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讲解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58acf26bec0975f465e284.png)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摘要:阐述了地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介绍了地震的发生机理。
以汶川地震为例,将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分为非结构构件破坏和结构构件破坏,并且提出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措施要从政策保障和建筑物本身两方面考虑,最后对文章进
8
1
1.1
1.1.1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中产生的能量(如转速变化、地幔对流)使地壳和地幔上层岩层产生了很大的应力集中,日积月累,当应力集中超过某处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遭到破坏,产生错动,将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形成构造地震。
1.1.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五类:1)构造地震。
也称“断层地震”。
根据板块理论全球分为6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包含若干小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在内部岩浆的作用下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其成因是由于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
1.1.2
要是岷江旁边。
1933年就发生了一次大的地震,还有1976年松潘7.4级地震,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就是多震区。
日本3·11大地震心得体会
![日本3·11大地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0522289a58da0116c1749d5.png)
日本3·11大地震心得体会日本3·11大地震给日本一次重创,给世界各国也将带来程度别一的妨碍。
震后的救灾仍在,中国也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
对中国来说,除了积极进行人道主义的驰援外,还需重新审视日本地震带来的教训,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预备。
日本地震对中国另一具重要提醒,是怎么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抗震能力和救援能力。
日本建造都可以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学校之类的建造,更是达到抗震10级,因而被称为最好的避难所。
实践证明,日本建造物的抗震能力对减缓地震造成的损害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对提升学校和一些公共建造的抗震能力也极为重视。
北京今年校舍加固预算20亿元,如此的投入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但显而易见,在加强校舍等公共建造的抗震能力方面,各项工作还能够更快一些。
尤其是地震多发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必须尽快投入相当的经费,确保各项防震减灾工作顺利进行。
地震面前,日本民众普遍表现出的秩序和平复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显然也是经过了常年的精神和物质预备。
别管是在学校依然公司,日本的抗震演练已是家常便饭。
日本人也养成了不少防震的好适应,比如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以防止崩塌和砸伤人等。
中国也是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对一般民众进行抗震知识普及和避险演练也应该择机提上日程。
“要积极应对灾难危机,还需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常德传在会议间隙谈到近日发生在云南盈江和日本近海的地震以及近几年中国遭受的自然灾难时说。
日本3·11大地震是人类的一次灾害,我们也要从中吸收经验教训,提升自己防震减灾的能力。
寿诞祝词恭敬的各位宾客,各位亲朋好友: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当甲申新春迈着轻快的足步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我们欢聚在这个地方,为XX先生的母亲——我们恭敬的X 老妈妈共祝八十大寿。
在这个地方,我首先代表所有老同学、所有亲朋好友向X妈妈送上最真诚、最温馨的未动分毫祝愿,祝X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如意,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风风雨雨八十年,X妈妈阅尽人间沧桑,她一生中积存的最大财宝是她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行,她那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她那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
日本海域9.0级地震的深刻启示与防灾减灾对策
![日本海域9.0级地震的深刻启示与防灾减灾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3b6f239b90d6c85ec3ac6b5.png)
高 原 地 震
P A E U E R HQ A ER S A C L T A A T U K E E R H
V0. . 123 No 3 Sp 2 e . 011
日本 海 域 9 0级 地 震 的 深 刻 启 示 与 防 灾 减 灾 对 策 .
前 , 种航 空救 援体 系 已被很 多 国家 采用 。 这 我 国航 空 救 援 力 量 薄 弱 , 构 分 散 J基 础 机 , 设 施 不 完善 , 制 不 健全 , 缺 乏 专业 救 援 队伍 , 体 更 因此 在发 生重 大 自然 灾 害 或 其 他 紧急 事 态 时 , 救 援 直 升机所 发 挥 的作 用 相 当 有 限 , 重 影 响 救援 严 工 作效 果 。笔 者认 为 , 国也 应 成 立一 支 符 合本 我 国 国情 的专 业 航空 救 援 体 系 , 加 强消 防与 救援 并
一
的损失降到最低 , 日本在长期与灾难的斗争 中, 建
立健 全 了 防灾救 灾法 律体 系 和高 效率 的综合 性 防
灾 救灾 机构 , 预 防 和 处 理各 类 突发 事 件 具 有 突 对
收 稿 日期 :0 1— 4—3 21 0 0
次 灾害 后 国家 应 尽 快修 改 已 出 台 的法 律 法 规 ,
引发 了我们对 生 活环境 的思考 。我 国现代 化城 市
这次 90级 的特 大 地 震 发 生后 , 一 时 间 到 . 第 达受 灾地 区救 援 的是 日本 海 上 自卫 队、 陆上 自卫
队 、 空 自卫 队及 紧急消 防救援 队 , 中值 得关 注 航 其 的是 这些 队伍 全部采 用直 升机 实施 救援行 动 。 目
日本 高度 重视 避 难设 施 建 设 , 立 了覆 盖 全 建 城 、 备 的避难 场所 。东 京 都 拥 有避 难 场 所 及 避 完
日本神户市防灾减灾对策及其启示
![日本神户市防灾减灾对策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01c3bea3968011ca2009103.png)
日本神户市防灾减灾对策及其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20年第3期黄勇超罗兴华杜岩黄勇超,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长期从事城市防灾减灾和规划编制研究工作,是住建部《城市安全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部《我国应急避难场建设管理调查研究》主要参编人员。
先后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川省德阳市、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唐山市等多个城市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其中,参与的《独克宗古城火灾恢复重建规划》项目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河北省唐山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项目获得2017年度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以第一作者发表《化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安全环保要素》《消防性能化设计在历史街区消防规划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包括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做好城乡的防灾减灾工作,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宜居的城乡环境,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机制,在韧性城市建设、防灾工程设施规划、防灾宣传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2019年,笔者随学术考察团队前往日本东京市、京都市、神户市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日本的应急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日本的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进行了现场观摩,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日本政府对于防灾工作的重视,应急管理部门专业而细致的精神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考察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希望和业内同仁共同推动国内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日本“楼坚强”的启示
![日本“楼坚强”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c6c0aaff524ccbff1218478.png)
此事曝光后政紧急实施的建筑抗震 远 。我们应 当借鉴 美 I等发达 国家的 E 1
日本的防震训练总是跟防火联 系到一 性复查 ,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 成 功经验 ,全 员参与 、全面全 力、坚
起 。 因为 日本的房 屋大部分都是木制 筑获准开工 。对于那些依据伪造地震 持不懈地做好建筑抗震减 灾工作 。圃 结 构的 ,容易燃 烧 。幼儿们脑袋上戴 数据而建造 的 “ 豆腐渣”工程 ,政府
的绝 缘 性 。地 震 发 生 时 ,贮 水 槽 内 贮 最基本的项 目。 存 的 水 在 发生 火 灾时 可 用 于 灭 火 ,地 制 定 严 格 的法 律 制 度 震 发生 后 可作 为 临时 生 活 用 水 。这 种
“ 楼坚强”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 日本大地震中汲取经
从最初 的设计 、选材 、施工等方面就 应该严 守标准 。正如 日籍专栏作家 、 知名媒体人加藤嘉一所言 ,不重视建
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 ,
早 已不再采 用砖头盖房子 了,五彩缤 2 1 0 5年 ,让 9 %的住 宅 建筑达 到 这 国既有 建筑 的主要结构形式 ,高 层建 0
纷的 “ 瓦片”是 塑料制成 的。 E本 民 个标准 。 t
用建筑的 “ 墙体 ”多是 “ 整体结构” , 就 是 一大块 儿 、一 面整体 的 “ ” 墙 。
构造部分的刚性 ,从而提高与地基 问 的空场 跑。每 年的防震训练都有这个 验教训 ,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质量 。
在发生阪神大地 震的次年开始 ,
系统在海湾沿 岸等地 层柔软 的地带也 F本政府于 19 年、0 0 2 0 年、 筑质量 的就是全体 国民的敌人 。 t 9 6 2 0 年、0 5
冈
。 4 & 隧 {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6fa2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4.png)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是一个全球议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灾害风险。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为基础,分析几个不同国家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以及它们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一、日本—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东京地区。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全面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
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减轻破坏、保护生命”,其重点包括建筑物韧性改造、地下铁道的震后功能恢复、公共救灾设施建设等。
东京市政府还制定了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的选择和管理等。
实践中,东京市政府通过加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提高了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障。
此外,东京还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地下铁道系统的抗震能力,以便在地震后尽快恢复运营。
这些举措为东京市的减灾工作带来了显著成效。
二、美国—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纽约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也面临着来自海洋的洪水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纽约遭受了多次严重的飓风和超强风暴的袭击,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洪水防灾减灾措施。
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物保护、沿海建设”,重点包括抗风险建筑物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海岸线的维护和加固等。
此外,纽约城市政府还促进了市民的自我救援能力,开展了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培训。
通过这些努力,纽约市成功减少了来自洪水的损失。
例如,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期间,纽约市的抗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较于1980年代的类似情况,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大大减少。
三、中国—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
因此,广州市政府致力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以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风险。
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的关键点是“防御、疏散、救援”,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抗台风能力的提升、疏散路径的规划和修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等。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9711c1e52ea551810a68785.png)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
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一、日本的灾害对策立法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往往就会出台一部重要法律。
日本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
①其中,《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的“总宪章”、“防灾宪法”,其他灾害对策法律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
②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方面,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三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地震对策财政特别措施法》(1980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1998年)等24部。
③1978年12月,日本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1995年1月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④,并对1950年就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进行了1996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修订,大大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
1995年日本还制定了《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增加超过普通楼房的抗震强度。
⑤日本的其他灾害立法包括《气候变暖对策法》、《防洪法》、《森林法》、《气象业务法》、《灾害资助法》、《海岸法》等。
⑥二、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依据上述法律,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灾害应对处理机制:第一,建立全国性防灾组织体制。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8084f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6.png)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可以建造出能够抵御地震冲击的建筑,从而在灾难来临时保障人们的安全。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抗震建筑的成功案例。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在抗震建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成果。
东京的晴空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高达 634 米的电波塔,采用了先进的抗震技术。
它的结构设计独特,通过在塔基部分设置巨大的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塔身的晃动。
在多次地震中,晴空塔都保持了稳定,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
还有位于日本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其建筑外形独特,内部结构复杂。
为了应对地震,设计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了大量的橡胶隔震支座。
这些支座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弹簧,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缓冲地震的冲击力,使建筑物与地面的振动相互隔离。
即使在强烈地震的情况下,这座会议中心也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为里面的人员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我国也有许多出色的抗震建筑案例。
比如,四川的成都博物馆新馆。
该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震风险。
其结构采用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的关键部位还设置了耗能构件,能够在地震中吸收能量,减轻主体结构的损伤。
在 2013 年芦山地震中,成都博物馆新馆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损坏。
另外,北京的中国尊也是一座具有卓越抗震性能的建筑。
它高达528 米,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为了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工程师采用了多重抗震防线。
建筑的核心筒和外框架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同时,在结构中还设置了阻尼器,进一步消耗地震能量,控制结构的振动。
新西兰的基督城在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后,也有一些建筑展现出了出色的抗震能力。
例如,基督城艺术中心。
这座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和钢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木材的柔韧性和钢材的强度相互补充,有效地抵抗了地震的破坏。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研究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6ee7e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2.png)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研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政策,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研究国际上的防灾减灾政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长期与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政策体系。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灾害预防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警报,为民众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此外,日本还注重建筑抗震设计,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在教育方面,日本从小就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培养他们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定期组织地震演练,让民众熟悉应急逃生路线和方法。
美国在应对飓风等自然灾害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其建立了完善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灾害的预防、响应和恢复工作。
在灾害来临前,通过气象预报和预警系统,及时向民众发布灾害信息,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准备。
同时,美国还注重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工作,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和执行防灾计划,提高社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在灾后恢复方面,美国政府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澳大利亚在应对森林火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防火法规,限制在特定季节和区域的用火行为。
同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如消防通道、蓄水池等。
在火灾监测方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此外,澳大利亚还注重国际合作,与周边国家分享森林火灾防控的经验和技术。
这些国家的防灾减灾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至关重要。
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准确的预警信息能够让民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5c314a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d.png)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分类根据日本的建筑法规和规范,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类是具有最高抗震性能的等级,E类则是抗震性能最低的等级。
1.A类:指定独立防震结构的建筑、采用专门设计并满足相应条件的建筑。
2.B类:要求在地震中即使发生衰竭,也要么不倒塌,要么倒塌后易于逃生。
3.C类:指明在标准地震下,不会发生根本破坏,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
4.D类:要求在中等或较安全的地震下,正常使用和循环了。
5.E类:没有通过任何设计地震力要求的建筑。
2.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为了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的抗震等级,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满足抗震需求。
抗震构造日本建筑的抗震构造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地基基础良好的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要求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地震作用,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震材料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抗震标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延性。
日本经常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抗震支撑等材料和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日本抗震等级实施效果日本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这些标准,日本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地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结语日本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和实施,体现了日本在抗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1fa60e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f.png)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一、绪论- 防灾减灾理念的重要性及提出本文的目的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 日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备份和复原措施- 灾后的灾民救助和社会重建工作四、我国防灾减灾现状- 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五、日本防灾减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日本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应用到我国- 认识和提升自身防灾减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结论- 简述本文的观点和总结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及其可能的影响一、绪论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防范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日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多重自然灾害和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本论文旨在介绍日本防灾减灾的现状和对策,并试图分析其可能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1.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火山资源,同时也频繁受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集中度增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升级。
另外,日本还遭受过外部的人为灾害,例如恐怖袭击和核反应堆事故。
2.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随着日本不断地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提升。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并建设了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
另外,日本民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和应对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救助工作。
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1.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措施之一,它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并传递给公众。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1de78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8.png)
日本防地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政府在防地震措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建筑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和要求包括:•建筑物法:建筑物法规定了建筑物的强度、耐震性和逃生通道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该法规,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而老旧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查和维修。
•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日本建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耐震设计技术指南,包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具有权威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按照这些指南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震对策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根据该法律,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对策计划,包括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加强公众教育、培训和演习等。
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除了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基础设计: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是最先受到振动冲击的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日本的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混凝土桩基或悬挂式地基等抗震设计。
•结构设计:日本的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抵抗力。
•防震减震技术:日本广泛采用了多种防震减震技术,例如隔震结构、补偿系统和防震设备等。
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地震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准确的之一。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提前发出警报,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险和逃生。
美日基础设施防震抗震新思路对我国的启示
![美日基础设施防震抗震新思路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a27d94d69eae009581bec33.png)
( )美 国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领 域 防 2
震 抗震 的新行动
美 国 将 遍 布 全 同 的 铁 路 、 运
河 、 高 速 公 路 、 电 力 、 通 讯 、 航
伴 随 着 2 世 纪9) 代 初对 “ 0 ( 年 生
1美 国 对 于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防 。 震 抗震 的重视
自 身 可 持 续 发 展 与 其 承 担 的 经 济
年 圣 费 尔 南 多 地 震 后 ,又 出 台 厂房 社 会 发 展 、 环 境 保 护 等 的 公 共 责 于 城 市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防 震 抗 震 的 重 屋 建 筑 物 和 乍 命 线 构 筑 物 的 抗 震 建 任 关 系 。 视 情 况 ,进 而 提 出 我 围 应 从 中 借 鉴 筑 规 范 。
政 府 发 现 ,这 些 生 命 线 系 统 中 不 少
命 线 系 统 ” 老 化 、衰 退 、年 久 失 修 的关 注 ,19 — 5 美 国政 府 提 出 2 19 年 9 9
了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创 新 计 划 ,这 是 一
美 国 政 府 对 于 城 市 公 共 基 础
◆ 作 者简介 :刘青 , ( 9 5 ),女 ,长 安大 15 一
学建工 学院结 构力学等 课程 教师。
产 生 。 特 别 是 ,对 几 个 震 区 的 建 筑
38 ・ 国 科 . 6期 中 青年 技 第12
维普资讯
时 ,遭 到 破 坏 的 房 屋 应 可 以 维 修 :
城 市 公 基 础 设 施 的 防 震 减 灾是 美 围联 邦 政 府 的重 要 职 责 。 2 0 年 美 国 制 定 了 “ 共 基 础 设 04 公 家 标 准 技 术 研 究 院 的 建 筑 材 料 与 技 术 标 准 化 项 日 ; 国 防 部 三 军 实 验 室 的 水 道 、港 口 、码 头】 基础设施 ;防震抗震 ;启示与借鉴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69e4ee831b765ce04081425.png)
xx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
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
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
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
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
《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204eb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3.png)
地震预警技术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地震,这一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地震预警技术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各自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地震预警能力提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地震预警技术。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地震预警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应用水平。
日本的地震监测网络密度极高,能够迅速捕捉到地震发生时的初动信息。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地震波尚未到达目标区域之前,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
这种高度密集的监测网络和高效的数据处理,使得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能够争取到宝贵的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为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美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复杂,地震活动分布不均。
因此,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更加注重区域化和针对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策略。
例如,在加州等地震高风险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先进监测仪器,同时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改进预警算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美国还注重地震预警信息的多渠道传播,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达给公众。
相比之下,欧洲的一些国家在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上则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由于欧洲各国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单个国家难以独立构建大规模的地震监测网络。
因此,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地震研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共享数据、技术和经验,提高了整个地区的地震预警能力。
这种国际合作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
再来看看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升监测仪器的精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8c83fcb80eb6294dd886cf7.png)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世经政所王德迅汶川大地震,瞬间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人们在悲痛万分、泪别逝者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
他石攻玉,日本在防震、抗震、灾后重建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大自然没有偏袒日本,送给日本一个“地震之国”的别称。
据2007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1997年至20跖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上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 级以上地震187次,占全世界的20.7%。
历史,上,日本曾发生过伤亡惨重的关东、阪神等大地震,然而,日本又“得益于此”,因为地震不仅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还催生了一整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防震减灾机制。
第一,依法应对地震灾害。
1978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该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郎强调通过地震预测达到直接防灾日的的法律,对地震的预警、应对手段、发布《警戒宣言》的程序以及相关部门责任等作’了详细规定。
此外,与地震相关的法律还有《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北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
实践证明,权威的法律不仅成为指导抗震减灾的依据,还避免了由于政府部门责任失位、隐瞒灾情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第二,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筑标准法,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造成6433人身亡,其中83.3%的遇难者是由:厂建筑物倒塌所致。
为此,日本对建筑标准法进行修改,通过法律形式严格规定了各种建筑物的抗灾标准,并对建筑的辅助设施如煤气、—上下水管道等的抗震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005年9月,中央防灾会议制定《建筑物耐震化紧急对策方针》,要求在未来10年里,将房屋住宅的耐震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90%。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74b76e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8.png)
日本钢构造建筑简介及对我国旳启示一、日本钢构造建筑旳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爱慕木建筑旳老式。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旳住宅状况进行记录,根据最新记录成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记录,木造构造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到达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旳54.9%。
住宅木构造记录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旳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旳范围。
日本人之因此喜欢木构造独户式住宅,除老式习惯外,木构造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境保护、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旳重要原因。
但为何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都市中,鳞次栉比旳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构造为主。
钢构造建筑是一种复杂旳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旳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旳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旳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构造及有关钢材旳研发与生产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记录,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构造上讲,木构造旳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构造及钢构造等住宅占到非木构造旳80.3%。
图一不一样建筑构造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旳记录数字,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构造(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构造(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构造(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构造一直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旳结论。
表1 日本施工旳不一样用途及构造建筑物记录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旳记录中,钢构造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旳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旳36.7%。
根据与旳记录,日本旳钢构造建筑每年动工旳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旳水平。
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家减灾政策的反思与走向
![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家减灾政策的反思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b4f35d6bf5335a8102d220ec.png)
民众镇静 ,社会秩序稳 定 ,居 民、企业和政府 按照灾前
的预案和规 范,在各 自的 岗位和场所 做好应 急工作 , 自 救 和互救为 主,政府 的公救进行补助 ;政府快速 进行初
国家减灾政 策的反思及新动态
“ 3 ・ 1 1 ”东 日本大地 震 灾后 , 日本在 地震 灾 害应
对 、应 急响应 、首都 圈灾 害应 对 、防 灾教 育 、核 电站 的巨灾应对等领 域,组织 了跨 学科 、多部 门参与 的调查 委 员会 和 咨询 机构 ,对 地 震前 后 的国家 减 灾政 策与 措 施 ,进行总结和 反思 以及修改 。其 重点是 :重新认 定风 险评估 和灾害损 失预测标准 ,彻底 改进灾害预警和预报 系统 ;修改 《 灾害对 策基本法 》、国家防灾基本规划和 地方 防灾规划 ,增加应对 海啸 的章节 ;完善大区域 范围 的 巨灾应 急救援机制 ,明确 国家与地方 政府 的功能和分 工 ,修 改国家在 巨灾 时替 代灾区地方政府行 使权力 的法
0 . 4 % ;地 震 海 啸 预 警 和 应 急 处
Hale Waihona Puke 置 系 统 发 挥 作 用 ,东京在地震s 波到达 前1 分钟左右 收到报警 ;政府 、 社区 、企业 的应急物 资的贮备等 灾前准备 充分 ,灾后 马 上发挥 作用:灵活和 实战型 防灾演练具有 效果 ,学校 等
作为避难 设施 的主要 公共场所发 挥 了很大 的作用 ;灾 区
防灾 教育和提高 防灾意识 。法律 第1 5 条新规 定 ,为 了使
更 多 的 主 体 的意 见 能 够 反 映到 地 区 防 灾 规 划 中 , 增 加 地
3 . 重视 “ 立 刻 逃跑 ”和通 过 软件 与硬 件 结合 的各 种各样措施 把灾害损 失最小化 这种 “ 减灾 ”,不仅要靠 行政 ,还要 将地区 、市民 、企业 各层次 的努力整合起来 话,这样才能达到万全之策 的整 体效果 。 这次法律修 改的主要 内容是: 1 . 加 强应 对大 规模 灾 害 的应 战 能力 。第5 1 条和 5 3 条强 调要加强灾 时积极地 收集 、传递 信息和实现信 息共 享 ,正式规定在 灾害导致 市 ( 町 、村 )不能汇报 灾情的 情况下 ,都 ( 道 、府 、县 )必须采取 收集信息 ,国家与 地方政府 进行信息共 享 ,联合起 来实施 应急救援措 施 。 第6 7 条 、第7 2 条 、第 7 4 条等 ,针对市 ( 町 、村 )地 方政 府之 间的应 急救援援助 业务 ,在 巨灾 时,扩 大都 ( 道、 府 、县 )的协调权利和 新增加 国家的协 调权 利 。除 了消 防、救命 与救 难等涉及人 命 的紧 急业务之外 ,扩展到避 难场 所 的运行 、健康 医疗 、公共设 施修缮等 一般的应急 管 理义 务 。第8 条 、第 4 0 条 新增 规定 ,为 了促进 地方政 府之 间的灾 时相互援助顺利 进行 ,国家 、地方政 府 、民 间企 事业单位 等防灾机构 必须实现在地 方防灾规 划 中, 明确采取必要 的措 施进 行援助和接受灾 民。 2 . 进一步 改善巨灾发 生时 的应对 灾 民避难 的措施 。
日本应急文化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
![日本应急文化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b1050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8.png)
日本应急文化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日本作为一个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长期以来不断面临灾害的威胁,因此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应急文化和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应急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日本高度重视灾害预警和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非常注重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台风预警系统等手段,及时向民众传递灾害信息,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种高效的预警和通信系统在震后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强对灾害预警和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民众的应对灾害的能力。
其次,日本注重公众的应急教育和训练。
日本各级政府通过开展应急演练、灾害教育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能力,使得灾害发生时民众能够冷静应对,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应该加强应急教育和训练,通过开展演练、宣传教育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日本注重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合作。
日本的应急管理体系强调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紧密协作,形成了一种“全民公共安全”的理念,通过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计划、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有效地组织调度应急救援力量,提高灾害应对的效果。
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合作,形成一种整体合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实力。
第四,日本注重灾后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
在日本,灾后重建被视为一个全社会的任务,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其中,通过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经济活动、提供心理疏导等方式,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同时,日本也注重对灾后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通过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业务连续性计划等手段,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和恢复力。
我国也应该注重灾后的重建和复原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的灾后补救和恢复机制等措施,提高我国社会的抗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和声明: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此毕业论文中均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没有篡改研究数据,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易带来巨大的破坏,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但我国建筑物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邻国日本之间更是存在明显差别。
同级别地震情况下,日本受灾情况相对于中国却轻的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建筑物防震减灾能力地深思。
日本的建筑物具有完善地防震措施,向日本学习建筑防震减灾方面的先进之处,对我国防灾减灾体制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对我国建筑防灾减灾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措施;防震减灾;启示ABSTRACTAs a sudden and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the earthquake is easy to bring huge damage,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ut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need for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level of earthquake, Japan's disaster situation is much lighter than China, which has to cause u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Japanese buildings has to improve the aseismatic measures. Advanced point to Japan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our country also has a very good reference.Key words: Aseismatic measures of buildings;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spiration目录1引言 (1)2 地震的产生及对建筑物的危害 (2)3日本建筑物的防震减灾措施 (3)3.1严格完善的建筑法 (3)3.2提高建筑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新型建筑基础及结构 (3)3.2.1滑动体基础 (3)3.2.2弹簧基础 (4)3.2.3制震结构设计 (4)3.2.4地基设水槽 (4)3.3研发使用新型抗震材料 (4)3.3.1新型钢材 (5)3.3.2研发塑料纤维新型材料 (5)3.3.3SRF工艺——给建筑缠上树脂绷带 (6)4 我国建筑物防震减灾存在的不足之处 (7)4.1城乡建筑抗震要求差距过大 (7)4.2房屋建筑自身抗震能力较低 (7)4.3农村建筑行业混乱并缺乏相应的监督体制 (8)结论 (9)致谢 (11)参考文献 (12)1 引言1引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飞速加快。
作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本的房屋,其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能力的强弱备受关注。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且难以准确预报地自然灾害,在建筑物防灾减灾体制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数据来展示下2014年11月22日两国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沉痛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我们应痛定思痛,向他国学习借鉴抗震经验(如表一)。
表1.1中日两国2014年11月22日地震受灾数据统计表商丘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地震的产生及对建筑物的危害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发生前无法预测,发生时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能引起火灾、水灾、疫情,造成海啸、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地震本身对人造成的伤害很小,其发生时造成的建筑倒塌、火灾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及伤害更为巨大。
因此,建筑本身的抗灾能力尤为重要。
在强烈的地震下作用下,根据各类建筑物会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按其破坏形态及直接原因,可分以下几类:1.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结构构件的共同工作主要由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支撑来保证。
在地震作用下,有些建筑物上部结构本身无损坏,但由于地基承载力的下降或地基土液化造成建筑物倾斜、倒塌而破坏。
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地震时,地震作用附加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使其内力及变形增加较多,而且往往改变其受力方式,导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而破坏。
3.由于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建筑整体结构在地震波荷载作用下会有变形和内力 (如梁、板将产生弯曲、剪切变形,柱的压缩和基础的沉陷等)的产生。
过大的变形及裂缝的出现会造成建筑整体结构的倒塌。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建筑物地基在地震过程中受地震波影响,造成其地基承载力下降、失效,因而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坍塌的破坏。
3 日本建筑物的防震减灾震措施3日本建筑物的防震减灾措施3.1严格完善的建筑法日本的建筑抗震法有着悠久地发展历。
1920年日本颁布了《市街地建筑法》,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房屋建筑物倒塌损坏严重,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地震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由房屋倒塌造成。
日本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对房屋地基、结构、设备等研究,于1950年颁布了《建筑基准法》。
此后多年进行逐步的完善,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后研究人员发现倒塌建筑使用的材料硬度较低,于是日本政府更加注重强化建筑物防震减灾的措施。
每一次发生特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同时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也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
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
首先,这部法律否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
这种建筑方法是用石条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顶则使用瓦片。
经过专家认证,木造轴框架,这种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上沉重的瓦块屋顶对地震的摇晃毫无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员损伤。
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建筑技术。
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
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
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没有一间倒塌。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工程,想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在不同的地震等级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严谨完善的建筑法就是在遭受一次次地震后总结出来的,这是人类应对地震灾害的宝贵经验,日本的建筑标准法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3.2 提高建筑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新型建筑基础及结构3.2.1滑动体基础滑动体基础是在建筑物与基础间增加一个球型轴承或滑动体, 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吸收地震造成的振动,从而减少地震时产生的震动。
滑动体基础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在独户建筑及古建筑维护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古旧建筑的抗震问题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东京都台东区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和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厅也运用这种方法实补修了抗震处理结构。
商丘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3.2.2弹簧基础日本建筑部门的研究人员为了使建筑物具有更好地防震抗震性能,而发明了弹簧基础。
即在建筑物主体与地基建增加特制弹簧,使建筑物处于悬浮状态。
由于弹簧能吸收地震振动与其他振动,且具有很大的缓冲作用,所以无论建筑如何晃动,其本身都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实验证明,6-7级的地震经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来的1/10。
3.2.3制震结构设计日本的制震结构是在建筑物内部重要部位安装附加子结构阻尼器,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变形和振动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使建筑结构的振动迅速衰减,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这种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变形和破坏,同时也减少了震后修复工作与费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