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概况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据世界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亿美元, 我国就新疆、青海两省概算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 。
现在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病对人的危害
人感染布病后非常痛苦、疼痛难忍,布鲁氏菌可侵犯全身的各个 脏器,造成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由于布病反复发作,严重危 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若急性期得不到及时、有效、彻底的治 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留下后遗症导致终身残疾,严重者丧 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现在八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有关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57.7%,牛患布病流产率为30.2%。 我国过去畜间布病严重时,每年损失于流产牛犊5-6万头,因空怀、流 产等原因每年少生幼畜105-140万头。
近年来,随着人畜疫情持续回升,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全区各地 因病致贫的情况多有发生,致使本来就不富足的一些农、牧民生活 更加贫困。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
当前我区布病疫情已经再度成为我国特别是重点地区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现在十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鲁氏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0.3-2.5 微米之间,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 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 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
世界概况
人间疫情( 1/10万 20个国家地区)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170个国 家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发生。人间发病率波动范围较大,曾超过 1/10万的国家有: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美国、阿根廷、阿拉伯 、黎巴嫩、匈牙利、伊朗、苏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西班牙、 伊朗、老挝、蒙古、叙利亚、马耳他、前苏联和葡萄牙。
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20分钟, 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布鲁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敏感。

《布鲁氏菌病》课件

《布鲁氏菌病》课件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慢性影响
慢性感染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关节炎、心包炎、肾脏炎 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经济损失
感染动物引发的生产力减退、 损失和兽医费用等给畜牧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人类危害
布鲁氏菌病可通过食物链感 染人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尤其在农村地区盗版条件下 风险较高。
结论与建议
2 联合用药
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降低药物耐药性。
3 疗程与调整
治疗疗程较长,通常需持续数周至数月。根据病情可适时调整抗生素药物。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生食,尤其是生奶 及疑似感染动物产品。
畜牧兽医
加强畜禽抗菌和疫苗接种,定期 进行病例报告。
环境清洁
保持环境清洁、终端消毒,减少 细菌传播的机会。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布氏菌属细菌
布鲁氏菌属细菌是引起布鲁 氏菌病的病原体,包括布鲁 氏菌、马氏菌、爱德华氏菌 等。
接触与摄入
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的分 泌物、胎盘、生产物或摄入 感染性动物产品传播,如牛 奶、肉类、奶酪等。
职业接触
农民、兽医、实验工作者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更容 易感染布鲁氏菌。
பைடு நூலகம்
症状与诊断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全球性分布。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诊断、治疗方法、预 防与控制措施以及其危害。
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摄入感染性动物产品而传 播,如生奶、肉类等。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繁殖与存活,严重威胁人类与畜禽健康。

有关布鲁氏菌病的PPT大纲

有关布鲁氏菌病的PPT大纲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标准包括发热、 多汗、关节痛等症状,以及血清学检 查或细菌学检查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
需要与风湿热、结核病等具有相似症 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意义
细菌学检查
通过血液、骨髓、关节液等培养分离出布鲁 氏菌,具有确诊意义。
02
在羊的饲养、屠宰、加工等过程中,人类很容易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
物质,从而感染布鲁氏菌病。
03
因此,对羊的饲养、管理、检疫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以降低布鲁
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牧民或兽医接羔途径
牧民或兽医在接羔过程中,由于与病 羊羔直接接触,很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病。
对于已经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羊羔,应 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推进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对人类健康威胁
传染性强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通过接 触感染动物或食用病畜产品等途径容易感染 。
临床表现多样
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人类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 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和生殖 系统障碍。
治疗困难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要长期、联合使用抗生 素,且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
挤奶等经皮肤黏膜受染途径
挤奶过程中,如果奶牛患有布鲁氏菌病,其乳汁中可能含有布鲁氏菌,人类通过接 触乳汁可能感染该病。
此外,其他经皮肤黏膜受染的途径还包括处理病畜的流产物、接触被污染的水源等 。
为了防止经皮肤黏膜受染,人们在接触可能含有布鲁氏菌的物质时应穿戴防护用品 ,注意个人卫生,并在接触后及时清洗消毒。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治2讲课文档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治2讲课文档

第17页,共38页。
•乏力 ✓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 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 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
第18页,共38页。
•其它症状
✓ 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 少,心内膜炎。
✓ 食欲不振,腹泻,便秘。 ✓ 慢性期患者有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
软组织: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神经系统: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神
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植物神经系 统紊乱。 感觉器官:眼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 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听力减退等。
第22页,共38页。
临床检验所见
➢ 血液: • 血色素和红细胞:急性期变化不大,慢性
期或有并发症存在时,有轻至中度低色素 性贫血。 • 白细胞:较正常值略低,淋巴细胞高于 正常者急性期占56%,慢性期占60%。 • 血沉:血沉增快,以急性期发热患者更为显 著。
咽后壁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
回盲部淋巴结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 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 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 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 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 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 灶
第7页,共38页。
2、菌血症阶段
应用此治疗复发罕见。
第36页,共38页。
(二)对症治疗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治文档ppt
第1页,共38页。
一、布鲁氏菌病的几个概念
1、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 由布鲁氏菌属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 应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临床可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生殖系 统改变以及某些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症状。

《布鲁氏菌病》课件

《布鲁氏菌病》课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02
03
分享经验与技术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防 控布鲁氏菌病的经验和技 术,共同提高防控水平。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 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等开展的布鲁氏菌病防控 合作项目。
加强信息交流
及时了解全球布鲁氏菌病 疫情动态,加强信息交流 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 共卫生挑战。
例。
实验室检查
包括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 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其中细菌学 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 法。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 结核病、风湿热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其他治疗
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对症治疗、免疫治疗等,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期头痛较为常见, 多为轻至中度。
睡眠质量差,易醒,多 梦。
不典型症状
胃肠道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泻等。
皮疹
如斑疹、丘疹、结节等,可出 现在病程的任何时期。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头痛、颈项强直等。
心血管症状
如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 。
03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疑 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
总结词
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和流行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
详细描述
布鲁氏菌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在牲畜和野生动物 中广泛流行,导致人类感染的风险增加。在某些地区,布鲁氏菌病已经成为地方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当地居民 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全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全

引言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现,如中国、美国和巴西等。

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性,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疾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手段、诊断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五个大点阐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正文内容:1.布鲁氏菌病的基本知识1.1.病原体介绍: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该菌的特点、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1.2.发病途径: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食物及饮水感染、空气传播等,此处具体的感染途径和引起该病的常见源头。

1.3.病症表现: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炎、疲劳、头痛等。

此处详细介绍该病的病症表现及其病程。

2.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2.1.直接接触感染:包括与感染动物直接接触或处理感染动物及其组织时的感染途径。

此处详细介绍在畜牧业、养殖业及相关行业中的直接接触感染风险。

2.2.食物及饮水感染:食用未经熟煮或未经消毒的感染动物产品,或饮用感染物污染的水源会引起该病的传播。

此处详细介绍食物和饮水感染的途径及如何预防此类感染。

2.3.空气传播:在感染动物的排泄物中存在的布鲁氏菌可通过空气悬浮颗粒物传播。

此处详细介绍空气传播的机制和预防措施。

3.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手段3.1.畜牧管理:针对布鲁氏菌感染的动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兽医卫生防疫、隔离感染动物、合理使用动物疫苗等措施。

3.2.食品安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加强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卫生控制,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3.3.个人防护:通过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等)和遵循卫生习惯来预防感染。

此处详细介绍个人防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4.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4.1.实验室诊断:通过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等。

4.2.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讲课文档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讲课文档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五十八页。
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
人群分布
➢职业发病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0.90%; ➢40-59岁组占报告发病总数56.39%; ➢男女性别比为3.87︰1。 ➢患者仍主要为农村男性青壮年。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五十八页。
一、概述(我省疫情概况—流行特征)
➢全省整体疫情形势上升明显,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人间布病发病快速上升 。 2014年发病率较2013年上升了75.78%。今年截至目前发病已超过千例,较去年略有下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精液等向外排菌,但人传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五十八页。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
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 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 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 而受染;
(一)个案调查
通常是指对新发病例或新发现的病例进 行的调查。个案调查的目的首先是确诊 是否是布病,追查可能的传染来源及传 播途径,分析发病原因和条件,了解可 能传播范围,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 防止疫情扩大。此外,还为该地区流行
现在三十二页,总共五十八页。
(一)个案调查
1.调查方法:
①询问病史:除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外,着重询问流行病 学接触史,要特别注意与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接 触史,饮食生奶、生肉史,布氏菌苗接种史等。
辽宁省 1468 2129 44.93 2841 33.44 江西省 9
山东省 649 1279 97.07 2845 122.44 湖北省 9
陕西省 615 848 37.89 1495 76.3
上海市 4

2024版02162_《布病布鲁氏杆菌病》ppt课件

2024版02162_《布病布鲁氏杆菌病》ppt课件

如结核、伤寒等,需根据细菌学检测 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024/1/28
10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2024/1/28
11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首选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多西环 素联合链霉素。
2024/1/28
疗程
一般为6周,根据病情可适当延长。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入未煮熟 的肉类和奶制品;加强锻炼,提
高身体免疫力。
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针对布鲁氏杆菌病的疫 苗,建议易感人群接种。接种前 需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接种禁忌
和注意事项。
宣传教育
加强布鲁氏杆菌病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促进预防措施的落实。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布病布鲁氏杆菌病》ppt
课件
2024/1/28
1
• 布鲁氏杆菌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 科研进展与未来展望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8
目录
CONTENTS
2
2024/1/28
4
流行病学特点
01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如病畜的乳汁、尿液、生殖道分泌物、胎
盘及胎儿等。
2024/1/28
02 0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或食用未经 充分消毒的病畜肉、乳制品等。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布鲁氏 菌的气溶胶而感染。

布鲁氏菌病演示课件

布鲁氏菌病演示课件
有反复发作、疼痛呈游走性等特 点,发作后无变形遗留,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及青霉素等治疗有一
定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常呈对称性关节炎,伴晨僵, 反复发作,类风湿因子阳性,与布 鲁氏菌病不同。
脊柱结核
有低热、盗汗等结核症状,进展很 快,X线平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 ,椎间隙高度正常,与布鲁氏菌病 表现不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主要是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如羊、 牛、猪等家畜。
人群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 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 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也可 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未煮熟的患 病动物肉类或奶制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1 2 3
关节炎
布鲁氏菌病常引发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 胀和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包括休息、关节保护和 抗炎治疗。
心内膜炎
感染布鲁氏菌后,细菌可能侵犯心脏瓣膜,引发 心内膜炎。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并密切监测心脏 功能。
脑膜炎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脑膜 炎。治疗需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降低颅内压,预 防并发症。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2-3周与患病动物(羊、牛)或 其制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 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
初筛试验
确诊试验
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为 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为阳性 ,滴度1:100及以上。
实验室检测方法
免疫调节剂应用
免疫调节剂种类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可增强机体免疫

2024年度布鲁氏菌病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度布鲁氏菌病ppt课件完整版

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3
采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与患者血清反应后,通过比色法检测
酶活性,判断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的存在。
9
分子生物学技术
01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布鲁氏菌DNA片 段,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扩增产 物。
02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
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食用未煮熟 的肉类或奶制品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控难度较大。
早期诊断困难
布鲁氏菌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诊断延误 。
治疗方案有限
目前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少,且疗效不稳定,难以满 足临床需求。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加强疫苗研发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 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5
临床表现与分型
要点一
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多数患者 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睾丸 肿痛等。发热多为不规则热,5%~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 ,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 反复多次。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 热退时大汗淋漓。关节痛常较剧烈,呈游走性,主要累及 大关节。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占男性患者的20%~40% ,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
完善诊断标准
通过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未来有望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诊断标准,提高早 期诊断率。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处理操作指南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定期清理垃圾、消除积水等卫生 死角,减少病媒生物滋生。
规范消毒处理流程
针对不同场所和物品,制定科学合 理的消毒处理方案并严格执行。
加强消毒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 确保消毒措施的有效性。
疫苗接种政策宣传普及工作部署
制定疫苗接种计划
根据疫情形势和人群特点,制定合理 的疫苗接种计划。
乏力
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症状,全身酸软无力,肌肉疼 痛或抽搐。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
80%
细菌培养
采集患者的血液、骨髓、淋巴结等 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布鲁 氏菌,则可确诊。
100%
血清学试验
包括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等,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 抗体,若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水平, 则可辅助诊断。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可能存在 差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流行趋势预测与监测
加强监测
建立完善的布鲁氏菌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和流行趋势。
风险评估
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开展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 防控措施。
预警预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进 行预警预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 诊断方法与技巧培训 • 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策略 • 预防措施落实与宣传教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布鲁氏菌病概述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 人群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具体情
血清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布 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及滴度变化。
实验室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骨髓等样本,进 行细菌培养、涂片染色镜检等方法, 检测布鲁氏菌的存在。
应用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 测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检 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其次是野生动物 如鹿、犬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 及污染的水、食物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 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者仅为少 数。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种布鲁氏菌 间有交叉免疫现象。
流行病学特点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四环素 联合链霉素,是布鲁氏菌病的标 准治疗方案。疗程一般为6周, 需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二线药物
对于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效的患者, 可选用二线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 唑、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二
线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
特殊人群用药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复杂
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食用 未煮熟的肉类或奶制品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控难度较大。

布鲁氏菌病预防诊治培训

布鲁氏菌病预防诊治培训
理措施。
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相关检 查,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来自育,提高公众对布 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预后情况
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预后效 果各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
发或并发症的风险。
05 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
疫情监测与报告
监测系统建设
数据分析与预警
建立和完善布鲁氏菌病监测系统,提 高监测覆盖面和敏感性。
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 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可能伴随出现多汗、乏力 、失眠等症状。
危害与影响
危害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长期并发症,如 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影响
布鲁氏菌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生产力的降低和医疗费 用的增加。
布鲁氏菌病预防诊治培训
contents
目录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诊断方法 • 治疗与康复 • 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
01 布鲁氏菌病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 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通常由接 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
特性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 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寄生于细 胞内,引起长期感染。
苗。
疫苗接种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剂量进行
接种。
在接种疫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 的健康状况,如过敏史、免疫系
统疾病等。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册、海 报、媒体等,向公众宣传布鲁 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对重点人群,如牧民、屠宰工 人等,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 力。

布鲁氏菌病概况教程文件

布鲁氏菌病概况教程文件
1950~2009年全国布病发病情况
2009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地区分布
2009年全国人间布病地区分布
2009年布鲁氏菌病疫情
前5为省份 内蒙 16551 山西 4768 黑龙江 4724 吉林 3452 河北 3218 占全国发病数的91.3%
2008~2009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布病报告发病数、发病率
最适宿主 绵羊、山羊 各类牛
猪 野兔(欧洲) 鹿 野鼠 犬 羊(主要是绵羊) 沙林鼠
• 最近10年,在海域从哺乳动物中(金鱼、海豹等14种哺乳动物中)分 离到33株疑似布氏菌。跟其他6个种有所不同,有人建议把它定为一 个新种,并分为两个型(鳍型、鲸型),但最终没有国际布病专家委 员会承认。
三、命名
年代
山西省1995—2010年布病发病率与全国比较
山西省1995—2010年布病发病县数
报告发病县数(个)
140
120
115 117
100
102 104 107 110 110
80
79 76
60
61
51
55
40
44
40 45
34
20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代
•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驻军士 兵的脾脏中分得羊种布氏菌(Br.Melitensis)。
•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患该病的病人血清与马尔他细球菌产 生凝集现象,称为Wright氏凝集反应。
• 1897年,丹麦学者Bangt从流产母牛的羊水分到牛种布氏菌 (Br.abortu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bortus菌 (牛种布氏菌)
B.suis菌 (猪种布氏菌)
101 非洲南部、欧洲南部、 中东、南美
33
中美洲、非洲北部、 欧洲
• (二)、中国疫情
• ①20世纪50、60年代 人间布病疫情最为严重,1957-1963年、 1969一1971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1.77/10万和1.20/10万-l.23/10万之间。
• l914年美国学者Traum从猪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猪种布氏菌(Br.suis)。 • 1921年、南非的Bevan和l924年Keefer,以及Viviani在意大利,
Evans在北美洲从病人身上分到牛种和猪种布氏菌。从而在流行病学 上首次证实了病牛和病猪是人布病的另两种传染源。
• 1953年、1956年和1966年,Buddle,Stoenner、Carmichael又分别发现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Ovis),沙林鼠种布氏菌(Br.neotcmae)和 犬种布氏菌(Br.canis)。
60年代布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的流行,构成了对人畜的很大危害。 2000年以来,全球已有62个国家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人间布病病例,全球
布病疫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以色列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地方 性流行已得到控制;欧洲的部分国家及美国疫情较轻;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 区重新流行;中东的部分国家流行更加严重。
国家 科威特 亚美尼亚 墨西哥 格鲁吉亚
约旦 希腊 波黑 乌兹别克斯坦 危地马拉 西班牙 葡萄牙 巴拿马 以色列 意大利 阿根廷 塞尔维亚 厄立特尼亚 纳米比亚 俄罗斯
发病率(1/10万) 3.39 3.13 2.87 2.76 2.34 2.09 2.08 1.8 1.57 1.51 1.39 1.01 0.92 0.9 0.84 0.84 0.548 0.49 0.41
布鲁氏菌病概况
一、布鲁氏菌病(布病)概念
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乙类传染病,也是 动物的2类法定管理传染病,还是职业病。
二、简史
• 1860年,Morton对本病做了系统地描述,并根据临床特点和尸体病理 解剖所见,将本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独立的传染病提出来,称为“地 中海弛张热”。
国家 叙利亚
蒙古 吉尔吉斯斯坦
伊拉克 土耳其
伊朗 沙特阿拉伯 塔吉克斯坦
马其顿 哈萨克 阿尔及利亚 阿尔巴尼亚 阿塞拜疆 土库曼斯坦 黎巴嫩 阿联酋
阿曼 突尼斯
秘鲁
• 表2000-2005年部分国家布病最高年报告发病率
发病率(1/10万) 160.34 60.59 36.22 27.84 26.22 23.86 21.44 21.19 14.8 11.58 8.44 6.36 5.26 5.15 4.95 4.1 3.56 3.54 3.49
最适宿主 绵羊、山羊 各类牛
猪 野兔(欧洲) 鹿 野鼠 犬 羊(主要是绵羊) 沙林鼠
• 最近10年,在海域从哺乳动物中(金鱼、海豹等14种哺乳动物中)分 离到33株疑似布氏菌。跟其他6个种有所不同,有人建议把它定为一 个新种,并分为两个型(鳍型、鲸型),但最终没有国际布病专家委 员会承认。

三、命名
• 国外:马尔他热、地中海热。 张驰热、直布罗陀热。
• 国内:“千日病”、(轻则几月,重则数年) “懒汉病”(懒洋洋,不能干活) “蔫巴病”
四、布病组织机构
• 国外:195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联合成立 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下设18个协作研究培训中心,1984年,在中 国成立该中心,但范围仅限于布病、钩端中国螺旋体病;1988年,升 格为人畜共患病协作培训中心。
国家 阿富汗
埃及 马里 哥伦比亚 瑞士 爱尔兰 韩国 澳大利亚 乌士达 丹麦 挪威 智利 法国 荷兰 美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加拿大
发病率(1/10万) 0.38 0.295 0.2 0.185 0.15 0.13 0.1 0.09 0.09 0.07 0.06 0.05 0.05 0.04 0.03 0.03 0.03 0.03 0.009
• ②70年代至90年代初 布病疫情显著下降,1992年全国仅发生219 例病人,发病率为0.02/10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门。
• ③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病率逐渐上升,1996-2000年一直波动在 0.09/10万-0.25/10万之间,其发病率是1992年的9-25倍。
布鲁氏菌属


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 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
猪种布鲁氏菌(B.suis)
布鲁氏菌属 (Brucella)
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 (B.neotomae)
型 1、2、3 1、2、3、4 5、6、7、9 1、3 2 4 5 1 1 1
•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驻军士 兵的脾脏中分得羊种布氏菌(Br.Melitensis)。
•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患该病的病人血清与马尔他细球菌产 生凝集现象,称为Wright氏凝集反应。
• 1897年,丹麦学者Bangt从流产母牛的羊水分到牛种布氏菌 (Br.abortus)
• 2、国内:于1960年成立了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1986年撤消该 组织,在卫生部组建了地方病防治局或地方病办公室,成为卫生部的 一个司,组织领导全国布病防治和研究工作;1998年,卫生部地病司 撤消,归入疾病控制司。
五、布病疫情
• (一)、全球疫情概况 从1887年首次证实布病的病原体,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30—
布病疫情分布 (1995-2003)
洲别 有布病的国家和地区数
发病率
美洲
31
欧洲
20
大洋洲
8
非洲
36
亚洲
33
0.02~5.36 0.01~21.46 0.97~2.51 0.59~10.0 0.003~11.9
流行优势菌种分布
优势种
B.melitensis菌 (羊种布氏菌)
国家数 50
分布
非洲、地中海、南美 洲沿海、大部分亚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