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我国乡村治安治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乡村治安治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良好的治安是乡村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被广泛关注、重视并得到有效治理,但在广大乡村地区,治安问题成为近年困扰并阻碍其发展的新情况,乡村社会的治安治理矛盾日渐凸显。
在此背景下,关注乡村治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探索解决乡村治安治理难题的出路,对于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安、社会治理、法治化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总体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治安秩序从总体上来看,也保持了基本稳定。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倾斜政策,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社会治安同样保持了持续稳定。
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暴力犯罪、侵财犯罪等恶性刑事案件频发高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公安机关农村治安工作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把惩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作为治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势基本稳定,各地公安机关能够紧紧围绕“平安乡村”的总目标,大力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控制,深入整治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有力的安全保障。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犯罪,铲除了一批乡霸、村霸,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基层治安治理的基础工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
(三)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比较高农村社会治安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发展的民生工程。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农民的治安需求与治安期望值在不断提高,相对于农村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短缺的现状,比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更需要安全感。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社会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同时乡村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
在此背景下,本文契合党中央会议精神,以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及我国乡村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破解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治理;多元主体1引言回顾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乡村治理的主体以及其关系时刻处于调整变化中。
当前,多个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实践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考验。
2困境分析2.1政府职能定位偏差乡村振兴和治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协调配合。
因此,需要有权威主体对乡村治理进行“掌舵”,这个主体就是政府。
但实践中,政府往往对自己定位和治理角色存在认知偏差,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现象,尤其是存在行政权和自治权的冲突与矛盾较为凸出。
第一,政府存在“越位”现象。
村两委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末梢,名义上是独立于乡镇政府的自治组织,但实践中需要承接乡镇政府的任务以及各种指标考评,因此容易衍生出“唯上不唯下”问题,某种程度上造成村干部行政化,压制了村民自治的弹性空间。
第二,政府存在“缺位”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传统乡邻熟人社会在逐渐被瓦解,社会结构转型及人际关系发生变革的结果就是乡村需求多样化、利益复杂化。
而政府在现代乡村治理框架中,治理理念转变不到位、内部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其在制度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搭建治理平台等方面存在“缺位”。
2.2村两委间关系紧张1998年《村民委员会》正式实施,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应运而生,村两委协力处理乡村事务过程中,两者间的摩擦和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第一,村党支部大包大揽、村委会形同虚设。
村党支部拥有深厚的权力基础,同时又掌管着多项资源的分配权。
而村民委员会,表面上看是由村民选举产生,权力来自村民自治权的赋予,有着天然合法地位,但权力行使存在阻力。
实际工作中,党对乡村事务的领导,使得村委会难以提出反对意见,当村委会无法代表村民利益、表达诉求时,就可能丧失村民的信任感,打击村民参与乡村事务与治理的积极性。
乡村治理困境的生成与消解: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

乡村治理困境的生成与消解: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如何有效解决乡村治理困境,促进乡村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错配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治理困境的生成与消解。
一、乡村治理困境的生成资源错配是导致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错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资源不合理地流向城市,导致乡村资源的匮乏。
这种情况导致了乡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乡村的资源配置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资源重复配置、资源浪费等,这些现象都导致了资源的错配问题。
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低效的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利用机制,乡村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现象。
由于农村地区的缺乏人才和技术,也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低效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从而使得乡村治理困境生成。
针对资源错配导致的乡村治理困境,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和资源利用提升,以实现乡村治理困境的消解。
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进行合理的优化。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城市的资源向农村倾斜。
比如在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以确保乡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应该强化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引导和管理,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进行提升和优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力度,以帮助农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应该建立健全的资源利用机制,鼓励农村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乡村治理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
应该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自治的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三、结语资源错配是导致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解决了资源错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乡村治理困境。
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困难、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以及依法治村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以及强化依法治村监督机制。
展望未来,应当注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解决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地区、依法治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层治理体系、监督机制、乡村振兴。
1. 引言1.1 现状分析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地区依法治村的问题。
农村地区依法治村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题。
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土地流转不畅、产权不明确等问题,这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甚至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的现象。
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基层治理机构薄弱,村民自治意识不强,导致了村级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依法治村监督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腐败问题频发。
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的问题严峻且复杂,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1.2 问题意义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题、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依法治村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的实施。
深入研究和解决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农村地区依法治村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流转的困难,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村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村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村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基层组织形式的村庄,在社会变革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1.资源匮乏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由于要兼顾人口分布较为广泛的情况,很多偏远山区仍然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这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和交流方面都受到了限制。
2.人才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前往城市发展而离开了农村。
这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并给村庄带来了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等问题。
3.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产业。
对于那些没有具备特色资源优势或传统产业衰退的地区来说,发展新的收入来源和产业链非常困难。
4.农村治理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信息不畅等特点,农村的治理形式和机制相对滞后。
不同地区的基层组织能力、领导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各异,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
5.文化传承和保护困境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文化面临着消亡、变异以及丧失根基的风险。
语言、习俗、传统技艺等都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应对当前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村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并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重点改善交通状况,修建道路、铁路等便利群众出行;完善电力供应系统,确保每个家庭有稳定可靠的电源;加快网络覆盖,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2.推动人才回流建立健全的农村人才政策,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引导高校毕业生、城市人才回归农村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3.拓宽农村经济产业链研究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入新的产业或服务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优化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强化组织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摘要: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如果乡村治理现代化不足,直接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行。
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措施,提高乡村治理质量。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改进措施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人口流动及农村社会阶层变化,这一形势下乡村治理呈现新趋势,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原有乡村治理结构不能适应乡村社会新发展与变革。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困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1.1 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性乡村治理的合理格局就是多元主体参与,这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尚未形成“多元”格局。
乡村基层政府处于转变职能、合理放权的阶段,当与其他治理主体相比依旧处于“一家独大”的情况。
如,乡镇政府依旧习惯掌控各项管理工作,将村委会作为下级,对乡村存在过度行政政治控制与公共产品资源控制的情况,干涉村委会正常工作运行,消耗大量资源,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1]。
1.2 制度体制的不匹配现代乡村治理需要推进多元治理机制建设,这些机制要与基本制度、体制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过度依赖制度的路径,造成各项机制实际运行时存在问题:如,缺少资金及人才回流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群众利益回应机制不完善等,这些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很好衔接基本制度与体制,直接制约到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制度与体制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2、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措施2.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管理,在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保证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基层党员管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严格落实“三严”、“三实”思想,推行廉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2XIANGCUN KEJI 2021年10月(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黄振生(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方针,也是推进乡村整体治理的新方略。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更要凝聚全党全社会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此,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以期创新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9-12-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1]。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要想实现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方主体联动。
下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探究如何创新农村治理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努力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力图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
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农村治理占有突出地位,要想快速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的基层工作,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工作能力,同时巩固基层政权,打造高素质的农村治理队伍,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全面落实。
通过一些治理措施和手段创建有公信力的基层政府和使人民群众有发言权的和谐农村环境。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2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
中国法治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合法化,以维护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本文在分析基层治理的基本路径和基层法治的具体步骤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的新对策与新思路,为法治国家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1 基层法治的内涵所谓基层治理,是县级行政区域内的行政管理,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坚持推进法治,严格执法,公平公正。
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农村法治下的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得到了深刻调整,城乡基层治理日趋复杂。
不断增加的治理任务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合法化的进程,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是现代法治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取代传统管理机制的过程。
这个过程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抗,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传统的人治社会发展现代法治将面临巨大困境,故目前中国基层法治建设与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2.1 农村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首先,立法存在缺陷。
基层法治治理的前提是有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和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
立法缺陷所带来的的必然结果是行政的恣意妄为和权利的缺乏保护,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立法冲突,上下位法之间,不同法律部门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
其次,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不强。
现行法律法规的部分规定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未及时“改革和废除”。
在一些基本法和一线法之间,在法律法规和实施规则之间,在原则规定和具体措施之间,比如与农业、农村、农民休戚相关的领域仍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
由于党内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职责分配不规范。
2.2 农村基层主体行政服务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政府的治理思想,治理方式,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实际冲突和矛盾等方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探析摘要: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各地农村均打响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攻坚战。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今,农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生态宜居的早日实现,因此需要积极探究有效对策。
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其次剖析了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所处的困境,最后探讨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对策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1.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农民、农村企业、农村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其中,政府、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村企业作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治理首要责任。
但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靠政府推动,政府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决策者、生态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制定者和监督者,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模式——“绿色GDP”模式。
相比之下,农村企业和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十分有限。
农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许多农村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甚至逃避环境保护责任,乡村环保公益组织不健全。
这就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共同体意识淡薄,无法构建多元共治、良性合作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1.2城乡二元结构首先,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政策更加注重城市。
近几年,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或者比较宏观,或者更倾向于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相对较少,且覆盖面较窄,具有较为分散、不够系统等缺点,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资金投入普遍向城市倾斜,导致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差距越来越大。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政府和农民自治组织等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过程。
乡村治理法治化,就是要求乡村治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实践中,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法制观念不足乡村地区的居民多以农民为主,其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不高。
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农民还存在对法律的误解和忽视,对于法治化的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法制观念的不足,农村的一些管理行为容易偏离法治轨道,导致治理活动不够法治化。
二、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在乡村地区,由于人员素质和经验水平的不足,加之地方政府的资源投入有限,导致乡村地区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在执行法律法规时存在履职不力、执行不力的问题,导致法治化困境。
三、观念落后影响法治化乡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群众对权威和地方习俗的依赖性强,往往容易出现以习俗为依归的“乡愁法治”,法治观念薄弱,法治观念不足,导致法治化的困境。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法治化的进程。
基础设施的滞后将不利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推进,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五、乡村人才荒乡村地区的法治化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撑,但目前乡村地区的人才缺口严重,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这直接影响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在当前的形势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应当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法律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地区的法治化水平。
还需要通过改革乡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困境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自治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主要所在地。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问题一直是一个关键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从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1. 农业生产低效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农业生产组织分散,单一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品种单一、技术落后,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2. 农业资源匮乏由于过分追求快速经济发展,很多地区的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资源短缺使得传统农业难以为继。
3. 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较低,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不足、低收入、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4. 人口老龄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民流动,农村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普遍流向城市,农村地区人口高龄化率高,这使得农村的就业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对策1. 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结构优化是发挥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优势的必要步骤。
政府应加大经济投入,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农业科技的提升、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2. 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为了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城里农村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政策,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同时,应推进农村电商模式、农村就业开发和扶贫工作,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3. 加强农村人口管理加强农村人口管理是提高农村社会运行水平和加快农村发展的必要措施。
加强社会共治、残业、就业创业支持,同时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对老年人和儿童的抚养进行特别关照,促进农村地区建立乡村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规范化治理机制,引导农村发展道路、农民也能进行转型升级的改革。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I A O Y U GXI A N G CU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摘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
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
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
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
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
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一)农村人口“空心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XIANGCUN KEJI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赵 霞
(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甘肃 张掖 734099) [摘 要] 乡村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社会关系,还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乡村社 会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实现乡村振兴,要不断加强与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为农村 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 机制及治理组织等方面。对此,需要树立共治理念,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完善治理机制,为乡村社会 治理提供动力;消除组织惰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组织活力,促进社会治理服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1)35-28-3
能及时弥补相关机制缺陷,将难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 平与能力。
1.2.1 人员流动机制失衡。长期以来,城乡存在二 元结构,城乡区域在工作收入、基础设施及发展空间等 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背景使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 而农村人口密度过疏会使社会联结逐步解体。加之乡村 人口分布较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并 引发更多矛盾与问题。
1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1.1 治理理念有待更新 虽然 1998 年我国政府就已提出社会治理理念,并同步 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管理逐渐转向社会治理。但在此 过程中,因为长期受到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影响,乡村社会 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过程更加漫长,并体现出以下3大问题。 一是过度看重权力意志而忽视群众观念。在乡村社会治理 中,部分基层干部更加看重权力运用,以期通过权力行使对 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加以解决,但忽视了群众参与 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影响了整体治理效能。二是过于看重 行为管理而缺乏服务意识。目前,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治 理工作仍沿用族群方式、宗族方式、家庭方式等传统方式, 部分基层干部还非常看重上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看法,比 较追求外在“面子”而忽视“里子”建设,缺乏强烈的群众 服务意识,尚未建立起“寓服务于治理”相关理念,直接影 响治理作用的发挥。三是存在强烈的规程意识而缺乏创新 意识[1]。部分基层干部自身业务水平偏低,平时不够关注 学习,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速度慢,理解程度浅,实际工 作中习惯使用老办法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出现上述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基层干部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阻碍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1.2 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若不
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背景概述国内研究现状数字乡村指的是在数字经济社会重大发展的背景下,其最主要的载体是农村信息网络,然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有效驱动推进,最后逐步完成对农村社会生产流程、管理流程和农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化,从而加速并重新构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管理的全新经济形式。
在数字乡村场景下,个体、群体或组织都可通过互联网社会交往获取信息资源、表达利益要求,为其采取行动、带来改变提供可能。
应该说,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管理信息化新的推动力和引航仪。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保护会产生积极影响。
做好数字乡村治理工作,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富足社区的根本措施,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主渠道,是现代化农村的迫切希望。
但是,由于当下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仍然是传统农村,城市要素流转不通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人口教育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仍然凸显,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与阻碍还没有完全去除。
因此,唯有走出统筹城乡之道,使数字动能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实际的价值作用,才能推动实现传统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外研究现状印度印度农业人口占据印度全国总人口的某某%以上,但城乡在生产、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很大。
为提高农村居民生存质量,印度政府利用“农村综合发展计划”为农村科技服务、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职业培训、乡村医疗保健、农村文化教育等农村服务领域提供补贴和信贷。
英国“建设城乡一体治理”是英格兰乡村文化保存委员会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理念。
目前,英格兰农村按照城市统筹管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系统和服务,进行城乡管理数字化发展。
从某某某某年开始,英国从信息能力建设、政务电子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层面,先后制订和实施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
对比之下,我国乡村治理存在总体性思路缺乏、治理工作碎片化、治理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保障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创新路径

三农论坛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期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万鸣川(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我国农村社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社区治理一直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尽管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我国的农村社区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农村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是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巩固农村基层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社区治理成效的总结和分析,深入讨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从而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政府职能1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成效1.1 农村社区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农村社区经济蓬勃发展。
传统农村社区的低效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现代化农业是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许多农村社区一改往日粗放型耕种方式,向集约节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为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壮大了农业实体的力量,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农业的巨大进步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致富的多元化发展,过去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副产品,而当前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农村居民不再只依靠土地生活,这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部分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积极建设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一体化发展,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综合竞争力[1]。
部分农村社区不仅积极发展农业,而且积极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
部分农村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下基层扎根农村,专业性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农村贡献青春和力量,只有人才才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一、存在的问题1.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低水平、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品牌。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尤其是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足,许多优秀的农村人才难以留住,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
4.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乡村干部存在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1.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一些政策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和村民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农民的需求和意愿重视不够,导致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4.教育水平落后。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分析现有问题以及对策措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一、农村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治理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部分基层政府组织能力不足。
其次,农村社会大而杂,相关部门职能分散,沟通协调存在困难。
此外,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为应对上述问题,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创新。
首先,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基层政府的职能配置和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群众满意度。
同时,要鼓励村民自治,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
三、建设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治理的挑战,需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提供更多服务。
市场主体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农村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农村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同时,鼓励农民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购买农产品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例如,可以逐步推行差异化管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法治农村建设法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农村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农村司法资源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法治水平。
七、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导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却面临着不少现实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并提供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文】一、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1.人才不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
相对于城市,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又无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2.资源不足: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而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财政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3.信息不对称:乡村治理决策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乡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技术等信息的获取与理解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
4.利益冲突: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大问题。
农民对土地权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追求不一致,导致难以形成共识。
二、对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大对乡村治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治理专业人才。
通过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村,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精英人士,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乡村,引导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增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资源支持。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利用,挖掘乡村资源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治理振兴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乡村治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碎片化的困境,需要整体性的救治策略来提升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综合性。
本文将从碎片化困境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探讨整体性救治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碎片化困境的成因及其影响1.成因分析乡村治理工作碎片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制度体系不健全。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由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导致了各种制度之间的碎片化,并且各种规章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不足。
这会使得乡村治理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碎片化问题。
(2)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不清。
在一些地方,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导致了乡村治理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工作交叉等问题,使得工作成果无法形成整体性。
(3)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乡村治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碎片化配置。
2.影响分析乡村治理工作碎片化不仅会降低乡村治理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整体形象。
碎片化的乡村治理工作导致了各项工作的不协调性,使得各项工作成果无法形成整体性。
碎片化的乡村治理工作会降低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公信力,影响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形象。
碎片化的乡村治理工作还会降低乡村治理工作的整体效益,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整体性救治策略的重要性1.提升工作效率。
整体性的救治策略可以帮助乡村治理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良性循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成果。
2.增强社会形象。
通过整体性的救治策略,可以增强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加政府的社会认可度。
3.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整体性的救治策略还可以帮助乡村治理工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通过加大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乡村治理工作的整体性,增强乡村治理体系的协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俊博
来源:《乡村科技》2019年第19期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农”问题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乡村治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
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9-08-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
而乡村的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1]。
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
1.1 乡村精英严重外流,乡村治理人才缺失
村民是乡村治理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村中的年轻人大多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
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即年纪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还在农村坚守着。
一方面,对于乡村治理而言,基层干部的素质是影响乡村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村中的领导干部由于年纪普遍偏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局限,使其在乡村治理方面滞后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村民领导干部队伍老龄化也造成了基层干部的后备资源短缺,一些农村籍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大多不会回到农村,因此,村民干部队伍急需补充新鲜力量。
总之,治理人才的外流是造成乡村治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1.2 基层党建相对薄弱,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松散
党员队伍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但是,目前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却远远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党员来源渠道受限,部分党员自身能
力有限。
由于村中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程度比较高,这就导致了可供发展党员的对象稀少,因此村中党员大多数是当地农民出身。
部分农民党员受到学历水平、知识结构等自身条件的限制,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限。
而且党员干部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所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很难对乡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深刻的分析和认识。
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即以领导者的姿态管理广大村民,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这就造成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不足和对广大村民的号召力不够,严重削弱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权威。
1.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乡村自治管理水平低下
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中,农民通过民主选举选择村中负责人是村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选举的过程中,村中一些大家族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干扰村民选举,更严重的会采取贿赂选民、拉拢选票的方式来操纵村民的换届选举。
这使得一部分村民不能充分行使选举权,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两委”在进行决策时,部分农村宗族势力会处处维护本家族利益,这就使得一些决策不能充分反映民意,群众敢怒不敢言,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严重影响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1.4 法律服务体系薄弱,乡村治理法制化水平有限
乡村的法制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乡村治理有相关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大都是从宏观意义上把握的,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而且部分领域的乡村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农村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村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村民的法治理念仍非常淡薄。
与此同时,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由于意志不够坚定,缺乏相关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种人情大于法律的观念,在金钱面前失去了自我,导致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2 加强我国乡村治理的政策性建议
2.1 吸引社会各界人才,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因此,吸引人才是各级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首先,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先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对于乡村具体情况的认识比较深刻,有助于抓住乡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曾经接受过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视野,有助于迅速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适当降低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标准,不断为农村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2]。
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的干部能深入基层发挥自身能力,能通过基层的工作锻炼和提升自身,更可以增强他们对群众的感情,提升治
理基层、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夯实基础。
最后,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为其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那些先进的治理经验。
与此同时,通过财政拨款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从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留住那些坚守在一线的基层乡村干部。
2.2 规范基层群众的政治生活,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大村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徑。
因此,为了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一方面要保障民主选举的有效进行。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村民实现自己管理自己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保证选举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与此同时,应不断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民主选举在阳光下进行,从而积极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另一方面在进行民主决策时要依托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充分保障和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3]。
2.3 完善基层法律体系,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而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也必然要坚持法治的理念。
乡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石。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需要法治的强力保障。
一方面,要健全基层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制度,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提升农民的法制素养,努力培养一支懂法爱民的工作队伍,提高基层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对广大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性法律服务,引导广大农民运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和诉求,从而提升乡村整体的法制化水平[4]。
2.4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此,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理念。
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能为乡村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从而真正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因此,要充分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当今时代变化的新需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5]。
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新时代的村规、家规、家风、家训,以乡规民约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和村容整洁,营造积极、有为、向上的村民精神面貌,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袁金辉,汤蕤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3):133-138.
[2]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02(002).
[3]王丰.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17-23.
[4]杨谦,孔维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論学科研究,2018(4):83-95.
[5]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