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美学思想
“器完而不饰”——论古代造物活动中的实用美学思想

16(上)2018.1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这句话出自我国第一部工艺造物专著《考工记》。
所谓“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指在造物活动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工艺美学观。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对造物活动的审美意识,这与当时社会思潮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而其中的实用美学观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在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作中都能够寻找到实用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应用。
一、古代实用美学思想(一)“器完而不饰”“器完而不饰”一语出自于《淮南子·齐俗训》:“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
”[2]这里的“器完而不饰”是指器物功能完好,不加多余无谓的修饰,强调的是一种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审美观。
关于传统造物活动中的实用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正如西汉刘安招集其宾客所著的《淮南子》,其中所蕴含的诸多美学思想,有一部分就是继承先秦美学发展而来的。
(二)先秦实用美学思想先秦诸子的美学思想大多是在阐发自己的政论性观点时,涉及到造物设计而产生的,并且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如“道器论”“器用论”“文质论”等,对于这些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对于实用审美的讨论,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质论”所蕴涵的美学思想。
“文质论”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儒家为代表,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一种是以老庄、墨子、韩非子为代表,主张重质轻文,如老庄的虚无观,主张“天人合一”,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强调实用第一性。
《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但实用美学的观点则主要受到墨子思想的很大影响。
二、墨子的实用美学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墨子的实用美学思想墨子是战国初期出身于手工业者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审美标准是“尚用”,认为器物制作应该满足广大百姓的日常需要,实用功能是首要的。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
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
《墨子·非乐上》载: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这是墨子“非乐”论的总纲。
从中可以看出:一,墨子之所谓“为乐非也”之“乐”并非限于音乐,它不仅包括“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而且包括“刻镂华文章之色”、“刍豢煎炙之味”、“高台厚榭邃野之居”,大体涵盖了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审美和艺术活动。
因而,墨子“非乐”也就是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否定;二,对于音乐、雕刻、美味、建筑等,墨子是“耳知其乐”、“目知其美”、“口知其甘”、“身知其安”的,也就是说他承认美和艺术的存在,也认识到美和艺术具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价值,墨子“非乐”并非是因为美和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否定之;三,墨子之“非乐”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原则的,是以是否“利人”为标准的,他之所以“非乐”,是因为对审美和艺术的追求将会“亏夺民衣食之财”。
可见,墨子的“非乐”论的关键主要集中在审美和艺术与现实的社会功利的关系上。
《公孟》篇载:“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
”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
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约前480—前420) 名翟,鲁国人。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
出身于手工业者,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一书为墨子后学所著,记述了墨子一生主要思想活动。
墨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即否定艺术的社会价值。
但对墨子的这种观点必须做具体分析。
首先墨子的“非乐”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作用为前提的:“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就是说,墨子是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实的。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灾祸迭起,他站在小生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希望仁人君子们应该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除弊,消除祸患的事业上,而不应该沉湎于丝竹管弦之乐。
墨子的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为制造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类的乐器,统治者必将“厚措敛乎万民”,劳民伤财,有害无利。
而演奏和欣赏艺术的活动,将造成男人废弃耕稼树艺,女人废弃纺绩织纴之事。
“君子”不思国事,“ *** ”忘掉本分,使国家乱而社稷危,菽粟不足,布��不兴,归结一点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非乐”观点的形成,有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他本人世界观的必然。
历史的前进是个矛盾的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虽然还保留着奴隶制的残暴和非人道,但比之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毕竟是个进步。
墨子看到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的苦难,但却无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到统治者沉迷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和音乐的创作艺术等方面,今天我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墨子强调音乐的实用功能。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具有舒缓压力、宣泄情感、调和人际关系等作用。
墨子在《墨子·非乐下》中写道:“音乐盛世,荣华自得;音乐衰世,慰伤养病。
”他认为音乐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是舒缓心灵的良方。
其次,墨子对音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教育意义。
个体方面,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方面,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墨子在《墨子·非乐上》中写道:“教民以德乐,不处乐则善因以使民。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教育和启发人们的道德感和美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墨子对音乐的创作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应该注重创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墨子在《墨子·非乐中》中写道:“故音响质直而不曲巧,高谈足以清听,不杂而不彰。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简单、直接的美感表达,不能过于繁琐和华丽,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另外,墨子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不仅应该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无害的道德品质。
在《墨子·非乐下》中,他写道:“是以乐正德而不可乱,般其人而不可恶也。
”他主张音乐创作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不得滥用音乐的力量,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牺牲伦理。
总之,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音乐的实用功能、价值和创作艺术,同时也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调节情绪、教育人们道德和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美学思想

前言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派。
名词解释“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T-T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命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墨子的“非乐”思想墨子“非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4墨子美学思想要义

小结
墨子思想朴真而富于感染力。虽多有机辩,但常为生命之天 趣所充盈。 墨子是中国功利主义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二、“非乐”
1、“非乐”思想的具体表述 2、“非乐”思想的论证层次 3、以“利”作为“非乐”的立论根据
1、“非乐”思想的具体表述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止。且夫仁者之为 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 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 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 也;非以刻镂华(“华”,一本无此字)文章之色,以为不 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 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 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
“墨子大巧”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墨子为木鸢(yuan,平声,老鹰),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墨子曰:“不如为车輗(ni,二声,古代大车辕端与横木相接 的关键)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 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飞一日而 败。” 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贵义”的故事
有一次,墨子到齐国游览,顺便拜访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 见墨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就说:老朋友啊,当今天下已经没有 人把“义”当作一回事了,唯独你还在那里为了“义”苦苦 奔波,我看你还是算了吧。墨子回答说:你说的这种情形, 就像是有十个人要吃饭,九个人闲着不干活,只有一个人在 那里耕作,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想想看,那个干活的 人难道不应该更勤苦地干吗?他要是也不干了,这么多人到 哪里去找饭吃呢?当今天下没有什么人为“义”操心了,你 应该鼓励我为了“义”继续干下去才对,怎么反倒劝阻我呢?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浅析墨子的“非乐”思想 王瑾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浅析墨子的“非乐”思想王瑾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代表着平民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子不仅在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且在美学思想方面也有巨大成就。
(一)“强本节用”的经济美学思想墨子的经济美学观念是重实用,重节俭,并以此为美。
当时的他凭借一身的才华完全可以置身上层阶级,但他并没有,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做法进行了揭露。
他勤俭节约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用节用是墨家最有代表性、最强调的观点,他们抨击统治阶级的奢侈,极度浪费人力物力,为此,墨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用之法”,把衣、食、住、行限定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范围之内。
2.非乐墨子的非乐思想,是针对当时君主还在沉迷于歌舞升平的情况下提出的,墨子认为,这个国家对音乐的喜爱超过了对国家的治理,当这些活动影响本职工作时,这项活动就该停止了。
3.节葬他主张不分贵贱,一律用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不要殉葬的物品,反对三年之久的丧制。
(二)“尚同尚贤”的社会美学思想“尚同”就是“上行下效”,这样,如果君主是个明君,那么国泰民安;反之,如果君主是个暴君,则天下大乱。
所以,在墨子看来,要想使一个国家安全、人们幸福,只有保证君主是圣贤,这就是为何要“尚贤”。
其实二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三)“言信行果”的行为美学思想与其他前秦的思想家相比,墨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多地注重行动和思想的统一。
他的“做”比孔子的“说”相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更得到人们的百姓的认可。
墨子的美学思想并没有明白地告诉人们怎么去区分美,但在行为上,他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的真诚态度,为人处世上表现出真善美的品质,显现着美学的魅力,值得后世效仿学习。
(四)“兼爱事利”的伦理美学思想墨子的“兼爱”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站在所有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爱自己,现如今这种求大爱舍小爱的精神依旧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黄文彩
【期刊名称】《西安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27)004
【摘要】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墨子美学思想重要内容。
墨子主张"先质后文",认为一切事物,实质上美则美,实质上不美便谈不上美了,成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质。
【总页数】3页(P148-149,152)
【作者】黄文彩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墨子“先质后文”的文化观 [J], 孙慧明
2.\"先质后文\"\r——张怀瓘美学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 [J], 韩焱
3.先质后文文质彬彬——先秦诸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J], 刘城淮
4.先器识而后文艺──略论丰子恺的重德轻文文艺观 [J], 徐型
5.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先生文艺观的现实意义 [J], 林爱华;林一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鹿建柱【摘要】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06(000)004【总页数】4页(P94-96,112)【关键词】墨子;音乐美学;经济学说;政治思想;相互关系【作者】鹿建柱【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学者。
墨子出身微贱,是小工业者,做过工匠,自称“贱人”,宋昭公时任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淮南子·要略训》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在先秦和儒家并列“显学”。
墨子年代和国籍很难确定,众说纷纭,其思想主要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从以上简介我们得知,墨子应该是一位具备音乐素养的学者。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墨子生存美学思想

墨子生存美学思想浅论摘要:墨子的哲学是重生存的哲学。
他的美学思想也一以贯之,重视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理解墨子美学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墨子;生存美学;重利非乐;崇尚简约墨子,姓墨名翟。
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至376年,鲁国人,是战国初年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既包含着诸多人类思想的精华,又孕育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和美学观念,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不可缺失的链条。
纵观墨子的论述,重利非乐、崇尚简约的思想,无不体现着墨子的生存智慧,其对人的物质生存需要的重视可以说是其美学思想的内核。
1“重利非乐”是其生存美学之体墨子《非乐》开篇提出:“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1]墨子认为真正的仁人,一定要把天下的百姓之利放在一切行为的前面,以利为标准,进行取和舍的判断,对于“乐”,墨子也认为应以利为标准进行判断。
墨子为何如此重“利”?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奴隶主阶级腐朽堕落,为了一己的享受,大肆搜刮、挥霍民脂民膏,置下层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这时的“乐”已经纯粹成为统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工具,而失去了教化人心的作用。
因此,对统治者所享用的“乐”他是反对的,甚至是憎恶的。
墨子提出“非乐”问题的出发点,正是源于对当时统治阶级奢侈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和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1]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公大人为了满足声乐之乐,要制造各种乐器,所需要的大量花费,都要“厚措敛乎万民”,[1]这就必然要加重民众的疾苦。
同时,诸侯之间战争不息,攻伐不已,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在老百姓深受灾难的时候,王公大人还要搜刮民脂民膏去制造乐器,这对治国安民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说,墨子之“利”,不单是百姓的物质财富,更关乎百姓生死之大义,墨子为百姓之“利”奔走呼号,实为百姓之生存殚精竭虑。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的 , 子 肯 定 的 美 是 一 种 “ ” 。 墨 子 和 庄 - 都 有 墨 质 美 T -
“ 美 ” 向 , 两 者 方 向 却 截 然 不 同 , 子追 求 的 是 非 倾 但 墨
除“ 乐 ” 外 了解 墨子 美 学 思想 的另 一重 要 途径 。 非 之 本 文试 图从墨子 的文质 观去探 讨 和梳理其 文艺美 “ ” 而 文 ,则 指 包 括 音 乐 等 各 种 艺 术 在 内 的
更 高一层 的精神 享受 。正象“ 美”“ 丽”“ 乐” 求 、求 、求
第 2 卷 第 4期 7
Vo. 7 No 4 12 , .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al o iI ce c ’ l S ca in e S
20 年 1 月 09 1
N O ., V 2 09 0
浅谈墨子“ 后 文" 先质 的文艺 美 学 思 想
黄 文 彩
( 州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柳 广 西柳 州 5 5 O ) 4 O 4
徒 ” 、其 道 不 可 以期 世 , 学 不 可 以 导 众 ” 墨 子 ・ “ 其 《 非 儒 》 并 指 出 , 道 -. 的 四 个 方 面 原 因 之 一 就 是 。 儒 r国 2 “ 歌 鼓 舞 , 为 声 乐 ” 认 为 审 美 和 艺 术 活 动 是 天 弦 习 。
基 于 物 质 效 用 基 础 上 朴 实 无 华 的 “ 美 ” 而 庄 子 却 质 , 超越 物象 , 求“ 象 以观道” “ 美 ” 可 见 , 子 追 味 的 至 。 墨 认 为 各 种 事 物 之 美 , 其 内容 美 为 主 。 以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墨子》的环境美学思想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Thoughts in"Mozi"
作者: 陈望衡[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93-9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墨子;天;节俭;天下;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摘要:墨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一、“以天为法”。
在《墨子》中,天,不只具神性的意义,还指自然,这自然是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它具有环境义,也具有资源义。
二、“顺天之意”。
天意以爱民为本,顺天之意就是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很好地生活。
三、崇尚节俭。
含义有二:一是俭朴;二是调节。
墨子讲节俭有个基本的目的——“民富国治”。
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的人生观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这句话在《墨子》中多处出现。
这一思想含有社会环境和谐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两层意思。
放宽来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含有人类社会和谐的意思,还含有整个宇宙和谐的意思。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墨子美学思想重要内容。
墨子主张“先质后文”,认为一切事物,实质上美则美,实质上不美便谈不上美了,成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墨子;文质观;文艺美学传统的观点认为儒道释是中国美学的主要源流,而墨家对美学并没有直接表述,因而对墨家美学的研究很少,且多有偏颇,更多的是批判性地将其定性为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
实则不然,对于墨家的美学思想研究。
我们不能脱离墨子的思想体系,不能用儒家的思想去解读,更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品评。
墨子在“文”与“质”的关系论述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他主张“先质后文”,认为一切事物,实质上美则美,不美便谈不上美,这是墨子异于儒道两家的美学之观所在,也为我们提供了除“非乐”之外了解墨子美学思想的另一重要途径。
本文试图从墨子的文质观去探讨和梳理其文艺美学思想。
—、“非美”之美:质美“非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感性欲望所追求的人为的物象之美的排斥和否定,对于这种物象之美的过分追求会导致道德沦丧乃至祸国殃民。
先秦诸子学派都有各自明确的非美观点,墨家也不例外。
墨子的思想是西周以来传统文化及儒学的否定性总结,有着明显的“非美”倾向。
墨子指责儒家“繁饰礼乐以淫人”、“盛容修饰以蛊世。
弦歌鼓舞以聚徒”、“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墨子·非儒》。
并指出,儒道亡国的四个方面原因之一就是“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认为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天下之大害,必须取消,所以提出“非乐”的主张。
“所谓‘非乐’,就是否定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
”“体现出墨子鲜明的“非美”倾向。
但与此同时,墨子并不否定艺术的作用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只是出于从圣王之事、万民之利考虑,认为应否定过分的音乐等艺术活动。
墨子“非美”,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却承认美的客观存在,看似很矛盾。
其实墨子思想并没有否定一切的荧,审美还是有一定的存在空间的,那么什么样的美才能得到墨子的肯定呢?我们很容易从他的文质观中找到。
墨子对工艺美术的启示意义

墨子对工艺美术的启示意义
墨子对工艺美术的启示意义有以下几点:
1. 将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
墨子的主张强调实用性,同样也认为美学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应该相辅相成。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重视实用性,同时注重表现对美的追求。
这样做可以使工艺品更加实用,同时兼具艺术价值。
2. 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
墨子主张消除国家和地域之间的差异,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创造更具特色的作品。
3. 追求协作
墨子讲求协作,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注重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文化、科技等,以创造更加综合的作品。
4. 强调思想与艺术的联系
墨子强调思想和艺术相辅相成,认为思想是推动艺术创作的灵魂。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在工艺品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注重与时代相联系,将当代思潮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更加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第二节 道家美学
2.道家美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道家音乐主要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墨子的简约美学思想浅论

墨子的简约美学思想浅论朱继生(菏泽学院招生办,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通过对“节用”、“节葬”和“非乐”篇的分析,原创性地提出墨子的简约美学思想,探讨了简约美学思想形成的哲学根源、经济条件和社会状况,进一步丰富了墨子的美学思想。
墨子以简约为美的思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简约;美学思想墨子,战国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墨学中既饱含着诸多人类思想的精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滋养源,又孕育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和美学观念,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
墨子的美学思想复杂而又深刻,学术界对其“非乐”的美学思想已有较为充分地研究。
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范畴,不仅建构了墨子“非乐”的美学思想,而且对墨子“简约”美学思想的形成也具有原创性的意义。
如果说“非乐”是墨子对美的感性认识,那么“简约”则是墨子对美认识的理性升华。
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相辅相成,才构筑起墨子丰蕴而巍峨的美学大厦。
因此,认识墨子的“简约”的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并不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否认美的客观存在,而是多处论及美:“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车以刻镂”(《墨子》节用下);“目知其美也”(《墨子》非乐上)等。
这些论述无不认为物体只要加以刻镂、饰以文采就谓之美。
虽然这种论述仍停留在感性形式或外在文饰的美观华丽之美而言,甚至还包括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甘味之美等,“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墨子》尚贤中)。
墨子则是从美善同一的角度把美看成了道德的善,把美作为与恶相对的道德范畴来使用。
美善合一在儒家那里认为:道德之善的美是该而且能够与形式文饰或声色的美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
但儒家的“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折中状态,其实质是抹杀了美与善的本质联系与区别,把“尽善”与“尽美”等同起来。
而墨子则不然,他不仅由“文饰”之美而认识到美的感性形式,更重要的是从传统之“善”的角度,初步揭示了美的本质:“先质而后文”,“重实”、“尚用”的“简约”审美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奠定时期,儒道两家美学对立又互补,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
在这美学空前繁荣的舞台上,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目标,提出了“非乐”的审美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
这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美”这个概念在墨子那里有着复杂的内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
(一)美的本质
墨子是在他所谓“非以其名,以其取因为”的“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的。
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美”之实,然后才有所谓“美”之名。
如说:“有文实也,而后谓自;无文实也,则无谓也。
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他),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
”(《墨子·经说下》)这是说,譬如花,我们称花为美,因为花固美,即实有其美,如果花本身就无有其美,我们就不能称花为美,而应该称它为别的什么。
这也就是取事物的美之实,予以“美”之名。
无“美”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美”的概念。
由此可见,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同时,墨子认为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能够认识美与不美,能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与不美的判断,“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
如果我们不过于苛求我
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话,那么,墨子对美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
(二)美的含义
关于美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墨子》文本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但通过对《墨子》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墨子的“美”是从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使用的。
从伦理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即是“善”,所以,我们称墨子伦理学意义上的“美”为“善美”。
例如《墨子·尚贤上》:“美章而恶不生”。
《墨子·经上》称:“誉,明美也,??诽,明恶也。
”这里所谓“美恶”也就是“善恶”。
从美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或事物形象的美丽、美观、漂亮。
例如《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
“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
”(《墨子·非乐上》)“面目佼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
”(《墨子·尚贤中》)这里的“美”都是指事物形貌或形式的美观,它与“青黄刻镂之饰”(《墨子·亲士》)的“饰”具有直接相关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在墨子那里,善“美”是伦理学范畴,饰“美”则属于美学范畴。
墨子是如何处理饰“美”与善“美”的关系的呢?如果说孔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那么,墨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
由于墨子主张尚“用”而不尚“文”,同时又提倡“节用”,他自然会比较看中作为“善”的“美”,而相对轻视作为“饰”的“美”。
墨子认为“美”的文饰对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并加以否定和反对。
墨子认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宫室、衣服、
舟车等等,不必有锦绣刻镂文采之饰,就是说不必要有“观好”之美,只要求便于使用就行了。
所以墨子说:“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墨子·辞过》)因此,“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
”正是由于古代圣王重使用而不重华丽的装饰,节约了大量财物,所以才能府库充实,养精蓄锐,成就了霸业。
相反的,如果一切实用的东西都为了美观、好看,那么百姓就会变得淫僻而难以治理,君王就会奢侈、挥霍无度,难于听进不同的意见,就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妇女优倡,钟鼓管弦,流漫不禁,而天下愈竭。
故率身死国亡,为天下戮,非惟锦绣絺绤之用邪?”(《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墨子把纣王的“身死亡国”,完全归咎于“锦绣絺绤之用”,这种看法虽是片面的,但是墨子把统治阶级奢侈浪费、荒淫腐化和“身死亡国”联系起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墨子所竭力反对的主要是统治阶级为了“美”的文饰和享乐而“暴夺民衣食之财”,“厚作敛于百姓”的做法。
《墨子·辞过》曰:“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糜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
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
”在这里,墨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于当时奴隶主贵族把享乐建筑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荒淫享乐生活作了无情的鞭挞。
当然,墨子也不是一般地、绝对的反对和否定“美”和“美”的
享乐的,他不过是反对那些“事奢”、“好淫”的审美活动,而“事奢”、“好淫”则是剥削阶级之所固有的。
因此,他是以否定“美”和“美”的装饰为手段,其目的则是反对剥削阶级的“暴夺民衣食之财”,“厚作敛于百姓”来过“事奢”、“好淫”的生活。
至于人民在“常饱”、“常暖”、“常安”的情况下,“求美”,“求乐”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并认为这是“圣人之务”呢。
“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
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起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墨子这种“先质而后文”的美学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这和恩格斯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是一致的。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并非绝对地反对“美”和文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