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羊小反刍兽疫的介绍

合集下载

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防治措施

摘 要:本次分析了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疾病症状、临床表现、病理机理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小反刍动物的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症状;防治措施1 前言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也被叫做肺肠炎,是因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

在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各种畜牧疫病的发生也逐渐增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小反刍兽疫就是其中一种,需要养殖人员加以重视,进行科学的防治,减少疫病的发生。

2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比如山羊、绵羊等,在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部分地区流行。

在疫区,本病主要是零星发生,如果感染动物增加,就可能发生流行。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直接接触传播,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其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处于亚临诊型的病羊,传染性极高。

对本病来说,有可能感染猪,但不出现临阵症状,也不会继续传播。

3 疾病症状本病有潜伏期,最短4d,最长可达21d,因此及时的诊断是防治的关键。

对于自然发病情况,只发生在山羊和绵羊身上,其他情况均为病原传播感染。

本病可以治疗,但有时康复的山羊唇部可能形成口疮样的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d;病畜出现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脓性黏液鼻漏,呼出气体伴有恶臭;在出现发热症状的前4d,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出现进行性广泛性损害、病畜表现出口水分泌增多,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口腔黏膜出现小、粗糙、红色的浅表坏死病灶,并逐渐演变成粉红色,甚至蔓延到下唇、下齿龈等处。

病情严重的病畜可见坏死病灶发展到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部位。

本病发展到后期,病畜可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体温下降,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4 临床表现患本病时山羊的临床症状表现比较明显,绵羊相对比较轻微。

病畜表现出突然发热,发病2d后可达到42℃的高热,并持续发热3d左右,在发热后期病羊可能出现大批死亡。

羊小反刍的症状

羊小反刍的症状

羊小反刍的症状: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一、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4至5天,最长21天。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类似感冒症状。

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至8天,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急性型:较少发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感染后1至2天内死亡。

二、防治方法控制小反刍兽疫,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把好入场关:把好入场关,确保引进羊只未感染。

引进羊只时,要弄清楚羊只的来源和背景,不要购买没有检疫证明的羊只。

羊只调入后,至少要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把好管理关:把好管理关,提高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水平。

要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强防疫管理。

做好相关场所及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

人员和运输工具进场时,要进行彻底消毒,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羊群转场、放牧时,要防止交叉感染。

把好防疫关:把好防疫关,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在农业部批准实施免疫的地区,要在当地兽医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把好治疗关:把好治疗关,肌肉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小反刍血抗配合刀豆素),1次/天,连用2天,病情严重可以加大剂量但不超过3针,或者配合点抗生素分点注射效果更好。

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但要注意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应限3小时内用完;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的疫苗及接种用注射器均应消毒处理;疫苗应在-15℃以下保存。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和鹿。

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科,引起的疾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以下是小反刍兽疫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 口腔和消化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消化系统进入动物体内。

病毒会引起口腔和舌头溃疡、破坏食欲和消化功能。

这些病变会导致动物食欲不振、进食减少,甚至出现腹泻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 牛羊蹄部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牛羊蹄部病变,表现为蹄间皮肤和蹄壳的溃疡和出血。

蹄部病变会导致动物行动受限,造成疼痛和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跛行。

3. 泌尿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病变,表现为尿频和尿量减少。

病毒会侵犯肾脏和膀胱,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4. 免疫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病变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加重病情。

5. 呼吸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病变,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鼻流清涕等症状。

这些病变可能是由于病毒侵犯呼吸道黏膜和引起炎症反应所致。

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主要涉及口腔和消化系统、蹄部、泌尿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诊断小反刍兽疫,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影响。

小反刍兽疫简介

小反刍兽疫简介

小反刍兽疫简介病原学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

该病毒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的成员,同属的其他成员还有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RPV)、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海豹瘟病毒(Porpoise distemper virus,PDV)等。

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髌骨最为接近。

所以小反刍兽疫又称为伪牛瘟。

PPRV主要侵害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以突然发热、眼鼻排出分泌物、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

目前,流行病学1.传染源。

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组织,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

病畜急性期自分泌物、排泄物及呼气等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

同地区之动物,以直接接触方式或经由咳嗽而行短距离飞沫传染,不同地区因以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须管制感染区羊只及相关物品的移出。

感染後之潜伏期间,可能传播本病。

潜伏期一般为4到6天,可达10天。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病毒也可发现于精液及胚,故可能会经人工授精或胚移植传染。

3.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兽, 且山羊比绵羊更易感。

猪和牛也可感染, 但通常无临床症状。

5到8月龄山羊最为易感。

4. 临床症状。

症状与牛瘟相似, 常呈急性感染。

发病时体温骤升至40~41度, 且在持续5到8d或濒死时体温下降; 唾液分泌增多, 但不会导致流涎; 病畜除表现非特异性症状外, 还出现初为浆液性、后日益增多且渐变为脓性的鼻液, 鼻液结痂堵塞鼻孔引起呼吸不畅而常打喷嚏; 眼角常因分泌物结痂拥堵而呈现卡他性结膜炎。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2021年第02期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此病感染性强,病死率高,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小反刍兽疫最早报道是在1940年,主要流行于非洲国家、阿拉伯半岛、以色列、叙利亚、土耳其等中东地区以及印度半岛。

2003年以来,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等位于我国周边的国家也相继发生疫情,2007年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西藏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此后,在甘肃、内蒙、宁夏、辽宁、湖南等23个省市都有过暴发流行,给养羊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1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是近年传入我国境内的一种严重的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中山羊、绵羊以及野生小反刍兽等都是易感动物,水牛、骆驼等也偶有发生。

山羊、绵羊最易感,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牛瘟非常相似,病羊体温升高,出现坏死性口腔炎、胃肠炎的症状。

小反刍兽疫发病没有季节性,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病,但是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会在咽喉、下颌淋巴结、扁桃体等部位复制,3~4d 后表现明显的症状,病毒可以侵害脾脏、骨髓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也可以侵袭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的黏膜,引起炎症和器官损伤。

绵羊和山羊的易感性都很强,其中山羊的发病率更高,症状也更明显。

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后的潜伏期一般为4~10d ,在发病的初期,体温高达42℃,病羊的眼、鼻、口中流出大量的液体,甚至有的病羊眼部和鼻部的粘液会形成结痂,病羊精神萎靡,口中有恶臭味,没有食欲,病情较轻的可以治愈;病情严重的会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开始下降,出现腹泻,脏器发生病变,死亡率高达70%~80%,病程一般持续10~12d 。

在严重暴发流行的地区,死亡率高达100%。

饲料营养不均衡,生活环境较差、天气突变和饲养密度大等都是诱发此病的关键因素。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病羊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是传播病原的主要载体。

2防控措施对病羊可以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对症治疗,能够有效的防止病菌的继发感染;用超免疫血清可以降低发病率,但是对已经感染发病的动物没有效果。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对接触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对与疑似病例接触过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认 是否感染。
确诊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确诊的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 传播。
限制动物移动
在疫情发生期间,限制动物移动,以减少病毒传 播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
01
02
03
04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 方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防控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建立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促进信息 的交流与共享。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防控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某地区在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后,迅速采取隔离、扑杀、消 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保护了易感动物和养殖 户的利益。
成功案例二
某养殖场通过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强动物保健和免疫工作 ,成功预防了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保障了动物的于免疫期,应避免与病畜接 触,以免感染病毒。同时,在 免疫期内,应避免对动物进行 免疫抑制性治疗。
04
小反刍兽疫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症状的疫病鉴别
口蹄疫
小反刍兽疫与口蹄疫的相似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蹄部的水泡。然而,口蹄疫通常会导致 牛、羊等偶蹄类动物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而小反刍兽疫则主要 影响小反刍动物,如羊。
特点
该病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 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通过飞沫、唾液等 分泌物传播病毒。
间接接触
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媒介,经呼 吸道或消化道传播。
昆虫媒介
一些吸血昆虫,如蚊子、蝇等,可能携带病毒并传 播给易感动物。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羊小反刍兽疫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该病首次由国外传入我国西藏地区。

2014年辽宁省首例病例发生在锦州北镇市。

目前全省小反刍兽疫为强制免疫,确保该病不会大规模发生,但不排除零散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告,2018年5月和2020年5月期间,分别在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和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某羊场发生该病,给当地养羊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笔者将通过简要叙述小反刍兽疫和症状类似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羊小反刍兽疫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文│孟凡曜(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防制措施等,为畜牧兽医部门做好早期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病原1.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病毒呈圆形,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在光照、加热、酸性、碱性环境中易失活,对大多数酸性和碱性消毒剂敏感。

2.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但对酸性和碱性消毒剂敏感。

3.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革兰氏染色阴性。

二、流行病学1.小反刍兽疫。

山羊、绵羊是常见自然宿主。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频发。

2.口蹄疫。

在自然情况下牛最易感,羊次之。

病毒主要存在水疱皮和水疱液中。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

3.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山羊和绵羊。

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养殖顾问Consultant64☆中国畜牧业过呼吸道感染。

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季节,气候多变、饲养环境差等因素易诱发本病。

三、临床症状1.小反刍兽疫。

潜伏期平均为4~5天,最长可达21天。

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三种,其中标准型最为常见。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发热前4d,引起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障碍、多唾液,随后出现坏死病灶,口腔黏膜出现小而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随后呈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牙龈等。

在重症病例中,坏死病灶累及牙垫、上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针对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使用香港龙达的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每瓶200体重+刀豆素每支200斤体重配合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最好分点注射),一天一次,打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尊医嘱。

想了解更多关于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小反刍兽疫防治明白1

小反刍兽疫防治明白1

小反刍兽疫防控明白纸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二、临床症状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三、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四、预防措施1.严格限制动物移动。

据有关通知,全国部分省份及我省已有几个县(市、区)发生疑似和确诊小反当兽疫疫情。

我省发生的小反刍兽疫情为输入性疫情,跨省调运活羊是传播的主要渠道。

因此要严格限制活羊省内流动,需省内调运活羊的要严格执行“双向隔离、双向检疫”制度,严防疫情传播;要切实落实检疫申报制度,规范申报程序,认真开展临床检查,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对活羊逐只开展检疫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

对动物饲养场和加工、交易场所及运输动物车辆实施消毒。

(常用消毒液: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环境消毒可选用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小反刍兽疫疫苗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瘟,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小反刍动物上。

其中受害最明显的便是羊了,小反刍兽疫也是所有养羊户最头疼的一种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整栏羊全部死亡。

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一般在一周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三周。

发病后如果是急性的话,其体温会迅速上升到40度,持续4天左右。

病羊精神暴躁,毛发黯淡无光,饮水量增加,食欲下降。

鼻孔流出恶臭的浓稠液体,在体温上升的前四天左右,口腔出现充血现象,且出现红色的坏死症状。

主要发生在下唇、下齿等部位,严重的时候会在乳头、舌头等处发现同样症状。

最后拉血脱水,咳嗽、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死亡率可达百分百。

小反刍兽疫疫苗使用说明
保存:在-15℃以下保存。

性状:乳白色或淡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稀释: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为每毫升含1头份。

注射方式:颈部皮下注射。

注射用量:Ind
不良反应:接种后个别羊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外,一般无可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
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限3小时内用完。

2、免疫前后10天不能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

3、仅接种健康羊,老、弱、病、幼、孕羊暂不免疫。

4、应单独免疫,不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与其他疫苗的问隔时间至少在10天以上。

5、用过的疫苗瓶及瓶中剩余疫苗集中焚烧后深埋,接种用注射器、针头冲洗干净后高温消毒。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小反刍兽疫综述

小反刍兽疫综述

健康养殖·防控畜牧业环境 2021.0560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起小型反刍动物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

该病毒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文将从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预防控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控制1 前言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成员,是具有囊膜的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都有相似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

2 发病机理小反刍动物的发病机制与牛的牛瘟类似。

疾病的发生以泪,鼻等粘膜分泌物的出现而开始,病毒最早侵入扁桃体组织和淋巴结并在此处进行排毒接种和病毒复制,在感染后4d 就可以分泌物中检测到病毒。

之后,呼吸道黏膜内被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会迁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在那里会发生原发性病毒扩增,然后病毒进入全身循环。

在3~4d后会出现发热和厌食等临床症状。

从感染后第四天就可以开始观察到白细胞减少,CD4+T细胞明显减少。

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淋巴器官,呼吸道上皮和胃肠道中观察到病毒抗原。

在感染后5~7d,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合胞体。

在感染的后期,口腔中形成侵蚀性病变和坏死。

在感染后6~8d典型的临床症状出现,并且可以持续长达14d,直至动物死亡或感染恢复。

3 临床表现山羊和绵羊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山羊似乎比绵羊更容易感染疾病,某些品种的山羊被认为比其他山羊更易感染。

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6d。

在疾病的急性期,动物表现出发热(最高41℃),可能持续3~5d,并伴有流涎、厌食或口干。

鼻涕和泪腺分泌物逐渐变成粘液样,流涎增多。

口腔中形成的侵蚀性渗出物并坏死。

在疾病的严重情况下,会在舌头上出现纤维蛋白沉积物(干酪样沉积物)的坏死性病变。

在疾病的后期,动物会出现腹腔呼吸、腹泻和咳嗽。

最后,该动物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减重和消瘦,最终导致死亡。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摘要: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之为肺肠炎、羊瘟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并且这种病毒存在较强的病毒性、发病急等特征,通常会对小反刍兽造成感染,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出现腹泻、体温上升、肺炎以及口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多雨季节或者是低温干旱季节,一旦患病不但会对当地羊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为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为切入点,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羊与其制品调运、贩卖日益频繁,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逐渐呈现高发的趋势。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和低温干旱季节,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羊养殖业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广大养殖户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详细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并根据相关要求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管理,避免出现该病大面积扩散的现象。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会对山羊和绵羊造成感染,对野生动物造成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于山羊而言,其感染该病毒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品种的羊,并且山羊在感染该病之后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且不同品种、年龄的羊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也会产生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通常会呈现出区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或者是寒冷干旱的季节,普遍以零散的形式出现,但是若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会呈现出大面积流行的状态[1]。

本病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引起的传染,在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会有大量病毒的产生,在羊与羊间进行接触后也会传染该病毒,并且健康羊间接接触患病羊使用过的用具、饲料、饮水以及牧草后也会引发感染。

除此以外,该疾病偶尔会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但是在发病之后的5~6年内会逐步缓和,一旦在羊群内爆发,病死率将会达到70~80%左右。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简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如牛、羊和山羊等。

这种疾病会导致感染动物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小反刍兽疫的威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措施一:加强动物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规定的兽药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2.定期开展动物体检和病毒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严格防疫和消毒措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动物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措施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1.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恶劣气候对养殖场的影响,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2.规范饲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确保饲养场干净卫生,防止疫情传播。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措施三:加强人员卫生和安全管理1.加强培训和宣传: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引导人员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

2.健全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养殖人员遵守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及时报告和紧急处理:养殖人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主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范围。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信息共享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确保养殖场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小反刍兽疫高发期 养羊人警惕!.doc

小反刍兽疫高发期 养羊人警惕!.doc

小反刍兽疫高发期养羊人警惕!概述:小反刍兽疫,也叫羊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其它动物也会有感染。

由于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所以一旦发生将会给养殖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极大损失。

在多雨和寒冷的季节里,较易爆发小反刍兽疫疾病,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直接或间接传播,潜伏期为4-10天。

而现在正值秋冬季节,是小反刍兽疫最易感染的时候,建议广大养殖户提高警惕,认真做好防范工作,以免此病的发生。

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病因及传播掌握小反刍兽疫发病原因,从根本上制止病情的发生。

1、山羊和绵羊是小反刍兽疫唯一的自然宿主,其中山羊比绵羊更易感染,尤其是3-8月龄的山羊。

绵羊偶尔也会有严重疫病发生。

牛、猪也会感染,但无明显症状,不传播病毒。

此外,岩羊、鹿、长角大羚羊、骆驼等野生动物也能够发生感染。

2、该疫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尤其在雨季和寒冷干燥季节病发率高。

3、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病毒携带动物,另外病畜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也是病毒传染源。

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胚胎和哺乳传染幼崽。

二、症状了解小反刍兽疫症状,便于及时控制病情。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比较轻微。

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鼻腔及口腔内充满粘液,甚至鼻孔堵塞、呼吸不畅,口腔粘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有时可出现结膜炎(甚至失明),体温高达40-41℃。

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脱水、消瘦、呼吸困难和流产,5-10天内死亡。

肺炎、咳嗽、胸部罗音以及腹式呼吸也常发生。

若伴有寄生虫或其他疾病,则死亡更快。

本病发病率高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

三、预防措施小反刍兽疫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以防控为主。

①积极普及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场对小反刍兽疫的重视程度,发动一线养殖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对牲畜棚舍进行消毒清扫,改善牲畜生活环境,做好饲养管理,提高动物免疫力。

②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为每毫升含1头份,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1ml。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又叫羊瘟、胃炎肺肠炎综合症,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动物。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发病机理:患病动物,通过接触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的污染物,经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然后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引起免疫力下降、淋巴组织坏死、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继发感染。

前期2-3天会在消化、呼吸系统的黏膜上复制增殖,随后几天,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特点: 小反刍兽疫首次在1942年西非发现,之后很快蔓延到非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07年7月,我国西藏首次爆发小反刍兽疫,死亡羊只达到262只。

之后几年,在甘肃、内蒙、宁夏、辽宁、江苏、山西、云南、贵州等地,都相继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小反刍兽疫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非常高,在雨季、冬季更易爆发。

不过小反刍兽疫病毒在自然环境下存活率很低,对热、紫外线等非常敏感,50℃条件下就很难存活,普通的消毒剂一般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所以在常态环境中一般不会长时间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染源很多,例如水源、料槽、垫料,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尿液、粪便。

小反刍兽疫治疗方案:对患病地区施行封锁、扑杀等措施,严格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对发病场实施隔离、监视,禁止带病动物、产品、饲料等转移,羊群与羊群之间避免接触。

易感动物饲养、生产、经营、加工等环节,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

针对小反刍兽疫治疗,除了定期对风险羊群进行免疫接种外,还要使用羊全清配合刀豆素进行防治与治疗。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小反刍兽肺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等。

本文将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探讨小反刍兽疫的病理特点和变化过程。

小反刍兽疫主要侵犯反刍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

感染后,病毒首先进入呼吸道黏膜细胞,通过黏膜细胞间隙进入淋巴系统。

在淋巴系统中,病毒迅速复制和扩散,引起淋巴结的肿胀和增生。

这是小反刍兽疫最早期的病理变化。

随着病毒的持续感染,淋巴系统的病变逐渐加重。

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开始凋亡,出现坏死现象。

同时,病毒还可以侵犯淋巴系统中的B细胞,抑制其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病理变化使得反刍动物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二次感染。

除了淋巴系统的病变,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肺部的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肺泡间质的炎症反应,使肺泡壁增厚。

同时,病毒还可以直接侵犯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泡炎症和坏死。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除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病理变化。

例如,病毒可以侵犯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

病毒还可以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和痉挛。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也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在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旨在清除病毒和恢复组织功能,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反而会损害宿主组织。

因此,适度调节免疫反应对于控制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非常重要。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涉及呼吸系统、淋巴系统和其他多个系统。

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防控小反刍兽疫。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小反刍兽疫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尼 日 利 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印度
沙特阿 埃塞尔 拉伯 比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 基 斯 坦
马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亚
一、概况
坦桑尼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PPR全球分布情况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柯 坪县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 内蒙古巴彦淖市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 辽宁省锦州市
/
951 1063 116 24
70
111 431 32 11
2014.3.25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
360
234
小反刍兽疫历史疫点分布图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1.分类
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 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 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 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被毛逆立。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
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
免疫蛋白 。
二、病原学
4. 血清型
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 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 个群,其中Ⅰ、Ⅱ、Ⅲ 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羊小反刍兽疫的介绍
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1]为我国划定的一类疾病。

病理剖检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

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

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在结肠直肠结合处。

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

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