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关雎知识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关雎》知识点总结

《关雎》知识点总结

2.20作业内容1.背默《关雎》整首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背默文学常识和重点词义(1)《诗经》文学常识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

孔子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被奉为儒家经典。

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

多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形式。

2.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按内容划分:风(当地民歌),雅(朝堂之乐),颂(祭祀宗庙之乐)按写法:赋(平铺直叙),比(比喻),兴(铺垫,托物起兴)3. 相关文常《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重点词义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样子。

好逑:好的配偶。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服:思念。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瑟:名词用作动词,鼓瑟。

友:友爱,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乐:使...快乐。

3.背诵重要知识点(1)文中两次用到“兴”,分别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答:①第一章中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之间和谐恩爱,以眼前雎鸠鸟和鸣之景,引发下文男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②第二章中以水中左右飘荡的荇菜为比,兴起男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答:“优哉游哉”是对男子情意绵绵、思念不绝的心理描写。

“辗转反侧”是突出男子内心极不平静、难以成眠的动作描写。

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2 《诗经》二首
关雎《诗经·周南》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作品主旨《关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记叙了一位青年思念追求一位美丽而文静的女子,表达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诗经·秦风》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作品主旨
这首诗以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萧索而又神秘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不懈努力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知识点】八年级语文《《诗经》二首》总结

【知识点】八年级语文《《诗经》二首》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2【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厂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 (相思) (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3【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 “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

“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

首章落实到: “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

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4【词汇-10个】5【一字多意-2个】6【古今异义-6个】7【成语-11个】。

第12课《诗经_二首:关雎》知识点总结++++++++++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_二首:关雎》知识点总结++++++++++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知识点总结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雎》就是一首国风作品。

二、《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铺垫,托物起兴)赋∶《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比∶《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使人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由桃花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三、朗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

窈窕 /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

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

悠哉 / 悠哉,辗转/ 反侧。

四、感知赏析: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答:“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答: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12.《诗经》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要内容:《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要内容:《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诗经》二首关雎《诗经》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对《关雎》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赞美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寝居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起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唆,语言不够凝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在这里是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在这里是动词,且表使动。

3.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相恋的喜悦。

B.表现男女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C.表现相思的缠绵。

D.表现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4.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征不同的诗句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2首蒹葭《诗经》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本诗所描绘的景色,呈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本诗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显得啰唆,语言不够凝练。

2.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的景象,又衬托出主人公凄婉的心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所追求的人。

主人公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慕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始终求之不得,心中充满了惆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12.〈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关雎》知识点整理【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字词解释关关,拟声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1)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三、问题探究1.本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示例: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开篇以雎鸟相向合鸣,来比喻青年男女的相依相恋,也为情感的展开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2.请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示例一:连用两个“悠哉”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12课《关雎》知识点梳理

第12课《关雎》知识点梳理

《关雎》知识梳理1.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

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全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关关雎鸠……君子好逑”。

比兴手法,以成双成对的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窈寐淑女,君子好球”一句统摄全诗,描写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

第二章八句“参差荇菜……辗转反侧”。

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比兴,以纤细的水草在水中摆动的情景发端,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表达出主人公因追求不到淑女而日夜思念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生动形象地表现男子因追求不到心中姑娘而苦闷难眠的诗句。

“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的动作措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己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八句“参差荇菜……钟鼓乐之”。

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表现恋爱生活中相会相处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2.“兴”:即先说别的景物引起所咏的对象。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不好摘取,兴淑女难求;又以荇菜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得而“友之”、“乐之”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关雎》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关雎》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关雎》解析及易错知识点《关雎》佚名〔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她却不能得到,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

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注释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2.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善良。

3.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4.流:求取。

不是流水。

5.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时。

寐:睡时。

6.思服:服:思念。

不是衣服。

7.悠:忧思的样子。

不是悠闲得意,8. 琴瑟友之。

友:亲近。

不是友人。

9. 参差:不整齐,不是十分整齐。

芼(mào):挑选。

易错知识点1. “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男人,不是女子!“左右流之”的“流”是求取的意思,不是流水!“寤寐思服”,“服”是思念的意思,不是指衣服!“悠哉悠哉”的悠是忧思的意思,不是悠闲,得意的意思!“琴瑟友之”的“友”是亲近的意思,不是尊敬、友好的意思。

“参差荇菜”中的“参差”是参差不齐,不是十分整齐!2.《关雎》选自【诗经】中的【风】,是诗经的第一篇。

是诗经中的风,不是论语。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主旨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及思想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5.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

不是比喻!6.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起兴作用,不是比喻!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

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

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八下课文:《关雎》知识点汇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难点:全诗可分为三章。

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

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

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词。

其中,诗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篇古诗词。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歌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分别是《关雎》和《卫风·硕人》。

下面我将对这两首诗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两首古诗词。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歌曲,全篇由短句组成,每句只有两个字。

诗歌形式简洁而又有节奏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的知识点吧。

1. 诗歌主题《关雎》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女子离开了自己的亲戚和家人,远嫁他乡。

歌曲中表达了女子的痛苦情感和内心的不安。

2. 诗歌结构《关雎》的篇章结构非常精细。

整篇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女子告别家人的场景描写,第二部分是女子对自己未来婚姻的担忧,第三部分是对亲人的留恋和思念之情的描写。

每一句都极为简短明了,紧密衔接,前后呼应,构成了一首整齐协调的歌曲。

3. 诗歌意义《关雎》其实是一首体现爱情的歌曲。

女主角不仅对丈夫深情厚爱,同时她也对绝别祖国、亲人留恋不舍。

无论何时,爱情和家国情怀都是人类最为珍重的东西。

二、《卫风·硕人》《卫风·硕人》也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诗歌以朴实和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景象。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卫风·硕人》的知识点。

1. 诗歌题材《卫风·硕人》描写的是一位劳动力十分强悍的硕人,他在大面积的田野上默默地劳作,为祖国的繁荣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诗歌中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应该和劳动阶层一起共同奋斗的期望。

2. 诗歌结构《卫风·硕人》的结构也很严谨。

首先是铺陈背景,蓄势待发,接着依据人物身世和行为特点,通过田苗的生长与成熟之详细描写,详细刻画了主人公昔日的风采,和他精神上的升华。

最后,作者对于硕人的辛勤劳作给予了表扬和敬佩。

3. 诗歌意义《卫风·硕人》的主要意义是倡导劳动者应该像硕人一样,肩负起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的责任,为家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绵薄之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涉及了《诗经》的两首篇章,这里为您列举一下这两首诗经的一些知识点:
1. 《关雎》
-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通过男女之间的对话,描绘了相思之情。

- 描述了在旧时节日祭祖之际,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 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恋爱观念。

- 诗歌结构上使用了回文对仗的手法,使得整篇诗歌形式完整。

2. 《羔裘》
-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赞美诗,是一首以颂扬豪华和荣耀为主题的诗歌。

- 描述了国君到达盛大宴会的场面和各种豪华的礼物。

- 通过描绘盛宴和礼物的奢华,表达了国君的权威和尊贵。

- 诗歌结构上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篇诗歌形式较为完整。

这些是《八年级下册语文》中,《诗经》的两首篇章《关雎》和《羔裘》的一些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诗经,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风格,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八年级初中关雎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初中关雎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初中关雎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中学阶段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段,不仅是学生开始接触到各种新奇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准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

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其中一项被广泛学习的文学资料就是《诗经》了,而《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便是《关雎》。

本文将会总结《诗经》中的《关雎》知识点,如果您正好需要复习这些理论,那么请您耐心的阅读完本文。

《关雎》的意义《关雎》中描写了天子监视着诸侯,对于国家统治方面极其重要,易于了解人民对选举中新皇帝的意见,同时《关雎》中也描绘了冰冷的政治现实,各方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不择手段,这些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展现出中国古代政治的真实所在,更好的认识国家的发展和沿革。

分类《关雎》共计分为采薇、关雎和清夜三部分,每个部分中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所不同,采薇描写的是女孩们在采薇草,而具有轻松愉快的感觉,相比于《关雎》式报障诸将点名批评的政治风格则要来得宽松许多,清夜的内容描写的则是宫廷内一夜间人员的变动,时间稍微短一些,风格较为悲伤。

词汇和解释1.关:古时候诸侯唱歌时用的一种乐器,下图是明朝《景德公主钞本关雎》的插图中能够看到(您可以尝试在百度中查找)。

2.蔡:蔡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位于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一带,蔡国历史上曾经得到夏、商、周三代的封赐,故在这部诗歌中常常被提及。

3.监:指监视,类似于现代的调查情报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国家遏制可能的反对政府或者钦定统治体系的人物。

4.翩翩:舒展或轻盈的舞姿,例如婀娜多姿的翩翩起舞,可以表示出舞蹈婀娜多姿。

总结通过这整个课程的总结,您可以发现《关雎》描写的是中国古代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其描绘的主题和背景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当时中国国家管理和文化习惯所具有的特殊性,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了解文化遗产的根本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是相当迫切的。

相信本文能够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并将让您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关雎知识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关雎知识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关雎知识知识点汇总------------------------------------------作者xxxx------------------------------------------日期xxxx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一览表项目《<诗经〉二首》相关内容题目解说《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古人将其冠以篇首,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它的评价之高。

作品简介ﻩ《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 / 14第2页共14页背景资料《关雎》选自《国风·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的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八年级诗经三首知识点

八年级诗经三首知识点

八年级诗经三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其中的三首经典作品,分别是《关雎》《蒹葭》和《式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知识点。

一、《关雎》1、诗歌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艺术特色(1)比兴手法诗的开头以雎鸠鸟相向合鸣,兴起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重章叠句全诗多次重复“参差荇菜”,只变换了几个动词,在反复咏唱中,充分表现了男子追求爱情的执着和热烈。

(3)心理描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细腻地刻画了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4、重点词句解析(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指女子的文静美好;“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逑”指配偶。

(2)“寤寐求之”“寤”指醒时,“寐”指睡时,“寤寐”指日夜。

(3)“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二、《蒹葭》1、诗歌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主题思想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3、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深秋清晨的景色,烘托出主人公凄清、惆怅的心情,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2)朦胧美诗中的“伊人”形象模糊,给人以朦胧、神秘之感,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3)回环往复全诗三章,句式相同,只是变换了几个词语,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部编八下《关雎》备考知识点梳理

部编八下《关雎》备考知识点梳理

《关雎》知识点【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情感相契相合,情景交融。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4.诗中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的?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静。

③虚写手法。

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八年级关雎知识点

八年级关雎知识点

八年级关雎知识点《关雎》是《诗经》中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关雎》的相关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品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据考证,这首诗大约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当时的社会,礼教初设,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期望。

二、诗歌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三、诗歌大意在那河中的小洲上,雎鸠鸟关关地鸣叫着。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让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采。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来使她快乐。

四、诗歌主题《关雎》通常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它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曲折与渴望。

同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爱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和礼仪规范。

五、艺术特色1、比兴手法诗的开篇以雎鸠鸟在河洲上关关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以雎鸠鸟的成双成对,象征爱情的和谐美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难以采摘,比喻追求淑女的不易。

2、重章叠句全诗多次重复“参差荇菜”,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3、心理描写诗中细腻地描写了男子追求女子时的心理变化,从“寤寐求之”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含诗经六义等文体常识)①关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诗。

【诗经内容】①关ɡu ān 关ɡu ān 雎j ū鸠ji ū,在z ài 河h é之zh ī洲zh ōu 。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君j ūn 子z ǐ好h ǎo 逑qi ú。

关关, 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古今异义: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

〔窈窕(y ǎoti 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h ǎoqi 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关雎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雎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雎知识点归纳总结《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被称为《诗经》中的一篇。

它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关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其作者、成书背景、主题、文学特点、价值等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歌。

一、《关雎》的作者《关雎》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字永乐,号少游,楚国人。

他在楚国负责政务期间,曾劝谏国君不要与秦国勾结,但遭到了忠臣反被诬陷的陷害,被逼得玩文游武,被陷害至死,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将他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和楚国文化的象征来传颂,这首《关雎》也就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二、《关雎》的成书背景《关雎》是一篇古代的赋诗。

赋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赋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传承。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关雎》也是一首赋诗。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屈原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

三、《关雎》的主题《关雎》的主题是爱情和思乡。

这首诗在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的同时,也表达了屈原思乡的情思。

诗中通过雄鸡和雌鸡的关系,将男女之情和思乡之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和深切思念。

四、《关雎》的文学特点《关雎》具有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朴实感人的情感表达。

诗中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繁复的修辞手法,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念。

整首诗构思巧妙,句句贴切,叙述浑然天成,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五、《关雎》的价值《关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后世古体诗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诗歌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一览表项目《<诗经〉二首》相关内容题目解说《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古人将其冠以篇首,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它的评价之高。

作品简介ﻩ《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国风·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的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关雎》冠首的争议:《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

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鲁诗、韩诗都认为《关雎》是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色。

也有学者认为《关雎》是婚恋诗。

原文对译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词句注释《关雎》词句注释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⑶窈窕(yǎo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mèi):醒和睡.指日夜.⑻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亲近“淑女”.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结构ﻩ《关雎》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主旨归纳ﻩ《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写作手法ﻩ《关雎》写作手法一、比兴手法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二、双声叠韵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三、偶句入韵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内容理解《关雎》的内容:《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理解默写ﻩ《关雎》理解性默写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蒹葭》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1,中考链接ﻩ《关雎》抒发了什么情感、?2;试分析一下,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3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案】1抒发了男主人公求偶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2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比兴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同时雎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的艺术手法。

.3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4、关于《关雎》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3,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4,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答案】B(悠哉(yōu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所以“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错误)5、(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6分,每小题3分)(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6.《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