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与吸附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7章 制备色谱技术
7.1 制备薄层色谱技术 7.2 常规柱色谱技术 7.3 加压液相色谱技术 7.4 逆流色谱法 7.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7.6 模拟床移动色谱法 7.7 制备气相色谱法 7.8 径相色谱法 7.9 顶替色谱法 7.10 离子交换与吸附
制备色谱技术
制备色谱的特点:
最有效的制备性分离技术;
实验室规模、小批量生产、产业化制备;
不同领域产品量不一样,阐明化学结构和
生物活性,30-50 mg足够,分析用标准
品100 mg以上,有机合成通常需要g级以
上;
薄层色谱
柱色谱
制备色谱技术
7.1 制备薄层色谱技术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 分辨率高; a. 切割谱带更加方便; b. 自动化:自动点样仪、自动程序展开仪、 薄层扫描仪、多种强制流动技术、多种联 用技术如傅立叶变换红外、拉曼、质谱等。
50-300
2-7
50-500
2-12
制备色谱技术
7.2 常规柱色谱技术
可使用较大直径的色谱柱,更多的固定相,
因此样品量可以更大;
分离速度较慢,样品可能被不可逆吸附;
不适合小颗粒的吸附剂?
改进方法:减压、加压等
制备色谱技术
柱色谱常用固定相
(1)硅胶:官能团和分子的几何形状,对异构
比表面积
制备色谱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使用:
用前需预处理除去杂质:
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
渗漉法----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湿法装柱,浸泡12
h后洗脱2-3倍柱体积,再浸泡3-5 h后洗脱2-3倍柱体
积,重复直到流出的有机溶剂与水混合不呈现白色乳 浊现象为止,用大量蒸馏水洗去乙醇即可。如单独采 用有机溶剂洗不尽杂质,则可用酸碱处理,2-5%盐 酸、2-5%NaOH溶液浸泡,洗脱,水洗。
土壤学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第一章1.矿物: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岩浆矿物。
(2)表生矿物。
(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
【任记四个】3.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
【任记三个】4.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
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腐殖质层。
(3)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母质层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海水提锂
目前, 在海水提锂研究中主要应用溶剂萃 取法和吸附剂法。由于海水中锂浓度仅 0.17mg/L- 1因此从低锂浓度海水中提锂, 吸附剂法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海水提锂方 法。
海水提锂原理
1、溶剂萃取法
冠醚通过静电能作用同离子半径与内腔 相匹配的阴离子结合, 会对不同半径阳 离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产生巨大差异。 由于各种冠醚的孔穴大小不同,所能容 纳的离子便出现法
离子交换与吸附法是利用对溶液中的锂 离子具有选择吸附或交换性的载体来实 现锂离子与其他杂质离子的分离。
海水提锂工艺流程
图1、吸附法海水提锂试验装置示意图
海水提锂工艺流程
图2、吸附法海水工艺流程图
磷酸铝吸附除水中氟的研究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6, 22(6): 527 ~ 535ION EXCHANGE AND ADSORPTION文章编号:1001-5493(2006)06-0527-09磷酸铝吸附除水中氟的研究*詹予忠李玲玲汪永威杨向东郑州大学化工学院,郑州450002摘要: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比表面为308m2/g的无定形磷酸铝吸附除氟性能,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量等对吸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磷酸铝吸附除氟高效、迅速,30min内可以接近最大吸附量。
对含氟50mg/g的溶液,优化条件下的最大除氟率约93%。
研究了吸附与溶液pH的关系,得到了优化pH值并解释了吸附机理。
吸附的最佳pH值约为5.5。
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了吸附速率并计算了速率常数。
用Langmuir方程拟合了吸附等温线,计算的饱和吸附量为53.5mg/g。
吸附剂量对分配系数的影响表明吸附剂表面是不均匀的。
关键词:除氟;吸附;磷酸铝;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中图分类号:O647.3; X79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饮用水适宜的氟浓度为0.5mg/L~1mg/L,当饮用水中氟含量不足时,易患龋齿病;但若长期饮用氟浓度高于1mg/L的水,则会引起氟斑牙病;长期饮用氟浓度为3mg/L~6mg/L的水会引起氟骨症。
因此,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均为含氟不大于1mg/L。
我国含氟地下水分布广泛,影响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亿人。
另外,工业上含氟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铝加工、焦炭、玻璃、电子、电镀、化肥、农药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氟化物,经一般的化学沉淀法处理含氟量仍有20mg/L~30mg/L,高于国家规定的10mg/L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污染水源,使饮用水处理更加困难。
吸附法是一种重要的除水中氟的方法[1],成本较低,而且除氟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含氟量较低的水处理。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活性氧化铝除氟,但其吸附容量只有0.06mg/g~2mg/g,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小的场合。
环境监测课件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反应
任何离子交换反应都有三个特征:①和 其他化学反应一样服从当量定律,即以等 当量进行交换;②是一种可逆反应,遵循 质量作用定律;③交换剂具有选择性。交 换剂上的交换离子先和交换势大的离子交 换。在常温和低浓度时,阳离子价数愈高, 交换势就愈大;同价离子则原子序数愈大, 交换势愈大。强酸阳树脂的选择性顺序为:
以银型抗菌沸石(熔盐离子交换法)的合成为例: Na+(Z)+Ag+=== Ag+ (Z) + Na+ 式中:沸石为云峰人造沸石,交换盐为AgN03
(1)参照云峰沸石的电子能谱图 可知云峰人造沸石为钠型沸石,可交 换阳离子为Na+离子; (2)熔盐体系中,液相仅为熔融态AgN03,固相为沸石; (3)由于不存在其他竞争离子,可以认为在沸石表面:
始,[Na+(Z)] =1 始,[Ag+(Z)] =0 始,[Na+] =0 始,[Ag+] =1 平衡时,设 [Ag+(Z)]等于q(mmol/100g沸石),则 [Na+(Z)]等于:(CEC一 q量)(,mm平o衡l/1时00沸g沸石石相)与。熔沸盐石相样中品,质各量组为分Gs摩,尔熔分盐数质如量下为,GAgNO3 ,M为摩尔质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能力顺序: SO42- > NO3- > Cl- > HCO3- > HSiO3- > F我们学习过的半径大小比较,同主族周期大的半径大,应 该是r(Cl-) > r(F-).而上述序反映出的是 r(F-) > r(Cl-).二者 矛盾明显.查数据发现,F-的水化半径为0.352nm ,而Cl的水化半径为0.332nm ,Br- 0.33nm , I- 0.331nm,它们的增减 趋势是相反的,F-的水合离子半径最大.
2007年《离子交换与吸附》总目次
・7 5 8・
In xhn e n A srd n o cag d dop o E a
2o 年 1 o8 2月 2 0日
硼特效树脂吸附硼的动力学研 究……………… 闫春燕,伊文涛,马培华,邓小川,李法 强,诸葛芹 (o ) 2 0 疏水, 亲水性大孔聚二乙烯基苯, 丙烯酰乙二胺互贯网络的合成及对水溶液中双酚 A的吸附研究 聚
聚苯乙烯 负载聚酰胺一 胺型螯合树脂对 H g 的吸附分离性能……………纪春暖,曲荣君, 张秀娟 等 (8) 13
智能水凝胶研究最新进展 ……………………………………………… 毕 曼,郝 红, 涛,赵亚玲 (8 ) 李 1 8
第 3期
表面 印迹纳米磁性壳聚糖 的制 备及对 c ()的吸附研 究………………………………肖 玲,陈乐英 (9 ) un 13
新型硅胶. 聚合胺树脂 从氯化钴 电解液 中深度净化除铜……………温俊杰,张启修 , 张贵清,张力萍 (6 ) 12
大孔阳离子交 换树 脂对奈替米星的吸附研究……………………… 许会平, 彭奇均, 李莉霞, 泳 (6) 赵 18
交联羧 甲基 壳聚糖 吸附痕量汞研 究……… …………………………宋吉英,李 军德,王东 强,王艳丽 (7)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淑芹,廖文文,谢祥林, 张东文, 徐满才 (O ) 28
聚酯基硫脲树脂 P u—对 A ( DT I gI )的吸附性能研究……………李 婷,钟 宏, 帅,黄 静, 王 殷保稳 (1) 2 6
离子交换树脂对长春花中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长春碱的富集研究 ……………………………………
通过氧化 改性提高载银活性 炭的抗菌 性能…………………………刘文宏,袁怀波,吕建平,杨善中 (2 ) 1 4 新型含硅离子交换树脂 珠体的合成……………………………王 品,何明阳,郭 哲,刘迎春, 群 (3 ) 陈 11 树脂吸附法分离纯化桑 叶总黄酮( H1 3 I 0 树脂对桑叶水提液 中总黄酮的吸附性能…………………… )
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其对吸附影响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1 期
离 子 交 换 与 吸 附
・ 9・ 8
被烧掉 ,结构 出现不完整性 ,加 之灰分的存在 ,活性炭基本结构产生缺 陷,氧 原子和氢原子吸 附于缺 陷
上,形成了各种 含氧官能团。
相关研 究 利用活性 炭与重氮 甲烷、 甲醇的反应 得到 了活性炭 的表面含氧官 能团的化学结构 , 主要有:
离子交换与吸附文章编号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其对吸附影响的研究进展丰孟冠华李爱民料张全兴污染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摘要对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种类生成原因以及活性炭含氧官能团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物的吸附性能发生变化介绍了吸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时含氧官能团参与的作用机理并对含前言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进行了综述
根据峰的位置 不同可 以推 断出存 在的含氧 官能团。 3 X射线 光电子能谱 XP [ 0 . 4 S9 l ,
X S分 析是根据样 品在具有 能量 为 h P v的软性 x射 线辐射下 , 由于光 电效应而释放 出具有各种动 能的 光 电子 ,根据释放 出的光电子动能和光 电子量 ,来获得有关试样表面元素组 成和化学键状态的信息 。在 活性炭表面化学分析应用 中 x射线光 电子 能谱 是通过对特定原子如碳、氧的键能进行扫描而对其化 学键
( a )羧基 ()内酯基 ( b c )酚羟基 ()羰基 , d 其结构如图 I 所示【 。
3 活性炭表 面含氧 官能团的表征
3 B em滴定法【1 . oh I , 6
B em 滴定法是 由 B e m 提 出的对活性炭含氧官能团的分析方法 。根 据不 同强 度的碱与不同 oh o h H.
孟冠华 李 爱 民料 张 全 兴
新型分离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研究生)
分离科学与技术课程英文名称: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ique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材料化学等专业分离科学与技术龙活虎(学时范围: 60 学时)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也可作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组分的分离和预富集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沉淀与共沉淀、蒸馏与挥发、液-液萃取、离子交换、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萃取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电化学分离、浮选分离、选择性溶解、膜分离、分离方法的选择。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的内容:液相色谱、萃取色谱、浮选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
掌握的内容:沉淀与共沉淀、蒸馏与挥发、溶剂萃取、离子交换与吸附、离子色谱、气相色谱、电化学分离、选择性溶解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础化学知识。
前导课程:四大基础化学。
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以介绍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实例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
七、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60内容学时1、概论 22、沉淀与共沉淀 43、蒸馏与挥发 24、溶剂萃取 65、离子交换与吸附 66、离子色谱 67、气相色谱 68、液相色谱 69、萃取色谱 410、超临界流体萃取 211、电化学分离 612、浮选分离 213、选择性溶解 214、膜分离 415、分离方法的选择 2八、本课程在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讲解每一部分内容后,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
九、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十、其它有关问题说明大纲撰写人:王英滨大纲审阅人:学院负责人:制订日期:2001年12月。
2007年《离子交换与吸附》总目次 第1期
等规聚丙烯接枝 N (一 1萘基) 马来酰 亚胺的合成及其结 晶形态研 究 …………………… …… ……………
………… ………………………… …… ……………………… 王 颖,李贺先,王国昌,杨海龙,何炳林 (o 1)
新型树脂基水合氧 化铁对水体中微量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 …… ………陈新庆,潘丙才,潘丙军 等 (6 1) 氯化钙在 1X 分子筛上 的微波强化分散及其氨吸附的研 究……………………… …… ………………… 0
刘 静,金映虹,杨 超,张 斌,郑承纲,宋存江 (2 ) 19 刘 亮,范力仁,段 运 ,田惠卿,李华星 (3 ) 17
聚 ( 丙烯 酰胺基一一 2 一 2甲基丙磺 酸, 丙烯酰胺)水凝胶合成与性能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子交换与吸附》征稿简则
第 2期
二 乙烯苯 一异氰酸三烯丙基酯一丙烯腈共聚物 大孔树脂对原花青素 的吸 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汤海燕,赵瑞英,程绍玲,阎虎生 (8 9)
焙烧层状氢氧 化镁 铝对水中氟离子 的吸 附性 能……………………李冬梅,王海增,王立秋,赵正鹏 (0 ) 13 水蒸气活化制各烟 杆基颗粒活性炭 的研究 …… 夏洪 应,彭金辉,张利波,涂欣达,马祥元,涂建华 (1) 12 国产氢型 阳离子交换 ( 酸型) L 磺 HP C色谱柱在利巴韦林注射液分析中的应用一…………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社-投稿编辑部-期刊网
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社-投稿编辑部-期刊网公务员之家致力于《离子交换与吸附》同类优秀杂志信息整理收录。
本组稿中心并非杂志社官方网站!本站仅为客户提供本类同级期刊发表相关渠道和相关信息的中介服务。
文章是否采用以杂志社的官方通知书为准。
同时,本站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根据客户需要,选择最适合客户的正规期刊发表论文,帮助你节约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你成为我们的客户,体验了发表全过程并认为非常满意的话,请你记住公务员之家并向你的朋友推荐我们。
离子交换与吸附刊名:离子交换与吸附IonExchangeandAdsorption主办:南开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天津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1-5493CN12-1147邮发代号6-57创刊年:1985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04年度核心期刊《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信息:《离子交换与吸附》旨在反应国内外离子交换剂、吸附剂、高分子催、高分子试剂、医用高分子材料以及其他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科研、生产、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诸方面的进展和动向。
发表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探讨应用基础理论,介绍新的实验技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反应性高分子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经验交流、专论与综述。
《离子交换与吸附》常见论文发表范例:吸附法处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张龙吴伟李爱民喻学敏张全兴选择性吸附树脂ADS-22制备高含量大豆异黄酮---周丽姜文花崔强高锡才史作清丁学慧季铵型阳离子蔗渣纤维素对甘蔗清汁的澄清研究---赵丽娜张晋博宗宝孙卫东析因设计法优化制备聚DVB型整体柱及分离小分子物质的应用---杨朔徐环昕刘坐镇邬行彦小孔沸石微结构的CO_2吸附表征---黄艳芳马正飞姚虎卿改性活性炭对噻吩的吸附性能研究---于维钊郑经堂何小超曲险峰张延宗赵玉翠吸附法脱除烷基化用汽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刘兴利王榕李永红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吸附制备V ALIENAMINE---杨磊马春慧高敏祖元刚MSA-CSBM串联电解槽双成对电解制备乙醛酸---董燕青郑曦陈日耀陈晓陈震纤维素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生物活化研究---孙丹曹宇白钢张奇碳羟基磷灰石除废水中铬VI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唐文清曾荣英冯泳兰许金生李小明曾光明氟哌酸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刘伟王兵NICA-DONNAN模型对重金属吸附的应用进展---赵雪涛郜洪文丝瓜络的化学修饰及其对混旋体的拆分特性---杨红刘引烽毛金浩王立平交联羧甲基红薯淀粉降低水中CA~2+含量的研究---袁怀波叶明陆怡陈宗道L+-乳酸提取纯化新工艺---王国英史高峰李春雷隽惠玲崔广东半制备色谱柱装填条件的选择---周卫红林炳昌热重分析技术测定二苯并呋喃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相平衡---李湘郭海福闫鹏吸附树脂和活性炭对气体中苯的吸附研究---李启芬龙超刘鹏钱洪明李爱民共固定化TNF-Α/IFN-Γ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长效抑制作用---王文文陶慧敏李志斌陈佳媚廖瑞雪郭浩然关燕清腐殖酸对汞的吸附特性与动力学研究---冯素萍沈永裘娜大孔吸附树脂对莲房原花青素吸附纯化性能的研究---段玉清张海晖周密葛方胜闫永胜谢笔钧氯化钙在粗孔硅胶上的单层分散及其氨吸附-乙醇溶液浸渍法的影响---汤茂辉张伟东杨景昌唐猷成胡芬含乙二醇低聚体间隔臂的胆酸酯及其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许忠海李涛宋媛媛李湛勇张栩关英载铁复合环境材料的制备及对水体中砷的深度净化---张庆建张炜铭潘丙才张全兴大孔吸附树脂结合酶解法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研究---杨菊红王楠孙艳华偕胺肟基功能高分子膜对铀吸附过程的研究---辛浩波吴航杨金凤负载氧化铁大孔树脂及其对巴戟天多糖平衡吸附的性质---李湘郭海福梁巧荣黄清梅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丹酚酸的研究---吴小东王红蕾齐崴何志敏MG/AL型水滑石吸附硼的实验研究---闫春燕伊文涛马培华李法强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迷迭香脂溶性总酚酸的研究---杨磊隋小宇马春慧祖元刚化学改性琼脂糖凝胶的物化性能及其对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纯化应用研究---赵彦鼎杨博张鹏宇王燕贺小艳郭立安贺浪冲SH15树脂吸附胞二磷胆碱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赵宇阮文辉汤佳鹏张磊熊健应汉杰壳聚糖-铝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谢光勇杜传青一维纳米炭/竹炭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张江南吴凌黄正宏康飞宇需要检测文章的朋友请点击>> 需要发表文章的朋友请点击>>公务员之家创建于2003年,历经6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86.1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
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
2021年第01期151中国高新科技TECHNOLOGY APPLICATION | 技术应用18世纪末,那些不溶于水的固态氧化物被人们称之为“土”,因此被认为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存储量巨大,但提取难度高,因此应用量较少,故得名“稀土”。
稀土元素包括2部分: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与之密切相关的钪、钇元素,共17种。
氟碳铈矿、独居石、铈硅石、褐帘石(含有稀土镧和稀有金属钒)是已知的250种稀土矿物中最重要的几种之一。
以独居石为例,一般情况下为黄褐色或棕色,矿石内部富含有稀土元素,具备经济采掘效用,常见于中国、泰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印度的近海地区。
近几年,随着工业需求量的增加,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科技总体水平的提升,我国已成为稀土出口国中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针对国内情况,稀土材料为新兴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依赖于中国的稀土材料,也为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
目前已知的电子、农业、冶金、环境保护、陶瓷和纺织业等领域均需要稀土元素。
例如稀土元素在磁、光、电方面的优异性能,是许多高新材料不可或缺的基础,具体可用于计算机通信和高速公路信息记录及储备等方面。
在农业领域,稀土农用技术已相当成熟了,例如采用适量浓度的氧化镧和氧化钆等纳米颗粒可以很好地促进油菜、卷心菜和黄瓜等农作物根部发育。
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稀土可以诱导种子产生新的酶,以提高植物活性,使种子快速萌发成长,提高其发芽率和存活率。
此外,经过稀土处理的种子品质也会大大提升,在本质上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从而在农业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便利。
冶金领域对稀土的使用较为常见,它通常用作钢的添加剂和铸铁的球化剂。
20世纪40年代,稀土开始在铸铁中广泛应用,稀土能与铁水之中的氧、硫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氧和硫的作用。
《离子交换与吸附》第4届编委会名单
离 子 交 换 与 吸 附
L 工 I j IA O H U A N Y U X IF U Z
200 8
年第
24
卷第
5
期
主 编:
国 内外 公 开 发行
19 8 5
圃
双 月刊
年创刊
编辑 : 《 子 交换与吸 附》 编蚕会 离
地址
:
印刷 : 天 津 市 路 发 印刷 厂
30007 l
天津南开大学
邮政编码
:
《 子 交 换 与 吸 附 》 第 4 届 编委会 名 单 离
主
编 : lf 可 林 l 炳
一
—
/
一
一
。
\
l
、
一
1
副主 编 : ( 按 姓 氏 笔 划 为序 )
王 补森
\
、
/ I
j
史作 清
凌达 仁
王 补森
孙君 坦 袁 直
闫虎 生
顾觉奋
王 海仁
陈义
陶叠
9 17 63X
卓仁 禧 编 委
:
玉
LLeabharlann 08一 一,
10 4 4 0 0 0 3 2 7
m a
i l :l z i h v
x
f@
n a n
ka i
。
e
du
.
c n
年
10
月 20 目
—
定价 : 10
.
00 元
I S S N 1 0 0 1
5 4 9 3
' ~>
9
d/1l1l1 1lllJll1l lfl !
. .
. . .. 7 7 , 。 ,。 4 9 。, . .. … 。 5 。
离子交换与吸附
离子交换与吸附
离子交换是指利用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树脂等介质,以一定的压力或电势使溶液中的离子交换,以实现分离、纯化、浓缩等操作的技术。
离子交换主要有催化离子交换、离子交换吸附、离子交换沉淀法等,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分离纯化技术。
吸附是指溶液中的某种微粒以极薄介质覆盖表面,形成微膜,使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或分子吸附到表面上的一种物理现象。
一般来说,吸附必须要有一个吸附介质,它是把吸附的物质物理地粘附在它的表面上。
吸附可以用于分离、纯化某些物质,也可以用于修饰试管、滤纸等,大大增加试管、滤纸的选择性。
《离子交换与吸附》征稿简则
生产 、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诸方面的进展和动向。发表科研论文和科研 成果,探 讨应用基础理论 ,介绍
新的实验技术 ,生产技术和应 用技术 ,交流工作经验 ,促进反应性高分子科学技术的发展。
l栏 目设 置
11学术论文 .
报道具有创新性科研成 果、学术水平 高、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好学术论文。全文包括图、表 、参考
Tcn l y[】Taj : a ki nvri u lh 2 0 , l ̄ 4 eh oo C , i i N n a U ie t P bi , 00 p 3 1 g nn sy s
2 - 专利 .3 6 按 作 者 、 专利 题 目【 献 标识 码 】 文 、专 利名 称 ( 写 ) 专利 号 、年 顺 序 书 写 ,如 : 缩 、
文献、中英文摘要及中英 关键词等一般在 6O O O道重要研 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沿 的领先成 果 ( 此类稿件 旨在第一时 间报道新发明、 新发现、 新
成果。来稿时请附发表快报理 由,刊登后仍可发表论文) ,全文限 30 0 0字以内。
1 . 3研究简报
报道研究工作中的部分或阶段性成果 ,全文限在 3 0 O o字左右。 1 . 4专论与综述 结合 自己的系统科研工作对该领域 国内外的近期研究进 展进行评述,并能提出新的观 点,以 8 0 00字 为宜 .综述性文章原则上 为约稿,谢绝投稿 ,对 自认为水平较好的综述性文章 ,可 由本刊编委或审稿人 推荐投稿。
烷基化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XPS光谱分析
2 实验部分
2.1 原材料与仪器 壳聚糖 (山东海得贝公司),脱乙酰化度 90%,平均分子量 8500;透析袋 (鼎国生物技
术有限公司),D36mm,截留分子量 6000~8000;氯代十六烷 (上海医药公司),化学纯; 氯代十二烷 (上海化学试剂三厂),化学纯;溴代正辛烷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材供应站),化 学纯;溴代正丁烷 (常州市光明生物化学研究所),分析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3 南开大学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要: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卤代烃的 N-烷基取代反应制备得到烷基壳聚糖衍生物,红外光谱表 明,烷基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并通过 x 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定量分析了烷基 在壳聚糖各个官能团上的分布。动态光散射研究表明,该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在 10nm~200nm 范围的纳米微粒。 关键词:壳聚糖;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X 射线光电子能谱 中图分类号:TQ425 文献标识码:A
都以污染物为内标物,以其 C1s 在 285.00eV
5000
的结合能为标准,对样品的所有吸收峰进行电
荷校正[14],由于本文是用饱和烷烃对壳聚糖进
4000
行改性,最终在壳聚糖分子中引入主链为 C-C
3000
C/S
键的取代基,因此亦采用以饱和烷烃污染物为
2000
1
内标的方法对所有样品的 XPS 谱图进行电荷
编号 12Fra bibliotekTable 3 N1s XPS Spectroscopy Result of Chitosan
可能的键合情况
结合能 (eV)
半峰宽 (eV)
C-N*
401.03
3.09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第(1)与(7)步骤为对流扩散,其速率在10-2m/S数量级, 而( 4 )为化学反应,其速率通常大于 10- 2m/S, 因此都不可 能成为速度的控制步骤。( 2 )与( 6 )步骤称为膜扩散, (3)与(5)步骤为粒扩散,其速率都在10-5m/S数量级, 因此往往成为速度的控制步骤。
离子交换原理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离子交换过程是被分离组分在水溶液与固体离子交 换剂之间发生的一种化学计量分配过程。
mRn B nAm nRm A mBn
– 吸附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剂上的固定基团与反离子 间的静电引力,同时也可能存在其它化学键合。
– 与萃取类比:
• 酸性络合萃取(阳离子交换) • 离子缔合萃取(阴离子交换)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电解质溶液浓度与非交换吸入量关系
电解质溶液浓度 (元电荷物质浓度, mol/L)
0.01 0.1 0.32 1.0 3.2
非交换吸入量(Y/Q)%
0.01 ~1 ~8 ~50 ~250
离子交换动力学
• 从动力学角度上说,离子交换过程的实质是 – 水相与树脂相之间的传质过程
对离子交换设备的基本要求是:
(1)树脂与溶液应接触良好; (2)树脂在柱内停留时间要长,溶液在柱内停留时间在保证吸附率前提 下应尽量短; (3)树脂相与溶液相容易分离; (4)尽量减少或避免树脂的磨损与破碎。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固定床
– 固定床是工程上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类离子交换设备 – 优点
道南势EDon:
当RA型阳树脂与强电解质AY的稀溶液接触时,树脂相中阳离子A +的浓度远远大于稀溶液中A+的浓度,故少量A+从树脂相进入溶 液相,而溶液中的极少量Y-进入树脂相,致使树脂相带负电荷, 溶液相带正电荷,从而在两相间形式一个电势差,称之为道南势 EDon。 显然道南势一建立,静电作用将阻止A+继续进一步离开树脂相, 排斥Y-进入树脂相,直到浓度差所产生的作用与道南势的作用相 抵消即达到平衡为止。离子交换树脂对电解质的这种排斥作用, 通常称为道南排斥。所以一般情况下,稀溶液中可忽略中性分子 进入树脂相。
a Na
离子交换树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离子交换树脂结构模型图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稀溶液中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 Na ][ Cl ] [ Na ][ Cl ]
[ Na ] [Cl ]
[ Na ][Cl ] [Cl ]2
逆流连续床设备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移动床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流化床
– 在装有离子交换树脂的垂直柱中,自其底部通入流体,随 流体流速增加,树脂床逐渐膨胀,树脂相互间脱离接触, 悬浮分散于流体中,即流态化。 – 离子交换流化床的特点是床层有一清晰的上界面,树脂颗 粒以一平均自由行程作上下运动。它分为两大类即槽式流 化床与塔式流化床,后者实际是多层流化床离子交换设备。 – 由于流化床中树脂完全处于悬浮状态,可实现多级连续逆 流,生产能力大,能处理有悬浮物的料液,树脂的用量少 故投资费用较低。
苛性碱,硝酸,NaClO处理。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有机物中毒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有机物现象,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很普遍,酸 性介质中次之。至于能否发生树脂中毒,则视有机物存在条件和 在树脂上积累的速率而定。 浸出液中有机物来源于矿石本身所含有机物质如页岩、地沥青; 或者各种生物,微生物残骸及其演变产物;或者来源于工艺用水, 工艺漏油,木材碎屑等工艺过程带入的有机物。 预防及处理措施: 预处理措施(活性炭或吸附树脂吸附) 选择树脂-凝胶型树脂 解毒方法: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塔式流化床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槽式流化床
树脂中毒、预防及处理 树脂中毒
定义: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某些离子或分子不可逆地被树脂吸附,采用通常的方法不能将 其解吸下来而逐渐地在树脂上积累,使树脂容量显著下降的现 象称为离子交换树脂中毒。
分类 • 化学中毒
–非离子交换吸附
•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或化学键 • 吸附的是分子,不存在等当量的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与吸附体系 • 吸附体系: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由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在同一个体系中两相 不相溶。
– 固定相
• 离子交换剂 • 其它吸附剂
– 吸附树脂 – 活性炭
– 流动相
• 水相料液 • 解析剂
中南大学
常见的树脂中毒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硅中毒
硅在酸性浸出液中可以低聚合体硅,胶体硅,悬浮体 等形式存在。低聚合体硅是造成硅中毒的毒物。
解决硅中毒的措施有:
尽量减少吸附液中的硅酸含量,包括从浸出液中添加铝盐除硅。 不同树脂对硅的吸附能力不一样,因此应选择尽可能吸附硅少 的树脂。 采用连续逆流交换设备,以减少树脂与溶液相的接触时间。 用洗脱剂洗硅。
[ Na ] [ R ] [Cl ]
[ Na ][C l ] ([R ] [Cl ])[Cl ]
[Cl ] [Cl ] [ R ][Cl ]
[Cl ] [Cl ]2
2
2
2
[C l ] [Cl ]
• 树脂中[R ]浓度很高时,同离子 [Cl ]浓度很小,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
处理方法
1mol/L NaCl + 0.5mol/L H2SO4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连多硫酸盐中毒
连多硫酸盐属于化学通式为SxO62-的一族多硫代化合物, 其中x=2~6。 连多硫酸盐一般产生于含硫矿石的浸 出过程。碱性浸出时生成碱金属硫化物,它可被迅速 氧化成连多硫酸盐甚至硫酸盐。酸性浸出时有可能生 成硫代硫酸盐,它在强氧化剂存在条件下可能转化成 连多硫酸盐。 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当树脂颗粒较粗,交联度较高,液相离子浓 度较高,搅拌作用较强烈的情况下颗粒内扩散(PDC)容易 成为速度控制步骤,而当树脂颗粒较细,交联度小,液相离 子浓度低,搅拌作用较差时,离子通过液膜的扩散(FDC) 容易成为速度控制步骤。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影响离子交换动力学的因素 – 内在因素
–树脂的交换基团被具有亲和力很强的离子牢固地占据,用 简单的解吸方法不能解吸的现象。
•
物理(机械)中毒
–某种物质吸附于树脂表面或沉积于树脂孔道中,从而阻碍 离子交换的进行。 • 暂时性中毒 • 永久性中毒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树脂中毒的影响:
离子交换树脂性能恶化,操作容量下降; 设备周转紧张或产量下降; 产品质量下降; 操作和设备复杂化。
道南平衡与道南排斥
道南平衡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将树脂表面设想成为一种半透膜,以阳离子交换为例(NaCl溶液),达 到平衡时,膜两侧电解质的化学位应相等。
Nacl Nacl
RT ln a RT ln a RT ln a Na Cl Na Cl RT ln aCl Na Cl Na
含NaOH的溶液
注意其它元素(如钙)的协同作用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铁矾中毒
矿石的硫酸浸出液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铁离子与钠、钾离子,在合 适的条件下,它们有可能生成组成为AFe3(SO4)2(OH)6的铁矾,其中 A 表示 K 、Na等离子。在离子交换过程中,铁钒在树脂表面聚集、 沉淀,最后形成相当牢固的包壳,将树脂包于其中。严重时树脂床 中有严重结块现象,由于铁矾的包裹,使树脂丧失交换性能,称之 为铁矾中毒。
道南排斥: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道南排斥存在如下基本规律:
树脂内部与外部水溶液之间浓度差越大,Edon越大,排斥作用越强, 电解质的非交换吸入量就越小。 当树脂的交联度增大或交换容量增大时,其内部反离子浓度亦将增 大,如果此时外部溶液电解质浓度不变,则Edon大,电解质的非交 换吸入量将会减少。 排斥作用与静电作用力有关。
离子交换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离子交换树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离子交换树脂结构模型图
离子交换树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离子交换树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离子交换树脂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工业离子交换树脂的要求:
– – – – – – – 交换容量大 选择性好 交换速度大 强度大 稳定性好 解吸与再生容易 性能/价格比高
• 反应物及产物在水相及树脂相的扩散系数 • 树脂颗粒 • 反应物及产物浓度
– 外部因素
• 搅拌强度、温度
离子交换柱过程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相当于逆流萃取
中南大学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流出曲线和贯穿参量(饱和容量、穿透容量和交换区高度)
流出曲线的波形(斜率变化),宽度(贯穿点至饱和点),贯穿 点出现的位臵,三者称为贯穿参量。贯穿参量所表征的柱操作流 出曲线是反映离子交换过程动态行为的一种特征曲线,它反映了 “交换体系”“设备结构”“操作条件”“交换平衡”“传质动
同离子价数越高,越受排斥,如NaCl与Na2SO4相比较,后者更难以 中性电解质形式进入阳树脂。 反离子价数越高,排斥作用越弱,如 NaCl 与 CaCl2 比,后者更易以 中性分子形式进入阳树脂内。
电解质的非交换吸入规律:
随外部溶液浓度增加,即树脂相与外部水溶液电解质浓度差减少时, 道南排斥作用减弱,中性电解质进入树脂相的问题即不能忽略。 当电解质低于0.1mol/L元电荷物质浓度时,可以忽略电解质的非交 换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