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2章声现象 第3节《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后,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广播、超声波清洗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并通过抢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医疗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应用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声音应用实例,了解其原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
让学生归纳出图的共同点。
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音叉实验反馈练习(一)引导学生分析图2.1-1、2.1-2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二段,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结果。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三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二、声音的传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第二段,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反馈练习(二)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声波传入人耳;让学生探讨声音在液体内能否传播。
观察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
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观察、思考。
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观看录像,自学教材。
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
培养归纳能力。
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
培养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强化学生对“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
4.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及传播的;
3.通过探究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4.实验探究中能够收集实验现象及数据,并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引入课题—声的利用
活动二:
自主学习,了解声音能传递信息。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提纲:
(1)通过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2)蝙蝠夜间时怎样活动的?
(3)了解声呐系统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声呐系统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
2.自主学习要求:
(1)依据学习提纲,认真阅读教材“声与信息”部分;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活动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鼓面上纸团的振动情况。
学生体验:用直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师生交流,弄清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是,能
5.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是否清晰合理,符合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的逻辑?
符合
6.学习活动是否能展示出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状况?
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这篇文章共14961字。
第二章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所用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免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基本物理量:音源、受音体、声速、声强、声级和共鸣;3.学会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声学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3.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1.声强、声级和共鸣的概念与计算;2.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光的反射、折射和漫反射;2.通过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环节1.声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波,声波使媒质分子呈现周期性振动,从而传播声音;–声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作为传播媒介,介质状态的不同决定了声的速度、传播方向和强度。
2.声的特性:–频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波长:一定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单位为米(m);–速度: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音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²);–音级:听觉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单位为分贝(dB);–共振:自然频率和外力频率相同时加强共振现象。
3.声音的传播特性:–直线传播:声波是从点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传播;–衰减:由于声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分散,因此强度随距离逐渐衰减;–反射:声波遇到媒介边缘或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折射:声波在不同密度和速度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练习环节1.课堂练习:请计算以下问题,以加深对声学数量的理解:(1)频率为100 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多少?(2)汽车喇叭的音级为100 dB,将两个同样的喇叭并排放置,则音级为多少?(3)声速为340 m/s,某人听到某物体的声音需要经过2 s,该物体距离此人多远?2.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反射规律和共振的现象4. 总结环节1.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练习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概念。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试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预备了几样试验器材。
认真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试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试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试验方法并出示试验记录表5、老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因此,要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试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缘由我的验证过程8.ppt出示试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试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试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老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留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初中物理人教版声现象教案
教案:声现象年级:八年级教材来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
2. 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音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等。
2. 实验器材:音叉、悬线、轻质小球、空气柱、固体柱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几组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活动一: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物理的奇妙。
拨动钢尺、按住喉咙发声、拨动皮筋(两学生配合拉直长约1.5 m的皮筋)。
观察上述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活动二: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2. 声音的传播(10分钟)活动三: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说明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
活动四:让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 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的传播还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研究方法,对声现象产生了兴趣。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第二单元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章节内容第四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第四章第2节声音的传播第四章第3节声音的利用详细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如响度、音调、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3.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利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气体、固体、液体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条件?2. 声音可以传递哪些信息?举例说明。
3. 实验报告: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1.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话通讯、广播等;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声波焊接等。
3. 实验报告根据实际操作情况编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人教版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有关;3.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要点梳理】要点一、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1)提出问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钢尺伸出的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19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19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诠释:1、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二、声音的强弱——响度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诠释: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为音调变低了。
要点三、音色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主要是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决定的。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备课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
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关于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色散现象(2)物体的颜色(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2.难点:(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光的色散演示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
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
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生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
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重点:理解声发生的原因。
难点:声音的传播。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水、橡皮筋、大水杯、不锈钢脸盆等。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是通过什么东西知道我们的上课时间到了的呢?
生:打铃!
—出示ppt铃的图片
师:那我们听到的铃又是通过什么发声的呢?好,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来认识声现象。
师板书课题:“认识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
1.声的产生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你们仔细观察。
教师将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音叉在水中溅起了水花。
师:那为什么会溅起水花呢?
生:因为音叉在振动。
师:那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了吗?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出示ppt声的产生
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摸着自己的喉咙,然后说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实验:当老师说“发声”时,要让声带发声,当老师说停止时要让声带停止发声。
师:同学们,你摸着自己的喉咙说话的时候声带在振动没有?那你不说话的时候在摸摸,声带在振动
吗?
生:说话的时候在振动,不说话他就不振动了。
师:嗯!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声带在振动时就开始发声了,当声带停止振动了,那声音也停止了。
-
出
示
p
p
t
振
动
停
止
,
师板书: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发
声
声
也
停
止
了
教师演示实验证实“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教师出示更多的实验器材演示发生时物体的振动情况(敲打脸盆、弹拉直的橡皮筋、将纸片拉直放在
嘴边吹等等)。
让学生感受。
师:那你们知道提醒我们上课的铃是怎么发声的了吗?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还有哪些发声现象?你能说出它是由什么东西振动发出的声音吗?
-出示ppt生活中
生回答,师纠正错误并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声现象
2.声的传播
师:我们看大屏幕上这幅图(敲鼓),这个敲鼓发出的声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过程呢? -
出示ppt敲鼓的图片
师:这个人在敲鼓,使得鼓面振动发声,鼓面周围空气有的地方变稀,有的地方变密,就形成了疏密
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样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所以声音传播是以声波的方式
进行的。
(教师板书:声波)
师:同学们,打铃发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的,那它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生: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那声音还能不能传播呢?我们来看看这段视频。
-打开真空不能传声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看完视频并提问:同学们,随着空气的慢慢抽出,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声音渐渐变小。
知道最后听不到声音。
师:嗯,那我们得出结论是: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教师黑板板书)
师:我们看大屏幕上,这幅图,这是宇航员在太空上工作,由于没有空气,即使他们隔得十分十分近也需要用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
-出示ppt宇航员工作图片
师: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垂钓,你在旁边说话他们会很不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会把鱼吓跑。
师:我们来看看在水中能不能传递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和小锤子都放入水中,然后敲打,并提问:在水中声音能传递吗?
生:能
师:那钓鱼时发声,声音是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呢?
生:声带发声→空气→水→鱼的耳朵-出示ppt声音传播的过程
教师板书: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师:同学们,你们将耳朵贴着课桌,在课桌的另一端敲打,能不能听到声音?
生:能
师:那声音也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板书: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
师:通过我们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凡是能传递声波的物质,我们将它们叫做介质。
(教师板书:介质)
-出示ppt介质的概念
教师出示更多声音在各种物体传播的图片。
-出示ppt各种声音传播的师:我们平时对着那大山呐喊时,是不是会听到回声?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回声吗?图片
生:声音被大山反弹了回来。
师:嗯,我们人对着高山或高墙喊话时,声音会被高山或高墙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我们才能分出回声和原声的区别,如果达不到0.1s回声会与原声混合加强原声。
三、巩固练习-出示ppt2个练习题
1、“隔墙有耳”他的传播路径是怎么样子的?
2、在温度为15°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小强对着大山喊话1s后听到了回声,那他距离大山多远?。