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地震工程地质分析.
第七章-3 水库地震
7· 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诱发地震, 诸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 道的崩塌,以及人工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都能引起 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这类地震活动统称为诱 发地震( induced earthquake )。 其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该区的地质条件、地应力状态 和有待释放的应变能积累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也 与工程行为是否改变了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 态密切相关。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在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水 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活动。
4.2(1971.12)4.6(1972.11) 4.3(1972.11)4.1(1975.3) 4.1(1975.12)4.1(1976.9)
地震频率与水位高度正 相关,但地震活动性明显的 滞后于高水位,一般3-6个 月。 震中集中分布于以坝为 中心的25km为半径的范围内, 且以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最 为密集
一般说来诱发地震的震级比较小,震源深度比 较浅,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范围也比较小。 但是水库诱发地震也曾经多次造成破坏性后果,更 有甚者,水库诱发地震还经常威胁着水库大坝的安 全,甚至可能酿成远比地震直接破坏更为严重的次 生地质灾害,因此对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应 予以高度重视。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发现于本世纪30年代。最早 发现于希腊的马拉松水库.伴随该水库蓄水、1931 年库区就产生了频繁的地震活动。此后,发现有相 当一部分水库蓄水过程中伴随有水库诱发地震现象。
2.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 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地震(坝高105m,总库容 115(139)亿立米,最大地震震级(烈度) 6.1(Ⅷ), 1962年3月19日发生的6.1 级地震)造成的破坏最 为严重,数百人在地震中丧生,成千人受伤,坝体 建筑和发电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电站停止运 转,以致造成区域性的工业瘫痪。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2.6岩溶与土洞 2.7 地震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7 地 震
汶川县震前震后对比 记住这曾经美好平静的小城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7.1 地震及其产生的原因 岩 石 圈
内力作用 超过岩石 承受限度 内能释放 地面震动 破裂 地震波 (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岩石释放的能 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 围内岩石震动的地质现象,称为地震。 岩石震动的地质现象 围内岩石震动的地质现象,称为地震。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6.1 岩 溶
二、岩溶的形成条件
1.岩体 岩体可溶 岩体透水 3.水在岩体中的活动 一方面溶蚀岩体, 一方面溶蚀岩体, 一方面冲刷岩体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水质 含有一定量的 侵蚀性CO 侵蚀性 2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2.6.2 土洞与潜蚀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6.1 岩 溶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6.1 岩 溶
石林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6.1 岩溶 武 隆 天 生 三 桥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第2章
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6.1 岩 溶 武隆天生三桥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波动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地质工程专业中,研究地震与灾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地震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的发生主要受构造运动、地壳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地震监测和预测是地震与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如地震仪、地震台网以及地震波传播理论等,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用于地震预测,但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三、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振动荷载、土体动力特性以及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
研究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地震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地震灾害防治策略和技术,可以通过抑制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和环境中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防治经验,为地震与灾害防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六、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研究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策略和技术,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和灾后恢复速度,减轻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震与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专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以及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等方面,可以为地震与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在地震灾害防治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希望以上内容为您的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参考和启示,祝您在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震地质特征分析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震地质特征分析地质勘察报告是为了评估地质条件,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中,地震地质特征是地质勘察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地质勘察报告中地震地质特征的分析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地震地质特征分析方法地震地质特征分析是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释,进而得出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等指标的评估。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1. 地震地质资料的收集:收集有关地震地质资料,如历史地震事件、地震震中分布、地震活动性等。
2. 地震地质过程分析:针对区域内的地震地质过程进行分析,如构造活动性、断层特征等。
3. 地震烈度评估:通过对地震前后现状的对比,评估地震烈度等级。
二、地震地质特征的意义地震地质特征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地质特征可以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地质特征评估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烈度,从而合理确定工程的抗震设计参数。
2. 地质灾害评估:地震地质特征分析还有助于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如滑坡、地面沉降等,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地质资源开发:地震地质特征分析也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石油、天然气等地质资源勘探。
三、地震地质特征案例分析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地震地质特征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其分析方法和应用意义。
案例:某城市地震地质特征分析在某城市地质勘察报告中,地震地质特征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地质资料收集:收集了该地区近百年来的历史地震事件,包括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
2. 地震地质过程分析:通过对地震地质过程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存在多条活动断裂带,并且活动频率较高。
3. 地震烈度评估:通过与历史地震事件相结合,评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并将其用于工程抗震设计。
该地震地质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城市地区存在较高的地震活动性,并且地震烈度等级较高。
这为该城市的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抗震要求,也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摘要:边坡稳定性是边坡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工程地质定性分析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岩质高边坡工程分析更有其特殊价值。
过去对于地震边坡的研究很少从工程地质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地震边坡稳定性研究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中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边坡地震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包括拟定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实验法、概率分析法,继而分析了地震情况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边坡的破坏形式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地震边坡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震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方法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243-021 引言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触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其破坏性举世罕见。
地震发生后,引起了很多学者对于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的关注。
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场地条件、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防御情况等。
随着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的深入,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也成了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岩土工程界学者关注的难题之一。
如图1是研究地震后在水平地震力和耦合地震作用下岩土体受到的破坏情况。
2 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2.1拟静力法拟静力法因应用简便而得到大量应用,至今仍备受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拟静力法实质上是将地震震动的作用简化为水平、竖直方向的恒定加速度作用,将所产生的地震震动作用作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拟静荷载因子。
这种方法实质上所采用的方法是由静力稳定分析方法拓展而来的,只是更加简便。
工程师在使用拟静力法时,最关心的莫过于地震震动系数选取。
seed总结了常用的三种确定地震震动系数的方法:①经验值的使用;②刚体反应分析法;③采用粘弹性反应分析法。
seed认为不断地采用这些经验数值就会造成它是权威设计标准的假象,意在指出这些地震震动系数的选取缺乏可靠的科学基础。
拟静力法简单实用,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
工程地质学_第7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
发育条件:断裂带岩性、结构联结较弱;空隙水压力、地热
高异常,有效应力低、软化;断层形态平直,锁固能力低。一
般无震发生,有时可伴有小震。
典型的蠕滑断层的滑动速率:阿尔卑斯断层系5cm/a 圣安德列斯断层蠕滑段3cm/a
日本典型活断层0.3-0.6mm/a
鲜水河断裂蠕滑段18mm/a
逆断型活断层
在我国逆冲型活断层主要发育于西部地区。
受印度板块年速率约6cm的NNE向俯冲的推挤,自
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逆冲推覆断层,天山南
侧,天山北侧逆冲推覆断层等几个长达数百公里 走向近东西的逆冲型活断层,青藏断块东界的北 段,则有走向北东的龙门山逆掩推覆断层;所有 这些断层都是活动性强烈的发震断层。
地震
Cypress Freeway Structure, Oakland — Loma Prieta Earthquake, 1989
San Andreas Fault crossing the Carrizo Plain, North of Santa Barbara
San Andreas Fault offsetting streams On the Carrizo Plain
走向滑动型活断层
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所以两者之间的最大剪应力面,
亦即此类断层的断层面,近于直立,因之其地表出露线也就最 为平直;常表现为极窄的直线形断崖。主要是断层面两侧相对 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 这种活断层的威胁。如断层与坝轴线小角度斜交,由于断层错 动而造成的心墙拉开宽度可以相当大。有名的走向滑动型活断 层有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摘 要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把边坡分为 2 大类 7 亚类 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 坏形式 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 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
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对于不同的边坡类型 导致边坡动力失稳的主导因素也
Qi Shengwen1 Wu Faquan1 Liu Chunling2 Ding Yanhui 3
(1Key Lab of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China Aerogeophysics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Beijing
(3Seismological Bureau of Beijing Beijing 100080
100083 China)
China)
Abstrac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ability of slope under earthquake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force. The slop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nd seven subgroups and their possible failure modes under dynamic force a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induced slope instability is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seismic inertia force and building up of excess-static pore pressure are two reasons to induce instability of slope. For different slopes the predominant factor inducing failure will be different. Plastic flow failure is mainly induced by building up of excess-static pore pressure. Rock fall and toppling failure are mainly caused by seismic inertia force. Slide failure is induced by building up of excess-static pore pressure combined with seismic inertia force in general.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earthquake slope stability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即土体表层某一部分土粒在垂直土层的渗透水流作用下全部浮动和流走。
【渗透变形 渗透破坏】
由于潜蚀使得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发生移动而被渗流携走,从而引起岩土的结构变松,强度降降低,甚至整体发生破坏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称之为渗透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
【屈服强度】
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
【长期强度】
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岩体中即开始出现局部破裂,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
【残余强度】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
【蠕变】
在应力恒定的情况下岩体变形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
【构造应力】
地壳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变异应力】
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残余应力】
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应力集中】
通常将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震级】
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
【烈度】
是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其定义为“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破坏程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对于一次地震而言,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震中点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岩体卸荷带】
斜坡中经卸荷回弹而松弛、并含有与之有关的表生结构面的那部分岩体。
地震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影响
地震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对地质勘探与开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地质勘探与开发各方面的具体影响,并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地震对地质勘探的影响地震对地质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的结构信息。
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这些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可以为地质勘探人员提供岩石分布、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等重要信息。
利用地震波测量,地质勘探人员可以推测地壳的构成、地下水分布等,从而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其次,地震还能够提供地质勘探目标的发现和定位。
地震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地震波的面状扩散。
地震勘探人员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可以确定潜在的油气储层、矿产矿体等地质勘探目标的位置和范围,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最后,地震还能够提供地质构造演化的信息。
地震是地质构造活动的表现,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历史。
地质勘探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地震的频率、震源与断层的关系等,推测地壳运动的规律,为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依据。
二、地震对地质开发的影响地震对地质开发也有一系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对地质开发造成破坏。
地震会引起地表破裂、滑坡、崩塌等现象,破坏地下工程和地表设施。
地震对地质开发带来的破坏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地质开发的进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其次,地震可能改变地下水位和水质,对地质开发的水资源利用造成影响。
地震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破坏水源和水井。
地震还可能造成地下水质的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污染或变质,给地质开发中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地震对地质开发目标的评估和开发过程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震活动的频繁与否,以及地震活动的强度,都对地质开发目标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质勘探人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开发过程的安全性。
地质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分析
地质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分析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体内的传播规律,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勘探技术。
在地质学领域中,地震勘探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震勘探的技术原理、应用领域、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在解决地质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I.技术原理地震勘探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构造和沉积物体。
地震波通常是一种横波或纵波,其传播速度与地下介质的密度、弹性和孔隙度等因素有关。
当地震波从不同的地层或岩石体中穿过时,它们会发生折射或反射,这些现象可以被监测仪器记录下来。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勘探人员可以得出区域特定深度范围内,地下结构的信息。
II.应用领域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基础设施建设、过程性地质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是一种关键的勘探技术,因为增加油气勘探成功率和地下油气体积是石油公司的首要目标。
地震勘探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隧道和桥梁的建设中,地震勘探可以确定地下沉降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III. 优缺点地震勘探具有高分辨率、覆盖范围广、非破坏性、不受深度限制等优点。
因此,它经常可以及时、准确地确定地下构造,洞悉地下情况。
但是,地震勘探和其他勘探技术相比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成本较高、数据处理成本高、所得的图像有一些模糊等。
不过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算法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IV.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地震勘探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油气勘探领域,地震勘探能够越来越精确地预测油气区域,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同时,在环境监测与地下水资源调查领域中,地震勘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重点也将更多地放在算法优化和自动化处理方面,以进一步提高勘探效率。
V.意义和价值在地质学领域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勘探技术,为极限地探知地壳内部的构造及变形效应提供了视窗,并为地质学研究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分析是指对地质条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评价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指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将从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资料分析等方面,介绍工程地质分析的原理。
地质调查是工程地质分析的第一步,它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实地观察和资料搜集,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
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地震活动性等因素,以便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特征。
同时,还需要对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出、地震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地质勘探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采用地球物理探测、钻探等技术手段,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在进行地质勘探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地质资料。
地质勘探的结果将为工程地质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评价地下地质条件,识别地质隐患,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资料分析是工程地质分析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对已有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地下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地质资料分析时,需要结合地质勘探结果,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因素,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还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出、地震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以上所述的内容外,工程地质分析还需要考虑工程的特殊要求,如地下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的地质特点和地质问题。
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指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资料分析等手段,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评价地下地质风险,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工程地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1. 有关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基本概念 1)自重应力(gravitational stress) 2) 构造应力(tectonic stress) *活动的(active tectonic stress): 地壳内现代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体变形破裂的应力,即 狭义的地应力;
1. 有关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几个基本问题
(2)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类型 地壳岩体内的三向应力状态,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潜在走向滑动型”应力状态 σ2近于垂直、σ1和σ3近于水平作用。 *地壳岩体内最大剪应力作用面 -与最大主压应力 σ1成约45º -φ/2左右 交角的陡立面; *岩体破坏 – 必然是沿该走向的陡倾角断裂发生 走向剪切错动。
(4) 震级、烈度 1)震级
震级是由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李希特-古登堡定义:
M log A
■
■ ■
计算近震(震中距⊿<1000km)用体波震级ML:
计算远震(震中距⊿>1000km)用面波震级MS: 震级以面波震级为标准,用MS 或 M 表示。
体波震级与面波震级换算:
M S 1.13M L 1.08
研究结果
-- 虽然是定性的,但因能够反映区域性或趋势性规律,对工程 活动的规划选点、可行性研究(工程活动的战略布局),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定量评价不可或缺的基础。
绪
论
(2)工程地质分析的明确目的是为工程活动服务。
因此,必然要求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量评价,为工程设计提供
必要的参数或定量数据。 即在阐明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力学-数
面波传播速度比体波慢。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分析1.以房屋建筑为例,说明勘察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适用手段。
答:勘察阶段是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的,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初勘阶段、详勘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适用的手段为:可研阶段-评价区域稳定性、场地适宜性,进行场地方案比选;手段-测绘+物探+钻探。
初勘阶段-评价场地稳定性、确定总平面布置、论证不良地质现象和防治方案;多用勘探(物探、钻探)和室内、少量原位测试方法。
详勘阶段-评价地基稳定性、提供地基设计参数;勘探(钻探、坑探)+原位测试。
2.工程地质钻探有那些技术要求,作简要分析。
答:控制回次进尺;岩心采取率;孔中实验;取土要求。
控制回次进尺,准确划分地层,岩土鉴别分类、描述,每钻进1~2m提钻;岩心采取率应达到80%以上,破碎带应不小于60%,采取相应技术、设备措施以满足技术要求;按要求进行孔中实验(水文:测水位、水温、冲洗液耗量,按要求分层止水等);取土要求:按要求的深度取样,保持土样原状(含水量、结构),为此可考虑地层特点采用相应技术或设备措施。
3.分析制约建筑物基础砌置深度的地质因素。
答:制约建筑物基础砌置深度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季节性冻土深度等三方面。
首先根据地层岩土的性质确定持力层;结合建筑物使用要求与地基持力层条件调整基础埋深;置于地下水位以下、最大季节冻深以上较有利。
4.试分析桩基类型选择与施工条件的关系。
答:选桩型时考虑施工条件主要对预制桩和灌注桩,考虑两点:技术可行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选预制桩,要考虑保证桩基质量的前提下,桩穿过的各土层打入的可能性,同时考虑环境是否允许打桩产生的噪声;当打(压)入有困难或环境因素不允许打桩噪声,则选择灌注桩,采用灌注桩要考虑成孔质量问题,是否会产生缩孔、流沙及各种原因导致孔底残土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 分析冲积平原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答题要点:该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能答出2个以上问题,并能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即可。
《地震工程学》课件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分析
国内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影响范围。
国外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地震事件,如日本阪神地震、美国洛杉矶地震等,对比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抗震 措施。
地震工程实践与经验总结
03
地震工程学的应用与实践
地震工程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工程学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 设计和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阻尼器 等,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性能和效果在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建筑结 构的抗震提供了有力支持。
抗震设计实践
介绍国内外在建筑、桥梁 、道路等工程领域的抗震 设计实践,总结抗震设计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抗震加固实践
介绍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 加固的工程实例,分析抗 震加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应急救援实践
总结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 援经验,介绍救援队伍的 组织、救援装备和救援技 术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案例分析与实践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
通过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的分析,总结地震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和 抗震加固提供参考。
思考
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以减少地震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感谢观看
THANKS
展
当前地震工程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02
03
地震预测的难度
地震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 定性和复杂性,准确预测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强度仍是一个科学难题。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学根底试题及答案精选1)地震(earthquake):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2)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涉及到的范围; 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4)软流圈:按板块构造的理论,在坚硬岩石圈之下的上地幔物质处于塑流状态; 5)活动断裂的锁固段或互锁段:活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枝点和错列点;6)震源参数: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一些特征量或震源物理过程的一些物理量 7)弹性回跳:当断层突然错动时,断层两侧是向相反方向产生相对位移8)粘滑(stick slip)断裂面两盘这种因摩擦力而粘结然后又突然滑动而释放应力的过程9)地震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
释放出来的能量愈大,那么震级愈大。
10)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制约。
11) 卓越周期T0: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一种岩土体总是以某一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
1)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此外,还有因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核爆炸等导致的诱发地震。
11)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3)破坏性地震在地球上是有规律地沿一定深度集中分布在特定的部位,总体呈带状展布。
可以划分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及大陆裂谷系地震带四大地震活动带。
4)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全世界大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带上。
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5)强烈地震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介质条件,构造条件和构造应力场条件。
6)根据介质断裂特征和构造应力状态的不同,可将地震分为四类:单一主震型、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7)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两种。
地震小区划的工程地质_地震工程准则及实例分析
第20卷增刊2006年11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 ources Envir on ment&EngineeringVol120T otal No163文章编号:1671-1211(2006)S1-0601-07地震小区划的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准则及实例分析Ο范士凯(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院中汉岩土工程公司,湖北武汉 430064)摘 要:本文以工程地质研究为主线,在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前提下,以地质条件的基本要素———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岩相组合为基础,建立地层岩相及其波速特征概化的地质模型,并进行工程地质区段划分,进而做地震反应分析并得出地面运动特征和地震反应谱,同时以地貌———地层岩相组合判断砂土液化及其它地震效应的分布。
这套工作程序和方法就是地震小区划的“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准则”。
文中还以“焦作———鹤壁矿区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及小区划”为例,具体说明了这一准则的可行性。
关键词:区域稳定;地貌;年代;岩相和波速特征;地质———波速模型;地震反应谱中图分类号:P642;P315.9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多年来,在进行地震区划研究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地质环境和地震效应的相关性研究方面。
越来越多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地震反应和地震小区划的调查研究,并得出工程地质和地震工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及相互作用的新观点,因此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地震工程地质学随之诞生。
本文提出了地震区划的简易地震工程地质学区划准则,并给出一些解释。
1 地震小区划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学中区域稳定性评价服务于工程建设。
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地壳的区域稳定性,特别是地震活动性及预测工程使用年限内(通常为100年)的地表沉降、倾斜及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为了确保各种工程建筑物在未来地震及可能的震中位置能抵抗地震破坏,需要制订一个抗震规划,给出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的震动和最大震级,而不是预测地震发生时间。
因为区域稳定性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地震活动性,因此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构造情况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要应用于区域稳定性的研究中。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地质分析方法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与其地质分析方法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与其地质分析方法由于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损坏力,无论是对人们的财产还是生命都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关注。
地震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属于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对于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积极展开地震荷载对边坡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性的研究与探讨。
1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1.1地质背景地质背景因素对边坡的稳定影响较大,良好的地质背景可确保在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
地质背景主要包含边坡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与大地区域性大断裂的状况,边坡稳定性受到区域性的大断裂影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由于断裂带对一定的地震波动起到屏蔽作用,减轻地震作用强度;②由于强震源一般都发生在区域性大断裂带,加之断裂带的岩体具有较高的破碎程度,继而降低边坡自稳能力。
同时,边坡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也取决于边坡所在位置,与震源处于断裂带不同侧的边坡受到的地震作用低。
因此,在选择工程施工地址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位于断裂带之上的边坡,避免由于断裂带而降低边坡稳定性。
1.2结构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存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岩体结构受到地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岩体类型常见结构有块状、碎裂、层状、散体、向前以与层状碎裂。
其中块状结构的岩体由于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一般不会受到强烈的地震作用的影响;即使受到地震作用时发生的失稳破坏性也较小;而散体结构的边坡会受到地震的较大影响,会导致大规模滑坡、流滑的发生。
1.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其影响表现包括边坡高度与坡度两个方面。
边坡坡形直接影响到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坡形可分为凹坡、凸坡以与直线坡3种。
经过大量的震后实践总结发现,直线坡不易发生滑坡与崩塌,而凹坡与凸坡则较易发生崩塌与滑坡。
1.4水文地质条件边坡的稳定性受到水温地质条件的影响通常是在地下水位埋深与边坡地下水的补、排条件方面。
当地下水埋深较小时,如果受到地震的作用,孔隙水压力就会增强,继而累积效应的产生便会导致边坡发生永久位移,当位移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会造成边坡的严重失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防
第一节 1 地震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或震中区).同时, 地面上受破坏最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理论上震中区和 极震区是相同的,实际上由于地表局部地质条件的影响, 极震区不一定是震中区.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 称为震中距.—般用字母⊿表示.它可用线距离表示,也 可用地心所张的角来表示.
(2)按震源深度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60km的天然地震称为浅震, 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60---300km 之间的地震称为中 源地震. 深 源 地 震 : 震 源 深 度 大 于 300km 的 地 震 称 为 深 源 地 震.目前巳记录到的震源深度有700km深的地震。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 为地震波。波传播时所经的路径称为地震射线. 地震烈度、烈度表、等震线; 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 种量度,称为烈度,通常用字母/表示。按烈度值的大小 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我国使用12度烈表.将地面上等 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第二节 地震危险性分析 1 潜在震源的划分 活断层法 有些地区断层外露,历次地震集中于板块边界或断层上, 可采用此法。 (1)点源:历史地震集中在某小区域内,但又无明显的 断层存在。火山地震就是这类震源的例子。 (2)线源:构造结构显露于地表,而历史地震又集中在 已知断层周围。 (3)面源:历史地震发生在某一区域,但与该地区的已 知断层或构造结构无明显相关,或者该地区分布很多小 断层 (4)背景源:其它一些零星历史地震,和任何断层构造 毫不相关,则可把除上述三种震源以外的地区作为背景 源。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 量度,通常用字母 M 表示.它是反映 — 次地震从震源中释 放出来的能量多少.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 或称震源 区 ) .理论上将震源看成一个点 ( 图 10 . 1 . 1) ,而实际上 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作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 离称为震源深度,—般用字母h表示.
破裂长度与震级关系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都采用统计关系,但有的用地震断层长度;有的用余 震区的最大尺度,有的用破坏区的轴线长度等,统计关系 如下
M s a ln L b
式中a,b为统计系数
5 计算地震对场地的影响 如前所述,通常用峰值加速度ap来表征地震对场地的影 响。在这一步骤中,要综合前述信息,给出场地周围各 震源的影响下,场地内出现不同峰值加速度ap的平均年 发生率或重现期;需要计算场地在使用期内超过某峰值 加速度a的概率(危险率);对较大区域,还需作出给定 危险率条件下的等
N(mi)为大于等于震级mi的地震数;α ,β 为回归常数;
3 地震动衰减规律 地震时震源产生的地震动,以体波和面波形式向外传播,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运动强度逐渐衰减。目前地震衰减 规律大多数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回归的经验方法。
在衰减规律中有直接用地震动参数(主要是峰值加速度 ap,也有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的),也有用烈度 Is来表 示的,然后用烈度Is和峰值加速度ap的关系折算 4 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
第三节 场地类别与砂土震动液化
1 场地类别
由于建筑物的种类不一样,抗震的要求也不一样,我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D / 11—89》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将 其划分为如下四类; 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 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国家
下面简单说明一下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成因. 由地幔对流学说导致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地幔对 流说认为:由于地下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下岩石物化性 质的改变,积累了巨大的热能,使物质具有可塑性和流动 性.热物质上升,冷物质下降.热对流必然伴随重力分异, 即重的下降,轻的上升.这样便引起地壳升降、挤压、褶 皱.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缓慢的.由于对流作用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是不连续的,使得构造运动的活跃期和宁静期相间 出现,且宁静期长.这样地幔对板块构造说的发展有促进 作用,使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一些现象.岩石圈(地壳 加上地幔最顶部的刚性固体层 )是由许多漂浮在地幔软流 层之上的板块构成的.上升流造成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圈分 裂;下降流造成碰撞带岩石圈的府冲和消失,使板块不停 地运动着.相邻板块相向而行,互相碰撞。碰撞带就是地 震的源地.
2 地震类型与地震成因 地震类型与地震成因 地震类型
(1)按地震成因分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 震.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喷发、气体爆炸等,引 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如岩溶地形,矿坑下塌 等,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占总数的3%.
构造区法
√
有些地区,由于地震和断层活动惭赃,因而缺少地质 和历史证据。这类地区覆盖层较厚,断层位置难于发现, 美国东部就属于这类地区,这时可用构造区法,在构造区 内地震的活动性是均匀的。由于缺乏资料和没有一个通用 的勾画原则,此时往往综合专家的意见。
2 震级频度的关系 统计震级频度关系的目的是要确定各震源不同大小地震的 平均发生率。目前的主要方法是采用 Gutenberg 和 Richter 公式
(3)按震中距分: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lOO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4)按震级分: 弱震:M<3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
中强震:4.5<M<6的地震.
强震:M≥6的地震。 地震成因 由于全球地震的90%都属于构造地震,所以这里所指的地 震成因就是构造地震成因.关于地震的成因,目前还处于 探索阶段,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如弹性回跳说,粘滑说、 相变说、温度应力说、地幔对流说、地质力学说.各种学 说都从某个角度解释不同类型的地震.近年来,人们把注 意力比较集中于板块构造运动的机制和地震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