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旦《新闻传播学》笔记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834611763231126edb1163.png)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
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
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新闻专业传播学笔记
![新闻专业传播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cdd4f04693daef5ef73d6f.png)
传播学笔记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关于传播学1、传播学的三层含义·在中国“传播”一词出现在1400年前。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史知闻。
”communication的三层含义:·把信息、意见、经验、态度,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交通,即火车、飞机等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相关交通工具。
·指大众媒介,即报纸、广播、网络等。
2、“传播”的定义(1)多种传播的定义·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往的,双向活动的·影响(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通过说服)施加影响,达到说服行为。
·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对定义的理解:·明确了人类传播与自然界的传播区别。
·传播的内容是信息,这信息既包括自然信息,也包括社会信息。
·传播行为既可以是传递行为、也可以是接受行为3、传播的形态:非人类传播人际传播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人类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1)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其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2)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自我传播:相当于“思考”,指出声和不出声的全部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受,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样式。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4、传播(社会传播)的特点:·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如何·角色: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信息:表达不规范人际传播:周期(偶发,没有规律)角色(角色互换、地位平等)反馈(容易、灵活、及时)信息(不规范)组织传播:周期(有一定规律)角色(有规定地位、不一定均等)反馈(较困难、可以实现)信息(有所规范)大众传播:周期(最有规律)角色(角色固定)反馈(更加困难、滞后)信息(最规范)5、传播的功能·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调整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1)传播的正功能A联系与协调B监测社会C教育功能D文化娱乐功能(2)传播的负功能·“麻醉功能”是大众传播最为显著的负功能A剥夺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B降低审美能力和文化标准C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D剥夺人们行动的乐趣和能力(3)传播的其他功能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作为社会的麻醉剂,帮助社会控制D形成刻板印象二、关于传播学·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传播学是一门以“传者”(即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就是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新闻传播学专题笔记摘抄(3篇)
![新闻传播学专题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85afb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8.png)
第1篇一、新闻传播学概述1. 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涉及新闻的采集、编辑、制作、传播、接收等多个环节,旨在揭示新闻传播的本质、特点、规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实践性:新闻传播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和解决方案。
(3)动态性:新闻传播现象不断发展变化,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需不断更新。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1. 新闻要素新闻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
2. 传播要素传播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是构成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新闻传播的规律1. 新闻传播的规律性新闻传播具有客观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新闻传播应遵循客观事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
(2)新闻传播的规律性:新闻传播具有周期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
(3)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新闻传播的规律特点(1)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新闻传播内容具有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重要性等特点。
(2)传播方式的规律性:新闻传播方式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网络传播等,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3)传播效果的规律性:新闻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传播者、受众、媒介、环境等。
四、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1. 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新闻传播具有宣传、舆论引导、监督、服务等功能,对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新闻传播的经济功能新闻传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3. 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新闻传播具有传承、创新、交流、融合等文化功能,对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4. 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新闻传播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民素质等功能。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e5bdf3c5a8102d276a22f49.png)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版本介绍作者: 黄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12-01页数: 351定价: 2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309048346作者介绍男,1954年生。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界评价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
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
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内容概要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
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
本书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
2023年苏州大学真题解析
![2023年苏州大学真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8d0ff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9.png)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23年招收硕士硕士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基础(1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编辑方针【考察重点】考察基本新闻知识点,在书上有明确概念,即将书上概念记住即可,不需要额外扩展。
【答案解析】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传播旳读者、传播内容、风格特色做旳总体设计,是该机构旳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遵照旳准则。
2、黑幕揭发运动【考察重点】既是对新闻史知识旳考察,也是对新闻基本理论旳考察,黑幕揭发运动就是扒粪运动,在书上有明确旳概念。
【答案解析】二十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旳一股揭发丑闻、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运动,也称为“扒粪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旳蔓延,增进了社会旳改革。
3、格伯纳【考察重点】解释人物旳时候要说出这个人是干什么旳,有哪些成就和代表作【答案解析】格伯纳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旳学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数年旳研究旳基础上,提出了涵化理论,这一理论旳关键内容是:传媒文化可以培养,建构受众旳世界观,喊话理论成为有关大众传播旳潜移默化效果旳一种理论。
4媒介控制【考察重点】媒介控制理论旳基础知识点,是书上旳明确概念。
【答案解析】通过某种方式对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包括政府旳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旳控制、受众旳社会监督控制和传媒旳内部控制等。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1 在世界上新闻法旳有多少种分类?【考察重点】考察考生对新闻法律法规旳理解和记忆,书上旳明确内容。
【答案解析】(一)第一种是统一旳新闻法,目前只有俄罗斯制定了这样旳法律,这就是俄罗斯1991年制定旳《俄罗斯联邦有关新闻媒体旳法律》(二)第二种是特殊领域旳新闻媒体法,如美国旳《美国通讯法(1934年)》、澳大利亚旳《广播法(1942年)》等(三)第三种是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括旳有关新闻媒体旳规定,如英国于1952年通过旳《诽谤法》(修订)、美国宪法修正第1条、日本国宪法第21条等(四)第四种是最广义上旳新闻法,即一切波及信息媒体旳法律。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65191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a.png)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传播的定义及特征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分享、接收和理解。
以下是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的详细解释:1. 传播者(Sender):信息的发起者,负责编码信息并将其传递出去。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的目的、意图和知识水平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2. 信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可以传递意义的符号。
信息必须被编码,以便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传递。
3. 媒介(Medium):信息传递的渠道或工具,如空气(口语传播)、纸张(书面传播)、电子信号(数字传播)等。
媒介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果。
4. 受传者(Receiver):信息的接收者,负责解码和理解传播者发出的信息。
受传者的背景、经验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5. 反馈(Feedback):受传者对信息的回应,它返回给传播者,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传播的特征1. 社会性(Sociality):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它存在于人类的所有社会互动中,是连接个体和集体的纽带。
2. 互动性(Interactivity):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涉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传播往往需要双方的参与和响应。
3. 心理性(Psychology):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物理传递,还包括心理层面的交流,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4. 目的性(Purposefulness):传播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教育、娱乐、说服还是其他目的。
5. 文化性(Culturalism):传播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传播活动也会塑造和反映文化特征。
1.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多个层面的研究:1. 传播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传播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26d7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c.png)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传播学》蔡铭泽 详细笔记
![《新闻传播学》蔡铭泽 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50ffaa5ccbff121dc36832f.png)
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横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特殊事业。
“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
凡例:
名词解释部分为考试名词解释题的范围。
带#号部分为可能的考试重点。
2主要理论:
传播过程的单向直线模式(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功能(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文化遗产)拉扎斯菲尔德:
1主要著作:
《人民的选择》2主要理论:
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两级传播”等概念;提出民意测验的方法。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就是信息量。
#信息量的大小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1与事物变动的影响力成正比。
2与事物变动的规模与空间成正比。
3与事物变动的速度成正比。
4与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成反比。
信息的特性:
1可虚拟传递性。
2共享性。
3扩缩性。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新闻都是信息,信息不一定都是新闻。
新闻和信息的区别是,1,概念外延的宽窄不同。
新闻起源:
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早动因,级新闻传播活动是怎么产生的。
新闻来源:
指新闻事实与材料的出处。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名词解释新闻事实:
被人们选取,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客观事实。
#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6169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f671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c.png)
传播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精选全文
![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4f554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4.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题新闻传播史的含义: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提塘小报:提塘官们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又叫“小抄”,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何遇恩邵南山是新闻史上因办报而获罪被杀的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两个人。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年12月于广州。
创办人马礼逊和米怜。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它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蜜蜂华报》葡文,号称中国第一报。
《申报》:美查创办,其中史量才对其进行了改革:九一八前后,史量才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进行了改革,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简答王韬《循环日报》以政论为灵魂《万国公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时务报》是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女学报》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梁启超提出了“耳目喉舌论”,创造了“时务文体”《中国日报》1900年创办于香港。
改良派的报刊:《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革命派报刊:《民报》和《河南》。
苏报案和沈荩案(了解)英敛之与《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
《京话日报》:彭翼仲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首创北京报纸日销量超过万份的纪录。
《时报》戊戌政变后康梁在国内办的第一份报纸。
秋瑾与《中国女报》是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之一。
于右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一脉相承,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之为“竖三民”。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75a4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f.png)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新传读书笔记摘抄(3篇)
![新传读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c61b2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e.png)
第1篇一、《传播学教程》1. 作者:李庆林2. 主要观点:(1)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它包括信息源、信息、传播渠道、传播者和受传者等要素。
(3)传播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性、互动性等特征。
(4)传播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类型。
(5)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摘抄:“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信息源、信息、传播渠道、传播者和受传者等要素,还包括传播的符号、编码、解码、反馈等环节。
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性、互动性等特征。
社会性体现在传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文化性体现在传播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手段;符号性体现在传播是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互动性体现在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
”“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认知效果是指传播对受传者认知结构的影响;情感效果是指传播对受传者情感的影响;行为效果是指传播对受传者行为的影响。
”二、《新闻学概论》1. 作者:李良荣2. 主要观点:(1)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
(3)新闻传播包括新闻采集、新闻编辑、新闻发布、新闻消费等环节。
(4)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5)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敏感、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能力。
摘抄:“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时效性是新闻的活力,接近性是新闻的吸引力,趣味性是新闻的吸引力。
”“新闻传播包括新闻采集、新闻编辑、新闻发布、新闻消费等环节。
新闻采集是新闻传播的基础,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新闻发布是新闻传播的关键,新闻消费是新闻传播的归宿。
2020-2021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b286d27e87101f69e31958b.png)
2020-2021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重庆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1998年,重庆大学成立人文艺术学院,恢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2004年,获得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同年新闻学成为重庆市拟建设重点学科。
新闻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自主设置新闻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初步形成本-硕-博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3项,其中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4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7项;主持重庆市教改课题11项。
一、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招生目录招生院系:新闻学院招生专业: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招生人数:51人,拟推免35人研究方向:01 新闻采编业务02 广播电视新闻03 网络与新媒体05 编辑与出版06 广告与公关07 媒介经营与管理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4 英语二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复试专业课:1、外语听力、口语;2、专业综合笔试、面试。
同等学力等加试科目:1、新闻评论;2、新闻采写。
二、重庆大学考研参考书目334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黄旦浙江大学出版社440 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新闻传播学》董天策等福建人民出版社《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李岩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效的公共关系》(第八版)[美] 卡特李普和森特等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国际新闻采编实务》马胜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清华大学出版社《当代广告学》威廉阿伦斯丁俊杰译,华夏出版社三、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分数线(近三年)四、2018年重庆大学考研真题334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精确新闻学新闻侵权H5新闻Buzzfeed《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二、简答题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媒介生态中新闻价值的看法。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f315386c0b4c2e3f57276361.png)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一、基本信息《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二、作者介绍:黄旦,男,1954年生。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
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
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b0d1b64f27284b73f342502e.png)
三一文库()〔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篇一:新闻传播学专业100种必读书目(专业类)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书目100种(专业类)一、新闻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83。
5.《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1998。
6.《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
7.《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
10.《论自由》,[英]约翰?米尔,商务印书馆,1959。
11.《新闻文存》,徐宝璜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12.《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13.《宏观新闻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新闻传播学》,黄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5.《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6.《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
17.《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新华出版社,1988。
18.《主体与喉舌》,童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9.《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0.《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
21.《当代新闻学》,[法]贝尔纳?瓦耶纳,新华出版社,1986。
22.《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历史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黄旦《新闻传播学》笔记
![黄旦《新闻传播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652d21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e.png)
黄旦《新闻传播学》笔记上编: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什么叫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活动: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社会性)1、新闻传播是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
2、缓慢改变人的社会存在状态,慢慢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并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变化。
二、目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新闻传播态势:1、主观:被动向主动2、客观:内容依据人类要求日趋广阔三、人们之间相互进行:人类,群体,大众第二节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不单独存在,融合于一般社会信息传播活动)1、萌芽状态:半人猿时期或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时期。
传播方式上:未消除类似于动物的痕迹传播内容上:趋于复杂,非动物所能及2、过渡状态:出现了语言,使人类传播发展到一个高潮。
3、成形状态:在有限记载中,经过考证已经发现可确凿无疑称之为新闻传播的东西第三节社会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社会劳动视为新闻传播产生的动力。
一、人类自身传播能力逐渐得到加强1、创造符号:手势、体态;语言;图像、文字。
2、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生产工具和传播工具的合二为一到一分为二(传播工具由依附于生产工具终而独立,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大历史性变化)二、人类对传播的内在需要不断强化和多样化“意识”本身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因而“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总结:新闻传播是应社会物质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传播能力和对新闻传播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和强化,最终使新闻传播从过渡状态中独立出来,并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发展第一节新闻传播诸要素的发展一、传播手段的演变与发展(传递新闻的方式,又称新闻传播工具或媒介)1、口头媒介阶段(1.)优点:方便简单,人人都会亲近生动、易于理解,富有群众性延伸与替代:报纸:口头传播的定型化;广播:扩大化;电视:情景重现于屏幕(2)缺点:出口即逝,难于保存,传不广,不远,不多易受歪曲,新闻信息无法固定,有意无意被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的起源
什么叫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社会性)
新闻传播是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
缓慢改变人的社会存在状态,慢慢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并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变化。
目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
新闻传播态势:1、主观:被动向主动
2、客观:内容依据人类要求日趋广阔
三、人们之间相互进行:人类,群体,大众
第二节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不单独存在,融合于一般社会信息传播活动)
萌芽状态:半人猿时期或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时期。
传播方式上:未消除类似于动物的痕迹
传播内容上:趋于复杂,非动物所能及
过渡状态:出现了语言,使人类传播发展到一个高潮。
成形状态:在有限记载中,经过考证已经发现可确凿无疑称之为新闻传播的东西
第三节社会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社会劳动视为新闻传播产生的动力。
人类自身传播能力逐渐得到加强
创造符号:手势、体态;语言;图像、文字。
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生产工具和传播工具的合二为一到一分为二(传播工具由依附于生产工具终而独立,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大历史性变化)
人类对传播的内在需要不断强化和多样化
“意识”本身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因而“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
总结:新闻传播是应社会物质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传播能力和对新闻传播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和强化,最终使新闻传播从过渡状态中独立出来,并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诸要素的发展
传播手段的演变与发展(传递新闻的方式,又称新闻传播工具或媒介)
口头媒介阶段
优点:方便简单,人人都会
亲近生动、易于理解,富有群众性
延伸与替代:报纸:口头传播的定型化;广播:扩大化;电视:情景重现于屏幕
(2)缺点:出口即逝,难于保存,传不广,不远,不多
易受歪曲,新闻信息无法固定,有意无意被变形。
2、书写媒介阶段(十四五世纪的威尼斯,新闻信,也叫手抄新闻,新闻事业的萌芽)(1)、优点:更稳定、准确,便于复制和保存,传得也比较远
(2)、缺点:书写能力有限,传播速度、空间、数量上都受限
3、印刷媒介阶段(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导致了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8世纪)
特点: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无限延伸
意义:口头传播阶段真正被取代
电子媒介阶段(利用电子技术: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等)
特点:更迅速、更直接、更真实、更生动,也带有更大普遍性
二、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演变与发展
1、人类早期传播,传播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大家都既是传者,又是受者
2、文字的发明和普及,打破了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格局,成为人们的间接传播,从而为进行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条件。
(十五六世纪手抄新闻者是新闻记者的雏形)
3、新闻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伴随印刷新闻的出现而到来,于是,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骤然提高。
新闻事业呼之欲出,专门以传播新闻为业的人也应运而生,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从此得以固定。
三、传播内容的演变与发展(单一到多样,狭窄到广泛)
1、与生产劳动等直接有关的内容自然成为传播的重点。
2、新闻信时期,传播的侧重点开始转到商业的报道。
3、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开通和航海业兴起,联系自然增多,人们逐渐拓展了视野。
新闻报道的内容逐渐增加了社会新闻和外地新闻的比重。
4、在人们需要和社会生活不断丰富两方面的作用下,新闻传播中娱乐性内容自然而然增多。
5、到今天,新闻传播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方面。
第二节新闻传播模式的变化(内在结构及构成这一结构的诸要素间关系)
一、新闻事业产生前的时期(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1、直接的线型传播模式,面对面
2、间接的线型传播模式,文字
作用:巩固特权阶层的政治权益和统治地位
3、多向性的“T”字型传播模式
定义:指一个传播内容或材料可以同时向不同方向的接受者传递。
以封建权力为中心形成两个主流:在统治阶层内横向流动和由封建权力流向被统治阶层
变化:传播者是一群人或一个机构,开始具有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特征
二、新闻事业产生后的时期
1、辐射性传播模式(社会化、大众化)
2、放射性的“小众化”传播模式(“非群体化”)
特点:第一,内容更加专门化。
第二,接收者更为自由、主动、更富选择余地。
第三,传播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接收者的各种需要。
第四,利用“电子报纸”“电视报纸”等新型媒介进行传播的传、收双方,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理解:“小众化”不能视之为大众传播模式的消解与过时,而是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在新的条件下的改革、变异与发展。
因此,目前仍是大众传播时代。
第三章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
第一节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社会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
一、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1、传播者所使用的是专门的新闻媒介
2、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挥,并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二、新闻事业是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
1、传播面是整个社会。
2、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迫使新闻事业必须寻找、采集各种各样的新闻,来适应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人们的需要。
总:新闻事业是指专门的新闻机构及其所从事的开放性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新闻事业产生的基本动力
1、经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使社会中各种关系骤然密切。
2、政治:资产阶级急切要求取得政权,以彻底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他们急需为革命呼叫呐喊的舆论工具。
补:有什么样的内部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外部联系。
社会需要+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
物质技术条件是新闻事业产生的基础
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和整个物质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是成正比的。
新闻事业三大部类:印刷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中心点:不断地改进传播新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雏形状态的新闻刊物对报纸的出现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四、“阶级斗争产物论”和“社会需要产物论”
前者只是空间角度—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来作为新闻事业的唯一或主要成因。
后者只着重时间角度—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解释新闻事业的产生原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专门新闻机构及其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组织特征
结构上:一个以传播流程为结构方式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