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概念

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

(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

(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

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的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但流行

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

(三)选择毒性和靶器官

1.选择毒性系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

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四)毒性作用分类

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进行分类。

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4.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一种有害的免疫介导反应。该反应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发两次接触,不呈典型的S型剂量-反应曲线。

5.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的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物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性。

(五)生物学标志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3种。

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2.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

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异常增高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是指引起机体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加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指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维持体内稳定的能力不应有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二、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

1.剂量剂量可指外源化学物的数量:①给予机体的数量,即接触的数量;②吸收进入机体数量;③在靶器官作用部位的浓度或含量。

由于后两种剂量不易测定,所以剂量一般指给予或接触的数量,剂量的单位是以mg/kg体重表示。提及剂量时,应说明接触途径。

2.反应可分为两类:①效应,即量反应,属个体反应,指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强度,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②另一类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称为质反应,属群体反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4.剂量-反应(效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常见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 形曲线三种形式。

(二)剂量反应曲线的转换

s形曲线可以是对称还是非对称的。对非对称S形曲线,把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再把纵坐标改为概率单位,即可成为一条直线。转换得到的直线可以建立数学方程,计算出曲线斜率及各剂量对应的反应率,全面反映化学物的剂量反应特征。

三、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一)致死剂量或浓度

1.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还要求出95%可信限。

2.绝对致死量(LD10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MTD,LD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四)有害作用阈值有害作用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有害作用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的NOAEL和LOAEL之间。

(五)安全限值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等。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只能利用实际安全剂量(VSD)的概念。

四、剂量-反应关系比较

(一)暴露范围和安全范围

1.暴露范围(MOE)

2.安全范围(MOS)

(二)毒作用带

1.急性毒作用带(Zac)

2.慢性毒作用带(Zch)

A1型题

1. 毒物是()

A.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

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的物质

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的物质

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效应的物质

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的物质[答疑编号501110010101]

『正确答案』E

2.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

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

C.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降低

[答疑编号501110010102]

『正确答案』E

3.下列有关LD5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

B.通常以mg / kg体重表示

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

D.与染毒途径无关

E.与动物种属有关

[答疑编号501110010103]

『正确答案』D

B1型题

(4 ~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内剂量生物标志物

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

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

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

E.易感性标志物

4.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

[答疑编号501110010104]

『正确答案』B

5.血清AFP(甲胎蛋白)的出现()

[答疑编号501110010105]

『正确答案』C

6.DNA修复酶缺陷()

[答疑编号501110010106]

『正确答案』E

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转运的机制

(一)生物转运的概念

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的过程。

是处置的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

(二)被动转运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无载体。

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的速率越快。

(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的pH。

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

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

(三)主动转运

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的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

(四)膜动转运

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

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

2.胞吐出胞作用。

二、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

1.吸收的概念

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

(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

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小肠上段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

影响吸收或改变毒性因素:①酸碱度(胃内pH1.0,小肠pH 6.6,弱有机酸如苯甲酸,弱有机碱如苯胺);

②解离情况;③胃肠道内容物、④胃排空时间及肠蠕动。

首过消除(效应)先通过门静脉系统达肝,经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降低毒物原型浓度。

(2)经呼吸道:空气中的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吸收的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气态物质(气体、蒸汽)的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

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①浓度(分压)差;②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③血中的溶解度;④肺通气量和血流量(血/气分配系数低取决于经肺血流量;高的物质则取决于呼吸的频度和深度)。

气溶胶(烟、雾、粉尘)的吸收取决于粒径的大小。直径>10μm者鼻咽部;2~5μm者气管支气管;< 1μ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阻留在呼吸道表面粘液上的颗粒物,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

(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

经皮肤吸收的主要简单扩散。故经皮肤吸收好的外源化学物应具备脂水兼溶的性质。

(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

(二)分布和影响因素

1.分布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1)分布:是指化学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2)不均匀分布的原因: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对化学物亲和力、经膜扩散速率。

(3)贮存库(蓄积):化学物局限分布以相对较高的浓度相对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现象。

浓集的部位可能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毒作用部位——靶器官。更多的情况是外源化学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毒作用,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

贮存库意义:①保护作用,可减少外源化学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从而减弱其毒性作用。②但又由于贮存库中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在血液中的游离态部分处于动态平衡,随着血液中游离态毒物的消除,贮存库中的物质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这样,成为了体内不断释放毒物的来源,大量时可引起毒性反应。③可能延缓消除过程及延长毒作用时间。

如DDT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不呈现毒性作用。但在饥饿情况下,脂肪储备被动用提供能量,贮存的DDT

游离出来,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损害。

2.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1)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的能力,白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强。①可逆性,结合型与游离型的外源化学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②饱和性。③竞争性,可取代已结合的外源化学物,使之成为游离型而发挥毒性。如DDE(DDT的代射产物)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使其游离于血中出现黄疸。

(2)与肝、肾组织成分结合:肝、肾组织浓集多种外源化学物。肝、肾有一种可诱导的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锌结合。

(3)在脂肪组织贮存:脂溶性有机物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

(4)在骨骼中蓄积:如氟离子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0H-,使骨氟含量增加。蓄积在骨骼中的外源化学物有无毒作用,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如骨氟、铅)对骨则无明显毒性。

(5)特殊屏障:机体内有一些生物膜屏障,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进入某种组织器官,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①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空隙,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胞突所包绕。②胎盘屏障:系由位于母体与胚胎血液循环之间的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不同动物种属和不同妊娠阶段而异。

(三)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

1.排泄的概念是指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2.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

(1)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外源化学物最重要的器官,效率极高。①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的膜孔(约70nm)。分子量<60000的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的产物凡是脂溶性较高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当尿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与排出,反之亦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在肾近曲小管存在有机酸类和有机碱类两种主动转运系统,逆梯度浓度分泌至肾小管。

(2)肝胆排泄(肠肝循环):是主动转运过程,可看成是经肾脏排泄的补充途径。较大分子的物质经胆汁排泄(通常分子量>300)。在肝脏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有机物)。经胆汁排泄的主要是在肝内代谢转化产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肠肝循环:随胆汁进入肠道的化学物,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肠道菌群的作用,脂溶性增加而被肠道重吸收,再度回到肝脏。致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对机体不利。

(3)经肺排泄:以气态存在的物质,经肺排泄。

(4)其他途径排泄:毒物经乳汁排泄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经乳汁由母体转运给婴儿,也可由牛乳转移至人。经毛发排泄,毛发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

三、毒物动力学

(一)概念

1.毒物动力学:涉及建立数学模型并用速率论的理论来揭示化学毒物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时一量关系是毒物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毒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②根据

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强度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定。

2.消除:由于使化学毒物代谢转化为新的衍生物与将其排泄到体外的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的数量减少,在经典毒物动力学的研究中难以将其准确区分,故把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3.时-量曲线: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在染毒后不同时点采集血样,测定毒物浓度;以血浆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时间-浓度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该曲线可定量的分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4.一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能够迅速而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脏器中,即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一室模型。如化学毒物以各种途径、不可逆地从机体排泄或经历生物转化过程的,称为一室开放模型。

5.二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速率不同。毒物先进入中央室(又称Ⅰ室,包括血液以及供血丰富、血流通畅的组织器官,如肾、心、肝、肺等),再较缓慢地进入周边室(又称Ⅱ室,为供血量少、血流缓慢或毒物不易进入的组织脏器,如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时的肌肉等),表现为一种有层次的分布过程,称为二室模型。当毒物可于中央室或周边室经由代谢或排泄过程消除时,称之为二室开放模型。大多数化学毒物的体内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6.非线性动力学:进入体内的化学毒物数量过多,使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被饱和后,其血浆浓度的变化不再符合一级速率过程,而是遵循零级速率过程的特点并可用米曼方程表示,此种情况称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因为符合该动力学特征的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相对缓慢,可在靶器官中以较高浓度停留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发挥毒性。特别是在重复或连续接触的条件下,机体内的毒物总量可能会无限度的增高,以致不会有一个稳态的坪值存在。此时,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不复存在,表现为其生物学效应的急剧增强。

(二)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

1.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均表示化学毒物的吸收特点和程度。

2.表观分布容积(Vd):是表示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体积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化学毒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的生理容积相等,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故称之为“表观”。但由于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浆中的浓度与各组织中的浓度之间比值相对恒定,血浆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组织中的浓度变化。故可在染毒剂量确定后,根据血浆浓度的高低来大致估计化学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宽窄。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Vd的公式为:

Vd(L/kg)=X0(染毒剂量,mg/kg)/C0(时间为零时毒物的血浆浓度,mg/L)

3.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单位为时间的倒数h-1。对于特定的化学毒物而言,其Ke值为一常数。Ke的大小反映了化学毒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快慢。例如,某毒物的Ke值为0.1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的10%被消除。Ke是毒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与其他消除过程相关的参数有关。

4.曲线下面积(AUC):指化学毒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一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AUC是一个反映机体吸收和消除能力大小的参数。当吸收量一定时,化学毒物的AUC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慢。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AUC的公式为:

AUC(mg/L?h-1)= X0/Vd?Ke=C0/Ke

5.生物半减期(t1/2):指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毒物能力的又一重要参数。如前所述,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的化学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半减期的计算公式为:t1/2(min、h或d)= 0.693/Ke

6.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能够排除的化学毒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化学毒物效率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CL(L/kg?h-1)=Ke?Vd= X0/AUC

7.生物利用度(F):又称生物有效度。指化学毒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化学毒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一般而言,F值大者对机体的毒作用较强。计算公式为:F=AUC(非静脉注射途径)/AUC(静脉注射途径)

A1型题

1.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唾液

B.母乳

C.胃肠道

D.肾脏

E.汗液

[答疑编号501110020101]

『正确答案』D

2.分子量小的亲水性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A.简单扩散

B.易化扩散

C.滤过

D.膜动运动

E.主动转运

[答疑编号501110020102]

『正确答案』C

3.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逆浓度梯度

B.有饱和性

C.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D.有选择性

E.无须载体参加

[答疑编号501110020103]

『正确答案』E

4.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滤过

D.载体扩散

E.其他

[答疑编号501110020104]

『正确答案』B

A2型题

1.一种有机碱,已知其pKa是6.8,可以判断其在消化道中最好的吸收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

D.小肠

E.结肠

[答疑编号501110020105]

『正确答案』D

B1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简单扩散

B.滤过

C.主动转运

D.异化扩散

E.膜动转运

1.凡是分子量小的(100~200)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答疑编号501110020106]

『正确答案』B

2.颗粒和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答疑编号501110020107]

『正确答案』E

第三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的催化形成其衍生物和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化。

处置(ADME过程)的环节之一。

生物转化包括Ⅰ相和Ⅱ相反应。

经过生物转化,多数可以降低毒性。相反为代谢活化。

使大部分难以排泄的亲脂性物转变为水溶性、极性较强的物质,从而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二)Ⅰ相反应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氧化反应

(1)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FO)或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微粒体是组织经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后内质网形成的碎片,而非独立的细胞器。该酶系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即微粒体中。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血红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黄素蛋白类(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类。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在反应过程中,O2起了“混合”的作用,即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掺入作为底物的外源化学物分子中,使其增加一个氧原子。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有:①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脂肪族链末端、芳香环上的氢被氧化,例如苯可形成苯酚。②环氧化反应:外源化学物的二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即环氧化物。③杂原子(N-,O-,S-)脱烷基反应:与外源化学物分子中N原子相连的烷基被氧化脱去,形成醛类或酮类;④杂原子(N-,S-,I-)氧化和N-羟化反应:羟化在N原子上进行,例如苯胺、致癌物2-乙酰氨基芴都可发生。⑤氧化基团转移:氧化脱氨、氧化脱硫、氧化脱卤素作用。⑥脂裂解。

(2)黄素加单氧酶(FMO)

(3)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肝细胞液中含有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这些酶能使各种醇类化合物氧化。如乙醇催化后,脱氢氧化,最后生成C02。

在肝、肾、肠、神经等组织的线粒体中有单胺氧化酶,胞液中有二胺氧化酶,可使各种胺类氧化脱氨生成醛和氨。

2.还原反应含有硝基、偶氮基和羰基的外源化学物以及二硫化物、亚砜化合物,在体内可被还原,例如硝基苯和偶氮苯都可被还原形成苯胺。

3.水解反应脂类、酰胺类和磷酸酯类化合物在体内可被广泛存在的水解酶所水解。水解酶包括酯酶和酰胺酶。脂类外源化学物可被酯酶催化水解生成醇和酸,酰胺类可被酰胺酶催化水解生成酸和胺。

水解反应是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例如敌敌畏、对硫磷、乐果和马拉硫磷等水解后毒性降低或消失。

环氧化物水化酶使环氧化物加水生成二氢二醇。如苯[并]芘被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生成苯并[a]芘7,8-二氢二醇后,可进一步被氧化为强致癌物苯并[a]芘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

(三)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所形成的产物称为结合物。

在结合反应中需要有酶的参与并消耗能量。

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其次为肾脏,也可在其他组织器官中发生。酶都存在于胞液中,只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内质网上。

除甲基化、乙酰化外,反应的结果是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强。较易由体内排出。故Ⅱ相反应具有双重的毒理学意义。

1.葡萄糖醛酸结合葡萄糖醛酸结合是最常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的供体来源是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化学物羟基、巯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结合,反应产物是β-葡萄糖醛酸苷。

葡萄糖醛酸结合作用主要在肝微粒体中进行。外源化学物在肝脏中经结合反应后,具有高水溶性,主要随同胆汁排出,少量随尿排泄。

2.硫酸结合内源性硫酸的来源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再在磺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酚类、醇类或胺类结合为硫酸酯。

结合物主要经尿排泄,少部分从胆汁排泄。

3.谷胱甘肽结合谷胱甘肽(GSH),可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催化下与含有亲电原子C.N、S、O化学物生成结合物。

GSH结合物极性水溶性,经胆汁排泄。也可在肾脏中,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硫醚氨酸衍生物,由尿排泄。

GSH与环氧化物的结合反应非常重要。GSH在体内的生成与储备有一定限度,如亲电性物质的量过大,可引起GSH的耗竭,导致明显毒性反应出现。

4.乙酰结合乙酰辅酶A将乙酰基转移到含有伯胺、羟基或巯基的化学物上,形成酰胺、酰肼结合物。

5.氨基酸结合羧酸、芳香羟胺两类物质。由N-酰基转移酶催化与甘氨酸、谷氨酸、牛磺酸等氨基酸的氨基反应,形成酰

胺键。

6.甲基化作用组胺、氨基酸、多胺、蛋白,由S-腺苷蛋氨酸供给甲基。

二、代谢活化

(一)代谢活化的概念

化学物质本身无毒或毒性较低。但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毒性比母体物质增大,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这一过程称为代谢活化。

(二)活性代谢产物

经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四类:①生成亲电子物质;②生成自由基;③生成亲核物质;④生成氧化还原物质。

三、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一)酶的诱导和诱导剂

1.概念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和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凡是具有诱导效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诱导剂。

2.诱导剂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PB)可诱导细胞色素P-450 2B1/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2)多环芳烃类:如3甲基胆蒽(3-MC)可诱导细胞色素P-450 1A1/2,谷胱甘肽S-转移酶。

(3)醇、酮

(4)甾类

(5)氯贝特(安妥明)类

(6)多氯联苯(PCB)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二)酶的抑制及其类型

许多外源化学物对代谢酶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可分为几种类型。

1.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一般不具有高度底物专一性,两种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受同一酶系催化,在同一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竞争性抑制。这种抑制并不影响酶的活性与含量。

2.非竞争性抑制:

(1)抑制物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

(2)破坏酶

(3)减少酶的合成

(4)变构作用

(5)缺乏辅因子

A1型题

1.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处置包括()

A.吸收和分布

B.吸收和代谢

C.代谢和排泄

D.吸收和排泄

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答疑编号501110030101]

『正确答案』E

2.下列反应不由MFO催化的是()

A.N-脱烷基反应

B.N-羟化反应

C.环氧化反应

D.氧化脱氨基反应

E.醇脱氢反应

[答疑编号501110030102]

『正确答案』E

3.生物转化的意义不包括()

A.降低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B.毒性增高,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

C.提高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极性

D.降低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极性

E.提高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

[答疑编号501110030103]

『正确答案』D

A2型题

1.谷胱甘肽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出的主要排泄途径是()

A.与未吸收的食物混合

B.胆汁排泄

C.肠内排泄

D.肠壁和菌群

E.随汗液排出

[答疑编号501110030104]

『正确答案』B

第四单元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毒物因素

(一)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决定外源化学物将会发生的代谢转化的类型及可能干扰的生化过程。化学结构与其毒性之间有一定规律。

1.碳原子数直链饱和烃从丙烷(甲烷和乙烷是惰性气体)起,随着碳原子数增多,3~9,麻醉作用增强;但达到9个碳原子之后,反而减弱。

2.取代基团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增强,取代得越多,毒性越大。如

CCl4>CHCl3>CH2Cl2>CH3Cl。

3.异构体与立体异构苯并[a]芘生物活化形成相应的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分子中存在四个手性中心(碳原子7,8,9,和10),可造成4个同分异构物。其中7R,8S,9S,10R的(+)-反镜像物诱变性和致癌性最高。羟基和环氧化物是反式(反镜像物),R右旋,S左旋,“+”偏振光右转,“-”偏振光左转。

(二)理化性质

1.溶解度脂溶性高者较易透过生物膜,排泄困难,易发挥毒性。另一方面,同系化合物中,水溶性好的在体液中溶解多,毒性也大。如As2O3(砒霜)>As2S3(雄黄,水溶性小)。

2.解离度外源化学物的pKa值。弱酸性、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只有在pH条件适宜,维持非离子态时,才易于吸收。

3.挥发度和蒸气压在常温下易于挥发的外源化学物,容易形成较大蒸气压而迅速经呼吸道吸收。

苯与苯乙烯LD50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相当,但挥发度不同,实际毒性苯>苯乙烯。

4.分散度烟、雾、粉尘等气溶胶物质分散度越大,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

(三)杂质

某些杂质的毒性比本体物质还大,可明显影响受试物质的毒性。如除草剂2,4,5-T中混有的TCDD,TCDD对雌性大鼠的经口LD50为2,4,5 -T万分之一,胚胎毒性仅为400万分之一。2,4,5-T的胚胎毒性是由TCDD所致,而与2,4,5-T本身无关。

二、机体因素

(一)种属、品系

不同物种的动物由于其解剖、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差别,根本原因是基因组的不同,从而毒性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种属差异除表现在毒性效应强度(量)的差别外,也可表现为质毒性效应性质(质)的差别。2-乙酰氨基芴在大鼠、小鼠和狗体内可进行N-羟化,进而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呈现强致癌性;但在豚鼠体内则不发生N-羟化,故不致癌。

(二)性别、年龄

雌雄两性的毒性敏感性差异,性激素的性质和水平起了关键性作用。

年龄不同的动物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常不同。年幼未发育完善对毒性作用的反应要比成年动物敏感。老年动物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毒性反应与更为敏感。

(三)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

妊娠常可导致动物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①先天性遗传缺陷者往往可加剧毒作用。②肝、肾病变尤为敏感。血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具有着色性干皮病.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病-紫外线、烷化剂及某些致癌物敏感。

(四)营养状态

机体的营养状态可影响外源化学物的代谢、贮存,进而影响其毒性作用。饮食中蛋白质缺乏使酶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水平下降,发挥毒作用。

三、接触条件

(一)接触途径

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组织器官以及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也不同,毒作用性质和强度会有差异。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二)溶剂和助溶剂

溶剂和助溶剂可与受试物相互作用,改变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影响其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浓度(稀释度)、总体积也会影响其毒性。

四、环境因素

(一)气象条件

1.气温环境温度可改变通气、循环、体液(汗液、尿液生成量)、中间代谢等生理功能并影响外源化

学物吸收、代谢,从而引起毒性变化。

2.气湿高气湿,尤伴高气温可使经皮肤吸收速度加快。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黏附作用加强。

(二)季节和昼夜节律

生物体功能活动由周期性变动。可能是生物体对光周期循环反应,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力。给大鼠注射一定量的苯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表现出季节差别:春季最长;而秋季最短。

机体的敏感性还随着昼夜节律发生变化。

五、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的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同时或前后相继进入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

(二)联合毒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强度等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毒效应之和。

大部分刺激性气体和具有麻醉作用的毒物表现为相加作用。

2.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毒效应强度大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毒效应之和。

协同作用的机制复杂,可能是一种毒物促进了其他毒物的吸收,或是阻碍了其代谢解毒和排泄过程。

3.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的毒效应强度小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毒效应之和。

可分为功能拮抗、化学拮抗、处置拮抗、受体拮抗等。

4.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互不干扰,从而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

一般相加作用指剂量相加模型,而独立作用指反应相加模型。

A1型题

1.有关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因素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A.饱和脂肪烃(达到9个碳原子以后)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

B.饱和脂肪烃甲烷和乙烷是惰性气体可引起窒息

C.苯并[a]芘生物活化所能形成的4个同分异构物中,7R,8S,9S,10R的(+)-反镜像物致癌性最高。

D.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可增加其毒性,如乙烷<乙烯<乙炔

E.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增强,取代得越多,毒性越大

[答疑编号501110040101]

『正确答案』A

2.下列有关物种差异对毒物代谢转化影响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差异只能表现为代谢酶含量及活力的差异

B.物种差异原因在于某些物种代谢反应类型的缺陷

C.物种差异不表现为对毒物代谢途径的差异

D.物种差异根本原因是基因组的不同,从而毒性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E.2-乙酰氨基芴在豚鼠呈现强致癌性;但在大鼠不发生N-羟化,故不致癌

[答疑编号501110040102]

『正确答案』D

3.有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中相加作用和独立作用的区别,正确的解释是()

A.一般相加作用指反应相加模型,而独立作用指剂量相加模型

B.一般相加作用指剂量相加模型,而独立作用指反应相加模型

C.两者都是剂量相加模型

D.两者都是反应相加模型

E.毒理学上反应相加和剂量相加的概念并无严格差别

[答疑编号501110040103]

『正确答案』B

4.一般认为,各途径接触化学物后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

B.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D.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皮>经口

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腹腔注射>经皮

[答疑编号501110040104]

『正确答案』C

第五单元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1.试验目的

(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

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3.染毒剂量与分组分组数与染毒剂量往往需要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正式实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LD100-LD0)/(组数-1)。

4.毒效应观察应注意记录发生中毒症状的时间、表现的特点和程度、发生发展过程、死亡的时间及各组死亡的动物数。

染毒前后、处死前测量体重。动物及时进行大体剖检,肉眼观察疑有病变并存活24小时者可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5.观察持续时间一般要求14天总死亡数。

(四)急性毒性评价

LD50外,更重要的是全面观察动物的各种反应和变化。LD50只是一个界点剂量。故还需将剂量-反应曲线斜率及毒作用特征等考虑在内,才能作出全面评价。

二、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皮肤刺激试验皮肤

刺激是指皮肤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症变化。腐蚀是指皮肤局部产生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研究(Draize试验)常用的动物是家兔和豚鼠,家兔至少4只,大鼠10只。受试物0.5ml(g)涂于经备皮的皮肤上,覆盖固定。时间为4小时。之后第1、24、48小时观察反应(红斑形成、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水肿形成、水肿隆起),按其严重程度评分并评价刺激强度。

(二)皮肤致敏试验

选择豚鼠作为实验动物。每天涂皮或皮内注射受试物溶液,共14天,此阶段称为诱导阶段。间隔10~14天后,用激发剂量(通常低于诱导剂量)再皮内注射1次(称为激发阶段),观察有无皮肤反应及反应程度并评分。

(三)眼刺激试验

4只家兔,兔眼一侧结膜囊内滴入受试物,另一侧对照。根据结膜、角膜和虹膜的反应,按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四)黏膜刺激试验

三、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蓄积作用的概念

外源化学物连续或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接触,当其吸收速度超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时,在体内的总量就会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蓄积作用。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1.物质蓄积化学分析的方法能够测出机体内存在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时。

2.功能蓄积(损伤蓄积)多次接触一定时间后,虽不能测出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但机体有慢性中毒的症状出现。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蓄积系数法)

多次染毒累积总剂量与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的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值)。分级:<1 高度;1~明显;3~中等;5~轻度蓄积。

四、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

亚慢性毒性是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中毒效应。所谓“较长时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对于啮齿类动物为1~6个月)。

慢性毒性是指机体长期(甚至终生)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低剂量的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中毒效应。

(二)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1.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

(1)探讨长期染毒条件下,受试物毒作用性质、特点、毒效应的类型、靶器官和中毒机制。

(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作用的可逆性。

(3)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

(4)估计长期接触受试物的危险性,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以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毒理学依据。

2.常用参数

①最小有作用剂量(MEL):又称阈剂量。通常获得的是LOAEL;②最大无作用剂量(NEL):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是NOAEL。

(三)试验设计

亚慢性毒性试验最常用,重点介绍。

1.试验期限无完全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在环境毒物中,需连续接触3~6个月,但在工业毒物中1~3个月即可。(慢性:1年以上或2年。)

2.实验动物选择一般要求选择两个动物种属,即啮齿类(如小鼠、大鼠)和非啮齿类(如狗、猴)。大鼠常用Wistar和Sprague-Dawley品系。个体选择一般选择未成年的健康动物,大鼠80/100g(6~8周龄)。每组小动物数不少于20只,大动物不少于6~8只。如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处死部分动物,则每组动物数要相应增加。性别为雌雄各半。(慢性:初断乳的动物。大鼠40~60只。)

3.染毒途径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受试物的途径或方式,并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主要有经消化道、经呼吸道和经皮肤三种。①经消化道:大鼠灌胃法,食品用喂饲法,掺入量8 g/100g。大动物通常使用胶囊法染毒;②经呼吸道:染毒受试物浓度稳定后,吸入时间2~6小时/天;③经皮肤:每天染毒4~6小时,防舔食。每天染毒时间一致,宜上午,先给药后进食。

4.染毒剂量与分组为了得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一般至少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应能引起较为明显的毒效应,但无动物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10%);中剂量组理想时相当于LOAEL;低剂量组应相当于NOAEL。具体剂量可以1/20~1/5LD50为高剂量组剂量,高、中、低各剂量组间距在3~

10倍之间,最低不小于2倍。(慢性:以LD50除以10、100、1 000作为三剂量组剂量。)

5.观察指标

(1)一般性指标主要指非特异的观察指标,能综合反映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的毒性作用,且往往比较敏感。

1)动物体重:综合反映动物健康状况最基本的灵敏指标之一。对染毒组与对照组的同期体重百分增长率(以接触受试物开始时的动物体重为100%)进行统计和比较。

2)食物利用率:即动物每食人1O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进食减少抑或毒物作用。

3)症状: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中毒症状及各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时间均应记录和分析。

4)一般化验指标:

血象检测,肝、肾功能和血液生化学检测,最大取血量<10%总血量,如大鼠1.5ml(总血量15ml)。

5)脏器系数:或称脏/体比值,是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即每100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

(2)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包括试验过程中死亡动物均应进行系统解剖和肉眼观察。疑似损伤部位需进一步做组织学检查。检查脏器包括脑、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睾丸、卵巢等。其他剂量组取材保存,待查。

(3)特异性指标反映受试物对机体毒作用本质的敏感指标,效应生物学指标,常有助于分析毒作用机制。

(4)可逆性观察试验结束时,停止染毒,将部分动物继续留养2~4周,对已出现变化的指标做追踪进行恢复期观察,以判断有无迟发效应及有害效应的可逆性。

(四)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

对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包括三个步骤:①明确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以及剂量-反应关系;

②确定敏感指标:发生在较低剂量组,且最早出现者;③确定LOAEL和NOAEL,最敏感毒效应指标剂量组剂量即LOAEL。对受试物的做出全面评价。

五、毒性评价试验

(一)实验毒性学试验的基本原则

有3个基本原则

1.化学毒物对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2.毒理学试验的高剂量原则。

3.选择成年健康实验动物和模拟人的接触途径。

(二)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基本目的包括:

1.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2.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A1型题

1.有关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不正确的是()

A.阐明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中毒机制

B.确定LOAEL和NOAEL

C.评价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剂量-反应关系,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

D.为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E.测试并求出毒物的毒性参数如LD50

[答疑编号501110050101]

『正确答案』B

2.下述有关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选择哺乳动物,以大小鼠最为常用

B.使用刚成年、健康未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C.通常用雄性动物进行实验

D.实验动物分组时应严格遵循随机原则

E.实验动物需要预检

[答疑编号501110050102]

『正确答案』C

3.下列有关化学毒物蓄积毒性作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化学毒物连续或反复多次与机体接触

B.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时,在体内贮存

C.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D.可以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E.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不能同时存在

[答疑编号501110050103]

『正确答案』E

4.有关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确定NOAEL和LOAEL

B.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效应谱、毒作用特点、靶器官及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C.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D.比较毒效应的物种差异进行毒性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为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E.确定LD50的大小

[答疑编号501110050104]

『正确答案』E

5.慢性毒性试验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

A.喂饲法

B.胶囊吞咽

C.灌胃法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大纲

一、公共卫生职业素质 (一)团队协作能力 (二)组织协调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四)社会动员能力 二、临床基本技能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全身状况检查(生命征、发育、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检查(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出血点和紫癜、蜘蛛痣、毛发、水肿、其他) (3)淋巴结检查(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2.头部 (1)眼(眼眉、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瞳孔、眼球) (2)耳(外耳、乳突、听力) (3)鼻(鼻外形、鼻中隔、鼻出血和鼻腔分泌物、鼻窦) (4)口(口唇、黏膜、牙齿、牙龈、舌、咽及扁桃体、口腔异味) 3.颈部 (1)颈部血管 (2)甲状腺

(3)器官 4.胸部检查 (1)胸部视诊(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呼吸运动) (2)胸部触诊(胸部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对比叩诊、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4)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检查 (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2)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心包摩擦感) (3)心脏叩诊(心界) (4)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6.腹部检查 (1)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2)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3)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脾脏叩诊、肾区、膀胱叩诊) (4)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7.神经系统 (1)神经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肱二头肌反射、浅反射)(2)病理反射(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 征) (二)辅助检查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1.生理(20) 4.离子被动跨膜转运的动力是A、电位梯度B、浓度梯度C、钠泵供能D、自由运动E、电-化学梯 度E——生理 1.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A 2.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E 3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A.Na+平衡电位 B.K+平衡电位C.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D.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差 E.超射值D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1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腺苷酸环化酶B.ATP酶 C.胆碱酯酶 D.单胺氧化酶E.Na+-K+依赖式A TP酶C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3.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 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α2-巨球蛋白A 11.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X B、激活因子XⅢC、水解纤维蛋白原D、使因子Ⅷ的作 用加强E、加速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E——生理 30.献血者为A 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 型B.AB 型 C.A 型 D.O 型 E.A 型或B 型B 生理学,第二章血液,四血型,(二)ABO 血型系统 4.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 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C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年) 目录 一、儿童保健学 二、妇女保健学 三、环境卫生学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六、流行病 七、免疫学 八、内科 九、社会医学 十、生化 十一、生理 十二、微生物学 十三、卫生毒理学 十四、卫生法规 十五、卫生统计学 十六、药理 十七、医学伦理学 十八、医学心理学 十九、营养与食品卫生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儿童保健学 1.人体器官系统在由胎儿期发育至成熟的过程中,以下哪一个系统仅存在一次生长突增高峰C A.骨骼系统B.肌肉系统 C.神经系统D.呼吸系统 E.循环系统 88.胎儿身长增长最快是D A.孕前2 周B.孕0-12 周 C.孕13-27 周D.孕28-42 周 E.孕42 周 90.以下关于个体关键生长期的正确叙述是 C A.在该时期细胞的生长方式是以增生为主 B.在该时期细胞的生长主要表现为分化 C.若在此期受到干扰,会造成器官或组织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 D.若在此期受到干扰,不会造成器官或组织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 E.各组织或器官的关键生长期是相同的 10.儿童“生长”指的是B A.细胞和组织的分化B.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C.细胞和组织功能的不断完善D.身体器官的成熟 E.儿童体质的发展 10.关于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正确的是B A.各系统平衡生长发育B.连续性 C.断续性D.倒退性 E.无生长轨迹现象 11.第二性征迅速发育是在D A.婴儿期B.学龄前期 C.幼儿期D.青春期中期 E.青春期早期 12.男性青春期性器官发育的第一信号是 D A.变声B.长出腋毛 C.阴茎增大D.睾丸增大 E.遗精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2019年公卫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真题总结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真题 第一站: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体格检查、急救技术);25分;考试时间20分钟;tip:边做边说 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案例一、案例二);40分;考试时间20分钟;tip:尽可能说全,按点给分,多说不扣分,时间很充分;这部分答不好的话很可能就挂了 第三站:公共卫生基本操作技能(现场检测/样品采集、卫生处理/个人防护);35分;20分钟;tip:边说边做,做一步老师检查一下给个分(比如大气采样第一步是先选好设备仪器等,选好之后监考老师会告诉你应该拿那些东西,拿对了给分,少拿拿错没有分;然后在做第二步)每一步都是单独计分,不会是仪器拿错,后面全部都没分。时间很紧张,要抓紧时间。 需要练习使用的有:1生物防护服、护目镜、口罩、防护帽、手套;2大气采样器(全套);3 CO、CO2分析仪;4温湿度计;5风速测定仪;6声级计;7照度计;8紫外辐照计 9喷雾器

2019年真题: 第一站: 01 测血压,人工呼吸,心脏视诊 5题:腹股沟淋巴结检查(操作说完以后考官问了我前群在哪里,后群在哪里要具体说出部位)答案:腹股沟淋巴结检查一般使用滑行触诊法,包括水平组和垂直组的检查,水平组沿着腹股沟韧带,垂直组沿着大隐静脉.将食指及中指并拢,在腹股沟处上下左右触摸、右下肺移动度检查、人工呼吸(考官加问?时间) 07号心脏触诊,口对口人工呼吸。 8号肩胛下角和锁骨中线的体表位置,心脏浊音界叩诊,心脏按压, 10号胸廓扩张度脾脏触诊双手触诊心肺复苏 12号胸廓扩张度脾脏双手触诊心肺复苏 14号脑膜刺激征,肠鸣音听诊, 15题心前区视诊,脾脏触诊,量腹围,人工呼吸,肺部听诊,人工

公卫执业医师分类模拟题2019年(1)

公卫执业医师分类模拟题2019年(1)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50,score:100分) 1. 观察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可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这三种疗法的效果。这种设计属于 ?【A】空白对照 ?【B】实验对照 ?【C】标准对照 ?【D】自身对照 ?【E】相互对照 【score:2分】 【A】 【B】【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 随机抽样的优点是 ?【A】推论可应用于任何总体?【B】误差可以估计 ?【C】所得结果是无偏的 ?【D】容易测量 ?【E】样本含量越大,越易实现 【score:2分】 【A】 【B】【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C】 【D】 【E】 本题思路: 3. 双盲试验中 ?【A】患者不知道自己接受何种处理

?【B】每个患者均接受安慰剂治疗 ?【C】患者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实验中 ?【D】每个患者均接受两种处理 ?【E】除患者外,执行研究计划的人员也不知道患者接受的是何种处理 【score:2分】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4. 在某新疫苗预防接种试验中,受试儿童被随机地分配到“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儿童接种疫苗,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则 ?【A】该试验为单盲试验 ?【B】拒绝接种的儿童应包括在对照组

?【C】该试验属双盲试验 ?【D】拒绝接种疫苗的儿童应被排除 ?【E】因不是所有的儿童均接种,所以试验无用 【score:2分】 【A】 【B】 【C】 【D】【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5. 临床试验中采用安慰剂对照可 ?【A】消除来自于医生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B】保证非随机试验具有可比性 ?【C】防止出现治疗本身所产生的效应?【D】进行一个主动接受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比较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小经验分享

我们都知道,对于每一位从事于公卫执业医师的人来说,取得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胜利显得格外重要,我也不例外。考试的题目说难不难,说简单但又不简单,从我个人的实战经验来看,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复习好考试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好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呢?我总结了如下几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是要合理的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参加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几乎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因此要想把考试复习好,首先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因为白天一般要上班,所以复习最好在晚上,每天复习的时间不能低于4个小时。 第二是要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做好复习笔记。我们可以把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列表对比,也可以对一些比较复杂难记的知识点进行图表形象记忆。我们也要把每个章节的重难点标记出来,这样便于日后冲刺复习用。 第三是要学会踏踏实实复习,切不可轻浮,不可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表层上。每一种考试都有它们独有的规律,在复习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时,我建议大家先复习专业课,基础科目的知识可以放在后头复习,因为基础科目的知识我们大部分人在学校中就已经系统的学习过,相信大家的底子都差不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四就是要坚持到底。一定要时刻记住一点,坚持到最后方可成就胜利,切不可轻言放弃。 以上就是我去年参加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四点小经验,仅供大家参考用。 a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中遇到疑难题是正常现象。如遇这种情况,一要冷静对待,不必紧张。须知我感棘手的,别人未必不费功夫。 二要暂时放下,迂回包抄。前面讲按题序解答,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有的考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就遇到难点,这时就应暂且将难题记下,跳过去先抢易做可得的考分,然后视时间多少,再回过头来收拾疑难题。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分数多一分,人生道路便不同,因此,能否突破难题至关重要。同时考虑到每位考生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难;要易,大家易。这样一想,考题再难也不足畏惧了。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试题卡:(3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编号3-1-01 一、案例:1997年1月15--2月3日,某区卫生防疫站陆续接到本区数所学校报告,学生中陆续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纳差、全身不适、乏力,部分人巩膜黄染的病例86例,该区自1997年1月1日起供餐公司开始向学校供应午餐,派您去调查处理这起疫情。 二、试题: 1、请您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这起疫情调查的目的就是什么? 答:证实疫情诊断、确诊就是否暴发、描述疾病的分布与特征,找出暴发疫情特异病因或病原,查明病因来源,传播方式、途径,查明暴露的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最终扑灭疫情。 编号3-1-02 一、案例:同上 二、试题: 1、请您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本次疫情主要调查哪些内容(主要项目)? 答: 1、核实诊断(临床、化验、流行病学); 2、对疫情作全面考察,对发病数量、流行特征、原因初步描述; 3、证实暴发,了解疾病分布,计算疾病的罹患率; 4、提出初步假设,并验证假设; 5、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编号3-1-03 一、案例:同上 二、试题: 1、请您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设计该疫情的个案调查表(简明、扼要几个主要部分) 答:个案调查表包括:1、一般项目;2、临床特征(包括实验检查);3、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可能受感染日期、地点、方式、传播途径、预防接种史、接触者及接触程度);4、防治措施;5、结论;6、调查日期,调查者。 编号3-1-04 一、案例:同上 二、试题:1、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查准备? 答: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的组织;3、调查资料的收集;4、标本的采集与储运。 2、这次疫情调查活动如何实施(简单、扼要说明这次疫情调查的实施包括哪几个主要方面)? 答:调查准备:1、组织有临床、流行病学、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查表格、计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它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知识汇总

预防医学综合基础知识 1.卫生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 A 人体内环境的关系 B 人体外环境的关系 C 人体健康的关系 D 人体功能的关系 E 人体状况的关 系 C 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不包括 A 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 B 保护环境 C 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 D 中西医并重 E 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B 3.病因学预防是指 A 促进康复 B 针对发病早期 C 防止并发症和伤残 D 防止疾病复发 E 针对无病期 E 4.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 A 防止并发症和伤残 B 控制环境有害因素 C 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 D 防止疾病复发 E 促进康复 D 5.三级预防又称 A 病因学预防 B 病残预防 C 发病学预防 D 临床前期预防 E 早期预防 B 6.WHO提出的卫生保健目标是 A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B 2000年人人享有免费医疗 C 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险 D 2000年人人享有免费保健 E 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 A 7.初级卫生保健是指 A 农村卫生保健 B 低级卫生保健 C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D 肿瘤预防 E 以上都不是 E 8.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内容不包括 A 增进健康 B 及时治疗 C 合理用药 D 预防疾病 E 康复防残 C 9.不属于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是 A 卫生宣传教育 B 计划免疫接 种 C 做好计划生育 D 供应基本药物 E 恢复劳动能力 E 10.目前,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及我国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它的全面实施还面临许多挑战,其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除了 A 组织领导 B 国际援助 C 通力合作 D 技术培训 E 群众参与 B 11.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级机构是 A 省、市、 县 B 市、县、乡 C 中央、省、市 D 县、乡、村 E 地蛆、市、县 D 12.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条系统是 A 行政、业务、民间团体 B 医疗、预防、公共卫生 C 医疗康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 D 卫生、行政、业务 E 以上都不是 C 13.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2019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资料(电子书)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资料 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每个考生必须依据《考试大纲》通过以下三个考站的测试,测试时间60分钟,均采用随机抽取试题应试方法。 (1)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能力。满分值3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1)结合案例试题思考准备(5分钟); 2)口试回答问题:主考官进一步提问(10分钟),每个考生应试一个案例,数个问题。 (2)第二考站:体格检查、急救技术与辅助检查结果。满分值25分,考试时间共25分钟。 1)随机抽取试题; 2)采用标准体检者、模拟人或考生相互之间和实物进行操作和描述; 3)主考官依照考题项目提出问题,考生回答。 (3)第三考站:基本操作技能。满分值45分,考试时间共20分钟。 1)随机抽取1个试题(包括3个子项目),边操作边解释; 2)主考官提问。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试题卡:(3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编号3-1-01 一、案例:1997年1月15--2月3日,某区卫生防疫站陆续接到本区数所学校报告,学生中陆续发现一种原因 不明的发热、纳差、全身不适、乏力,部分人巩膜黄染的病例86例,该区自1997年1月1日起供餐公司开始向学校供应午餐,派你去调查处理这起疫情。 二、试题: 1、请你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这起疫情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答:证实疫情诊断、确诊是否暴发、描述疾病的分布和特征,找出暴发疫情特异病因或病原,查明病因来源,传播方式、途径,查明暴露的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最终扑灭疫情。 编号3-1-02 一、案例:同上 二、试题: 1、请你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本次疫情主要调查哪些内容(主要项目)? 答: 1、核实诊断(临床、化验、流行病学); 2、对疫情作全面考察,对发病数量、流行特征、原因初步描述; 3、证实暴发,了解疾病分布,计算疾病的罹患率; 4、提出初步假设,并验证假设; 5、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编号3-1-03 一、案例:同上 二、试题: 1、请你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 答: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公共卫生职业素质 (一)团队协作水平 (二)组织协调水平 (三)沟通交流水平 (四)社会动员水平 二、临床基本技能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全身状况检查(生命征、发育、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检查(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出血点和紫癜、蜘蛛痣、毛发、水肿、其他); (3)淋巴结检查(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2.头部 (1)眼(眼眉、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瞳孔、眼球); (2)耳(外耳、乳突、听力); (3)鼻(鼻外形、鼻中隔、鼻出血和鼻腔分泌物、鼻窦); (4)口(口唇、黏膜、牙齿、牙龈、舌、咽及扁桃体、口腔异味)。

3.颈部 (1)颈部血管; (2)甲状腺; (3)气管。 4.胸部检查 (1)胸部视诊(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呼吸运动); (2)胸部触诊(胸部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对比叩诊、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4)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检查 (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2)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心包摩擦感); (3)心脏叩诊(心界); (4)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6.腹部检查 (1)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2)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3)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脾脏叩诊、肾区、膀胱叩诊); (4)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7.神经系统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考站: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处理。(满分值4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常见问题: 1、描述性研究资料、分析性资料应如何收集? 答:⑴描述性研究资料:采用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筛检)收集资料; ⑵分析性资料:①病例对照(现场询问、调查表、采样)②队列(现场、 追踪、随访、监督)③流行病学实验(恰当选择对象、随机、筛选)。 2抽样调查时样本的大小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答:现况:①预期现患率②结果精确性;对照:①人群中暴露的比例②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平④要求的把握度;保证代表性:随机原则、监督、控制偏倚。 3、传染病爆发时,应如何进行调查? 答:①制定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对照、队列)、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②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组织;3)调查资料收集;4)标本的采集和储运;③调查资料的处理:1)调查资料的分析;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定;④执行控制与干预措施;⑤评价控制效果;⑥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实例;⑦撰写调查报告。 4、简述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储运要求。 答:不同部位取新鲜标本(最好含异常样本)→洁净干燥(保温)保存运送→立即检验。 5、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如何分析? 答:描述性分析→推断性统计:①卡方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②比值比OR(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大小)③OR的95%可信区间④分层分析⑤分级分析。 6、在实际应用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 答:①管理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7、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答:一般反应: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昏、恶心、腹泻)等。处理原则:一般不需处理(1-2天可消失);如反应强烈仅需对症治疗;如有异常反应,则上报,同时作出抢救,如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或肌注苯海拉明(20-50mg),及时送医院;当然也要排除偶合疾病情况。 8、在病毒性肝炎的调查中,应对HBsAg携带者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不能作献血员,加强随访,要求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防止传染他人; ②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乙肝两对半定量、HBeAg定量、肝功能、HBV-DNA、AFP、肝纤二项、肝脏B超),必要时治疗,同时定期作相关检查。③建议与患病接触频繁者进行相关检查,尽量注射疫苗保护。 9、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的病原学检查);②传播途径(皮肤接触、经口感染、粪便);③易感人群(个人防护、治疗及管理粪便)。 10、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病员的处理原则。 答:治疗、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做好卫生工作、预防接种。 11、简述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答:①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管理控制病畜);②切断传播途径(灭钉螺,管理粪便及保护水源);③保护易感人群(个人防护)。 12、试述苯中毒的预防措施。 答:①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②生产工艺改革(减少接触苯);③通风排毒;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全套)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第1题: 下列有关等级相关系数ts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资料宜计算rS B.等级数据宜计算rs C. rs值-1~+1之间 D.查rs界值表时, rs值越大,所对应的概率P值也越大 E.当变量中相同秩次较多时,宜计算校正rs值,使rs值减小 第2题: 对某样本的相关系数r和0的差别进行检验,结果t1<t0.05(n-2),因此 A.两变量的差别无统计意义 B.两变量存在直线相关的可能性小于5% C.两变量肯定不存在相关关系 D.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 E.就本资料尚不能认为两变量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第3题: 总体率95%可信区间的意义是。 A.95%的正常值在此范围 B.95%的样本率在此范围 C.95%的总体率在此范围 D.总体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 E.样本率在此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5% 第4题: 样本含量的确定下面哪种说法合理。 A.样本越大越好 B.样本越小越好 C.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增大样本含量 D.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减少样本含量 E.越易于组织实施的样本含量越好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r值的范围在-1~+1之间 B.已知r来自ρ≠0的总体,则r>0表示正相关, r<0表示负相关 C.已知Y和X相关,则必可计算其直线回归方程 D.回归描述两变量的依存关系,相关描述其相互关系 E.r无单位 第6题: 四格表χ2检验的自由度为1,是因为四格表的四个理论频数() A.受一个独立条件限制 B.受二个独立条件限制 C.受三个独立条件限制 D.受四个独立条件限制 E.不受任何限制 第7题: 对同一双变量(X,Y)的样本进行样本相关系数的tr检验和样本回归系数的tb检验,有。 A. tb≠tr B. tb=tr C. tb>tr D. tb<tr E. 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8题: 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 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 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总体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E.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公共卫生职业素质 (一)团队协作能力 (二)组织协调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四)社会动员能力 二、临床基本技能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全身状况检查(生命征、发育、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检查(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出血点和紫癜、蜘蛛痣、毛发、水肿、其他); (3)淋巴结检查(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2.头部 (1)眼(眼眉、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瞳孔、眼球); (2)耳(外耳、乳突、听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鼻(鼻外形、鼻中隔、鼻出血和鼻腔分泌物、鼻窦); (4)口(口唇、黏膜、牙齿、牙龈、舌、咽及扁桃体、口腔异味)。 3.颈部 (1)颈部血管; (2)甲状腺; (3)气管。 4.胸部检查 (1)胸部视诊(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呼吸运动); (2)胸部触诊(胸部<廓>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对比叩诊、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4)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检查 (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2)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心包摩擦感); (3)心脏叩诊(心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6.腹部检查 (1)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2)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Amoexqn_a2010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2010年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和总体要求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临床医学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范围 内科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统计学。 二、总体要求 (一)临床基本技能 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现场急救的技能,并具有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初步诊断的能力。 (二)公共卫生调查与分析能力 具备公共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样品采集与检测项目确定、检测结果判定、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和报告撰写等能力。 (三)公共卫生现场处置能力 具备传染病疫情和其他公共卫生问题的现场处置能力。 考试项目 一、临床基本技能 (一)病种范围 1.传染病:鼠疫、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 2.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 3.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等。 (二)考核要求 1.病史采集:根据案例提供的主诉症状,考查考生病史采集和流行病学资料收集的能力。 2.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测量血压、脉搏、身高、体重、皮褶厚度、腰围;甲状腺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 (2)胸部检查 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 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胸部触诊(胸部<廓>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 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心脏叩诊(心界) 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3)腹部检查 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 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4)神经系统: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肌力、脑膜刺激征、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 3.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1)X线片:肺部感染、肺占位性病变、正常胸部正位片、四肢关节片。 (2)实验室检验结果判读:血、尿、便常规,痰结核菌检查,血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AS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总胆红素、总蛋白及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尿素氮、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抗HIV、CD4、CD4/CD8,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血清学检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脑脊液常规检查、病原学检验结果等。 4.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资料、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 5.现场急救技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公卫执业医师-各科总结

公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笔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基础) 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比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的 2.人体必需氨基酸:赖色苯丙苏蛋缬亮异亮(8种)组(儿童) 3、膳食中半胱氨酸与酪氨酸(条件必需氨基酸)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当膳食中可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可以分别节约蛋氨酸30%和苯丙氨酸50%。 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16% 6.25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鸡蛋蛋白为参考蛋白。 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实质上是使:几种必需氨基酸在比例上接近人体的需要,比原有的任何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都高。 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常成年人) 摄入氮>排出氮(儿童、青少年、孕妇、恢复期病人) 负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性疾病、吸收不良) 摄入氮=尿氮+粪氮+通过汗液排出的氮; 5、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表示:蛋白质被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氮储留量/氮吸收量×100 氨基酸评分---限制性氨基酸 蛋白质功效比值(断乳的大鼠)------利用率 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10%是指:机体由于摄食过程引起体内能量消耗增加的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最大的是:蛋白质。 1、受机体营养状态和活动量影响而变动的动脂,是指:甘油三酯。 类脂质(磷脂、糖脂、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定脂。 2、对老年人和动脉硬化患者每人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不超过300mg。 3、目前认为必须脂肪酸有两种:亚油酸(椰子油含量很低)、α-亚麻酸。 4、必须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参与脂质代谢;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亚油酸);有降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结作用。(与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无关) 血红蛋白是由铁与卟啉组成血红素,再与珠(球)蛋白合成血红蛋白 5、必须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特别是:棉油、大豆油、玉米油。 6、正常人体内脂类含量占体重:10%-20%;膳食中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0%-30%;从膳食中摄入必须脂肪酸约:3%。 1、单糖类: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类: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多糖类:淀粉、糊精、糖原(又称动物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2、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脂肪供热因氧化不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在饥饿、高脂低糖饮食或糖尿病时,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分解增多(β氧化),乙酰辅酶A大量生成堆积,肝中酮体增多。 1、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族,包括B1、B2、B6、B12、尼克酸B5,叶酸、泛酸、胆碱等,维生素C。(负荷试验) 2、过量摄入能在体内贮存并可引起中毒的是:维生素A。 维生素C; 降低血胆固醇作用在体内与巯基、双硫键有联系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3、我国推荐的膳食中钙的供给量,成年男女:800mg/d,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1000mg/d,孕妇、乳母1000~1200mg/d。 4、成年人每日进出骨骼的钙量约为700mg。 5、0.01% 常量元素:钙、镁、钠、钾、氯、硫、磷

卫生毒理学 学习指南

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南 一、前言 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及知识点 学习要求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要求: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三)知识点: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学科萌芽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展望:系统毒理学、计算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毒理学替代法、转化毒理学;毒理学研究中3Rs原则: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和替代(replacement)。

第二章基本概念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二)要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的基本概念,选择毒性及其毒理学意义,生物学标志及其分类、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曲线、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三)知识点: 毒物;毒性;中毒;毒效应(毒作用);毒效应谱;剂量;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选择性毒性;选择毒性的毒理学意义;靶器官;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其曲线;生物标志: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生物标志;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水平;阈值;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安全限值。 第三章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一)目的: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主要转化过程;了解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二)要求: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及意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及过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三)知识点: 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化:包括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吸收:主要包括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吸收途径;肝脏首过作用;血/气分配系数;分布;蓄积;贮存的双重毒理学意义: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又是慢性中毒发生的条件;排泄:主要包括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它(汗、唾液、泪水和乳汁等分泌物);生物半减期(t1/2);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