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视文化欣赏论文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摘要】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在电影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揭示死亡元素的普遍存在、死亡美学的表现形式、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日本电影中的独特美学。
死亡美学与日本文化传统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在日本电影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种超越,它与人类生命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美学境界。
通过对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进行探析,我们可以获得对日本电影创作的启示,以及对未来日本电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死亡美学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了日本电影的个性特征,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电影、死亡美学、独特性、表现形式、态度、影响、文化传统、观众、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日本电影中的死亡元素普遍存在,无论是古典传统的作品还是当代新片,死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死亡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作品通过暴力或血腥场面来渲染死亡的残酷性,有的作品则通过抒情或唯美的手法来探讨死亡的意义。
日本电影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作品将死亡视作一种解脱,有的作品则将其视作一种悲剧,或者是一种必然的命运。
死亡美学在日本电影中既能够唤起观众共鸣,引发情感共鸣,又能够引发思考,激发思想的碰撞。
死亡美学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深远而持久的,让人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深思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关系。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与文化传统的联系紧密,它承载着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种特殊的死亡美学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的崇敬和死亡的接受,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学的独到见解和表现方式。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不仅具有独特性,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命、死亡、美学的深刻思考。
它启示我们,在创作电影时应该注重死亡这一主题的处理,通过对死亡的探索和审视,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未来日本电影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对死亡美学的挖掘和表现,从而不断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得不说,宫崎骏每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用精致的画工和唯美的剧情安排,更多的是以一次次惊喜和一次次的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扉。
宫崎骏的作品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既具有代表性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千与千寻》或是《幽灵公主》?的确,《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名声并不比其他同为宫崎骏所作动画电影高,但是其中的一番情趣的设计却让我对其情有独钟。
可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之所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做,是因为我们能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看到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风格化元素,从惯用的符号,到令人熟知的故事套路,甚至是宫崎骏某些理念和隐含在电影中的深思,我们都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找到,而且宫崎骏还将这些元素全面升了级。
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
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
小女孩是宫式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这一传统稍稍做了点改动,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还是瞒不过观众雪亮的双眼。
我们的女主角苏菲生长在欧洲一般的城市中,穿着打扮上也是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但很不巧,吉卜利的工作人员偏偏喜欢在人物的面部和发型上“偷懒”,所以我们的苏菲在一派欧陆风情中不合时宜地长了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怎么看怎么和《魔女宅急便》里Kiki、《风之谷》中的纳西卡有那么几分血缘关系。
此外,苏菲的发型也保留着浓重的东方痕迹——即便是变成了老太太,还依旧是一头的麻花卷。
当然,这么“宫崎骏”式的外表,没过多久就老化成了一个小号的《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但是小女孩还是小女孩,尤其是在心理和遭遇上和千寻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误入奇幻境地后的工作也如出一辙——都干的是清洁工的行当。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日本是我国海天相望的近邻,和我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篇1日本设计文化初探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日本的宗教信仰――佛教的禅宗思维和神道教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和美学,以及通过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来解读日本文化,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成因,并分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成熟理念与宗教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文化日本设计设计评价在设计学的理论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一个学习者将以怎样的高度去分析一件设计作品。
如何抛去作品的表面看到它的内涵,这是设计教育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设计师基本素养的必经之路[1]。
研究设计作品的文化背景,是深入理解该地域艺术形式的基本方法,文章以日本设计为例,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主导因素。
一、神道教的信仰(一)万物有灵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即多神之道,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
提倡顺应自然,即使不完美,也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因此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
日本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提出: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
即使使用坏了,也会用心修复,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
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
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
(二)日本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即追求缺、拙、涩之美,是“黯然”之美,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
“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的特性。
仔细观察日本的器物设计,通常是一种缺与拙的自然材质特性,体现物灵的真性情。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谈日本电影文化的魅力
浅谈日本电影文化的魅力浅谈日本电影文化的魅力摘要: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日益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其间,影视传媒业以其独特的媒介形态和深远的传播功能,在文化范畴内极大地裂变和重组着世界传媒新格局。
好莱坞电影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自不必说,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日本新电影也参与其中,展示了电影跨越文化语境对世界的影响力。
关键词:日本文化电影引言:日本电影开拓者?黑泽明由黑泽明导演,1950年拍摄的影片《罗生门》是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罗生门》对于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东方电影敲开了国际影坛的大门。
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美国著名影评家唐纳德?里奇说:“《罗生门》首先使我们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艺术的杰作。
除此以外,它还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是这部影片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个称做日本电影的一整套民族类型。
在《罗生门》成功之后,我们就开始看到川流不息的、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的日本影片,这增加并丰富了我们的电影经验。
”《罗生门》使得世界重新认识了日本电影,认识了亚洲电影。
它第一次尝试了在真的树林里拍摄,而且效果是那么清楚、生动。
这种拍摄技术在当时世界电影界里,也是很难看见的。
黑泽明后来的影片《红胡子》、《影子武士》等,总以人的高贵的灵魂征服观众们的心。
日本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审美特征
日本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美学特征
日本电影经历了一个首先依附戏剧文学的发展道路。
这种电影创作使得日本电影免不了吸取戏剧的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除了戏剧外,日本电影是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从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审美理想来说,日本电影从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闲静、幽玄的风格,并通过此体现出对某种哲理观念的探寻。
如小津安二郎的早期作品《浮草物语》,即使是默片,也把观众带入一种感伤叹息的氛围之中。
小津用浮世绘般的笔触细细描摹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忧哀心理。
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日本电影注重叙事方式的多样化和电影化.虽然它也受本民族戏剧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影片也采用了线形叙事方式,但他们逐渐地认识到了电影的本性,从整体上注意了电影的叙事手段和影象本质。
特别是战后,日本的电影艺术家一方面反思过去电影的不足,一方面积极的借鉴西方的电影叙事方式,象波兰、法国电影,从而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确有紧密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日本动漫赏析论文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他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
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
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
其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获奖无数。
纵观宫崎骏的主要作品,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一些艺术特色:一、极具东方神秘色彩,历史气息厚重,文化信息承载量较大。
这个和他本人的生存地域和文化影响分不开,比如《幽灵公主》中就将历史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故事的发生和特定的历史阶段有些契合。
在他作品中,龙、狸猫、灵兽、龙猫等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比如在《百变狸猫》当中,狸猫们为了赶走人类而进行的那场旷世奇闻的巡演。
里面体现出了很多具有东方气息的活动,狸猫们每变换的每一种角色,都可以透过这个形象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文化对应符号。
此外,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找到很多极具东方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建筑和构景,特别是《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居住地那座“油屋”整体的布局,很有中国古典建筑和日本奈良时期建筑的特色。
二、极其精美的画面,特别是故事发生地环境,大多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的纯自然状态。
这种状态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型,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来说,这种美,是作者本身的想象,也是整个人类应有的理想。
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白雪皑皑的峻岭、碧波盈盈的湖泊、夕阳西下的大海、绿草如茵的农庄、百花繁茂的大地……每一幅图画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古典式的山水田园图。
比如《龙猫》中对于日本乡村那种最自然、最原始状态的刻画,树可以穿越云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此起彼伏在整部作品。
在《幽灵公主》中,麒麟兽安身的那个山谷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世外桃源”和人类精神意义上的“自然风景”,那种美令人瞠目结舌,让人觉得任何言语在那样的图画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了!三、人类的不合理就在于对于美的毫不理智的破坏。
日本影视欣赏
观《忠犬八公的故事》有感——《日本影视欣赏》结课论文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班级:20111班姓名:皇甫蒙学号:2011509446短短6周的《日本影视欣赏》课程就这样在一种不舍的感情中结束了,非常荣幸的选了莫韦姝老师的课,让我了解了日本文化,认识了日本电影,“体会”了日本电影。
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生活感情放在另一个地点演绎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和升华,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今天,我就以一部近期我看了十分喜爱的有关一条日本小狗的感人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例,谈谈我在本次课程学习之后的一些感悟。
该片由莱塞·霍尔斯道姆导演,理察·基尔主演。
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
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
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去世,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直到死去。
而电影当中八公在快递人员派送途中不慎在车站被丢失,八公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和男主人公parket教授相遇,并跟他回了家。
在教授家八公快乐的成长,每天早上送教授去车站等教授进了候车室的门,八公就自行回家。
到了晚上5点,八公会准时出现在车站外的花坛等教授一起回家,在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的眼中这都是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看到parket从车站出来叫出那一声熟悉的“Hachi”,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有一天教授照常要出门去上班,可八公怎么都不肯跟着教授出门去,还不停的在原地转圈圈。
教授还是出门去了,着急的八公叼了一个球追着教授去车站。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篇一:日本文化论文我眼中的日本论日本文化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
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
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
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
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
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
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
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
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
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
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
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电影场景诗学论——以昭和、平成时代日本电影为案例
电影场景诗学论——以昭和、平成时代日本电影为案例电影场景诗学论——以昭和、平成时代日本电影为案例在电影艺术中,场景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对场景的选择和呈现,电影创作者能够有效地传递情感、展示文化特色,并与观众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沟通。
本文将以昭和、平成时代的日本电影为案例,探讨电影场景在诗学上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昭和时代的日本电影以其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场景而闻名。
在《千与千寻》这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片中的温泉镇、神灵结界、朱红隧道等场景都展现了神秘、幻想的意境,通过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画风,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的投射和凝聚,给观众带来了极富冲击力和视觉享受的体验。
不同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的日本电影更加关注现实主义的场景呈现。
例如,《天注定》这部张艺谋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都市景观,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和电子屏幕的闪烁,构建出了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形象。
这些场景通过真实、生动的方式,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熟悉的现实世界。
其次,电影场景还能够传达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在昭和时代的电影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宿事件》这部黑泽明的影片中,通过描绘武士们的剑术、津按、茶道等传统元素,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依旧在坚守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珍贵与气息。
而在平成时代的电影中,日本精致而独特的现代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例如,《秒速5厘米》这部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中,展示了日本现代城市的繁忙和喧嚣,同时也通过描绘日本传统的樱花景观,传达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最后,电影场景还能够通过构图的方式传递情感,并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大林宣彦的电影中,通过对松子心灵深处的描绘和对寄宿家庭的命运的揭示,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压抑和苦闷的空间。
这些场景通常采用暗淡的色彩、狭小的空间和封闭的布局,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绝望和困惑。
日本民俗文化及影视期末论文
xx民俗文化xx民俗常识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
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
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
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
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
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
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
一般日本人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
日本人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或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
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
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
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
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
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
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
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
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在茶室的品茶者都必须跪坐着,当茶艺师将经过相当工序,而终于沏好的日式绿茶放到你面前时,品茶者要向茶艺师鞠躬道谢,继而对位于自己右方的同伴说一声“我先喝了”,再对远处的另一茶艺师致谢,然后将面前那只我们看似普通的花碗仔细地、一边旋转,一边欣赏,直至最后将主图案转至自己的眼前。
研究论文: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蕴涵
电视电影论文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蕴涵“忠臣藏”题材是日本武士电影中的经典题材,它源自德川时代元禄年间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即赤穗四十七义士忍辱负重、舍己奉公、为主复仇的故事。
20世纪初,日本电影之父牧野省三首次将这一题材拍摄成电影,迄今为止,据有关资料统计,关于这一题材的电影已近80多部,且至今仍生生不息。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导演和观众会如此钟情于这一题材?忠臣藏题材电影之于日本民众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文化魅力呢?笔者通过观摩、细读现存的十部忠臣藏题材代表影片――《忠魂义烈:实录忠臣藏》(1928,牧野省三)、《元禄忠臣藏》(1941-1942,沟口健二)、《忠臣藏》(1958,渡边邦男)、《忠臣藏》(1959,松田定次)、《赤穗浪士》(1961,松田定次)、《忠臣藏》(1962,稻垣浩)、《赤穗城绝灭》(1978,深作欣二)、《忠臣藏外传之四谷怪谈》(1994,深作欣二)、《四十七人之刺客》(1994,市川昆)、《最后的忠臣藏》(2010,杉田成道),认为忠臣藏题材电影之所以对日本民众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内核,即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和坚守。
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武士作为一个阶层在日本已经消亡,但其所信仰和践行的武士道精神却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被注入到日本各普通民众的血液之中,并内化为其民族的精神底色,成为日本民众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
而忠臣藏题材电影由于极大地满足了日本民众心灵深处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缅怀和想象,因而对日本民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导演不仅百拍不厌,观众同样百看不厌。
从某种程度而言,观看忠臣藏题材电影,已成为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进行净化的文化仪式,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一、对武士道特殊行为的开释和美化那么,为什么说忠臣藏题材影片体现的是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和坚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什么是传统武士道精神。
所谓传统武士道精神,主要指的是日本中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武士道精神,它是与德川时代的近世武士道精神和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世武士道精神相对而言的。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By rucgramce日本电影从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历史,个人感觉日本电影的特点就是非常的极端。
唯美的特别唯美,而绝望的又特别绝望。
日本电影往往注重人性的描写,他们通常能将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包括《杀手啊一》,《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很多。
我们很难想象日本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将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得那么淋漓尽致。
日本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暴力与一些色情,但我认为也许这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的特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吧。
一方面,日本人崇尚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人又非常喜欢灭绝美。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使无数的叹息、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与凄厉。
看着如此没的事物一点点凋零真的是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
当然,这与日本的地理条件和社会价值观时分不开的。
恐惧——日本地质条件恶劣,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较,他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
在古代可能往往一次海啸、火山喷发、地震就足以灭绝一个或者几个村落,这当然会让日本产生忧患意识。
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但樱花往往是凋零的一瞬间方能将美表现到极致,这也表明了日本对美的观点。
暴力——日本非常崇尚武士道精神。
在古代,日本通常将“忠”作为一个武士的最高标准,完全凌驾于其他包括“亲情”之类,崇尚绝对的“忠。
”这与中国古代是不同的,这会被看成迂腐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士人阶级通常就是与日本武士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君主犯了过错之时,中国古代的士人就会站出来指正。
在日本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吧。
也许“武士道精神”正是日本鲜明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女人——在传统日本作品里,女人通常认为地位地下。
但是在日本古代曾经出现过8位女天皇。
而之后女人地位逐渐下降是受到佛教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认为女人是罪孽深重的,而儒家思想是认为男人的地位理应高于女人。
因而当这两种思想传入日本后,女人的地位才逐渐下降。
同时在西方文化进入后,甚至出现了“色情文化”。
《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格式模板
观《海豚湾》有感一、印象中的日本人海豚湾:日本,一个我印象中自然环境和谐美丽的国家。
但看完海豚湾之后,我震惊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难以置信。
日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我以前只知道日本捕鲸,没想到他们居然连海豚也不放过,他们对待海豚,就像对待大型鲸鱼一样,杀掉抓住的每一只。
联想到那美丽的富士山樱花场景,现在打这篇影评我却忍不住的颤抖。
二、初观影片的震撼:《海豚湾》的发生地是在日本和歌山县的太极村,每年海豚迁徙的时候,在这里有数万海豚被村民秘密捕杀,并以高价贩卖到世界各地的海洋水族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海洋水族馆里海豚的微笑所欺骗,事实上,它们并不快乐。
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海豚的每一次呼吸都是自主有意识的,所以当它们害怕和绝望的时候,它们会自杀。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太可怕了,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
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
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容以文明自诩的现代人娇贵,今日加诸自然的种种,终有一日会回归人类自身震撼感动我的情节有很多处:画面中自然而然出现了几个渔民在海边篝火旁等待黎明的镜头,谈话中满是渔民捕杀鲸类的心得交流……我知道,片中最关键的事实揭露马上就要揭晓了!于是,清晨,美丽的大海中被N支捕鱼船和渔民们占满,撒网,圈海豚,然后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海豚!不久,那片海就染成了血红色,海上满是海豚的尸体,渔民们开始打捞战果,脸上满是疲惫收获的微笑......我被深深的震惊了,太残忍了!太丑陋了!太痛心了!这就是表面很友好的大和民族所做的事!我对日本的恨不影响我在该事件上对他们的支持,这是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理智的人,叔本华曾说过,愚笨的人更加具有盲目的“国家尊严”,而精神禀赋高的人,更能看到自己国家的缺点。
我们可以这样延伸:愚蠢的人更加盲目的排斥那些曾经伤害了自己国家尊严的另一个民族,而精神禀赋高的人,反而能够看到那个民族的优点。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日本文化论文范文1(一)川端康成作品的愁闷性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熟悉。
他在童年没有感受到家人的暖和。
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愁闷、悲伤因素。
他把这种深刻的情感宣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伊豆的》全篇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伤感。
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是以虚无思想为基础,追求一种“颓废愁闷的美”。
他的作品是由虚幻、哀愁和颓废三个因素构成的,以病态、失意、孤独、年轻和死亡,反映没落的心理和颓废的生活。
(二)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缘由1.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作家,尤其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继承了这种“物哀”思想,《雪国》描绘、展现了岛村所深深体悟到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的缺憾美,这与日本传统美学非常契合,其文学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肤浅而纤细,交织着仆人公对自己境况的悲怨,融入了作家对仆人公的怜悯、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2.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远古人受到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和.对自然美的感觉敏锐而纤细,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制造艺术美的底流。
川端康成自觉而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
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加上频繁的灾难,无所不在的恐惊.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了日本人的气质。
对于工作、家庭、爱情.甚至神经质般的愁闷渗在了日本人的骨子里,这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
3.佛教“虚无观”的影响佛教是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佛教讲究“万物一如,轮回转生”、“虚无”、“无常”,《雪国》结尾处描写了叶子的死亡,美到极致,蕴含了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招魂节一景》结尾处涂上了佛教“虚无”的颜色。
佛教“无常观”不仅融于日本古代传统文学中.而且使得他的作品蒙上了“愁闷”、“悲”的颜色。
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引言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日本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备受瞩目。
其中,一种被称为“物哀”美学的审美概念在日本电影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追求生活细节、反映寂寞孤独、表达人间关系的审美方式,“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就“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展开讨论。
第一章: “物哀”美学的概念及特点“物哀”美学一词源于日语“mono no aware”,字面上意为“物之哀”。
它在日本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通过电影艺术得以进一步展现和传达。
这种美学概念主要强调对事物的感知和共鸣,力求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美,以及由时光流逝、物质腐朽引发的寂寞与哀愁。
“物哀”美学的特点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常感悟上。
日本电影常常以雅致的摄影技法和细腻的表演呈现出这种审美风格,使观众能够通过观影体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第二章: “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表达在日本电影中,许多导演借助“物哀”美学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例如,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以一户离异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对人性的细腻描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的无常。
这部电影以其悲剧色彩和对生活中的细碎瞬间的把握而广受赞誉。
同样,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是一部运用了“物哀”美学的经典之作。
该片通过荒凉的背景、孤独的人物形象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和价值观的辛酸。
这部电影以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反思,成为了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章: “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给予了观众对琐碎细节的重新认识,使人们对生活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其次,它通过对寂寥孤寂的描绘和对孤独人性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从中受到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发现。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试论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
电视电影论文试论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纯爱电影一般是以校园为背景,多是讲述男女初中高中生的单纯的深刻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就像初恋般,淡淡的,唯美的,却意犹未尽。
此类影片本应充盈着浪漫和甜美,但有时为了突出超越生死的纯爱,导演常常设计以悲剧结尾,以博得观众的共鸣。
日本的纯爱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诸多纯爱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气指数也不断攀升。
如《情书》(1995年)、《四月物语》(1998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2004年)、《泪光闪闪》(2006年)、《只是爱着你》(2006年)、《恋空》(2007年)等,都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其中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物语《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更是以85亿日元的票房大获成功。
该影片改编自片山恭一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行定勋执导,他曾和岩井俊二一起制作了《情书》和《四月物语》等纯爱电影。
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了适当的润色,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具备了纯爱电影热销的基本要素。
笔者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名小说的热销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无法离开本国的文学。
电影版和小说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双双赢得一致好评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小说是由片山恭一创作,被评为日本2003年度第一畅销书,销量刷新了之前《挪威的森林》保持的纪录,达到了300多万册。
可见,这部纯文学作品已由畅销书变为长销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所以,在同名电影问世之前,小说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读者基础。
另外,导演行定勋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妙的改编,在电影中增加了律子这一原创人物,将长大后的朔太郎作为主人公,使故事在“过去爱的消逝”与“现在爱的勇气”的对峙与交错中显得更富有层次和张力。
因此,出色的原著和导演的改编为该部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影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与原著的主题保持一致,颂扬超越生死的、无杂质的、无污染的纯爱,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
日本动漫论文3000字
日本动漫论文3000字1、日本动漫的画面处理技术相比真人电影,动漫电影有着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不论是场景画面、人物对话还是人物表情,都可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夸张。
但并不是说这种夸张可以无限扩大。
动漫电影中出现的画面离不开现实的基础,画面越逼真,观众越容易从中体会到真实感。
缘于此,在画面处理上,如同真人电影一样,“日本动漫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都有摄影机的观念……动漫电影中的景别也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在此基础上还有细分的例如大远景,中近景等”,不仅如此,日本动漫还善于利用色调的明暗、写实的画风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因素来体现画面的纵深感,甚至于人物心理都可以用光线明暗来加以烘托和体现。
另外,诚如我们所知,动漫电影中的静止画面不论是由电脑制作还是手绘,抑或只是黏土模型每次细微的改变,然后再一帧帧拍摄成影片,它们都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绘画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
“以宫崎骏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为例,两个小时的片子总共画了11 万张手工稿,平均1 秒钟用掉15张手稿”。
可见,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之外,还要归功于日本动漫创作者在这方面的辛劳付出。
2、日本动漫的内涵文化一部画面优美的`动漫电影,如果没有蕴含某种主题思想或价值观在里面,那它也很难成为经典。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日本动漫)既然能够作为一种产业发展起来,那么就证明它有着可以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思想或意识,也就是常说的‘美’”。
日本动漫除了在画面呈现上精心制作、细致雕琢之外,也不失深刻的内涵表达。
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日本动漫还善于潜移默化地在影片中注入对人生和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剖析,使受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受到引导性地教育。
以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为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如《幽灵公主》、《天空之城》、《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等。
日本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日本电影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日本电影赏析论文摘要:有人称日本电影为怀石艺术,怀石,怀抱暖石以对抗腹中饥饿,日本电影主要以揭示人性的深度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手法,趋于极端,唯美的特别唯美,绝望的特别绝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电影,从而通过电影更加清晰的看到日本文化和日本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唯美治愈系宫崎骏日本文化记忆中开始喜欢日本电影,仿佛是因为高一时去看了同学推荐的一部日本动漫------《黑执事》。
冷漠而孤独的夏尔、帅气到无懈可击的塞巴斯蒂安、可爱的田中先生······每个人物都让人久久回味、不忍放下,当然,最令我倾倒的莫过于整部动漫画面的唯美。
美艳的开头,让我迷上日本动漫,《轻音少女》中对友谊的诠释,让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渐渐地就也喜欢上了日本电影。
不知曾在哪见过这样一段话:“香港电影看多了学会搞笑,美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坚强,英国电影看多了学会绅士,法国电影看多了学会浪漫,意大利电影看多了学会关怀,大陆电影看多了学会牢骚,韩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冲动,而日本电影看多了就学会唯美。
”一段总结的很精辟的话,给人一种知己的感觉。
因为喜欢,所以选修了这门日本电影欣赏。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想重遇的唯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这些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电影,让我看到了以前我所忽略了的东西。
当然,在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温馨纯美的风格。
比如老师播放的《幸福的面包》。
厌倦了大都市的奔波忙碌和机械化枯燥无味的生活,自幼充满幻想的理绘与温柔体贴的丈夫逃离东京,定居在北海道月浦一个毗邻湖泊的小山丘上。
水缟夫妇在此经营一家面包咖啡店,二人分工做出美味的食品,宴请来往驻足的人们。
小店内每天都迎来各色各样的客人。
那一年,伤心的齐藤香织与始终困在北海道的青年山下时生结识,纯纯的情愫悄然而生;沉默的小女孩未久与父亲抱持着对母亲的思念,在面包店找到了慰籍;无论什么都能过耳不忘的玻璃艺术家阳子、喜爱观察事物的羊羔索瓦以及带着回忆重游故地的老妇人……寒来暑往,爱聚离合,生命之河伴随着咖啡与面包的香气缓缓流淌。
论日本的电影电视剧_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12 日目录课题论日本的电影电视剧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的电影电视剧000中文摘要:自电视机被发明之后,电影和电视,广播等影视文化活动得到迅猛发展,每个国家发展原因程度均不相同。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在二战后,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受到危机的生活状态所影响,日本人感受到了生存危机,积极发展各项活动,电影电视剧也得到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日本影视作品发展的原因、日本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电影电视剧对中国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生存;价值0.引言日本工办电视台并开始播放是在1953年,之后电视便迅速普及及至各个家庭,至今普及率已超过99%,几乎全为彩色电视机,拥有两三台电视的家庭也在增加,视听率也非常好.电影、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阶段,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仅提供给大众以新奇、好看等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展示了一种消费趋势和审美价值,大众的思想为声、电、光、影等技术以及独特的叙事模式所左右。
反之,任何人只要掌握或取得目前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主流话语,那么,其在调动社会的消费走向、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获得了发言权,因此,明星制作事务所都会全方位地利用大众媒介,以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引领社会时尚,以赢得最大的知名度。
1.促使日本影视作品发展的原因1.1自然环境的原因日本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的生存时时刻刻遭受威胁,日本人的内心的不安定感是根深蒂固的,日本人无论勤奋劳作还是对外扩张都是来源于内心的那份安全感的缺失。
因此,日本人高度重视自己的生存问题,生存意识也在日本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影视文学鉴赏论文2500字_影视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影视文学鉴赏论文2500字_影视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影视文学鉴赏论文2500字(一):文学鉴赏能力在鉴赏影视中的作用论文【摘要】文学鉴赏能力属于一项综合性能力,其可以帮助观众更加准确的体会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传递,还可以促使观众通过作品获得人生感悟,进而形成独特的感知体验。
本文主要针对文学鉴赏能力在鉴赏影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强化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鉴赏影视;作用;强化策略由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人生态度存在差异,其在欣赏影视作品中,所产生的思想情感也各不相同,想要更好的挖掘和体会影视作品传递的价值和蕴含的情感,需要观众利用自身的鉴赏能力进行挖掘和体验。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欣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鉴赏影视作品中,其能够帮助观众深度体会作品中对生活的艺术体现,同时还能够帮助观众完成情感以理性的升华,进而在鉴赏中获得更好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愉悦。
一、文学鉴赏能力概述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时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前在我国学术界,关于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界定,本文认为其主要是指对文学语言和艺术形象的评价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文学鉴赏能够带给人精神愉悦,唤醒其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热情,提升人的道德标准和思想水平。
二、文学鉴赏能力在影视鉴赏中的积极作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点,在欣赏影视作品中,观众利用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对影视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对理解和掌握影视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帮助观众更为全面、准确的体会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第二,能够促使观众通过想象挖掘影视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进而获得更多的感悟,形成对影视作品的独特认知;第三,促使观众与影视作品形成情感互动,在互动中更为深刻的把握其情节发展和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影视文化欣赏论文《摇摆少女》观后感
姓名:赵艳艳
学院:信息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130050207
2011.11.17
这门选修课结束了,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很多影片,令我影响最深的一部是《摇摆少女》,一群为梦想而奋斗的青春少女。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捧球男孩在摇摆少女调动起全场气氛时说的“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摇摆的和不摇摆的”——这便是我在这部影片所强烈感受到的,青春的气息。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说的是暑假时一群被留校补习的女孩,给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耽搁使便当变质导致整个团住院,于是她们被强迫顶替团员演奏管弦乐,又因为人数不够,所以决定演奏爵士。
正式团员回来后,她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爱上了爵士,于是自己凑钱买二手的乐器拼命练习。
各种艰难险阻,加上一点好运气,终于在比赛上完美演奏~~原本对爵士是既无感也从不听的,但是当他们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的想着:“爵士乐果然也很
不错呢!”
是传统老套的日式励志剧,剧情也没有美剧的跌宕起伏,但是看完却心情很好,片尾曲的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要一起摇摆。
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海枯石烂,却足以感动人——大概是因为真实吧。
不是要夸树里的演技,但真的她让那个角色显得真实。
没什么责任感,做事三分钟热度,不好好念书,为了买二手的乐器变卖了妹妹的游戏机,可是对于乐团的事,她比谁都要坚持。
男主也很平凡,懦弱、不帅、连钹都敲不好、在管弦乐团被欺负,可是他没有放弃这些外表很屌、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女孩们。
被摇摆少女阴错阳差视为大师的小泽老师,其实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纯粹是个爵士乐爱好
者而已,在初学者教室里被老师嫌弃为“学得最慢的学生”。
还有一边减肥一边饕餮的鼓手,还有花痴到连超市里的衣服模特都她们的号手,还有永远嚼着口香糖的贝司,还有一群好不容易赚到买乐器的钱却都花在名牌包包上的团员们……每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大
不小的毛病,而且似乎各种毛病都能和身边的人们对上号。
“好想组乐团啊!”看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
是很欢乐的感慨,但是也带有一种“年轻真好啊”的失落。
不是觉得自己有多老,只是已经走过了可以张牙舞爪不要负责胡作非为乱来一气的高中时代。
那是还没有“定下来”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校园,学同样一些课程,高考可以说是目标也可以说不是,未成年可能是约束更可能是借口,大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不用考虑什么未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异想天开,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想想。
我总觉得被定下来的人生太过无趣,完全丧失胡思乱想的乐趣。
所以,当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定下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我多少是不情愿的。
目标总是很高很大很现实很无趣。
主宰人生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
女们并不是天赋卓绝,也没有从小立志爵士,当然,她们的音乐也并非多么卓越而能够得到大师的赏识。
连音乐也是平民得很啊。
但是她们努力过,她们笑过,她们做过梦了——这样就好了啊。
我不能想象她们之后会分别过上怎样的生活——虽然对爵士有爱,但是若要靠这个吃饭,她们还差得远;她们学习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她们工作起来也笨手笨脚,还时常心不在焉。
即使曾是台上
聚光灯下的女孩,下台后她们依旧很普通很普通。
可是,有这样的一段回忆——即使是对未来能够顺利站在金字塔顶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回忆,不也够了么?也许,当不再年轻时,会絮絮叨叨抱怨着繁琐而收入不高的工作,但是看到窗外一群穿着制服的女孩跑过,却会停下碎碎念,会心一笑。
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臆想另外一种人生。
如果小时候没有自闭倾向,而是很自然开朗的,会不会和其他孩子玩到忘了回家,因此看到妈妈焦急不安难过而一瞬间释然又突然生气的表情?如果没有遇到小R,会不会和初中班上的同学一起夜访鬼屋,然后不知为什么被揪到了派出所?如果当时没有一念之差放弃了,选择逃避和不联络,会不会壮起胆子向爸妈提出日本读书?如果学习成绩很糟,会不会放弃高考,做些孤注一掷的事情,比如写小说,比如画画?这些事是真的考虑过的,不过还是一路很“正经”地走过来了,所有都是想想而已。
所以很佩服并且羡慕电影里的那些人,尽管平凡,却依然努力地做。
高中时也不是没干过什么疯狂的事,但无非是被所有酒吧赶出来只好在24小时M记里看世界杯,半夜在操场上吹风喝酒,或是因为旅费不足几周都只能好几人挤在一间40块的标间里,并不是什么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终于有了成绩的光彩的事情。
后悔谈不上,算是遗憾吧。
一帮爱上了爵士乐的少女们处于热爱,开始攒钱买乐器。
一连串的笑料发生在打工中,终于阴差阳错的拿到了钱买了二手的萨克丝等乐器,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修理,乐器重新焕发了吹奏旅程。
最后她们站在了比赛的舞台上,用她们动人跳跃的吹奏感染了所有剧场的人,当人们随着音乐身体舞动的时候,自信、快乐、乐观,还有年轻的飞扬都展现在他们脸上。
影片的风景极美,有一段,友子站在静谧的堤堰正吹奏着,赫然有琴声飘来,顺着琴声拔开瞿麦色的茂密芦苇,湍湍的小溪对面映入眼帘的不是别人,正是拓雄。
白色的芦苇荡、空旷的堤岸、英俊的少年、活泼的女生,还有他们热爱的演奏。
真象一幅唯美的漫画。
他们的音乐穿梭在时光的轨迹里,当大地涂抹上白色的雪衣,在白茫茫的雪中,安静的旷野,顺着一排脚印延伸到镜头远处,一群少年和小泽老师在演奏着快乐的音符,从来都没觉得爵士乐可以让人这么快乐。
《摇摆少女》带着逼迫人的青春就这么生动的跳跃出来,年轻的活泼和激情,伴着爵士乐的悠扬在摇摆,湛蓝色的校服,跟着音乐的节奏,耸动着肩膀,荡着百折裙,飘扬在我们每个怀念青春的人心里,一直四散开来。
因为年轻,才会调皮捣蛋寻找刺激不断闯祸:偷吃便当,错过站点,害得一帮乐队队员吃了便当拉肚子;借口去练习演奏而逃过补课,然后拿着乐器吹泡泡当玩具耍;偷妹妹的游戏机去卖了再买二手乐器;去超市打工结果搞得爆水管,一分钱都没领到;忘记报名害得乐队无法参加比赛;在玩雪仗就要被袭击的时候,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男孩,然后在对方心软伸手要拉她起来时,一脚踏下树干,落下的雪块大砸在男孩身上,她大笑着跑开:笨蛋~!
因为年轻,才会满怀激情投入新鲜事物,努力奋斗并享受其中:为练习肺活量每天早上跑步;第一次用萨克斯吹出声音后兴奋不已;知道自己没得继续练习并表演时一个个孩子般地仰天大哭;想尽办法去买来二手乐器自己练习;从刚开始在街道上演奏被人扔鸡蛋到后来终于开窍演译好听旋律,于是世界上一切有规则的声音都是爵士乐——红绿灯响起的音乐,导游吹起的哨声,乒乓球弹在桌上的节奏声,甚至欧巴桑们在阳台拍打被子的声音…
还有许多许多类似去山上摘蘑菇却被野猪追赶,最后阴差阳错抓到野猪被表彰的有趣事件,一帮女孩在电梯里对着假人KISS的壮观景象,还有两个男生的真情告白被拒绝后抒情地唱着难听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失恋情歌…
这些只有在年轻时才会冒失犯的错,闹的笑话,努力做的事,让人捧腹后禁不住感叹:青春真好啊~!于是,他们的青春激情影响得另一帮女生卖掉名牌货买乐器加入她们的队伍,影响得只懂欣赏爵士乐却不会指挥的老头去参加培训班学习指挥,然后最后骄傲地在台下大喊:看到了吗,这是我教出来的学生呢~!
这群穿著校服的高中女生,也令人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涯呢。
很喜欢那种一心一意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大无畏精神:很白痴,也很可愛。
大人害怕白痴,因此也不太可愛。
《摇摆少女》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群可爱的女孩,更让我看到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种跨越,在沿途上不断被感染不断吸收,最终脱去蚕衣,变成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