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优秀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e3e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1.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概念,知道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隆的概念及克隆技术的应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案例,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利弊。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奇妙的克隆》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克隆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产生兴趣。
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3. 克隆技术的应用: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分析克隆技术带来的利益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克隆技术。
2. 课文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利弊。
三、教学内容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总结: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提供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方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更直观的了解。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4a01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a.png)
《奇妙的克隆》最新教案第一章:克隆的初步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的定义,解释克隆技术的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克隆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1.4.2 讲解:讲解克隆的定义和原理,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
1.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的理解。
1.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实验和重要突破。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发展时间轴,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发展历程的兴趣。
2.4.2 讲解:讲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实验和重要突破。
2.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技术发展历程的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3.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3.4 教学活动:3.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领域的兴趣。
3.4.2 讲解:讲解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领域的了解。
3.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第四章: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克隆人类、克隆动物的道德争议。
2023最新-奇妙的克隆教案(5篇)
![2023最新-奇妙的克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e7476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7.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5篇《奇妙的克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一、导语设计《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板书:奇妙的克隆)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相安无事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325a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c.png)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奇妙的克隆篇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辅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想:本设计希望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活动中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能够关注人类生活,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引入文本,激发兴趣:(观看《侏罗纪公园》剪辑)请问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手段制造出了恐龙?(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
(二)、解读文本,走进科学:1、质疑导读:(过渡)那么,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朗读136页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并找出答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9e9c4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7.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2. 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实例,深入分析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克隆技术实例,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克隆技术的问题,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奇妙的克隆》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克隆技术的概念。
(2)提问:“克隆技术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实例。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实例,如克隆羊“多利”。
(2)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利弊,培养创新思维。
5. 小组竞赛(1)设置有关克隆技术的问题,进行小组竞赛。
(2)教师点评竞赛结果,总结克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奇妙的克隆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f34e0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8.png)
奇妙的克隆优秀经典语文教案第一章:克隆的兴起1.1 介绍克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解释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1.3 探讨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4 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第二章:动物克隆的突破2.1 介绍动物克隆的历史和重要突破2.2 分析动物克隆的成功案例和应用价值2.3 探讨动物克隆对动物保护和繁育的意义2.4 思考动物克隆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三章:植物克隆的应用3.1 介绍植物克隆的原理和常用技术3.2 探讨植物克隆在农业和园林领域的应用3.3 分析植物克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作用3.4 讨论植物克隆的潜在问题和挑战第四章:人类克隆的争议4.1 探讨人类克隆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4.2 分析人类克隆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3 思考人类克隆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4.4 探讨人类克隆技术的利弊和未来发展第五章: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5.1 展望克隆技术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5.2 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繁育中的作用5.3 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5.4 思考克隆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六章:克隆技术的医学应用6.1 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治疗性克隆6.2 探讨克隆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潜在解决方案6.3 分析克隆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6.4 思考克隆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第七章:克隆技术与生物多样性7.1 介绍克隆技术在保护濒危物种中的应用7.2 探讨克隆技术在生态系统恢复和物种繁育中的作用7.3 分析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7.4 讨论克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伦理问题第八章:克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8.1 介绍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如作物育种8.2 探讨克隆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潜力8.3 分析克隆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8.4 思考克隆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第九章:克隆技术的伦理和法律框架9.1 分析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9.2 探讨克隆技术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框架9.3 思考克隆技术对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影响9.4 讨论克隆技术在法律和伦理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克隆技术的未来挑战和机遇10.1 展望克隆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未来发展10.2 分析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挑战10.3 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10.4 思考克隆技术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应如何应对和适应第十一章:克隆技术的教育和普及11.1 介绍克隆技术的教育意义和普及的重要性11.2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融入克隆技术的知识和伦理讨论11.3 分析克隆技术教育材料和课程的设计11.4 思考克隆技术教育对学生和公众的影响第十二章:克隆技术的社会影响12.1 分析克隆技术对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12.2 探讨克隆技术对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影响12.3 思考克隆技术对人类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影响12.4 讨论克隆技术对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挑战第十三章:克隆技术的国际视角13.1 介绍国际上对克隆技术的法规和政策13.2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克隆技术的立场和态度13.3 分析国际组织在克隆技术监管和合作中的角色13.4 思考全球范围内克隆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第十四章:克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14.1 探讨克隆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14.2 分析克隆技术在跨学科应用中的潜力14.3 思考克隆技术在未来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14.4 讨论克隆技术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克隆技术的综合评估15.1 分析克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综合影响和效益15.2 评估克隆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潜在威胁15.3 探讨克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平衡与妥协15.4 思考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克隆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是学习本教案的基础,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直观的学习和理解。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838e5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0.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
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
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
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
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第一部分:什≤1mi≥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1、克隆是什么(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英文名“Clone”(克隆)。
②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793d7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d.png)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思考问题。
(1)、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速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原因。
3、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生物学术语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两栖(qī):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动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乳腺细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动物乳房内分泌乳汁的细胞。
促性腺素:用于诱发排卵的激素类物质。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通用语专业语一分为二胚胎相安无事囊胚永无止境两栖切实可行脊椎濒临绝种促性腺素悲喜交集胰蛋白酶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课文最后一节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为什么要严肃地考虑?含义指什么?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疑点学习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686a7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b.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克隆技术的背景和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4.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小组合作(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2)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7.课堂作业(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学生在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和说明方法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课堂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保证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1.《奇妙的克隆》2.课文结构:(1)克隆技术的概念(2)克隆技术的特点(3)克隆技术的应用(4)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3.课文语言特色:(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生动形象的语言(3)科学性的表述4.课文知识点:(1)克隆技术的原理(2)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3)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六、优秀教案《奇妙的克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2bc76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e.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克隆技术。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 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伦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1. 克隆技术的概念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3. 克隆技术的突破性成果第2课:克隆技术的应用1. 生物科学研究2. 医学领域3. 农业领域4. 克隆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第3课:克隆技术的原理1.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2. 克隆技术的操作步骤3. 克隆技术的难点和关键点第4课:克隆技术的争议和伦理问题1. 克隆技术的生物伦理问题2. 克隆技术的法律监管3. 我国对克隆技术的立场和政策第5课: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1. 克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3.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结合多媒体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克隆技术应用的理解。
3. 课后实践:观察学生对克隆技术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
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争议和伦理问题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2. 多媒体课件:克隆技术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3340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6.png)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一、设境导入出示图片“多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大家知道这是一只什么羊吗?它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关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这只羊密切相关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识的课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课文(采用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以及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1、读一读:快速阅读课文,注意字词。
2、想一想:⑴我们知道了世上有一只克隆羊,读过课文之后你知道多利是怎么来的吗?(ppt)补充多利的命运的资料。
⑴在克隆羊诞生之前,科学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哪些研究?⑴文章在这部分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3、议一议:⑴出示图片“试管婴儿”,奇妙的克隆的图片/试管婴孩的产生(ppt)试管婴儿属于克隆技术吗?为什么?⑴克隆人──祸兮,福兮?4、说一说:⑴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克隆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能否请同学们向老师介绍一下克隆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大致情况?奇妙的克隆的图片/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ppt⑴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⑴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克隆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克隆是一项复杂而高深的生物技术,作者谈家桢为什么能够把高深的生物技术介绍的简洁、明了?试举例说明(同学自由发言,主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⑴说说自己身边的克隆。
三、延伸作业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e4f4e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8.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6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积累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并借本文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紧要关头用猴毛变猴导入。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约3000字,要求5分钟读完,这是略读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内容上是筛选本文的主要信息: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阅读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的一种方式。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教师提供补充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并解释专业语和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8dfc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e.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奇妙的克隆教案奇妙的克隆教案1《奇妙的克隆》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
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
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
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二、展示查找的资料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探究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二、继续学习课文㈠克隆的科技成果1、分组自学。
自学要求: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7166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9.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
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1、跨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
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
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二、步入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二)整体感知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970d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1.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克隆的神秘面纱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定义、原理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克隆的定义、克隆技术的原理、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教案章节:二、克隆的奇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克隆生物的案例。
2.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克隆生物的案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克隆生物的案例,了解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教案章节:三、克隆与伦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和争议。
3.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克隆技术的争议。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案章节:四、克隆技术的利与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4.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的优点、克隆技术的缺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克隆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全面了解克隆技术的影响。
教案章节:五、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
5.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的发展趋势、克隆技术的未来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教案章节:六、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潜在价值。
6.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在治疗疾病、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6.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医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
教案章节:七、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教学内容:克隆技术在农业中繁育优良品种、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应用。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1e1b7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5.png)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2. 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克隆相关资料、图片3. 教师备课笔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克隆技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克隆技术有什么了解?有哪些疑问?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克隆技术被称为“奇妙”?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有哪些?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动物、克隆植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化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器官、克隆食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cacd7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5.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92a25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0.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奇妙的克隆》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学习其精神。
4、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问题的思考。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囊(náng) 繁(fán)衍(yǎn) 蟾(chán)蜍(chú) 鳞(lín)片(piàn) 脊(jǐ)椎(zhuī) 两(liǎng)栖(qī) 濒(bīn)临(lín) 克隆胚胎相安无事永无止境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解,板书如下:克隆——无性繁殖的生物技术举例、引用、作诠释体现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克隆鲫鱼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贡献两栖类科学追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哺乳类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注意,学生只要认真去找出了的,就给予鼓励,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谈看法。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1014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5.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克隆技术的概念,解释克隆技术的含义。
2. 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克隆技术是什么?2.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3. 学生分享对克隆技术的了解和看法。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
2. 解释克隆技术中涉及到的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原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的过程。
2. 学生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克隆技术原理的理解。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克隆技术应用的利弊和潜在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器官、克隆作物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应用的利弊和潜在问题。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对克隆技术应用的看法和评价。
第四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2. 培养学生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动物克隆等。
2. 分析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和不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的道德争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和不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新课导入
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
先……也叫‘克隆’。
)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
(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作业布置】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
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1)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2)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
体会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
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
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
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4)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作业布置】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