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着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
句读()针砭()阿谀()郯子()苌弘(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二)、语言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师(课文中出现26次)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道吾师道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重点虚词]
之(课文中出现25次)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课文中出现17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前: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
3.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5.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为判断标志)
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译: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于”为标志)
译:
4.不拘于时,学于余(前句: 前句: 被动句式;后句:状语后置)
译:
合作探究案
探究一:
1、全文四段,试概括各段内容。(具体分析可参见教师用书)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分析第1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2}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