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承载力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资源承载力研究

区域资源承载力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系统模型实证研究

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本文对区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采用该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资源承载力的界定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第二,“资源承载力”概念具有时间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资源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比如,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在18世纪以前,它对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有限。离开时间尺度,研究资源承载力是没有意义的。资源承载力具有关键性的阀值和突变性的特征,并且这种突变性人类无法完全预见,受智力、技术等条件的干扰。因此,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需要界定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第三,资源承载力的承载对象是在某种社会文化影响下从事一定经济活动的人口。人即是被承载物,同时又对承载力起决定性影响。资源承载力的大小,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目标密切相关。在同一个区域内,自然资源存量不变,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资源承载力会

因为人类自己设定或追求的社会经济目标不同而不同。例如,维持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或者倡导奢侈浪费的社会文化,都会降低该区域的资源承载力。

第四,资源承载力强调“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强调人口的适度。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看,近年来对区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单要素资源的研究,例如土地资源承载力(王书华等,2001;丁光伟,1991;封志明,1990),水资源承载力(惠映河等,2001;冯耀龙等,2003;闵庆文等,2004),森林资源承载力(谷振宾等,2004),其中,对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研究体系也较为成熟。另一类是针对多要素资源的研究,该类研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水、土资源及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均纳入研究系统(张晓青等,2006);二是直接扩展资源的含义,认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这时的资源承载力实际是一种综合承载力(陈英姿,2009)。

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静态的研究方法。即把研究区域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在不与其他系统进行交流的静止状态下,对其承载力进行评估。最常见的方法是指标体系法(宋松柏,2003)、系统动力学(童玉芬,2010)。另一类方法可以看成是动态的研究方法,即将研究区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考虑系统之间的交流对研究区承载力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宁生(2000)提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该项研究强调研究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地域系统,区内外存在着资源的流通和交换,在市场经济下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互补。相对资源承载力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后继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将相对资源承载力应用到不同区域进行实证分析,较具代表性的为:刘兆德(2006)、岳晓燕(2007)、冯海云(2009)、孙慧(2009)等分别对山东、宁夏、天津、新疆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的研究。二是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例如,李泽红等(2008)认为原模型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综合经济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两项指标,权重的选择过于随意,忽视

了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因此提出了几何平均数的指标综合方式。本文认为,几何平均数并没有避开权重选择随意性的问题,几何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乘法加权的指标综合方法,即所有的权重取1/n。乘法加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各指标全面、协调地发展。但是在黄宁生提出的相对资源概念中,一个核心出发点就是强调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外存在着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以市场为媒介,不同资源可以互相转换,因此提出了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互补性。而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正是为了体现这种互补性。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而忽视系统开放所带来的资源优势的互补性,无疑是又把研究系统等同成了封闭系统。

另一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献是《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研究》(黄常锋,2010),模型改进的切入点依旧是权重的选择。采用了加法-乘法综合方法,即强调了不同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又强调了均衡性。同时根据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避开了权重主观赋权的问题。

从对资源承载力定义内涵的把握及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视资源承载力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将受到人类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规模、经济质量,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二是还没有文献从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角度,去探讨系统开放性的影响。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界定了系统边界及系统运行模式。二是借鉴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探讨系统开放性的影响,并且以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目标为主要依据,计算资源承载力。

区域资源承载力的系统模型

(一)界定包含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更大系统的边界

本文将研究区的资源承载力看成是一个系统结构。研究区的资源承载力系统一定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属于该系统的子系统(见图1)。同时,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与包含它的更大的系统之间一直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流,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资源承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