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精品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浅论

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浅论

四 、如何改造目民性
( 一) 正 本清 源 .提倡 革命 的战 斗精 神 鲁迅 在 灯 下漫笔 》 中说 : “ 中国 的社会 不过 是安 排给 阔人 们 享 用 的人 肉筵 宴和厨 房 ” “ 有文 明以来 ,人 们就 在这 会场 中吃人被 吃”。但是 , “ 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 ,毁坏这厨房 ,则 是 现在 的青 年 的使命 。”鲁 迅 呐喊 : 。 救 救 孩子 。从孩 子开 始造 就新 人 。 鲁 迅提 倡用 革命 的 战斗 精神 “ 去毁 坏这 铁屋 子 ,争 到希望 。 。 希 望 是本 无所 谓有 ,无所 谓无 的 。这正 如地 上 的路 ,其 实地上 本 没有 路 ,走 的人 多 了 ,也便 成 了路” 。 鼓舞 民众用 任性 的战斗 “ 创 造这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 世上如果还有正要活 下去的人们 ,就先该敢说 、敢哭、敢思、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 的地 方 ,击退 了可 诅咒 的 时代 。” 推 翻封 建制 度并 不意 味着 改造 国 民性的 任务 已完成 。改 造 国民 性 比改革 社 会的道 路 更 曲折 ,历 时更 漫长 ,任务 更 艰 巨。鲁 迅在 给 许广 平 的信 中说 : 。 最 初 的革 命是 排满 ,容 易做 到 的 ,其次 的改 革 是要国民改革 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 鲁迅全集 ・ 两地 书》 1 9 8 1 年北 京第 l 版 ,第 3 1 页 )。 ( 二 ) 用教 育去提 高 国 民的觉悟 教育 是塑 造人 类灵 魂 的工程 。教 育 的成败直 接 关系 到国 民素质 的高低 。文学 史上 把鲁 迅 文化 贫乏 ,封 建专 制统 治 , 中国农 民只 知 “ 专制 ,不 知 民主 ,只知 家 天下 ,不 知公 天下 。思 想愚 昧 。柳妈 笃 信鬼 神 ,祥林 嫂去 捐 门槛 ,闰土 要香 炉 ,六斤仍 然缠 脚 ,阿 Q把 革 命 当作 报私仇 的工具 ,夏 瑜说 “ 大清 的天 下是 我们 大家 的” ,茶 客们嗤之以鼻。所以要变革社会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革命民主思想 的教育 ,要改变 国民的精神面,就必须加强对 国民的科学思想的教 育 。对 知识 分子 同样需 要教 育 ,教育 他 们走 出书斋 ,直 面 人生 。总 之,鲁迅认为应该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 ,用 “ 民主与科学 的 思想 教育 民众 ,提 高 民众 的觉悟 。 鲁 迅 的鞭笞 国 民性 的小说 , 色调 灰 暗 , 格调 低沉 , 冷 眼看世 界 , 流露 末 日情 绪 。同 时代 的某 些 “ 文人 ”都说 鲁 迅 的作 品简直 让人受 不 了。这 正 是他 的取 材 特点 , “ 取 自病态 社 会 ,揭 出病 痛 ,引起疗 救的注意”。其实鲁迅的小说作品无不蕴含教育问题 。

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

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
乡土 文学作 家 多是 先 前 有 着 乡 土农 村 生 活 经 历 ,后来 远
表的《 阿 Q正传》 ,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经典 之作。 此后历经几代作家近 3 0年的不断努力 , 中国现代
乡土小 说 的创作 规 模蔚 为 大 观 。中 国现 代 乡土 小 说所 关
注的一个中心大都是围绕着如何改革 国民性 , 如何把 愚
关 键词 : 现代 乡土小说 ;国民劣根性;精 神胜利 法;群众暴力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6—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9 7 0 ( 2 0 1 3 ) 0 1— 0 0 6 1 — 0 4
作者简介 :李虎( 1 9 6 1一) , 男, 吉林 延吉人 , 洛 阳师范学院教授 , 研 究方 向为文化史 比较 ; 朴文玲( 1 9 9 0一) , 女 ,吉林延 吉人 ,山东 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 比较文学。

要 :以鲁迅 为代 表的 中国现代 乡土 小说作 家群 ,自觉地肩 负起 改革 国民劣根 性的历史使命 。他们将
国 民劣根性 的诸般表 现,用现代 乡土小说这 种文学形式加 以刻画和展示 ,以期敲响民族危 亡的警钟 , 找到疗 救 的途径 , 这 种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对后世产 生 了影响深远。
缺点和病根,即“ 国民劣根性” 。 鲁迅在《 呐喊 ・自序》 中
说过 : “ 凡是 愚弱 的国 民 , 即使 体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茁 壮 , 也 只能做 毫无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 料 和看 客 ” , “ 所 以我 们 的
第一要著 ,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 《 阿 Q正传》 正是基于 这种思想写成的, 小说 以辛亥革命为背景 , 通过贫苦农

鲁迅小说国民性和群众麻木

鲁迅小说国民性和群众麻木

(一)鲁迅小说艺术性研究1.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客”的深刻体验“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6]正是这些麻木的、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深感空虚的悲凉,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些以他人痛苦为自己欢乐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把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定义为“看客”,让这群看客成为这个民族的深刻的精神烙印。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小说,对“看客”形象的理解和批判,无疑,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会潜移默化地起到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个人的经历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的重要来源,看客促使鲁迅的人生及他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折。

早在仙台求学时,“幻灯片”事件,让鲁迅深感这个民族的耻辱、麻木而冷漠的病态存在。

《药》这篇小说应该说是最直接的对“幻灯片”事件的注解,同样是刑场,同样是围观,杀人的、被杀的、看杀人的与被杀的,都是愚弱的同胞,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夏瑜被杀是为拯救看客,看客围观仅为取乐与满足看杀头的快感,这使得鲁迅《药》的主旨陷入了极浓郁、极深厚的悲哀之中。

民族的忧患,个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之源,以“立人”为启蒙文学立场,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因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成了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这一形象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是鲁迅才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上升为针砭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时弊的艺术经典。

纵观这些描写看客的作品,“看客”似乎无处不在,触痛了鲁迅的灵魂。

围观者的姿态,是这个民族的生存巨大现实困境,看客的存在是人性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看客就是这种艺术化的悲剧对象(二)鲁迅小说思想性研究1.沉重的“隔膜”现实中的鲁迅,与我们所听到、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鲁迅的思想从始至终都和许多人是发生冲突的,有时甚至很严重,在论战中,有从敌方战壕投来的明枪,但更多的是让鲁迅感受到的由革命阵营内部射来的暗箭,其中不乏他信任者,最为突出的就是鲁迅和徐懋庸的矛盾。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国民性”一词呈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国民在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犯与侮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

敢于挺身而出的“壮士”寥寥无几。

当时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分子与知识分子便提出了“国民性”——“国民性”个别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部的个性化特征绝对应而言,“国民性”存在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点。

从构造上看,国民性具备体系性,普通的讲,波及结构的多少个层面,即行动方法、文化和社会意理,思路客。

在我国,“国民性”中的来说包含三种:奴性,愚蠢麻痹,吃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实在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奴役。

《狂人日记》中写道:“素来如斯,便对么?”,“我打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细心看了深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而,“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凡人。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大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畸形的心志使其解脱奴性意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凡愚弱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入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思的示众资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悲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毕生崎岖悲伤,封建“四权”一直在残害着祥林嫂。

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容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处分她不守节。

这种痛楚使得祥林嫂求生不得,求逝世不能。

终极勤奋仁慈的祥林嫂在人们祝愿的欢喜氛围中,怀着无穷庞杂抵触的心境倒毙在漫天飞雪之中。

二是卑怯者的精力成功法,代表人物: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就否认本人是“虫”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举之时不躲不逃,耸耸肩膀等着挨打,本能够站着谈话他偏偏要跪着说……等等。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

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

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

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

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一、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理论主张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的批判站在了不同的文学立场上,鲁迅站在了精英文学的立场上,将改造国民性与立人思想紧密联合起来,结合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对国民思想中卑怯、自私的劣根性进行了露骨地批判。

老舍在对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的表达上,继承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但其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并没能达到与鲁迅比肩的高度,老舍以“写家”自居,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和平民文学的立场出发,对国民性弱点和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也饱含着挽歌的情调。

1.鲁迅:个人主义立场的国民性思想批判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独异性在于,他着眼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民族的觉醒,更是要呼唤个体生命的自然觉醒,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与现代幽默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与现代幽默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与现代幽默一、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

回到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小说中展示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表现,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1.主-奴根性(贪婪、卑怯)鲁迅多次说过《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里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通俗的说,就是欺软怕硬,奴性十足。

﹙1﹚对于在“凶兽”面前显“羊”相,小说里表现的何等鲜明。

它选取了富有特征性的事例深刻揭示了阿Q身上这种奴隶性的精神桎梏。

一是写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反而一度很得意。

阿Q的“得意”,实际上是受主子欺凌的奴隶又依仗着主子的威势,以便欺凌比他更小的奴隶罢了。

二是写阿Q被假洋鬼子殴打时的狼狈相。

打完后,他虽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一到酒店门口,就马上“忘却”了。

由于这种“忘却”的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使得阿Q能够长期安于奴隶生活,几乎泯灭了他的反抗性。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

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⑥——大蹋步走了过来。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三是写阿Q向吴妈求婚而遭到赵太爷的敲诈勒索时的反映。

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

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

∙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莫莉∙《文学教育》2007年第1期本文字数:2595 小中大鲁迅先生有一些小说,虽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念的深厚精警方面,或从抒情气氛的营造方面,不及《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那么出色,但它们在展示“老中国”或者叫“乡土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却是最为出色的。

这些小说,大一点说可以包括《故乡》、《社戏》、《药》、《祝福》、《孔乙己》、《明天》、《长明灯》《风波》、《离婚》等(虽然它们发生的地点已不是完全的农村,但与农村或具有紧密的联系,或就是乡土化的小镇)。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大多以写实、冷静,或微带悲怜或微带讽刺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真实图画。

这些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冷静写实的方式,表现了乡土中国社会文化生态。

在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的展示中,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冷漠、落后、愚昧、麻木、势利等等病态的因素(似乎只有《社戏》例外)。

也就是说,鲁迅的这些所谓“乡土小说”,所走的仍然是《阿Q正传》的路子:即揭示或暴露乡土中国的一些病态的“国民性”特征。

结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鲁迅的一些乡土小说,如《故乡》、《孔乙己》、《药》、《祝福》等,笔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将对其中揭示的国民性问题作一点简要的探讨。

许多教师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把闰土作为中心人物来分析,而忽视了杨二嫂这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

实际上,闰土与杨二嫂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类冷漠的国民,这便是他们的共性。

鲁迅是要通过他们来反映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同样的冷漠,这种冷漠已深深地浸在众多中国人的骨子里,而这只是国民性特征的一个方面。

闰土的冷漠在于见到了二十年后才重逢的“我”,居然没有一点激情和兴奋,只是像一尊木偶一样:“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如果闰土是惧于与“我”的身份等级之别而表现出来的害怕、畏缩而无话可说,也许是一种解释。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最新】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最新】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人民辛亥革命中国农村工农大众广大人民宗教迷信革命党二十年鲁迅小说地主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即使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鲁迅塑造闰土、阿Q等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鲁迅小学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

鲁迅小学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

论文范文: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段话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的资料袋中,至今背起来依旧朗朗上口。

那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

觉得有趣又难懂,简单的文字却又富含着深意,让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又爱又恨。

在小学和初中时不可避免的为了考试而背参考书上对鲁迅文章的解析,而真正考试懂得感受鲁迅笔下的文字还是在这次的专题阅读中。

在《少年闰土》中,“我”初见闰土时对他映像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头上戴一顶明晃晃的银项圈。

”在与闰土相处的期间,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我”所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东西,着重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四件事,闰土机灵勇敢,见多识广,朴实活泼的一个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而文中的“我”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书香门第,抬眼“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像井底之蛙,眼见被束缚在角楼中,向往着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

可是在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时,他已大不相同了,“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肿的通红。

”,而当闰土见到“我”时,已不再是幼时那种能够平等的毫无顾及的玩耍的小伙伴了,“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在童年时的鲁迅想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再到闰土的改变,这种转变,让鲁迅大不能接受。

当时的社会思想和封建礼教制度摧残了童真纯洁的闰土,使得鲁迅和闰土间形成了一道厚实的隔墙。

而当鲁迅看到宏儿和水生的两小无猜,如同鲁迅自己当年和闰土般的摸样时,不由得发出感慨,希望他们新的一辈能够打破这种落后的封建思想。

表露出了鲁迅向被毒害至深的中国旧社会人民的痛心嘶吼。

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将永无翻身之地可言。

再来说说看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有两个个女性人物值得我们注意。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一、《阿Q正传》展示的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温床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

《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二、从阿Q的生活方式看国民的国民劣根性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

在生活中,阿Q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

而人们也只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他来,记起的也是他的做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有一个老头子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也使得他满心喜欢。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剖析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剖析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剖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笔下不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深入剖析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透彻的观察力,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和矛盾,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笔下的几个经典形象,来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特点。

一、阿Q阿Q是鲁迅笔下最为著名的形象之一,也是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最为直观的揭示。

阿Q是一个既无聊又可悲的人物,他自以为聪明伶俐,却在别人的嘲笑中不自知。

阿Q自诩胸怀大志,却毫无行动力和付出。

他的自尊心极度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国民性中普遍存在。

鲁迅通过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懦弱、自卑和虚伪。

二、孔乙己孔乙己是另一个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酒保,他受尽欺凌和嘲笑,但却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他用自嘲和幽默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孔乙己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国民性格中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服从的态度,但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幽默。

这种乐观和幽默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生存和奋斗的力量源泉。

三、老舍笔下的茶馆除了鲁迅,老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国民性格有深入剖析的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茶馆》通过描绘茶馆里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善良、聪明和固执。

茶馆是一个聚集了各种社会阶层人物的地方,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但却都被社会和时代所限制。

这种对社会和时代的限制,形成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顺从和保守。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各种特点。

总结:通过鲁迅和老舍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善良、聪明、顺从、固执、懦弱、自卑等诸多矛盾和弊端。

这些特点在中国国民身上普遍存在,它们既是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生存和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障碍。

了解和剖析中国国民性格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和引导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各种特点,找到新的方式和途径,来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推动中国社会迈向更加自由、公正和开放的现代化新境界。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第一篇: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终稿)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论文提纲】一、鲁迅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他借助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铁屋子”的觉醒。

二、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经典不灭的农民形象,有彻底无产者啊Q,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闰土,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祥林嫂等类型不同的农民。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绝不雷同,有着表象的普遍性、精神内涵的深邃性、个体形象的反差性、反映时代的深刻性、主题的历史性,鲁迅通过这些血肉丰满的具体形象实践了他的创作目的。

通过对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引起疗救思想的注意的急呼。

三、鲁迅通过农村题材的创作,传递出革命的心声,鼓励着真正的志士奋然搏击;借助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内容摘要】鲁迅以其农村为题材,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擅长描写普通劳动农民的作家,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塑造了众多的普通劳动农民的典型形象。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也写过农民,但多半不是普通的劳动农民;有不少作品也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但多半不是普通劳动农民的形象。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尤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

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世人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揭示了造成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对当时农民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案。

鲁迅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刻画出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表象及麻木、愚昧而扭曲的灵魂,揭示了疗救国民精神的必要性。

更从底层农民自发朦胧、幼稚、落后思想中,体现鲁迅先生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及改良社会的信心。

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救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指明方向。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故事新编· 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

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

《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 〔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 五四” 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

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价值再探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价值再探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价值再探摘要: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也从中洞察了中国农民的病态与弱点。

这些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的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而鲁迅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也就在于揭示了唤醒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中国农民,建立自由平等社会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村题材国民性改造思想革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引进小说领域的首位小说家,他对农民给予真切的关注,深刻的剖析,贡献了一批形式新潮、涵蕴精深的农村题材小说。

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这是鲁迅农村题材小说的一大贡献①。

他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属于这两个时代。

然而,也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也是鲁迅农村题材小说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一、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把对现状批判的“哀其不幸”与对以农民为主的国民的不觉悟的“怒其不争”结为一体,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深刻命题。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推翻反动统治的政治革命和解除人的精神禁锢、启发人的精神自觉的思想革命总是相伴而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要建立的,是能“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的制度②。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 (3)(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3)(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 (4)(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 (5)(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 (5)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5)(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 (5)(二)寥寥数笔,入木三分 (6)(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6)(四)心理描写,触及灵魂 (6)三、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改造国民性 (6)(一)鲁迅对农民的态度 (7)(二)鲁迅具有农民情感 (8)四、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9)五、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离婚》、《社戏》等小说中的闰土、华老栓、祥林嫂、阿Q、爱姑、六一公公、双喜等农民形象为例,具体点明了农民形象的四种类型,深刻地分析了鲁迅为什么把改造国民性与塑造农民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他的农民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类型;国民性;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u Xun writing the farmer image, take "Hometown", "Medicine", "Blessing", "the Ah Q Main story", "Divorce", "Villag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so on in the novel Run Tu, Hua Laoshuan, Xiang Lin Sao, Ah Q, Ai Gu, Liu Yi fathers-in-law, Shuang Xi farmer images and so on as the example, had pointed out specifically the farmer image four kind of types, why did analyze Lu Xun with to mold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nationality the farmer image to relate, summarized Lu Xun to portray the farmer image vividly art expression means, as well as Lu Xun portrayed the farmer imag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his farmer image mold, expressed has liv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incere attention to the farmer, as well as to made this kind of aspect the profound social root ponder.Key words:Lu Xun novel; Farmer image; Type; Nationality; Significance.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

略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略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略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张桂枝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3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成就是无人能比的.其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是具有真实的自然之关和浓郁的民俗韵味.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张桂枝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开封,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鲁迅乡土小说叙事中的多层次对话结构——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 [J], 常丽纳
2.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 [J], 田丰
3.鲁迅小说的乡土特色与同期某些乡土小说之比较 [J], 李彪
4.现实主义乡土小说的两地先驱——鲁迅、赖和乡土小说比较论 [J], 范钦林
5.重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序言 [J], 丁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分析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分析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分析
叶小芳
【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4)3
【摘要】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特征,强调鲁迅力图以文字“画出国民的灵魂”来达到救治国民心灵,改造国民性,由“立人”到“立国”,改良社会,寻找希望和拯救国度.这对今天的时代仍具启迪意义.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叶小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
【相关文献】
1.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问题解析 [J], 荆煜君
2.鲁迅与柏杨笔下的国民性 [J], 王宗凡
3.鲁迅与柏杨笔下的国民性 [J], 王宗凡;徐续红
4.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问题——《阿Q正传》再探索札记之一 [J], 韩罕明
5.鲁迅笔下国民性思想初探 [J], 钱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
鲁迅先生有一些小说,虽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念的深厚精警方面,或从抒情气氛的营造方面,不及《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那么出色,但它们在展示“老中国”或者叫“乡土中国”的“生态”方面却是最为出色的。

这些小说,大一点说可以包括《故乡》、《社戏》、《药》、《祝福》、《孔乙己》、《明天》、《长明灯》《风波》、《离婚》等(虽然它们发生的地点已不是完全的农村,但与农村或具有紧密的联系,或就是乡土化的小镇)。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大多以写实、冷静,或微带悲怜或微带讽刺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真实图画。

这些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冷静写实的方式,表现了乡土中国社会文化生态。

在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的展示中,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冷漠、落后、愚昧、麻木、势利等等病态的因素(似乎只有《社戏》例外)。

也就是说,鲁迅的这些所谓“乡土小说”,所走的仍然是《阿Q正传》的路子:即揭示或暴露乡土中国的一些病态的“国民性”特征。

结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鲁迅的一些乡土小说,如《故乡》、《孔乙己》、《药》、《祝福》等,笔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将对其中揭示的国民性问题作一点简要的探讨。

许多教师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把闰土作为中心人物来分析,而忽视了杨二嫂这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

实际上,闰土与杨二嫂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类冷漠的国民,这便是他们的共性。

鲁迅是要通过他们来反映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同样的冷漠,这种冷漠已深深地浸在众多中国人的骨子里,而这只是国民性特征的一个方面。

闰土的冷漠在于见到了二十年后才重逢的“我”,居然没有一点激情和兴奋,只是像一尊木偶一样:“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如果闰土是惧于与“我”的身份等级之别而表现出来的害怕、畏缩而无话可说,也许是一种解释。

可对于儿时玩的那么要好的伙伴,在久别重逢之后怎么反映会如此平淡呢?难道闰土真的忘记了吗?如果是这样,闰土怎么还清醒地叫出一声让“我”感到极其陌生的“老爷!……”?这难道不是闰土的冷漠、愚昧、无聊么?也正是这种冷漠,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来。

”在这里,“我”的情感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样是“悲凉”的,这种“悲凉”少不了来自闰土的冷漠。

杨二嫂的冷漠在于见到“我”之后表现出来的忽冷忽热的态度。

听说“我”回乡了,以为发了财,便跑来捞便宜,一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好像她是“我”的大恩人一样,现在“我”条件好了天经地义应报答她的恩惠。

而对“我”一联串的“轰炸”:“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乐。

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最终使“我”“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杨二嫂对“我”的冷漠是有区别的。

当以为“我”阔了便要捞好处,得知“我”实际没好处可捞时,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不但如此,走时还要“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杨二嫂的冷漠与她的势利、爱贪小便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闰土与杨二嫂的不同也许就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