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建筑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1生态建筑概论

1.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本质内涵

国内关于“生态建筑”的定义有很多,但现在比较公认的是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收集的定义:“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替他学科技术建造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成为邮寄的整体,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词典里的解释可进一步完善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借鉴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时结合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手段,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有机的整体,能够实现自然、建筑、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符合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建筑的本质内涵:①生态建筑仍然属于建筑的范畴,但把环境生态纳入考虑之中。

②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③生态建筑具体目标体现在,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要素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使物质在其中得到顺畅循环,能量在其中得到高效利用;在更好地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同时,也满足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在尽量减少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体现建筑的地域特征。

④生态建筑致力于实现建筑整体生态功能的完善与优化,以实现建筑、人、自然和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和谐与共同发展。

⑤要实现生态建筑,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尊重自然,必须关注建筑所在地域与时代的环境特征,必须将建筑与其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对待,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仔细研究建筑与周围环境个因素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机能。在方法措施上,必须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建筑学以外其它相关学科的适宜技术和手段,才能实现建筑、人、社会和自然地和谐统一和和谐发展。在生态评判上,必须从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分析评价爱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在选址规划阶段注重生态,再设计、建造和使用阶段以至后来的拆除阶段都要注重生态。

1.2生态建筑与绿色、可持续建筑的关系

绿色建筑可理解为无公害、无污染、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建筑,可持续建筑可理解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指导下设计、建造、使用的建筑,它体现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的全面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从内涵上看,生态建筑侧重于从整体和生态的角度,强调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它有其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生态学。绿色建筑则侧重于从环保和健康的角度,强调利用一切可能的行为手段来达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由于生态与环境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所以,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所具有的环境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建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不仅关注“环境—生态—资源”问题,而且强调“盛会—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它涉及社会、经济、技术、人文等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但两者都有不足,那就是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可持续发展建筑师从问题的全局整体性出发而提出来的,其内涵和外延较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要丰富深刻、宽广复杂得多。可以说,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到可持续发展建筑是一个局部到整体、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认识发展过程。然而,创造健康、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

生,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处理问题的。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压较初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三者目前正在走向统一。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建筑也可称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要进行生态建筑活动,首先必须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树立新的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其次是用系统和整体的思想分析处理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遵循相应的生态设计原则和持续发展设计原则,进行生态建筑内容和因素的设计,从而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1.3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1)尊重自然,体现“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

2)满足人和自然共同、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体现“少费多用的原则

4)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5)注意过程环节,体现“发展变化”的原则

1.4生态建筑设计思想与措施

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可以从自然、资源、人类、使用周期、城镇和社区五个方面考虑,对应的主要措施如下表:

1.5生态建筑设计因素及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因素可以从材料与建造方法、功能与可持续性、防护措施、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人类舒适健康、体现地域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等方面考虑,

2生态选址

生态选址及分析师生态建筑活动的首要基本问题。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旋转的基本原则是“复印保养,背山面水”,是我国“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在建筑选址中的具体体现。符合风水理论的风水宝地并非处处都有。因此,对于具体的基址选择,

必须针对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现有的各种社会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影响生态选址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社会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现有的建设和设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现有的绿化和环境保护状况。对于各种因素对基址的影响,可以用麦克哈格的“千层饼”价值叠加法进行分析。

3可持续场地设计

可持续场地设计,就是结合已选场地内外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实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盒对生态的最小破坏,合理布置场地内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交通道路等,使其本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使项目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场地设计包括场地分析及评价、场地的整体布局、场地的建筑布局、外部空间交通组织以及室外热环境与绿化设计等。

3.1场地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场地状况的分析与评价分三个步骤,包括基础资料及其调查研究、基础资料分析以及建设项目的评价。可持续场地分析是指把需要保护的区域和系统分离开来,并认清需要调节的地方级外部区域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场地现有自然条件、建设条件、政策限制性条件等。自然条件主要是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六项基本因素。建设条件主要指现存的人工物质环境光,包括场地内外现存的有关设施及其构成的相互关系,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绿化与环境状况、功能布局与使用要求等。政策限制性条件主要体现在对场地建设的各种控制性指标方面。基础资料分析主要包括:①分析气候特征;②分析场地目前的空气质量;③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检测;④检测土壤对于回填斜坡构造和渗透的适宜性;⑤为湿地的存在和保护濒临灭绝物种而评价场地的生态特性;⑥检查现有植被以便列出重要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清单;⑦将所有潜在的自然灾害标在地图上;⑧用图表的方式列出目前行人和车辆的运动过以及驻留情况,以便确定交通类型;⑨考察利用现有地方交通的可能性;⑩明确建造的限制和要求;○11考察可能恢复的场地文化资源;○12考察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并将其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区;○13力求采用与历史相协调的建筑类型;○14基础设施资料分析。

场地评价是一个检查场地分析所收集和确认的数据,指定具体场地因素重要性级别,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认清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包括:①确定项目中建筑的设计和使用对地形和水文方面的影响。衡量开挖和回填土地的可能性,同时评价侵蚀、淤积和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②使整个区域的排水及整个建筑覆盖区与场地协调一致。③确定某种方法以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破坏。考察场地开发、建造、设计和维护费用。

3.2场地的整体布局

可持续场地布局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建筑组合和外环境布置三方面。场地的总体布局,是指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组成和用地情况,对场地内各种试用活动进行功能分区与用地组织。场地布局是场地设计的重要全局性工作。场地布局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使用对象及场地条件限制,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和使用者行为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室外休息、交通、活动等要求,以及相关的工程设施和相应技术要求。节约场地也是场地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场地的总体布局关键在于对项目的各项要求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功能分区,进而结合场地现有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布置。

3.3场地的建筑布置

建筑物是场地中最重要的组织要素,其组合与布置直接影响到场地内其他设施的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