面的再次分裂,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地处两浙、都治杭州(西府)的吴越国,国狭势弱,三面受敌。但开国君主钱能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基本国策,使两浙较为安定,人民稍享安乐。钱及其后继者利用和平安定的环境,在其统治区域内,特别是在都城西府杭州,从事有利“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举措,为提高吴越国的经济财力、文化优势和防卫能力而大力加强国治民安的基本建设。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钱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还治钱塘”算起,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纳土归宋止,经营杭州达83年。使杭州发展成为邑屋繁会、江山雕丽的江南胜境。这一时期,在杭州城市的发展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开拓阶段。综观吴越时期西府杭州的城市建设,项目繁多,有的放矢,成效卓著。各项基本建设项目,都经过全面考虑,缜密规划,而后逐步实施。但较之南宋临安时期,有关吴越杭州城市发展的史料相对贫乏,今天对当时杭州城市规划及其繁荣发展的具体情况,没有完整的史料可循,但对相关史料中有关城市建设的叙述进行梳理,仍然能够窥视吴越杭州城市的巨大发展成就。
1、修筑城垣,加强防卫:
吴越国曾先后共三次筑杭州外城。由于前两次筑城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第三次虽有记载但未明确说明,因此,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前两次筑城,①而忽略了第三次筑城。故其研究所得结论,有待商榷。
第一次于唐未大顺元年(890),钱任杭州刺史兼防御使时,出于军事需要,开始修新城,是年闰九月“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洎秦望山而,凡五十余里。”由于城基主要以杭州西南山区为主,故“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②杭州北部的东西城墙沿吴山以北的隋代运河杭城段(即清湖河)直抵今德胜桥以西的夹城巷(亦称长板巷),东西相距不到300米,南北却长达12里,故称夹城。在地形上,夹城高于周围2至3米,今武林门以南,因被后代城区发展所填而不显见,武林门以北,则相当明显,地层钻探资料也表明有城基的迹象。③
第二次筑城时间是景福二年(893)七月,此年由于军事上的胜利,钱被拜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他征集二十余万民工及北征胜利归来的“十三都兵”,在夹城的基础上,“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④“城门凡十,皆金铺铁叶,用以御侮。”⑤其东界从今东新关桥起沿五里塘河向南,再沿今中河西侧向南抵六和塔江边。在中河西侧的吴山东麓,及至宋代还有朝天门(今鼓楼遗址)、炭桥新门(今丰乐桥西)、盐桥门(今盐桥西)等城门名称。⑥其北界从东新关向西偏南接夹城,再向西至下湖河。其西界沿下湖河东侧的东马塍向南经流水桥,沿西湖东岸向南过赤山埠、四眼井至六和塔江边。因罗城城垣“南北展而东西缩”,形如腰鼓,故称“腰鼓城”。⑦第三次筑城在开平四年(910)。钱筑捍海塘的同时,在塘的西部形成了“重濠累堑,
①如陆鉴三《城凡三重,纵宽横仄》(《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31页);李志庭《唐末杭州城垣界
址之我见》(《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57-61页)、林正秋《杭州历史文化研究》第七章《杭州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阶段——吴越国时期》(杭州出版社,1997年,第186-198页)。
②《吴越备史》卷1。
③本文所依据的地层资料,主要源自杭州市下城区建筑设计室,由黄元寿先生提供,谨在此致谢。
④《吴越备史》卷1。
⑤《吴越备史杂考·吴越国治考》。
⑥笔者认为《乾道临安志》卷2所载的罗城八门,实为开平四年“广杭州城”(即第三次筑城)后所定的城门。其所谓城中的朝
天门、炭桥新门、盐桥门,才是罗城的东城门。又据《咸淳临安志》卷19,这些城门所在的“古城基”为南宋右二厢和右三厢的界线。
⑦《吴越备史》卷1。
通衢广陌”,①在“重濠累堑”中,有一条平行于海塘的沟濠,其北段为后世的菜市河,亦即今东河,南段即龙山河,亦即今中河南段。筑捍海塘后,钱又“广杭州城”,②展筑东南之外城,“建候潮,通江等城门”,③由是“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④将杭州城墙的东界,从中河西侧的罗城再东拓到今东河之西岸,今中河当时遂成城内运河,今东河遂成城濠。1985年在凤山门以南的中河整治工程挖掘现场,发现这次“广杭州城”的城墙已在今地表3米以下。由于南宋临安府城所沿袭的主要基础,就是这次所广的杭州城,故其北界也可断定在此前后从今夹城巷一线南缩至今环城北路一线。
从大顺元年“筑新夹城”,至开平四年“广杭州城”,仅仅20年时间,•杭城东界就从清湖河西岸一跃而至今东河一线,在历史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程中,这是创纪录的。这20年所拓的城区,成为今天杭州城区的中心。
2、新筑子城,营造宫室:
钱于乾宁三年(896)任镇海、镇东军两节度使,乾宁五年(898)自润州(•今江苏镇江) 移镇海军治所于杭州,即以凤凰山隋唐州治为治所,扩展州厅西南隅,依山阜为宫室。及吴越建国,遂于后梁开平四年(910)以州治为基础建子城,旋即成为国都治所,设朝于凤凰山下。
吴越国的子城,周九里,“南为通越门,北为双门”。通越门在凤凰山之右,双门临江,双门外还建碧波亭,用来检阅水军。⑤并将吴越子城的建筑范围扩展到慈云岭,“至滩岁(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开慈云岭”,⑥又修建西关城宇。子城内殿堂宫室,重檐叠阁,雕梁画栋,还“廊回路转”、“垂杨夹道。间以芙蓉”,“环以古松”,“风帆沙鸟,咸出履下”,⑦俨然如一处大型的江滨墅园。
吴越国子城,治袭六朝钱唐治地和隋唐州治,使其地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杭城中政治中心,为南宋大内奠定了国都皇城的建筑基础。
3、沿江筑塘,阻遏海潮:
为了确保杭州安全,除加强城防,积极抵御外来侵犯外,还需制服使杭城深受其害的浙江海潮。
杭州是“江海故地”,海潮为患由来已久,从钱奏梁太祖《筑塘疏》中,即可见当时海患之猖蹶:“海飓大作,怒涛掀簸,堤岸冲啮迨尽。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⑧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两浙局势渐趋稳定,杭州城垣基本竣工后,钱就着手修筑海塘,阻遏海潮。最初所采用的修筑手段是传统的“版筑法”,但“怒潮急湍,昼夜冲激,版筑不就”。⑨传说钱“募强努五百人,以射潮头”,“潮乃退钱塘,东趋西陵。”其实是钱总结了“版筑不就”的教训,采用了以石筑堤的新方法新技术:“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⑩从此“沙土渐积,塘岸益固”。11所以后世记载:
①《吴越备史》卷1。
②《资治通鉴》卷267。
③《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下》。
④《旧五代史·钱传》。
⑤《淳临安志》卷5,“府治”、“碧波亭”。
⑥《咸淳临安志》卷28。
⑦《吴越备史杂考·吴越旧宫考》。
⑧《钱氏家乘·武肃王筑塘疏》。
⑨《吴越备史杂考·铁箭考》。
⑩《吴越备史·武肃王》。
11《吴越备史杂考·铁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