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崭新的一代电影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视角,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包括现实主义、历史反思、人文关怀等。
他们更倾向于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现象与人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见到更多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深度挖掘。
2. 鲜明的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镜头和深邃的色彩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电影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3. 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等。
他们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四、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风格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概述“第六代”导演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影坛的一批导演。
这一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和人道主义。
三、电影创作特点(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起伏,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观赏性。
(三)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第六代”导演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
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
四、代表作品分析本部分将选取“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五、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平台。
他们的作品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群体在近年来崭露头角,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引领了电影界的新潮流。
本文将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活跃在电影界的一批导演。
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在电影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这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1. 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变革对人们的影响。
他们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2. 独特的叙事风格:第六代导演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深度。
3. 强调情感表达:在电影中,第六代导演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4. 多样化的题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 拓展了电影市场:他们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拓展了电影市场,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引领了电影审美潮流: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审美上具有独特性,引领了电影审美的新潮流。
五、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电影为观众呈现更加真实的社会现象。
2. 拓展电影题材:第六代导演将进一步拓展电影题材,涉及更多领域,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
3. 强化电影技术: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六代导演将更加注重电影技术的运用,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观赏性。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大银幕热潮,“第六代”导演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赞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多元的艺术表达、深沉的社会洞察等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塑造。
本文将从艺术表达、创作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的艺术表达(一)深刻的人文情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普通人,从平凡中挖掘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真谛。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二)多元的艺术表达“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尝试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实验性叙事、非线性结构、多角度呈现等,使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冲击力。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电影为载体传递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创新性的电影语言“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尝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角度呈现等手法,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推向新的高度。
四、社会影响力及作用(一)对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也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激发了更多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二)对观众审美认知的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多元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自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导演的代际更迭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逐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界定与特点“第六代”导演主要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人,他们在创作上更注重对生活、社会的深入思考与剖析。
这些导演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电影语言的探索,重视画面美学的运用,同时也擅长于对人文关怀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1. 艺术表现: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将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题材广泛,涵盖了都市、农村、历史、战争等多个领域。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3.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不拘一格,他们既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也尝试了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新颖的叙事手法,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纠葛。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影响及社会意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们的作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观影的乐趣,也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思考这个社会。
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手法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人性深处的情感纠葛。
同时,他们也将继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第六代导演也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他们承载着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导演。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群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人物,他们的电影创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启迪。
本文将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及对中国电影的意义。
“第六代”导演出现在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时期,正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他们出身于80年代,是中国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一代导演的创作注重真实和生活感,他们尝试将电影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观察“普通人”和“底层生活”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他们的电影常常以纪实风格为主,采用手持摄像机和真实场景拍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身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真实与深度。
另一个“第六代”导演的特点是在创作中表现对主题的关注。
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失落的青年和孤独的城市人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情感的迷失和困境。
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描绘往往是冷酷和荒凉的,将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冲突推向高潮。
语言的缺失和沟通的隔阂成为他们作品中的共同主题,通过这些关注,他们试图引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反思个体在当代中国的处境。
电影创作是“第六代”导演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与上一代导演相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表达和创意的呈现,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社会和情感的理解。
他们表达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他们的作品成功地传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深度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引发了对中国电影的思考,提出了关于电影表达方式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他们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潮流。
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研究
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与众不同的电影导演和作品,被普遍称为“第六代”电影。
他们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立思想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首先,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以独立自主的创作态度著称。
与过去的电影导演相比,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们常常选择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探讨社会问题,并通过真实而直接的叙事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作品通常不受商业主题和市场需求的限制,而是更加关注真实的生活和个体的情感体验。
其次,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他们通过电影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作品在形式上也呈现出独立性和创新性。
他们通过摄影手法、音乐和剪辑等技术手段,创造出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视听效果。
他们常常使用非专业演员和真实场景,使电影更加贴近生活。
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新的手法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对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观念,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的作品也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争得了国际声誉。
同时,他们的成功也为后来的电影导演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和艺术化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们以独立自主的创作态度、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独特的形式创新,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将继续影响和塑造中国电影的未来。
华语电影~第六代和新生代
王小帅(1966王小帅(1966-
)
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 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 年出生 院导演系。主要作品: 冬春的日子》 院导演系。主要作品:《冬春的日子》 1993; 极度寒冷》 1997); );《 (1993;《极度寒冷》(1997);《扁担 姑娘》 1997); 梦幻田园》 1999); );《 姑娘》(1997);《梦幻田园》(1999); 十七岁的单车》 2000); 二弟》 );《 《十七岁的单车》(2000);《二弟》 2002年 2002年;《青红》2004年;《左右》2008 青红》2004年 左右》 年。
第六代
第六代指的是1980年代末期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 第六代指的是1980年代末期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 剧学院毕业,1990年代初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批 剧学院毕业,1990年代初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批 中国年轻导演。1992年胡雪杨率先的第六代自我命名: 中国年轻导演。1992年胡雪杨率先的第六代自我命名: “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第六代电影的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纪实性、边缘性。他们既反对主流商业电影模式和主 流意识形态电影,也反对第五代的寓言化叙事,以一 种写实的姿态和边缘的立场记录当代中国的各种边缘 人和底层群体
张扬
1965年 1965年——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作品:《爱情麻辣烫》 作品:《爱情麻辣烫》 《洗澡》 洗澡》 《昨天》 昨天》 《向日葵》 向日葵》 《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
•贾樟柯(1970贾樟柯(1970-
)
贾樟柯:1970生于山西汾阳,1997年毕 生于山西汾阳, 贾樟柯:1970生于山西汾阳 1997年毕 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代表作:《小山回家》、《小武》、《站 小武》 代表作: 小山回家》 任逍遥》 世界》 台》、《任逍遥》、《世界》、《东》、 三峡好人》 无用》 《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 记》。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他们如同一部电影的指挥家,在他们的引领下,电影的故事得以框架,情节得以延展,角色得以塑造。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有一群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导演被冠以“第六代”导演的称号,他们以新的视角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中国新电影的第六代导演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这也为第六代导演提供了一个开创的机会。
他们的电影作品直接面对社会现实,深入描绘了中国人在变革中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二、主要代表性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孙周、王小帅、李安等人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作品包含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北京遇上西雅图》、《青红》等。
这些导演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的命运、情感以及社会问题。
三、特点及分析1.对现实的关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强调对现实的关注。
他们深入社会底层,直面生活的残酷与无奈,借助影像语言生动地反映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生存状况,真实且贴近人心。
他们关注社会现象,对人民生活状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关切。
2.个体意识的探索“第六代”导演对于个体意识的探索是他们作品的一大特点。
他们注重个体命运的铺陈以及人类情感的表达,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故事视角,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突显个体的情感和矛盾。
3.思想的探索与拷问“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对思想的探索和拷问比较突出。
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深入思考人与社会、个体与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意境、象征等手法,传递出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4.表现手法的创新“第六代”导演对于表现手法的创新也是引人注目的。
他们在电影中运用大量的符号、隐喻、意象等手法,创造出多重意义和层次感。
他们以镜头语言的方式,将社会现实与电影形式完美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更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谱系
“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谱系[摘要]“第六代电影”在中国电影界是一个蕴含特殊“能指”的“所指”。
其相对统一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立场集中表现在对影片人物形象的选择和演绎上。
论文将出现在第六代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疏理,并强调其对中国电影银幕的“补白”作用,对丰富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无疑是有利的。
[关键词]第六代电影;人物谱系;审美倾向“第六代电影”在中国电影界是一个蕴含特殊“能指”的“所指”。
在缠绕其上的诸多话语涌流的背后,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9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影人审美风格和文化立场相对统一的电影创作。
有学者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什么样的人物占据着银幕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一个思想倾向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
”第六代电影的特异性主要集中表现在其影片的主人公的选择上。
这一代电影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相对沉寂的文化空间里,以自由的独立制片方式切入电影创作,他们不再为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代言,而是彰显个人化的立场和审美诉求,他们“只相信自己眼中的世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批新的人物形象进入第六代的电影,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新的人物群像。
一、都市先锋艺术家在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张扬的《昨天》、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娄烨的《周末情人》等影片中,比较突出的特征,是不约而同地选择都市先锋艺术家作为影片的主人公。
张元的《北京杂种》通过展现一群思想混杂、行为混乱的先锋艺人焦灼不定的生活状态,来表现被称作“新人类”的现代派艺术家、自由撰稿人、摇滚歌手等亚文化年轻人寻求自我出路,确认社会价值的故事。
管虎的《头发乱了》讲述随父母离开北京十几年的女主人公叶彤,因为考上大学而重返童年生活过的故乡北京,重新进入已经长大成人的童年伙伴(摇滚歌手彭威和片儿警卫东等)的生活。
叶彤的感情一直徘徊在摇滚歌手彭威与童年伙伴卫东之间,体现一代年轻人在秩序与非秩序、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一种彷徨和犹豫。
论“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代际”之惑
从而“ 糊” 就成为“ 六代” 模 也 第 的整 体 文化 印象 。
此 外 .第 六 代 ” “ 电影 导 演 缺乏 文化 顶 层 的领 军 人 物 。 在 电 影作 为 大 众 传媒 的 即 时 消费 品 的同 时 . 电影 文 化 也 被 赋 予 了 与 主流 观 念 平 行 的发 展 要 求 .第 六 代 ” 所 以 在 社 会 公共 印象 中 “ 之
语 暧昧 . 乎 火 气 冲 天 , 不 为 社 会 所 知 。 “ 六 代 ” 似 却 第 电影 导 演
开 始 就 选择 以独 立 制 片作 为 主要 的 营 运 方 式 , 用 拼 贴 式 的 画 运
上 风 格 各 异 . 如 贾 樟 柯 的 批 判 、 小 帅 的 纯 净 、 建 起 的 隽 诸 王 霍
一
、
“ 产 ” 一代 难 的
玩 和个 人 经 历 的 书写 “ 六 代 ” 第 电影 导 演 大 多是 在 电影 文 本 中 体 现 自己 的 精 神 臆 想 世 界 。 自我 意 识 是 极 为个 体 化 的 , 体 精 主 神 是萎 缩 、 糊 甚 至 是 分 裂 的 。 模 电影 工业 的成 功 “ 神话 ” 在 很 大 , 程度 上 巩 固 了 “ 五代 ” 第 电影 导 演 在 中 国 传 统 电 影 市 场 上 的 霸 主地 位 . 而 巩 固 了 他们 对于 中 国观 众 的精 神 调 控 。 从 比较 之 下 . “ 六 代 ” 影在 创 作 和 『 业 两 个方 面是 脱 节 的 . 有 强大 而 有 第 电 T = 没
面和 颓 废 化 的声 音 讲 述 他 们 自己 的 故事 . 而且 , 电 影 本 体 角 从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引言:中国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支新鲜而独特的导演群体,他们被誉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内容富有深意,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作特点、视角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背景1. 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剧变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土壤。
2. 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由于政治限制和市场压力,中国电影工业陷入长期萧条,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及标准化的表现手法受到质疑。
这为“第六代”导演独特的创作提供了机遇。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创新“第六代”导演敢于挑战传统题材,将目光聚焦在草根人物和社会底层。
他们关注现实,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思考与反思。
2. 独立电影风格他们使用草根视角,通过纪实手法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风格独立突破了以往主流电影的框架,注重个人的表达。
3. 寓言与现实的融合“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元素,通过虚构的形式传递现实的信息,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
4. 批判性思维的展示他们尖锐地批评和揭示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对社会进步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1.《大腕》——尖锐地描写商业利益与人性挣扎,展现社会黑暗2.《山河故人》——通过战争背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3. 《还珠格格》——以现代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少数民族的困境与命运4. 《捏软柿子》——以纪实形式揭示现代社会草根人物的困难命运四、“第六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立且突破传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论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论作者:杨文军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0期摘要: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
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第六代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9-03一、引言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或艺术作品的出现与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一发展的。
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仅百年之久,电影发展的每一步、每一阶段都与工业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被当代研究者称为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电影,甚至对后来在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都产生过影响。
现实主义是个外来词汇,是指在19世纪早期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后来发展到俄国、美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形成了欧美近代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19世纪欧美文学思潮的主流。
在中国,现实主义之路起始于20世纪的“五四”时期,由留学生带来的欧洲学院绘画技巧,曾经引起文化界广泛欢迎,并被视之为现实主义绘画[1]。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西方的先进文化带入中国,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经受了国内社会发展的种种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存发展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可是并不平坦。
文化大革命的倒流逆施,落后思潮的拖累,反华情绪和势力的骚扰,以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追求GDP、金钱、政绩等,伴随而来的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新的现实状况。
这种新的现实状况也反应在了艺术家们的作品中。
在电影艺术领域,以贾樟柯为首的第六代导演就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生存状态下孕育而生的。
张元执导的《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作品《十七岁的单车》,以及路学长的《长大成人》、管虎的《头发乱了》、张扬的《洗澡》、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作品。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导演是电影艺术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们的视角、创意和才华直接影响着电影作品的质量与深度。
而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群体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创作风格,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他们的特点、代表作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第六代”导演。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以北影学院为代表的新锐导演。
他们与195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相区别,因而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与传统的电影创作模式相比,第六代导演更加注重自主创作,以及对社会和人性问题的探讨。
第一代的“第六代”导演主要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的作品多数是独立制作和取材自真实生活。
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影片。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独立的价值观触动了观众,同时也在国际电影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代的“第六代”导演主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社会关怀和反思。
例如,贾樟柯的《小武》、王小帅的《北京法源寺》等。
这些导演通过对现实主义风格的运用,呈现出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底层和边缘化群体的处境。
他们用细腻的刻画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引起了与之相关的社会议题的关注。
与前辈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在题材和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变革。
他们更加注重真实与纪实,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剖析,呈现出了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
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导演个人的表达和独立性。
这种自由与独立的创作态度为“第六代”导演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之处。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除了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外,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斩获大奖。
例如,贾樟柯的《未来三部曲》和王小帅的《青红》分别获得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反映了他们在国际电影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树立了更好的形象和地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结合具体栏目浅析电视媒体的营销策略2、媒体泛娱乐化之观众审美需求3、电视剧创作与市场策划4、电视节目策划的创作灵魂5、韩流风靡论6、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与栏目的个性化7、广告传媒与市场营销8、假日电视的竞争策略9、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理念1010、论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敏感、论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敏感1111、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三贴近”的结合、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三贴近”的结合1212、生活类节目的娱乐化与娱乐类节目的生活化、生活类节目的娱乐化与娱乐类节目的生活化1313、论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论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414、论抓住蒙太奇心理基础发挥蒙太奇效果、论抓住蒙太奇心理基础发挥蒙太奇效果1515、差异性竞争——电视娱乐节目的突破口、差异性竞争——电视娱乐节目的突破口1616、市场经济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市场经济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1717、以《》为例,论电视散文中的赋比兴、以《》为例,论电视散文中的赋比兴1818、如何把握电视真人秀的道德底线、如何把握电视真人秀的道德底线1919、记录创作的虚与实、记录创作的虚与实2020、谈话节目中如何体现“热点”和“卖点”、谈话节目中如何体现“热点”和“卖点”2121、看“超女”到“快男”的得与失、看“超女”到“快男”的得与失2222、试论纪录片创作结构形式、试论纪录片创作结构形式2323、试论纪录片中音乐的运用、试论纪录片中音乐的运用2424、试论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试论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2525、试论纪录片中情境的运用、试论纪录片中情境的运用2626、试论纪录片中视听手段的综合运用、试论纪录片中视听手段的综合运用2727、试论纪录片中长镜头的运用、试论纪录片中长镜头的运用2828、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非真实、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非真实2929、纪录片栏目化的思考与未来发展、纪录片栏目化的思考与未来发展、纪录片栏目化的思考与未来发展3030、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运用、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运用、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运用3131、电视节目编排中的文化因素、电视节目编排中的文化因素、电视节目编排中的文化因素3232、电视节目编排中的受众研究、电视节目编排中的受众研究、电视节目编排中的受众研究3333、浅谈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浅谈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浅谈国内的真人秀节目3434、论电视(广播)频道的设置与构建、论电视(广播)频道的设置与构建、论电视(广播)频道的设置与构建3535、浅谈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浅谈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浅谈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3636、浅析《》、浅析《》(作品名)中的声音艺术(作品名)中的声音艺术3737、以《》为例,浅析国内医疗保健栏目现状和出路、以《》为例,浅析国内医疗保健栏目现状和出路、以《》为例,浅析国内医疗保健栏目现状和出路3838、从《》看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从《》看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从《》看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3939、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突出自办节目特色、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突出自办节目特色、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突出自办节目特色4040、地方卫视(或地方电视台)的品牌战略、地方卫视(或地方电视台)的品牌战略、地方卫视(或地方电视台)的品牌战略4141、地方台如何搞好深度报道、地方台如何搞好深度报道、地方台如何搞好深度报道4242、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4343、硝烟中的现代媒体、硝烟中的现代媒体、硝烟中的现代媒体4444、记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记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记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4545、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文化”包装、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文化”包装、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文化”包装4646、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4747、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4848、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4949、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5050、由凤凰卫视的经验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由凤凰卫视的经验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由凤凰卫视的经验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5151、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525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535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545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555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565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575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585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5959、论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质量、论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质量、论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质量606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616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频道节目编排浅论、频道节目编排浅论626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636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646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6565、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6666、试论、试论MTV 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676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6868、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6969、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7070、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7171、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7272、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7373、浅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浅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浅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7474、从谈话节目看编导意识、从谈话节目看编导意识、从谈话节目看编导意识7575、论中国音乐电视的民族性、论中国音乐电视的民族性、论中国音乐电视的民族性7676、音乐电视的画面叙事策略、音乐电视的画面叙事策略、音乐电视的画面叙事策略7777、电视节目的经营意识、电视节目的经营意识、电视节目的经营意识7878、论益智竞技类节目的定位与发展、论益智竞技类节目的定位与发展、论益智竞技类节目的定位与发展7979、试论音乐电视画面细节的力量、试论音乐电视画面细节的力量、试论音乐电视画面细节的力量8080、从《生活空间》到《实话实说》——试论电视媒体中受众角色的变迁、从《生活空间》到《实话实说》——试论电视媒体中受众角色的变迁、从《生活空间》到《实话实说》——试论电视媒体中受众角色的变迁8181、小议综艺晚会的走向、小议综艺晚会的走向、小议综艺晚会的走向8282、对当前大陆娱乐类节目“克隆”现象的考察与推断、对当前大陆娱乐类节目“克隆”现象的考察与推断、对当前大陆娱乐类节目“克隆”现象的考察与推断8383、对女性谈话节目类节目的思考、对女性谈话节目类节目的思考、对女性谈话节目类节目的思考8484、试论电视益智娱乐节目与“本土化”、试论电视益智娱乐节目与“本土化”、试论电视益智娱乐节目与“本土化”8585、以节目为例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特点(比如访谈类节目《新闻会客、以节目为例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特点(比如访谈类节目《新闻会客厅》和《实话实说》等)厅》和《实话实说》等)86 86、、以节目为例看娱乐新闻节目的发展走向以节目为例看娱乐新闻节目的发展走向(如湖南卫视的(如湖南卫视的(如湖南卫视的《娱乐无极限》《娱乐无极限》,福建东南的《娱乐乐翻天》,北京的《娱乐现场等),北京的《娱乐现场等)8787、以节目为例看名牌栏目品牌的经营(如《开心词典》、以节目为例看名牌栏目品牌的经营(如《开心词典》、《实话实说》等)《实话实说》等) 8888、、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央视经济频道、新闻频道各自的专业性体现在何处,该如何运作)该如何运作)8989、春节联欢晚会的得失分析及走向预测、春节联欢晚会的得失分析及走向预测、春节联欢晚会的得失分析及走向预测9090、法制类新闻节目的模式创新(如《今日说法》、法制类新闻节目的模式创新(如《今日说法》、《法制进行时》等千篇一律) 9191、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直播的快速反应、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直播的快速反应、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直播的快速反应9292、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真实性、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真实性、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真实性9393、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策划、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策划、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策划9494、益智类游戏节目,还能走多远?(、益智类游戏节目,还能走多远?(《开心词典》、《非常6+1》等)》等)9595、网络广播节目形态之我见、网络广播节目形态之我见、网络广播节目形态之我见9696、电台交通调频的运营模式、电台交通调频的运营模式、电台交通调频的运营模式9797、中国电视(广播)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电视(广播)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电视(广播)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9898、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困境与突围、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困境与突围、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困境与突围9999、电视(广播)新闻受众需求分析与满足、电视(广播)新闻受众需求分析与满足、电视(广播)新闻受众需求分析与满足100100、解读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再现”、解读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再现”、解读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再现”101101、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等)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及如何与画面组合)、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等)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及如何与画面组合) 102102、对外电视报道编辑方针研究、对外电视报道编辑方针研究、对外电视报道编辑方针研究103103、论地方电视(广播)台早间(晚间、午间)新闻节目的定位、论地方电视(广播)台早间(晚间、午间)新闻节目的定位、论地方电视(广播)台早间(晚间、午间)新闻节目的定位104104、全球化趋势下的电视制度改革研究、全球化趋势下的电视制度改革研究、全球化趋势下的电视制度改革研究105105、、DV 现象研究:(平民化、传播的自由、批判、手段的革新等角度)(平民化、传播的自由、批判、手段的革新等角度)106106、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策划、编辑手段、文化、受众等角度)、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策划、编辑手段、文化、受众等角度)、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策划、编辑手段、文化、受众等角度)107107、电视新闻的传播观念、电视新闻的传播观念、电视新闻的传播观念108108、分析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特点(受众心理)、分析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特点(受众心理)、分析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特点(受众心理)109109、对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分析(走向的预测、节目制作的特点等)、对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分析(走向的预测、节目制作的特点等)、对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分析(走向的预测、节目制作的特点等)110110、电视(广播)节目对现场(音响、背景声)的运用、电视(广播)节目对现场(音响、背景声)的运用、电视(广播)节目对现场(音响、背景声)的运用111111、、电视与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特点(可选取不同时段、类型,或两者的比较) 112112、试论广播文艺编导的修养、试论广播文艺编导的修养、试论广播文艺编导的修养113113、试论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人际交流艺术、试论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人际交流艺术、试论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人际交流艺术114114、试论视听思维与听觉形象营造、试论视听思维与听觉形象营造、试论视听思维与听觉形象营造115115、试论当代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试论当代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试论当代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116116、浅谈广角镜头的功用、浅谈广角镜头的功用、浅谈广角镜头的功用 117117、浅谈电视画面的造型艺术、浅谈电视画面的造型艺术、浅谈电视画面的造型艺术118118、浅谈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浅谈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浅谈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119119、浅谈摄像造型艺术的表现方法、浅谈摄像造型艺术的表现方法、浅谈摄像造型艺术的表现方法120120、电视娱乐节目现状的深层原因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现状的深层原因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现状的深层原因分析121121、、"手机电影手机电影""与当前媒介文化与当前媒介文化122122、电视气象节目、电视气象节目、电视气象节目""美女播报美女播报""的现象成因分析的现象成因分析123123、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文艺节目中""游戏游戏""与"搏彩搏彩" "124124、电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电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电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125125、、"超级女生超级女生""现象与中国电视传播理念现象与中国电视传播理念126126、民生电视节目中记者的法律权限、民生电视节目中记者的法律权限、民生电视节目中记者的法律权限127127、电视、电视、电视""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模式探索模式探索128128、电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对策、电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对策、电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对策129129、栏目剧创作的元素思考、栏目剧创作的元素思考、栏目剧创作的元素思考130130、浅论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音响、浅论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音响、浅论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音响131131、、《变形记》节目的人文社会性分析《变形记》节目的人文社会性分析132132、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思考与对策研究、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思考与对策研究、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思考与对策研究133133、浅谈广播电视广告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谈广播电视广告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谈广播电视广告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34134、解说词与文艺编导的成败、解说词与文艺编导的成败、解说词与文艺编导的成败135135、论电视栏目的创意与策划、论电视栏目的创意与策划、论电视栏目的创意与策划136136、论电视短片(专题记录)的制作二、电影方向导演与影片研究、论电视短片(专题记录)的制作二、电影方向导演与影片研究、论电视短片(专题记录)的制作二、电影方向导演与影片研究137137、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38138、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139139、论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论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论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140140、论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论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论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141141、谢晋电影中的传统意识的变化、谢晋电影中的传统意识的变化、谢晋电影中的传统意识的变化142142、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向、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向、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向143143、当代电影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当代电影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当代电影与市场关系的研究144144、电影当中的女性自我表达、电影当中的女性自我表达、电影当中的女性自我表达145145、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146146、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47147、、“后现代主义”在影视创作的利弊“后现代主义”在影视创作的利弊148148、、(结合作品结合作品))谈(导演)的影视表现手法谈(导演)的影视表现手法 149149、论长镜头、论长镜头、论长镜头150150、论蒙太奇、论蒙太奇、论蒙太奇151151、论影视镜头语言、论影视镜头语言、论影视镜头语言152152、论影视导演的基本素质、论影视导演的基本素质、论影视导演的基本素质153153、论影视导演的基本职能与主要创作任务、论影视导演的基本职能与主要创作任务、论影视导演的基本职能与主要创作任务154154、论影视的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论影视的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论影视的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155155、论影视作品风格样式的追求、论影视作品风格样式的追求、论影视作品风格样式的追求156156、论现代主义(流派)影片、论现代主义(流派)影片、论现代主义(流派)影片157157、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158158、论某大师的创作风格特点、论某大师的创作风格特点、论某大师的创作风格特点159159、、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题目为研究方向,(题目为研究方向,(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中国电中国电影史论影史论160160、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苏联电影、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苏联电影、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苏联电影161161、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162162、夏衍的电影创作、夏衍的电影创作、夏衍的电影创作163163、蔡楚生电影研究、蔡楚生电影研究、蔡楚生电影研究164164、浅析费穆电影中的东方电影美学、浅析费穆电影中的东方电影美学、浅析费穆电影中的东方电影美学165165、简析费穆电影的电影语言风格、简析费穆电影的电影语言风格、简析费穆电影的电影语言风格166166、简述左翼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简述左翼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简述左翼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167167、电影的两个春天:费穆《小城之春》与田壮壮《小城之春》比较研究、电影的两个春天:费穆《小城之春》与田壮壮《小城之春》比较研究、电影的两个春天:费穆《小城之春》与田壮壮《小城之春》比较研究 168168、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史诗电影的民族风格、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史诗电影的民族风格、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史诗电影的民族风格169169、赵丹电影表演风格研究、赵丹电影表演风格研究、赵丹电影表演风格研究170170、从戏剧到电影:田汉电影编剧研究、从戏剧到电影:田汉电影编剧研究、从戏剧到电影:田汉电影编剧研究171171、、“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含义“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含义172172、、“十七年电影”中的儿童剧研究“十七年电影”中的儿童剧研究173173、桑弧电影研究、桑弧电影研究、桑弧电影研究174174、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黄蜀芹及其电影、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黄蜀芹及其电影、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黄蜀芹及其电影175175、以《柳堡的故事》为例:王苹电影研究、以《柳堡的故事》为例:王苹电影研究、以《柳堡的故事》为例:王苹电影研究176176、水华电影研究、水华电影研究、水华电影研究177177、石挥电影研究、石挥电影研究、石挥电影研究178178、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79179、、《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 180180、田壮壮电影研究、田壮壮电影研究、田壮壮电影研究181181、霍建起电影风格研究、霍建起电影风格研究、霍建起电影风格研究182182、张艺谋电影风格论、张艺谋电影风格论、张艺谋电影风格论183183、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184184、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185185、张元电影研究、张元电影研究、张元电影研究186186、王小帅电影研究、王小帅电影研究、王小帅电影研究187187、贾樟柯电影研究、贾樟柯电影研究、贾樟柯电影研究188188、姜文表演风格研究、姜文表演风格研究、姜文表演风格研究189189、、“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190190、、2010年度中国电影发展综论年度中国电影发展综论191191、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外国电影史论、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外国电影史论、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外国电影史论192192、世界著名导演新论: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大卫、世界著名导演新论: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大卫、世界著名导演新论: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大卫..里恩、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北野武、黑泽明、波兰斯基、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恩兄弟等波兰斯基、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恩兄弟等193193、好莱坞某一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好莱坞某一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好莱坞某一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194194、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特征195195、达斯汀、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等美国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综论汉克斯等美国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综论196196、宫崎骏动画研究、宫崎骏动画研究、宫崎骏动画研究197197、印度歌舞剧与好莱坞歌舞剧比较研究、印度歌舞剧与好莱坞歌舞剧比较研究、印度歌舞剧与好莱坞歌舞剧比较研究198198、皮克斯动画的文化精神、皮克斯动画的文化精神、皮克斯动画的文化精神199199、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00200、黑色电影典型形象论、黑色电影典型形象论、黑色电影典型形象论201201、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202202、当代印度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研究203203、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204204、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的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的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的比较205205、法国电影的民族特色、法国电影的民族特色、法国电影的民族特色206206、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207207、伊朗新电影研究、伊朗新电影研究、伊朗新电影研究208208、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 209209、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210210、恐怖电影与审美、恐怖电影与审美、恐怖电影与审美211211、当代印度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研究212212、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三、影视剧创作部分、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三、影视剧创作部分、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三、影视剧创作部分213213、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题目为研究方向,应结合具体作品分析)。
论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论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郎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第六代的创作从整体上看,呈现了某些美学追求、艺术特征的一致性.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年轻的导演们执着的是一种现实的问题,他们把摄影机镜头对准了世俗的人生。
关键词:第六代现实主义环境题材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
是指出生在60年代后期(少数为70年代初),曾在80年代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的。
90年代在中国影坛亮相.于90年代中后期形成气候的一个越来越引入注目的创作群体,他们多受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叙事方式,构图能力相对成熟.并且形成了“影像魅力远盛于讲述魅力”的表达方式。
这些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们大多接受教育是在中国文化最为开放与多元的环境之中,拍片也是处于中国电影面对的最为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环境之中,因而他们各自的影片其实在电影观念和影像形态上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艺术特征。
①但在这种分化之外,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现了某些美学追求、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例如,强烈的社会边缘意识和下层意识:表现从乡土文明到都市文明转型期间的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具有或浓或淡的人性和社会的双重悲剧感受:试图用夸张的电影语言来冲击主流的电影美学和电影规范:追求一种风格化甚至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
年轻的导演们执着的是一种现实的问题,他们把摄影机镜头对准了世俗的人生.“试图通过对普通人的日常遭际、心态和困惑的叙述,讲述生活中普通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困苦,讲述小人物所面对的世界.所悟出的简简单单的生活道理,所遵守的平平常常的做人原则”。
⑦所谓的现实主义.一言以蔽之:是以典型化艺术形象,真实地直观地展现具有时代性的人生内容与社会风貌。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我们会不难发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无论在题材上,表现的环境上,还是所塑造的人物上。
都不约而同的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投向了都市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电影是以影像为手段的叙事,在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修辞方式具有叙事的共性,也有其特性。
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和叙事修辞中倚重的价值体系两者的关联,把握“第六代”电影的文本现象。
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上有一篇影片,是关于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虽然这部影片在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好评,评审团历史上第一次授予主演廖琴以评委会特别奖,以表彰她精湛的表演。
这篇文章还是认为《哭泣的女人》是一部让人感到恶心的影片,理由是女主角竟然能够在情人的怀里为丈夫哭泣,而在监狱里又向劳教干部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丈夫死后还能继续哭丧职业,收取大把的钞票,总之,作者在这部影片里根本看不到社会和人性美丽的一丝一毫,便认为影片虚假造作,不符合现实。
无独有偶,上的另一则评论,关于张元的《回家过年》,认为张元这部影片是招安之作,文章对两人回家时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尤其感到不满,比如除夕夜机动车的司机怎么可能把车费从三元降到二元呢?没这么好的人,更别说有女警官这样的好心人,放着年饭不吃陪着犯人回家的,“这部影片对于生活的粉饰以及对于人性卖好一面的表现已经到了不顾现实,不求真实的地步。
”(注:《砖之看<回家过年>》银海。
)这种声音我们听到的也许比前者更多一些,很多“第六代”导演在体制内拍片时都会受到如此的诘难。
这两个例子虽然是观众观赏影片时当下感受的两个极端,他们一边已经厌倦了高大全式的好人,一边也不喜欢一无是处的所谓坏人,尤其当这个人是影片的主人公时,但却说明了电影的叙事修辞都在这一点上遭遇了失败。
导演总是希望观众能认同自己的人物,反过来说,很少有编导会把自己的主人公故意设置成一个令人恶心的人物,可爱的人物总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然后进而认同编导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于是问题就从这里产生,首先编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其次什么样的人物是可爱的?前一个问题比较明确,编导都想在影片中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剩下的问题是这个价值观念的表达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
后一个问题需要观众和编导共同完成,这样问题就更为复杂,观众和编导能达成共识吗?如果能,那么是在什么基础上?还有,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实际上,这正是影片的修辞策略和修辞目的所要研究的。
那么“第六代”导演试图通过影片传达什么样的知识、情感、价值或信仰呢? “不同于某些后现代论者乐观而武断想像,在笔者看来,现有的‘第六代’作品多少带有某种现代主义、间或可以称之为“新启蒙”的文化特征。
”(注:《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银海,戴锦华。
)而现代主义在艺术上表现的首要特征就是一种焦虑,否定当下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无法提供新的价值信仰标准,人们在苦苦寻找、彷徨。
“第六代”导演的早期作品中的确明显存在着这样的倾向。
在初期的《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长大成人》等影片中,“第六代”导演用摇滚这一烦躁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无方向的冲动。
而且在“第六代”的影片中可以找出这样一些粗俗的段落,这些段落对很多观众的触动就像《哭泣的女人》对那位观众的触动一样,让人很不舒服。
比如,《小山回家》的前半段,小山和朋友一起喝酒时有一大段对话充满了饭桌上的粗俗言词。
在《极度寒冷》里则有吃肥皂这样“令人恶心”的长长的段落,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殴打的段落。
这些段落的含义虽然千差万别,但是特点是浓墨重彩,超过了一般叙事的长度,几乎让人们感到导演是否有嗜痂之癖。
粗俗,意味着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随地大小便,说脏话,打架斗殴……都是不文明的表现,正是这些敏感段落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显示出日常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这是导演的一种姿态,对影片人物的一种修辞,“第六代”的导演正是从这里对当下社会实施他们的现代主义的艺术策略。
“现代艺术触到了普通公民的一个或好几个痛处,而这些痛处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一个普通公民越是对现代艺术感到恼羞成怒,也就越是暴露出现代艺术涉及到他本人以及他的文明。
”(注:《非理性的人》P43,[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
)以上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的直接表现,让人联想起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传统的现代主义试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代替宗教或道德,不仅创造艺术;还要真正成为艺术——仅仅这一点即为人超越自我的努力提供了意义。
但是回到艺术本身来看,就像尼采表露的那样,这种寻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现代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
”(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P98,[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第六代”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多么远,在冲击当下社会的同时,他们试图重建,张元认为,“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是垮掉的一代,这一代应该在寻找中站立起来,真正完善自己”。
(注:《张元访谈录》郑向虹,转引自《雾中风景》,《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银海,戴锦华。
)在后期作品中,他们试图以不同的姿态冲击同时也重建某些价值标准。
与此同时,他们还希望重建影片的魅力,获取更多的观众。
分析张元的《回家过年》、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章明的《巫山云雨》、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等作品,我们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涉案题材上。
除了商业性考虑之外,罪犯应该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主流电影通过这样的边缘人物的毁灭或归顺,重建当下的社会秩序。
而“第六代”导演显然是想利用他们去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这样必然导致与主流电影截然相反的叙事修辞策略。
回归传统的修辞策略好莱坞经典编剧法则之一,主人公是否值得人同情。
假如有人像反感《哭泣的女人》那样反感导演的作品,那导演的一切努力在这个人身上就完全白费了,怎样建立值得人同情的人物呢?策略一用传统美德修饰罪犯。
《巫山云雨》的麦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旅馆老板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强奸犯,他和女主人公陈青素不相识,居然听信同伴的玩笑,把她当作妓女和她发生了关系。
这是影片中最强烈的动作,电影试图用这个动作去打破沉闷的小城气氛,让人们有所期待。
而整体故事则是围绕这一动作究竟是否属于犯罪这一悬念而展开。
这一动作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对整个社会道德层面上对性的压制的挑战,但最终变成了一次浪漫的一见钟情。
在一开始麦强就被塑造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拒绝了真正的妓女的诱惑,从窗口落荒而逃。
普通观众一定会被他遵守传统道德的贞节行为而打动,从心理上认同这个人物。
而影片始终没有展现他和陈青的戏剧性的第一次,避免了去塑造麦强内心渴望性释放的过程,因为性本身整个社会都羞于谈起。
在《小武》中,如何让一个偷了那么多人,害得那么多家庭落入绝境的小偷让人产生同情心,以至于观众最后看到他被铐在路边时,不会拍手称快,反而为他扼腕叹息呢?首先,他是一个重义气的人,仁义礼智信,他不忘兄弟情。
其次他是个浪漫的依然相信爱情的人。
第三,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总之,他是集传统美德为一身的人,同时也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人。
这样的人观众能不同情吗?观众能不对警察把他铐在路边展览示众这个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思吗?在影片中意识形态始终以冷漠的广播伴随着传统道德的楷模小武,毫无个性的警察的表现尽量让观众感情的天平向小武倾斜,这样的叙事策略是非常明显的。
《过年回家》里的女主人公的罪犯也被描述为本质淳朴、只是一时义愤冲动的过失杀人,而被害者却是内心冷漠,良知泯灭的极端功利主义者。
这就为以后主人公被家庭接受,被观众接受做好了铺垫。
在《苏州河》中,马达本来就不愿意参与绑架行动。
《扁担姑娘》里的高平对同乡扁担东子的关照。
走得最远的《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城里人阿健在殴打阿桂时并不是主谋,而他自己也受到了其他学生的排挤。
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里,越出社会规范的主人公的道德品质都向传统看齐,犯罪不是过失,就是被描述成出于无奈。
他们在传统中寻找资源,完成对人物的修辞,以引起观众的同情。
策略二用纯洁修饰风尘女子在《苏州河》里,马达跟随美美回到河边住所,美美对他说“我不是你要找的那种人。
”在《扁担姑娘》里,阮红因高平给她钱而谴责他“你用钱买我”。
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
策略三用浪漫的爱情超越世俗王全安的《月蚀》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对一位女子的痴心。
在这个女子死后,他又碰上了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这个女子的男友却爱上世俗的和秘书有着暧昧关系的小老板。
马达对牡丹的执着寻找成为《苏州河》里最主要的动作,结尾也给观众以两人殉情而死的感觉。
《巫山云雨》中的结尾,陈青不承认麦强是强奸,麦强游过了长江,和陈青拥抱在了一起,他们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
策略四用淳朴的农村对抗妖魔般的城市在王小帅的影片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在《扁担姑娘》里的小东,在《十七岁单车》里的阿桂,都代表着来自农村的原始的淳朴品性,他们木讷寡言,以此和城市形成鲜明的反差。
《巫山云雨》中的麦强干脆就住在信号台上,几乎和人间隔绝了来往。
只有在《小武》中,贾樟柯没有给中国的农村以怀旧的光环。
“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他们大多是重现当代城市生活和远离灾变传奇的身边日常经历。
”(注:《在夹缝中长大——中国大陆新生代的电影世界》,尹鸿,银海。
)这也许是“第六代”之所以成为一代的最显著的标志。
农村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出现在“第六代”电影作品中。
而城市本身却都是以一种令人可怖的形象出现,毫无亲和力。
在《小武》里的汾阳,到处是即将被拆毁的房屋。
在《苏州河》的片头,城市的河流被剪辑地支离破碎。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第六代”的电影作品中,城市是被妖魔化了,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想像。
这些修辞策略具有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
但是这并不表明,“第六代”的价值观建立在怀旧的传统价值观念上。
在冲击被金钱所污染的当下社会时,他们在用真诚的心灵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想重新建立生活的意义。
这使他们的影片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新主流电影甚至与以张杨、施润玖、霍建起、陆川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商业电影相区别,让观众咀嚼生活在悲观苦涩中。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事呈现出茫然和断裂的状态。
叙事的茫然和断裂对当下社会强烈的否定性感受使“第六代”电影人必须对此作出批判,这是他们的原始冲动。
而在电影观念上他们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那取得了一些理论经验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行为。
但是毕竟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同样是现代化的方案,但西方是宗教信仰和以工具理性为依托、以科学崇拜为核心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
而全球化趋势中转型期的中国则以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为特征,现代化本身带来了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