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是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衡量和描述一个或多个组中观察到
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示形式。
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识别可能隐
藏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许多,它们包括平均值、极差、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可信区间和可靠系数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平均值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指标,它是一组数据的特征性表示。
它
表示的是一个数据集的中间值,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有限数据的“平均”值。
因此,若要计算一些变量的平均值,只需将变量的所有值进行相加,
再除以这些值的个数,就会得到它们的平均值。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的计算方法十
分简单,只需将数据集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然后就得到了极差。
它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数据集中观察到的值的范围。
中位数是指数据集中最中间的数值,也就是数据集中的50%。
它也是
一种特征性表示,可用于表明数据集中数据的“中等”值。
若要计算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可将数据集中所有值排序,之后取中间值即可。
众数是指其中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也叫做出现频率最高
的值。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统计主要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数据。
这些指标通过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数量、比率或者百分比等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统计主要指标以及其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通常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变动的重要参考。
CPI的计算通常通过统计一篮子代表性物品的价格,并根据不同物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权重来计算整体的价格指数。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描述就业人数和劳动力人数之间关系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就业率通常会根据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数比例和失业人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4. 贫困率贫困率是描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困率通常通过统计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线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描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
教育水平通常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统计主要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平均值: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均衡的情况,但在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这些值的影响而偏离。
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值或偏斜分布的情况,中位数通常比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
3.方差: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平均值。
方差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通常与平均值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5.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1到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小于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
百分位数常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如第25百分位数表示有25%的数据小于该值。
7.偏度:偏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曲线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右偏离平均值,负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左偏离平均值,偏度值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8.峰度:峰度是指数据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的尖峰或平缓程度。
较高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较高且集中,较低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较为平缓。
9.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用于建立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回归系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10.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指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判断观察结果是否显著不同于假设的程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表示观察结果与假设的差异发生的可能性低于5%或1%。
这些统计主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更好地推断和预测现象和问题。
使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数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一、收入指标
1.收入:收入指标是企业经营状况最基本的衡量指标,即企业在其中一时期内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费用
2.销售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收入,可以反映企业销售质量和数量及市场表现。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销售单价*销售数量
3.销售利润: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净收入,即净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成本间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4.毛利率: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毛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竞争力。
计算公式: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费用指标
1.管理费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所发生的一类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计算公式:管理费用=行政费用+营销费用+技术研发费用+其它
2.行政费用:是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的费用,包括行政人员薪金、物料支出、通信费用等,可以反映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及费用控制情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生产总值(GDP): 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①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占有的地方生产总值数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旧称限额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额+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当量值),是一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 平均值(Mean):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
2. 中位数(Median):是将一组数据按升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对极端值不敏感,用来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
3. 众数(Mode):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它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尤其适用于描述离散型数据。
4.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的一种度量。
标准差越大,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小。
5. 方差(Variance):是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的平方的平均数。
方差越大,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小。
6.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组数据按升序排列后,位于一些百分比位置的数值。
百分位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分位点。
7. 四分位数(Quartile):是一组数据的四个百分位数,将数据分为四个等分。
第一个四分位数(Q1)表示25%的数据位于它之下,第二个四分位数(Q2)即中位数,第三个四分位数(Q3)表示75%的数据位于它之上。
8. 偏度(Skewness):是描述数据分布形态的指标,反映了数据分布的对称性。
当偏度为0时,数据分布为对称分布;当偏度大于0时,数据分布偏向右侧;当偏度小于0时,数据分布偏向左侧。
9. 峰度(Kurtosis):是描述数据分布形态的指标,反映了数据分布的尖峭程度。
正态分布的峰度为3,大于3表示数据分布更尖峭,小于3表示数据分布更平坦。
10.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弱的指标。
相关系数介于-1和1之间,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时,表示两个变量没有线性关系。
11.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是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的绝对值。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集的中心位置。
计算公式: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值;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 众数(Mode)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频数,频数最大的即为众数。
4. 极差(Range)极差是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 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描述了数据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方差=(∑(x-平均数)²)/数据个数6.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公式:标准差=√方差7. 百分位数(Percentile)百分位数指的是在有序数据中,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对有序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百分位数=(百分位数位置/数据个数)×1008.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取值范围为-1到1计算公式:相关系数= Cov(x, y) / (σx × σy),其中 Cov(x, y)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σx 和σy 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标准差。
9. 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回归方程用于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和解释数据。
计算公式:y = a + bx,其中 a 和 b 分别代表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
10.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离散系数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变异性的指标,可以消除不同数据集因单位或量纲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统计指标的含义
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是一种用于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中,统计指标被广泛应用,用于衡量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标,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一、平均值平均值是最常见的统计指标之一。
它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计算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值的含义是整体数据的典型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如平均工资、平均成绩等。
二、中位数中位数也是一种用于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中位数是将一组有序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数据的分布情况,避免了极端值的干扰。
三、标准差标准差是衡量数据波动性的指标。
它反映了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标准差越大,数据的波动性就越大;标准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性较小。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点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相加,然后取平均值的正平方根。
标准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它的取值范围从-1到1,其中-1表示完全负相关,1表示完全正相关,0表示不存在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建立数学模型和预测方程时有重要应用。
五、百分比百分比用于表示一个数值在总数中的比例。
百分比计算的方法是将所关注的数值除以总数,再乘以100。
百分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特定现象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如人口比例、市场份额等。
六、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组数据中的趋势和规律,并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
总结:统计指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和现象而发展出来的重要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趋势、分布和关系,为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地区生产总值指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最终使用的产品和的货币表现。
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的价值。
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本国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国居民投资、外国居民生产的,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所以地区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使用法。
国外净要素收入与生产总值之和,即为国民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为常住单位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报酬,它反映劳动者参与增加值创造而获得的原始收入。
具体包括从各种来源开支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即单位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形式,从成本、费用和利润中为劳动者支付的各种开支,以及个体和其他劳动者通过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应提取的补偿价值,它反映了全部固定资产在本期生产中的资产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折旧费。
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和居民住房则应进行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价值、支付劳动者报酬和上缴政府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参与增加值创造而应得到的原始收入份额。
该指标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但要扣除税后项目中支付的工资、福利及公益金等。
61。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活动。
农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口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中,有许多主要的统计指标,下面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释。
1.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中所有农产品的总产量与价格之积。
它通过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来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农业总产值越高,说明农业生产效益越好,农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2.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产量是指特定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的产量。
它能反映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意味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和农产品的需求。
3.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农业产量。
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负担。
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平均收入。
它是评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是否惠及广大农民的重要衡量标准。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表明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改善。
5.农业资产规模:农业资产规模是指农业经营者拥有的土地、农机设备、农产品和其他农业资产的总量。
它能反映农业经营者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
农业资产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6.农田面积:农田面积是指农业生产所用的耕地面积。
它是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农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和粮食供应的增加。
7.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机设备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
它能够反映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和资源利用情况。
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合理控制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
8.农产品贸易额:农产品贸易额是指农产品的进出口总值。
它是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平衡的重要指标。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Explanatory Notes on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i要蜣矸褚畚秤猙Explanatory Notes cm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一、行政区划、人口、劳动力及土地资源所辖行政区、县(旗)、县级市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批准,本市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区、县(旗)、县级市。
年末总人口是指本市本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总数,为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指一年内各个时点的人口的平均数。
年平均人口数是综合反映年内的人口规模的主要指标,也是计算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的必要指标。
其计算方法可利用一年中12个月的月末人口相加除以12求得,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根据年初人口数加年末人口数除以2计算求得。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
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从业人员不包括: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指辖区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包括耕地、荒山、荒地、山林、草原、滩涂、道路和建筑物占地等陆地面积,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
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
建成区面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居住用地面积指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居住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综合经济地区生产总值(GR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支出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
主要包括:(1)一般公共服务: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支出,包括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税收事务、审计事务、海关事务、人力资源事务、纪检监察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商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国土资源事务、海洋管理事务、测绘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港澳台侨事务、档案事务、共产党事务、民主党派事务及工商联事务、群众团体事务、彩票事务等。
(2)外交:指政府外交事务支出,包括外交行政管理、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边界勘界联检等方面的支出。
(3)国防:指政府用于国防方面的支出,包括用于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国防科研事业、专项工程、国防动员等方面的支出。
(4)公共安全:指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包括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监狱、劳教、国家保密、缉私警察等。
(5)教育:指政府教育事务支出,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技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生教育、特殊教育、干部继续教育、教育机关服务等。
(6)科学技术:指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tjsj/ndsj/2010/indexch.htm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具体包括: (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等(但不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缫丝、纺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
1984年以前农村的村及村以下办工业归属农业,1984年以后划归工业。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为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
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指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独立核算盈亏,并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本年鉴中涉及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指国有企业加上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企业(即原全民所有制工业或国营工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联营企业。
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营和私营工业,后均改造为国营工业,1992年改为国有工业,这部分工业的资料不单独分列时,均包括在国有企业内。
国有控股企业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进行的"国有控股"分类。
它是指这些企业的全部资产中国有资产(股份)相对其他所有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有者占资(股)最多的企业。
该分组反映了国有经济控股情况。
集体企业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包括城乡所有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人均GDP就是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平均数(主要为了与GDP计算时的在地原则一致,剔除人口流动因素影响),人均GDP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水平,我国的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主要以人均GDP为划分标准。
人均GDP不仅受经济总量的影响,也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
3、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工农业总产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加农业总产值,是工业和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区别:GDP计算的是增加值,不是总产值,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工农业总产值会有重复计算,比如A厂生产轮胎,总产值1亿,B厂从A厂买了轮胎生产汽车,总产值10亿,A+B厂的总产值就是11亿,这样其实轮胎重复计算了一次,如果算增加值,对于B厂来说,其轮胎就要作为中间投入在总产值中扣除,就不会重复计算。
例如某镇在年终报告中提到本镇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因为在一个镇内不能完全统计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因此简单的把工业总产值加上农业总产值就认为是生产总值(GDP)的观念是错误的。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1、农林牧渔业产值:它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观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农林牧渔业与工业、农林牧渔业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计算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
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核算范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范围是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个系统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单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核算范围也就是本辖区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品的价值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的总和,执行日历年度。
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时,采用现行价格。
现行价格:是指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即生产者第一手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来源于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
生产价格调查资料中没有涵盖到的少数农产品,可以用集贸市场价格资料代替;没有市场价格的农作物用生产成本代替。
农产品的现行价格不包括利润分成、价格补贴(助)及生产扶持费在内。
按现价计算的产值主要反映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
附:不变价格:是全国通用的某一固定年份的农产品价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是为了观察农业的发展速度,消除不同年度的价格变动、不同地区之间价格差别的影响,使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具有可比性。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过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1990年的农产品不变价格,国家统计局决定从2005年年报起取消按不变价格核算农业总产值。
正式实施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
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价值,是指各单位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即本单位或本行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从宏观上来说,增加值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即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微观来说,增加值能客观反映企业单位或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速度和收入等情况。
因此,计算增加值不仅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微观的企业和行业管理的需要。
增加值和总产值相比较,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增加值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消除了总产值计算时的重复因素,计算结果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
(三)工业统计指标1、工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它包括:在本企业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
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2、轻重工业总产值的划分:是按“工厂法”计算的,即一个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性质属于轻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轻工业总产值;如它的主要产品性质属于重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重工业总产值。
3、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工业中间投入加上应交增值税;一种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为要素分配法。
4、工业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5、工业产销率:即产品产销率,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品生产实现销售的程度,即生产与销售衔接程度,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产品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程度越大,反之则小,计算公式为:产销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四)单位GDP能耗1、单位GDP能耗。
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简称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是调查年度内,能源消费量与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其中GDP按可比价格计算。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是反映万元GDP能耗降低程度的相对指标。
计算公式为: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本期万元GDP能耗÷基期万元GDP能耗-1)×100%2、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1)能源消费构成。
由于各种能源的自然禀赋不同,同等标准量的不同能源的热值利用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生产(创造)一个计量单位的GDP,如果使用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同,则消耗的能源量(综合能源消费量)不同。
(2)核算GDP的各要素。
GDP是各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值税。
在与能源消耗相关性较强的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各要素的变化都对GDP有一定影响,进而对单位GDP能耗产生影响。
其中包括引起增加值率变化的计算中间投入和总产出的价格构成,增值税率等。
(3)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
(4)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供应决定的地域产业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
(五)资质内建筑业1、统计范围:根据建设部新的资质管理办法,在报告期,本辖区内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及所属产业活动单位。
2、统计原则:辖区内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按照法人单位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不在本县注册的资质内建筑企业在我县施工完成的产值不属于此统计范畴)。
3、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建筑业总产值包括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和其他产值三部分内容。
4、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的最终成果。
建筑业增加值=本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工程施工应付工资+工程施工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税金+管理费用中的劳动待业保险费+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目前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实行评估制,市局根据省局反馈情况给各县评估,主要以资质内建筑业完成的产值、上交的建筑业营业税和投资上的建安工程为依据,其次参考外地在汉建筑企业在我县完成的产值。
5、外地在汉建筑企业:是指注册地在汉中市以外、施工在我县的资质内建筑企业。
(外地在汉建筑企业在我县施工完成的产值不能算作我县建筑业产值,只作为建筑业增加值评估的参考依据)。
(六)房地产统计指标1、统计范围: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及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2、统计原则:辖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执照、法人单位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虽在本县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单位在本县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纳入统计范围)3、数据采集: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报表实行双规制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