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逐一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感知到操作,再到理解,最后过渡到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具体来说,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通过操作发现平均分的特点。
4.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平均分。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平均分教学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学生的分数平均起来,减少高分和低分的差异,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平均分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在本篇反思中,我将对平均分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它。
首先,平均分教学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一种不公正。
平均分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将学生的分数平均起来,这意味着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拿到的成绩可能都是差不多的。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相同的评价和奖励,这对那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他们因为成绩较好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和鼓励,这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学习上的懈怠和抵触情绪。
其次,平均分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的降低。
在平均分教学的环境中,学生们往往更关注他人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的学习。
他们会试图追求平均分的目标,而不是追求自身的学业进步。
这种竞争意识的降低和对自身学习的懈怠会导致学生们的积极性下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平均分教学也容易造成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的减退。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很难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和辅导。
教师只需按照平均分进行教学,而不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这样做不仅会导致教师教育热情的减退,还会使得教师失去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以上问题,改善平均分教学十分必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
首先,应该充分重视不同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在一些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组,然后对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安排。
这样做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辅导。
其次,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标题:平均分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平均分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教学目的、学生需求、教学方式、评估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的1.1 确定教学目标平均分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
1.2 个性化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1.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生需求2.1 尊重学生差异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方式,教师应该尊重这些差异,灵便调整教学方法。
2.2 鼓励学生合作平均分教学不应该只关注个人成绩,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2.3 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和难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匡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三、教学方式3.1 多元化教学方法平均分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创设互动环境教师应该创设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预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3 引导学生批评思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批评性思量,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四、评估方法4.1 多样化评估方式平均分教学的评估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匡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
4.3 反馈及时准确教师在评估学生时应该及时赋予准确的反馈,匡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五、教学效果5.1 提高学习动力通过个性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根抵,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
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才干也有限,明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理论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匡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详细操作的过程联络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化明晰的认识。
打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为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
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在学生发展适当的实物均分的根抵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
这样既可以稳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浸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
篇二:平均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缺乏,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
从外表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重,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泼,但是有不少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
下面我就本节课所浮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
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
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发展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程度向表象程度开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殊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才干。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后记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后记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后记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后记二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
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直接基础,而操作、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教材安排了四道例题,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求分”的探索过程,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除法做准备。
一、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平均分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同样多”、“几个几”的知识紧密相连,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对于这样的操作是有经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分成3个与3个,很少有学生分成2个与4个或1个与5个。
通过对这三种不同分法比较,感知3个与3个的分法每堆同样多,都是3个,另两种每堆的个数不相同,从而引出“每堆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在这里,“同样多”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借助旧知“同样多”引出新知“平均分”,借助新知“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丰富旧知“同样多”的内涵。
通过追问“还可以怎样平均分?”,使“同样多”、“平均分”等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
二、重视由直观到抽象的提升。
教材对例1、例2及试一试的编排是从直观到抽象的。
例1要求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通过具体的圆片,直观形象地感知平均分。
例2用每2个桃圈一份的方法思考,通过圈一圈明确8个桃,每2个桃圈一份,可以圈出4分,从而得出“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4人。
”从直接分到圈一圈,再从圈一圈到规范、完整的文字描述,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慢慢提升,平均分与乘法知识间的联系也在慢慢形成。
试一试是一题多问的题目,教材要求学生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我把要求稍作修改,可以先分一分,再说一说;也可以先说一说,再分一分验证。
有了例1、例2的学习经验,部分学生已经能感悟到“几个,每份几个,可以分成几份”与已有知识“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及相应的乘法知识联系十分紧密,用“乘法口诀”能直接得到结果。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
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个个洗耳恭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积极涌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故事中总结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师并强调份数和每份数的区别。
二、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动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以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平均分”的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堂课中,结合“平均分”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平均分”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
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略有不足:紧密联系生活还不够。
还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或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平均分”的现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边的“平均分”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的“平均分”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数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精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
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拟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拟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
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
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方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试一试说一说你什么怎么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迁移,使得汇报有序:分成了几份,每份几根。
关于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
关于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2020-12-08关于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篇一: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
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
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
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
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4篇)
《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4篇)《平均分》教学反思(通用4篇)《平均分》教学反思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
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善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如何能够上一节“形神兼备”的数学复习课呢?接到任务后,我正在州学院学习,就此也与一些老师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较好的思路。
若上简洁的单元复习课,很简单造成概念的累积和习题的排列。
我个人认为,既有数学的思想和味道,又有我校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的特点才是一节好课。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同学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
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几道基础题,并重点考查4~6号同学。
让同学在讲解中注意数学的依据,在使用判定时关键要找到截线和被截线。
实现了数与形的说理,也进一步让同学理清了判定与性质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其次个环节,我结合典例通过识图,让同学观看、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恰当的使用了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再与平行线所得角的有机结合充分的进行分析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变式训练中我实行了对学的方式,注意思想方法和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同学中师傅给徒弟点拨和纠错,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终的综合训练没有完成,说明同学力量不是很强,平常的训练不到位。
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不足如:同学对推理过程的完成方面还不够娴熟,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的恰当使用与平行线的综合问题应用还不娴熟。
另外本堂课依旧受框架的影响,“形”到位,但课堂教学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渗透的还不是很到位。
“神”方面差点火候。
二班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二上周我的公开教学课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后我感到很纠结。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前置基础。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利用教学熊猫兄弟分竹笋来认识平均分,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哪种分法最公平?问题一下去,学生们马上发现兄弟俩一人5个最公平,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
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竹笋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XXX吗?一天,XXX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XXX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XXX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人人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
这些分法公正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贴)诘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夸大: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老师和学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第2篇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
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
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认识 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首先,我认为教师应抓住任何一个能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机会。
例如教师利用游戏的方法,利用分扑克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同样多或相同,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的课题和结论都是用平均分,设计的环节确实很完整。
但是我却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因为,本节课讲的就是除法的认识——平均分,假如教师不进行设计装饰平均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他们正好可以以平均分为教学的资源。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
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
其次,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
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师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平均分的过程,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没时间完成。
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进行反馈验证的方法这一环节。
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的彙报不会按照你的思路进行。
当你叫到一个学生,他会按照自己思路想说成一个一个的分或几份几个份的分。
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当好他们的引路人,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再连成线,显得更完整。
我意识到: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服务,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慾,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
首先,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接着是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本课设计了一个森林聚会的童话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聚会课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通过帮小熊猫分竹笋,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
经过老师的引导与提炼,总结出平均分的定义。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又设计了帮小猴分桃子、帮小兔分萝卜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
同时,运用自主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和升华。
本课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对平均分有深刻的理解,通过练习也发现孩子对平均分理解比较到位,掌握得挺好。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比较多,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比较大,所以时间比较紧,学生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如果能适当减少一些内容,效果可能会更好。
另外学生动手操作花费了不少时间,动手能力有待培养提高。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
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孙悟空给小猴子带来了6个桃子,猪八戒说他来分为导入,让学生说一说猪八戒会怎么分,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桃子,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法,学生喜欢的都是公平的那种分法,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
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同学分8个桃子,每个小朋友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孩子们通过圈一圈,体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为一份地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12个桃子,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对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材的文本研读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注重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在讲解分8个桃子的时候应该有一个2个桃子分给一个小朋友的动态演示,从而突出何为包含分,与下一节教学内容有区分。
班级管理上面也是有不足之处,二年级的小朋友首先要学会认真听讲。
这节课是为数不多需要小朋友自己使用学具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办法做的认真听讲。
因此下面的教学我将主要抓学生的纪律,争取我们班的小朋友全部认真听讲,活动有序。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
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认识平均分丨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没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分一些物品(板书:分),但不能随便分,每次分都是有要求的,所以在分之前先要想一想(板书:想),想什么呢?(分什么?怎样分?)想清楚了再动手分,分好后,还要请大家来说一说(板书:说)你是怎么分的?也就是分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二.新课教学。
(一)第一次分,引出概念。
(出示:把6个桃分成两堆)1.(学生读题)读懂了吗?分什么?怎么分?2.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分?想清楚后就可以动手分了,分好一种方法后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3.交流。
(1)你是怎样分的?(说清把谁分?怎么分?结果怎样?)(把6个桃分成两堆,一堆2个,一堆4个。
)(出示图)(2)还有别的分法吗?①(把6个桃分成2堆,一堆3个,另一堆也是3个。
)(出示图)两堆都是3个?同样多?当两堆都是3个,分得同样多时,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每堆3个”(出示图)读,理解吗?什么意思?②(把6个桃分成2堆,一堆1个,另一堆是5个。
)(出示图)(3)在这3种分法中,哪一种分法最特别?特别在哪?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出示,读)(4)(指第一种分法)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指第二种分法)这种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的设计及反思
认识平均分(一)教学设计及反思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张华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0—31页的例1、试一试,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磁性圆片、板书纸条。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长方形纸。
学习准备:预习第30—31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板书“分”,领读“分”,分东西的“分”。
小朋友们平常分过东西吗?分过哪些东西?(真能干)齐天大圣孙悟空熟悉吗?有什么印象?(神通广大)现在他遇到了一个分东西的难题,大家愿意帮忙吗?(出示课件)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活动: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6个圆片代替6个桃,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准备分几堆(2堆3堆4堆还是5堆6堆),再动手分一分,看谁的分法多。
(小组活动时用磁性圆片贴在黑板上)汇报:(把学生的分法用○画在黑板上)交流:你最喜欢哪些分法?为什么?(分得一样多,公平)像这样(边画边说),无论分2堆、3堆还是6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贴板书纸条)齐读2遍,并把课题板书好。
(认识平均分)过渡:帮助孙悟空解决了难题大家高兴吗?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应该互相帮助,能做到吗?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那怎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呢?孙悟空又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想不想试一试?2、学习“试一试”。
过渡: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现在一共有(8)个桃。
(出示课件,并用磁性圆片贴在黑板上)我们该注意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活动:请小朋友们准备8张圆片,在小组里动手分一分,看谁的分法多?汇报:按学生发言贴出板书纸条(结合课件演示),并问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3种,注意学生回答的完整性,往3句话上引导,并多读几遍)(表扬个人或学习小组)交流: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想出了3种分法:每1个为一份,分成了8份;每2个为一份,分成了4份;每4个为一份,分成了2份。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
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市五小包艳茹
二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
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直接基础,而操作、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教材安排了四道例题,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求分”的探索过程,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除法做准备。
一、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平均分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同样多”、“几个几”的知识紧密相连,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对于这样的操作是有经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分成3个与3个,很少有学生分成2个与4个或1个与5个。
通过对这三种不同分法比较,感知3个与3个的分法每堆同样多,都是3个,另两种每堆的个数不相同,从而引出“每堆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在这里,“同样多”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借助旧知“同样多”引出新知“平均分”,借助新知“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丰富旧知“同样多”的内涵。
通过追问“还可以怎样平均分?”,使“同样多”、“平均分”等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
二、重视由直观到抽象的提升。
教材对例1、例2及试一试的编排是从直观到抽象的。
例1要求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通过具体的圆片,直观形象地感知平均分。
例2用每2个桃圈一份的方法思考,通过圈一圈明确8个桃,每2个桃圈一份,可以圈出4分,从而得出“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4人。
”从直接分到圈一圈,再从圈一圈到规范、完整的文字描述,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慢慢提升,平均分与乘法知识间的联系也在慢慢形成。
试一试是一题多问的题目,教材要求学生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我把要求稍作修改,可以先分一分,再说一说;也可以先说一说,再分一分验证。
有了例1、例2的学习经验,部分学生已经能感悟到“几个,每份几个,可以分成几份”与已有知识“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及相应的乘法知识联系十分紧密,用“乘法口诀”能直接得到结果。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不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2017年10月31日
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请勿用作它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