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和思想
《实践论》《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0ba5e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c.png)
《实践论》《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认识。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从而取得新的认识。
2. 对矛盾的认识。
《矛盾论》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概念,这种对矛盾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认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做了深入的阐述。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而理论则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注重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批判与自由的关系。
《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强调了批判精神和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批判的眼光,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追求真理。
此外,也应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内心,敢于表达和拥护自己的观点。
二、指导实践活动1. 实践中的理论。
《实践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理论引导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更新理论。
2. 矛盾的分析与解决。
《矛盾论》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包括转化矛盾、统一矛盾等。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的创新意义。
《实践论》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创新意义,实践可以推动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思想观念。
4. 培养学生积极性与责任感。
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4221bef121dd36a32d826d.png)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f467f7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6.png)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
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d):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267812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2.png)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如下:
1. 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难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难以避免地将一种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翻译成另一种文化
的语言,可能会导致翻译矛盾。
例如,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cool”这个词语来表达赞美,但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语并不常见,如果翻译时直接使用这个词语,就可能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
2. 语言表述方式不同的翻译难题:不同的语言在表述方式、语法结构、语序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就可能会导致翻译矛盾。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通常在句子的末尾,而在中文中动词通常会放在句子的中间,如果翻译时忽略了这种差异,就可能会导致翻译错误。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歧视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果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可能会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歧视现象。
例如,在一些翻译中,如果直接将西方文化中常用的赞美用语翻译成中文,而不考虑中国文化中对这种赞美的态度和方式,就可能会导致文化歧视问题。
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尽可能避免翻译矛盾。
同时,还需要注重跨文化意识,避免出现文化歧视问题。
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a2582a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c.png)
夫人生于世,矛盾如影随形。
欲求一境,必先经历无数矛盾;欲求一事,必先面对无数困难。
是故,矛盾者,人生之常态也。
夫欲求一境,必先破除旧境之束缚,方能步入新境。
旧境者,习以为常者也;新境者,未知者也。
破除旧境,非一日之功,需历经磨难,方能得之。
是故,新境之得,非易事也。
欲求一事,必先准备,而后行动。
准备者,深思熟虑者也;行动者,决断者也。
然准备非一蹴而就,需详审细思,方能成之。
行动非无端之举,需审时度势,方能成之。
是故,一事之成,非一日之功也。
夫人生如棋,每一步皆关乎生死存亡。
然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或需弃子以求活,或需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是故,棋局之中,矛盾者,胜败之关键也。
矛盾虽多,然非皆有害。
有时,矛盾可激发潜能,使人生更上一层楼。
如水与火,本不相容,然火能炼水为蒸汽,水能灭火。
是故,矛盾者,有时可为人生助力也。
然而,矛盾亦能消磨意志,使人陷入困境。
如山重水复,使人望而生畏。
是故,矛盾者,有时亦为人生之阻碍也。
夫人生矛盾,犹如阴阳相生相克。
阴阳者,万物之本也。
阴阳相生,万物得以生长;阴阳相克,万物得以变化。
人生矛盾,亦如阴阳,有生有克,有得有失,方为完整人生。
译文:人生在世,矛盾如同影子一般伴随着我们。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然要经历无数的矛盾;想要完成一件事,必然要面对无数的困难。
因此,矛盾,是人生的常态。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须先打破旧境的束缚,才能步入新境。
旧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新境,是我们未知的领域。
打破旧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历经磨难才能获得。
因此,新境的获得,并非易事。
想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准备,然后才能行动。
准备,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行动,是决断的体现。
然而,准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实现。
行动也不是随意的,需要审时度势才能成功。
因此,一件事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就像一盘棋,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
然而,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有时需要舍弃一些棋子以求生存,有时需要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c13fa72b856a561252d36fdf.png)
类的这种普遍的能力在口的语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11687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b.png)
昔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往昔,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挡。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却无法回答。
那种既无法被穿透的盾和那种无坚不摧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矛盾》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乎阴,盍归其本!夫巧固不可为矣。
今以仁义论是非,以是非论治乱,是以阴阳之辨乱于天下也。
译文:再说那些凭借技巧斗争力量的人,开始时可能处于优势,但最终往往陷入劣势,为什么不回归根本呢?技巧本来就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人们用仁义来评判是非,用是非来评判治乱,这就像是让阴阳的区分在天下混乱不堪。
《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追随。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为的事情,施行不言的教诲,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干预,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离去。
矛盾翻译作文英语模板
![矛盾翻译作文英语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5bd72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8.png)
矛盾翻译作文英语模板英文回答:Contradictions provide the spice and intrigue to any story. They can create conflict, tension, and suspense.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complex characters and themes.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of contradiction in literature is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Hamlet is a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who is both noble and flawed. He is a brilliant thinker but also prone to indecision. He is a man of action but also a dreamer. These contradictions make him a fascinating and relatable character.Another example of contradiction in literature is the theme of good versus evil. This theme is explor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in literature, from the classic battle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fairy tales to the more complex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psyche in modern novels.Contradictions can also be found in real life. We all have contradictions in our own personalities. We may be kind and compassionate, but we may also be selfish and greedy. We may be intelligent, but we may also be foolish. These contradictions make us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creatures.Contradiction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and literature. They add depth and complexity to characters and themes.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create conflict, tension, and suspense. So the next time you encounter a contradiction, don't be afraid to embrace it. It may just be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r story or your life more interesting.中文回答:矛盾是任何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所在。
矛盾英语模板作文翻译
![矛盾英语模板作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e1174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4.png)
矛盾英语模板作文翻译英文回答:Contradictions in Life。
Contradictions are an inherent part of life. They manifest in various forms, from the mundane to the profound. From the simplest of choices to the most complex of dilemmas, contradictions present us with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and ultimately,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in life i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 all strive for happiness, yet the very nature of happiness is elusive and paradoxical. It is both a destination and a journey, a state of mind and a fleeting moment.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often leads us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that may ultimately bring us joy, butit can also lead us down a path of dis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Another common contradic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Freedom, in its purest form, implies the absence of constraints or limitations. However, complete freedom is often unattainable, as we are all bound by societal norms, ethical obligations, and the laws of nature. The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manifests itself in our daily lives, from small choices such as what to eat or wear to larger decisions about our careers and life paths.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is another timeless paradox. We all have an intuitive sense of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ye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good and evil are often blurred. Ac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virtuous in one context may be deemed reprehensible in another. Moreover,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not always immediately apparent,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we have acted for good or for evil.Time is another enigmatic concept that is rife with contradictions. It is both fleeting and eternal, anunrelenting force that both nourishes and devours us. We strive to seize the present moment, yet we are constantly reminded of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ime's transience and its eternal nature forces us to confront our own mortality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our existence.Contradictions also exist within ourselves. We are capable of both great love and great cruelty, of immense bravery and profound fear. The struggle between ouropposing impulses is an ongoing battle that shapes our character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Embracing contradictions is not about accepting them passively or resigning oneself to a life of constant turmoil. Rather, it is about recognizing the inherentduality of our existence and finding ways to navigate the tensions and paradoxes that we encounter. By accepting that contradictio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life, we can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itself.中文回答:矛盾的人生。
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25799c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f.png)
语言与翻译2020年第2期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纪春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本文梳理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各种不同观点,指出分歧主要在于对待形式的态度上;借助文学翻译视角厘清了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提出形式即语言组织,分为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两类;通过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更新了对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认识,推出言语形态与言语功能的矛盾,并以文学翻译实例进行实证。
关键词:翻译矛盾;语言层面;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0)02-0061-06翻译过程是涉及言语交际方方面面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复杂转换,“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导致转换过程的种种矛盾,矛盾性是翻译不可避免的一种特性。
翻译的矛盾性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语言层面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各种矛盾最终会压实并消解于双语转换过程中。
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对于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讨论在世界译坛上主要聚焦于形式与意义,在我国文学翻译界则转为关注形似与神似。
讨论从未停止,却鲜有学者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文学翻译既关注形式,又关注意义,更关注两者的结合。
文学翻译视角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视角,有助于厘清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1.众说纷纭的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在世界译坛上,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得‘意’忘‘形’”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文学翻译中,“得‘意’”仍显不足,“忘‘形’”面临纠结。
在我国文学翻译界,语言层面翻译矛盾被认为是形似与神似的矛盾,相关讨论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1.1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内容”与“意义”涵义不同,前者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后者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翻译矛盾疏解
![翻译矛盾疏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ecbe3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a.png)
一、从“文”与“质” 到“直译”与“意译”
的对立
二、意译、顺译、滥 译、歪译、直译、硬
译、死译、逐字译
三、西方译论中的直 译和意译
四、“直译”和“意 译”的典型译例辨析
一、广义的 “形”与“神”
二、译论中 “形”与“神” 及“形似”与 “神似”
三、矛盾视角 之“形式”与
四、专有名词典型译 例解析:欠额翻译与 超额翻译及翻译单位
一、世界可知与不可 知
二、可译与不可译
三、不可译因素及其 分类
四、典型译例分析: 不可译现象破解
一、首获国籍的机器 人——索菲亚
二、阿尔法狗与柯洁 的眼泪
Hale Waihona Puke 三、谷歌助理与人类 对话四、转换生成语法与 语料库翻译学及其他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内容”及 “形似”与
“神似”
四、许渊冲 “三似”“三 美”及典型译 例解析
一、异质文化产生误 解
二、从哲学的“同” 与“异”到翻译的
“归化”与“异化”
三、“violence” 与翻译“暴力”
四、归化和异化的度 与风险
一、欠额翻译与超额 翻译定义
二、专有名词音译与 意译及欠额翻译与超
额翻译
三、界定欠额翻译与 超额翻译的“度”及 规避策略
翻译矛盾疏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d1f3bc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2.png)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翻译活动是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翻译活动中的矛盾,并分析各种矛盾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语言矛盾语言矛盾是翻译活动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翻译时的矛盾。
例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存在差异,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解决语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理解并掌握各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则。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词义和语境,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和误解。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资源,如词典、语料库等,来辅助翻译工作,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二、文化矛盾文化矛盾是翻译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矛盾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差异,这就给翻译带来了文化翻译上的矛盾。
解决文化矛盾的方法之一是进行文化适应性翻译。
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三、专业矛盾专业矛盾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进行翻译时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科技、医学、法律等领域的翻译中,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导致翻译活动中会出现专业上的矛盾。
解决专业矛盾的方法之一是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
翻译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术语的使用。
此外,多使用专业工具和参考资料,如专业词典、行业标准等,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减少专业矛盾的发生。
四、时间矛盾在翻译活动中,时间矛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时,由于时间紧迫或任务过多,翻译者可能面临完成工作的压力。
这就对翻译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时间矛盾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a2e6078d19e8b8f67c1cb9c2.png)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摘要】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翻译中大量的对立统一现象为我们从事翻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因此,坚持对立统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避免犯错误。
【关键词】矛盾对立统一翻译1.概述。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依据,双方共处同一个统一体中。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列宁称这一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毛泽东1967:31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精髓,它贯穿了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始终,具有普遍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范中英1994:)“翻译是现代信息传递的工具”(WolframWilss 2001:11),也是国际问交流的重要手段。
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际问交流的质量。
坚持对立统一的哲学原则才是科学的、辩证的翻译原则,也是翻译者们在翻译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则。
2.对立统一与翻译。
翻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着矛盾,即对立统一。
1968年谢伏里曾归纳过翻译中的六对矛盾:①译作应传达原作的词语/原作的思想;②译文像原作/像译作:③译文应反映原作的风格/译者的风格;④译作像译者同时代的作品/像原作同时代的作品;⑤译者有权增删原作/无权作丝毫增删:⑥诗应译成散文/诗应译成诗。
中国翻译理论家孙致礼也提出了翻译十大辩证关系,涉及十大对立与统一的矛盾。
①科学性/艺术性;②保洋味/避洋腔;③神似/形似;④直译/意译;⑤克己/创造;⑥原语风格/译文风格;⑦忠于作者/忠于读者:⑧整体/细节;⑨归化/异化;⑩得/失。
翻译中的这些对立统一关系为翻译实践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08411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1.png)
答:勒菲弗尔提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意识形态,他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切反映原文的面貌。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他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在勒菲弗尔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译者影响翻译行为的,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译者认同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积极方式去拟定译本,确定翻译的策略,去解决原文语言给翻译所造成的各种障碍;第七章P195- 1 请结合自己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举出翻译中的一些状况和矛盾。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在人类不断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说法。
异与同之矛盾:“异〞与“同〞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那么基于“同〞。
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那么着眼于“同〞。
形与神之矛盾:翻译中的“形〞与“神〞“形〞与“神〞在本质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翻译的根本任务,那么是要通过“形〞变,而到达“神〞的再生。
P195-5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之争的态度。
答: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他所面临的有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面对这两种文化,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
二、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三、站在沟通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第一种往往导致所谓“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交流与沟通〞P195-7翻译活动中的三对矛盾关系的理解。
答: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的表达。
第九章P221-1 请结合第八章内容以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谈谈对“译何为〞的理解。
答:“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目的〞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d02b23583c1ec5da50e2702a.png)
(二)可译性
2、理论基础:
乔治·穆南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翻译是可能的,
但它确有限度”的观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本雅明:翻译不是绝对的不可能
(二)可译性
3、与不可译的关系
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语 言层面的不可译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都是客观存在 的; 另一方面,不可译论也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 认,承认不可译的同时,应转而追求可译度。
重视“形”并不是要因袭原文的“形”,要以译文的 新的形神统一代替原文的形神统一。可以保留或改变 原文的形式,也可完全创新,意在再现原文的功能。
3
三对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 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Thanks
2、相关问题:归化与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 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 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 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 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 语言表达方式。
“同”为“相似性”,它为思想沟通和文化交流带来可 能性。人类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相似的社会生 活、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 意义上讲,翻译是可行的。 “异”为“差异性”,不同地域存在地理文化差异。如 果没有差异,翻译便没有存在的必要。翻译因语言之 “异”而产生,翻译的意义便在于克服各种造成理解或 沟通障碍的“异”。
4.方法
1)理论上的可以 2)分析障碍 解决障碍 ,翻译方法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 可以采取意译、套译、 解释性翻译,或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而对文化 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语言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不同 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只有这样,翻译的不可译 性才能愈来愈向其可译性转化。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e1d2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8.png)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严复翻译思想中的矛盾性及其原因
![严复翻译思想中的矛盾性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a31245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b.png)
严复翻译思想中的矛盾性及其原因
张广法;高雷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天演论〉译例言》中的翻译思想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严复一方面说“达旨”与“信”不同,是“非正法”,并提醒后来人不要模仿,另一方面却又辩解说“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强调“达旨”和“信”并不矛盾。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性折射出的是严复作为译者和作为维新派的社会启蒙者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严复想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取得平衡的愿望。
【总页数】4页(P664-667)
【作者】张广法;高雷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重新认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2.严复翻译思想中的"文章"意识——一个被译界忽略的话题
3.史料学视角严复翻译思想的历史价值研究
4.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5.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考:"功用"主义的翻译观与变译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6e7bc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8.png)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矛盾论的主要内容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论的核心概念是矛盾,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世界万物运动的基础。
矛盾论的第一条基本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而每一个矛盾又具有其特殊性,即矛盾双方的矛盾特性和矛盾关系的特殊性。
矛盾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形成斗争。
而在矛盾的斗争中,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割裂,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这种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矛盾发展的核心。
矛盾的第三条基本原理是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对的,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活动的。
矛盾的第四条基本原理是矛盾的发展规律。
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量变是矛盾的逐渐累积和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即矛盾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主体意识和客体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源泉。
实践论的第一条基本原理是实践的目的性和创造性。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并满足自身需求。
实践活动还具有创造性,即人类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
实践论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实践不仅是个体的行为,更是社会集体的行为。
实践的历史性体现在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实践的社会性则表现在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下进行的,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制约。
实践论的第三条基本原理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研读矛盾论实践活动记录表
![研读矛盾论实践活动记录表](https://img.taocdn.com/s3/m/6dd7946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d.png)
1、确定《矛盾论》阅读篇目
2、成员撰写读后感
3、成员于×月×日集体开会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4、组长进行研读总结
研读总结
本次研读过程使小组成员充分理解了《矛盾论》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小组成员掌握相关知识
精彩摘抄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研读矛盾论实践活动记录表
研读《矛盾论》实践活动记录表
日期
×月×日
小组成员
篇名
内容概括
文章是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中国的成立在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都为系统 地介绍外国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优秀作品创 造民了良好的条件,于是系统二字又重新提了出来。 茅盾在一九五四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说,乱译、 抢译、复译及漏译现象对于新中国文化建设将是 十分不利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学翻译 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个全国文学 翻译工作者共同拟定的统一的翻译计划,然后由国 家出版社和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译文》杂志,根 据现有的力量和可能发掘的潜在力量,分别依照需 要的缓急,人力的情况和译者的专长、素养和志愿, 有步骤地组织翻译、校订编审出版的工作。
• 茅盾这一时期的翻译成果是丰硕的。他不仅大力 倡导翻译介绍弱小民族及东方民族的文学作品,而 且身体力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作品反映了 “弱小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求自由、求民主、 求民族解放的斗争”, ④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 义。这些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大多由茅 盾第一次介绍入中土,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不 可不记一笔。概而论之,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可总 结为以下两点: • 第一,以弱小民族及东方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主。 • 第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 • • •
疏林斜阳,数声蝉唱,绿水青草,两部蛙歌, 莘莘学子,方自暑假大试验中挣扎而出,担簦负 箧,返其故里矣。余亦此中之一人。 这段滥调,茅盾自己都说是“带着开玩笑的意味写 的”。因此,这一时期只能是茅盾翻译生涯的准备 阶段。其时,他刚步入文学之路,理论还不成熟,翻 译活动带有随意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显著的:体 裁均为通俗读物、科幻小说之类,大部取材于英美 旧杂志《我的杂志》和《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 中学生读物。译文大都用文言,采用意译法,实际上 是译述。
• 一、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 • 茅盾历来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是 “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性”;二是“欲介绍世界 的现代思想”。茅盾认为文学与绘画、雕刻等艺 术在功用上不尽相同。“文学是为表现人生的。 文学家们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 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在文学与人生之关 系上,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 要。”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流行一种视创作为 “处女”,斥翻译为“媒婆”的偏颇观点。茅盾对 此进行的有力还击指出“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 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 易做。”他讽刺那些视翻译为‘媒婆’,自己也译 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总该“自悔前言孟浪 了。”
• 二、中期(1919 - 1936) • “五1 四”运动爆发后,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绍了大 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正式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他翻译 的第一篇小说是契诃夫的短篇《在家里》,发表于《时事 新报》副刊《学灯》上,署名冰译。这是茅盾的第一篇白 话翻译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尽可能忠实于原作”③ 的。在这以后的半年内,他接连翻译了契诃夫的《卖诽谤 者》、《万卡》,高尔基的《情人》,莫泊桑的《一段弦线》 等,全都刊在《学灯》上。这些翻译作品后来全部编印成 单行本出版,计有《新犹太小说集》(1925 年) ,西班牙剧作 家《倍那文德戏曲集》(1925 年,其中的《伪善者》为张闻 天所译) , 西班牙小说家柴玛萨斯《他们的儿子》(1928 年) ,希腊小说家帕拉玛兹《一个人的死》(1928年)《, 雪 人》(1928 年)《, 桃园》(1935 年) 。茅盾在这一时期还译 有不少外国作家的回忆录、书简以及部分杂记,也收录成 集,以《回忆·书简·杂记》为名出版 • (1936 年) 。
•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 西洋文学杰作浩如烟海,译成华文的寥寥无几。如何经济 地选择最切要的先译,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中国尚未有华文 的详明的西洋文学史,所以茅盾认为“在切要二字之外,更 要注意一个系统性”。他批评二十年代的译坛“微嫌杂 乱”,于是便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严格筛选,开列了四 十三部他认为应译先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但限当时人 力不济,“切要”二字更为突出,所以茅盾逐渐认识到系统介 绍也有不利的一面,即不能彻底贯彻“切要”二字。他在 一九二○年底写给周作人的《翻译文学丛书的讨论》一信 中就说:“我现仔细想来觉得研究是非系统不可,介绍却不必 定从系统(单就文学讲) ,若定照系统介绍的办法办去,则古 典的著作又如许其浩瀚,我们不知到什么时候赶上世界文 学的步伐,不做了落伍者。” 因而他赞成周作人的提法,在 外国近现代文学范围内,进行系统的介绍,这样就比较适应 当时人力、时仅在翻译实践方面成果丰硕,而且在长期的 翻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 翻译问题的言论。茅盾对于翻译问题的见解,始终 如一,从早期到晚年,其主要论点基本上没有改变。 他的大部分关于翻译的文章发表在二、三十年代, 解放后他只写过两篇关于翻译的文章,且论点大部 分源于二、三十年代。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九五 四年八月十九日他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 斗》,另一篇是他于一九八○年为自己选篇的早年 译文选集而作的序。它们基本上概括了茅盾有关 翻译问题的见解。
矛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和思想
•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 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 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 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 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 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 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 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 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 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 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 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 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 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 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 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 一九五四年,茅盾作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从 历史的角度,从理论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论述 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外国文学的 翻译介绍,对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是起了极 大的鼓舞和借鉴的意义”。通过介绍外国 文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 展,而且通过介绍外国优秀作品,我们得以了 解世界人民光荣的斗争历史,对于我国同世 界人民的接触了解,发展友谊,有着重要的意 义。因此,茅盾指出,翻译工作“是一个艰巨 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无上光荣的任务。”
•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 为了体现翻译的系统性,在介绍之前,必须要 研究西方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哲学、社 会学等问题,同时也要对所翻译的作家的身 世和背景,他的风格特点等有精深的研究,方 可动笔开译“, 不然,贸然翻译出来,译时先 欲变原本的颜色,译成后读的人读了一遍又 要变颜色,那是最可怕的”
• 茅盾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翻译某文学家的著作时, 至少要读过这位文学家所居之国的文学史, 这位文学家的 传记和关于这位文学家的批评文 • 学。”这样做才能做到保证不介绍假的文学著作来。要做 到这一点,可以由“专门研究一国或一家的文学的人翻译, 专一自然可以精些”。他认为译者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素 质:“ (1)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2)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3) 翻 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但是茅 盾的这一主张多少有点脱离当时的实际。因为在人力、物 力、时日不济的情况下,真正要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翻 译文学作品,未免要求过高。茅盾在二十年代初提出这个 问题后,一直再未强调。直至一九五四年,他才重新提出了 这个问题、“对原作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是翻译一部作 品时必需做的工作。这就首先要求翻译者也和创作者一样, 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才有可能全面而正确 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作 者的思想和风格。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如不全面,则对于 他的某一作品的了解必将不能深入。这是艰苦的工作,然 而,为要达到艺术创造性的翻译,这样的学习研究工作是不 可缺少的。
矛盾翻译实践活动
茅盾是伟大的作家,也是出色的翻译家。 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译 • 作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和 民族的五十多位作家的作品。茅盾在翻译 理论上有其 • 独到见解,涉及到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翻 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翻译的标准及方法等 问题。 •
茅盾的整个文学生涯发轫于翻译活动。从 一九一六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开始,茅 盾便走上了文学道路。从一九一六年到一 九四八年这32 年中,茅盾除了从事紧张的革 命活动和繁重的创作活动外,还翻译了近二 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到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但茅盾主要致力于小说翻译。 他的翻译实践活动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才中 止。综观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 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各 有其特点。。
一、初期(1916 - 1919) 一九一六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后,来到 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他与高级编辑孙毓修 合作编译了美国作家卡本脱的《衣》,前五章是孙 毓修意译的,茅盾续译了此书。接着又独立完成了 卡本脱的关于食、住的书的译述,出版时名曰 《食》、《住》。因而《, 衣》《、食》《、住》 被认为是茅盾公开发表的最初译著。次年,茅盾又 翻译了《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建筑 谭》(与沈泽民合译) 、《地狱中之对谭》等。这 是茅盾翻译生涯的开始。严格地说,这时期的翻译 还算不上真正的翻译,虽然茅盾在翻译这些读物、 科幻小说时主观愿望是要做到即使不能象翻译文 学作品那样百分之百的准确,最起码也要百分之八 十。但当时译风甚劣,粗制滥造之品充斥书肆,骈四 骊六之文盛行,如茅盾翻译的科幻小说《两月中之 建筑谭》,开篇即是骈文:
• 三、后期(1936 - 1948)
• 中国抗战的爆发和深入及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给中 国当时的文学翻译开辟了新的领域。苏联作品,尤其是反 映卫国战争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反法西斯作品大量地被 介绍到中国,给中国的抗战以极大的鼓舞。早已投身革命 运动的茅盾将注意力开始转向苏联文学的翻译介绍上来。 从一九三六年出版铁霍诺夫自传《战争》,到一九四六年 出版《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止,茅盾一直致力于 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他先后翻译了长篇小说《复 仇的火焰》(1943) 、《人民是不朽的》(1945) 年、《团 的儿子》(1946 年) 等。另外,还与戈宝权等人合作翻译了 罗斯金传记小说《高尔基》(1945 年) 。抗战胜利后还翻 译了西蒙诺夫的戏剧《俄罗斯问题》(1947 年) 。茅盾一 生的最后一篇译作大概是西蒙诺夫的小说《蜡烛》(刊于 《小说》第一卷第二期,1948 年8 月) 。⑧这个时期是茅盾 的翻译主张得到彻底体现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茅盾的翻译 主张得到彻底体现的时期。直到全国解放,茅盾所介绍的 外国文学仍不出于苏联作品,而且全国解放后茅盾就停止 了翻译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