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13版农用地质量分等上(韩)初稿
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 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 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
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农作物的理论产量。
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
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03 术语和定义
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农用 地质量分等单元。一般情况下,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们在 本区域内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条件的综合 特征最优。
4. 7
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主要成果如下: d)数据库成果; e)标准样地成果; f)基础资料汇编。
a)文字成果; b)图件成果; c)数据表格成果;
成果的编绘按第16章要求。
4. 8 相关技术应用
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图形处理。
0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成果验收;
技术工作组织的具体内容如下:
4. 4
技术工作组织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
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并进行全国成果汇总;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一 成本”指数,汇总省级成果等;在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 与相邻省(区、市)就指标区划分、主导因素选择等事宜进行协调; 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的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成果 检验、汇总等; 具体承担单位负责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图件编绘、实地检验等。
4.2
原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附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E.1 选择标准样地E.1.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1.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10 - 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摘要:一、引言二、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背景和意义三、规程的主要内容1.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依据2.农用地分等的等级划分3.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4.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四、规程的实施和影响1.规程的实施过程2.规程对农用地保护和利用的促进作用3.规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我国为加强农用地保护、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规。
本文将对2016年发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进行详细解读。
二、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用地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农用地分等规程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程的主要内容1.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依据农用地分等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各类农用地的价值和地位,为农用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分等依据包括土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
2.农用地分等的等级划分规程明确了农用地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
3.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外业调查、内业分析评价、成果整理和报告编制等环节。
4.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
四、规程的实施和影响1.规程的实施过程自规程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规程对农用地保护和利用的促进作用规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用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规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用地分等规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我国农用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法规。
通过分等,可以明确各类农用地的价值和地位,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指国家针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的法规和规范。
201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农
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农用地分等等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用于指导和规范农用地分类管理工作。
该《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分设等级:根据农用地的土壤肥力、生产潜力、耕作条件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
2. 确定标准:根据农用地的农田质量、设施条件、水资源利用等指标,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
3. 分级依据:根据农用地的产量、质量、效益等指标,评定农用地的等级。
4. 分类使用:根据不同等级的农用地特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5. 管理措施:对于一类农用地,要严格保护和管理,禁止非农和非耕作用;对于二类、三类和四类农用地,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6. 监督检查:建立农用地等级和分等结果公示制度,加强对农用地分等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和提高农用地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耕地质量分级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1.耕地质量分级的范围;2。
2.农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3.耕地质量分级原则;4.农田质量分级技术组织;(五)农业地质定级技术路线;6.农田质量分级的具体内容7.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田间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参考作物,包括分级单位的划分,农业土地质量的评估,建立标准的样地系统,汇编,验收,更新,归档和应用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业用地和适合耕种的未利用土地。
它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土地利用计划中指定的林地,牧场和其他农业用地。
22.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GB / T 2260行政区划代码,GB / T 19231-2003基本土地术语2.2,GB / T 2.3 21010-2007年土地利用状况分类,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综合分析3.2,分层控制原则3.3,主导因素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3.5,组合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6,跟踪检查原则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1,综合分析原则:农业土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结果分类应基于综合分析是引起等级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3.2,分级控制原则:农田分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级序列。
实际上,农田分类是在国家,省和县各级进行的。
县级分类的结果应在县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省级协调和总结的结果应在省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国家一级的协调和总结结果应在国家范围内具有可比性;3.3,主导因素原理:农用地分类应基于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着眼于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
结果表明,主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在分类结果中的作用;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农业土地分类应反映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和经济水平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级别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农用地分类应基于定量计算。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耕地红线: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
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
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面积: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
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
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本年度已种上农作物的新开垦荒地)、基建占地还耕、河水淤积、平整土地和治山、治水等原因而增加的耕地面积。
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国家基建占地(指经县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因兴修水利、修筑公路、铁路、民航机场、修建工矿企业、建筑机关学校用房实际占用的耕地)、乡村集体基建占地(乡村新建或扩建乡村企业、兴修水利工程、修筑公路、以及建筑办公室和生产设施,如晒场、畜棚、猪圈等基本建设而实际占用的耕地)、农民个人建房占地、退耕造林面积、退耕改牧面积,以及因自然灾害废弃而实际减少的耕地面积。
相关方案纲要:国务院印发第三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未来15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提出6项约束性指标和9大预期性指标。
6项约束性指标集中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等主要调控指标中。
其核心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调整方案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对全国及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进行调整,并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
调整后,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46亿亩以上,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071.93万公顷(61079万亩)之内。
农用地分等规程
农用地分等规程现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分配和规划农用地。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特别编写了《农用地分等规程》,该规程旨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农用地分等规程》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规定了农用地的分等原则;第二部分详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方法;第三部分规定了实施《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基本程序。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的分等原则是以农用地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基础,将不同的农用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实现有效利用。
例如,按照土地利用潜力的不同,《农用地分等规程》将农用地分为四种等级,即:(1)一等农用地,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2)二等农用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一定的生态价值;(3)三等农用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生态价值;(4)四等农用地,没有明显的经济价值,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不仅在农用地分等方面,《农用地分等规程》还对实施它的基本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实施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包括:(1)调查和评价农用地的质量,包括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2)采用合理的分等方法,将农用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一等、二等、三等等;(3)制定农用地利用规划,定义不同等级农用地的可利用范围和限度;(4)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促进和调节农用地的有效利用。
《农用地分等规程》是一部有益的规章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是农用地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
《农用地分等规程》不仅是规划农用地的有效手段,而且它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
目前,《农用地分等规程》已于很多地区正式实施,因此,中国农业发展将受益于此,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将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规程》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规章制度,它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农业的繁荣发展。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土地定级是土地质量与土地价值之间差异的反映。
土地定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土地的质量和价值的评价活动。
土地等级的科学评定和定级,可以为制定相关规划、规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等级评定和定级的结果,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土地定级可分为城市土地定级和农用地定级,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土地规划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分为“等级”和“等级”两个层次。
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主要反映城市土地区域、区位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它以每个城镇为一个点,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城镇的土地差异。
2001年,国家颁布了2014年修订的《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01) ,并重新颁布了《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14)。
城镇土地定级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分类排序和其他活动的评价。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城镇土地等级的活动。
城镇土地的“等级”反映了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城镇内部的“等级”顺序排列较为统一。
农用地“等级”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耕作制度、自然质量状况、平均土地利用状况和平均土地经济状况,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农用地等级,是指根据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构成土地质量的区位条件、当地土地经营管理和实际情况,以及符合委托方要求的原则,划分的农用地等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源专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试点工作。
200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4-2003)和《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5-2003)两个行业标准。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10月1日,由国土资源部起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这是继2003年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农用地质量管理的又一次飞跃。
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其背景是什么,将对今后的农用地管理起到怎样的深远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与估价新国标的主要起草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那文聚,请他对国标进行解读。
数十年摸索,农用地质量管理终获国家统一标准在国家层面统一开展农用地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者数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那文聚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历史久远,早在北宋王安石时期,就使用了农用地"三等九级"的分等定级标准。
新中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土壤学界与地理学界引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标准,对农用地的质量评价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
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进行了以土地适宜性评4介为主的试点工作,当时国务院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时,也提出了土地评价的工作要求,但由于技术方法、经费、装备和队伍等问题未能实施。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研究制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级别。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
那文聚介绍,1989年是思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是找到了解决成果全国可比的方法;二是把应用目标从服务科学研究、农业生产,调整到土地管理上,突出在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试点的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
2024年农用地分等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农用地分等工作实施方案
如下:
一、背景及目的:2024年农用地分等工作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分等标准:按照土地肥力、地形地貌、水源状况等因素,将农用地划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个等级,以便实施差异化管理和精准施策。
三、分等方法:通过现场调查、遥感监测、土壤测试等方式,对农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地块的等级,确保分类准确、科学合理。
四、分等依据:依据耕地质量、地块面积、地块坡度、土地适宜性等指标,科学制定分等标准,同时考虑农作物种植需求和农业生产方式。
五、分等管理:根据农用地等级,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优质农用地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农田产出率。
六、分等效益:农用地分等工作将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七、实施路径:建立健全农用地分等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八、资源整合: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农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九、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农用地分等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十、风险防控:加强对农用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监测,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稳定。
十一、评估监督:建立健全农用地分等工作评估体系,定期对各地区工作开展评估,强化监督督导,确保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农用地分等工作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一环,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确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一、规程说明本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录B2部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相关标准和指标。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的一种制度,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的规定,农用地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地。
1. 一等地一等地是具有优质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一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天然水源丰富,并且易于灌溉;•土壤排水条件良好;•土地坡度适中,易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生产。
2. 二等地二等地是具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二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中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源和灌溉条件;•土壤排水条件较好,但相对于一等地略差;•土地坡度适中,能够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3. 三等地三等地是具有一般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三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有一定的水源供应,但灌溉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排水条件一般;•土地坡度适中,但对机械化作业有一定的限制。
4. 四等地四等地是具有较差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四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极低;•缺乏可供农业使用的水源;•土壤排水条件差;•土地坡度较大,对机械化作业有很大限制。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农用地分等定级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肥沃度、水源供应、土壤排水条件和土地坡度。
1. 土壤肥沃度土壤肥沃度是评价土地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等地大于5%,二等地为3-5%,三等地为1-3%,四等地小于1%;•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养分。
2. 水源供应水源供应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条件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天然水源:一等地有可供灌溉的天然水源,二等地有可供部分灌溉的天然水源,三、四等地水源供应相对较少;•灌溉设施:一等地有完善的灌溉设施,二等地有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三、四等地较少或没有灌溉设施。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土地定级是土地质量与土地价值之间差异的反映。
土地定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土地的质量和价值的评价活动。
土地等级的科学评定和定级,可以为制定相关规划、规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等级评定和定级的结果,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土地定级可分为城市土地定级和农用地定级,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土地规划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分为“等级”和“等级”两个层次。
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主要反映城市土地区域、区位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它以每个城镇为一个点,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城镇的土地差异。
2001年,国家颁布了2014年修订的《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01) ,并重新颁布了《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14)。
城镇土地定级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分类排序和其他活动的评价。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城镇土地等级的活动。
城镇土地的“等级”反映了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城镇内部的“等级”顺序排列较为统一。
农用地“等级”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耕作制度、自然质量状况、平均土地利用状况和平均土地经济状况,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农用地等级,是指根据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构成土地质量的区位条件、当地土地经营管理和实际情况,以及符合委托方要求的原则,划分的农用地等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源专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试点工作。
200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4-2003)和《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5-2003)两个行业标准。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简述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简述魏静1,2,3胡雅1,2,3(1.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21;2.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3.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21)[摘要]《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使用相对成熟,应用范围较广,为使需要应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的人员更加快速、准确地了解农用地分等规程工作流程及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归纳法形成一套农用地分等规程工作流程图及计算方法,以助于研究人员快速掌握核心内容,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流程[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9-119-2农用地分等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抓手,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衔接,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加强耕地数量质量一体化管理、建设和保护,实现政府对土地资源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管理转变,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级与耕地产能年度报告制度,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提供支撑;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耕地生产能力核算、农用地流转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
1现行耕地质量分等规程我国现行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1]、《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2]、《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DB33/T895—2013)[3]、《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4]和《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DB15/T1086—2016)[5]。
其中,《农用地分等规程》(TD/ T1004—2003)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补充实地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标准作物、定级单位、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编制、验收、更新、备案应用程序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用地和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地。
引用文件2以下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件)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条例》(GB/t2260)GB/t19231-2003基本土地条件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术语和定义GB/t19231-2003和GB/t21010-2007中定义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三一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和水利用地、水产养殖水面等。
三点二农用地质量等级按照全国标准化耕作制度和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农用地质量等级。
三点三农用地物理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光温、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与农用地质量分类。
3.4农用地使用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方法一GB/TXXXXX-XXXX通过该方案,对农用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农用地质量进行了分类。
三点到五点农用地经济质量综合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和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农用地质量进行分类。
三六标准作物它是理论标准粮的换算标准。
按地区划分,是指我国比较常见的主要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进一步区分了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单季稻、早稻和晚稻7种粮食。
事情三点七指定作物本行政区域内参加标准耕作制度的农作物。
3.8因子指数区根据主导因素和区域分异原则,将区域划分为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组合。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可是个很有趣又很实用的事儿呢。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搞这个农用地质量分等吧。
其实呀,这就像是给农用地来一场大体检,要清楚地知道每块地的好坏情况。
这样做有好多好处呢。
对于农民伯伯来说,知道了自家地的质量等级,就可以更好地安排种啥作物,怎么去种。
比如说,如果一块地质量等级比较高,那可能就适合种一些对土地要求高、收益也高的作物,像那种高品质的水果啥的。
要是地的质量稍微差点呢,就可以种一些比较耐旱、对土地肥力要求没那么高的作物,像红薯之类的。
再说说这个分等的依据是啥。
这里面可包含了好多东西呢。
土地的自然条件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是土地的平整度啦,一块坑坑洼洼的地肯定没有一块平整的地好用对吧。
还有土壤的肥力,肥沃的土壤就像一个能量满满的小宇宙,能让种下去的种子茁壮成长。
土壤的质地也很关键,是沙土地、黏土地还是壤土,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不同的作物生长。
另外呀,气候条件也得考虑进去。
那些阳光充足、雨水合适的地方,农用地的质量可能就会相对好一些。
比如说在南方一些雨水充沛、光照又好的地方,种水稻就很合适,而且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可能都会很不错。
那这个分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这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哦。
得有专门的人去实地考察,一块地一块地地看。
他们会拿着各种工具,去测量土地的各种数据。
比如说用仪器测量土壤的肥力数值,看看氮磷钾这些养分够不够。
还要看这块地的灌溉条件好不好,如果灌溉方便,那在干旱的时候就能及时给农作物补充水分,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可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呀,他们还要考虑这块地周围的环境呢。
要是周围有很多污染源,那这块地的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就像如果旁边有个工厂老是排污水或者废气,那这块农用地的质量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农用地质量分等对整个国家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分等结果来合理规划农业发展。
在那些农用地质量好的地方,可以重点发展一些现代化的、高效益的农业产业。
比如说建立大型的蔬菜种植基地或者水果采摘园,这样既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田间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标准农作物,分级单位,农用地质量等级评价,标准样地制度的建立,编制,验收,更新,备案和申请等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业用地和适合耕种的未利用土地。
2项规范性参考以下文件对于应用本文件至关重要。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法规(GB / t2260)GB / t19231-2003土地基本条件GB / t21010-2007中土地利用状况分类3术语和定义GB / t19231-2003和GB / t21010-2007中定义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三点一农业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原,农田和水利用地,水产养殖用水面等。
三点二农业土地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规范的耕作制度,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业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农业土地质量等级。
三点三农用地物理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的耕作制度,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农业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农业土地质量分类。
三点四农用地利用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的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方法一GB / TXXXXX-XXXX通过该程序对农业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农业用地质量等级进行划分。
三点五农用地经济质量综合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的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平均土地使用条件和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用土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农用土地质量进行分类。
三点六标准作物它是理论标准谷物的换算标准。
它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在中国相对常见的主要谷物作物,例如小麦,玉米和水稻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进一步区分了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单季稻,早稻和晚稻七种谷物。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一、统一指导思想健全完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按照树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护与改良优化农用地相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质量等分融入生态建设和综合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需求,加强农用地质量等级分级管理,推进农用地质量改良优化,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分等范围本行动实行于农业农村管理所处安闲地域的再生利用农用地,即农田、草原、林地和园地。
三、质量分等要求1、一级农用地(1)能够无障碍极度发展农业生态,有足够的土壤肥沃性和气候资源。
(2)土地稳定性良好,不易奖惩滑坡,禁止施行质地合理的地质主编工程。
(3)水质可担纳农业生产,禁止水体受污染。
(2)土地稳定性较好,但滑坡容易发生,需依照本行动提出的要求施行滑坡防治技术。
(3)水质不及农业生产所需,有害物质可能积累,必需大力防治和治理水体污染。
1、本行动实行区域统一规划,并把它融入县级规划。
2、成立农用地质量分级管理委员会,负责实行农用地质量分等和管理。
3、对有潜在灾害隐患的农用地,需推行事前风险评定,加强监管。
4、凡有数量聚集的农用地,如果经观察注意到滑坡隐患,必需加强巡查和减除。
5、任何地方不得拆除或破坏农用地,建筑物必需按本行动的措施和规范允许施工。
五、考核与评价1、必需严格克服农用地质量分等管理考核,对不达标的要及时纠正和加强改进。
2、实行绿色测绘,定期监督考核实行情况。
3、实行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评价,规范化审定类别,严肃排查未经审核的农用地。
4、实行重要质量指标的跟踪评价,并定期发布公告。
六、督促落实1、国务院应当统一安排,对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有指导性的要求。
2、主管部门和进行管理的各地方都要相继发挥优势和担负职责,确保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落实。
3、分等考核及评价要把握好督促落实的时机,及时纠正和加强改进。
4、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加强参与农用地质量分等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农用地质量的改良优化目标。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文档模板范本: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1.前言1.1 目的本规程旨在规范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保障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和农地保护。
1.2 合用范围本规程合用于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用途变更为耕地的土地质量分等。
2.术语和定义2.1 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作出的规划标准。
2.2 土地利用现状图用于反映土地现状的图件,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属性、地形地貌等。
2.3 土壤质量评价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性或者定量评价。
3.基本原则3.1 区域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需结合土地的区域性特点进行评价。
3.2 差别性原则对于不同土地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3.3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是系统的,并充分考虑土地类型、土地用途、土壤属性等因素。
4.评价方法4.1 现场调查通过对农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进行总体评价。
4.2 实验室分析对于各项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得出土壤质量数据。
4.3 综合评价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最终评价。
5.评价指标5.1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类型和土地用途进行评价。
5.2 土壤质量主要评价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等指标。
5.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覆盖度等指标。
5.4 地形地貌评价地形地貌,包括高程、坡度等指标。
6.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进行分等。
7.质量保障评价过程中需要做好质量保障措施,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附件所涉及附件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图2.土壤质量评价表9.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标准。
2. 永久基本农田:国家保护的土地资源,不得改变其土地用途。
10.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浮现土地类型不清晰、评价指标选择不当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2003-××-××发布200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保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统一农用地分等程序和方法,做到分等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张凤荣、朱德举、高向军、范树印、吴海洋、关文荣、陈原、胡江、苗利梅。
参加人员:马仁会、安萍莉、廖永林、岳晓武、段增强、李保莲、徐保根、谢经荣、谢云、彭群、苏强、郑媛、罗明。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目录前言Ⅲ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目的与任务2 4.2 对象2 4.3 原则3 4.4 内容3 4.5 技术工作组织4 4.6 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4 4.7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4 4.8 成果4 4.9
相关技术应用5 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7 5.1 编写任务书7 5.2 表格准备7 5.3 资料收集7 5.4 资料核实与整理7 6 外业补充调查8 6.1 调查内容8 6.2 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8 6.3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9 7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10 7.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10 7.2 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10 8 划
分分等单元10 8.1 划分要求10 8.2 划分方法10 8.3 校验与登记11 9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11 9.1 确定计算方法11 9.2 因素法11 9.3 样地法13 10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4 10.1 查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14 10.2 确定产量比系数14 10.3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4 11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15 11.1 分指定作物计算15 11.2 综合计算17 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17 12.1 分指定作物计算17 12.2 综合计算19 13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19 13.1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9 13.2 计算农用地等指数20 14 农用地等别划分与校验21 14.1 初步分等21 14.2 校验21 14.3 等别调整与确定21 14.4 面积量算及面积汇总
21 14.5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22 15 建立标准样地体系
22 15.1 原则22 15.2 选择标准样地22 15.3 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22 15.4 标准样地的管理23 16 成果编绘23 16.1 图件成果23 16.2 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24 16.3 数据成果24 16.4 电子成果25 17 成果验收25 17.1 验收条件25 17.2 验收内容25 17.3 验收程序和方法25 17.4 验收组织25 17.5 验收项目与标准
25 17.6 验收报告25 18 成果更新26 18.1 要求26 18.2 周期
26 18.3 程序26 19 成果归档与应用26 19.1 档案管理26 19.2 成果应用2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工作附表27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33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推荐因素分级及权重80 附录D(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97 附
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150 附录F(规范性附录)农用地等别图图式154 附录G(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155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