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

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 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纵览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18 46年创于英国。

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

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

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

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

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

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1920年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1920年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1920年,顾颉刚、刘半农、周作人、容肇祖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便成为固定的学术名词。

在五四前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潮,它配合新文化运动研究民谣,反映百姓心声,重要反映妇女生活与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是: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4. 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应抓两个重点:一是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

二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今天再次检验这些成果时,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不仅出现过一个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高峰,而且它的发展是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但到了50年代之后,在将近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广大民众的民俗生活竟然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联系在一起。

民俗学在中国,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遭批判,待遇是极不公正的。

中国民族民俗学——导论(上传)

中国民族民俗学——导论(上传)


——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 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
八节喝腊八粥等是先秦两汉就已定型,传承至今

图腾崇拜、生殖崇拜 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占卜、巫术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广西瑶族”祭盘王”的巫术活动 “上刀梯”——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法国学者萨姆纳 :“我们认识到,民俗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的习惯组成的巨大集合,覆盖了所有生活利益,构成了对年轻后生一整套教育材 料,体现着一套生活策略,塑造着人的性格,包含着一种还很含蓄、还未被系统 整理的世界观,并受到鬼灵崇拜的强化,以至不可改变,民俗总是靠那种强迫性 和制约性的力量支配着社会成员。” 人们在民俗中生活正如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与其他社会文化因 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民俗具有教化、规范、调节和维系等 社会功能。
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 (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 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 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 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 (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 俗。
另外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 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 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 级生产方面) (2)共商业民俗 (手工业、
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

第二章什么是民俗学3

第二章什么是民俗学3

“破四舊”
五、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 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 相互团结。
全 國《 近北 世京 歌大 謠學 簡徵 章集 》
北 京 週大 刊學 第《 一歌 號謠 》
尹 默 書 寫
字謠 跡紀 和念魯 圖增迅 案刊為 為》《 藍單歌 白行謠 二本》 色設週 ,計刊 字的之 為封《 沈面歌 ,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广东中山大学 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并于第 二年出版《民俗周刊》,共出版一百二 十三期。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被认 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确立的标志。 “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步得到国内学 术界的承认和广泛使用,直到今天。
由“俗”到“礼”,由“礼”到 “法”,古今中外的民俗与国家政策法 令间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措 施要符合民风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 俗对每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 民情和国情的标志和所在。一村一乡之 俗对乡村规约有制约作用,一国民俗对 政策法令的建立实施,更有重要的作用。
玉樹救援
《 菊本 與尼 刀迪 》克 書特 影
《 民 間 文 藝 》
研 究 所 外 景 、 《 民 俗 》 週 刊 和
廣 州 中 山 大 學 語 言 歷 史
中 山 大 學 民 俗 學 課 試 卷
江 紹 原 先 生 所 判
第二节 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
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 究一定的社会群体内为广大民众所 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普遍 模式的生活、文化现象,并探求这 些现象的本质及发生、发展、变化 和消亡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三节 民俗学 和邻近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民俗学与人类学
体质(动物)人类学 民俗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心理学
民族学
二者的关系: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 类学中包含着对民俗的研究,但两者的 研究范围有广狭之分。人类学是以整个 人类为研究对象,即使是研究民俗,也 更多带有以对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 各地区、各社会的比较为内容的“比较 文化”的特点,而民俗学研究的只是一 定民众群团中自行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遗产):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重视:1.人;2.口头传承;3.文化空间的重视民俗商业化、媒介化、民俗学从科学理论到实践方案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和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总体来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本质特征),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

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那些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

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

4.类型性。

5.规范性和服务性,最常见的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民俗规范永远是民众心理与价值观念整合的结果。

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社会规范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叫“大工”。

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导读:一、前言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概念或范畴是学术讨论的重要基础。

民间信仰作为一个被反复构建的范畴,……*一、前言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概念或范畴是学术讨论的重要基础。

民间信仰作为一个被反复构建的范畴,并非是一个静止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充满着不确定性,因而也富有开放性。

英文世界中的Folk Religion、Folk Belief、Popular Cult、Popular Religion、Communal Religion ,都可能指涉所谓的民间信仰。

该术语最早见于1892年的西方学术期刊,1897年日本学者姊崎正治亦正式用之。

约在1920年代民间的信仰、民众信仰、民间宗教常见于中国学者的文章中。

至1930年代民间信仰已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术语了。

[1]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约定俗成的民间信仰范畴,通常指具有宗教性又有民俗性双重维度的信仰形态,用以指称那些与建制性的宗教形态(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新兴宗教或教派)相区别开来的混合性的信仰形态。

从发生学的视角看,民间信仰一方面传承了各民族或族群的自然性宗教(自为生成)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传承了建制性宗教(有为建构)的传统,带有村社(村落和社区)混合宗教的典型特征,堪称原生性和创生性双性共存的复杂的信仰形态。

当然,它的信仰对象不仅仅只是属于庶民的,更是属于精英的,甚至可以是传统国家宗教祭典的一部分(正祀)。

民间信仰尽管未具有观念或仪式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诸如信奉某至上神,经由先知启示,排他性的教典教义等等,但显然都具有超自然性的特征,特别是从未脱离神灵化(如神、鬼、祖先)、巫术化(黑白巫术)、数术化(计算性、操作性)等三重向度。

自从上世纪中国引进并创建了现代学术体系之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便成为多个学科的关注对象。

当然,中国大陆真正有学术意义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1978年以来的30年。

因此,本概述将集中评述该时段中国大陆的学术成果,并探讨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取向的得失。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从两个语境和一个意识切入庞建春2012-1-18 14:53:39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内容摘要: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

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关键词:民俗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田野民俗志;历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简介:庞建春,弘益大学教养外国语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3-0049-13一、关于“两个语境”和“一个意识”题目中的“两个语境”具体指时代语境和学术语境,“一个意识”是学者的问题意识。

这一切入点的选取在方法论上借鉴了吕微提出的一种审视学科理论史的新视角,即,从研究主体的角度,通过考察研究主体如何借由个案将问题意识转化为带有普遍性的学术理论来考察学科理论史,从中发掘学科的生命力所在[1]。

正如吕微所言,当前民间文学界寻找学科出路的一个途径仍然是讨论研究对象“民间文学”本身的定性问题而不是“研究”本身[1]。

也就是说,用讨论“什么是民间文学”代替讨论“什么是民间文学研究”,希望借助民间文学自身的生命力来证明民间文学研究的阐释力。

从索绪尔命题的角度来看,很多论述和研究企图排除所谓干扰“内在”的“外在”以挖掘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将研究的理论建立在这一规律之上。

但是吕微借助解释学同时通过分析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中的新研究趋势提出,纯粹的内在性研究是不存在的,即使那些看上去尽量泛化或者边缘化研究对象主体性的研究,实际上也不可逃避研究主体本身主体性的介入[1]。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旅行者。

在这个多元化的国家中,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成为了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并介绍它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的应用。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

在中国,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和少数民族等。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文化人类学家们可以揭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的民俗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民俗学家通过研究人们的节日庆典、婚礼葬礼、宗教仪式等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习俗。

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尊重长辈、重视教育等特点。

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此外,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演变。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总之,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六.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理念❖(一)民俗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背景:(1)文艺复兴(14C-16C)和启蒙运动(18C)(2)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催生了知识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 2.德国——民俗学的摇篮先驱: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渊源:赫德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沦为拿破仑帝国统治之下拿破仑执政(1799—1804 )拿破仑帝国(1804—1814,1815 )宗旨:唤醒民族意识内容:展开对民间口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评价:重视民间文学而忽略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发展较缓慢。

❖ 3.英国——民俗学的故乡诞生标志: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代替“民间古俗”。

主要代表人物:缪勒、安德鲁·朗、泰勒、高谟、柯克斯、弗雷泽等。

评价:以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为理论武器。

❖ 4.法国——摇摆于英德两大传统之间(1)19世纪初中期受德国民俗学影响将民间诗歌当作民族精神的体现。

福瑞尔《现代希腊民歌》(1824)《法国民歌》(1858-1859 )(2)19世纪末期,受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影响范吉纳普:《通过礼仪》❖ 5.北欧诸国——与民族主义相伴民俗学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民俗学特点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作为许多大学专业课程;致力于民俗档案馆和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的建设。

被称为“国学”的芬兰民俗学孕育于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

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出版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杰出代表科隆父子的贡献:执教于赫尔辛基大学66年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开创了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使田野作业方法在民俗学中制度化。

芬兰的民俗档案馆、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拥有世界一流水平。

第一章 民俗的形成性质

第一章 民俗的形成性质

3.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1930年钟敬文、钱南扬、 1930年钟敬文、钱南扬、江绍原组成 年钟敬文 出刊《民俗周刊》 出刊《民俗周刊》、《民间月刊》 民间月刊》 4.延安民间文艺 4.延安民间文艺 5.解放后十七年搜集整理了一批民间故 5.解放后十七年搜集整理了一批民间故 事。 6.文化革命民俗学全面停顿。 6.文化革命民俗学全面停顿。 文化革命民俗学全面停顿
2.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1928年 1928年3月21日董作宾、钟敬文编辑《民俗周 21日董作宾、钟敬文编辑《 日董作宾 从歌谣到民俗、民间文化,范围扩大) 刊》(从歌谣到民俗、民间文化,范围扩大) 学会出版《孟姜女故事选》 学会出版《孟姜女故事选》 学会成员:顾颉刚、杨成志、容肇祖 学会成员:顾颉刚、杨成志、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大于北大歌谣研究会
源于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如埃及。 源于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如埃及。并以此为 中心向世界各地传播扩散, 中心向世界各地传播扩散,因此全部人类文 化史就是文化的传播与借用的历史。 化史就是文化的传播与借用的历史。这显然 文化一元论” 是“文化一元论”,是不符合今天人们对于 文化多元论的见解。 文化多元论的见解。 主要观点:文化的相似源于临近民族的模仿。 主要观点:文化的相似源于临近民族的模仿。 埃及中心——文化圈理论 文化圈理论 埃及中心
后殖民主义从本质上说来是后现代主义在东 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变体,它与东方和 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和 非殖民化尝试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当今时代,任何社会或任何文化,不管是 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无法避免受到外来社 会和文化的影响甚至“被殖民化”。甚至在 这些后殖民地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或 那样的差别。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 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 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 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 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 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 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在欧美,民俗学曾经被视为文化人类学的 分支,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与文化人类学基 本相同。但民俗学在现代学科发展中已经与 文化人类学各自独立并显示出学科特性。

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的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学术价值。

在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强调民俗的现代意义和社会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中国当代民俗学者对民俗价值观的研究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民俗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民俗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信息。

通过对各地各族各类传统习俗的调查和研究,民俗学家们能够还原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境,为人们描绘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传统社会画卷。

同时,民俗学研究的结果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根基,渗透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

研究民俗价值观将使人们认识到既往习俗的背后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比如,在许多地方民众聚集的庙会上,人们都将尊崇神明、和谐友爱和传统礼仪作为行为准则,这无疑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信任度。

同时,对于一些不合理或异常的习俗,民俗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的正向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第三,民俗学的研究对于打破地区和民族壁垒、增进交流与协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是文化的纽带,是连接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俗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和挖掘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同时,通过对不同民俗的比较研究,能够找到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为和谐共处提供借鉴和灵感。

最后,民俗学的研究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民众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兴趣,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中国人类学著作

中国人类学著作

中国人类学著作中国人类学是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1.《中国民俗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李学勤编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探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家庭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编写,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人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3.《中国农耕文化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刚主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人类学专著。

李志刚通过比较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宗教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主要研究中国宗教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信仰的考察,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分析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仪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5.《中国式社会工作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编写,围绕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

该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的简要介绍。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人类学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古代人类学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古代人类学文化的历史演进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类学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它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考察人类和社会,被视为描绘人类文明历程中丰富多彩的画卷。

下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人类学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文字学和典籍学对人类学的启蒙古代中国的文字学和典籍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墨子便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这种对于爱和道德的探讨,给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周礼》中也有关于自然环境、地理概念以及地方行政规划等方面的记录,这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地理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作用。

到了汉代,论语、史记、左传等文献开始被广泛传播,它们不仅具备了文献的性质,同时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后来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的古代学术启蒙越发地深入和丰富,这对于后来世界各国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古代哲学对人类学的贡献古代哲学在中国的贡献不仅在于倡导了人文精神,更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发和研究方法。

道家荀子在《劝学》中说:“分别是天道,协议是地道,怀合是人道。

”这种人性与自然的结合,也为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儒家思想更将“仁爱”、“诚信”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注入了人类学研究中,为后人提供了对待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思考与启发。

三、古代文化遗产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书籍、字画、建筑等体现了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

它们的保存与传承,对于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价值。

如汉代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被发掘调查与保存方式与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工艺水平,更为人类学家研究古代生态环境、文化特色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中充斥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八卦、五行、阴阳等概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式。

这些内容和概念,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哲思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学家研究古代文化和人类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头绪。

《解释民俗学》课件

《解释民俗学》课件
经济发展与旅游业
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可以带动地方经 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社会稳定和和谐
习俗和礼仪的传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 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文化创产业
民俗学研究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 素材。
民俗学案例解析
传统节日活 动案例分析
通过对不同传统节 日的民俗活动分析, 了解其文化意义和 传承方式。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 口述历史等方法进行研究。
民俗学的历史
1
民俗学的起源
民俗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2
民俗学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民俗学通过对传统习俗的研究和记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 论体系。
3
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俗 学的研究将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结语
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伟 大之处。感谢大家的聆听!
社会习俗案 例分析
研究各种社会习俗 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探讨不同文化中的 习俗差异。
宗教信仰案 例分析
分析不同宗教信仰 的民俗仪式和信仰 体系,了解宗教文 化的传统和特点。
建筑文化案 例分析
研究各种建筑文化 的特点和传统,从 建筑中解读民俗文 化。
民俗学的未来展望
1
民俗学的创新思路
2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 挖掘民俗文化中的新视角和新价值。
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节日文化
研究各种节日的起 源、演变和意义, 揭示文化的传承和 变迁。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民俗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民俗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承和变异,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民俗学的历史与现状民俗学起源于欧洲,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

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展。

然而,当前民俗学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其次,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缺乏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

此外,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学术圈内,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普及和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二、民俗学的学术价值民俗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和理论支持。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民俗学的社会意义民俗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四、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提高民俗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拓展研究范围:加强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拓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中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人类学思想的萌芽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并引 进西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
人类学的初步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类学在吴 文藻、费孝通等学者的推动下,开始 进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
人类学的停滞与复苏
20世纪50-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 影响,中国人类学研究中断,70年 代末开始复苏。
05
人类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
交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 象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逐渐出现交叉融合的趋势。
互补性强
人类学强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研究,而民俗学则关注日常 生活中的文化传承和习俗,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互补性。
通过对人类文化与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揭 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增进对人类自 身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比较和分析 ,探讨文化多样性、社会变迁等议题,为 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预测与干预
学科发展与建设
通过对人类文化与行为的预测和干预,为 政策制定、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提 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应用人类学
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如发展、教育、健康等

中国人类学的特点与贡献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文 化多样性,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条件。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中国人类学强调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 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独
特的视角和方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 进行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学科发展。

《中国民俗学》研究方法论

《中国民俗学》研究方法论

《中国民俗学》研究方法论作者:胡玥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10期【摘要】《中国民俗学》不仅是丹尼斯研究中国民俗的首次尝试,而且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本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民俗的著作。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成三个方面来谈:比较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多学科结合。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丹尼斯;研究方法引言《中国民俗学》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民俗的著作。

从当时的研究现状来看,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是独树一帜的,在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夺风气之先的作用。

因此,本文尝试着围绕丹尼斯的民俗研究方法来谈,以期能够肯定丹尼斯在民俗学史上的地位,拓宽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完善西方人的中国民俗研究史。

1比较研究法丹尼斯在《中国民俗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设想,中国民俗源自雅利安闪米特民族,这个设想通过中外民俗的比较成为启发种族学研究的论断。

本章第一节已经详细论述了比较语言学派对丹尼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不用再赘述。

他不仅在结论上参考了比较语言学家的雅利安神话起源说,而且巧妙地借鉴了比较神话学派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他认为中国和欧洲的民俗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别,但都是细节上的而非原则上的变化,丹尼斯在导言中提及少数例子证明该观点,“就像用白色代替黑色作为悼念的颜色”、“用一件特殊的服装作为悲伤的标志”、“苏格兰有在死者的房间打开窗户让灵魂自由离开的习俗,这与在中国某些地方屋顶上挖一个洞的做法是相似的。

兰开夏把元旦这被看作“第一只脚”的迷信在中国也能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要和一个不喜欢的女人或佛教徒会面。

”这些大同小异的民间迷信在丹尼斯看来正是论证中外民俗共同起源的证据。

丹尼斯用这种简单的比较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证明他的结论——中西方民俗有着共同的起源。

他认为这项猜想如果得到证实,将会“是对民族学的一个贡献”,“对语言学来说也是一个间接的贡献”。

2文本研究法丹尼斯意识到雅利安民族和中国各民族民俗的区别,看到了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必须包括口头传说和书面记载两方面的材料才行,但是他更注重的是民俗书面资料的考查,这从他对中国民俗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黄泽=提要>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

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渗透、交叉、融合。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学渊源互动=作者>黄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昆明,650091=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1-0017-06人类学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三十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自二十年代后,以歌谣运动肇始,应和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也在北京、广州、浙江等地传播。

分析中国人类学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主体及其论著,其研究对象、方法、关注重点及研究兴趣体现出兼顾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旨趣。

而民俗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类学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两个学科平行发展,但可看到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轨迹。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主体兼顾民俗学的传统11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外视野、前后视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类学,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内外视野与前后视野相结合。

何谓内外视野?内即学科理论建设,涉及对象、性质、结构、方法等。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构建规范的学理、术语及共同话语,这是立身之本。

外即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

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不能不因应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需求,并在各个阶段有所转化、调适。

人类学本土化的命题,就揭示了内外视野结合关系。

从内视野来看,对象的本土性及中国多元文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命题面临重构、转述而予以适应对象的变通。

从外视野来看,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使命感,中国作为几千年封建文明国家的悠久积淀和人文传统,研究本土文化业已成型的既有理念和分析范式也会对人类学研究主体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何谓前后视野?前即前瞻学科发展,探索前沿问题、学科方向、新领域、边缘学科动态、国外最新成果等。

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文化普同性的学科,建立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是必要且可能的(当然必然存在国家、学派特色),与人类学本土化是相反相成的。

后视野则强调回顾学术史,尤其是通过学科的确立,机构、人员建置、变动的分析,进而探求学术思想史。

学术史研究应从机构、人员等表层深入到学术思想、思潮的层面,这是学术史的核心。

学术思想史则需从学术思潮,代表性流派、学者,代表性论著,有价值的观点等方面着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具有学科本土化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大众化、经世致用、重视民间文化成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思想背景,民俗学家普遍具有通过歌谣运动反封建礼教、面向民间文化的旨趣,人类学家亦深受影响。

本文探讨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即是后视野的角度。

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融合、渗透主要通过研究主体得以体现,这本身就是人类学本土化的实例,其影响绵延至今,值得加以梳理。

21中国人类学初创时期的学术分野许多人类学民族学著作均认为:人类学自传入中国,即逐渐形成北方的功能学派特色及南方的历史学派特色。

北派以燕京大学、中央研究院等为代表;南派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

北派人类学受欧洲大陆影响,引入民族学的学科名称,具有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而南派则秉承北美人类学传统,强调人类学的四支分支学科即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的并置会通。

在这个为人熟知的学术流派分支的认识基础上,再来看民俗学研究与倡导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却体现着一致性:都有民俗学学术取向。

不过南派是以学术群体参与,北派则以若干个人参与,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同。

一般说来,南派人类学主张以文化人类学为主体学科,较为强调族群及其文化研究,与民俗学的旨趣最为接近。

而北派人类学又兼用民族学为学科名称,在50年代后,受苏联影响而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权威地位,逐渐体现出以/民族0乃至/少数民族0为研究对象的倾向,对文化研究有所忽略。

31中国人类学家兼民俗学家的双重身份如果开列一份二十世纪中国知名人类学家的大名单,其中兼治民俗学者可谓众多。

二三十年代学成归国或受过西方人类学训练的学者,面临中国社会、民族、文化的现实,也不乏困惑,本土化的追求正是这种困惑的理性反思结果,他们的学术道路对今天的人类学本土化探索不无启示。

如李济先生,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与主持安阳殷墟考古发掘,藉此建立了以田野考古为方法突破的现代考古学,超越了以鉴赏收藏为目的的古物学。

以二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尚无大规模提倡人类学的可能,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倡导民族学、民俗学(歌谣征集工作),导致了两门新兴学科的发展。

蔡元培、李济二人处境、地位、角度是影响学科初创期不同发展境况的内在因素。

南方人类学的鼻祖之一杨成志先生在学术生涯之始,就因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兼具二重身份。

1928年他随史禄国夫妇、容肇祖赴云南,其后又单独深入川滇少数民族地区做长期实地调查,产生了5云南民族调查报告6等严谨典范的成果。

而从1928年起,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主体南下中山大学,创办了5民俗6周刊,杨成志、钟敬文、顾颉刚、容肇祖等人共襄其事。

中大5民俗6周刊共出123期,至1933年停刊。

杨成志于1935年秋留法回国,在中山大学教授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决心恢复中大的民俗学运动。

1936年5民俗6复刊,改为季刊,共出两卷八期,内容丰富,质量很高。

该刊文章以研究为主,大多为长篇论述,具有相当的水平,几乎找不到单纯的民俗材料,此外以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居多。

¹杨成志的名作有5民俗学问题格6、5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6、5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6、5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6º,系统介绍了民俗学理论,成为建国前中国民俗学家中理论素养最高者之一。

杨成志先生曾说:/我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在历史组下设民俗组,即为人类学研究之始。

0»又说:/本刊虽然名称是民俗,但实际上所负的任务却兼及一般民族事实的记述和探究。

换一句话,本刊不但是民俗志、民俗学的期刊,而且是民族志、民族学的期刊。

0¼杨成志先生又于1948年创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江应梁、梁钊韬、容观琼、张寿祺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虽然50年代初杨成志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但他所倡导的人类学、民俗学兼容并蓄的传统已深刻影响了中大人类学者。

江应梁40年代后期赴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把这一传统带入云大并影响后学。

留在中大的张寿祺及再传弟子陈启新等亦以民俗学成就享有人类学家兼民俗学家的双重知名度。

前面提到,南派人类学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为轴心,较易与民俗学方法沟通。

另一位南方人类学代表人物林惠祥先生作为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创始人,亦表现出极大的学科兼容意识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其5文化人类学6、5神话学6、5中国民族史6、5怎样研究民俗学6等著述成为上述几个学科的经典之作。

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双重旨趣也通过学生得以承续,陈国强先生、石奕龙先生等人身兼福建省民俗学会负责人,对福建畲族、高山族以及崇武、惠安等地的民俗调查成果为中国民俗学界所熟知。

从杨成志、林惠祥两位学术前辈的经历不难看到,在西方人类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历程中,有见识的中国学者注意博采众长,并未以学科界限/划地为牢0,而是根据中国社会文化实情,从多学科入手予以整体研究。

同时亦反映了在三四十年代多数学者将民俗学、神话学与人类学视为相似或相关学科,这与这些学科原本创立时的格局有关:民俗学、神话学隶属于人类学大学科。

南方人类学的又一重镇是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这个系带有浓厚的北美人类学色彩,李济先生为首任系主任,赴台的凌纯声、芮逸夫等人担任教职,培养出了张光直、李亦园、乔健等著名学者。

凌、芮等人素有丰富的大陆少数民族调查经验,注重族群文化研究。

凌纯声先生在贵州苗族、松花江赫哲族等族群文化调查基础上,结合50年代对台湾高山族等南岛)))南亚语系族群的调查,创立了环太平洋文化圈学说,兼顾并包容了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诸岛以及亚洲到美洲诸区域文化、族群文化,致力于古代文化互动关系的重构,凌先生排比几十项相似文化因子的手法与民俗志的描写研究极为相像,环太平洋文化圈学说提供了这一广大区域的宏观文化史图景。

芮逸夫先生是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的先驱,亦具有贵州、湖南苗族等族群文化研究的丰厚成果。

李亦园先生注重对台湾高山族、海外华人社区、台湾社会的文化诠释,从民俗、宗教、民间文学、民间傩仪等方面拓展个人研究领域,获得广泛的尊重。

北派的人类学家虽然仅以个人兴趣兼及民俗学,并未影响到学术机构、群体的学术取向,然而也通过师承关系有所延伸、传播。

如杨教授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归国,曾任教于云南大学(1948一1979),是继吴文藻出任的第二位云大社会学系系主任。

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系统介绍、研究民俗学学科理论的文章:5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6 (1982年)、5民俗学与通俗读物6(1936年)、5灶神考6(1944年)、5民人学与民族学6(1940年)、5民俗学与民族学6(1983年)。

杨先生以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的三重身份立于学界。

尤其是5民俗学与民族学6一文,以局内人的眼光,对50年代以后忽视文化生态背景仅从文学角度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人类学(民族学)注重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可以匡正单一学科的局限。

杨先生的5关于神话学的几个问题6(1982年)、5人类学派对我国神话学的影响6(1987年)、5图腾主义新探6(1988年)、5女娲考6(1986年)则较深入地论述了神话学的有关问题,以上论著收录于5社会学与民俗学6、5杨民族研究文集6中。

杨先生的弟子周星说: /杨先生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些著作,直到今天仍是我国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事业的重要财富。

,,对社会学、民族学与民俗学之间学科关系的看法;对在社会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中,引进民族学方法的主张等等;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0/由于中国的社会学、民族学与民俗学,在建国后不幸有过一段长时间的中断,因此在它们恢复重建时,一切又得从头做起。

在这个意义上,杨先生当年对国外(法国,引者注)社会学与民俗学的评价,至今仍是十分有意义的。

0½以上评述可谓指出了杨先生多学科的学术取向,这一传统今天在周星教授身上犹有影响,他近年出版的5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6等民俗学成果以及担任第四届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既有个人研究兴趣,师承影响亦可见一斑。

马学良教授作为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三四十年代对云南、四川的彝族社会调查关注两个方面:彝族礼俗、彝语与彝文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