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坍塌事故常见原因
隧道事故案例总结范文
![隧道事故案例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be2d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6.png)
一、引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隧道工程在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隧道工程涉及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隧道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二、事故案例分析1. 事故原因(1)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往往穿越复杂地质环境,如岩溶、断层、软弱围岩等,易导致塌方、涌水等事故。
(2)施工技术不成熟:部分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引发事故。
(3)安全意识淡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
(4)机械设备故障:机械设备老化、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5)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隧道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引发事故。
2. 典型案例(1)案例一: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发生塌方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2)案例二: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隧道结构质量不合格,引发坍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
(3)案例三:某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导致高空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察:在隧道工程开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掌握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隧道施工质量,降低事故风险。
3.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 定期检查机械设备: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隧道工程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6. 加强现场监管: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四、结论隧道工程事故原因复杂多样,预防事故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隧道坍塌事故原因及分析
![隧道坍塌事故原因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550066856a561253d36f07.png)
交通隧道
水工隧道
矿山隧道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国防隧道
市政隧道 人防隧道
2、按长度分为: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长隧道、短隧道。按长度分类见表1-1。 表1-1 隧道按长度划分表
2.按长度分为: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长隧道、短隧道。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3.按跨度分为:小跨度 隧道、中跨度隧道、大跨度 隧道、超大跨度隧道。
事故直接原因是施工单位违规混装雷管、炸药和人员,驾驶员操作不当,车 辆刮蹭电力设施触电,导致炸药爆炸。
事故现场模拟示意图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炸毁的农用车残骸
国家、铁总等为防止隧道火工品事故而出台的相关规定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要求 (储存)储存的民用爆炸物品数量不得超过储存设计容量,对性质相
隧道坍塌事故原因及分析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国内在建隧道的类型 二、铁路隧道安全质量管理现状 三、隧道施工常见安全事故类型及对策 四、隧道坍塌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五、技术管理对隧道坍塌影响及对策 六、防坍塌(变形)措施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国内隧道的基本类型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隧道的定义 隧道是指在地下或水下、以某种用途,按规定的形状和尺寸修建的
他既有结构上设锚筋与拟安装段骨架筋可靠连接,设置竖向及侧向支 撑等)的条件下进行首开段钢筋安装;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测量)严禁隧道钢筋安装前不进行保证环向垂直度的测量放样 (每模不少于3环);
(绑扎)严禁钢筋交叉点少绑、漏绑绑扎丝(骨架交叉点全数绑扎 ,其他交叉点不低于5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2.(方法)岩溶及富水破碎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采用以水平 钻探为主的综合方法。
隧道工程施工事故分析
![隧道工程施工事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62689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e.png)
隧道工程施工事故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工程在不断增多,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复杂、作业面狭窄、施工工艺繁琐,导致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水平。
一、隧道工程施工事故类型及原因隧道工程施工事故主要包括坍塌事故、物体打击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触电事故、中毒和窒息事故等。
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变化莫测,容易导致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工艺不适应,从而引发事故。
2. 施工方案不科学: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若施工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作业环境,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3. 现场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管理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
现场管理不到位,如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安全培训和教育不足、违章操作等,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4. 施工工艺不当:隧道工程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中若工艺不当,如钻孔、爆破、初期支护等环节出现问题,容易引发事故。
5. 设备设施故障:隧道工程施工设备设施种类繁多,设备设施故障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二、隧道工程施工事故预防措施针对隧道工程施工事故的类型及原因,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调查与评估:施工前,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与评估,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2.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作业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3. 强化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加大对违章操作的查处力度,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4. 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5. 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加强对隧道工程施工设备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设施安全运行。
三、结论隧道工程施工事故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加强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242629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3.png)
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及预防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通过各种堆积体;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地段。
(2)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
(3)水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隧道设计考虑不周(1)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
(2)缺乏详细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3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塌方。
(2)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3)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
(4)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
(5)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预防施工措施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
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
2加强塌方的预测预测坍方常用的几种方法:(1)观察法(2)一般量测法(3)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3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塌方(1)隧道发生坍方,应及时迅速处理。
(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
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①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
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昨。
②大坍方坍穴高、坍昨数量大,坍昨体完全堵住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③坍方冒顶,在清昨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面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④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采取暗洞明作的办法。
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5441866b0717fd5370cdc84.png)
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
所谓隧道塌方是指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
隧道塌方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在整个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开挖、施工支护甚至在隧道衬砌之后都有可能发生塌方。
一旦发生隧道塌方事故,带来的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不仅对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人身安全威胁,还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大了工程预算、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除了了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施工和设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文章介绍了隧道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说明了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发生原因了;处理措施;前言:提起隧道施工,对于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行内人士来说并不会感到陌生。
然而对于业余人士来说,还是一片茫然。
“什么叫隧道?”隧道——以任何方式修建,最终用于表面以下的条形建筑物,其空洞内部净空断面在2m2以上者叫做隧道。
塌方一般是指在高地应力区,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调整过程中,由于岩体弹性应变能量释放,造成岩体发生一种带有塌方前声响的岩体开裂、岩块剥落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
一、隧道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1.洞口塌方由于洞口段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及整体稳定性均较差。
同时处于浅埋地段,若在进洞前未对边仰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或技术措施不到位时,进洞时或进洞后将可能引起洞口顶端的围岩发生应力重分布,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
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限平衡就被打破,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坍塌。
2.洞内塌方洞内塌方包括洞内岩质塌方和洞内土质塌方,分别针对的是岩石隧道和土质隧道。
当岩质隧道开挖时,其周边的岩石处于悬空状态,同时发生下沉或收敛变形,以释放其内部应力。
由于岩石体内存在层理及节理,使周边的部分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具有下落和挤出的趋势。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5abc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a.png)
、注意事项和处理措
施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预防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隧道塌方的定义
•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顶部或侧壁土体、岩石等物料在外部或内部因素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 发生坍塌的现象。隧道塌方是隧道工程中严重的事故之一,对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都会造成 极大的影响。
施工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等的 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
安全管理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 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处理措施方案
应急处理
在发生隧道塌方时,立即启动应急预 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救援,确
保人员安全。
排水处理
加强隧道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
对塌方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如采用钢支撑、喷射混 凝土等方法,确保隧道结 构稳定。
后期处理
隧道检测
对处理后的隧道进行全面检测, 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恢复工程
对受损的隧道设施进行恢复,如 照明、通风、排水等系统,确保
隧道正常运营。
总结经验教训
对塌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这些隧道塌方事故都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对于 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 敲响了警钟。因此, 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 营过程中,必须加强 对隧道塌方的防范和 处理工作,确保工程 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02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地质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统计
![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c8a35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8.png)
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统计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损失。
本文对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一、事故类型及原因1. 事故类型根据统计数据,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坍塌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0%,主要包括隧道初期支护不稳定、掌子面溜坍、洞口段边坡坍塌等。
(2)物体打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5%,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物体滑落、机械设备故障等。
(3)高处坠落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5%,主要包括施工人员从高处作业平台坠落等。
(4)触电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0%,主要由于施工现场用电不规范导致。
(5)其他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0%,包括机械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
2. 事故原因(1)人的因素:占事故原因的60%,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违反劳动纪律、安全意识不足等。
(2)物的原因:占事故原因的30%,主要包括设备故障、材料不合格、施工现场环境恶劣等。
(3)管理原因:占事故原因的10%,主要包括施工方案不合理、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不足等。
二、事故分布及影响1. 事故分布根据统计数据,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分布如下:(1)南方地区:占事故总数的55%,主要由于南方地区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较大。
(2)北方地区:占事故总数的45%,主要由于北方地区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但气候条件恶劣,施工环境较差。
2. 事故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约数百人。
(2)经济损失:每年因隧道洞口工程施工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工程进度延误:事故导致隧道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影响项目投入使用。
三、预防措施及建议1. 加强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确保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隧道坍塌事故常见原因
![隧道坍塌事故常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a903ae4998fcc22bcd10dc5.png)
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奥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当前已被我国作为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方法.虽然锚喷支护的应用为隧道大面积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隧道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了,然而已施工锚喷支护的隧道发生塌方的事故仍经常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考虑不周,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所造成: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1.1 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现阶段隧道的开挖都以新奥法理论为指导,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存在未能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的现象. 所谓新奥法1,其基本要点是:(1)开挖作业宜采用对围岩扰动较少的控制爆破技术和较少的开挖步骤,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稳定;(2)隧道的开挖应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护作用;(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4)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5)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使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6)尽量使隧道断面周边轮廓圆顺,避免棱角突变处应力集中;(7)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观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修正不合理的设计和进行日常施工管理[1].分析隧道塌方也即分析已支护围岩受破坏的原因,就必须理解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理,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为:(1)隧道围岩形成塑性滑移楔体,造成支护结构的剪力破坏;(2)支护结构与围岩粘结紧密,两者共同工作,形成无弯矩结构;(3)由锚杆,钢支撑,喷砼等所提供的支护抗力,应与塑性滑移楔体的滑移力相平衡[2]. 从(2)可知,锚喷支护结构要成为无弯矩结构,其前提是支护结构与围岩二者共同工作,二者须粘结紧密,而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超挖严重而进行回填,这样支护结构就不能有效地与围岩粘结紧密或因为围岩表面光滑喷砼也无法有效与围岩粘结紧密,由于上述原因,锚喷支护结构违背设计原则,存在塌方隐患;从(3)可知围岩在施工锚喷支护后不断收敛而最终趋于稳定的前提是支护抗力大于或等于滑移力.如果设计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或由于施工方法不当造成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皆可导致塌方。
坍塌事故常识及预防
![坍塌事故常识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dba8025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b.png)
坍塌事故常识及预防1. 引言坍塌事故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事件,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降低坍塌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将介绍一些坍塌事故的常识以及一些预防措施。
2. 什么是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是指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因内外因素导致破坏、倒塌或崩溃的意外事件。
常见的坍塌事故包括建筑物倒塌、路面坍塌、土堤决口等。
3. 坍塌事故的原因3.1 设计问题不合理的设计是导致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问题可能包括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选择不当、施工工艺缺陷等。
3.2 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是引发坍塌事故的重要原因。
施工质量问题可能包括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监理不到位等。
3.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是引发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的瞬间力量往往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破坏。
3.4 结构老化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风吹雨打,往往会出现老化现象。
结构老化会导致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增加坍塌事故的风险。
4. 如何预防坍塌事故4.1 规范设计和施工为了预防坍塌事故的发生,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必须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并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4.2 加强结构检测与维护定期进行结构检测和维护是预防坍塌事故的重要措施。
结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维护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4.3 增加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采用适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确保结构可以承受外部力量的作用,减少坍塌事故的风险。
4.4 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并加强应急预案是预防坍塌事故的重要手段。
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疏散、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人员安全。
5. 结语坍塌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公众的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加强安全意识,规范设计和施工,加强结构检测与维护,增加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预防坍塌事故的发生。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f0b61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9.png)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
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
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隧道塌方。
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
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
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
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9cc56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4.png)
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成为了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而地铁的建设离不开隧道工程,隧道工程的建设又离不开矿山法。
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对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1.地质条件不利地铁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拱顶坍塌。
例如地层岩壁破碎、软弱致密层、地下水位波动等都会对地铁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2.施工方法不科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使用的法子和工程机械的选择可能导致拱顶坍塌。
如果施工方法不科学,会对地铁隧道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3.监管不力地铁隧道施工的监管环节是防止拱顶坍塌的重要措施,如果监管不力,就会造成地铁隧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引发拱顶坍塌。
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的因素之一。
例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地铁隧道的拱顶造成破坏。
5.人为因素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拱顶坍塌的原因之一。
比如施工人员的失误或不当操作,都有可能会造成拱顶坍塌的风险。
1. 地质勘察在设计地铁隧道施工区域前,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深入的勘察分析,了解地下岩体、地下水位、地下构造、地下空腔等情况,为后续的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施工技术创新对于矿山法隧道,应当在施工技术上进行创新,选择与地质情况相匹配的施工方法,并配备先进的工程机械,确保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的破坏最小化。
地铁隧道的施工监管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疏漏。
4. 应急预案为应对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拱顶坍塌,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理隧道拱顶坍塌事件,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隧道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确保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矿山法地铁隧道拱顶坍塌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监管、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和防范。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c162d16cc7931b765ce1573.png)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目录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三、塌方处理实例 (3)(一)隧道概述 (3)(二)塌方过程 (4)(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五)塌方处理措施 (6)(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七)施工注意事项 (10)(八)处理效果 (10)四、经验教训总结 (10)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一、隧道塌方的原因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
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
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
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
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
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7516483b3567ec102d8a51.png)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一、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及案例(一)复杂岩溶隧道突水、突泥。
1、2006年01月21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出口段平导开挖至DK255+978时发生突水、突泥,突水总量约18万方,在抢险抽水时又多次发生突水。
马鹿箐隧道全长7879m,最大埋深约660m,隧道自进口至出口为连续15.3‰上坡。
在线路左侧30m预留二线位臵设臵贯通平导,平导全长7850m。
隧道穿越地层中灰岩地层为7408m,占隧道总长的94%,隧道区域漏斗、落水洞、暗河十分普遍,岩溶强烈发育,管道岩溶水系极为复杂。
这次事故除多人逃生外,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踪。
2、2007年08月05日凌晨1:00时左右,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I线斜井向进口方向DK124+602掌子面右侧下部发生突水、突泥,总突水量约15万方,突泥量5.4万方。
斜井工区Ⅰ线距掌子面约220米填满淤泥和石块,其他地段淤泥厚1~4米不等。
野三关隧道Ⅰ线全长13846米,隧道最大埋深695米,设计为人字坡。
Ⅰ线左侧30m设臵Ⅱ线。
隧道穿越石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发育有5条暗河及管道流。
突水后,5个掌子面人员受困,共计52人被困。
43人获救,其中1人医治无效死亡。
9人中有2人在隧道内死亡,7人失踪。
(二)软弱围岩隧道塌(坍)方1、2007年04月30日15时30分太中银铁路吴堡隧道3#斜井掌子面左侧拱脚部位发生坍方, 坍方量约8立方米,造成当场死亡4人,1人受轻伤。
2、2007年08月06日18点30分左右,石太客专南庄隧道出口DIK151+603掌子面处上导坑开挖刚完成,在准备架设拱架过程中,上导坑DIK151+603~610段已完成的初期支护突然发生整体坍塌。
造成1人死亡,1名失踪。
(三)隧道掌子面后方塌方1、2006年06月06日10时20分,大理至丽江铁路下河村2#隧道DK11+195处发生局部坍方,致使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一台挖掘机和一名司机被困,经紧急抢救,于当日16时58分将被困司机救出。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4c606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a.png)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工程,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事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不合理:隧道工程的设计可能存在缺陷,比如结构设计不合理、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增加施工风险。
我们需要确保隧道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并进行全面评估和审查。
2. 施工工艺不当:施工工艺是影响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施工人员不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或操作不当,容易发生事故。
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并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3. 材料质量问题:隧道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性。
如果使用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行施工,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失效,出现安全事故。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材料的严格把关和质量检测,确保材料符合相关标准。
4. 不良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恶劣会对隧道施工安全带来巨大影响。
强降雨会导致隧道内部积水,增加坍塌的风险;恶劣的天气条件也会影响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
在进行隧道施工时,要密切关注气候预报,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设计审查:隧道施工前应严格审查设计文件,确保设计符合相关要求和规范。
对问题进行改正或补救措施,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完善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制定详细、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的培训。
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正确的施工操作方法,减少施工风险。
3. 严格材料把关:对隧道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加强供应商的管理,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需要从设计、施工、材料和气候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及其防治技术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及其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e5ec52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b.png)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及其防治技术1. 引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和施工工艺的复杂性,隧道及地下工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事故风险。
这些灾害事故不仅对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隧道及地下工程常见的灾害事故类型,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技术。
2.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类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灾害事故类型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2.1 塌方事故塌方事故是指隧道或地下工程中的土层发生大规模崩塌的情况。
这种事故通常发生在施工期间,主要原因包括土层强度不足、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
塌方事故不仅可能导致施工工作停顿,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2.2 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是指地下工程结构体因受力过大或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出现严重破坏或倒塌的情况。
这种事故常见于已经竣工的隧道及地下结构。
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设计缺陷、材料质量问题以及外力作用等。
2.3 爆炸事故爆炸事故是指隧道及地下工程中因爆炸导致的灾害事故。
这种事故可能由于施工爆破过程中的操作失误、爆炸物品质量问题以及恶劣的气候环境等原因引起。
爆炸事故的后果通常非常严重,不仅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还会导致工程设备和结构的严重破坏。
2.4 水灾事故水灾事故是指隧道及地下工程中因水的侵入或堆积导致的灾害事故。
这种事故通常由于地下水位上升、降雨过多或施工过程中的处理失误等原因引起。
水灾事故不仅可能导致工程设备受损,还可能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危害。
3. 防治技术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常见灾害事故,有以下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3.1 土层加固技术对于塌方事故的防治,可以采用土层加固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注入胶凝材料或植根材料固化土层,提高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加固结构(如钢筋混凝土梁)来加强土层的承载能力。
隧道塌方的根本原因及隧道塌方伤人的根本原因
![隧道塌方的根本原因及隧道塌方伤人的根本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eceb881d4d8d15abe234ec8.png)
隧道塌方的根本原因及隧道塌方伤人的根本原因隧道塌方的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未开展地质超前超前预报,对地质不明,开挖及支护方法不当造成塌方;二是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存在空洞,许多民工乃至隧道工程师天真地认为工字钢架可以抵御围岩应力,这是典型的以矿山法思想指导“新奥法”施工的错误,而且,这类人往往打过几座隧道,便以隧道专家的姿态发表言论,影响范围广,后果更严重;三是锚杆质量严重缺陷,集中表现为锚杆长度不足、数量不足、锚固力不足,这个质量问题的造成原因非常复杂,因为有专家公开称锚杆无用;此外,所谓以设计“砂浆锚杆”为理由反对锚固药卷锚杆,殊不知,锚固药卷就是砂浆,由于要使锚杆有效,早强是一个必要条件,在目前注浆工艺条件下尚做不到注早强砂浆,所以只有以药卷的方式来解决,虽然,这种方式存在注浆不饱满的缺陷,实践证明这个缺陷完全可以克服,锚杆抗拉力也完全可以达到150kN,反而注浆锚杆却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以上第一个原因造成的隧道塌方部位是掌子面,这种塌方的危害相对较小;而后两种原因造成的塌方部位在隧道开挖宽度1~3倍范围。
隧道塌方伤人的根本原因是未有效开展围岩监控量测,所谓突然塌方都是借口,因为塌方是围岩应力调整、释放的结果,这是一个过程,绝对不可能几秒、几分钟内完成,所以,只要有效开展围岩监控量测,绝对可以避免人员伤亡事故。
以围岩变形速率不超过5mm/d的标准来指导隧道作业,虽然不科学,但是有用,但是这与行业现行监控量测规范所制定的以相对位移为标准的规定不符,但愿规范应与时俱进,早点修改.。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53d04b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5.png)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合同约定的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以期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案例一:某地地铁隧道塌陷事故某地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陷,导致施工现场工人被困。
经过紧急救援,事故造成多名工人死亡,巨额经济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地质调查不详:在隧道施工前,对地质情况的调查不够详尽,没有发现地质结构中的不稳定层,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应对。
2.施工方案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根据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稳定。
3.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发生时,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对突发状况缺乏应对措施。
案例二:某高楼坍塌事故某地在建高楼发生坍塌,造成多名工人被困,所幸无人员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设计缺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未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操作,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导致建筑质量不符合要求。
3.监管不到位:建设部门在对工程进行监管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监督,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案例三:某大桥钢梁断裂事故某大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钢梁断裂事故,导致交通中断,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材料不合格:大桥所使用的钢材存在质量问题,未经严格检测,未能及时发现不合格情况。
2.施工工艺不当: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施工工艺存在问题,未能保证钢梁的焊接质量和稳定性。
3.养护管理不善: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养护部门对桥梁的检查和维护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隧道坍塌形成的可能原因
![隧道坍塌形成的可能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6ee5f820066f5335a8121e6.png)
隧道坍塌形成的可能原因
摘要: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展,隧道工程已成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
但目前在国内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本文在此分析了隧道坍塌形成的可能原因,总结了坍塌处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处理
1隧道坍塌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隧道工程属地下工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巨大。
塌方处地表人工采土开挖范围较大,未采取防护措施。
1.1.1不良地质
隧道穿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高应力岩层或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失稳,小则引起围岩掉块、塌落,大则引起塌方。
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多引起坍塌。
1.1.2地形、地貌因素
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隧道穿越地表水源如水塘、水库、沟槽、冲沟等地段;隧道穿过地面建筑物,而且埋深浅如城市地铁隧道,城市过街隧道等;影响隧道洞口安全与隧道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层崩坍、错落、岩堆、滑坡、人为坑洞、泥石流、断层、流砂、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奥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当前已被我国作为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方法.虽然锚喷支护的应用为隧道大面积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隧道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了,然而已施工锚喷支护的隧道发生塌方的事故仍经常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考虑不周,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所造成: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1.1 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现阶段隧道的开挖都以新奥法理论为指导,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存在未能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的现象. 所谓新奥法1,其基本要点是:(1)开挖作业宜采用对围岩扰动较少的控制爆破技术和较少的开挖步骤,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稳定;(2)隧道的开挖应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护作用;(3)根据围岩特征,采用不同的支护类型和参数,及时施作密贴于围岩的柔性支护如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等,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4)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5)二次衬砌原则上是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修筑,使围岩和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支护体系的安全度;(6)尽量使隧道断面周边轮廓圆顺,避免棱角突变处应力集中;(7)通过施工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观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修正不合理的设计和进行日常施工管理[1].分析隧道塌方也即分析已支护围岩受破坏的原因,就必须理解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理,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为:(1)隧道围岩形成塑性滑移楔体,造成支护结构的剪力破坏;(2)支护结构与围岩粘结紧密,两者共同工作,形成无弯矩结构;(3)由锚杆,钢支撑,喷砼等所提供的支护抗力,应与塑性滑移楔体的滑移力相平衡[2]. 从(2)可知,锚喷支护结构要成为无弯矩结构,其前提是支护结构与围岩二者共同工作,二者须粘结紧密,而实际施工中往往因为超挖严重而进行回填,这样支护结构就不能有效地与围岩粘结紧密或因为围岩表面光滑喷砼也无法有效与围岩粘结紧密,由于上述原因,锚喷支护结构违背设计原则,存在塌方隐患;从(3)可知围岩在施工锚喷支护后不断收敛而最终趋于稳定的前提是支护抗力大于或等于滑移力.如果设计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或由于施工方法不当造成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皆可导致塌方。
.2 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当开挖距离小于D(D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且在这个距离围由于衬砌和开挖面支承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即使初期支护抗力不足围岩滑移力亦不至于失稳,当这个距离为1.5D~3D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完全消失,初期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的问题即刻暴露出来,围岩急剧变形,极易引起塌方. 1.3 施工工艺及操作欠规,工程质量不合格。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要求,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有锚杆长度不足;锚杆砂浆不饱满或强度尤其早期强度不足;喷砼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支撑未完全由喷射砼包围密实或钢支撑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及钢支撑未置于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等.以上质量问题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弯矩而导致塌方. 2 塌方的处理依据塌方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塌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塌方处理方案的制定如同战斗方案的制定,如果方案不当或失败,不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故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先巩固后方,防止塌方扩大,然后以安全的后方为依托或掩护再向前进行处理.经验认为塌方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就会趋于稳定,形成自然拱,而自然拱的高度,宽度与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2.1 普氏平衡拱理论前联学者M·M普洛托雅克诺夫(简称普氏)以松散理论为基础,认为在松散介质中开挖隧道后,隧道上方将形成抛物线的平衡拱,平衡拱高度h 为: h= b /fm(m)式中:b 平衡拱的半跨度(m),fm 岩石坚固性系数. 土层:fm=tgφ岩石:fm=R/10 . 其中:φ土的摩擦角;R 岩石的抗压极限强度(MPa),取值应考虑岩石天然层理,裂隙及节理的影响.在隧道侧壁稳定时,即拱部塌方时,平衡拱宽度就是开挖宽度,即b=bt(图1) 图1平衡拱宽度示意图当侧壁不稳定时,平衡拱宽度为:b=bt+Ht·tg(45°-φ/2) 式中:Ht 隧道净高(m); bt 隧道净宽之半(m)(图2). 2.2 塌方稳定分析及处理对塌方后的稳定情况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制定处理方案的关键,否则,不是冒险就是加大投入.一般情况下塌方发生后1~2天就基本稳定,除个别掉小块外,不再有大的坍塌,这时可根据工程地质图2 侧壁不稳时平衡拱资料及试验结果,确定岩石坚固性系数,再根据开挖情况,即可按平宽度示意图衡拱公式确定塌方高度,与现场对照,如果计算与实际基本相符,则说明塌方已经基本稳定,否则就要慎重对待.经过平衡拱稳定分析,确定塌方稳定后,即可着手进行处理,第一关键步骤就是对塌穴进行喷射砼处理.喷砼后,即使塌穴有危石或个别坍塌亦会及时发现,喷射砼在围岩面形成一保护层,亦是判断塌方稳定与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参照或依据.之后即可出渣,出渣围依据即将准备衬砌的围确定,为了安全,不宜太长,边出渣边对侧壁进行支护.塌方段的永久支护结构及施工顺序的确定是最后一个关键,通常塌方段的支护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回填,护拱,衬砌,直观上施作护拱然后在护拱保护下施作衬砌是安全的,而实质上施作护拱本身就极为困难而且危险极大.实践证明先施作衬砌,然后施作护拱及回填是既安全又经济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开挖宽度不再扩大(极个别除外),衬砌的加强可采取增加钢轨或型钢及提高砼标号的方法来实现.衬砌浇筑后,平衡拱的拱脚就受到约束,塌方就更进一步稳定了,往后的施工就更安全了.广西南黎铁路那适2号隧道7.11重大坍塌事故五、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经调查认定,那适2号隧道重大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围岩为粉砂岩夹页岩的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自稳差;加上事故前施工地区降雨比较密集,地表水渗入,块碎石层间摩擦力进一步变小;现场施工不规,隧道施工中仰拱与掌子面的安全距离不足,初期支护未能及时封闭成环,不能有效控制围岩,部分支护钢架型号、间距、连接等未达到设计要求,地表防水浆砌片石铺砌不及时等。
(二)间接原因1.施工单位第一项目部领导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安全质量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对施工管理不严,对地质条件变化不够重视,施工不规。
2.监理单位柳铁监理公司没有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施工单位施工不规,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超出规定,初期支护未能及时封闭成环等不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
3.建设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制止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超出规定,初期支护的部分钢架距离超宽等施工安全问题。
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甘泉段“7.28”隧道坍塌事故2014年7月28日12时30分,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第13合同段墩梁隧道(甘泉县城关镇马岔村)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发生坍塌,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804035元。
三、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经调查认定,在墩梁隧道左线出口ZK91+705~ZK91+725区域, 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层的界面与隧道走向形成约100相交状况,且在两种地层结合界面处存有界面水,层间结合力差,极易发生脱层坍塌。
洞身穿越的中更新统组黄土地层,黄土板结,几近成岩。
受成因影响,该黄土地层在距隧道拱顶2m左右高度局部生成了约5cm厚度的水平状钙质结核层,将粘土岩水平切割,形成局部水平“断层”,粘结力下降,该隧道局部形成的埋深约2m的超浅埋不稳定结构突然脱离坍塌,是导致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1.隧道处于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地层,隧道开挖的变形量较小。
施工以来,监控量测数据显示拱顶累计最大沉降量32mm,日沉降量最大为3mm,水平收敛累计最大值为27mm,日收敛量最大为2.9mm,初期支护未出现裂纹、剥落掉块,表明隧道拱顶坍塌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2.墩梁隧道属大断面,开挖跨度较大,粘土岩自身强度较低,被水平状钙质结核层切割的粘土岩易发生坍塌。
3.拱顶上部的水平状钙质结核层位于隧道顶部以上2m,受目前地质预报手段(TSB地质雷达超前预报、超前探孔等)的限制,对该水平状钙质结核层的存在,难以发现。
4.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对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层的界面与隧道走向形成约100相交处一定围的特殊地段,未细化设计,全隧单层超前小导管均采用外插角70设计,对此可能造成降低层间结合力的后果认知不足。
5.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项目部对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层的界面与隧道走向形成约100相交状况的地质风险认知不足,依然按外插角70设计要求施工超前小导管,致使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层的界面受到扰动而脱层坍塌。
6.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LJ-13合同项目经理部在开挖墩梁隧道左线出口先行(左)导坑上台阶时,对裸露围岩没有及时做到快速喷射砼封闭施工,导致外露黄土失水过多,黄土粘性减弱,自稳性削弱。
(三)事故暴露出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没有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国家安监总局有关安全设施监督管理规定,履行安全“三同时”审批手续。
管理处安全管理履职不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督促整改。
2.安装工程未认真执行生产经营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对新进从业人员的岗前安全培训不到位。
3.第五工程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LJ-13合同项目经理部在事故发生后,未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时限向甘泉县安监局报告。
没有按照交通部令2007年第1号要求,配足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隐患整改不彻底,没有按照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及时做二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