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普及,海量的犯罪信息、犯罪方法以及反侦察措施在犯罪分子脑海里开始生根发芽,致使其犯罪手段不断倾向于智能隐蔽化,在命案现场遗留的传统物证痕迹不断减少抑或完全缺失,从而在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法庭上导致重罪轻判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现场痕迹中的一种抽象、特殊的反应形态,是犯罪分子长期在社会实践、犯罪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其犯罪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主要通过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得以间接客观反映。

为此,在命案现场勘查中,全面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及心理痕迹,并相互印证、相互引证、相互补充,既有利于隐匿物质痕迹的发现,又能提高三种痕迹的利用价值,进而为认定案件性质及明确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1 犯罪心理痕迹概述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这一物质实体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所做的行为必然会与犯罪现场的各种物质实体进行接触,进而发生物质交换,从而留下其犯罪的痕迹[1]。

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和心理痕迹三类。

物质痕迹即物证,是指能以其外形特征、所载字迹特征或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文书、痕迹及视听资料等;意识痕迹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至于犯罪心理痕迹,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遗留在现场的能够反映其年龄、性别、职业特点、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犯罪经验、犯罪动机及目的等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现象和状态,它既有别于物质痕迹,但又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物质痕迹之中,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有助于犯罪心理活动的分析,同样,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能够为犯罪物质痕迹的发现提供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犯罪心理学分析的依据.1 犯罪心理痕迹存在客观性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行为结束后心理活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并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够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甚至还原整个人的面貌[2]。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判断死 者是自杀还是他 杀。 一般情况下,自杀者都会有一定的 的犯罪心理变化过程 。 例如: 脚印清晰可 以说明作案者当时处
又例 如 工 具 特 征 痕 迹 。 犯 罪 工 具一 般 是 作 案 者 自杀动机 , 其可 以根据死者生前的一些书信往 来、日记或者社 于 兴 奋 状 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关 系调查得出。 经 过相关数据的收集 、 整理 , 如果排 除与他 必备的,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 的过程中, 犯罪工具一定会 留下 人结怨、 存在 隐讳 以及其他反常现象, 便可 以认定 为自杀。 否 则, 只要存在其 中的一条, 便可以基本认定为他杀。
作 提 供 重 要 的判 断 依 据 。 本 文将 重 点探 索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场 变 化 特 点等 都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犯 罪嫌 疑 人 的心 理 在现 场 勘 查 中的运 用 。 特 征 以及 个 性 趋 向 。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有 助 于 侦 查 人 员 对 犯
【 关键词 】 现场勘查 犯罪心理痕迹 侦查工作
犯 罪心理痕迹 在杀人案件中使 用的必然性 。 在故 意杀人
2 0 1 0 年7 月, 故 意 杀 人犯 刘 世 刚被 云 南省 高 级人 民法 院 判
处死刑。 刘世刚的辩护律师在二审审理过程 中, 以刘 世刚作案 案件 中, 犯罪嫌疑人 的具体行 为过程会遵 循一定的规律 , 例 动机 不明为理 由, 申请从轻处罚。 审理过程 中, 侦查 人员利用 如: 犯罪对 象、 地 点以及实施范围的选择等。 犯罪嫌疑人通过
视 点
犯 罪心理痕 迹分析 的现 实运用
邢书 力
【 摘要】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 , 受犯罪现场影响, 致使其自 身行为、 神态等特征体现在周围

心理学侦探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谜团

心理学侦探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谜团

心理学侦探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谜团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奥的心理谜团。

心理学侦探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致力于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谜团。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展示心理学侦探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揭示犯罪者思维方式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解读罪案现场的线索。

I. 心理分析破解凶手心理在侦破罪案时,心理学侦探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嫌疑人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凶手的行为模式、情感状态和思维过程,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例如,在一起连环杀人案中,心理学侦探通过分析受害者的特征和凶手的作案手法,推断了凶手可能是个具有支配欲望和控制欲的人。

II. 罪犯心理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犯罪行为不仅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侦探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罪案背后更为深层的动机。

例如,在一起枪击案中,心理学侦探发现凶手曾经受到欺凌和孤立的困扰,这促使他产生了复仇的念头。

III. 罪案现场与心理诱导的关系罪案现场蕴含着大量的心理诱导信息,只有凭借专业的眼光和心理学侦探的经验才能解读出其中的线索。

心理学侦探通过对罪案现场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

举例来说,在一宗性侵案件中,心理学侦探发现罪犯在作案前对受害者进行了监视,这暗示了罪犯对控制和侵犯的追求。

IV. 重建罪案心理轨迹的技巧心理学侦探常常运用心理重建的技巧来还原罪案发生时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轨迹。

通过深入了解凶手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心理学侦探可以尽可能还原罪案发生时的情境,并推断凶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例如,在一宗离奇的命案中,心理学侦探通过重建凶手的心理轨迹,揭示了他的自卑感和攻击性。

V. 心理学侦探在司法系统中的角色心理学侦探在司法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帮助警方破解罪案、检察机关提供有力证据,以及法院审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_5_7_系列抢劫杀人案的串并及犯罪心理分析

_5_7_系列抢劫杀人案的串并及犯罪心理分析

“517”系列抢劫杀人案的串并及犯罪心理分析朱传红1,2,王海生3,钟云飞1(11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处,湖北 430019;2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31湖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武汉 430070)关键词:“517”案件;串并案件;法医检验中图分类号:DF7951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23650(2005)022*******1 案件资料2001年4月至6月间,我市某区发生多起罪犯尾随单身夜行女性,持刀抢劫财物并致死人命的恶性案件,死亡4人,致伤3人。

案例1 2001年5月7日零点40分钟左右,章某(女,23岁)在下班途中被人杀死,现场位于某单位宿舍区同道上。

尸检所见:死者衣着整齐,左侧颜面部有两处210cm裂创,深达肌层。

胸背部共有五处裂创,其中右侧胸背部4处,左侧一处,最大216cm×112cm,最小210cm×112cm,均深达胸腔。

解剖见双肺破裂,胸腔积血2500ml。

上述创口均具有创壁光滑、创腔无组织间桥、创口一钝一锐的特征。

余未见异常。

案例2 2001年6月1日凌晨1时许,王某(女, 40岁)行至某单位宿舍院内时,被人刺杀致死。

尸检所见:死者衣着整齐。

左侧胸部距锁骨中线外下515cm处有一215cm×019cm创口,深达胸腔;右胸部乳头外上513cm腋前线处有一115cm×018cm创口,深达肌层;右上腹于脐上215cm距正中线1cm处有一216cm×114cm创口,深达腹腔;左后背自上而下有两处212cm创口,深达骨质;右手臂中段内侧有215×019cm及211×019cm大小的贯通创;左手背有一215×015cm大小的创口,深达骨质;上述创口均具有创壁光滑、创腔无组织间桥、创口一钝一锐的特征。

解剖见双肺破裂,胸腔积血3000ml。

余未见异常。

案例3 2001年6月2日凌晨,陈某(女,21岁)被人杀死在住所的一楼楼梯口。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往往是揭示犯罪真相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心理痕迹。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罪案现场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一、审视凶案现场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凶案现场,观察各种痕迹。

在犯罪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1. 环境布局: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认知和布局往往是不同的。

犯罪现场中的物品摆放、墙壁上的涂鸦等,都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焦虑、愤怒或者冷静。

2. 暴力痕迹:在一些凶杀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凶手残忍、暴力的行为痕迹。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冷酷无情、控制欲望等心理特征。

3. 遗留物品:犯罪现场遗留的物品,比如武器、衣物等,也会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侵略性、审美观等心理要素。

通过审视凶案现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后续的心理痕迹分析提供基础。

二、行为动机探究犯罪者的行为动机是心理痕迹分析的关键。

通过分析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痕迹分析。

1. 报复心理:许多犯罪行为都与报复心理有关。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目标选择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者的仇恨情绪和报复心态。

2. 收集欲望: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比如收集战利品或者遗体部分。

罪案现场中的特殊遗留物品、收藏品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

3. 快感追求:一些犯罪者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和刺激。

行为动机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者的冲动性、寻求刺激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行为动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力,进一步为心理痕迹分析提供支持。

三、心理特征剖析除了行为动机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making use of the mentality prints and recognize the camouflage of the crimes.
Key wor ds: the criminal mentality; crime scene ;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print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一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概 述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 外显出来的 , 通过犯 罪 行为 的 结 果( 包 括 现 场遗 留 物) 间接 反 映犯罪嫌疑人主观心 理状 态 、心 理活 动 和 个性 心 理 特征 的 痕 迹 。人 的 心 理 是 在 先 天 遗 传 因 素 和 后 天 教 育 环 境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具有稳定性和特定性。 国 际 、国 内 的 一 些 专 家 、学 者 以 及 实 际 部 门 的 工 作 人 员 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 疑人。实践证明,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案件的侦破中不 仅行之有效, 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条捷径。
场被犯罪嫌疑人盗走、抢 走 的 赃物 种 类 、体积 、重 量 等进 行 心 理分析, 抓住犯罪嫌疑人目标选择的需求心理; 从犯罪嫌疑 人遗留在现场的使用物 和 携 带物 的 产 地、销 售 、使 用范 围 , 分 析其心理痕迹进而判断犯罪嫌疑人工作、生活的地域范围。 痕迹是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 通过对痕迹遗留时作用力的大 与 小 , 动 作 的 生 与 疏 , 以 及 客 观 反 映 的 有 与 无 、多 与 少 、先 与 后等现场的研究, 也可对犯罪心理痕迹作出正确分析。如嗜 烟 、酒 、吸 毒 的 人 在 犯 罪 现 场 见 到 好 烟 、好 酒 、毒 品 等 会 产 生 难以控制的占有欲; 爱好摄影的人可能被现场某一幅图画打 动而拿走并不值钱的照片。

心理罪中涉及的法律案件(3篇)

心理罪中涉及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第一章:神秘的死亡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一起离奇的命案打破了平静。

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女律师,名叫林晓薇。

她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死因不明。

警方初步调查发现,现场没有明显的挣扎痕迹,且门窗紧闭,似乎是一起密室谋杀案。

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重视,他们迅速成立了专案组。

专案组负责人是年轻有为的刑警队长陆风,他接到案件后,立刻带领队员展开调查。

第二章:心理分析陆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林晓薇生前曾与一名名叫陈浩的男子有过一段感情纠葛。

陈浩是一名程序员,因工作原因与林晓薇相识。

然而,这段感情并没有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最终以分手告终。

陆风对陈浩进行了审讯,但陈浩坚称自己与林晓薇的死无关。

然而,陆风敏锐地察觉到陈浩的言行之间存在矛盾。

在审讯过程中,陆风发现陈浩的电脑中有大量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和资料,这让他对陈浩产生了怀疑。

第三章:心理罪陆风意识到,这起案件可能与心理罪有关。

心理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操纵他人心理达到犯罪目的的一种犯罪形式。

陆风决定对陈浩进行心理测试,以检验他是否具备心理罪的特征。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陆风发现陈浩确实存在心理罪倾向。

他推测,陈浩可能利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操纵林晓薇的心理,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四章:法律迷踪为了找到确凿的证据,陆风带领队员对林晓薇的社交圈进行了深入调查。

他们发现,林晓薇生前曾与一名名叫张涛的男子有过一段恋情。

张涛是一名律师,与林晓薇同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陆风对张涛进行了审讯,但张涛同样坚称自己与林晓薇的死无关。

然而,陆风在张涛的办公室中发现了一份与林晓薇签订的遗产分配协议。

这份协议显示,林晓薇在生前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张涛。

第五章:真相大白陆风意识到,这份遗产分配协议可能是关键证据。

他再次审讯陈浩,要求他交代与张涛的关系。

陈浩在压力下,终于承认了自己与张涛合谋杀害林晓薇的事实。

原来,陈浩与张涛曾因工作上的竞争而产生矛盾。

为了报复,他们决定联手杀害林晓薇。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并预防犯罪的发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

案例一,连环杀手。

某城市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凶手连续作案数月,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恐慌。

经过警方侦查,最终将凶手抓获。

在心理学专家的分析中发现,凶手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攻击性,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通过杀人来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来帮助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并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抢劫案。

一名年轻男子在银行抢劫了大量现金,逃跑时被警方抓获。

经过心理学家的分析,发现该男子具有严重的自卑感和寻求刺激的倾向,他通过抢劫来寻求一种自我肯定和刺激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内心的真正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案例三,家庭暴力。

某对夫妻长期存在家庭暴力问题,丈夫经常对妻子和孩子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经过心理学家的干预,发现丈夫童年时期曾遭受过严重的家庭暴力,导致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安全感,通过对他人的施暴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历史和心理创伤进行分析,帮助犯罪者解决内心问题,减少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预防犯罪的发生,并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因此,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需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2005年2月14日凌晨零时45分左右,江苏省东台市后港化学试剂厂厂长蒋顺荣夫妇在厂内宿舍被三名蒙面的犯罪嫌疑人持刀抢劫,三人将蒋妻林素芹砍死,又用胶带纸将蒋顺荣捆绑,抢劫现金5000余元、手机、金银首饰等物品后,驾驶着蒋妻的摩托车逃离现场。
由于犯罪嫌疑人精心预谋策划,消除了有用的痕迹和线索,依靠常规侦查手段,一时难以查明嫌疑人。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拓宽侦查思维,尝试运用心理痕迹、心理画像这一崭新的侦查手段,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一: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理由: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据此,侦查人员分析作案人带工具主要是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因此,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分析二: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理由: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侦查人员分析: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
犯罪个性心理特征是犯罪分子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犯罪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与其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关系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一种行为定势。当其实施犯罪时,其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会通过物质的、客观的东西表现出来,留下心理痕迹。因此,对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加以联想分析,进而推知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刻画出犯罪心理特征,对提高侦查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242学术论丛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邢进 张宏生哈尔滨铁路公安局齐齐哈尔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摘要:犯罪现场痕迹中一定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

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部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而导致发生的。

通过对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遭遇、知识、经验、技术、习惯等。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起始环节,对侦查工作至关重要,侦查人员必须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犯罪现场发现、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最终确定侦查破案的途径。

这种分析就包含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时的特定心理痕迹,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可能有的典型个性及生活经历,为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依据。

侦查破案,最终目的是要弄清案件事实真相,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要达此目的,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而证据的获得,又需我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寻找。

在刑事侦查中,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收集证据的一些合法途径,这些途径对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面对当今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状况,我们有时很难找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

因此,国际、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疑人。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案件的侦破中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一条捷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一定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

浅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

浅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


现 提 取现场 痕迹 物证
任何 犯 罪 行 为 都 是 在 犯 罪 心 理 的支 配 下 进 行
的 , 心理 学角度 而 言 , 为 是 心理 的外 化 , 行 _从 4 行 是
由于犯 罪嫌 疑人 具 有 一 定 的反 侦查 伎 俩 , 作 在
案过程中会尽量少留下 自身 的足迹 、 指纹等有价值 的痕 迹物证 , 方设法 逃避 公安 机关 的惩 罚 , 就是 想 这
痕 迹 已成为 提高 公安 机关 侦查 破 案能力 的一条 重要
途径。
为 , 罪嫌 疑 人智 能 化程 度越 高 , 案 手 段 越狡 诈 , 犯 作 其 心 理活 动越 复杂 , 心理 特征 就越 明显 , 犯罪 心理 痕 迹 的表现 就越 突 出 , 越能 反映 出犯罪 的本 质特 点 。 就
遍 存 在于 每一 个犯 罪现 场 , 受现 场条 件 、 境条 件 不 环
际化 、 技术化等新特点 , 其隐蔽性 、 预谋性更加明显 , 反 侦查 心理 也更 为强 烈 。这使 得各 类刑 事犯 罪 现场
痕迹 物证 越 来越 少 , 统 的侦查 模 式受 到 巨大挑 战 , 传 许 多案 件 因缺乏 现场 痕迹 物证 导致 久侦 不破 甚 至成 为 疑难 案 件 。这 也 反 映 出公 安 机 关 侦 查 视 野 的 狭
隘, 只局 限 于现 场物证 痕 迹 的利用 , 忽略 了刑 事犯 而 罪 现场 心理 痕迹 的研 究 。所 以发 现 、 用 犯 罪 心 理 运
的依 赖和 限制 , 无论 犯 罪 嫌 疑 人 在现 场 上 采 用 何 种
方式 对现 场痕 迹进 行 毁 灭 , 装 , 过 这 些 毁灭 , 伪 通 伪 装 痕 迹 , 能 发 现 犯 罪 心 理 痕 迹 。 犯 罪 心 理 学 认 也

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心理学可以帮助犯罪侦查单位更好地了解犯罪动机、预测嫌疑人的行为,从而提高犯罪侦查的效果。

本文将从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刑侦中的心理学应用1.犯罪诱因分析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犯罪案件的背后心理动机,帮助警方确定犯罪诱因。

警方可以借助心理学的方法,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从而找出犯罪行为的根源所在。

比如,一些暴力犯罪会有暴力倾向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这类心理特征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侦查工作,并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安全建议。

2.嫌疑人行为分析心理学在刑侦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对嫌疑人的行为进行分析。

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作案前留下一些行为蛛丝马迹,通过对这些蛛丝马迹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意图和作案手法等。

比如,在一起杀人案中,通过对案发现场的血迹分析和受害者的伤情状况等,可以推测出杀人凶手可能有攻击性的心理特征,进而缩小嫌疑人的范围,加快侦破案件的进度。

二、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学应用1.犯罪心理学评估犯罪心理学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司法部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以及可能的再犯风险。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法官做出更准确的判决,并为监狱管理部门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矫治计划。

同时,这也有助于预防再犯,为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保障。

2.犯罪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究犯罪的心理机制和背后的原因。

这种研究可以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刑法和刑侦手段。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学还能为心理治疗和再犯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起来,心理学在刑侦和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和司法部门更好地预测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动机,并制定相应的调查和矫治策略。

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

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

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表现。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在刑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犯罪心理,可以为侦破案件提供有力的辅助。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

一、犯罪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为刑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刑侦人员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有助于侦破案件。

下面将从犯罪心理解析、犯罪动机和行为特征、心理鉴定以及干警自身心理素质等方面介绍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犯罪心理解析。

犯罪心理解析是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推测其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通过行为实证和心理分析,刑侦人员可以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帮助他们判断犯罪方式、犯罪动机以及逃亡心理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侦查取证工作。

其次,犯罪动机和行为特征分析。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不同的犯罪动机和行为特征,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建立犯罪者的心理模型,从而预测犯罪者的下一步行动。

例如,对于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凶手的行为特征和作案手法,推测其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进而指导刑侦人员进行定位追踪,提高破案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三,心理鉴定。

心理鉴定是指通过心理学方法和工具对嫌疑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判断。

刑侦人员可以通过心理鉴定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状况、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从而对其涉案行为进行解读和定性。

心理鉴定结果可以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有助于刑侦人员制定正确的侦查方案和采取精准的侦查措施。

最后,干警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

刑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学在刑侦工作中还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加强自身心理调适,提高情绪稳定性和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二、心理学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心理学在分析犯罪心理并辅助侦破案件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

刑事法中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辩护策略在刑事法律领域中,犯罪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律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件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并据此提供更有效的辩护策略。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辩护。

案例一:谋杀案中的精神错乱在一起谋杀案中,被告人张某被控犯有杀人罪。

张某在被捕后,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

律师应针对张某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入调查,并寻找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他在犯罪时处于错乱状态。

例如,可以收集证词来证明张某在犯罪前曾有幻觉或妄想,进而辩称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完全控制权。

此外,律师还应该聘请心理学专家,通过对张某的心理评估和精神状况的分析,提供专业的鉴定意见。

该鉴定意见可以证明张某在犯罪行为时存在严重的心理失常,从而撇清责任。

案例二:儿童虐待案中的儿童影响在一起被指控虐待儿童的案件中,被告人李某指控其在虐待过程中受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虐待经历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律师可以通过引入心理学专家的意见来探讨李某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伤害对他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对李某童年经历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他在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对他的心理状态产生的持久影响。

专家可以提供关于李某心理创伤的证词,并指出这些创伤对他的积极性和决策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这些证词,律师可以辩称李某的行为是受到儿童时期的心理伤害所驱使,从而试图减轻其罪责。

案例三:诱发因素引发的抢劫案在一起抢劫案中,被告人刘某被指控抢劫一家便利店。

刘某的律师可以探讨引发他抢劫的诱发因素,并试图将其归因为他的心理状态或生活环境。

律师可以通过对刘某的背景进行调查并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提供相关的证据。

例如,专家意见可以揭示刘某长期受到贫困和家庭暴力等压力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产生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律师可以辩称,刘某抢劫的行为是在强大的压力和负面环境的影响下做出的,并试图寻求情感上的满足或逃避。

总结:犯罪心理学在刑事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律师更全面地认识犯罪者,并找到更有效的辩护策略。

法医学在法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法医学在法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法医学在法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法医学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应用于法医学领域,研究犯罪心理、刑事责任能力评定、证人证言可信度等相关问题,并通过心理学方法为司法调查和犯罪侦查提供科学支持。

法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法医学的支持,它们相辅相成,为犯罪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判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一、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通过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征,为犯罪侦查和嫌疑人心理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可以解读犯罪者犯罪动机、作案过程、选择目标等行为特征,辅助侦破案件。

例如,在一起连环杀人案中,通过分析被害人的特点、作案手法等,结合心理学知识,刑侦人员推测出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作案动机,从而锁定了嫌疑人,并最终成功侦破了案件。

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心理学支持法医学心理学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是指评估被告人在犯罪行为时是否具备正常的意志能力和行为能力,属于司法评断的重要环节。

通过心理学方法,可以评估被告人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心理特征,判断被告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这对于正确认定被告人的法律责任,维护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三、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法医学心理学在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证人证言在犯罪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而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往往面临质疑。

通过法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对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证人的记忆能力、情绪稳定性等,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辅助司法机关进行判决。

四、心理治疗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心理治疗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是法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司法心理鉴定过程中,当被检测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治疗的应用,可以提高司法鉴定的准确度和公正性,为法医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总结起来,法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在犯罪侦查、刑事责任能力评定、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案例一:王某持刀抢劫2018年某天,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有一名男子在夜间在某个小区内持刀抢劫。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出现多处伤痕,经过紧急处理后无大碍,但抢劫犯成功逃脱。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侦破,警方最终查明了案件的真相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

经过对嫌疑人王某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综合各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王某心理抵触王某从小家境贫困,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常常感到挫折和生活的艰难,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亲人和朋友对他的不断打压和轻视,进一步削弱了他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的心理逐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内心不平衡,导致他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了厌恶和敌意。

这种情绪的累积进一步加重了他的不良倾向,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易于迷失自我和产生犯罪行为。

二、某种刺激触发了王某的犯罪本能由于经济困难和个人心理问题,王某逐渐踏上了不归路。

在某个晚上,他看到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被放在某栋小区门口,由于路上没人,王某便忍不住想去捡一把。

但恰好这时候,一个房间的灯突然亮起,王某虽然感到了惊恐,但出于一种内心的渴望和刺激,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刀来,将一名孤身在家的女主人伤害并占为己有。

三、自卫和逃避本能导致了王某的逃脱在进行犯罪时,王某极为机智,迅速反应并决定逃脱现场。

受到自卫和逃避的本能驱使,他拿到女主人在桌上留下的现金后,顺利逃离了现场。

由此可见,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聚焦于本能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深入探讨犯罪者的思维模式、人格特征以及环境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以及为公安机关提供更精准的侦察线索和依据。

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和思考,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动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犯罪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一名年轻女性在夜晚回家的路上遭到袭击,抢劫者不仅抢走了她的财物,还将其残忍杀害。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抢劫者是一名附近居民,他没有犯罪前科,而且在社区中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

心理分析:首先,抢劫杀人的行为本身就表明了犯罪者具有极端的暴力倾向。

通过对其个人生活和社交圈的调查发现,犯罪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暴力倾向,因此可以推断其暴力行为是针对特定目标的。

这种行为模式与一般的盗窃行为有所不同,暴力行为往往与犯罪者内心深处的愤怒、不满或者恐惧有关。

其次,犯罪者选择在夜晚袭击受害者,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谋性。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往往与犯罪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有关。

可能是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犯罪者的情绪,激发了其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愤怒,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最后,犯罪者的低调和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也是一种心理掩饰。

犯罪者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表现出与实际不符的外在形象,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与犯罪者的自卑感、焦虑感或者社交恐惧有关。

结论:通过对这一案例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行为往往不是简单的行为结果,而是内心深处复杂心理状态的体现。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之,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是一项复杂而深刻的工作,需要深入挖掘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

只有通过深入的心理学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为预防犯罪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法行政
科教文汇
7.具备独居条件。金母于去年 7 月谈了一个男友, 正常 时间到男友处居住, 不在船上住宿, 具备密谋策划、 准备作案 工具的空间条件; 8.符合近距离作案的心理特征: 其居家船与现场相距不 到 1 公里, 即使从摩托车丢弃点迂回到船上, 也不过 3 公里 的路程, 这与作案人利用摩托车急于逃离现场, 而又因摩托 车故障将摩托车丢弃的心理特征相符; 9.熟悉厂内环境及受害人生活习惯的心理特征: 金是该 厂的驾驶员, 平时经常跟随受害人外出, 对受害人的经济情 况、 用钱放钱的习惯清楚, 特别是节前有大量的现金进出, 这 容易诱发金阿鸿作案。 (二) 有反常的心理特征 1.金在案发后一直没有到厂里看过, 询问金为什么一直 不到厂看望, 金开始狡辨说不知道, 后称听人说过, 但不相信 发生了案件, 有做贼心虚的心理反映; 2.侦查人员在排查时, 金在排查表时间证明人一栏中填 写的其母马桂英, 而在侦察员找其谈话时开始仍是其母马桂 英, 但在侦查员进一步追问后, 却改口说是其朋友李某; 3. 李、 金二人谈话中反映的活动情况如出一辙, 有订立 攻守同盟的心理反映; 4. 李、 任两部手机案发 14 日前的通信记录: 已拨电话、 已接电话、 短信内容均被删除, 只留有 14 日、 日的记录; 15 5.任、 李均称相互之间关系一般, 金、 只是见面打个招呼, 尤其是任讲对李没好感, 李经常跟他借钱不还, 表现了典型 的欲盖弥彰的心理特征; 6. 任在谈话结束后, 在室内双脚反复起跳, 有一种不自 觉的反常的放松心态。 虽然在外围的调查、 走访、 核查中, 未曾发现有价值的线 索, 但是结合以上心理痕迹的综合分析比较, 侦查人员果断 确定金、 任三人有作案的重大嫌疑, 李、 决定对金、 任三人 李、 进行重点审查, 并制定了加大心理压力的审查策略。 选择对 心理防线相对脆弱的任重点突破后, 虚张声势给其一种公安 机关已掌握确凿证据的错觉, 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 三人很 快就缴械投降, 交代全部犯罪事实。 三、 结语 从心理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讲,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主要是运用“心理活动产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较多地依 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犯罪现场 的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心理活动由外部行为形成的结果, 但是 这些痕迹个体不能代表变化的心理过程, 不能反映持续的心 理现象, 同时也不能印证完整的犯罪行为。 因此只有结合现 场的有形痕迹在多个痕迹个体上展开联想, 才能对心理活动 和外部行为的认识接近原有的状态和形式。根据现场痕迹 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在分析单个痕迹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对各个现场痕迹的各种逻辑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将犯罪 人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正确地再现出来。总之在侦 查过程中, 应做到: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综合分析, 心理分析 方法与侦查策略方法、 侦查技术方法综合运用, 以更好地发 挥侦查的整体效应。
科教文汇
政法行政

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 沈爱东
([1]南京大学法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2]盐城市公安局 江苏・盐城 224000)
摘 要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实施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 自身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现场的动作、 语言、 侵害对象、 部位、 损失物品、 痕迹物证, 所隐含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或被害人、 事主、 知情人、 证人记忆中的表象或信息, 是犯罪嫌疑 人固定、 典型心理特点的外在流露和间接表现。它是现场勘查中无法直接观察, 也不能提取的一种抽象痕迹。却往往全面或部分地 折射出犯罪分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的侦破, 阐述侦查部门如何运用犯罪画像的理论, 准确地刻 画犯罪心理, 指导侦破实践。 关键词 心理痕迹 中图分类号: D917 侦查 运用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94 2006) ( 06-159-02
(二) 作案动机非法获取钱财 从犯罪过程看: 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 1. 直 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受害人的伤情位置: 2. 在左肩腋后四 刀, 其中一刀深达心脏, 而非在其头部、 胸部、 颈部等人体致 命部位, 尤其是林在拿钱时, 电话机与钱包在一处, 分析作案 人误以为林要拿电话报警, 只砍了受害人手背一刀, 没有进 一步实施伤害; 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 3. 作案 人没有对其加害。 心理分析: 作案人带工具主要是以制服受害人、 加大受 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的, 受害人的死亡不是 其目的, 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三) 作案人思维不够成熟, 年龄不大 一是从正常的犯罪心理分析, 作案人应选择在春节前作 案, 此时厂方或是社会人员是用钱的高峰期, 而在节后, 用钱 量途径相对少, 获取大量钱财的机会减少 [心理分析: 与成年 人的思维有差距] 。 二是在现场室内的两名作案人的动作带 有明显的慌张痕迹: 作案时本不应致人死亡, a: 确因慌张用 刀乱刺, 刺中并深达受害人的心脏; 受害人林某是在其丈 b: 夫蒋某叫其拿钱给作案人时被砍的,因钱包与电话机在一 起, 作案人因心理高度紧张, 误以为受害人拿电话报警, 而进 一步砍伤林某的; 三是成熟或有经验的作案人进入现场后应 先切断通信工具, 但作案人是在作案时临时动意, 切断通信 联系: 砍电话线、 摔手机。 作案时虽略显慌张, 但心理反应还 [ 略算显沉稳。心理分析: 作案人不像已婚的成年人, 对社会、 家庭的了解不够, 反映出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性, 年龄相对 偏轻。 (四) 侦查范围应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从现场犯罪实施 情况看: 1.作案人现场上的蒙面, 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 (只有 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 变着嗓子说话, 、 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 [ 室内立即退守到门外, 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心 理分析: 我是本地人, 你可能认识我或将来某个时候有可能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是内在的、 隐蔽的, 受其犯罪心 理活动支配的犯罪行为及其所赞成的结果是外在的、暴露 的。心理学理论认为“有储内, 必有储外” 。犯罪人心理活 动特点必然在犯罪行为中暴露出来,表现在客观存在的物 质痕迹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它来 源于现实, 同时对现实行为有反作用, 当它作用于现实活动 中时, 无论怎样伪装, 总会以一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痕迹。 它能表示物质痕迹的关键内容,帮助人们寻找那些消失在 时间和空间的事物和现象, 提示犯罪行为的发生, 发展和变 化的过程。 2005 年 2 月 14 日凌晨, 苏北某市化学试剂厂经营业主 蒋某夫妇遭到 3 名犯罪嫌疑人持刀蒙面抢劫, 厂长蒋某被捆 绑, 妻子林某被砍死, 现场被劫现金 5000 余元及手机、 小灵 通、 金银首饰等物品。 从案件现场看犯罪嫌疑人对作案有过 精心策划, 事先设计逃跑路线, 依靠常规侦察手段, 运用老经 验、 老办法、 老的思维方式, 在未获取有价值有形痕迹的前提 下, 短期内是难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而在该案的侦破中, 侦 查人员拓宽侦查思维, 运用心理痕迹、 心理画像这一崭新的 侦查手段, 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 划定侦查范围、 明确侦查方向、 运用心理痕迹的特征圈定犯罪嫌疑人, 成功 地破获了这起抢劫杀人案。 一、 心理痕迹画像 (一) 实施作案的针对性很强 1. 从该厂的工厂环境以及所处的位置看, 该厂的厂房并 不算好, 环境一般, 有好几个厂的厂房都比该厂气派; 2.蒋在 该集镇不是很有钱的老板, 名气不大, 该镇比他有钱的老板 是较多的; 一般的厂区都安排有值班值宿的人员, 3. 还有个 别厂的工厂在加班, 也有的老板一家住厂区的; 进口在厂 4. 区东侧的隐蔽处, 如对该厂的情况不熟悉或是外来流窜人员 来厂作案按常理不应选择此处作为进出口, 从该处进口比较 困难, 特别是前几天连续下雨, 田间路泥泞难走。 心理分析: 应是事前选择了明确目标。
认出我]2.作案人未带交通工具, 将停放在厂区东北角厂房内 的摩托车开走, 该车原停放在距厂进口 50 米处的厂房内。 分析作案人如急于逃离现场应事先准备交通工具, 而且现场 周围是厂区, 还有部分居民住宅, 如没有交通工具难以快速 逃离现场, 被现场抓获的危险较大。[心理分析: 作案人事前 可能知道厂区内有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能让其快速逃离] 3.宿 舍内的翻动不大。 一个细节, 两受害人睡觉脱放在沙发上的 外衣未被翻动, 而南边办公桌中间抽屉被撬开, 保险柜被打 开, 受害人林素芹正常用放钱的包被带走, 据了解厂内熟悉 的人都知道受害人平时习惯身上衣服口袋内不放钱, 而按一 般人的心理分析, 其衣服口袋内应该有钱, 尤其是案发在春 节期间, 事实上这次蒋的口袋内有 2000 余元现金未被拿走。 作案目的是钱, 正常作案人应翻动外衣口袋。[心理分析: 作 案人有可能了解受害人的用、 放钱习惯] 二、 结合犯罪心理特征锁定犯罪嫌疑人 综合对犯罪心理痕迹、 心理画像、 心理特征的分析, 结合 案件的实际情况, 列出排查条件: 结伙, 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 员; 有劣迹的人员, 重点是具有侵财、 持械斗殴等暴力性行为 的人员; 曾有过类似作案手段的人员; 与该厂及受害人的居 住地、 生活地、 生意上有来往的人员; 案发后有反常情况的人 员: 言行、 衣着、 体貌、 情绪以及平时经常在一起玩, 案发后不 接触的人员; 体貌特征、 年龄相符的人员。 通过排摸, 发现原 该厂驾驶员金某具有上述诸特征, 经外围拓展调查, 确定其 与李某、 任某有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 经与犯罪现场综合分 析比较, 心理特征与现场反映的心理痕迹基本一致。 (一) 三人具备结伙作案条件的印证 1.身高体态特征与受害人反映及其现场足迹分析相符, 特别是在案发前三天, 任某与李某两部手机互相通话、 发短 信, 联系频繁; 2. 少年时经历坎坷, 有劣迹, 具有典型的情感错位和反 社会、 反人格心理特征, 尤其是金某其父早年去世, 缺少父 爱, 丧父后, 其母经常被人欺侮, 在邻近乡镇有住房却不能回 去住。金、 任三人行为不良, 李、 在小学、 初中时均曾被学校 处分; 3.具有典型的暴力倾向, 金少年时就有以武服人的心态, 曾在武术学校学习武术一年。 李某曾经与其哥哥吵架时, 用 菜刀将其哥哥的大腿砍伤。 任某有一次与邻居吵架时, 曾用 刀追杀邻居; 4.个性嗜好: 喜欢看武侠小说或武打片、 警匪片; 5.有相似的作案经历: 年金曾经模仿蝙蝠侠夜间蒙面 95 拦截路人, 蒙面时用黑色丝袜, 只露两只眼睛在外, 这与现场 上受害人反映的只露两只眼睛蒙面特征一致, 是其典型的固 定心理特征的反映; 6. 经济窘迫, 急需用钱。当地一般男女在 20 岁左右就 谈婚论嫁, 而金某 27 岁, 与女友同居, 并准备春节后结婚, 但 至今无住房, 仍与其母住在船上, 春节前女友单独回老家, 并 把仅有的一部手机带走。 李某也已经 29 岁, 至今未成家, 节 前因经济问题与其父母吵架而未回家过年。任某 21 岁, 住 的是三间低矮平房, 与当地的一般经济状况相比, 条件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