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合集下载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学完麻黄汤和桂枝汤,比较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1、受病部位都在表:不局限于西医病名,二汤都是表证,所谓表证就是邪在皮肤之下,肌肉之间或肌肉之上。

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而非手太阳小肠经。

2、证状都为【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的原因都是在表。

头项强痛,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足太阳膀胱经过头项。

恶寒,是因为邪在肌表皮肤,寒邪束表,如同冬季房屋窗户里热气腾腾,窗户外寒气凛凛,在窗户处结冰淌水一样,皮肤里外有温差,所以汗孔耸立恶寒。

3、药物都有桂枝、甘草:寒邪束表,不能自发排邪出体外,需要一个向外的力量,帮助把邪气从肌表排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辛味桂枝,甘味甘草,这两味凑在一起,才可以提供这个向外的力量。

4、禁忌均为无内热或久病阴虚阳虚:因邪在肌表,属于皮肤腠理最外层,不涉及里层。

无内热症状:喜冷、喜饮、口干咽燥、舌赤、苔黄干燥、小便黄赤。

非久病阴虚阳虚的状况,阴虚无汗可发,阳虚发则汗出不止。

也就是是阴阳平和之正常人,感受外邪,无论时间长短,无里证无内脏阴阳虚之情况,才可以用。

二、不同点1、脉证不同:桂枝汤:脉浮缓、汗出;麻黄汤:脉浮紧、无汗。

至于恶风恶寒之说,古代名医议论纷纷,我的观点是恶风恶寒区分度不大,病人有的也难以说清楚。

所以不是关键性的症状。

因为汗毛孔关闭,无汗所以脉管里的血液多充盈,所以脉紧。

因为汗出,所以脉管里的血液不那么充盈所以脉缓,不紧。

2、人体质强弱不同:人体质强,腠理致密,多无汗,为麻黄证。

人体质弱,腠理疏,多有汗,为桂枝证。

无汗麻黄证:邪在皮肤,是由于皮肤汗毛孔不开,里热无法散出,让邪气积聚,故表实。

有汗桂枝证:皮肤汗毛孔开,故汗出。

邪在皮肤的深一层,即肌肉。

人体质弱无力将肌肉的邪气外达,故表虚。

3、药物差异: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

麻黄汤:麻黄、杏仁。

桂枝汤:由于体质弱,邪气入侵汗毛孔后不被感知,入侵到肌肉层后,身体才感知,想通过出汗气排邪外出,但哪怕出汗,仍无法将肌肉的邪气向外发散,但身体一直自动排邪出汗,造成自汗不止,而体内津液缺少。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比例是3:2。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

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大全)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大全)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

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7 左金丸和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

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很多老中医都喜欢用桂枝汤,被称为千古第一方。

一、方剂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出处:桂枝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名“阳旦汤”。

二、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区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均可用治风寒表证。

但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无汗而喘,脉浮紧;而桂枝汤中桂、芍同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力弱,但能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汗出恶风,脉浮缓。

三、分析: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气失去其固护之性,不能固护营阴,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

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

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

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滋脾生津(颇有滋养营阴之意)。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四、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有什么

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有什么

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有什么什么是麻黄?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干燥的草质茎。

麻黄为发散风寒药,味辛、微苦,药性温。

归肺、膀胱经。

麻黄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挥发油、黄酮、多糖、有机酸等。

其中,生物碱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麻黄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不能少于0.80%。

功效与作用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蜜麻黄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有解热、利尿、镇咳、兴奋中枢、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麻黄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蜜麻黄多用于治疗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麻黄过敏者,禁止使用。

肺热、多痰咳嗽者忌用。

吐血者忌用。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不纳气所致虚喘者以及多汗、失眠者,请谨慎使用麻黄。

麻黄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运动员、高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

心功能不全者,请谨慎使用麻黄。

如果您正在使用呋喃唑酮、帕吉林、异丙阱、甲苯肼、苯乙肼、苯异丙肼、异烟肼、烟肼酰胺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忌用,如使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麻黄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麻黄?麻黄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入丸、散剂,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2~10克。

外用时,可取适量麻黄研成细末敷于患处。

麻黄可以泡酒使用。

五积散酒:和茯苓、桔梗、当归、白芍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解表散寒、消积止痛、祛风燥湿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身痛、头痛、腰膝冷痛等。

椒附酒方:和蜀椒、制附子、熟地黄等中药配伍泡酒,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滋阴活血的功效,可用于妇人半身不遂、言语微涩、肌肉偏枯、口眼歪斜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避免和呋喃唑酮、帕吉林、异丙阱、甲苯肼、苯乙肼、苯异丙肼、异烟肼、烟肼酰胺等西药以及辛夷、石韦等中药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麻黄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方剂对比总结

方剂对比总结

方剂对比总结1.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2.银翘散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4.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5.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方剂学 0 实验一

方剂学 0 实验一
健康小白鼠36只,随机分为麻黄汤组、桂枝汤组、
生理盐水组。
【实验器材】
注射器(1ml)、针头(5号)、台式天平、鼠笼。
【药品及试剂】
麻黄汤煎剂、桂枝汤煎剂、生理盐水。
【药物制备】
麻黄、桂枝、杏仁、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饮片
经鉴定,合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取麻黄、桂枝、杏仁、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按《伤寒论》原方比例),制剂制备:洗净药材,
实验一 麻黄汤与桂枝汤发汗作用的比较
【实验目的】
麻黄汤、桂枝汤均为发汗解表剂,麻黄汤主要用于 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表实证,桂枝汤主要用于外感风寒 引起的太阳表虚证。两者皆能发汗,但有强弱之分,通
过麻黄汤、桂枝汤在发汗作用方面的比较,认识麻黄汤
为发汗之峻剂,从而在临床上能更好地选择应用二方。
【实验材料】
鼠 号
1
体重(g) 给药量( ml )
出汗级数
麻黄汤组
2 桂枝汤组 3
4
生理盐水组 5
6
备注:汗出情况以下列级数标示:
0级:皮毛干燥,无汗;
Ⅰ级:皮毛松,无汗;
Ⅱ级:皮毛松,少腹或胸颈部少量汗出; Ⅲ级:皮毛松,胸腹部均有汗,或少腹、胸颈部汗出较多 Ⅳ级:皮毛松,下颌至少腹大量汗出; Ⅴ级:皮毛松,周身汗出淋漓,甚至虚脱死亡。
【讨论】
1、通过实验,你对麻黄汤、桂枝汤有那些认识, 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2、试分析导致麻黄汤、桂枝汤发汗作用的不同机 理,临床应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些什么?
【实验动物的编号】
用苦味酸溶液(30—50mg/ml)涂染成黄色。 编号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到下。一般把涂在 左前腿上的计为1号,左侧腹部计为2号,左后腿上的计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1:【相同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桂枝、炙甘草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2:【不同点】麻黄汤:是麻黄与桂枝、杏仁相配伍,发汗解表力增强、宣肺平喘之力也较突出;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是桂枝与芍药、生姜、大枣相配伍,发汗力弱,重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头身疼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比较要点】二方均治外感风寒表证。

但麻黄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为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1]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桂枝汤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2]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桂枝汤方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第16页
【相同药品比较】
五 加 皮 ( 南 五 加 ) 祛风湿
辛劳温
强筋骨
肝肾
利水
五加科小灌木细柱五加根皮。
无毒,祛风湿、补肝肾、强 筋骨作用好。
1.风湿痹证
香加皮(北五加)
2.水肿、小 便不利
辛劳温有毒
肝肾心
萝摩科植物杠柳干燥根皮。
有毒,利水作用强,有强心 利尿作用。
肺胃膀胱 清泄肺胃
白茅根 甘寒
1.肺热咳嗽 2.胃热呕吐
肺胃膀胱 3.热淋
偏入血分,以清热凉血止血 见长。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第30页
【相同药品比较】
乳香 辛劳 温
心肝脾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偏于辛行,功擅活血行气伸筋, 用于一切血瘀气滞之痛证,多用 于痹证。
没药 辛劳 平
心肝脾
为外伤科要药血
祛风,通络, 止痉
性偏温燥毒性强, 作用最强;
次之。
乌梢蛇 甘平

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风毒壅于肌肤之麻风、疥癣 小儿惊风,破伤风
性平无毒,力最 缓;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第15页
【相同药品比较】
木瓜 酸温
肝脾
祛风湿
偏舒筋活络 和胃化湿 化 湿和中兼舒筋
蚕沙 甘辛温
肝脾胃
风湿痹证
偏祛风除湿 治吐泻转筋 专 化湿而不舒筋 兼止痒
偏上行头面,治温热病兼咽痛、痄腮、 大头瘟等。
长于凉肝清肺,治疗肝火犯肺,咳嗽 痰血,胸痛等; 又定惊止痉。
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
第7页
【相同药品比较】
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兼能疏郁通乳,为治乳痈要药;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黄汤还是桂枝汤?伤寒感冒由于不同的体质,和感受的风寒不同,以及风寒进⼊⼈体的不同层次,⽽产⽣的症状各有不同,总体上有表实和表虚之分,或者是有汗和⽆汗。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苦⼼研究、精⼼钻研,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伤寒的⽅法,创⽴了六经辨证,有著名的⿇黄汤和桂枝汤,经过⼏千年的实践检验,是⾮常有效的治疗伤寒的⽅法,直到现在仍然在应⽤,只要辩证正确,⽤⽅⽴竿见影。

⿇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解表剂,有发汗解表和⾟温解表的不同,⿇黄汤是针对于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喘,苔薄⽩、脉浮紧,就是⽤发汗的⽅法,把风寒排出体外;桂枝汤是⾟温解表剂,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要⽤于发热头痛,汗出恶风的治疗,桂枝汤是⼀个酸⽢化阴,⾟⽢化阳的结构,对⼈体起到⼀种调节作⽤,可以调理阴阳、调理⽓⾎、调理脏腑。

这两个⽅剂都可以解表,同样的伤寒感冒,具体怎样应⽤呢?这就是从有汗和⽆汗来鉴别,⽆汗的是风寒束表,是表实,⽤⿇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祛,表症即解,风寒感冒就好。

汗出恶风是表虚,⽤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也就是有汗的⽤桂枝汤,⽆汗的⽤⿇黄汤。

对于风寒⼊⾥的程度不同,还有⿇黄桂枝汤,是⽤来发表深层次的风寒,是桂枝汤和⿇黄汤同⽤加黄芩,具体应⽤这两个⽅剂,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体质强壮的⽤⿇黄汤发汗解表,体质虚弱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这就是实⼈伤寒发其汗,虚⼈伤寒健其中。

从恶寒的程度可以判断是否有表症,有⼀份恶寒便有⼀份表症,同样有⼀份恶风就会有⼀份表症,只要有表症就可以⽤⿇黄汤或者桂枝汤。

风寒进⼊体内,⼀是通过发汗排出体外,另⼀个是⼊⾥化热后从⼤便排出,风寒感冒是以⼤便溏稀为邪已外出,这时就要停⽤药物,风温的感冒,则是⼤便有溏稀变硬为邪已尽。

这两个⽅剂应⽤⾮常⼴泛,在实际应⽤中,并没有单纯的表症或者单纯的⾥症,⼤多是表⾥兼症,就是表症多⾥症少,或者表症少⾥症多,⼤都是⽤表⾥双解的⽅法治疗。

从感冒症状来分析麻黄汤与桂枝汤用药!

从感冒症状来分析麻黄汤与桂枝汤用药!

从感冒症状来分析麻黄汤与桂枝汤用药!最近两天,差点挂掉,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感冒是没有办治疗的,只能进行自愈。

还有很多人认为,感冒要打输液才会好得快!实际上,这就是思维的问题。

完全用西医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启示,任何一种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西医思维有它固有的特色,但是中医思维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就以感冒为例,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辨清楚感冒的性质,就胡乱用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遭罪。

在《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子,一个是桂枝汤,一个是麻黄汤。

但是这两个方子,适用于所有的感冒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表证,没有里证,那就可以随便使用。

如果有里证,就不能随意用之了。

先来看一下感冒的类型: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我们来看一下,使用桂枝汤的判断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否出汗。

如果不出汗,且属于表证,那么使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所谓的风热,其实就是风伤营阴,卫阳逼迫汗出,所以桂枝汤主要以调和营卫为主,偏于补营阴。

而伤寒则是汗不出,表实之证,麻黄汤主要用来解表,这与补营阴的桂枝汤方用上多有不同。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出现表里兼证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因情况而异。

若是其人素体阳虚气若,表证多为风寒,即便感受风热之邪,多从阴化寒。

此时治疗,需要兼顾里证。

同样的道里,如果其人素来阴虚血亏,感受风寒之邪也可能化热。

举个例子,一个人得了感冒,但是这个脉象上兼有浮数滑细等症状,就要判断是否存在阴虚火旺的情况,如果有,这个时候就不能贸然使用桂枝汤了。

需要区分表里的情况,除非里虚太甚,先救里,否则当以救表为先。

正常情况下,当先治表证,后治里证。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我行医几十年,觉得有些说法不太妥当。

无论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都属风寒感冒,都是怕冷的。

但是麻黄汤证怕冷重,即使没有风吹,在密室内,厚衣厚被,病人还是觉得冷。

而桂枝汤证患者怕冷轻,只是在有风吹来时(风加快汗液蒸发而带走更多热量)才会怕冷,没有风吹时,他就不觉得冷,也不会象麻黄汤证患者那样觉得浑身肌肉酸痛(但是两证都可以有头痛)。

麻黄汤证病患厚衣厚被捂着还要躲在室内烤火,他怎么敢去吹风而不怕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患者都有鼻塞流涕喷嚏这些相同症状。

这两个证在脉上很容易区分,麻黄汤证患者脉浮而紧(象按着崩紧的琴弦),而桂枝汤证患者脉浮而松缓(就象绳子没拉紧)。

应用麻黄汤来治伤寒者,必须是患者的寸关尺三部脉都要浮紧而不细才可用麻黄汤原方,如果只是寸脉浮而关尺脉没有浮起来,说明气血不足,不可直接用麻黄汤(要加补气血的药)。

如果脉三部浮紧而略细(一般左比右更细),则要加熟地。

如果病人症状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头身都痛,发热无汗,不口干),脉不能浮而沉紧,那就是'少阴病,脉沉反发热',就要用麻附辛了。

如果阳气再弱,出现了病人知道自己感冒了,浑身难受,就是不发烧,时刻想睡又睡不觉,这就是四逆汤证了。

很多老年人感冒就是这样,完全不能发烧,却有鼻塞流涕喷嚏身痛时刻垂头丧气想睡又睡不着,在医院里打吊针一两个星期症状依旧,却多了一吃就吐又大便难出(中气败亡,噎膈反胃),最后就是因感冒不愈而死亡,所以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很大部分人是因感冒而死亡的。

桂枝汤证患者如果服用桂枝汤后,身上汗多而烧不退,感觉浑身无力,这时他的右尺脉就此左尺脉少,或者是两尺脉都少,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就是因发汗伤阳,表证未愈又阳虚自汗)。

说得太多,得罪人了。

同为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有何区别?

同为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有何区别?

同为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有何区别?麻黄汤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两个常用的经典方剂。

两个方剂都属于解表剂,均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但两方剂组方不同,在功效以及适应症上存在差异,具体应用时,还须区别对待。

01麻黄汤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状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肢节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以恶寒无汗,咳嗽或气喘为主要症状的风寒表实证。

组方解析:①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

② 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

③ 杏仁降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可加强止咳平喘作用,为佐药。

④ 甘草调和药性,又可益气补中,防止麻黄、桂枝可能发汗太过而耗伤正气,为佐使药。

用药提示: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峻药,风寒表证而有汗者禁用。

02桂枝汤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及病后、产后营卫阴阳失和证。

症状表现:头痛发热,汗出而恶风,舌苔薄白。

主要用于感冒,流感,荨麻疹,皮瘙痒症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等属营卫失调或阴阳失和者。

组方解析:① 桂枝解肌散寒,温经助阳,为君药。

② 芍药养阴益津,敛营止汗,为臣药。

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可使风寒外散,营阴内固,阴阳调和。

③ 生姜助桂枝散寒,又能和胃;大枣助芍药益阴,并可补脾,二药既可增强君药、臣药调和营卫阴阳之效,又能调补脾胃以充营卫生化之源,共为佐药。

④ 炙甘草的功效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一为使药,调和药性。

用药提示:桂枝汤发汗力量较弱,主要为解肌。

风寒表证而无汗者不宜使用。

相同点:麻黄汤和桂枝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①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能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峻剂。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学习《方剂学》,都是从解表剂开始的。

“解表剂与表证”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或者说用辛散轻扬的药为主,通过发汗、解肌、透邪,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一类方剂。

顾名思义,解表剂适用于治疗表证。

表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外邪伤人,即外感六淫引起的。

人体的肌表是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就像一个围墙,一个篱笆,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首先见到表证,此时只要正确地及时地用解表剂治疗,可以治愈,或者是减轻,使整个病的疗程缩短。

我们所讲的表证,包括很多种病,很多病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出现表证。

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解表剂着重的是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

所以它不仅仅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同时通过解表剂可以使得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到调整。

在临床上,用得及时,用得正确,就可以解除或者是减轻表证,病就可以早期治愈。

甚至一些外科病,发生一个痈肿,刚开始的时候,伴有表证的恶寒发热,无汗症状,如果及时解表,加上消毒、和血,或者凉血药,就可以缩小痈肿的范围,小的疮疡就可以消掉。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等到治五脏,就已经晚了,这是指外感病。

外感伤人首先由表入里,这是一般的情况,只有特殊人以及特殊病才会直中,所谓“阳气不虚,寒不直中”。

表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解表剂有三个大的分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

外感风寒证我们之前提了很多,“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简单理解,只要有怕冷,就是表证的表现。

具体来看,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

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可以有汗或无汗,浮脉,舌苔一般薄白。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区别是什么?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区别是什么?
卫气:实寒(怕风)
营气:充盛(汗出)
桂枝,生姜幸温通阳,卫气得升阳之气则不怕风。
白芍、大枣酸甘敛阴,营气得敛阴之气则不汗出。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ຫໍສະໝຸດ 别是什么?临床上以有汗无汗来区别这两者区别。
那么为什么麻黄汤证无汗,桂枝汤证有汗呢?
相同点:都是伤寒初起阶段。
不同点:营卫之气在体表的表现不同。
麻黄汤证:
卫气:实寒(怕风)
营气:瘀滞(无汗)
麻黄大力走表,疏通营气瘀滞而汗出
桂枝汤证: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与桂枝汤
配伍

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发越阳气,桂枝温经通阳,鼓舞阳气,蒸腾阴液而作汗,邪随汗解
桂枝配白芍,相制为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通阳发汗,白芍酸收敛阴,二者相伍公达调和营卫之功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桂枝甘草

麻黄杏仁
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解表发汗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表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外感风寒之邪

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
素体虚弱,腠理不固,感受风寒,卫气浮越,营阴外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

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饮的比较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

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饮配叶、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

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

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

温脾汤:配干、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同:均治肺热咳嗽异:麻杏甘石汤: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

清透肺中实热,平喘止咳力强,宜用于正盛而邪实之喘咳。

泻白散: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配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郁热。

重在泻肺中伏火郁热,清热平喘之力较弱,宜用于伏火郁肺,肺热不甚;阴液渐伤,而阴伤亦不重之喘咳。

玉女煎与清胃散的比较同:同治胃热牙痛异:清胃散重在清胃火,兼用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

(实火)玉女煎: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证。

(阴亏火旺)白头翁汤与芍药汤的比较同: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异:白头翁汤——功偏清热凉血止痢主治热毒偏盛(热重于湿),热毒深陷血分之热毒痢疾。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血)芍药汤——湿热两清,兼以行气调血主治湿热痢疾(湿热并重)而兼明显气血瘀滞者。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舌苔腻)赤芍与丹皮的区别【同】:均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异】:丹皮兼辛味,并入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苦泄,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的比较同: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异: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配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宜用于伤寒邪犯少阳,胆热较轻而正气虚弱者,寒热相当,舌白不腻。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清解胆热,配半夏、皮、枳壳行气化痰,滑石、赤茯苓以清热利湿,重在清胆热,兼利湿化痰,宜用于湿热犯于少阳,胆经热重,兼痰湿阻而正气不虚者,寒轻热重,呕吐痰涎,或吐酸苦水,舌红苔腻。

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的比较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变化成。

桂枝汤:桂、芍等量,并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故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药,芍药是桂枝的两倍,不喝热粥,故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兼调阴阳和营卫,而治中焦虚寒,阴阳气血俱虚诸证。

理中丸与小建中汤比较理中丸: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四逆散的鉴别:四逆散:和解透热,治阳气郁之热厥;见冷在肢端较轻,冷不过肘、膝,伴身热,脉弦。

四逆汤:回阳救逆。

治阳衰阴盛之寒厥,厥逆重,伴神衰欲寐,恶寒蜷卧,脉细欲绝等全身恶寒证。

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通脉,治血虚寒凝经脉之寒厥,四肢厥寒较轻,不过肘、膝关节,不伴全身恶寒证,脉细而不微。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的比较四君子汤:配茯苓健脾渗湿,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配干温中祛寒,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

主治中焦虚寒证。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的比较同:治自汗恶风异: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恶风,伴发热,或头痛,或时发热,脉浮缓或浮弱。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恶风,伴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而无发热者。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证的比较大渴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实热证,宜白虎汤。

口渴喜温饮,身热而无汗,舌淡苔白,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虚热证,宜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与理中丸的比较脾阳虚脾不统血,治以温阳摄血,宜理中丸。

脾气虚脾不统血,治以益气摄血,宜归脾汤。

大补阴丸与六味地黄丸的比较同:滋阴降火,治阴虚热证异:六味地黄丸偏于补养肾阴,清热力不足,主治肾阴不足而虚火不重,脉细数者。

大补阴丸滋阴与清热降火之力均较著,主治阴虚而火旺较甚,尺脉数而有力者。

一贯煎与逍遥散的比较同:治阴血不足,肝郁不舒之胁痛异: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之力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脾失健运,神疲食少。

一贯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主治肝肾阴虚,肝郁不舒之胁痛,并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不舒之胁痛,并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吞酸吐苦。

牡蛎散与玉屏风散的比较牡蛎散:补敛并用而重在固涩止汗为主,并能敛阴潜阳,为收敛止汗之方,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复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为主,补中寓散,为补益之剂,主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酸枣仁汤与天五补心丹的鉴别运用同:均以养心安神,滋阴补血为主,配清虚热之品组方,以治阴血不足,虚热扰心之心烦失眠。

异: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行血之川芎,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等。

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药为伍,更与养血安神药相配,主治心肾两虚,阴亏血少,虚火上扰之心烦失眠,伴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开窍剂的注意事项(1)辨清闭证的寒热,不可寒热错投。

(2)辨清病证的虚实,脱证忌用。

(如属闭外脱者,则开窍与救脱并施。

)(3)阳明腑实证所致的神昏谵语不宜使用。

如兼邪陷心包者,可开窍与泻下并用。

(4)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5)不宜加热煎煮,以防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6)孕妇填用。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为“温病三宝”)的鉴别运用同:功用:芳香开窍,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主治:热闭证。

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

异:安宫牛黄丸--最凉。

长于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熄风止痉之力不如紫雪,开窍豁痰之力不及至宝丹。

最宜用于热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偏于热盛毒重者。

紫雪--凉性次之。

开窍豁痰力最弱,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但长于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最宜用于热陷厥阴(心包、肝),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神昏烦躁,抽搐痉厥,口渴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偏于热盛动风者。

至宝丹--凉性最次,清热力最弱,但长于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最宜用于痰热闭之昏厥,痰盛气粗,舌苔垢腻,脉滑数,偏于痰浊壅盛而昏迷较重者。

临床选方参考清热镇静:首选安宫牛黄丸、次选紫雪、最后选至宝丹。

熄风止痉:首选紫雪,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至宝丹。

开窍豁痰:首选至宝丹,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紫雪治喘咳类方小结:麻黄汤:以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之力强,并长于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之喘咳。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临床特点。

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干、细辛、半夏之温肺化饮,是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之法,主治风寒外束,寒饮犯肺之喘咳。

临床特点是既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寒证,又见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之寒饮停症。

麻杏甘石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肺泻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是辛凉清热,宣肺平喘之剂。

主治肺热之喘咳,以喘咳,发热,口渴,苔白或黄,脉滑数或浮数为特点。

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止咳,伍以地骨皮泻伏火而退虚热,药用甘寒,善清肺中伏火郁热。

主治肺中有伏火郁热之喘咳,伴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子降气汤:以子配半夏、厚朴、前胡以降气平喘,伍肉桂以温肾纳气,是治上实为主,兼顾下虚之方。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以喘咳短气,痰多色面,腰疼脚软,苔白腻为特点。

定喘汤:以白果、半夏、子、杏仁、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止咳;麻黄宣肺散寒,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宣降肺气之中,兼能化痰清热,解表散寒。

主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喘咳,以痰多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

与小青龙汤相比,小青龙汤表寒重而有(寒)水饮;本方证是表寒轻而蕴痰热。

治脾不统血类方鉴别:同:归脾汤、理中丸、黄土汤均能益气健脾以摄血,以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失血之证。

归脾汤以黄芪、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配伍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茯苓、远志等补血养心安神,重在益气摄血,兼以补血养心,主治脾气虚脾不统血,以及心脾两虚之神志不安。

理中丸以干温中祛寒为主,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为温中健脾摄血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

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白术、附子温阳健脾摄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止血力较理中丸强,标本兼治,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而出血较重者。

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的比较同:均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

异:镇肝熄风汤:以怀牛膝配代赭石、龟板、龙骨、牡蛎、天冬、玄参、白芍等,降逆熄风,滋阴潜阳之力强,适用于肝肾阴,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头痛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甚或中风者。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配伍石决明、山栀、黄芩、夜交藤、朱茯神等,滋阴潜阳熄风之力较弱,但长于清热安神,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阳亢化火而见心烦失眠多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