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方案(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73d5f0c31b765ce050814a4.png)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湖北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
为抢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黄金机遇,加快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鄂西圈包括襄阳、宜昌、十堰、荆州、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5年圈域常住人口2730.88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7%和69%。
“十二五”时期,鄂西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5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23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3%,比“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圈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2∶49.7∶33.1调整为2015年的14∶52.7∶33.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24元和12193元,年均增长16.3%和17.9%,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发展条件优化。
“十二五”期间,圈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95亿元,年均增长25.8%,占全省投资总额的39.7%。
圈域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高速公路系统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15公里,占全省的55.1%。
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182.4公里(含长江),占全省的72.3%。
武西高铁武汉至十堰段己开工建设,郑万高铁湖北段建设稳步推进。
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襄阳机场分别建成通航、试航或提档升级。
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优化。
宜昌—恩施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武当山—太极湖等十大旅游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为旅游区提档升级提供了保障。
鄂西圈:一个成功的范例
![鄂西圈:一个成功的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845d22bb68a98271fefaa4.png)
一个成功战略的范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党校讲座底稿)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徐新桥博士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口占一半,但财政收入只占两成多一点的鄂西圈,经过一个特殊的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3年多来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增5个5A级景区,单项投资过百亿元的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增加4倍多,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提高了4.32个百分点,人均GDP比启动时的3年前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19位(同期中国上升11位,湖北上升15位)。
一、鄂西圈基本情况(2009年)2009年版图面积占全省的68.77%,人口占全省的48.23%。
GDP为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4.97亿元,只占全省的22.70%。
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28元,比全省均值少392.9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比全省均值少2829元。
二、鄂西圈人均收入在国内外的地位依据IMF2010年4月发布的数据,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人均收入(以GDP计):最高卢森堡104512 USD/人,第9位美国46381 USD/人,日本17位39731 USD/人,最低布隆迪163 USD/人。
中国3678USD/人,位列第100位。
尽管经济总量“十二五”开始将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湖北3289.93 USD/人,对应介于位列第103 位的Cape Verde 佛得角(3445 USD/人)和104 位的Turkmenistan 土库曼斯坦(3242 USD/人)之间。
2009年,鄂西圈人均生产总值18303.11元,以当年年底人民币兑换美元价格6.8:1计算,约合2191.63 USD,对应介于位列第119 位的Indonesia印尼(2329 USD/人)和120位的Iraq伊拉克(2108USD/人)之间。
如果作为一个国家来比,鄂西圈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科学的规划 美好的蓝图——许克振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的规划 美好的蓝图——许克振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0b0aee3551810a6f52486cd.png)
在 反 复 调研 、讨 论 ,听取 各 方 意 见 的基 础 上 , 《 体 总
规 划 》 的 制定 主要 建 立 在 4个 基 点 之上 :一 是 “ 动 行
纲领 ” ,即省 委 、省政 府 决定 的行 动计 划 ,要 求 可 操作
性强 :二是 “ 国家 典 范 ” 目的是 提高 发 展层 次 ;三是 ,
机 遇 .实 现 鄂 西 圈 与 武汉 城 市 圈 、长 江 经 济带 呼应 动的 “ 一带 两 圈 ”发 展新 格 局 。
次 会 议 上 ,领 导 小 组 组 长 、省 长李 鸿 忠评 价 《 体 总 规划 》 定位 “ 有 气 魄 ” “ 照 这样 一 个 规划 ,用 五 很 , 按 年 到 十年 时 间去 投 资 、建 设 ,鄂 西 地 区 将 发 生 翻 天 覆
鄂 西 圈 近 期 目标
到 2 1 0 2年 , 圈 域 生 产 总 值 力 争 达 到 60 0 0亿元 , 占全 省 3 %以上 : 圈域 G P年 8 D
生 物 物种 多样 、 自然 资 源 丰 富 、生 态 赋存 优 越 ,是 鄂 西
圈 突 出 的特 色 和亮 点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理 所 当然 成 为鄂 西 圈建 设 的重 要前 提 。
许 克 振 说 , 《 体 规 划 》 已经 确 定 了 鄂 西 圈 的 总
来 定 位 。那 就 是 中华 民 族 可 以 永 续 利 用 的 洁 净 水 资 与 清 洁 能 源供 给 基 地 , 民族 民间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区
“ 市场 运作 ” ,核 心 是 可经 营性 ;四是 “ 际视 野 ” 国 ,即
地 的变 化 。 ” 对 于这 一 评 价 .许 克 振 感 到 十 分 欣 慰 。他 介 绍 ,
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129页
![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129页](https://img.taocdn.com/s3/m/4a66693f102de2bd97058823.png)
{旅游行业管理}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129页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00九年六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宪生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组长:李春明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田承忠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湖北省副省长成员:卢焱群许克振彭军林志慧徐佑林李德炳张学锋张达华潘细汉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组长:李德炳省建设厅厅长副组长:张学锋省建设厅副厅长彭军省发改委副主任陈新武省国土厅副厅长徐佑林省交通厅副厅长郭志高省水利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吕文艳省环保局副局长刘晓洪省林业局副局长潘细汉省旅游局副局长成员:李斌徐新桥刘宪明黄平李红邱实徐玉红房小牧严圣华胡海燕赵威叶小平敖鹰蒋红翠常贤波苗欣徐文学李庆国丁欣荣王林余志中童建新目录前言1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2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2(一)主要法律法规2(二)主要行政文件2(三)主要规划依据3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3(一)规划范围3(二)规划期限3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3(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3(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4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5第一节圈域概况5(一)自然地理概况5(二)社会经济概况6第二节资源特征7(一)森林资源7(二)动植物资源8(三)水资源8(四)农业资源9(五)矿产资源9(六)文化旅游资源9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10(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10(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11(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11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2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18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18第二节规划目标19(一)总体目标19(二)阶段目标19第三节规划任务20第四节控制指标21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24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24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25(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6(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8(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9(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1(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2(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4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35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38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38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42(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42(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43(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44(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45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8(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9(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50(三)旅游服务50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51(一)“一江两山”区51(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54(三)荆楚文化旅游区55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58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58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60(二)森林资源保护61(三)森林生态修复62(四)生态景观林建设63(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63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3(一)生态农业布局64(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65(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65(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6(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66(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67(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67第四节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68(一)生态城市建设68(二)生态镇(乡)建设71(三)生态村庄建设75(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78第五节污染控制工程79(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79(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80(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81(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82(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82第六节国土保护与整治83(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83(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84(三)地质灾害防治85(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85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86(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86(二)防洪减灾工程87(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87(四)水土保持工程87(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87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88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一)主要道路网界定89(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90(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90(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1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一)主要航道界定93(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93(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4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96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96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96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97(一)生态林业建设97(二)生态农业建设97(三)生态家园建设98(四)污染控制工程98(五)国土整治工程99(六)生态水利工程99第九章规划实施100第一节规划实施效益100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101(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101(二)组织保障103(三)资金保障104(四)科技保障107(五)全民参与保障108(六)监管能力保障109第三节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110附表112前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把鄂西建设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试论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试论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fc8df6befe4733687f21aa86.png)
试论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目前,荆州尽管把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主题,但从整体来看,荆州文化旅游尚处于后发位置,只有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方能后发制胜。
本文站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视角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分析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标签:楚文化荆州旅游资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引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指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8个市(州、林区)组成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域。
荆州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东南部,地处“两湖平原”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腹地,东临武汉,南接湖南岳阳,西邻宜昌、“长江三峡”,北靠荆门、襄阳,是一个天然的旅游集散地。
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的美誉。
目前,荆州尽管把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主题,但从整体来看,荆州文化旅游尚处于后发位置,只有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方能后发制胜。
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荆州自身实际和圈内外旅游发展整体态势,对荆州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
本文站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视角下,试分析“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二、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概述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显示,纪南城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晚期的楚国都城,先后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历时441年,也是楚国繁荣和鼎盛时期的首都。
在荆州城区,楚文化遗产主要有纪南城遗址、熊家冢楚墓、荆州博物馆、海子湖、江渎宫、八岭山楚墓群、孙叔敖墓、樊姬冢;在石首,主要有石首市博物馆、范蠡墓等;在监利,主要有程集古镇、伍子胥故里。
此外,除著名的熊家冢楚墓外,还有一大批楚人墓葬正在发现和考古发掘,如雨台山楚墓、九店楚墓、天星观楚墓、马山一号楚墓、包山楚墓、郭店一号楚墓等。
1. 纪南城遗址公园楚纪南故城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其城址位于今荆州城区5公里处,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
2015_1_11荆州市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2015_1_11荆州市城乡统筹规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8e0bd71203d8ce2f00662397.png)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三章城乡体系规划 (3)第四章城乡用地规划 (6)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 (7)第六章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7)第七章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8)第八章规划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10)第九章城乡旅游规划 (11)第十章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第十一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3)第十二章城乡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规划 (14)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5)第十四章农村社区引导 (20)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21)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22)第十七章规划实施 (23)第十八章附则 (2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协调荆州市城市规划区城乡发展,制定《荆州市城乡统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为荆州市市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即规划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2个镇(郢城镇、纪南镇、马山镇、八岭山镇、川店镇、李埠镇、弥市镇、观音垱镇、岑河镇、锣场镇、关沮镇),3个农场管理区(太湖农场、菱湖农场、沙市农场),1个原种场(岑河原种场),面积为1576平方公里。
第三条凡在本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循本规划的有关条文。
第四条本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
第五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3、《镇规划标准》;4、《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5、《湖北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6、《湖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8、《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9、《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10、《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1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2、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13、《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六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1、近期:2012~2015年;2、中期:2016-2020年;2、远期:2021~2030年。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https://img.taocdn.com/s3/m/a69609bc1a37f111f1855bfa.png)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2011-11-10《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时间:2011-11-10 7:21:54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对指导十堰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至规划期末,规划确定的城市主要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为抓住新世纪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十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制定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突出十堰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实现十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3条规划依据本规划基本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3)《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6)《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7)《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8)《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9)《十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十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1)国家和湖北省其他相关法规和规范第4条规划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
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https://img.taocdn.com/s3/m/3ef15ec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5.png)
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无
【期刊名称】《政策》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
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抓紧推进,在全省形成“两圈”互动、“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总页数】1页(P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品牌构建及整合视觉推广策略 [J], 夏远升;谭利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构建手法 [J], 郭华;肖衡林;王红英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J], 胡孝平;马勇;史万震
4.从两大主体的角色定位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机制构建 [J], 陈小丽
5.从两大主体的角色定位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机制构建 [J], 陈小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暨环“一江两山”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暨环“一江两山”项目建设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7f5b158702d276a200292e6b.png)
建设生态景观做大旅游产业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2010年3月31日)尊敬的李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神农架是“一江两山”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
自省委省政府启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来,神农架林区按照省委省政府、鄂西圈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在鄂西圈各市州和周边县市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突出重点,破解难题,不断夯实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一)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以机构建设为重点,加强综合协调。
成立了由林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和10多个单位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同时,领导小组还设立交通、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三个专项工作组,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兼任工作组长,明确了分工和工作职责。
二是以规划编制为重点,理清发展思路。
按照鄂西圈办的要求,我们于2009年3月启动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神农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紧紧围绕交通、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的核心内容,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高立意、大手笔,以“保护优先、和谐发展”为原则,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生态功能,营造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品牌带动、交通先行、区域合作、旅游扶贫等战略措施,促进我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在市场开发方面,提炼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宣传促销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理念和营销理念。
三是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做大旅游产业。
为进一步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林区政府于2009年3月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组建了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接管了原神农架旅游集团公司资产,并与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天生桥景区开展了股份制合作。
通过资源整合工作的全面实施,我区旅游资源从一盘“大菜”转变为一桌“盛宴”,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大资源、大投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大发展”的新格局。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e6bdb1b0b4c2e3f572763a4.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鄂政发[2012]56号【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06.27【实施日期】2012.06.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12]56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27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引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0年户籍人口2972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8%和6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区域总体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入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政策支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现状一、资源基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及关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新路,发挥后发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资源丰富。
鄂西圈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结合部的生态走廊,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多种,约占全国的19%;有野生珍稀动物120多种,约占全国的32%;有林地面积约68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约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41.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03ad2c4a58da0116c174936.png)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意图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着力开展国家批准的鄂东地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时,运用后现代理念,激活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协调组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既是湖北从长远谋划区域统筹协调,创造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湖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
目录(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背景(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情况(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内涵(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思路(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原则(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领导讲话(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实施情况(八)鄂西生态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九)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业绩(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建设(十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场主体(十二)鄂西圈管理机构(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背景(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情况(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内涵(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思路(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原则(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领导讲话(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实施情况(八)鄂西生态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九)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业绩(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建设(十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场主体(十二)鄂西圈管理机构展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及交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及交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01db76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1.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及交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9(000)016
【摘要】<正>鄂政发[2009]36号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
【总页数】1页(P1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智能图控系统建设规划(2013—2015)宁夏回族自治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规划(2013-2015)的通知 [J], ;
2.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的通知 [J], ;;
3.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J], ;;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规划纲要的通知 [J], ;
5.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首桃花山旅游规划
![石首桃花山旅游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ac15019227916888486d71c.png)
第01条规划目的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名胜区是湖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桃花山风景名胜区处于“湖北长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被纳入江汉平原山水休闲旅游和长江旅游观光带序列。
为全面发挥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保护风景资源,加强风景区管理的科学性,统筹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02条规划范围桃花山风景名胜区北抵长江与监利县隔江相望,西与调关镇接壤,南接湖南省华容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112°48′、北纬29°35′~29°44′,南北长23km,东西宽5km,总面积99.75km2。
第0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颁布;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颁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19日颁布;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月8日颁布;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颁布;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颁布;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颁布;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11月19日颁布,1996年6月29日修正;1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颁布;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颁布;13)《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474号令通过;1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原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发布;15)《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原建设部建城字1992年11月16日第812号文发布;16)《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原建设部1995年3月建城[1995]159号发布;17)《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年8月2日建规[2002]204号;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1995年3月30日国办发(1995)23号颁布;19)《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原建设部一九九四年三月四日发布;2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报告的通知》,1992年9月3号国办发(1992)50号颁布;21)《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原建设部1993 年12 月20 日发布;22)《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原建设部1994 年11月1日发布;23)《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1997 年5月7日发布;24)《关于加强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6]10号,湖北省政府办公厅2006年2月;25)《关于组织开展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年综合整治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鄂建函[2009]20号,湖北省建设厅2009年2月6日;2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送审稿),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月;27)《荆州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荆州市旅游局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8月8日;28)《石首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石首市旅游局2005年10月12日;29)《石首市桃花山镇总体规划(2001-2020)》,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石首市桃花山镇人民政府2001年6月;30)《石首市桃花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8月;31)其它有关法规、规范和现状基础资料。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74a63e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9.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27•【字号】鄂政发[2012]56号•【施行日期】2012.06.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12]56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27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引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0年户籍人口2972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8%和6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区域总体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入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政策支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现状一、资源基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及关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新路,发挥后发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资源丰富。
鄂西圈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结合部的生态走廊,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多种,约占全国的19%;有野生珍稀动物120多种,约占全国的32%;有林地面积约68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约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41.3%。
2020年(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
![2020年(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https://img.taocdn.com/s3/m/d9f76746d15abe23492f4d10.png)
(旅游行业)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00九年六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宪生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组长:李春明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田承忠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湖北省副省长成员:卢焱群许克振彭军林志慧徐佑林李德炳张学锋张达华潘细汉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组长:李德炳省建设厅厅长副组长:张学锋省建设厅副厅长彭军省发改委副主任陈新武省国土厅副厅长徐佑林省交通厅副厅长郭志高省水利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吕文艳省环保局副局长刘晓洪省林业局副局长潘细汉省旅游局副局长成员:李斌徐新桥刘宪明黄平李红邱实徐玉红房小牧严圣华胡海燕赵威叶小平敖鹰蒋红翠常贤波苗欣徐文学李庆国丁欣荣王林余志中童建新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2)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2)(一)主要法律法规 (2)(二)主要行政文件 (2)(三)主要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3)(一)规划范围 (3)(二)规划期限 (3)(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4)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5)第一节圈域概况 (5)(一)自然地理概况 (5)(二)社会经济概况 (6)第二节资源特征 (7)(一)森林资源 (7)(二)动植物资源 (8)(三)水资源 (8)(四)农业资源 (9)(五)矿产资源 (9)(六)文化旅游资源 (9)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10)(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10)(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1)(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1)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2)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8)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8)(一)总体目标 (19)(二)阶段目标 (19)第三节规划任务 (20)第四节控制指标 (21)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4)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 (24)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 (25)(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6)(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9)(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2)(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4)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 (35)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8)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8)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2)(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2)(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3)(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4)(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5)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9)(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50)(三)旅游服务 (50)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1)(一)“一江两山”区 (51)(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4)(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5)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8)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8)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60)(二)森林资源保护 (61)(三)森林生态修复 (62)(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3)(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3)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3)(一)生态农业布局 (64)(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5)(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5)(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6)(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66)(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67)(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67)第四节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 (68)(一)生态城市建设 (68)(二)生态镇(乡)建设 (71)(三)生态村庄建设 (75)(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 (78)第五节污染控制工程 (79)(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79)(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80)(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 (81)(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82)(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 (82)第六节国土保护与整治 (83)(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 (83)(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 (84)(三)地质灾害防治 (85)(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 (85)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 (86)(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86)(二)防洪减灾工程 (87)(四)水土保持工程 (87)(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 (87)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 (88)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9)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9)(一)主要道路网界定 (89)(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 (90)(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 (90)(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1)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93)(一)主要航道界定 (93)(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 (93)(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93)(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4)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 (96)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 (96)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 (96)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 (97)(一)生态林业建设 (97)(二)生态农业建设 (97)(四)污染控制工程 (98)(五)国土整治工程 (99)(六)生态水利工程 (99)第九章规划实施 (100)第一节规划实施效益 (100)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 (101)(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 (101)(二)组织保障 (103)(三)资金保障 (104)(四)科技保障 (107)(五)全民参与保障 (108)(六)监管能力保障 (109)第三节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 (110)附表 (112)前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把鄂西建设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征求意见稿)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九年三月前言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在科学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汇聚全省各个行业和鄂西圈8市(州、林区)的意见和建议编制而成。
其基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凸显圈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强调创新思维,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经营性。
《规划》所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指由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规划面积127848平方公里。
《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20年,以2007年为规划期基年,划分为近期(2009—2012年)和远期(2013—2020年)两个阶段。
《规划》中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外,均为基年即2007年数据。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体系 (1)二、指导思想 (1)三、基本原则 (1)四、总体思路 (2)五、发展目标 (3)六、核心战略 (5)七、空间布局 (5)八、技术路线 (6)第二章发展现状 (8)一、圈域概况 (8)二、资源状况 (7)三、交通状况 (11)四、产业状况 (11)五、社会发展状况 (13)六、SWOT分析 (14)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8)一、基本目标 (18)二、空间布局 (19)三、主要任务 (20)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3)一、基本目标 (23)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24)三、生态环境保护 (29)四、生态环境建设 (34)五、生态产业发展 (38)第五章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40)一、基本目标 (40)二、发展模式 (41)三、资源分析 (41)四、空间布局 (45)五、建设任务 (46)六、发展途径 (57)第六章产业经济发展 (61)一、基本目标 (61)二、主要任务 (61)三、产业布局 (64)四、发展重点 (65)五、区域产业协调 (67)六、发展途径 (71)第七章风险管理和控制 (77)一、基本目标 (77)二、主要任务 (77)三、风险判断 (77)四、管理与保障措施 (80)第八章综合效益预期 (82)一、经济效益 (82)二、生态环境效益 (83)三、社会效益 (84)第九章支撑体系 (85)一、政策制度设计 (85)二、体制机制创新 (87)三、人才培养使用 (89)四、实施步骤安排 (91)五、组织领导保障 (93)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体系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三个专项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鄂西圈8个市(州、林区)根据省级规划分别制定的实施规划;第三级为项目规划,即由项目开发主体编制的具体项目建设规划。
本规划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江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确立鄂西圈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的战略新定位,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三、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统筹协调和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
(三)改革体制,创新机制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鄂西圈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筹资融资等发展难题,解决制约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四)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依据资源禀赋确立发展定位,培植特色产业和特色景区,打造特色民族文艺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资源共享,开放合作扩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与武汉城市圈的融合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开发格局。
(六)保护优先,和谐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总体思路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确立鄂西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思路。
根据鄂西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富存的初始条件,在宏观战略上确立后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主导性地位,以后现代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后现代化,融后现代化发展道路与现代化发展模式于一体,在大力推进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同时,促使鄂西圈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提升。
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圈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向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转变,从局部创新到区域综合集成创新转变,从以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升鄂西圈生产力形态。
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确立鄂西圈的内生增长发展模式,将内生增长方式建立在圈域生态、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生态、文化和其他产业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实践内生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
在实施步骤上突出“交通先行”战略和“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同时借助于周边省市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五、发展目标(一)近期目标到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的38%以上;圈域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以上。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鄂西圈GDP比重的5%。
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旅游经济增长,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2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8%,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远期目标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
到2020年,力争将鄂西圈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观赏、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集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使鄂西地区经济更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
鄂西圈人民更加富裕,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区域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进入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六、核心战略(一)“和谐共生”战略坚持“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整合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统筹圈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圈内共生、圈际互融、圈外互动,形成圈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
(二)“交通先行”战略优先建设圈域快速高效的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圈域旅游目的地的连接通道,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骨架体系,奠定鄂西圈的发展基础。
(三)“绿色主导”战略以“绿色”为圈域产业集聚焦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兴的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环保节能型工业和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延伸“绿色”产品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使鄂西圈依托“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品牌引领”战略充分发挥鄂西圈比较优势,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优先打造“一江两山”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实现鄂西圈由资源品牌向产品品牌、个体品牌向品牌集约的转化。
七、空间布局在凸现“一江两山”的基础上,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为“双核三区四带六轴”。
“双核”:由宜昌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组成。
“三区”:由“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板块、荆荆襄随文化旅游板块、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板块形成的三大旅游区域。
“四带”:由十襄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宜恩神特色生态产业带形成的四大产业发展带。
“六轴”:由“三纵三横”交通骨架,形成六条主轴线,即:随州-京山-潜江-监利-(岳阳)线、襄樊-荆门-荆州线、十堰-宜昌-恩施线为“三纵”;(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线、(武汉)-荆门-兴山—(重庆)线、(武汉)-荆州-宜昌-恩施线为“三横”,由六轴连接双核三区四带,构成鄂西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格局。
八、技术路线在对鄂西圈资源禀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加强鄂西圈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鄂西圈资源要素的流动性,把握、发挥和进一步拓展鄂西圈的比较优势,推动鄂西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根据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比照下差异化战略定位,确立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现有其他优势产业为中心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调整圈域产业布局,促进圈域分工和专业化,优化圈域生态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通过圈内互动和圈际互融,推进各种产业要素在圈域聚集,从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型发展路径,实现鄂西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