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法治的可能性

合集下载

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法治建设作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中国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化和全面发展。

1. 缺乏独立的司法体系中国的司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司法独立性不够,导致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

在一些法律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是相关部门或者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企业,往往会出现法律适用不公正的情况。

要完善司法体系,提高司法独立性,加强法官的专业化培训和监督,减少外部干预,确保司法公正性的实现。

2. 法律适用不规范在一些领域,法律适用不规范导致了法律的执行难度增加和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完善和统一解释,确保法律的普适性和适用性,提高法律执行的有效性和司法判决的可预测性。

3. 法治意识不强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中,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威胁到法治的实现。

为了提升法治意识,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公民积极参与法律事务,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4. 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法治建设中,问题难以避免。

反工作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开展,加强对问题的监督和惩治,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维护法治的公正和廉洁。

5. 法治体系落实难度大在实际的法治建设中,法律的落实难度相对较大,相关法律政策的真正执行和落实并不理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加强对法律落实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法律政策的真正执行和有效落实。

总结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也有许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要全面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司法体系的完善和改革,提高法律适用的规范性和可预测性,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对问题的监督和惩治,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

小度写范文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法治的必要性模板

小度写范文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法治的必要性模板

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法治的必要性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凡是重视并实行法治的国家,经济都比较发达,政治都比较民主,社会都比较文明。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采取了这种先进的治国方式,才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而在我们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一直曲折而漫长,这与我国历来崇尚“人治”,轻视“法治”的历史传统有关。

在中国经受了几次惨痛经历之后,人民逐渐意识到了中国的发展要依靠法治,而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法治政府。

但在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长期地被忽略,关于法治政府的理论论述也是相当地少,对这样一个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新生事物,我们必须重视它。

认为法治政府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法治政府所依据的法是良法,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职权法定,法治政府的突破口是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保障机制是权力制约。

二、法治政府的演化过程本部分主要按法治政府的发展进程划分了四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恢复及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它的背景、行政法、行政权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建立法治政府?从内因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治来保障。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政治文明的三个主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依法治国能否实现,都要依赖法治政府的建立。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

法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法治政府,如果没有法治政府,依法治国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外因来看,则是适应WTO规则的必然结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对政府提出的挑战,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依法行政。

四、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制约因素本部分首先对现阶段中国政府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历史传统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经济和政治模式因素、公众法律意识淡薄、人的素质整体偏低因素造成。

五、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思考,从完善行政法制、强化行政执法、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责任机制、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五个方面提出了法治政府的构想,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而且这部分比较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目标和实践路径

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目标和实践路径

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目标和实践路径[摘要]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是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是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点有六: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着眼科学民主立法;着眼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着眼保障司法公正;着眼用制度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着眼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法治中国;意义;目标;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就法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标志着我们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法治建设的责任感,积极探索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探索、积累经验。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奠基石法治以维护公民权利为宗旨,以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为要义。

法治不仅要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要维护公民的各项民事权利。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实中各种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只有有法必依,坚持公正司法、规范行政行为,让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护航员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的主体需要法律确定其地位,保障其权利;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需要法律来规范,各种矛盾需要法律来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法律来确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法律保驾护航,离不开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

没有法律和法治,就没有市场经济。

确立了法治国家的目标,有利于全社会名正言顺地开展法制和法治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

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

中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及复杂性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法治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法治确保了公正和平等的权利。

在法治的框架下,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法律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财富水平如何,都必须遵守法律。

这样一来,弱势社群不会受到歧视或被排挤,而所有人都可以依法行事。

其次,法治可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在法治的框架下,犯罪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此外,法律和法规的清晰规定可以确保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等重要领域的公正和平等,减少贪污和腐败的风险,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法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

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更愿意去遵守遵守法律和法规。

这样,就可以保障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法律和法规的执行可以确保交易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发展。

最后,法治可以建立国际信任和尊重。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法制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法制和法律体系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建立和执行法律体系可以让国际社会更有信心地与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活动。

总之,在中国实行法治是不可避免的。

该国领导人对建立法治的承诺显示了中国政府对社会公正和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信任的重视。

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并促进社会的法制文化。

谨遵法律,让公正法律的引领成为中国社会的基础。

中国为什么需要法治2

中国为什么需要法治2

• 但传统中国的那种法治,那种建立在小 农经济基础上的法治。事实上是过去一百 多年的时间,从辛亥革命,甚至更早,从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直到今天,中国社会 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变农耕社会为一个现 代化的工商社会。
• 熟人社会对人的约束作用
• 无论是农耕社区还是较少人员流动的城 市单位里,在这种熟人社会中生活的最大 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国家法律直接规制, 熟人之间的经常交往,构成一种反复博弈 的关系,通常会迫使双方都遵守规定。
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层面,如果教授的推
荐信不诚信,学校开的成绩单有假,这和市场上
的假冒伪劣产品有什么区别?
• 法治社会需要应对的社会心理需求

第一个是社会富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一些非物质的东西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
服务意识的提高,对平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 时候也需要通过法治,要求政府以及参与分配公

因此,中央强调的全面依法治国,在一定意
义上,就是强调法律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而且在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
要。
• 古人不称其为法治,而是叫“文治”,与平 定天下的“武功”相对。文治的核心就是要通过 古代的政治文化精英,依据全国统一尽管比较粗 略的文字表达的规则来治理整个国家,规范王朝 的机构和官员的运作,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和稳 定。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全国统一的推 举、察举和科举,以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等等就 是法治的一些重要方面。当然,这种法治与现代 社会的法治区别是显著的。区别是什么?最重要 的是社会经济基础不一样,当时大致是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而现代法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工商 业发达的市场经济。
第二个方面,可能影响中国法治问题的是—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和小国是不一样的,这 一点大家都明白,但一到法治建设上就可能忘了。 比方说,新加坡吧,说来说去不过是500多万人口 的一个城市小国;就相当于宁波市,应该说比宁 波还小些。如果要在10年20年内把宁波建成法治 社会,那会容易多了,文化上经济上同质程度很 高。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中国法治的看法
中国的法治正在发展壮大,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的渴望。

在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法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不少弊端。

首先,法治体系和实施落后,实施不够规范,也并未得到全面的落实。

其次,有些法律法规还存在落后和不规范的问题,这也限制了法治的发展。

最后,法治的实施机制还存在着问题,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仍有待改善。

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推动中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日益增强的法治建设和意识,以求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实现公平正义、保护和尊重人权。

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完善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坚持审慎和公正原则,维护公平正义。

法治国家是具有自由、民主、法治特征的国家,法治的发展不仅是一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证。

谈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

谈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

谈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谈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在中国,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法治建设的基础是法治理念,而法治理念的根本是人民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全体公民都明确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宣传册、广告、电视、网络等,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也要加强对法治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法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的普及和深入。

二、完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完善法律体系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法律实施中的不足和问题,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三、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司法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强司法独立,保证司法公正。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监督,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措施,确保司法的公正、公平和公正。

四、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重点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服务站、开展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等措施,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宣传广告等措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正方辩手:首先,我认为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依法治国也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减少腐败现象,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名人名句方面,毛泽东曾经说过,“法律是保护人民的工具,是保护人民权益的武器。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法律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美国前总统林肯也曾经说过,“法律是一切人的保护者,也是一切人的主人。

”这句话也说明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案例方面,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依法打击腐败,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劳工权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认为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

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成为全面依法治国。

首先,依法治国虽然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依法治国可能会限制政府的灵活性,影响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能受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影响,导致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

名人名句方面,有人曾经说过,“法律是统治者的工具,是统治者的武器。

”这句话说明了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被政府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

另外,英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尼采曾经说过,“法律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这句话也说明了法律可能会被用来维护强者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

经典案例方面,一些国家在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

比如,一些国家的法律可能会对少数族裔、弱势群体造成不公平的对待,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法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机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方式。

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它是必要的。

一、法治的重要性法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法律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行动以及行动的界限。

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只有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行事,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治使得社会不再处于无序状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安全。

其次,法治有助于保护人权。

法律赋予了每个人权利和自由。

法治确保了这些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在法治的保护下,人们能够享有公平和正义。

法律不仅对个人权利进行保护,还对社会集体的权益进行保护。

法治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社会生活,不会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

此外,法治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在法治的保障下,人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

法律规定了财产权和合同权的保护,保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和自由。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才能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法治有助于增强社会的稳定和信心。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能够让人们对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产生信心。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才会对政府和社会的公正性有信心。

法治为政府提供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了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的实施也能够为纠纷解决提供公正和有效的方式,增强社会的稳定。

二、法治的必要性法治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会因为身份、权力或金钱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法治确保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防止了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益。

其次,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对犯罪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手段,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之路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之路的认识篇一一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的错误。

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较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走对路,法治建设搞得不成功,甚至导致国家动荡、发展停滞或倒退。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

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

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我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路程。

我国尚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谋划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各种时代新元素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缠绕,历史遗留的和实践增生的一系列问题一并挤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

这一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对当前中国这种体制存在的问题,已有了许多研究和论述。

归纳起来,应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第二,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势明显,政治家缺失,政治领袖的权威流失。

第三,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的非制度性影响加强。

第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第五,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流失严重,群体性事件增加,反体制倾向增强。

针对以上五个政治现实问题,他们的基本表现如下。

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的问题表现在:中央自上而下施压,导致的是压力的转移,而不是压力的消解,而且压力最终还是转移到中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行政体制的运转也从“动员体制”逐步转向了“压力型体制”。

这个过程中,中央的很多政令是不通的,上面讲的和下面做的是两回事。

当代中国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的思考

当代中国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的思考

当代中国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的思考
1.法律执行不彻底:尽管中国有许多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

一些法律被认为缺乏执行力度,或者被执行的不够严格。

例如,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不能得到充分执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2. 法律适用不公:在中国,法律适用不同的群体可能存在差异。

即使同样的法律,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适用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结果。

3. 司法独立不足:中国的司法独立仍有待提高,一些司法机构可能会受到政治干预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可能导致司法结果受到影响,或者使人们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度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具体来说,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法律执行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法律得到充分执行。

此外,要提高法官、检察官等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执行法律。

2. 加强司法独立:政府应该加强对司法机构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司法机构能够独立行使职能。

此外,要完善法官任命和晋升制度,确保合适的人才能够进入司法系统,提高司法质量。

3. 促进法律适用公正: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适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法律适用公正。

此外,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提高法律的普及度。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可以加强法治建设,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法律环境,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国法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对中国法制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国法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对中国法制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场并不是全面开放的,很多交易活动还处在国家严格控制
下。在美国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中国人有点沾沾自喜, 认为我们之所以避免了金融危机,是因为幸亏我们没有搞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其实,如果我们要是按照成熟的市场 经济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市场经 济,如期货、期权,及我们刚刚起步的股指期货,都是在 国家严格控制下的市场交易。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市场经 济,大概也只是一个电动自行车时代的市场经济,或者是 刚刚发展为小汽车时代的市场经济,我们还没有进入比较 发达的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保障市场自 由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在市场秩序建设方面欠缺更多。可 以说。我们国家在相当一段长时间之内,注意到了市场自由 方面的立法,但是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市场秩序方面的立法。 我们现在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等在内的一 些法律,在市场秩序方面的立法还比较欠缺。市场秩序的欠 缺突出表现在信用欠缺方面。最近很多媒体刊登了中国18 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被停牌或者摘牌的丑闻,馐表明我们的 企业中存在的虚假现象和诚信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
第二个阶段,解决在俯法》里面出现的新问题。我 们拿最典型的征券法》为例, 征券法》是解决商事规
则里面最重要的法律。但是我们把《正券法》写在商法里 面,而台湾地区的法律,把它列在行政规范里面,这是一 个公法范畴。因为在《征券法》里面,不仅要保证证券交 易双方的自由,而且还要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防 止交易过程中的欺诈。我们后来的商法里面,很多采用了
本刊特稿
中国法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①
——对中国法制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口江平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的法治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保障市场自由和市场秩序方面,中国的法制建设明
显缺位;二是国家权力过于介入市场经济生活,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变相加强,需要通过完善立法手段,对之 加以规范;三是中国法治面临倒退,某些地方又恢复了人治的色彩;四是“稳定压倒一切论”和“中国情况 特殊论”对法治建设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这“两论”的提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遭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已经成为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法治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法治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法治可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法治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法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家治理中,法治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法治可以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法治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最后,法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尽管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法律实施不够严格,一些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公民缺乏法律信仰和维权意识。

三、如何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为了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法律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在制定法律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依法行使职权。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公正、廉洁、高效地行使职权。

2.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媒体宣传、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让公民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同时,要加强对公民维权意识的培养,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精品范文】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精品范文】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浅谈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重要越来越凸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法治举足轻重。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由法治作保障、靠法治手段来推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显著成效,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姜颖代表说。

“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现在,孩子的课本里写上了法治,《政府工作报告》中凸显了法治,司法文书的法治精神感染了无数法律爱好者,我国已经进入法治新时代!”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代表说。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决
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本保障和最基本支撑。

”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说。

依法治国离不开党的领导。

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姜颖代表表示,“这是基于依法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利于保证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有利于保证民主法治进程的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协调各方关系、将改革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强法治建设,致力于构建法治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举措以及法治中国的目标和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司法的保障,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消除不公平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2.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的规范和监督,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家发展。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法治环境的良好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在法治保障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才能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才能够规范经营,投资者才能够安心经营,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

二、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举措为了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针对不同领域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代表性的法律法规,完善了法律体系。

同时,还加强了立法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法律法规的质量和实效性。

2. 加大执法司法力度。

我国加强了执法司法的规范和监督,推动法官、检察官等职业能力建设,提高执法司法质量和公信力;加强了对执法司法程序的监督和纠错,规范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行为。

3.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我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公民的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风尚,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的法治素质。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67492 社会主义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社会主义法治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以个人的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权威的标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30年的法治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4年,这是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开始。

但那时法制的主要理念是把法治当作专政的工具,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国家制度文明进展的制度价值几乎没有。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4年,是政策之治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政策有一定的程序性、权威性和公开性,并以文件、规范、规章等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十年里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用政策、文件来治国。

政策之治是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法律本身应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法制要求规范,要求它的规则性具有可预期性以及有相应的司法机构来支持,这些都是政策之治不具备的。

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至今,是从政策之治向法治的转型。

这一阶段的立法,大多数涉及我国改革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最深层的矛盾、最重大的利益冲突。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中国法治的认识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范本篇1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

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

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个人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一、我对中国法治的看法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历久弥新,其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法治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的社会需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正正义,以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法治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树立了崇尚法治、尊重权利、实现社会公正的理念,也提出了许多实用性很强的法治思想,如法定原则、法定措施、监察机制等,建立起了一套法治的根本。

在现实的中国,法治的进程正在加速,法制建设也日趋完善,但仍有不少改进之处。

首先,应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实施,倡导全民参与法治进程,使普遍公民对法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可。

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让每一个公民均享受到法治的保护。

最后,应加强对法治的实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使法律的权威性得到保障,使公民和社会均享受到公平正义。

二、总结
以上是我对中国法治的看法,总的来说,法治的发展对促进公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实中,尽管法治的进程正在加快,但仍有不少改进之处,如增强对法治的宣传和实施,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等。

当前,中国正处在以法治为基础、实现公正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加强法治意识,推动法治发展,
以实现公平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出于某些原因写下了这篇文章。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请大家回头顺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往回走一次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搞“法治”?很简单,从表象上看,当今中国的现状就是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社会不公等等。

而根据世界各国现有的经验来看,似乎只有诸如诉诸法制,建立法治体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系列信条才能避免充斥这种现象的国家滑向深渊。

这一点先按下不表,待我们一一看来。

那么,首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说的那些乱象?最直接的原因是过去十几年的市场经济与私营经济改革,我们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所谓“无形的手”,然而权力之手却无处不在,一个本应自由的市场里,资本被权贵所垄断,最后经济是发展了,代价呢?最浅显的一点至少就是不正当的政商关系被快速增长的经济不断放大。

那么,为什么还要搞市场经济、鼓励私营企业呢?答案也很简单,如果不搞市场经济,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你生活在北朝鲜那样的地方,要么就是中国已经像苏联一样解体了。

执政的中共不愿后者发生,老百姓则不愿前者发生。

所以市场经济的成果是不容否认的。

现在站在我们回去的原点望向“未来”,不难发现,中共一直在“摸石头过河”,被问题倒逼着一步一步“深化改革”,这没什么不好的,至少比最初用逻辑和理性设计出的那个“共产主义社会”更令人满意。

看似每一次改革发生之前,都伴随严重的争论,如八十年代围绕“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斗争,九十年代“姓资姓社”以及“私营经济”的争论,还有几年前发生的改革是否走对了的大辩论实在令某些人心冷,但是结果告诉我们一步一步的改革远比一蹴而就的革命更符合社会变革的要求。

而贯穿每一次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要不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者说要到什么程度。

每次改革措施几乎可以说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从土地承包、国企改革、市场经济,都是“照搬”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已经运行多年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

而每一次改革中都保持不变的就是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实际上,“共产党的领导”成了所有中国特色中真正具有实质内容的最大中国特色。

邓小平时代,无论是“真理标准”的讨论,还是“姓资姓社”的争论,最后都会被老人家一锤定音:只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都是社会主义。

但小平之后的领导人再无此“魄力”,却不知是福是祸。

而“三个代表”的提出是中共第一次试图对自身做一些调整,是要以改革共产党自身来适应新的形势,而不是要求整个国家与社会随着党的意志起舞。

“三个代表”发挥了多大作用,见仁见智。

单从之后十几年的情况看,情况复杂甚至很难说那些结果和“三个代表”有多大相关性:经济大发展,中国崛起,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社会不稳等等。

问题出在哪里?左派说,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私营经济等等都削弱了党的绝对领导;右派说,思想解放、对外开放肯定没错,因为世界上只剩下北朝鲜等一两个国家还拒绝这样做;市场经济更没有问题,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搞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区别就在于政府干预力度大小,而少数坚持计划经济的,几乎都是穷得揭不开锅的,所以只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云云。

就49年之后的中国的情况,共产党领导中国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允许私营企业,都没有错,而且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如果我们看看每一次改革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某些中途不得不半途而废或者被利益集团劫持的现实(带有个人臆测色彩),就不难明白:从始至终没有解决权力归属问题才是最大
的问题。

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依法保护自己的各项权利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我国也不是没有宪法或法律,从纸面上的法律看中国不比任何现代国家差,我们甚至从“法制”到“法治”也讲了几十年,但普通民众都清楚,各地大大小小的党政官员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法院的判决;普通村民同一个村官打官司都胜算很小,因为你讲法他却代表了“党”。

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吸取了人家的诸多先进经验,唯一没有吸取的就是没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解吗?不敢断言,但至少有一种疑虑存在,那就是到底是“法大”还是“党大”?如果是党大,且不论是否违背法的精神,当法治输给人治的时候,法治就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是法大,请问,当一些党员与领导干部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拥有了不受限制的权力时,当官员们剥夺民众自由,不受群众监督时,当利益集团依仗公权力肆无忌惮时,谁,或者说哪种权力来制约这种权力以实现法大于党?简言之,不处理好执政党自身的问题,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真正走远。

不解决不受限制的权力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任何改革,无论多么好听,最终都无一例外地会制造出更大、更多的问题。

我们也许会有所得,但是很多问题或许将就此埋下伏笔。

而这个真正的问题,我不禁想问一声,在中国,真的有解吗?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共产党带领国家搞市场经济,发展私营经济,搞法治、自由和民主的,但中国共产党正在做。

经济学家不知道如何解释中国经济,政治学家找不到理论来说明中国,但这在国内都不是问题,只要加上一个“中国特色”就可以了。

实事求是地说,中共领导的经济建设与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样的成绩与其自身的根基是否自相矛盾还有待商榷,但至少在限制权力,遏制自身腐败上,中国始终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切法治都浮于表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不容置疑也不可置疑,就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流了那么多血得到的自由不能因为流了太多血又还回去,我党毕竟为我国家实现了繁荣与统一,任何想要颠覆这一既有成果的人都在犯对全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因为历史、时间与外敌不会给我们机会去重新生长培育一个权利天生分置的国家,承认既有事实是讨论怎么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我而言,看得到的出路就只有逐步去削减某些权力,信任并培养同时不去干涉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让民众不受限制的监督权去制约所谓的公权力,只有在平衡中,法治才有可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