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状况及处理方法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状况及处理方法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状况及处理方法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状况及处理方法调查报告(共)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状况及处理方法调查报告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文化程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请在该年级后面打勾)1、自己有电脑吗?()A、有B、没有2、你上网用来做什么的?()A、聊天 B、玩游戏 C、学习3、你聊天的目的是什么?()A、交朋友 B、学习C、打发时间4、你如何看你所交的朋友?()A、不是真的朋友B、和现实的朋友一样 C、随便聊聊5、每天上网的时间有多长?()A、1-2小时B、3-4小时C更长时间6、聊天时你会说真心话吗?()A、会B、不会C、视情况定7、如果有网友约你见面你会出去吗()?A、会B、不会C、视情况定8、你上网时间有没有受过别人的而已攻击?()A、有过B、没有过9、你觉得我国公安机关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如何()A、很满意B、不满意C、基本满意D、不是很了解10、你认为有必要进行网络文明的教育吗()A、有B、没有C、无所谓11、你曾经用非法的手段进入或攻击他人的网站吗?()A、是B、经常D、偶尔E、没有过12、如果你侵略了机密的网站,你追求的是什么?()A、获得机密信息B、显示自己的网络本领C、满足自己的好奇心D、其他13、你对语音聊天室存在的谩骂现象是怎么看的?()A、很反感B、没什么,很好玩C、别人都在骂,我也骂D、其他14、你有没有想过在网上散布电脑病毒?()A、有,而且做B、想过,没做过C、完全没做过一、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我们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472份,有效问卷557份。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显示道德的占有41.8%,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赞同和觉得应该进行网络规范的占95.2%。

中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及教育对策网络道德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出现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

它的产生源于调节“网民”关系,规范网上行为,维持网络秩序的客观需要,是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

就中学生而言,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不仅为他们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但也不可避免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中,笔者试结合工作实际,就中学生因网络而出现的道德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中学生上网,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挂QQ聊天、交朋友、玩游戏、收发邮件、写博客、到贴吧“灌水”(发表言论)、看小说和视频,更有甚者出于好奇浏览一些黄色信息和网站。

在隐蔽性强、自由度大的网络空间,由于心智未成熟,他们对在网络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行为规范认识极为模糊,应有的责任意识淡薄、诚信品质脆弱,因而极易出现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1 言行随意放纵。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了网民极大的自由,因缺少约束,有的中学生在网上吹牛、撒谎,蒙骗网友;用脏言秽语肆意谩骂、攻击他人;随意撒布无聊信息、发表言论;滥发垃圾邮件,偷看他人邮件,擅自使用或盗用别人的账号等。

尤其是在校园贴吧中常有学生为了争论一个问题进行对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所取网名用词不雅,如“荷爾蒙泛濫”“淫的一手好湿”之类。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了他人监督,极易放纵自己的言行。

1.2 诚信意识薄弱。

诚信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必备美德,但许多中学生认为在网上没有必要遵循这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如聊天时互相欺骗,在留言板、BBS 中散布谣言、制造事端,使用虚假信息注册账号,私自转载、复制或抄袭别人的文章,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等。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偷菜”游戏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劳而获的快感。

我校计算机老师反映上完课总有鼠标等小部件丢失。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

然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网络偏差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相关建议。

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一种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成瘾、网络色情行为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业受损、人际关系破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心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可能因为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而在网络上寻求安慰和刺激。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和家庭压力。

部分中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寻求短暂的快乐和安慰。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些家庭可能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孩子在网络上寻求和安慰。

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土壤。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或者通过欺凌、色情等行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

学业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社交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破坏人际关系,使中学生失去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心理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法律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处罚,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网络偏差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应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强化法律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了解网络偏差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其法律意识。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这些道德失范行为包括网络欺凌、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青少年健康、阳光的网络成长。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1.网络欺凌: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威胁等行为,导致受害者心理受伤和自尊受辱。

2.侵犯他人隐私:在网络上散播他人的隐私信息,包括个人照片、个人资料等,影响他人的生活和工作。

3.不良信息传播: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淫秽、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对其他用户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4.网络依赖: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以上这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青少年本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教育不足:部分家庭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导致孩子不懂得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2.社会道德风气不良: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示范效应”,使他们模仿并传播这些不良行为。

3.网络监管不力:一些网络平台对用户的行为监管不够严格,使得一些不良行为者得以肆意妄为。

4.青少年心理问题:一部分青少年本身存在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行为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满足感。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化,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来加以解决:2.弘扬社会正能量:社会要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

3.加强网络监管:网络公司和平台要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诚信体系,惩罚不良行为者,保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4.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传播不良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摘要】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网络道德失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展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影响、对策、教育、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展望。

1. 引言1.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逐渐增多,种种不良行为在网络平台上频发,涉及色情、暴力、诈骗等内容,对社会风气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探讨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和研究至关重要。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只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教育方法,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道德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对策研究进行全面剖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茁壮成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分析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在当今网络发达的社会中,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严重。

青少年在网络上存在着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他们对网络道德规范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忽视网络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

研究报告: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谷小军一、研究项目的背景: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中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由于其开放性和兼容性,网络不可避免地又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失范在所难免,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二、研究项目的目标:1、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怎样正确使用网络。

2、针对中学生上网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全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存在这种问题的中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疏导。

三、调查研究过程报告第一、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1.言行不检点、价值观念模糊。

由于缺少约束,网上不文明言行随处可见。

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天地,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2.散布垃圾信息、传播色情信息、进行网上欺诈。

有的同学在网上滥发垃圾邮件,出入各聊天室,用毫无意义的字符或垃圾信息干扰他人的交流。

更甚者公然在网上散布下流淫秽、封建迷信、反动的信息。

一些中学生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还在各种聊天室、留言板、及时通讯工具上或散布谣言,制造事端,或设置陷阱,骗取钱财。

3.痴迷网络游戏、深陷网恋难以自拔。

许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甚至逃课、逃学,有的甚至厌学、辍学。

除了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交友也是中学生们所热衷的事情,现在一些学生认为上网谈恋爱是一种时髦,甚至上网找情人,给一些居心不良的网友诈骗钱财和拐骗少女提供了可乘之机。

4.双重人格畸形发展。

在角色位置的调查中,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他们可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人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因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甚至认为在符号掩护下的犯罪也不过是敲打键盘、点击鼠标而已,对给社会造成危害程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就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多角度的探究,重点集中于失范的具体表现、导致该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就有效改进这一现象的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日后思想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现通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为参考对象,进一步将网聊的危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化的网聊活动。

信息资源的开发带来的不仅是便捷,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不良诱惑。

因此教师应积极承担其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是非观念增长实施科学化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但是就未成年人而言,他们还不具备完备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面对网络诱惑的时候往往表现为较小的抵抗力,并且极易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

网聊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故而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险,学生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方可。

一、概述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特征(一)关于谣言所谓的谣言就是指不符合事实的事件内容,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以及热门话题均会被不良个体以谣言的方式展示在大众面前。

借助网络信息可将谣言及时、快速地传送出去,甚至逐渐扩大其消极影响。

部分危害个人名誉以及社会治安的谣言,还可能受到对方的起诉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惩罚。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关于剽窃网络剽窃是指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等不良现象,继而会对网络道德的积极发展带来不消极影响。

如此以来,便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诚信的心理,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

部分个体会将他人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出处等进行抄袭,或者未明确标注作品或者文字的具体来源等。

(三)关于网络暴力所谓的网络暴力就是指采用侮辱性、暴力性的网络形式将自己的思想随心所欲的展示,如此一来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正确规范化的网络语言的认知,甚至会使其逐渐养成暴力性的语言方式。

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文档

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文档

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学生依靠网络这个媒介获得知识、信息。

网络在给中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中学生在网络中的失范行为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1.道德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对外部事物很敏感,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中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东西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网络中相互交融和碰撞,导致有些青少年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置之不顾,去模仿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腐朽的思想文化。

这些网络中的糟粕信息容易使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道德感弱化,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出现偏差,造成混乱。

2.不良信息污染导致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制度化、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无法进入一个可以预期的秩序化轨道。

青少年的人格尚未定型,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自制力,很容易受网上不健康内容、行为方式的暗示,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在网络这个缺乏约束力的虚拟社会中,青少年很难做到“慎独”和“自律”,他们往往容易丧失内心信念与道德感,无法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

3.网络道德的隐匿性导致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情感淡漠网络生活中的虚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生活中,这种间接的人机交往,慢慢就会把中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隔离出来,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社会性情感淡化。

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孤僻、情感冷漠、人格异化等心理障碍,造成个人情感的淡漠与封闭。

这对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

4.网络环境导致违法和犯罪现象增多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在自由、开放的虚拟网络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平等,过于强调自我为中心,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大家都在使用互联网,能感受到网络中存在很多善意行为,对网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

但网络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困扰。

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10岁到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一亿多,占网民总数的33%。

中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精力旺盛,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行为会怎样?道德表现又有什么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现在将一些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就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点。

从心理学上来讲,通常会把道德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向或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就是指我们认为应不应该有规范行为的一些准则,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准则是有意义的。

道德情感是指我们看了一些符合道德规范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之后,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

比如说,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觉得很高兴、很欣慰,看了一些违反道德、破坏道德的行为,我们觉得生气,甚至假设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可能会觉得很郁闷。

道德意向是指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的内心倾向。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应该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我们也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个维度来看。

分析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中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旨在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

在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部分,探讨了学生在网络上存在的道德困境和行为偏差。

通过对社交平台乱象和学术诚信缺失的分析,揭示了学生在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包括谣言传播和抄袭现象。

对网络暴力现象的严重性进行了分析,呼吁加强对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

提出了针对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包括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和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网络道德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社交平台、学术诚信、网络暴力、分析、结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学生网络使用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但与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

学生在网络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道德困境和行为失范,如泛滥的网络暴力、社交平台上的负面言论、学术领域的作弊现象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1.2 研究意义研究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问题所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道德失范的现象。

通过解决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仅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青少年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体自身发展的因素。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导致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行为失范。

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不足,也容易受到网络诱惑的影响,做出不当举止。

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以便有效制定相应对策,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倡导网络道德观念。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庞杂,网络道德观念也逐渐淡化。

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监督,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出现了道德失范的行为,如网络欺凌、侵犯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行为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影响社会风气。

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

教育部门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其在其中的职责和作用,有助于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教育效果。

多方合作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也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以期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日益增多,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网络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往往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道德失范的现象愈加普遍。

1.2 问题意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代青少年教育和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各种诱惑和挑战,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问题,更是社会教育与监管体系的挑战。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和对策,可为社会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措施和监管政策,以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

2. 正文2.1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已经成为主要的使用群体。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些青少年缺乏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和教育,容易在网络上产生道德滑坡行为,比如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

一些青少年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和引导,容易受到网络诈骗、色情信息等不良影响,导致道德价值观的扭曲。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现象多种多样,比如在社交平台上恶意辱骂他人、传播不当信息;在网络游戏中进行作弊或攻击其他玩家;在网上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摘要]自从网络出现之后,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隐蔽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浏览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知识侵权: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问题: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互联网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课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大?W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浏览不良信息网络是一个缩小的地球,现实生活中有的一切,网络社会中都有。

在网络中,除了有大量健康和有用的信息外,还有大量不良信息,包括:反动、迷信、庸俗、色情、凶杀、恐怖等。

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使一些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表明,有高达60%左右的大学生,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2、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在网络中言论可以极端自由,因此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在网络中造谣中伤,肆意的侮辱、诽谤他人,给别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人在网上出口成脏,任意谩骂;还有个别人通过技术移花接木,制做散布对他人不利的图片、在BBS、贴吧和虚拟社区中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对他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利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大肆捏造虚假消息,大量散布反党反社会的过激言行,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3、网络知识侵权在互联网这个存贮数据资料的宝库。

我们想获得的任何资料几乎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找到。

互联网未经允许的随意上传、存储和任意下载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纠正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偏差的手段与方法

纠正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偏差的手段与方法

纠正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偏差的手段与方法摘要:青少年是网络最主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

它作为青少年学习和娱乐的便捷途径,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态度、道德价值观,因网络引发出来的道德行为偏差也越来越多样化。

关键词:网络道德行为偏差世界观价值观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作为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在面对繁杂的文化冲击时,来不及进行理性的思考,被网络中扭曲异化的思想浪潮所淹没。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之间流行网络语言,言词粗俗,脏话连篇,有些学生或着迷于网络游戏,个性孤僻,或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与社会脱节,不诚实。

这些行为偏差现象的出现是青少年对网络道德认知出现问题的后果。

因网络文化而酿出的青少年违纪事件屡屡发生。

因此,基于网络文化背景,对于青少年道德价值偏差问题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找出纠正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偏差的手段与方法成为了教师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一、道德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宏观影响。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网络普及化,接触网络的途径多样化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偏差现象在社会上引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国家明文规定18周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进入网吧,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网吧,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配置了电脑,且每台电脑都联了网,在学校里也有很多课程都用到了互联网。

尤其是当电脑作为信息文化来源时,很多学生都上网查询。

现在的手机智能化,青少年人手一部,对于那些自控能力不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容易迷失其中的。

青少年容易受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丧失自我,随波逐流,放纵自我。

2、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差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仍未定型,而网络文化的泛滥极大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

网络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与危害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与危害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与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就是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三种常见的类型,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并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还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标签: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危害随着网络对生活的渗透,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与使用网络,所以青少年面临着一个较为特殊的生态环境:不同性质的信息、异样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生活行为等,无时无刻地呈现在青少年的认知空间之中,并在他们的价值观、信念与行为上缓慢而有力地发挥着影响。

所以,关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行为与心理特点,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而网络道德失范正是在此背景中走入我们的视野。

本文基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来分析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类型,并指出相应的危害。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失范,即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

那么,如何判定网络行为不符合道德或者伦理规范呢?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说明。

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行为是近几十年来才大量出现的行为,而评判人们行为正确或错误的观念需要较长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网络行为上,并没有特定伦理判断准则。

所以,人们倾向于使用以往的社会观念来评定网络时代中网络行为的对错。

人们坚持以传统观念来看待网络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也就是指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不符合人们所信守的传统道德观念或伦理规范。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可以发现网络道德失范有不同的类型,本文将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入手,来归类现在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

1. 网络道德失范的害他行为害他行为主要指基于网络工具而损害他人利益的网络行为。

这种行为的主要特点包括“黑”(黑客行为),“毒”(病毒传播),“侵”(私自入侵),以及“隐”(行为隐蔽),与传统社会中的害他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所处的领域、所借用的工具与表现形式不同。

探究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究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究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学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来,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学校要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课程,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中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题;对策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面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中学生往往无法有效的辨别。

网络上既有学术信息等正面信息,又有色情、恐怖等负面信息,通常这些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被混在一起,吸引着中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1.网络道德认知模糊从本质上来讲,网络道德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然而,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对网络道德的认知。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44%的中学生觉得在网络上,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有20%的中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无关紧要。

在反对黑客行为的调查报告中,有37%的中学生非常反对黑客行为;有37%的中学生面对网络犯罪行为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2.网络道德情感脆弱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他们并不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当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时,从某种程度上这会导致他们与现实中的人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还会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并且变得越来越冷漠。

心理专家曾明确指出:良好的道德情感,既有助于强化人的道德认识,还有助于规范人的道德行为。

对于那些道德情感比较冷漠的人而言,面对一些道德概念和道德准则,他们始终呈现出排斥的态度。

当然,他们也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不会考虑他人的情感。

3.网络道德信念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为此,“地球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地球村”的产生,使得人们借助网络体验,深入体验、感知世界各地的文化。

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再加上他们的社会经验匮乏,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来源:宣讲家|作者: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 上传时间:2012-02-03 22:59字号:小大(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

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摘要:如今,互联网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小学生广泛使用。

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雷雳老师以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及一些偏差行为作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数据介绍现中国青少年网民的大体状况,包括青少年网民比例。

其次阐释了网络道德就是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包括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

再次介绍了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

接着谈到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主要指消极行为、反常行为,是对规范行为、对规范状态的偏离,是适应不良的表现。

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

最后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雷老师给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今天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和偏差行为。

大家都在使用互联网,能感受到网络中存在很多善意行为,对网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

但网络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困扰。

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10岁到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一亿多,占网民总数的33%。

中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精力旺盛,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行为会怎样?道德表现又有什么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现在将一些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就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点。

从心理学上来讲,通常会把道德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向或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就是指我们认为应不应该有规范行为的一些准则,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准则是有意义的。

道德情感是指我们看了一些符合道德规范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之后,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

比如说,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觉得很高兴、很欣慰,看了一些违反道德、破坏道德的行为,我们觉得生气,甚至假设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可能会觉得很郁闷。

道德意向是指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的内心倾向。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应该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我们也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个维度来看。

我们编制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来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

问卷有30道题目,采用6点制评分。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设计很多题目,比如你觉得在网上应该有道德准则吗?评分规则是: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是6分,完全不符合就是1分。

评估之后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的平均分较高,在“有点符合”到“基本符合”的范围。

道德认知的平均分是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认可网络社会应该讲道德。

道德情感平均分是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接受道德行为,看到符合道德的行为觉得是一种正面的情感体验,看了违反或者破坏道德的网络行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

道德意向平均分是分,说明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上做一些有利于维护网络道德,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的行为。

所以,我们总体上的结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是积极的,倾向于认为网络环境中应该有良好的道德规则,对于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情感反应更积极,更愿意做出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

我们分别考察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

从统计结果图上发现,每一个年级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数虽然有点参差不齐,但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可以忽略。

换句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并没有差异,他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年级的升高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

再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虽然统计图上看到男女生的平均数稍有差异,但是从统计上来讲也是可以忽略的。

结论就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男生或者女生就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网络道德是一致的。

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是内在的,一般看不出来有什么表现。

真正的表现是在行为上,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很典型的道德外显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简单讲就是对社会的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等有好处的行为。

具体就是,倾向于帮助他人或者使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得益,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外在的奖励,而且行为者在做这种行为过程当中,会付出一些代价、自我牺牲或者冒险,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方面。

利他行为,就是为了促进他人幸福,去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作出利他行为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互联网中所发现的亲社会行为。

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并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

刚才我们提到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是一个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网络道德体现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出于助人的目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自愿而非强迫等特点。

怎么看网上对一些不良人的人肉搜索?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肉搜索太过分了不好。

但是进行人肉搜索的人在时间、空间上都跟当事人没有关联,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最后让被搜索的人得到相应惩罚,这就是一个网络亲社会行为,一个道德行为。

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受益且自身会有一定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这里所指的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

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

要说他们得到什么,就是内心因做好事所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感等内在奖励。

从网络社会来看,亲社会行为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是无偿提供信息咨询。

比如网上有一些所谓的“菜鸟”,对很多软件不太熟,或者硬件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在网上提出问题,很容易就会搜到无数答案,因为早就有很多人无偿地将一些问题的咨询答案贴在网上了。

二是免费资源共享。

这就是网民自发上传一些软件,考试复习资料、考题等资源到网上。

三是免费进行技术或方法的指导。

四是提供精神安慰或道义支持。

就像刚才讲到的人肉搜索就是道义上的支持,可能有些人说不上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他给他人提供条件去支持他们做这样的事情。

五是提供虚拟资源援助。

六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

如有白血病患者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捐助,或者贫困地区的一些学生需要捐助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做。

七是提供网络管理义务服务等。

比如论坛的版主实际利益并没有太多,但是这些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

我们看到,网络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非物质性等新特点。

我们编制了一个《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用以测试几类亲社会行为倾向,包括公开型、匿名型、利他型、依从型、情绪型和紧急型等六类亲社会行为。

这个量表是一个5点量表,列出各种各样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并提出“我有过这样一种表现吗?”的问题,让研究对象去回答,按“从来没有这样”得1分到“总是这样”得5分的评分方法,共26个项目。

公开型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就是别人知道是你提供帮助或提供资源的。

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是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就是受到帮助的人并不知道帮助者是谁或者提供帮助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信息。

利他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依从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

比如,咱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乞丐,说肚子饿了或钱包被偷了回不了家了,要求你给一些帮助。

情绪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自己情绪被唤起的情境中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就像汶川地震中,地震惨状被披露出来之后,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捐赠、去做志愿者等亲社会行为,他们就是被这种情景所激发而做的情绪型亲社会行为。

紧急型的亲社会行为,是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各类网络亲社会行为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平均数在3到4分之间,说明他们愿意在网上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而且频率较高。

从统计结果图上看,六种类型亲社会行为中最突出的就是紧急型亲社会行为,也就说在网上如果有人提出一些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青少年网络用户更可能去提供一些帮助。

其次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稍微低一点的是情绪型,公开型是最低的,就是表明我是谁去帮助别人的行为在网上频率较低。

对照国外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中国的青少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国外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最多的是利他型、紧急型和情绪型,最少的是公开型。

而国内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由高到低依次是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这个跟网络上青少年行为的特点趋势差不多。

北师大寇罭教授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中利他型是最高的,其次是紧急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

这跟我们调查的青少年在网上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稍有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环境中,紧急型和匿名型这两类亲社会行为的排名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这跟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多人愿意去用,匿名性就是其中一个很吸引人的、独特的地方,另外开放性也是网络跟现实生活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

从性别上看,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有没有什么区别或差异?总体上,青少年在利他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明显比男生要突出,但其他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和大家所体会到的也一致,通常感觉女性更仁慈、更友善、更愿意助人。

当然这个特点在网络上也比较容易受骗,因为你不知道他提出的要求是不是真的。

再从年级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年级变化的趋势,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从初一到高二是呈下降趋势,除紧急型亲社会行为基本持平外,其它的都在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