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切中时弊生动形象——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切中时弊生动形象——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当 时的美 国次 贷危 机大 背景 和 当前 欧债

超越” , 项 目”建设 ,试 图简单地 实现 “ 个地 方经济 的发展 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 评 论是针 对 社会 中 的新现 象进 行评 论 , 的热点 , 从人们 的阅读心理而言 ,立意不 其 评论 对象 与 经济危 机 有关 ,因此 ,选 然 而 ,在 其 中却存 在着 不 少风 险。利 用
物 质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建 设 、法制 建设 、
虽 然文 章 的选题 决定 着 文章 的整 体 进行 理论 研究 的行 为 ,这 不仅 是针对 革
工作作风、领导方法乃至计划生育、扶 性质 , 但是 ,实 际上 ,只有 选 题远 远 是 命 ,也 是 针对 其他行 业 人员 。尤其是 对
就 是特 指能 据此 引发 议论 、印 证论 点 的 种 为一 时超 越让 资 源能源 难 以承受 的 急
2 3
要想 写出有力度 的 , 贫 、体 育 、科技 、文 化 、教 育 等 。如何 不够 的 。 只有 文章 的立 意 明确 ,才 能 真 于新闻评论员来说 , 在 写作 评论 时 避免 和克 服一 般化 ,达 到 正使 文章 思想 内容 表达 更加 清 晰 ,更 加 有思 想 的评论 文 章 ,就 必须 贴近 实 际、 常 写 常新 的效 果 呢 ? 办 法之 一 就是 善 于 具 有 深意 。此评 论直 指某 些地 方政 府 痴 贴近 生 活、贴 近群 众 ,从 实 际 出发。 只
选 取新 鲜 的事 实材 料作 为立论 的依托 、 由头或论据 , 以此引发议论。说 到由头 ,
迷予 “ 弯道超越”,特别是那些 “ 以超 有这 样 ,才 能 写 出具 有深 度 的 ,具有 针
越 的名义 乱砸 钱 、乱 铺摊 子 的作 为 ,那 对性的评论文章。 关 于这 一点 ,我想 可 以借鉴 一下 国

电视会议新闻的创新艺术——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电视会议新闻的创新艺术——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云变化 , 国内重大新闻, 百姓关注 热
点, 社会奇 闻轶事 , 无不包括在 内。 即使是在寻常事件 中也要想方设法 “ 出观众感兴趣的“ 钓” 活鱼” 。如 来
是 时 间新 。是 指 电视 会 议 新
闻事 件 从 发 生 到 播 出 的 时 间 差 距 。
观众都有“ 先睹为快” 的心理 , 因此 ,
佳 作 赏析 I o r lm ee rh ea J un R sac H rd ai s l
电视会议新 闻的创新 艺术
— —
第 2 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0
■朱惠 民
新,是电视会议新闻的基本特
征之一 , 不新就不是 电视会议新 闻。 因为电视会议新闻是客观事物运动
它把新闻的定义从 “ 已经发生的事 情” 变为“ 同步报道发生着的事情 ” ,
展示了一种令人惊喜 的时空同步 文
化。
二是 内容 新 。是 指 会 议 新 闻材 料 的鲜 活 。是 刚从 水 中捞 上 来 的活
状态的最新陈述 ,而运动着的客观 事物是瞬息万变的 , 日为新 , 日 昨 今
为l ; 时为新 , l E彼 此时 为l , E 电视会 l
议新闻只有适应 这种不断变化 的客
观现实 。才能真 实地反映电视会议
蹦乱 跳 的 “ 鱼 ” 它是 电 视 会 议 新 活 。
闻要新的真正 内涵和魅力所在 。据
我 国有关学者研究表 明:观众在接 受新 闻信息 的时候 , “ 有 求新求异 ” 的心理特点。 习以为常的事件 , 对观 众来说 。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 引 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当新的超 出 常态的事件 出现时,才会 刺激他们 的神经 , 引起兴奋。所 以, 作为合格

重大而不深刻的主题 真实而欠生动的细节——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上医之境》

重大而不深刻的主题  真实而欠生动的细节——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上医之境》

期闻知识 2 1 年第0 期 8 0 1 1 7
获奖作品评析
l0s警 善 薯
今还常开两毛钱 的处方 。” “ 她时刻为 争艳 如 何 “ 触 叩听 ”是 不 可 能的 , 视
者认 真观察 ,抓住有特 色的细节 ,通 过
病人着想 ,是个 干干净净 的医生。”而 也是 不 必要 的 ,在 这种 情 况 下 ,记 者 细节 ,让读者去体会人物 的动人之处 , 这样 的好 医生生活却很 清贫 , “ 一家三 可 以借 助必 要 的T 具来 完 成 。具 体来 从而引发共鸣 。 口1年来住 的房子不足5 平 方米 ,读 大 说 ,应 该 抓 住 与 “ 触 叩 听 ” 密 切 联 8 0 视
市也将王争艳作为重大宣传典型,全社会 物 通讯 成败 的关 键 。”… 要写 好人物 通 事件 蕴含 的精神 实质 ,提炼 “ 人梯精
迅速掀起学习王争艳热潮 。从报道产生的 讯 ,首先要确定 主题 ,主题是人 物通讯 神 ”的主题 ,热情 讴歌 了 “ 0 ”大学 9后 良好社会反 响来看 ,这篇通讯 无疑是非 的灵魂 和核心 ,作 者要表达 的思想 、想 生身 上的精神传 承 ,报道英雄群 体事迹 常成功的,但它在文本写作上存在一些瑕 给读者 的启示 ,都要 围绕主题展 开。可 与提炼 精神 内核 、时代意义并行 ,立 体
疵 ,主要 体现 在提 炼 主题 和细 节 描写 上 。
核的发掘。

以说 ,提 炼 出一 个 好 的 主 题 ,一 篇 人 物 展 示 了具 有 标 杆 意 义 的 “O ”一 代 的 9后
首 先 。作 品 缺 少 对 典 型 人 物 精 神 内 通 讯 就 成 功 了一 半 。 那 么 怎 么 才 能 找 到 一 个 好 的 主 题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责任·创新·问题——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

责任·创新·问题——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

入 D进行宣传 报道 , 能考验 新 闻工作者 的政治 敏感和 业 颇
务能 力。其 中, 闻专题 一等奖作 品《 镇 民警 维稳事 》 新 小 就
名副 其实 的“ 听涨会 ” 。听证代 表刘 天晓 , 多次举手想 要表 达反对 意见未果 。记 者敏锐地注 意到这一点 。当刘天晓 由
于 得 不 到 发 言 的 机 会 , 怒 地 将 桌 上 的矿 泉 水 瓶 抛 向 主 席 愤 台 时 , 于 争 取 到 发 言 机 会 并 表 达 了 民 众 的 心 声 , 者 及 终 记 时 地 拍 摄 到 了 全 过 程 , 家 捕 捉 到 这 个 具 有 新 闻 价 值 但 又 独
保 、 通和 旅游 工作》 交 。作 品 选 取 新 中 国 成 立 6 0周 年 这 一
奖 作 品 中 可 以看 到 不 少 有 创 新 的 精 品 . 电视 媒 体 只 有 涌 现 更 多 这 样 的 力 作 才 能 增 强 传 播 力 , 升 影 响 力 。 三 是 从 参 提
特 定 的 节 日 , 重 表 现 党 和 国 家 领 导 人 对 基 层 事 务 和 群 众 着
评作品 中仍 然可 以看 出存 在的不 少 问题 , 中反 映 出某些 从
作 者 思 想 不 够 解 放 , 闻观 念 比较 落 后 。 有 些 电 视 新 闻 类 新 别 相 对 较 弱 . 新 闻 访 谈 和 新 闻 栏 目 . 论 内 容 还 是 形 式 如 无
都显 得创新不足 。笔者从 获奖的 7 件 电视新 闻作 品中 , 1 精
转 瞬 即 逝 的 珍 贵 瞬 间 。 尽 管 从 电 视 画 面 上 看 有 点 暴 力倾
是一部 以小见大 、 以情感人 的力作 。受国际金融风暴 . 中击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它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评论、摄影、漫画等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几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赏析:
1.《离开大山的山村孩子》
这篇报道以湖南省宁远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为例,讲述了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的悲惨遭遇。

文章通过采访当地的教育官员、老师和家长,揭示了教育资源不足、家庭贫困和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吊儿郎当的“蓝领”生活》
这篇报道以广州一位装修工人的生活为例,揭示了蓝领工人的生存现状。

作者通过对工人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发现蓝领工人遭受的劳动弊端和待遇不公,引起了公众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关注。

3.《一场“治污战争”的实践与思考》
这篇报道以河北省邯郸市的治污行动为例,讲述了地方政府在打击污染行动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文章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污染企业的代表,分析了治污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探讨了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官员们的责任担当。

这些获奖作品以真实的报道和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实,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它们也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榜样和参考,鼓励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深入、更加负责任地揭示社会问题,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咱们今天来唠唠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

就拿[具体获奖消息作品]来说吧。

一、标题——抓人眼球的招牌。

这个消息的标题那可真是绝了,就像一个大招牌,老远就把人的目光给拽过去了。

标题简洁明了,一下子就点明了核心事件。

比如说,标题里直接提到了关键人物或者关键的事儿,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

不像有些标题,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说啥,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

这个标题呢,就像是一把钥匙,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这篇消息,去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精彩内容。

二、导语——新闻的开胃菜。

导语就像是一道开胃菜,它得让人看了就有继续吃下去(读下去)的欲望。

这篇消息的导语做得特别好,它用了最简短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信息先端了出来。

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好菜直接摆在你面前。

比如说,它可能先告诉了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概是个什么事儿。

这就像是给你一个框架,后面再慢慢填充细节。

而且导语的语言特别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叙述,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一开口就把你吸引住了。

三、正文——丰富的新闻大餐。

1. 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正文部分那可真是干货满满。

每一个事实都像是一块坚实的砖头,严丝合缝地搭建起了整个新闻大厦。

作者肯定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因为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准确。

没有那种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述。

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

就好比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各种食材的分量、烹饪的步骤都精确无误。

比如说,如果是报道一个社会事件,它会告诉你事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涉及到哪些方面的人,各方有什么反应,就像把整个事件的全貌都展现在你眼前。

2. 结构安排。

这篇消息的结构也很有讲究。

它可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如果是倒金字塔结构,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递减重要性。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也能大概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要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写呢,就像是带着读者沿着事件发生的轨迹走了一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新闻精品——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新闻精品——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用聪 明 长 者 的眼 光 洞 察 世 界 ,能 够区 分 出有 意 义 的 东 西 和 无意 义 的 东 西 。 ” 这说 明 记 者 对 自 己认 为 已 经 “ 悉 的 人 和 熟 事 ”采 用 “ 童 的 眼光 ” 用纯 真 的 异 乎 寻 常 的 好奇 心 、 闻 , 孩 , 新 欲 , 生 活 中的 一 切 新 闻 信 息 都 保 持 着 一 股 激 情 , “ 视 对 从 熟 无睹 ” 中发 现 出独 特 的 新 闻 素材 : 同时 运 用聪 明 长 者 的 眼 光 , 析 新 闻 素 材 的 优 劣 , 进 感 性 认 识 向理 性 认 识 升 华 , 分 促 从 而 采 写 出 具有 独 到 见 解 的 报道 , 新 闻 具 有 深 刻性 。 0 9 使 20
快。

群 来 自加 拿 大 的 华侨 华 人 正在 公 囡 里 游 览 ,胡 锦 涛 同他 们


握手。( 场、 现 同期 )我 们都 希 望 国 家 富 强 、 民富 裕 , 我 们 “ 人 让

起 继 、精 巧 的 编辑 技 术 以及 大 量 现 场 音 效 及群 众场 面 的 运 用 , 实 地 将 领 导 人 心 系群 众 , 众爱 如 群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新闻精品
第 2 中国新 闻奖电视 消息获奖作 品赏析 O届
口朱惠 民
在 曰常 的 电视新 闻采 访 活 动 中 ,许 多 电 视 记 者都 有 这
的 节 日气 氛 :
样 的体 会 : 采访 老 的 典 型 单位 或典 型个 人 , 以发 现 有 价 值 难 的 新 闻 , 往是 老 报 道 的 翻版 , 是~ 些平 庸 之 作 。 往 或 为什 么 ?


用“ 孩童 般 的 眼 睛 ” “ 明长 者 的 眼光 ”从 熟 悉 的 和 聪 。

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消息导语评析

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消息导语评析

听则如见的描写式导语——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消息导语评析朱惠民【摘要】@@ 美国名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这对广播消息写作同样适用.广播消息导语虽然三言两语,却是整篇广播消息的精华或引子,是广播消息很重要的开头.【期刊名称】《采写编》【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6-58)【作者】朱惠民【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广局【正文语种】中文美国名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这对广播消息写作同样适用。

广播消息导语虽然三言两语,却是整篇广播消息的精华或引子,是广播消息很重要的开头。

广播消息导语中也常常有一些通过视觉形象再现新闻事实的,这样的导语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一般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和可信性,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让听众获得丰厚的美感。

写导语不绞点脑汁,就难以摆脱千篇一律的俗套。

广播瞬间即逝,短短的广播消息导语如何叫人们一听就如同看见,如同看见就更爱听呢?广播消息描写式导语,也许是一种值得多用的表现形式。

笔者以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消息导语为例,谈些看法。

要生动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写作时就要把广播消息导语的现场描写好。

对此写形图貌,使笔如画,使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听众面前,恰当而又精彩的现场描写,不仅使人感到十分逼真,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报道客观事物变化的广播消息,总是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而这些形象的东西需要作者用眼睛去发现,并加以联想,然后真实地反映出来。

导语一般要求精炼,有人一讲到要形象具体表述,就总是写得繁杂冗长。

如何在简练中求形象具体的画面呢?以作品为例,荣获二等奖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消息《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我省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跑出世界第一速》,是这样开头的:(播音员)今天(12.26)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运营,由我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跑出平均时速341公里的世界第一速。

新闻奖作品评析

新闻奖作品评析

新闻奖作品评析新闻奖作品评析是对优秀新闻作品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旨在总结成功经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本文将对近年来获得新闻奖的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为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评析标准新闻奖作品评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题选择:新闻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采访调查:新闻作品的采访调查是否深入、全面,能否为读者提供详实的信息。

3.写作手法: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否新颖、独特,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社会效果:新闻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舆论引导、问题解决等方面。

5.艺术表现:新闻作品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二、获奖作品案例评析1.案例:《大国重器》评析:《大国重器》是一部反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纪录片。

作品主题鲜明,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采访深入,涉及众多科研领域和一线科研人员,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科研场景。

作品采用航拍、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该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激发了国人的科技创新热情。

2.案例:《疫苗之王》评析:《疫苗之王》是一篇揭露疫苗行业黑幕的调查报道。

作品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疫苗行业存在的问题。

报道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了权威的信息。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作品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了疫苗行业监管的加强。

3.案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评析:《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一组关注乡村教师群体的图片报道。

作品通过图片展示了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传递了正能量。

摄影记者深入基层,用镜头记录下乡村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提高了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关注。

三、总结新闻奖作品评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共性与特点。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深入采访调查,创新写作手法,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道理——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道理——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超 越 常在 弯道 处 , 事 故 也 常 用 。评 论 中讲 故 事 是 为 了 亮 载 ,并 获 山东 省 新 闻奖 一 等 在 弯道 处 。 弯道 处要 敢 于 踩 见 解 。 是 评 论 同 消 息 、 “ 这 通讯 奖 。
油 门” 被 一 些 人 喻 为超 越 发 等 新 闻体 裁 在 写 作 上 的最 大 ,
精 辟 独 特 的 见 解 从 哪 里
展 之 宝 典 。 实 。 车 手进 入 区别 。 其 赛 可见 , 评 论 就 是 通 过 来 ? 无 数 评 论 精 品 的 成 功 经 写
弯 道 的 第一 个动 作 是 踩 刹 车 讲 述 和 评 析 一 个 故 事 来 向读 验 表 明 ,主 要 依 赖 于 作 者 的 而非踩油 门。 的赛车手 , 好 在 者 发 表 和 传 递 见 解 ,使 之 从 综 合素 质 .特 别 是 思 想 政 治 中 受 到警 醒 和 启 迪 。 此 , 因 发 素 质 , 以及 观 察 问 题 和 分 析 势 ,若 遇 到 了弯 道 就 急 着 去 表 什 么 样 的见 解 ,很 大 程 度 问 题 能 力 。这 就 需 要 评 论 作
佳 赏 曩 l 作析匦 髓
讲出-l人说不出 讲不透的道理 f ̄ 1
— —
评g2) 0 ¥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 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 届 “ 0 中国新 闻奖 ” 写 评 论 .首 先 得 学 会 搜 集 故 具 有 代 表 性 。 是 很 奇 特 , 三 具 趣 这 的评 选 中 ,刊 登 在 大 众 日报 事 ; 写 出精 彩 的 评 论 , 先 有 很 强 的 知 识 性 、 味 性 。 要 首 2 0 年4 1 09 月 3日上 的《 是 所 得 善 于 选 用 精 彩 的 故 事 。 不 有 篇 获 奖 评 论 中所 讲 的 汽 车 比

新闻奖作品大山里的百灵鸟一等奖消息评析

新闻奖作品大山里的百灵鸟一等奖消息评析

新闻奖作品《大山里的百灵鸟》一等奖消息评析1. 引言在当今社会,新闻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而新闻奖作品更是代表了优秀新闻作品的集大成,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公众知识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作品《大山里的百灵鸟》荣获一等奖,这无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新闻奖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优秀作品并引发深入思考。

2. 作品概况《大山里的百灵鸟》是由知名记者李明创作的一篇深度报道,内容主要围绕我国西南部偏远山区的自然生态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展开。

该作品通过鲜活的文字、真实的图片和深入的调查,展现了大山深处的百灵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并最终获得了新闻奖一等奖的殊荣。

3. 评析从内容深度来看,《大山里的百灵鸟》所涉及的主题并不仅仅是关于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作者通过讲述当地居民与百灵鸟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生态资源,这正是较浅的内容涵义。

而在更深层次上,作品还反映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的现状,提出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呼吁,这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内容广度方面,作者不仅局限于文字描述,还通过真实的图片和丰富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山里的百灵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让观众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主题所涉及的诸多信息。

4. 总结回顾通过对《大山里的百灵鸟》这一新闻奖作品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篇有关自然生态的报道,更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生存的思考文章。

作者功力深厚、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成功地展现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这篇文章受到了一等奖的肯定,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对于坚持公正客观、关注社会民生的新闻报道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优秀的新闻作品应当具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特点,既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也要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所涉及的内容。

优秀新闻奖赏析

优秀新闻奖赏析

优秀新闻奖赏析1.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深度报道篇,看那篇关于贫困山区孩子教育的报道,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的未来,难道不让人感动吗?比如《希望之光》这篇报道,把孩子们的渴望和努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2.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突发新闻篇,还记得那次地震的报道吗?那真的是争分夺秒啊,就如同与时间赛跑,像《地震来袭》这样的报道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啊!3.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人物特写篇,哇,那些人物的故事简直太精彩了!像报道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的那篇,《师者仁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4.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社会观察篇,瞧瞧那些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简直是一把揭开真相的钥匙,比如关于网络暴力的报道《隐形的伤害》,多让人警醒啊!5.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国际新闻篇,国际上的大事小事都被报道得如此清晰,这不是很厉害吗?像那篇关于国际冲突的报道《战火之下》,让人揪心啊。

6.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环境新闻篇,哎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真的太重要了!就像那篇关于海洋污染的报道《蓝色危机》,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啊。

7.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文化新闻篇,文化的魅力在那些报道中展现得十足,真的像一场盛宴呢!比如报道一个古老文化传承的《文化接力》,多有意思啊。

8.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科技新闻篇,哇塞,科技的进步通过这些报道让我们一目了然,就像开启了未来之门,像报道一项重大科技突破的《科技之光》,太震撼了!9.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体育新闻篇,赛场上的激情和拼搏都被完美记录下来了,这不是超棒吗?像那篇关于奥运会的报道《荣耀时刻》,真让人热血沸腾啊。

10. 优秀新闻奖赏析之调查报道篇,那些深入调查的报道就像侦探故事一样吸引人,比如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舌尖上的安全》,这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啊!我觉得这些优秀的新闻奖作品真的都非常有价值,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各个方面,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和生活。

浅谈增强传播力,提升影响力——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

浅谈增强传播力,提升影响力——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

浅谈增强传播力,提升影响力——写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关键词:中国新闻奖传播力影响力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

在电视类别中,105件电视新闻作品参评了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以及新闻节目编排7大奖项。

此外,还有电视栏目参评新闻专栏奖。

与上届不同的是新设了国际传播奖项,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盛典”国庆60周年特别节目》获此殊荣。

这也体现了电视新闻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力量。

中国新闻奖不仅是全国新闻战线的一次大检阅,而且是我国新闻改革的风向标。

笔者从获奖的71件电视新闻作品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加以评析,希望不仅仅给新闻从业人员一些经验之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分析,推进我国电视新闻改革,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力,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一、用民生视角做好主流新闻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基本上来自主流媒体,既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又能以民生视角做好这些主流新闻,成为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的主要方向。

杨保军教授在《新闻价值论》一书中引入“统一主体”的概念并指出:“任何传播者总要把满足受众需求与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结合起来的。

”①显然,将民生视角与主流新闻统一起来可以实现新闻传播的最大化。

仅以参评电视消息的作品为例,民生视角的新闻接近三分之二,其中有不少属于时政新闻。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但是如何选取一个好的切入口进行宣传报道,颇能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业务能力。

其中,新闻专题一等奖作品《小镇民警维稳事》就是一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力作。

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以外向型服装加工业为支柱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爵溪在2009年出现了企业大面积停工倒闭、大批外来务工者失业现象,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严峻的挑战。

作品以边防民警王辉千方百计帮助七千多名失业务工者找工作为切入点,用鲜活的事例,树立了一位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积极奋战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战场前沿的警察形象。

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以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为例

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以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为例
( ) 题 更广 泛 1选
党 的和国家领 导人 的讲话精神 、 中央和政府 的文 件、 政策解读等评论较多 的现象 , 近几 届时效性 、 针对 性更强 的事件性 评论获 奖作 品比例 逐年加
我们从 近十届 中 国新 闻奖 报纸评论 获奖作 品 中发现新闻评论选题 变化 : 闻评论 的选题越 新
来 越 丰 富 了 , 十 一 、 二 、 三 届 中 国新 闻 奖报 第 十 十
大, 如汶川地震期间 , 四川 日报 》 《 及时撰写新 闻 评论 《 灾难 中挺立伟 大的中国》, 起到稳定人心 、
推 动救灾 的积极 作用 。 闻评论者在把握新 闻评 新 论 发表时 宜性 上 , 了较 大的改善 , 有 能根据不 同
宣传意味的评论数量呈明显下降趋 势; 而 批评 揭露类如 《 小金库何 以久 “ 清”不 “ 净”》 建议研究类如 《 、 建议为地震遇难 者设 立哀悼 日》 探讨商榷 类如 《怎样看 、 新浪 》 的稿件比例增长较快。
警 告 。 中国 , 者应该是 社会 主义舆论 阵地 的 在 记 “ 守望者 ”,要及时发现一切 阻碍 我们 社会前进 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 向人们 发出警示 。 在新 闻报 道的三大体裁 ( 消息 、 通讯 、 评论 ) 中 ,新 闻评论作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最权威 、 最 有力 的传播 形式 , 是新 闻媒体水 准 、 味的一个 品
几乎都有趋 于 “ 同步 ”的新 闻评论 。 评论 作者从
最新 发生 的新 闻事件 中寻找 评论 的对 象。 比于 相
第 十 一 、 二 、 三 届 中 国新 闻 奖 获 奖评 论 关 于 十 十
出发 , 出适合 自身定位选题。 挑 总体上 , 近十届 中
国新 闻奖报纸评论 获奖作 品呈现 以下 的趋势 :

扬独家之优势,负社会之担当——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综述

扬独家之优势,负社会之担当——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综述

作者: 申启武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广播
页码: 61-6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广播作品 中国新闻奖 传播优势 社会 广播新闻工作者 综述 广播新闻节目 广播新闻报道
摘要: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评选一共设置了消息、评论、专题、系列(连续)报道、访谈、现场直播以及新闻编排7大项,基本涵盖了广播新闻节目的所有类型,完成了对2009年度广播新闻传播的全面检阅。

而100件参评作品也确实反映了过去一年广播新闻报道的成就和风貌。

这100件参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广播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以及他们的努力和追求;而获奖的56件作品则具体体现了广播的媒介特性和传播优势。

回归新闻本源 创新新闻报道——从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新闻创新

回归新闻本源  创新新闻报道——从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新闻创新

在网络时代, 舆之处。尽管 中国青年报曾
获奖作品从 自身媒体 的特性 出发 , 研究 自己受众的 特点 , 找到 了突破点 , 显示 出相当的独特性 。 以新中 国建 国六 十周年 的报道为例 , 解放军报《 今天 , 我们 豪迈受 阅》 中国军 网的《 、 国庆大阅兵》 立 足军队 , ,
视 角 独 特 ;新 华 社 则 是 高 屋 建 瓴 ,集全 社 之 力 , 以 “ 国曙 光 、 国道 路 、 国跨 越 ” 为 主题 词 , 中 中 中 等 打造 了一 组具 有 历 史 纵 横 感 的 系 列 特稿 《 力 中国 》据 魅 。 介 绍 , 准 备 这 组 报 道 , 是 在 图 书 馆 扫 描 旧报 纸 为 光 的 图 片 就 有 4 0多 张 ,准 备 了 2万 多 字 的 文 字 材 0 料 。 民 日报 署 名 任 仲 平 的 文章 《 变历 史 的 “ 人 改 北京
经典 论 述 。 篇 70余 字 、 成 1 个 小 节 的消 息 写 这 0 分 1
- 口

象 括的 作 语 被 有 切 的口 白 取 概 工 式 言 富 亲 感 语、话
代 , 至 时不 时地 冒 出 网络 用 语 , 行 词 汇 。事 实 甚 流
上, 话语方式的转变, 不仅仅是叙事方式的转变、 语 眼前 一亮——重归新闻学教科书关 于消息 写作 的
引 导 的 水 平 和 效 果 ” 0 8 ,他 更 进 一 步 指 出 : 。2 0 年
舌 功 能 , 能 简 单 地 理 解 为工 具 化 宣 传 , 要 遵 循 不 而 新 闻 传播 规 律 ,在 观 点 的 交 流 与碰 撞 中达 成 共 识 , 即 “ 找 最 大 公 约 数 ” 表达 上 要 有 “ 播 意识 ” — 寻 ; 传 —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中国新闻传媒界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时事的解读和观点的阐述,引领舆论,影响社会。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中立。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对待新闻事件,不偏不倚地对事实进行剖析和评论,不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注重提供可信的信息和观点。

在表达观点和看法时,注重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过分主观化和情绪化,以期给读者带来理性思考和正面影响。

第二,深度分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报道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时,注重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探讨,力求给读者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强调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度挖掘,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分析,避免泛泛而谈,浅尝辄止。

理性思辨。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对待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时,注重理性思辨,通过逻辑推理和专业分析,从事实出发,融合个人的观点和思考,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意见,避免片面理解和情绪化表达,确保理性和条理性。

第四,社会责任。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评论,试图引领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对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关注社会民生和公共利益,把握社会脉搏,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负起应有责任。

第五,多样化表达。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体裁多样,形式各异,既有长篇分析评论,也有短文雄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在创作表达中,力图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作品的传播影响力和阅读价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中国新闻传媒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客观中立、深度分析、理性思辨、社会责任和多样化表达等特点,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近日,中国新闻奖揭晓,其中摄影作品也备受瞩目。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获奖作品。

首先是摄影新闻类,一张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片获得了银奖。

这张照片通过镜头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助,画面中的小男孩寂寞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接下来是摄影人物类,一张名为《独行侠》的照片获得了金奖。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身着红色马甲的老人,他独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前行,显得孤独而坚定。

这张照片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最后是摄影图表类,一张名为《中国制造业增长情况》的照片获得了铜奖。

照片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情况,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上就是今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获奖情况,每一张照片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拍摄技艺,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人们了解时事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

这个细节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产生了画面,扩展出层层涟漪:沈浩是如此真实,如此亲近,触手可及,犹如朋友。

这样一位真实、亲切得像朋友一样的人的突然离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如果节目能够在一种就像描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平实地展现沈浩,其效果会离听众更近,让听众更相信、更感动、更难以忘怀、更令人敬重钦佩,同时,沈浩的精神也能传播得更为深入人心。

专家点评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沈浩书记是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本身、事迹本身已经有很大的亮点,因此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好几件以沈浩为报道、评说对象的作品都获了奖。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从身边抓住此题材,当然是有地缘的优势。

但是沈浩的突然离世是一个突发事件,此次选送的候选作品中就有将沈浩突然离世处理为突发新闻的。

但安徽电台农村广播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却不是将其处理为突发新闻,与一般人物专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

它在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亮点:一、充分使用了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抢时效已经不是最能体现竞争力的方面,而丰富的“数据库”成了独家资源。

安徽电台这篇报道,充分利用了数年积累的资料。

据了解,安徽农村广播开播5年来一直与小岗村保持密切联系,与沈浩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多次对他和小岗村进行采访报道。

因此报道内容非常“实”、非常真切,富于说服力。

其中包括特别珍贵的资源:沈浩生前说的话。

大家多认同“新闻是速朽”的,因此时常忽略了其“不朽”性——当新闻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一手的珍贵信息资源时,它是不朽的。

因此,有心人方能做出大文章,充分地积累和刨掘,是增强新闻厚重的基本手段。

厚积薄发方能唱响的时代强音。

二、提炼与时代精神吻合的主题。

沈浩事迹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作为农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沈浩在小岗6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最新倡导的土地流转非常吻合。

新闻时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常常不是通过争分夺秒的方式,而是以时代感、与主流思潮的契合性来表达的。

安徽电台新闻紧随时代脉膊、紧守时代精神,把新闻的纵深度很好地传播出来。

三、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并充分挖掘新闻性。

典型报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由先天的宣传性特征来主导,反映时代最强音、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不仅重视了宣传性,同时也重视了新闻性,解读了沈浩事迹的社会意义,其新闻要素如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都体现得较为充分,不仅涉及重大社会主题,也用人情味深深打动了听众。

新时代典型报道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其凝结了新闻价值。

报道中也抓住典型事件解读其意义。

小岗村民连续几次按手印挽留沈浩这样的事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承袭了大包干按手印的做法,另一方面说明沈浩确实深得小岗村民的爱戴。

典型报道被称作“社会主义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横亘于中西报道形式之间的分水岭”(张威),被认为“典型报道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突出特征”(吴廷俊、顾建明),如何能用好它,是当前新闻与宣传中的难点,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有所创新。

四、充分调动广播的专业性元素,节目重视用音响说话。

节目音响比较丰富,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包括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音响与解说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采录到沈浩生前的说话的音响,有独家性。

音响的运用,对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商榷之处,如节目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展开的,但是母亲音响是以原生态的纪录片音响形式出现,与其它音响风格不是很一致。

当然,瑕不掩瑜,并且母亲音响也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创作谈弘扬沈浩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如一日执著不懈地努力探索与创新,从而最终有所收获。

一、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在前期做好精细策划2009年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是安徽新闻界的一个大事,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重大新闻宣传主题,仅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有5个报道沈浩事迹的节目参加台里的年度评奖。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胜在我们和沈浩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写这篇稿件的。

作品以事感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千方百计为小岗村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我们在稿件中写了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书记3次按红手印的故事、写了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请沈浩书记吃年夜饭等一个个小故事,使沈浩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对稿件的结构、采访的对象、选取的素材乃至播出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影响,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并且一开始我们对自己就有一个高要求:这样的一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把握好,按照电台领导的一贯要求,对重大题材要牢牢抓住不放,做出精品。

所以,我们所有的策划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这篇稿件最后的成功,是策划的成功,我们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二、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通过典型音响,深化主题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

音响在录音新闻、录音通讯中与其它素材一样,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善于取舍,搭配得当。

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时长18分05秒,用了14处采访录音,不仅音响丰富,而且取材典型、音效清晰。

在保存的10多小时采访小岗、沈浩的录音资料里,如何取舍,做到搭配得当、清晰典型,颇费周折。

如,作品中运用了沈浩母亲的一段录音,“在人家那儿把人家的事搞好,把老百姓搞好。

听党的话。

”这段录音是否要,如何运用,我们经过了反复讨论、琢磨。

最后一致认为,沈浩母亲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反映了沈浩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其次,反映出沈浩的事迹与家庭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沈浩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音响,所以把它用在稿件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典型录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同时也发挥了广播特点,深化了主题。

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绝不轻言放弃在采访、撰写《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一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凭着记者的职业精神,我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采写出了这篇稿件。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精雕细刻上。

为了写好这篇稿件,在11月18日播出前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数十次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加工,对任何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

如,在着手写这篇稿件时,如何开篇,我们想了几个方案,最后通过反复比较,有两个开头,都可行。

一个是用沈浩追悼会的现场场景开头,一个是用一段片花,类似人物素描,通过一些音响的有机组合,对沈浩做一个总体概述。

到底用哪一个呢?我们一时拿不准,怎么办?11月17日晚,我们做了两个版本,反复听,寻找感觉,同时请电台有关领导、专家会诊,最后,我们采用了人物素描似的片花开篇,效果非常好,让对沈浩书记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短的一段片花,对他有一个总体印象。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篇稿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出成果。

我们这篇稿件可以说是团结协作的结果。

我们三位采编人员都有各自的长处,本篇作品中的编辑张立旺同志是我们安徽农村广播的总监,在策划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安徽农村广播策划过许多成功的活动;另一位作者黄铮同志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电脑技术非常棒,擅长音响资料的编辑、制作,而且非常有心。

5年来,我们采访沈浩、小岗村的各种音响、文字资料、照片,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为我们这篇稿件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而且有些资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我从事新闻专题的采编工作已有26年,对做深度报道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小岗村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采写的《小岗颂歌》就获得过第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台里的同事在向我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认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黄金搭档”。

所以说,这篇稿件是我们3位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的结果。

经典欣赏《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编辑:张立旺播音:袁方【片花】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11月6日(2009年)早晨6:00多,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